当前位置:首页 » 游记遗址 » 江苏邳县大墩子遗址骨镞

江苏邳县大墩子遗址骨镞

发布时间: 2021-01-13 21:45:11

1. 考古发掘中有哪些实例证实了我国五帝时期的战争

我国五帝时期的战争,在考古发掘中也发现了许多相印证的资料,以实物记录了这一时期的战争。例如,江苏邳县大墩子墓地,曾发现带有箭镞的人腿骨。山西绛县遗址中,也曾发现带箭镞的人骨。这一时期的遗址上,还出土了一些战斗用的护身武器。如甘肃永昌鸳鸯池出土了一件石护臂,两件骨护臂。骨护臂是由宽0.7~1.4厘米的26根骨片组成。至于攻击性的武器,如石矛、石刀、石镞、骨镞等,那就更多了。此外,在这一时期的遗址中,还广泛地出现大量有人工伤痕的残断人骨,也可以证明这一时期存在着战争。如在邯郸涧沟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一圆袋形土坑,口径仅1.37米,深1.23~1.25米,却掘出10副人骨架,骨架上留有多处伤痕和烧痕。其中一具中年男子头骨上留有六处钝器砍击伤痕,另一具青年骨架,右臂被砍断。这当然不是正常死亡的,极可能为战斗中的牺牲者。据统计,仅此一处遗址内,就发现类似的残缺人骨数十具。这一时期的遗址中,还发现不少无尸头骨和无头骨架。如在涧沟遗址中曾掘出9个被砍下来的无尸头骨,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室技术鉴定,认为是砍下后又剥去头皮的头骨,是部落战争中掠获的人头。类似的人头骨,在乐都柳湾、永登蒋家坪、吴县张陵山等地遗址均有出土。没有人头的骨架,也出土很多。最早者出现于宝鸡北首岭墓地,墓中骨架上端置有尖底罐以代替头颅。此外,湖北房县七里河、云南宾川白羊村、青海民和阴山、青海贵南尕马台等遗址,均有这样的发现。以尕马台遗址为例,1977年发现一处齐家墓地,墓地内有六座被砍掉头颅的墓葬。墓中均有骨珠、小石片等随葬装饰品,说明并非奴隶。全部葬于墓地东北角边缘位置。考古学家判断,这是在战争中被其他部落砍去人头的死者,为与本氏族正常死亡者相区别,所以才埋在本氏族墓地一角的边缘,认为“这是军事民主制时期本族人对因战争(被猎首)死者埋葬的真实情况”。

2. 海安 青敦文化

青墩文化分布于江淮东部南端。青墩文化的典型遗址青墩遗址位于海安县沙岗乡(现南莫镇)。青墩文化所处的地理位置使其既具有长江下游太湖流域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因素,以及宁镇地区北阴阳营文化的因素,同时又具有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晚期和龙山文化的因素。

一、含长江下游江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因素
1.含崧泽文化因素
崧泽文化属于太湖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它晚于马家浜文化,早于良渚文化。
崧泽文化以太湖流域作为其分布的中心地区。它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中期的文化特征最为明显。
中期常见的石器有斧、锛、铲、锄、凿、矛、纺轮等,其中以穿孔石斧、穿孔石铲、有段石锛和石锄最具特征性。石器皆通体磨光,刃部锋利,器形比较规整,厚薄均匀,孔大都由两面对钻而成。玉器的制作也比较精致,器形有璜、环、珠、坠饰等。
陶器中灰黑陶的数量比马家浜文化晚期增加,红陶的数量减少,灰黑陶的比例大于红陶的比例。器表多为素面,纹饰有弦纹、瓦棱纹、竹节纹、绳纹、压划纹、堆纹、镂孔及彩绘。镂孔主要施于豆柄上,有圆形、三角形和长方形。个别器物的肩部或底部有刻划符号或刻划动物形象。常见的器形有鼎、釜、甑、甗、罐、盆、豆、钵、炉箅、器盖等。炊器中还有一种甑和鼎套合的甗。鼎大多为釜形,多扁铲足,少数为凹弧足。豆大都为高柄竹节,少数为粗矮柄。罐以折腹的最多,弧腹的次之,折肩折腹的较少,都为平底。肩腹部常有锯齿形的附加堆纹和各种压划纹。壶以折肩折腹为主,瓦棱腹少见,多数为平底。盆为卷沿折肩平底。上述器物中,以扁铲足鼎、高柄竹节形豆、折肩或折腹的罐和壶、折肩盆为典型器物。
崧泽文化的年代,经过14C测定的年代数据只有两个,分别为距今5230±200年(ZK438-0)、4635±105年(ZK437-0)。前一个数据是崧泽遗址中层的第三期墓葬骨骼标本测定。与崧泽文化时代相当的苏北海安县青墩遗址的一个14C数据为距今5330±175年(WB78-7)。根据这些数据判断,崧泽文化的年代大约为距今5300~5000年[1]。

2.含良渚文化因素
良渚文化的分布虽以太湖流域为其中心地区,但受到良渚文化影响的地域却是很广的。

根据现已公布的资料,受到良渚文影响的地区,北达苏北和鲁南,西到宁镇地区,安徽的江淮地区及鄂西地区,南抵粤北和赣北地区[2]。1976年由南通博物馆调查,1978年和1979年由南京博物院主持发掘的苏北海安县青墩遗址的上文化层中曾发现具有良渚文化特征的贯耳壶、有段石锛、双孔石斧等。具有良渚文化特征的玉琮、玉壁、玉瑗等玉器在青墩遗址中也有出土(南通市博物苑发掘出土)。在青墩遗址的下文化层还发现类似太湖流域马家浜文化的骨耜及干栏式建筑的房屋遗存。
根据良渚文化早、中、晚期的14C年代数据,对良渚文化早、中、晚期的年代可作出这样的判断:早期大约为距今5000年至4500年,中期大约为距今4500年至4000年,晚期大约为距今4000年至3700年。
3.含北阴阳营文化因素
青墩文化中的许多石器,例如穿孔石斧、石锛、有段石锛、石铲、石凿等,都和宁镇地区的北阴阳营文化的同类器相似。青墩文化地处江淮地区东部南段,该地区无制造石器的原料,其石器可能是由宁镇地区传入。

青墩遗址早期文化遗存中的罐形鼎,有柄鬶形器、钵形豆等,在南京北阴阳营的下文化遗存都有相似的器形,其制作方法也相似[3]。
青墩遗址下文化层发现炭化稻谷,以及非农作物的遗存的桃核、芡实等。动物骨骼中的猪、狗、水牛等,也是太湖流域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遗址和宁镇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常见的遗存。

二、含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晚期和龙山文化因素
(一)含大汶口文化晚期因素
1.青墩文化中所含大汶口文化晚期因素
大汶口文化晚期陶器制作的轮制技术已用来生产大件陶器。晚期的陶器以灰陶的数量最多,次为黑陶和白陶。主要器形有鼎、鬶、盉、钵、杯、盆、尊、瓶、壶、罐等,陶器的这些特征也见于青墩文化中。
2.青墩文化的葬俗也有和大汶口文化相似之处。例如,墓坑都是东西向,死者的头向朝东。属于大汶口文化的苏北邳县大墩子遗址的一座墓葬(M316),其死者为一中年男性。其左股骨上被一个三角形骨镞射进骨内达2.7厘米,骨镞尚留在骨内。类似的现象在江苏海安县青墩遗址的墓葬中也有发现。青墩遗址的一座时代和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相当的墓葬,其骨骼的上、下肢均被破断。这说明当时随着私有财富的逐渐增多,部族之间为掠夺财富的战争也随之增多。

(二)含龙山文化的因素
典型龙山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下游地区,其中包括山东的全境、江苏和安徽的淮河以北地区。
典型龙山文化的陶器特征是:轮制极为发达,故使器形浑圆、胎壁厚薄均匀,器身各部分比例匀称、和谐,造型规整、优美;陶色纯正,表里透黑,火候高。其典型器物有“鬼脸式”足的曲腹盆形鼎、三角形足的罐形鼎、三足盘、高圈足盘、蛋壳陶高柄杯、各种陶杯、双耳带盖罍、鬶、甗、盉等[5]。
青墩文化的陶器有许多与龙山文化相似之处,如陶系有夹砂褐陶、泥质红陶、灰陶和黑陶。陶器多为素面,纹饰有弦纹、瓦棱纹、划纹、锥刺纹、篮纹、附加堆纹、镂孔等。主要器形有鼎、豆、盆、钵、罐、瓮、缸、碗、杯、器盖等。

青墩文化的葬俗、葬式等,也和龙山文化相似。

三、青墩文化特征
通过以上阐述,说明青墩文化中既含有太湖流域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宁镇地区北阴阳营文化的文化因素;又含有黄河流域大汶口文化晚期和典型龙山文化(山东龙山文化)的文化因素。但青墩文化又具有自身的文化特征。
青墩文化的生产工具有石器、骨器和角器。石器有穿孔石斧、石锛、石凿等。骨器有骨镞和骨鱼镖,以骨镞的数量最多。
陶器有夹砂褐陶、泥质红陶、灰陶、黑陶,以夹砂灰陶为主,次为泥质红陶。陶器多为素面,纹饰有弦纹、瓦棱纹、划纹、锥刺纹、篮纹、附加堆纹、镂孔和红色陶衣。镂孔主要施于圈足器的柄部,弦纹、瓦棱纹多见于鼎、罐和杯的肩腹部,篮纹仅见于粗砂陶之类的大型器皿的腹部。红陶衣多见于粗砂厚胎陶器上、锥刺纹满布于鼎足表面。主要器形有鼎、豆、罐、瓮、缸、碗、杯、壶、器盖等,以鼎、豆、罐的数量最多。杯大多为侈口筒形,腹部有弦纹和瓦棱纹,杯底有平底,三宽扁足和花瓣足等。侈口三足杯与大汶口文化的三足觚形杯近似。
青墩文化主要分布于江淮东部南段的高阜上,和青墩文化的文化面貌相似、时代相当的文化遗址还有海安县隆政乡的吉家墩遗址。
青墩文化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有着自身的文化特征。自身的文化特征决定其文化性质。根据青墩文化特征,既不宜将其归属太湖流域的新石器文化系统,也不宜归属黄河下游的新石器文化系统,而应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系统[6]。青墩文化是一支具有自身文化特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注 释

[1] 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上海市青浦县崧泽遗址的试掘》,《考古学报》1962年第2期,第1页;黄宣佩等:《青浦县崧泽遗址第二次发掘》,《考古学报》1980年第1期,第29-58页。
[2] 黄宣佩:《关于良渚文化若干问题的认识》,《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1979年,文物出版社,第124-130页。
[3] 南京博物院:《北阴阳营——新石器时代及商周时期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93年,第3-118页。
[4] 南京博物院:《新沂花厅村新石器时代遗址概况》,《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第7期,第23页;南京博物院:《江苏邳县四户镇大墩子遗址探掘报告》,《考古学报》1964年第2期,第9页。
[5] 吴金鼎:《城子崖》,中国考古报告集之一,1934年;刘敦愿:《日照两城镇龙山文化调查》,《考古学报》1958年第1期,第25-42页。
[6] 南京博物院:《江苏海安青墩遗址》,《考古学报》1983年第2期,第147页。

3. 关于北辛文化的歌谣

北辛文化
北辛文化是黄河下游一种原始社会较早期的文化遗址,环鲁中南山地周围的兖州、曲阜、泰安、平阴、长清、济南、章丘、邹平、张店、青州、莒县、临沭和滕县等地,都发现了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由于 最早发现于江苏淮安青莲岗,考古界曾定名为青莲岗文化,后因该文化以滕县北辛遗址最为典型,遂重新定名为北辛文化。主要遗址有山东滕县北辛、兖州三因、泰安大汶口、江苏邳县大墩子、连云港市二涧村和淮安青莲岗等。碳 14 测定这种文化的年代在公元前 5300年至前 4300 年之间,其后发展为大汶口文化。

北辛文化
1、发现与分布:1964年4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在滕县北辛遗 北辛文化文物
址调查中,采集到一批和大汶口文化风格不同的陶器,称之为“北辛类型”。北辛文化主要分布于泰沂山系南、北两侧一带,包括了除胶东半岛以外的山东省大部分地区。 2、典型遗址:北辛文化发现以来,经过发掘的遗址有滕州北辛、邳县大墩子、兖州王因和西桑园、汶上东贾柏村、泰安大汶口、邹平苑城、临淄后李官庄、章丘王官、青州桃园等10余处。 3、文化特征、分期与年代:北辛文化已形成完整的聚落,房址均为半地穴式建筑,墓葬流行长方形土坑竖穴墓,无葬具,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骨、角、牙、蚌器十分发达,制作工艺以磨制为主。一般认为北辛文化的年代在距今7300—6100年之间,早期约在距今7300—6800年,中期距今6800—6400年,晚期距今6400—6100年。 4、地方类型:可分为北辛类型和苑城类型。 5、社会经济与社会性质:农业、饲养业、手工业和陶器制作业均有所进步;社会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所有制形式由氏族公有制向家族私有制转化。
白石村类型
1、发现与分布:白石村类型的遗址共发现近40处,分布区域限于胶东半岛地区。近80%位于海边或距海很近的河口两岸,并多为贝丘遗址。 2、典型遗址:比较重要的有即墨南阡和北阡、莱阳泉水头、长岛大钦东村、乳山翁家埠、福山丘家庄、烟台白石村、牟平蛤堆后和姜家庄、威海义和、荣成河口和北兰格等。其中白石村、丘家庄和河口三处经过发掘。 3、分期、特征与年代:白石村类型分为早晚两期。早期的遗迹仅在白石村灰沟中发现3具人骨架,晚期的遗迹以柱坑柱洞发现最多,尤以较大的柱坑引人注目;年代在距今6500—6100年前后。 4、文化性质:白石村类型与北辛文化,尤其是与苑城文化有诸多相似之处,同时苑城类型与白石村类型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编辑本段命名
北辛时期的经济以农业为主,遗址出土了配套齐全的农耕工具和粟类颗粒。从翻 北辛文化文物
地的石铲、鹿角锄、播种用的尖状角器,到收割用的蚌镰,脱粒用的石磨盘,石磨棒等,对研究当时的农业生产状况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从出土的陶器来看,其工艺较为原始,陶质有夹沙陶和泥质陶两种,纹饰有附加堆纹、划纹、指甲印纹等等,手工业在北辛时期也出现了萌芽。遗址中还发现了家猪型的头骨,刷新了中国的养猪史。由于北辛文物独特的文化面貌,因而被命名为“北辛文化”。1982年向全世界公布并编入历史教科书。 北辛遗址的发掘与“北辛文化”的命名,是海岱文化区,新石器时代的一次重要发现,是山东大汶口文化发展的源头,她将山东的始前考古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编辑本段历史起源
北辛文化得名于北辛遗址,北辛遗址得名于官桥镇北辛村,北辛村地处 北辛文化文物
于薛河故道南岸。薛河是古薛一带的母亲河,她孕育了东夷妊薛氏族,因此也就孕育了北辛文化,孕育了东方最早的农耕文明。 北辛遗址是1964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薛河两岸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的。1978年冬和1979年春,由中央考古队和滕县博物馆联合进行了两次大规模发掘,清理了一批灰坑、窖穴、墓葬,发掘面积约2600平方米,出土有各类石器、陶器、骨器、蚌器等文物2000余件,经碳14测定为距今7300年~6300年左右,属于山东省新石器时代的最早时期,也是母系氏族社会最为繁盛阶段,比大汶口文化早一千多年。由于北辛遗址具有其独特的文化面貌,代表了一定的历史时期,因而被命名为“北辛文化”,1982年被国务院正式公布并编入国家教科书;1992年被公布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又被国务院定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辑本段意义
北辛遗址的发现和北辛文化的命名,揭示了七八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在此定居 北辛文化文物
并繁衍生息的生活情形,为中华东方文明找到了渊源。一、从出土的石铲、石斧、石磨盘、石磨棒、鹿角锄、蚌镰和窖藏的谷物来看,当时的农耕生产从耕作、播种到收割、加工已有一套较为完备的工具,原始农业已初具规模。二、通过出土的家猪型动物骨架和鸡、狗等动物遗骸来看,当时的家畜驯化已经开始,畜牧养殖业已近雏形。三、从出土的陶网坠、鱼镖来看,当时的捕鱼技术已相当高超。四、从出土的骨针、石纺轮来看,当时开始用野生纤维和动物绒毛进行纺线或编织,北辛先民由身披兽皮过渡到穿衣的文明阶段。五、从出土的骨器、牙器、蚌器来看,当时的生产工具中截、劈、削、刮等器物已初步成型,制作石器、陶器已有专门分工,手工业已较为发达。六、从出土的盖鼎、红顶钵、指甲印纹钵、红陶壶来看,当时的制陶烧陶技术已比较先进,这些器物不仅讲究生活的实用性,而且还讲究审美的艺术性。特别是红顶钵,据考古学家说,为东方的彩陶找到了渊源;在一件陶器的底部还发现了一对酷似鸟足的刻画符号,被文字学家和历史学家誉为“文字的起源”、“文明的曙光”。因此说,北辛文化代表了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文明。 北辛文化主要分布于泰沂山系南北及江苏淮北地区,目前已发现60多处。作为北辛文化的发祥地——北辛遗址。1982年春,官桥镇政府在此建立纪念碑亭一座。此后,滕州市政府将原城郊乡更名为“北辛街道办事处”,将北留路更名为“北辛路”。按照规划,下步还要建设北辛遗址博物馆,开发原始部落民俗村旅游区,让更多的人来此参观学习,感悟历史。
编辑本段特征
表现在北辛文化中的农业特征,一是粟粒碳化颗粒的发现,二是大量磨制生产工具的出土。在一些窖穴的底部,发现了粟类作物的颗粒,这些碳化了的粟颗粒,是中国北方发现较早的农作物之一,这说明了农业生产是他们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也是定居生活赖以生存的重要保障。粟是耐旱作物,从地理环境、土质和气候方面观察,北辛文化所处的地带是非常有利于古代人类的居住和古老的农业生产的。因为这一地区的降水量集中于夏季,不及南方年降水量平均,所以,北辛文化的居民很自然的选择具有耐旱早熟之特点的粟作为主要农作物。它的发现不仅证实了中国有发达的原始农业,同时还证实中国是世界上农业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 发现的农业生产工具,石制的有斧、铲、刀;鹿角制的锄等。斧多为打制,主要的平面呈梯形或长方形,是开垦荒地砍伐树木的工具。铲,体形扁薄,平面有呈长方形的,梯形和舌形的,有呈圃角方形的,有呈横长方形的,有的在其刃部遗留有使用痕迹,通体磨光,是翻土播种的工具。石刀,分打制和磨制两种,打制的大多利用石片加工制成,略呈长方形;磨制的有略呈长方形的,半月形的,可能作为一种收割工具。鹿角锄主要是利用鹿角的分叉处,把短枝的一侧磨成斜面刃,长枝的一侧为柄部。另外,还有的截取鹿角的一段,将上部进行修整,可安柄。这种鹿角锄,可能为种植时开沟播种或挖坑点种用,也可以作为中耕松土之用。石磨盘、石磨棒和石磨饼为配套器物,是一套粮食加工工具。磨盘的形状有方形的,有近似鞋底形下有矮足的,经过磨制而成,有的盘面因经长期使用作弧形下凹。这些工具都是在原始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这样就为原始农业的较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北辛文化的陶器以夹砂黄褐陶和泥质红陶为主,有少量黑陶。夹砂陶火候较低,陶胎较厚;泥质陶火候较高,质地细腻。全部陶器都是手制的,尚处在原始阶段,出土的器皿种类单调,造形简单,主要有鼎、釜、罐、钵、壶等。这些陶器均为当时人们的生活用具。 编织、缝纫和制骨等手工业也有了初步发展,在出土的两件残陶器的底部清晰地印有规整的席纹。磨制精细的骨针和陶纺轮的出现,使利用野生纤维和动物毛绒纺线编织,缝制穿着成为可能。因此可以说当时的北辛人们已由身披兽皮、腰围树叶的时代进入了穿衣阶段。北辛文化的人们除对农业生产劳动外,狩猎、捕捞和采集仍是不可缺少的生存手段。遗址中出土的骨镞、鹿角矛形器、弹丸、骨鱼镖、陶网坠、骨梭,以及数量相当多的兽骨、鱼骨和贝壳,经鉴定,有猪、牛、梅花鹿、獐、四不象、貉、獾、鸡、龟、青鱼、丽蚌、中国田螺等种类。这些动物除猪已经是人工驯养外,其余皆为野生动物,都反映了这一事实。综上所述,在距今7000多年以前的时代,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都与现在有着很大的差异,我们的祖先在那样的条件下。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用粗笨的生产工具发展生产,过着较稳定的定居生活,却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北辛遗址发现后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于1991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