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记遗址 » 陶寺遗址发现时间

陶寺遗址发现时间

发布时间: 2021-01-13 23:07:50

⑴ 陶寺遗址的发掘成果

1、最早的测日影天文观测系统
2、发现了到遗址发掘为止最早的文字
3、发现了中国最古老的乐器
4、发现了中原地区最早的龙图腾
5、发现了到遗址发掘为止世界上最早的建筑材料——板瓦
6、发现了黄河中游史前最大的墓葬
(图册资料来源 )
曾一度是国内最大史前城址,如今其规模仅次于浙江良渚城址和陕西神木石峁古城。 陶寺居民的部落公共墓地,在居住地的东南,面积3万平方米以上。它的使用时间,大致同居住地相始终,发现墓葬1000余座,都是长方形土坑竖穴墓,除很少的二次葬、屈肢葬和个别俯身葬外,一般是成人的仰身直肢单人葬,头向东南,排列整齐。不同的氏族葬区在墓葬规模和坑位密度等方面,存在着差别。这里的墓大致可分为三类:
大型墓:长3米上下、宽2米多。使用木棺。随葬品可达一、二百件,有彩绘陶器、彩绘木器、玉或石制的礼器和装饰品以及整猪骨架等。已发现9座,不及墓葬总数的1%。经鉴定,墓主都是男性。
中型墓:长、宽尺寸略小。使用木棺。一般随葬成组陶器(包括少量彩绘陶器)、木器和玉、石器,几件至一、二十件不等,常见猪下颌骨数个至数十个。这类墓占墓葬总数的近10%。死者多系男性,仅分布在大型墓两侧的为女性。
小型墓:墓坑小而狭长,一般长2米,宽0.5米左右。大多没有木质葬具和随葬品。这类墓约占墓葬总数的90%。
陶寺墓地各类墓“金字塔式”的比例关系,应是当时社会结构的反映。早期大、中、小型墓在规模和随葬品有无、多寡、品类、优劣等方面,差别已经十分显著,显示出氏族成员间的平等关系早已被破坏,贵贱有别高下依序的等级制度已经存在。处在塔尖位置的大型墓随葬品丰富、精致,有鼍鼓、特磬等重要礼器,推测墓主应是掌握祭祀和军事大权的部落首领人物。而占墓葬总数将近90%的小型墓,墓室仅能容身,死者身无长物。 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和武器,有石制的斧、锛、凿、铲、刀、镞,骨质的铲、锥、镞,陶纺轮和制陶用具陶拍、陶垫等。扁平长方形石铲数量最多,晚期出现有肩石铲。石铲和木耒是当时两种主要的起土工具,灰坑壁和墓壁上留有它们的痕迹。
随葬的陶器有灶、罐、壶、瓶、盆、盘、豆,个别墓有鼎和觚。凡泥质盆、罐、壶、瓶、盘、豆,均施彩绘,都是烧成后着彩,以黑陶衣为地,上施红、白、黄彩;或以红色为地,上施黄、白彩。纹样有圆点、条带、几何形纹、涡纹、云纹、回纹、龙纹、变体动物纹等。斑斓绚丽的彩绘陶器,构成陶寺类型文化一大特色。彩绘蟠龙图形的陶盘,是其中最富特征的器物。这是迄今在中原地区所见蟠龙图像的最早标本。从出土情况判断,龙盘是一种礼器,龙纹则可能是氏族、部落的标志。一些彩绘纹样与商、周青铜器花纹颇为接近。
大型墓出上的彩绘木器,构成陶寺类型文化的另一特色。这些木器的胎骨都已朽没,依靠残存的彩绘颜料层得以剔剥出原来的形状,已知有案、俎、几、匣、盘、斗(勺)、豆、“仓型器”、鼓等多种器形。木鼓均成对,与一件大型石磬(特磬)同出。鼓腔作直筒形,高1米,直径0.4~0.5米,系树干挖制而成,外着红彩或以红色为地,用黄、白、黑、蓝诸色描绘出繁褥的纹饰。由散落在鼓腔内的鳄鱼骨板得知,当初是以鳄鱼皮蒙鼓,即古文献中所称的“鼍鼓”。
陶寺遗址出土的玉、石礼器和装饰品有磬、钺、瑗、环、梳以及用绿松石、蚌片镶嵌的头饰、项饰、臂饰等。石磐通常用石灰岩打制而成,作倨句型,长80~90厘米。它和鼍鼓都是已发现的古代同类乐器中最早的珍品。墓中还有一种大型厨刀,通常大小3件成组出现,类似的器物在古代黄河流域是十分罕见的。
有不少从陶寺遗址出土的乐器,包括鼍鼓、土鼓、特磬、陶铃、铜铃、陶埙等。据考古专家介绍,整个陶寺遗址中共计发现类似乐器26件。其中,鼍鼓和特磬都是迄今所知同类乐器中最早的,这也使鼍鼓与特磬配组的历史从殷商上溯一千多年;陶寺出土的铜铃,是中国已发现最早的金属乐器,该铜铃红色,长6.3厘米,高2.7厘米,壁厚0.3厘米,含铜量为97.8%,遗址早期文化层中,曾发现过同样形制度陶器。这些乐器的出土,对于揭示四千多年前的音乐发展水平,认识音乐与祭祀、埋葬习俗的关系,探索礼乐制度的起源与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龙山文化时代陶寺先民过着长期定居的农业生活,掌握了较高的建筑和凿井技术,有发达的农业和畜牧业。饲养的家畜有猪、狗、牛、羊等,以猪为最多,盛行用整猪或猪下颌骨随葬便是例证。制陶、制石、制骨等传统手工业已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还产生了木工,彩绘髹饰,玉、石器镶嵌和冶金等新的手工门类。生产的多样化和专业化,使社会产品空前丰富。
(图册资料来源 )

⑵ 有哪些国内的考古发现震惊了全世界

‍‍

历史书上的,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被意外发现。这座掩没在漫漫黄沙中长达1600余年的文化版艺术宝库引起了权巨大反响。八十多年来,敦煌学已成为世界性的专门学科。

‍‍

⑶ 如何看待山西临汾陶寺遗址的考古发现

陶寺遗址的发现,对于探索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尧舜时代的社会历史具有重要意义。陶寺遗址对复原中国古代阶级、国家产生的历史及探索夏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

⑷ 考古发现最早国都陶寺遗址及陶寺文化意味着什么

陶寺遗址位于山西南部临汾市襄汾县城东北约7公里的陶寺镇,遗址面积300万平方米以上。1978年至1985年,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山西队与山西原临汾行署文化局合作,对陶寺遗址做了大规模发掘,获得陶器、石器、礼乐器、装饰品等数量繁多的精美文物,揭开陶寺遗址的神秘面纱。

1999年开始,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山西队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局合作,对陶寺遗址开始了新一轮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2002年起,陶寺遗址考古工作被纳入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经过37年来两大阶段的陶寺遗址考古发掘,已经能够提出一条比较完整的系列证据链,表明陶寺遗址在年代、地理位置、都城内涵、规模和等级以及它所反映的文明程度等方面,均与文献记载的尧都有相当高的契合度。社科院副院长李培林说,陶寺遗址的一系列新发现证明,黄河中游地区在尧时期业已进入早期文明社会。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伯谦指出,陶寺遗址是中原地区最早进入王国阶段的代表性遗址。但他同时认为,还有很多问题,比如陶寺文化的源头、灭亡的原因等,尚待进一步研究。

社科院考古所副所长白云翔说,根据文献提供的线索和现阶段考古成果,绝大多数专家认为,陶寺遗址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国都。

⑸ 重大考古发现:中国最早的龙什么时候出现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中国人的精神图腾。我们自称“龙的传人”,但是“龙”形象的出现,远比“中华民族”这一文化共同体的形成要早。最早的龙的龙的形象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在考古上又有哪些重大发现呢?

“龙”字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出现了。从字形来看,有头有角有大嘴巴,还有弯曲细长的身子。

先秦文献《左传》中也有关于龙的记载,说鲁昭公29年,晋国都城郊外发现龙。此外《左传》中还记载了关于训龙的各种传说,如五帝时代,董父帮帝舜驯养龙,帝舜赐给他一个氏族名,叫“豢龙氏”。夏代,刘累为孔甲驯养龙,孔甲赐给他一个氏族名,叫“御龙氏”。

汉代青龙图案瓦当

⑹ 中国最早的文字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

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好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专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属字”、“殷契”,是殷商年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年在殷代国都遗址被今河南安阳小屯发现,承继了陶文的造字办法,是我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鼓起以后,甲骨文还延绵运用了一段期间。

2003年至2006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平湖市博物馆联合对该遗址进行了两期发掘,遗址中共有240余件器物被发现有刻画符号,表明大约在距今5000年前,良渚先民就开始使用文字,在那时华夏民族已进入文明时代。这些刻画的符号也将中国的文字史向前推了1000多年。




该遗址的发现对研究中华文明的进程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意义,对研究中华文明进程中的社会结构形态和模式有着相当重要的价值。

⑺ 在二里头遗址以前的遗址中,还有哪些遗址发现了青铜器呢

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二里头遗址之前的青铜器出土,大约有马家窑文化的林家遗址、陶寺遗址、新砦遗址等等。

一,二里头遗址,年代测定虽有争论,但对上限为公元前1800年前后,没有明确不同意见。在属于遗址的靠近古伊洛河的高地上,北距宫殿区200余米,发掘出了唯一一处面积约1万平方米的铸铜作坊区。此处作坊显然曾长期使用,在二里头衰落后被迁至郑州商城遗址。学者陈国梁著有《二里头文化铜器研究》一文。历年来,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器共131件。其中,兵器、工具和装饰品较多;作为礼器的容器较少,计有鼎1、盉1、觚1、斝(jiǎ)2、爵13。七,李学勤先生2007年在山西大学有一个讲演,题目是《再谈青铜器与山西古代史的关系》。里面有几个重要的观点——第一个,很多青铜器被盗挖了,他说,上海博物馆在海外收购了一件很漂亮的铜器,一看就明显具有二里头文化的特色;还说,他2001年在香港转机去台湾讲学,见到了私人收藏家的珍贵早商青铜器。第二个,他认为,如果青铜器还能有进一步的发现,很可能是在山西,龙山后期那一片地区发展很快,而且有铜矿优势。第三个,他认为,中国的青铜器,是在公元前2000多年发展起来的,这个时间,与古埃及和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差不多。

⑻ 考古发现最早国都陶寺:是否印证是尧的都城

坐落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东北约7公里处的陶寺遗址,总面积300万平方米以上,是黄河中游地区龙山时代晚期一处超大型都邑遗址。
从2002年起,经过十余年考古工作,陶寺文化遗址发掘总面积约8000平方米,基本确定了 陶寺早中晚三期的宫城、早期外城(下层贵族居住区)、至少280万平方米以上的中期外郭城、中期小城、中期宫殿夯土基址、集郊天祭日与观象授时于一身观象 祭祀台、祭地礼制建筑、中期王族墓地、王权控制的独立仓储区、工官管理手工业作坊区以及调查判定了普通居民区,使学界认识到陶寺遗址是目前考古探明功能区 划最为齐全的、具有典型双城制模式的都城遗址;陶寺文化社会已进入到邦国形态。铜齿轮形器、盆口沿、环、蟾蜍等红铜铸造器外加上个世纪发掘的铜铃,构成了 中国最早的铜礼器群。
此外,陶寺观象台是迄今考古发掘与天文考古判定的世界最早的观象台;观象台观测日出地平历以20个节令,成为世界最早的最为缜密太阳 历。陶寺遗址精神文化中展现出的列钺王权象征、和合政治理念、文德思想、中正天下观、礼制思想、天文历法作为王权软实力的思想以及汉字载体等,对后世中国 王朝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陶寺文化开创的都城模式、宫室制度、礼乐制度、都城官营手工业制度等,也成为后世王朝制度文明的主干。“由此足见,陶寺遗址 及陶寺文化,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到制度文明,都是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核心的主要源头。”
经过37年来两大阶段的陶寺遗址考古发掘,已经能够提出一条比较完整的系列证据链,表明陶寺遗址在年代、地理位置、都城内涵、规模和等级 以及它所反映的文明程度等方面,均与文献记载的尧都有相当高的契合度。这一点是目前任何其他遗址所难以企及的。陶寺遗址的一系列新发现证明,黄河中游地区 在尧时期业已进入早期文明社会,业已形成了最初的中国~

⑼ 陶寺遗址的发现是不是可以标志夏朝已经确认存在

夏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一般认回为夏朝是多答个部落联盟或复杂酋邦形式的国家。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

⑽ 甲骨文从记载内容上能够发现什么问题

1.发现语言文字中的奥秘等问题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属于上古汉语(old chinese),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语系的语言。
2.发掘甲骨文的文字学价值

甲骨文在汉字漫长的发展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作为现代汉字的鼻祖是当之无愧的。我国汉字的萌芽,大约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陶片上的刻划符号。但这些刻划文字虽已具备了文字的雏形,但都是一些简单的符号和单字,无完整的体系和规律。真正具有一定的体系并有比较严密的规律的文字,最早的要算是甲骨文了。据研究,甲骨文中共有不重复的单字4500个左右,已识单字在1700个左右,而这些单字还不是当时使用的全部文字。甲骨文是研究古文字的宝贵资料。中国的文字萌芽较早,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陶器上,就发现了各种刻划符号,成为中国文字的雏形,经过二三千年的孕育、发展,到了商代,中国的文字达到基本成熟阶段。、甲骨文具有一定体系并有比较严密的规律,刻划精湛,内容丰富,对中国古文字研究有重要作用。过去,古文字研究的主要的依据是商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如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甲骨文比《说文解字》要早1500年,而且它是来源于直接发掘出来的出土文物,可信程度更高,对研究汉字的起源和发展,纠正《说文解字》的疏失,解决青铜器铭文中悬而未决的问题,都有极大价值。
在甲骨文以前,从考古材料来看,我国境内已有很多尚未完全成熟的文字符号出现。从史书记载来看,《荀子》、《吕氏春秋》、《韩非子》、《世本》都记载有仓颉造字的传说。许慎的《说文》序把《系辞传》的说法和仓颉的传说结合起来,说:“及神家氏结绳 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航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刈,万品以察。”黄帝的时代大约在公元前两千五六百年,甲骨文最早的不超过公元前1300年。30年代在山东章丘县城子崖发掘的龙山文化陶片中就发现了一些符号之后又在昌乐龙山文化发掘出中国最早的文字和陶寺遗址中发现的朱书文字。西安半坡彩陶上也有文字符号,它是由刻画的几何线条构成的,大多数比较简单,郭沫若称半坡彩陶上的符号有文字的性质。在山东大汶口文化陶器上也发现有符号,有的符号上还涂有色彩。这些符号都刻画在陶器表面极显著的位置。有的符号象是太阳或月亮从山上升起的样子。另外在青海马家窑文化、郑州商代早期文化及河北商代中期文化的陶器上都发现有符号。这些符号有的是同图纹合在一起,有的明显地区别于彩陶纹饰,这些符号虽是简单的、零星的、无一定律的,但都是中国文字的雏形,可以说中国文字的诞生至少有五六千年以上的历史。所以,准确来说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王朝时期文字。
3.发现未知历史问题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吉凶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内容一般是占卜所问之事或者是所得结果。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使用了一段时期,是研究商周时期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甲骨文其形体结构已有独立体趋向合体,而且出现了大量的形声字。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被称为“最早的汉字”。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在总共10余万片有字甲骨中,含有4千多不同的文字图形,其中已经识别的约有2800多字。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