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记遗址 » 小空山遗址

小空山遗址

发布时间: 2021-01-14 19:01:26

A. 丹霞寺的评析

1、南召丹霞山(寺)处在独特的文化环境中。在其四周10公里的范围内,东南与万年前更新世中期的 “南召猿人”遗址相毗邻,此遗址是我国目前发现的重要古人类遗址之一;东与旧石器晚期的小空山遗址相连接,这是一处约3万年前留有灭烬层的洞穴遗址;丹霞山腹地和南部、西部有多处新石器进代遗址。因此,南召丹霞山(寺)是典型的中原文化象征。
2、自唐以来,丹霞山的名称由中原移植到广东,是中原文化向江南伸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唐、宋至明,中原文化发展鼎盛,在这个时期内向南伸展也很迅猛。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由特殊人物牵线搭桥,使“烧木佛地”和“丹霞山”的名称在南国疆土上雷同出现,应视为这一历史时期中原文化南伸的一个自然现象。 3、南北“丹霞”都是祖国大好河山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所以,古人已定论“大小丹霞遥相央辉”。中原“丹霞”虽开发较早,久负盛名,然而就目前旅游开发的规模和水平看,远不及广东仁化“丹霞”,且广东仁化丹霞地貌发育更为典型,在南风日盛的形势下更具有发展的优势。但无论天南地北,我们都应从各自的特定历史条件和特殊地理环境出发,从历史唯物观出发,共同去歌颂我们华夏大好河山,歌颂这大好河山上各个历史时期的名胜古迹和名轶事,并在追溯这些名山胜地的历史渊源中,搞好地貌学的研究,搞好旅游开发的研究,共同为发展我国的旅游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
4、南北“丹霞”分别具有各自的独有特征,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总的看,南北“丹霞”具有南国的奇、秀、美的特征,北“丹霞”则具有北国的雄、除、幽的特征,两者相媲美,共同展示了我国丹霞地貌雄、奇、险、秀、幽、美的风韵。北丹霞山中又有千年古刹丹霞寺,更平添了她的雄奇风采。科学家们将北“丹霞”称为“丹霞始祖”,是名实相符的.

B. 南召古今的名人.历史,详细点,谢谢了,身为南召人我知道自己家乡的的东西!

早在五、六十万年前,"南召猿人"就群居在杏花山下,与"北京猿人"的时代大体相当,这是中原人类的共同祖先。与杏花山猿人遗址相毗邻的小空山猿人遗址,是我国发现的直立人阶段第二处人类已会用火和管理火的洞穴遗址。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遍及白河两岸及鸭河、黄鸭河、留山河、空山河流域,共有十多处。
禹定九州,本县属豫州之域。殷商仍属豫州为谢国封地,周为申国地。春秋属楚,战国后期曾一度归韩,周赧王二十三年[秦昭襄王五十五年(前292年)]秦大良造白起攻韩拨免,县境遂属秦。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置南阳郡,始置雉县。两汉、三国两晋皆为雉县。南北朝属雉阳郡,置向城。宋、元裁县,并入南阳县,设三辖巡检司。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复置县,因县城东北隅的南召店是宛洛大道上商旅息居的名驿,故以"南召"名县,清顺治十六年(1613年)再废县,并入南阳县,雍正十二年(1734年)又复置,南召县,县名至今未易。1947年11月4日解放,11日建立南召县人民民主政府,县城迁移李青店,旧邑改为云阳镇。
南召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县境是一个军事战略要地,历史上称为"北扼汝洛,南控荆襄"的咽喉,为历代兵家所必争。西汉末年农民起义风暴中,刘秀自南阳起事,"于雉衡山获雉",留下汉帝遗踪。明末李自成起义大军曾屯驻南召,留下将军战垒。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之后,张宗禹率领的西捻军曾数年在此浴血战斗。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1930年首建南召第一个党支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党为建立伏牛山抗日根据地,陆续北京大学、河南大学和鄂豫边工委三条线上的共产党员云集南召,与地方自治派结成牢固的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抓武装,搞军训,筹募捐,大宣传,如火如荼。此时南召县被誉为"小陕北",李青店为"小延安",现代中学为"小抗大"。南召党组织的革命活动引起了国民党顽固派的极大惊恐,蒋介石令驻豫的汤恩伯部派兵"清剿",逮捕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500多人,杀害40多人(其中当场枪杀15人)。遂之,1945年侵华日军践踏南召。但是南召的党和人民并没有屈服,保存组织,隐蔽力量,坚持抗战,终于迎来了解放的曙光。1947年11月初人民解放军陈赓 兵团挺进豫西。4日,南召解放。8日在云阳镇南召店召开的陈赓兵团前委扩大会议上,确定了解放战争中举国闻名的"豫西牵牛"作战计划。南召解放之初,李青店曾为中共豫西第六专暑,六分区驻地。11日,南召县人民民主政府宣告成立,南召人民开始以主人翁的姿态谱写历史的新篇章。

C. 河南省南召县云阳镇历史上有什么名人

早在五、六十万年前,"南召猿人"就群居在杏花山下,与"北京猿人"的时代大体相当,这是中原人类的共同祖先。与杏花山猿人遗址相毗邻的小空山猿人遗址,是我国发现的直立人阶段第二处人类已会用火和管理火的洞穴遗址。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遍及白河两岸及鸭河、黄鸭河、留山河、空山河流域,共有十多处。
禹定九州,本县属豫州之域。殷商仍属豫州为谢国封地,周为申国地。春秋属楚,战国后期曾一度归韩,周赧王二十三年[秦昭襄王五十五年(前292年)]秦大良造白起攻韩拨免,县境遂属秦。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置南阳郡,始置雉县。两汉、三国两晋皆为雉县。南北朝属雉阳郡,置向城。宋、元裁县,并入南阳县,设三辖巡检司。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复置县,因县城东北隅的南召店是宛洛大道上商旅息居的名驿,故以"南召"名县,清顺治十六年(1613年)再废县,并入南阳县,雍正十二年(1734年)又复置,南召县,县名至今未易。1947年11月4日解放,11日建立南召县人民民主政府,县城迁移李青店,旧邑改为云阳镇。
南召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县境是一个军事战略要地,历史上称为"北扼汝洛,南控荆襄"的咽喉,为历代兵家所必争。西汉末年农民起义风暴中,刘秀自南阳起事,"于雉衡山获雉",留下汉帝遗踪。明末李自成起义大军曾屯驻南召,留下将军战垒。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之后,张宗禹率领的西捻军曾数年在此浴血战斗。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1930年首建南召第一个党支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党为建立伏牛山抗日根据地,陆续北京大学、河南大学和鄂豫边工委三条线上的共产党员云集南召,与地方自治派结成牢固的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抓武装,搞军训,筹募捐,大宣传,如火如荼。此时南召县被誉为"小陕北",李青店为"小延安",现代中学为"小抗大"。南召党组织的革命活动引起了国民党顽固派的极大惊恐,蒋介石令驻豫的汤恩伯部派兵"清剿",逮捕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500多人,杀害40多人(其中当场枪杀15人)。遂之,1945年侵华日军践踏南召。但是南召的党和人民并没有屈服,保存组织,隐蔽力量,坚持抗战,终于迎来了解放的曙光。1947年11月初人民解放军陈赓 兵团挺进豫西。4日,南召解放。8日在云阳镇南召店召开的陈赓兵团前委扩大会议上,确定了解放战争中举国闻名的"豫西牵牛"作战计划。南召解放之初,李青店曾为中共豫西第六专暑,六分区驻地。11日,南召县人民民主政府宣告成立,南召人民开始以主人翁的姿态谱写历史的新篇章。

D. 河南世纪考古发现与古气候环境

经过三代考古学者的艰苦工作,河南平原及其周边地区迄今为止发现不少新、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其中,旧石器时代遗址相对较少,新石器时代遗址相对较多,约2000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有距今7~8ka间的裴李岗文化、距今4.5~7ka间的仰韶文化和距今5ka前后的大汶口文化和屈家岭文化的中、晚期遗存,还有距今3.8~4.5ka之间的河南龙山文化。

7.8.3.1 旧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现与气候生态环境

(1)小空山旧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现与气候生态环境

从南召县小空山遗址洞穴所处的阶地高度分析,应是中更新世(周口店期)开始接受沉积的地方,是古云阳人居住最为理想之处。

小空山上洞地层划分为3层。第1层为灰黑色扰土,出土化石种类有牛(Bouidae)、野猪(Sus scrofa)、普氏野马(Equus przewalsyi)、犀牛(Rhinoceroti-dac)、最后鬣狗(Crotuta ultima)等。第2、3层为黄褐色砂土,化石种类有最后鬣狗(Crotuta ultima)、野猪(Sus scrofa)、转角羊(Spirocerussp)、犀牛(Rhinocerotidac)、方氏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普氏野马(Equus Przewalsryi)等。其时代为更新世晚期偏晚阶段,考古学分期上属旧石器时代的晚期。由上洞第3层鹿牙化石所做的铀系法测年,大致相当于最后冰期的最盛期,距今约20~30ka。

(2)南召猿人化石遗址考古发现与气候生态环境

南召猿人化石是河南发现的直立人(Homo erectus)化石。发掘地点地层共分5层,第5层的褐黄色砂质黏土层富含化石,直立人牙齿、哺乳动物化石均出土于此层。

与猿人化石同出的哺乳动物化石有剑齿虎(Megaloceros pachyosteus Young)等21种。其中剑齿虎为新近纪的残余种类,中国鬣狗、肿骨鹿和三门马为中更新世(周口店期)早期典型的哺乳动物,它说明了中更新世(周口店期)早期生态环境与气候是温暖湿润的。

7.8.3.2 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现与气候生态环境

(1)下王岗遗址考古发现与气候生态环境

贾兰坡先生等通过对下王岗遗址动物骨骼的研究,首开了河南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生态环境与气候的研究。淅川县下王岗遗址发现的动物群骨骼,不仅给人们列出了那个时代居民食用的“菜单”,同时也反映了当时遗址地区的自然气候与生态环境。

下王岗仰韶文化层中,共发现24种动物骨骼。有猕猴、黑熊、虎、豹猫、野生水牛、苏门犀、亚洲象、野猪、麝、苏门羚和孔雀、麂、梅花鹿、豪猪以及大熊猫等,同时还见有大量的竹灰。其中,猕猴、黑熊、虎、豹猫、苏门犀、亚洲象、野猪、麝、苏门羚等系适合森林和多树的山区动物;孔雀、麂、梅花鹿、豪猪等系适合稀树、草地和灌林丛生地带的动物;大熊猫系适合多竹山区的动物。

上述动物群中,喜暖7种,占29.17%,这些动物现今分布范围的北界多数不超过北纬33°,其中还有更偏南的动物,如野生水牛、苏门犀等,在我国境内已不见。其余为长江南北均可见到的适应性较强的动物,占70.83%。这是下王岗各期文化层中喜暖性动物最多的时代,说明仰韶文化时期是温暖的气候,遗址地区必然有茂盛的森林,山区也有稀树、草地和灌林丛生的开阔地带,附近还有茂密的竹林。仰韶文化时期各文化层中都发现许多竹灰,有的甚至还可看出竹的纤维。在仰韶文化三期的长屋中还发现有铺竹织物的痕迹。以上充分反映出当时遗址地区属于温暖湿润的自然气候环境。贾兰坡先生等认为,该时期属于全新世温暖气候的顶峰即相当于B.Srenander气候的大西洋期。

(2)大河村遗址考古发现与气候生态环境

大河村遗址位于郑州市东北角,属仰韶时期文化。仰韶层的沉积物主要特征是以灰黄色和灰黑色淤泥质亚砂土为主,考古发掘出土有大量的动物骨骼,其中有竹鼠、水牛、野猪、鹿、轴鹿、貉、麂、兔、家猪、狗、羊、鸡、环颈、龟、雉、鳖、鲤、蚌、螺等,以及18块孢粉样品。

孢粉分析结果显示,仰韶时代郑州地区的植被特征是乔木植物占优势(50%~90%),草本和灌木植物较少(27%~48.5%)。其中,下段阔叶树植物花粉(52.1%)多于松属(Pinus)花粉。草本植物中水生的Nymphoides最多,达29.4%。其次是Artemisia,Labiatae,Ranunculaceae和Polygonaceae。

据此,推测郑州地区全新世中期的古气候环境是进一步的转暖。以Pinus为主的针叶林-草原植被逐渐被以Castanea,Puer,cus,Carpinus,Ulmus等阔叶树占优势,Pinus为次的针阔叶混交林所代替,林中散生有热带、亚热带乔木树种,如Tsuga,Podocarpus,Quercus,Platycarya,Ligu-damdar,Oleaceae和Enporbiaceae。这些喜暖喜热的乔木植物花粉占木本植物花粉的24.5%,草本植物中,水生的Nymphoides,Potamogetomaceae,Spar-ganiaceae及湿生的Cy-eraceae大量出现,占草本植物含量的37.8%。喜热和水生植物大量出现表明全新世中期的气候特点与现今长江中下游的亚热带气候相近,相当于B.Srenander气候的大西洋期。另外,Lychnotnamnites等水生植物的出现,表明该平原地区为浅水湖沼的环境。

还有人从半定量的角度,对该地区的降水量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他们根据大河村遗址流行的整塑整烧建筑技术和遗址出土的莲籽、螺壳与所使用的蚌镰及动物骨骼中有貉、麂、竹鼠等考古成果,认为大河村地区全新世中期冬季较现今温暖,年降水量较现在偏多。由于年均降水量>1000mm时才能满足竹子正常生长的需要,因而推得当时的年均降水量可能平均>1000mm。

(3)濮阳西水坡龙虎人墓葬考古发现与古气候环境

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颛顼之都——帝丘,在今河南平原中北部濮阳市西南、高起的岗丘上。颛顼是我国古文明时期开创“绝地通天”、集神巫政教合一的神教文化于一身的始祖。颛顼以“共工振荡洪水害天下”为罪名,诛灭共工得帝位。

1988年,濮阳西水坡发现一古墓葬。在45号墓中,遗体两侧有蚌壳摆成的龙虎,呈一龙虎人组合图(图7.3)。人骨架居中,仰身直肢,头向南偏西,在人骨左右用蚌壳摆成一龙一虎,龙虎的头向为北偏东。李学勤等认为,濮阳西水坡龙虎人组合图的发现及体现的身兼巫师和部落首领人物,与传说的颛顼帝在河南濮阳一带的宗教活动是比较相符合的。这也就意味着该墓葬的主人极有可能就是颛顼帝,或者是其宗教核心人物之一,属于仰韶时期文化。

图7.3 濮阳市西水坡龙虎人组合图

(据李学勤,江林昌,2001)

孙长虹、郭书元对西水坡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双壳类进行了研究。共有33种,其中31种组成了Lamprotula-Cuneopsis-Unio组合,称为西水坡丽蚌动物群,其时代为中全新世早期。贝壳14C测年6465±45a,同层出土的陶器特征显示出为仰韶文化的早期(7~6ka)遗址。该动物群与长江中、下游流域洞庭湖、鄱阳湖和太湖及其周围水域的现代丽蚌动物群组合特征非常接近,同属东洋界、中印亚界动物地理区,亚热带湿热气候。根据该动物群反映的生态环境,该地区当时应是气候湿热、雨量充沛、河流成网、湖泊遍野的环境。

(4)殷墟遗址考古发现与气候生态环境

1977~1978年,安阳殷墟墓陵区进行了大规模考古钻探,发现祭祀坑近700座,墓中除出土陶器、骨器和玉石器外,还出有白陶820片。祭祀坑中埋马117匹、幼象1头,以及牛、猪、羊、狐、河狸、猴等动物。这说明了殷代养马发达和“殷人服象”的真实情况。

殷墟妇好墓中发现佩带和镶嵌饰物有玉人、龙凤、怪鸟怪兽及各种动物,兽类有虎、象、熊、猴、鹿、马、牛、狗、兔、羊头、兽头等;禽鸟类有鹤、鹰、鸱鹚、鹦鹉、鸽、燕雏、鸟、鸬鹚、鹅等;还有鱼、蛙、鳖、蝉和螳螂等。玉雕动物达27种,其中大多数见于殷墟出土的动物骨骼和甲骨文记载,以及过去殷墟出土的玉石雕刻,且鹰、鸽、鸬鹚、鹤、螳螂等5种系首次发现。

殷墟甲骨文中有农作物黍、稷、麦、稻等和开垦荒地、施肥的记载,以及圈养马、牛、鸡、犬、豕等六畜的记载,反映出当时畜牧业的发达,显示出殷时古气候古环境与现今较为接近的情况。

(5)郑韩故城遗址考古发现与气候生态环境

郑韩故城横亘在河南平原的中西部、现今的新郑市一带,著名的双洎河从附近流过。据记载,公元前8世纪中期至公元前230年,为春秋战国时期郑国和韩国的都城。

城址平面略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长约5000m,南北宽约4500m,中部有一道南北向夯土墙将故城分隔成东、西两部分。

西城内最重要的发现是位于西北部的地下冷藏建筑遗存。冷藏室填土中出土有大量战国时期的陶器、砖、瓦残片以及铜、铁、骨器等。填土中出土的禽兽骨骼约占整个出土遗物总数的一半,以牛、猪骨最多,马、羊骨次之,并有少量鹿、鸡骨。

在东城偏北的张龙庄村南,发现一处春秋战国时期的制骨作坊遗址,面积约2万余平方米。在这处制骨遗址文化层中,出土了大量带锯痕的废骨料、骨器、骨器半成品及细砂砺石、残铜刀等制骨工具。初步辨认出骨料中有牛、猪牙床骨、肩胛骨和鹿角等。反映出与现今较为接近的气候环境。

7.8.3.3 农作物考古与气候生态环境

(1)粟、黍、稷考古发现与气候生态环境

粟、黍、稷系指小米群,中国农业的开始,目前可上溯到新石器仰韶时代,仰韶时代农业的基础是小米。如仰韶遗址中,石制、蚌制和骨制的农具已很多,最重要的证据是粟(“小米”的一种)已经为仰韶时人所储藏。

西安半坡遗址有几处储藏着栗的壳物,尤其是115号窖穴已腐朽的皮壳达数斗之多。除西安半坡外,“小米”也曾发现于陕西宝鸡斗鸡台、华县柳子镇和泉护村、山西万泉荆村等地。但万泉荆村的小米,早年由日人高桥基生氏鉴定为粟(Setaria italica),1933年美国华盛顿Freer博物馆的Carl W.Bishop博士指出,荆村发现的小米是黍稷一属的Paricum miliaceum。仰韶农业粟的广泛种植,标志着该时期古气候环境是较温暖的。

(2)高粱考古发现与气候生态环境

1955年,在江苏新沂三里墩遗址龙山文化层以上殷周文化层中发现有高粱秆和叶的遗迹,河北石家庄市庄村发掘战国时赵国的遗址,也发现有两堆炭化高粱。

苏北殷周、河北石家庄战国及洛阳西汉诸遗址中高粱的发现,似乎表明高粱是华北地区的原生粮食作物。它的种植,标志着该时期古气候环境趋于冷湿。

(3)稻的考古发现与气候生态环境

1921年,安特生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新石器文化遗址,在携返瑞典多件仰韶出土陶片中,有一陶罐残片上充满谷壳印痕。后经瑞典植物学家G.Edman及E.Soderberg研究,鉴定为人工栽培稻谷(Oryza Sativa)的外壳。

近年陕西华县柳子镇仰韶文化层中,草灰中除粟的外壳外,还发现有类似稻壳的遗迹。稻的种植,标志着该时期古气候环境是较温暖的。

(4)小麦考古发现与气候生态环境

殷代卜辞中已有麦字,但史前华北小麦的种植,至今尚无确凿的证据。安志敏先生于1949年首先提出,仅北平历史博物馆所藏山西保德县王家湾出土似为史前时期之陶片上,印有某种谷粒及芒之痕迹,颇似麦粒。

1955年春,安徽省博物馆在河南平原东临亳州东乡钓鱼台古文化遗址中,发现一件陶鬲之内盛有炭化麦粒,计重1市斤13两。该遗址所发现的黑陶与龙山遗址的黑陶完全相同,故断定遗址是龙山文化遗址,麦粒也是属于龙山时代的,麦粒经小麦育种学家金善宝教授鉴定,系古代小麦Tricticum antiquorum的一种。麦的种植,标志着该时期古气候环境是较冷湿的。

(5)大麻考古发现与气候生态环境

1931年,李济生在安阳发掘报告中提到殷代埋藏的戈形兵器,有些外表有“极显著的布纹”,但布的原料是否是大麻,并未说明。

据研究,卜辞和金文中还没有麻字,而《诗经》中麻字有7处可见;洛阳烧沟汉墓中出土写有“麻刀石”字样的陶仓;新郑工农路一座西汉晚期墓中出土一件小陶壶上,用隶书写有“麻子”,壶中装有已经炭化的麻子。说明古代华北地区的布应该是以大麻为原料。麻的出现,标志着该时期古气候环境是较凉的。

E. 南召县的历史沿革

早在五、六十万年前,“南召猿人”就群居在杏花山下,与“北京猿人”的专时代大体相属当,这是中原人类的共同祖先。与杏花山猿人遗址相毗邻的小空山猿人遗址,是中国发现的直立人阶段第二处人类已会用火和管理火的洞穴遗址。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遍及白河两岸及鸭河、黄鸭河、留山河、空山河流域,共有十多处。
大禹定九州,夏朝属于豫州之域。殷商仍属豫州,为谢国封地。西周为申国地,春秋属楚国底盘,战国后期,曾一度归于韩国。周赧王二十三年,秦大良造白起攻打韩国,县境遂属秦国。
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置南阳郡,始置雉县。两汉、三国两晋皆为雉县。
南北朝属雉阳郡,置向城。宋、元裁县,并入南阳县,设三辖巡检司。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复置县,因县城东北隅的南召店是宛洛大道上商旅息居的名驿,故以“南召”命名。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再废县制,并入南阳县,雍正十二年(1734年)又复置南召县,县名至今未易。1947年11月4日解放,11日建立南召县人民民主政府,县城迁移李青店,旧邑改为云阳镇。

F. 南阳风景名胜范文

人文景观
一、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
1、内乡县衙
2、社旗山陕会馆
3、医圣祠
4、张衡墓园
5、武侯祠
6、南阳府衙
7、荆紫关
8、八里岗遗址
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4处)
1、中兴寺遗像碑(西魏,镇平)
2、大金邓州创建宣圣庙碑(金,邓州城内)
3、佛沟摩崖造像(北朝至唐,方城县城东南寺门村)
4、鄂城寺塔(宋,南阳市北石桥村)
5、石华表(东汉,邓州市内〕
6、福胜寺塔(宋,邓州市内)
7、泗洲古塔(宋,唐河县城内)
8、陕西会馆(清,唐河县城北源潭镇)
9、香严寺(元至清,淅川县城西南龙虎山)
10、阳安寺大殿(明,镇平县城西北砚台村)
11、菩提寺(清,镇平县东北合花山)
12、文庙(明、清,内乡县城内)
13、文庙(清,方城县城内)
14、丹霞寺与塔林(元至清,南召县城东马窝村)
15、十里庙遗址(商、周,南阳市东北十里庙村东土岗)
16、宛城(汉代,南阳市北郊)
17、马岭遗址(新石器时代,淅川南马岭村东500米)
18、龙山岗遗址(新石器时代,淅川西南龙山岗下)
19、沟湾遗址(新石器时代,淅川南沟村)
20、茶庵遗址(新石器时代,内乡县北茶庵村)
21、不岗遗址(新石器时代,内乡县东北为岗村)
22、小河遗址(新石器时代,内乡县西大窑店)
23、邓窑遗址(唐至元,内乡县西大窑店)
24、上寺遗址(新石器时代,镇平县西北寺南村北200米)
25、安国城遗址(新石器时代,镇平县东北王庄村南150米)
26、谭岗遗址(新石器时代,社旗县东北谭岗村西南200米)
27、茅草寺遗址(新石器时代,社旗县东南大杨庄村西南300米)
28、黄山遗址(新石器时代,南阳县东北黄山村北20o米)
29、英庄遗址(新石器时代,南阳县南英庄镇北 200米)
30、太子岗遗址(新石器时代,邓州东北郑元村北100米)
31、竹园遗址(新石器时代,南召县东南竹园村)
32、杏花山与小空山遗址(旧石器时代,南召县东阮庄、杜庄)
33、凤凰山遗址(新石器时代,新野县北寺门村北100米)
34、新都故城(汉,新野东南梅湾村)
35、问岗遗址(新石器时代,桐柏县东问岗村)
36、陡坡嘴遗址(新石器时代,桐柏西陡坡嘴村东150米)
37、张贩冶铁遗址(汉代,桐柏县东北张贩村)
38、围山银矿(唐、宋,桐柏县城北围山村)
39、寨茨岗遗址(新石器时、周,唐河北郊罗湾村)
40、湖阳遗址(新石器时代至汉,唐河县城南湖阳镇)
41、老坟岗遗址(新时器时代、周,西峡县西老坟岗村东北)
42、杨岗遗址(新石器时代至汉,西峡县西北杨岗村南150米)
43、白羽城遗址(春秋,西峡县东北莲花寺岗)
44、大张庄遗址(春秋,方城县东北大张庄村北)
45、平高台遗址(新石器时代,方城县南平高台村北300米)
46、博望城(汉代,方城县西博望镇)
47、杨河古墓(战国,淅川县东南杨河村)
48、下寺古墓群(东周,渐川县下寺村)
49、靳岗天主教堂(l844年,南阳市卧龙区靳岗乡靳岗村)
50、彭雪枫故居(1907年,镇平县安子营乡七里庄村)
51、别公堰(1929年至1936年,西峡县城北6公里)
52、红二十五军独树镇战斗纪念地(1931年,方城县独树镇七里岗村)
53、**工作团诞生地(1938年,桐柏县城关镇新华街53号)
54、蔚文中学旧址(1946年,社旗县太和乡太和街)
55、中共桐柏区委机关旧址( 1947年,桐柏县平氏镇)
56、徐万年基(1954年,南阳瓦店镇西1.5公里处)
57、王府山东省(明,南阳市老城区)
58、南阳府文庙(清,南阳市宛城区新华东路)
59、文笔峰塔(清,唐河县城东南望城岗)
60、火神庙(清,社旗县城内)
61、下寨遗址(新石器时代、商周,淅川县滔河乡滔河村)
62、贾沟遗址(商周,淅川县上集乡贾沟村)
63、楚长城大关口遗址(东周,方城县独树镇)
64、恐龙蛋化石群产地(中生代,西峡、内乡、淅川有关地区)
三、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26处,其中古代建筑98处,冶金遗址13处,古水利遗址8处,古瓷窑遗址2处,古代墓葬74处,古石刻78处,革命文物50余处。
四、博物馆14个
(1)南阳市博物馆
(2)南阳汉画馆
(3)张仲景博物馆
(4)张衡博物馆
(5)社旗县博物馆(山陕会馆)
(6)方城县博物馆(张释之词)
(7)方城县杜枫瑞纪念馆(民政)
(8)南召猿人博物馆
(9)渐川县博物馆
(10)新野汉画石博物馆
(11)内乡县衙博物馆
(12)镇平彭雪枫纪念馆
(13)邓州博物馆(福胜寺)
(14)南阳府衙博物馆(待定)
馆藏珍贵文化7万余件。南阳汉代画像石、画像 砖3000余块等.
仅供参考,作文自写。

G. 河南是否有远古人类遗址

对河南郑州西山遗址同期山麓洪积成因的自然沉积剖面样品的有机碳、炭屑含量、碳氮比值和孢粉进行了分析,根据其实验结果,结合平原地貌与物质组成特点,分析了该地区7000a B.P.古代人类生存的气候与环境特征,得到如下结论:1)7300a B.P.以来气候变化大约以2900a B.P.为界,在此之前以暖湿为主.当时当地的气候大体与今日的江淮地区的气候相当,台地上宜旱作,有机碳反映出暖湿期内至少存在5个干旱时段。到2900a B.P.以近,气候旱化趋势明显,与当地现今气候接近。2)当地的地貌条件是洪积成因的向东向南倾斜的宽阔平原,虽有枯河穿过,因其具有冲沟性质而无泛滥之苦,又平原的组成物质下部是更新世洪积黄土层,顶部为全新世黄土层,很适合古代人类居住和进行旱作农业耕作活动。3)以土地氮量供应不足为标准进行判断,至少在7300a B.P.前后这里已开始了旱作农业活动,这种判断与本地区以草本花粉为主的孢粉分析结果是吻合的。在炭屑浓度上,表现为早期D(炭屑长轴直径)<50μ的具有n×10^2片/厘米^3,D>50μ的只在近5000a B.P.才断续出现,这种变化与耕作施肥技术的进步不无关系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