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藏西游记
⑴ 《西游记》里面唐僧又叫唐三藏,请问是哪三藏
三藏,是指佛教当中的经藏、律藏和论藏。历史上的玄奘法师自幼聪慧,精通这三种佛典。而在佛教子弟当中,精通经藏的被称为“经师”,同样的,对律藏极为精通的僧侣,就会被称为“律师”,精通论藏的,自然而然的就被称为“论师”。还有那种精通三藏的,就像是玄奘法师那样的,就会被称为“三藏法师”。
而《西游记》唐僧之所以叫唐三藏,在李世民与他进行告别的时候,已经说得很明白了。当时菩萨来到大唐,与李世民说,佛教至尊经典实为大乘佛教,而大乘佛教有“三藏”。所以,李世民就给唐僧起了个法号为“唐三藏”。第一是为了想要唐僧快点把大乘佛教取回来,好振兴大唐。第二个则是希望唐僧因为这个法号而不忘记自己的初衷,不要半途而废。但是,不管是《西游记》当中的三藏还是现实世界中的三藏,其实指的都是同一种东西。
⑵ 西游记中的唐僧换了几个人
三个,分别是徐少华、迟重瑞、汪粤。
1、徐少华
1983年,徐少华进入央视电视剧《西游记》剧组,出演唐僧一角,是其艺术生涯的标志性转点。《西游记》的拍摄条件是非常艰苦的,“唐僧”戏又因为表情变化很少而非常难演,但徐少华没有喊过苦,叫过累。
他用自己端庄清秀的形象、温文尔雅的气质,和不温不火的表演将唐僧柔弱、善良、坚定的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徐少华参与拍摄直至1986年1月2日,他所在单位山东省话剧团与《西游记》剧组合同期满,离开剧组。
(2)唐三藏西游记扩展阅读;
1、汪粤代表剧集——三打白骨精
演了3集(《祸起观音院》《偷吃人参果》《三打白骨精》)。
2、徐少华代表剧集——女儿国
1983年,自汪粤离开剧组,原本在剧中扮演“小白龙”的徐少华接替他出演唐僧。1985年,徐少华受邀到赴山东艺术学院进修,同年底回组继续拍摄电视剧《西游记》。
后来因为学习和拍戏无法兼顾,徐少华在一共拍摄了八集“唐僧”后也离开了剧组,在他看来,上大学圆了自己的一个梦,也是一个取经的过程。不过也有说法称,是因为他所在单位山东省话剧团与《西游记》剧组合同期满,离开剧组。
3、迟重瑞代表剧集——取得真经等大部分剧集
1984年的一天,迟重瑞拍完《夜幕下的哈尔滨》,回剧团去领工资,在昏暗的楼道里,他差点儿撞上迎面而来的一个陌生人,这个人就是《西游记》的导演杨洁。
在拍完《西游记》后不久,他认识了曾经中国的女首富陈丽华,两人一见钟情,婚后,迟重瑞退出娱乐圈,开始了新的生活。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西游记
⑶ 西游记人物:唐僧简介
唐僧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的人物,原型为唐代僧人玄奘。
玄奘,生于今河南洛阳,俗家姓名“陈祎”,法号“玄奘”,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
早在西夏时期的敦煌壁画,就有唐僧取经故事,唐僧、还有人相似猴的孙悟空手牵白马。后来不断演绎,就有了《西游记》。
唐三藏在书中虽然是以取经为责任的师父,但是实际上他却是个性懦弱,伪善怕死,缺乏超越的理解的人。他虽然为人善良仁慈,却不能够明辨是非,反而屡屡听信猪八戒的挑拨,误会能识破妖魔诡计的孙悟空,并且总是在落入陷阱之后,才大喊:“悟空,救我!”唐僧身上集中了封建儒生的迂腐和佛教信徒的虔诚,他成天念叨着对一切“妖魔虫豸”讲仁慈,“行恕道,”是非不分,善恶不明,正邪不清,人妖颠倒,自己对恶势力一味的屈服,软弱,却对忠心耿耿保护他安全,肃清西行路上障碍而“除妖灭怪”的孙悟空不能容忍。
其实唐僧的形象可以说与传说中的白面书生不谋而合,虽然满怀理想主义,却手无缚鸡之力,当困难发生的时候,总是束手无策,坐待外援。而他的迂腐和不明是非真相,似乎在显现作者对当政者昏庸无能的暗讽。但是若是只以宗教或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唐三藏代表的不是圣僧,反而是凡夫俗子。
由西安钟馗文化研究所、国家级AA景区西安钟馗故里欢乐谷、陕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终南山钟馗信仰民俗”传承人钟馗王,组织专家在秦岭终南山下收集 整理的,钟馗故里刘海故里财神之乡陕西户县流传千年《钟馗与唐玄奘的传说》是“终南山钟馗信仰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
神仙路钟馗与唐玄奘的历史考证:清康熙《户县志》:“天齐庙香火极盛,下为金峰寺,唐僧一行驻锡于此”。民国《重修户县志》:“神仙路,在县南秦岭山麓,并山东西一小径,名神仙路相传为唐玄奘法师取经所由之道”。
传说唐太宗贞观十三年,唐太宗为取得大乘真经,遍求贤才,唐玄奘毛遂自荐在帝前施礼道:“贫僧不才,原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祈保我王江山永固。”唐王大喜,上前将御手扶起,道:“法师果能尽此忠贤,不怕程途遥远,跋涉山川,朕情愿与你拜为兄弟。”玄奘顿首谢恩。唐王果是十分贤德,就去那寺里佛前,与玄奘拜了四拜,口称“御弟圣僧”。玄奘感谢不尽,道:“陛下,贫僧有何德何能,敢蒙天恩眷顾如此?我这一去,定要捐躯努力,直至西天。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经,即死也不敢回国,永堕沉沦地狱。”随在佛前拈香,以此为誓。
张纪中版《新西游记》中的唐僧
待玄奘回到洪福寺里,众徒弟异口同声地道:“师父,尝闻人言,西天路远,更多虎豹妖魔。只怕有去无回,难保身命。”玄奘道:“我已发了弘誓大愿,不取真经,永堕沉沦地狱。大抵是受王恩宠,不得不尽忠以报国耳。终南福泉,钟馗有赐福驱魔之法,学之以用可也。”
是夜,玄奘披星戴月,沿神仙路过白马河直奔终南福泉钟馗故里,拜见钟馗行过大礼,道:“徒为唐王江山永固,受旨天竺取经,路途多妖魔,拜求天师之赐福驱魔大法。”礼毕,钟馗也不吝赐,如此这般教化一番,用福泉水沐浴净手后,赠予护身符一个,福泉水一盏,钟馗菜三道,钟馗酒上桌后,钟馗也不相让直饮至酣然。当宿安顿玄奘驻锡于金峰寺。
次早,唐王见了玄奘,先教收拾行囊马匹,通关文牒,
浙版西游记唐僧剧照(19张)
然后着官人执壶酌酒。太宗举爵,玄奘谢恩,接了御酒,道:“陛下,酒乃僧家头一戒,贫僧自为人,不会饮酒。”太宗道:“今日之行,比他事不同。此乃素酒,只饮此一杯,以尽朕奉饯之意。”玄奘不敢不受。接了酒,方待要饮,只见太宗低头,将御指拾一撮尘土,弹入酒中。玄奘不解其意。太宗笑道:“御弟呵,这一去,到西天,几时可回?”玄奘成竹在胸道:“只在三年,径回上国。”太宗道:“日久年深,山遥路远,御弟可进此酒: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玄奘方悟捻土之意,复谢恩饮尽,辞谢出关而去。
⑷ 西游记中 唐僧的原型是
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是唐代著名的高僧玄奘。
玄奘原来的名字叫做陈祎是法相宗的创始人,被人们尊称为三藏法师,后来被后世的人们称为唐僧。
玄奘在贞观元年的时候一个人向西边徒步走了五万多里的路,最终到达了印度的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回了真经。
玄奘取经的过程用了十七年之久,学遍了当时的大乘佛经和小乘佛经。总共给唐朝带回了150枚舍利子7尊佛像和657部佛经。
(4)唐三藏西游记扩展阅读:
唐高宗元年,玄奘大师六十五岁,他依然在玉华寺翻译佛经。在这一年的历史记载中,有他对译场的助手和弟子们说的这么一句话:玄奘今年六十有五,必当卒命于此伽蓝,经部甚大,每惧不终,人人努力加勤,勿辞劳苦。
意思是说:今年我六十五岁了,一定是会死在这座玉华寺里,佛经数量巨大,我经常担心翻不完,你们大家加把劲儿,努力一点,不要怕辛劳。
在玄奘大师的一生中,第一次发出了这种不自信的、怕自己的工作无法完成的担忧之辞。实际上,由于多年劳累,在翻译完《大般若经》以后,他自己就觉得体力开始衰竭,甚至觉得自己行将就木。
不久,他又对弟子们说了一段话,几乎可以看作是他的遗言:若无常后,汝等遣我宜从俭省,可以蘧蒢裹送,仍择山涧僻处安置,勿近宫寺。不净之身,宜须屏远。
意思是你们在送我的时候,一定要节俭,不要用很多的礼节,要用最简单的方式裹送,把我安置在僻静的地方,不要靠近宫室和寺院。
同年正月初三,玄奘大师的弟子恳请玄奘大师开始《大宝积经》的翻译,玄奘大师在勉强翻译了开头的几行以后,突然停了下来,他犹豫了很长的时间,平静而凝重地看着他的弟子。
他说:这部《大宝积经》的分量不亚于《大般若经》,我自己觉得我的体力和精力已经不足以再翻译如此大部的佛经了,死期已至不是将至,而是我的死期已经到了,不远了。
说完这句话以后,玄奘大师从此绝笔,停止了翻译工作。他表示,要把此后可以预见的很少的岁月留给自己去礼拜佛像,为自己离开这个世界做好准备。
⑸ 西游记中唐僧最后被封为( )
唐僧封为旃檀功德佛, 孙悟空封为斗战胜佛,猪八戒封为净坛使者,沙和尚封为金身罗汉,白马封为八部天龙
⑹ 求西游记 师从唐三藏 内容概括
主要内容:萨在流沙河、云栈洞、五行山分别度化沙悟净、猪悟能、孙悟空三人,将来做东土取经人的徒弟,又度白龙给取经人做脚力。
泾河老龙因赌卦少降雨水,触犯天条当斩,求唐太宗救命。魏征丞相梦斩泾河龙,太宗魂被追入阴司对证,还生后修建“水陆大会”,请陈玄奘主行法事,开演诸品妙经。观世音显像,指化陈玄奘去西天取真经。唐太宗认玄奘做御弟,赐号三藏。
唐三藏西行,出离边界即落入魔洞,被老虎精、野牛精、熊罴精所捉,两个仆从被吃,唐僧得太白金星解救。后又遇猛虎,得猎户刘伯钦所救,得其家人款待,唐僧念经超度刘伯钦亡父。
刘伯钦护送唐僧至两界山(即五行山)。遇到等候多时的孙悟空,道明缘由,唐僧在五行山揭去如来的金字压帖,救出孙悟空,赐号行者。
后孙悟空因打死六个贼人,遭唐僧责备,一气出走。唐僧得观音菩萨授予紧箍儿及定心真言(紧箍儿咒)。孙悟空在龙王处得知“圯桥三进履”的故事,有所领悟,回返唐僧处。唐僧哄孙悟空戴上紧箍儿,默念紧箍咒,终使孙悟空死心塌地愿保唐僧西行,再无退悔之意。
(6)唐三藏西游记扩展阅读
这部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和沙僧三人,西行取经,一路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西游记》的内容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是最为庞杂的。它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和内容,既让佛、道两教的仙人们同时登场表演,又在神佛的世界里注入了现实社会的人情世态,有时还插进几句儒家的至理名言,使它显得亦庄亦谐,妙趣横生使该书赢得了各种文化层次的读者的爱好。
《西游记》呈现世俗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双重极权——皇权和神权,生存主体无论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都被牢牢地桎梏,屈服于政权和宗教的二重宰制,在心理结构上集体无意识匍匐于皇帝和佛祖的脚下。
《西游记》的文本散发着与生俱来的国民奴性气味。即使是作为反叛偶像的“英雄”最终也不得不拜倒在象征高高在上统治形式的佛的“法力”之下。
⑺ 西游记唐三藏的身世
唐僧,也叫唐三藏,唐僧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的人物,前世为如来二弟子金回蝉子,原型为唐代高僧玄答奘。玄奘,生于今河南洛阳,俗家姓名“陈祎”,法号“玄奘”,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
他13岁时跟随二哥到洛阳净土寺出家。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他远游印度,精心钻研佛教经典。17年后回到长安,在弘福寺、大慈恩寺等地著书译经。主要著作有《大唐西域记》《会宗论》《制恶见论》等,翻译印度佛经75部,共1335卷,为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玄奘故里,到处都遍布着他的圣迹。主要有玄奘故居、唐僧寺、唐僧墓、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恭陵、和陵等。
当地人很少用法号称呼他,通常都称他为唐僧。走入偃师境内,求人问路若问唐僧的老家,要比问玄奘故里容易的多。人们习惯这样称呼,因为这样既通俗易懂,又能表现出家乡人的特殊感情
⑻ 西游记唐三藏前世是什么
《西游记》中唐三藏的前世是金蝉子,沙和尚的前世是卷帘大将、
唐三藏:
唐三藏原名唐僧,前世为如来二弟子金蝉子,原型为唐代高僧玄奘。玄奘,生于今河南洛阳,俗家姓名陈袆,法号玄奘,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
沙和尚:
沙和尚原为天宫玉皇大帝的卷帘大将,因为失手不小心打破了琉璃盏,触犯天条,被贬出天界,在人间流沙河兴风作浪,危害一方,专吃过路人。
后经观音点化,赐法号悟净,一心归佛,同八戒、悟空一同保大唐高僧玄奘法师(西天拜佛求取真经。
(8)唐三藏西游记扩展阅读:
《西游记》中社会思想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孙悟空形象的独立无羁、任个性张扬的人格力量上,沙僧形象的无字句处则隐约闪现出作者自己由新兴思潮影响而产生的认识方面的矛盾。
沙僧自觉向善、中庸求全,有君子之德。但他一味遵听天命,循规蹈距,又无突出才干,只求个人前程,即使随波逐流,尊为神仙,于世于时又有何裨益。
沙悟净不像孙悟空那般傲气张扬,不爱听领导的话;也不像猪八戒,毛病太多,贪吃贪睡,还总给领导瞎马骑,干一些脏活累活儿就要抱怨。
沙僧沉静而不求回报,淡泊却坚韧不拔,以将自己看得轻的智慧和对取经事业的忠诚,维系着取经队伍的和睦,服务着取经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