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西域遗址
㈠ 考古学者探寻汉代西域都护府城址遗迹发现了什么
空中俯瞰位于轮台县境内的卓尔库特古城遗址。
中央政府在西域地区建立的军政体系包括重要城镇、戍堡、关隘、烽燧亭障、邮驿等等,并辅之以屯田开垦。汉代中央政府在西域地区军政体系的建立标志着新疆正式纳入中国版图,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㈡ 细石器文化的西域细石器文化遗址
除上述细石器遗址外,尚有以下地点或地区发现过细石器遗物。
25、吉木萨尔:位于天山北部的吉木萨尔县境内曾经发现过细石器遗存,采集到各类细石器标本。
26、克尔木齐:位于阿勒泰山南麓的阿勒泰县克尔木齐村,在一批年代相当于战国时期的古墓中,曾有一批细石镞出土。
27、焉耆:1928年黄文弼先生在焉耆县城南约10公里的沙渍中曾发现1件石镞。
28、巴楚:1913年,斯坦因在巴楚县附近曾采集到一批细石器标本。
29、克里阳:位于昆仑山西北,皮山县克里阳村东南约10公里的塔斯洪河左岸。在此曾发现有刮刻痕迹的石料。
30、且末:在且末县城南80公里的车尔成河谷,贝格曼曾经发现过细石器遗址,采集到细石核、刮削器、细石叶等。
31、英都库什:位于库鲁克塔格山南麓,在辛格与罗布淖尔之间,是吐鲁番去罗布淖尔的必经之路,黄文弼先生在此曾采集到细石核、细石叶等。其年代大致与七角井遗址相当。
32、韦曼布拉克:位于托克逊县河东乡韦曼布拉克村。在该村布于烽火台附近发现一件通体加工的桂叶形残器、似镞、刃、茅之类的石器,和一件方形石叶。
33、小普鲁:在于田县城南直线距离72公里处的克里雅河主支流流水河,普鲁河交汇处的三角台地上,曾采集到细石器标本10多件。
34、齐德喀仁:在哈巴河县加依勒玛乡齐德喀仁渡口北100米处,曾采集到细石器180余件。
35、XYF—87地点:位于哈烟达克以南约10公里的玉龙喀什河右岸,在此曾发现打制石锤、石片、砍斫器8件。
36、XLF—87地点:位于和田市以东洛甫与羊达克勒克之间的第三级洪积扇地面,西北方离洛甫镇约25公里,在此曾发现打制石核和石片2件。
37、XNF—87地点:位于尼雅河两主源汇合点以北约15公里,纳格日哈纳西北第三级洪积扇地面,在此曾发现5件锤击石片。
38、XNM—87地点:位于尼雅河东源乌鲁克萨依与西源汇合点以南的三角地带,海拔2500米左右。此地有丰富的细石器遗存,调查者在不到一小时的时间范围内,即采集到楔形细石核、细石叶、加工细石叶、石片等140余件。
39、XDM—87地点:在于田县城东17公里,南疆公路北侧1公里处,曾发现细石叶1件。
40、XKM—87地点:位于于田县水交站南4公里的克里雅河左岸,这里曾发现圆柱形石核、细石叶、石片等。
41、西洪沟:位于石河子莫索湾一五O团团部西侧3~4公里处,这里曾发现两处细石器遗存地点,调查者在此采集到石镞、石叶、石镰等。
42、沙乐村:位于石河子莫索湾一五O团团部西北约20公里处,一东西长约百米的沙丘下,在此发现细石器石片数枚。
43、阿什库勒:在于田县南直线距离115公里左右,地理坐标:东经81°28′,北纬35°49′,海拔高度5040米,属高寒漠地,地处昆仑山中段的喀拉塔什山南麓洪积坡上,在此曾采集到细石叶、刮削器和尖状器等。
㈢ 近代对西域考古发掘
《西域考古图记》一书,是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1906--1908年在我国新疆和甘肃西部地区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的全部成果的详细报告,也是斯坦因1900――1901年第一次新疆考古调查和发掘后所出《古代和田》报告的续编。
《西域考古图记》一书涉及的地域十分广阔,从西向东包括了今和田地区、阿克苏地区、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吐鲁番地区、哈密地区和河西走廊一带。
在这些地区调查和发掘的重要遗址有阿克铁热克、喀达里克、麻扎塔格、尼雅、安迪尔等遗址,米兰佛寺遗址和吐蕃城堡遗址,楼兰古城及其附近遗址,焉耆明屋及其附近的石窟寺和遗址,甘肃西部汉长城和烽燧遗址,敦煌千佛洞和藏经洞等。
斯坦因在这些遗址所发现遗物的主要类别有雕塑、绘画、简牍文书(包括汉文、梵文、和田文、龟兹文、吐蕃文、突厥文、粟特文和回鹘文等)、织物(丝、毛、麻、棉等)钱币、碑刻,佛经残卷,以及大量的陶、木、石、金属(金、银、铜、铁等)、玻璃、料器等质料的生活用品、生产工具、装饰品和兵器等。书中还配有大量遗迹插图,遗址平、剖面图,还有一卷遗物图版和一卷调查地区的地图,全书以考古学为核心,并基本上涵盖了前述诸多学术领域,内容十分丰富。
期坦因《西域考古图记》一书有许多突出的特点,比如:
1.资料性强,可利用率较高。斯坦因对所调查和发掘的遗址,均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对遗迹和遗物作了详细记录,并进行综合分析,整理后刊于本书中,比较系统和准确,便于利用。
2.地理学与考古学结合。他除对某些地区进行单独的地理学考察外,还对所到遗址的地貌、河流、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变迁及其与遗址的兴废关系进行考察。
3.涉及的领域广、学科多、信息量大。除考古学外,凡与遗迹和遗物有关的学术领域和学科都程度不等地涉及到了,并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此外,他还将所发掘的遗迹、遗物与中亚、犍陀罗和印度、西来乃至西方的资料进行对比研究,引用了很多西方的研究成果,对遗迹、遗物的渊源关系,遗物的生产技术与制造工艺也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信息量很大。
4.浓缩了斯坦因三次考察相关部分的主要成果。书中涉及他第一、三次考察的相关部分,多相互进行比较和印证,并对考察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因而浓缩了他三次考察的主要成果。
5.集众家之长,研究水平高,本书不仅在资料整理方面集中了众多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水平的专家,在研究方面更是名家荟萃。因此《西域考古图记》一书的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代表了20世纪20年代以前在这一领域中的最高研究水平。
斯坦因《西哉考古图记》一书,学术价值很高,影响深远。该书所刊布的资料至今仍是各有关领域的基础资料,有的甚至是惟一的资料。今新疆地区(也包括河西走廊)由于是古代东西交通的大动脉,又是丝绸之路的中枢地段,因此成为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艺术和多种宗教的交汇融合之地,从而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灿烂的物质文化。斯坦因在《西哉考古图记》一书中,对这种研究难度很大的物质文化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
他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指出了这种物质文化在古代人类文明史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其研究成果的影响至今犹存。有磁这方面的问题,限于篇幅,兹不详述,请读者参阅原著。下面仅从资料的角度略举几例,简要说明其重要的学术价值。
1……2.米兰佛寺遗址和吐蕃城堡遗址。米兰佛寺遗址群是研究鄯善佛教与佛教艺术最重要的资料,其塑像、壁画和佛塔遗址在新疆独具特色,并与犍陀罗佛教艺术有密切关系。犍陀罗佛教艺术只发现雕塑,故米兰佛教壁画便成为研究犍陀罗风格佛教绘画仅有的依据,在学术界和艺术界都享有很高的声誉。米兰佛寺遗址经斯坦因发掘后已遭破坏,所以斯坦因刊布的资料是无法替代的。
斯坦因在米兰吐蕃城堡遗址发掘出大量的吐蕃文简牍等遗物,还有他在麻扎塔格遗址所发现的吐蕃文简版和其他遗物,都是研究公元8――9世纪吐蕃在今新疆地区活动情况,吐蕃建筑特点和艺术风格,吐蕃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吐蕃社会状况,职官和军事组织情况,吐蕃文字以及吐蕃与唐朝、西域主周边地区关系的极为难得的重要资料。
3.楼兰遗址,是斯文。赫定首先发现的,但大量的调查和发掘工作是由斯坦因进行的,斯坦因所刊布的楼兰遗址(包括其附近地区)的遗迹、遗物,大量的魏晋前凉时期的汉文简版文书,以及部分简版文书具有重要意义。据此可基本复出魏晋前凉时期西域长史机构的职官系统、屯田概况、社会生活状况、西域长史机构与鄯善及西域诸国的关系。
这些遗迹、遗物对研究楼兰古城的性质和鄯善国都的方位以及东西文化艺术交流等方面,有着至着重要的作用。此外,他所发现的汉文简版文书不仅可以补史籍之不足,还可弥补中国简牍史中的缺环,并为木筒向纸文书的过渡提供了实证。斯坦因刊布的这些资料,目前仍是最全面、最具权威性的,影响很大。现在国内外学术研究中的楼兰热与此亦有很大关系。
4此外,斯坦因还劫掠了敦煌藏经洞的文化宝藏(这是震惊中外外的重大事件)这批珍贵文物无与伦比的学术价值是众所周知的,兹不赘述。
总之,斯坦因《西域考古图记》中收录的资料中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他在此基础的研究成果有所构筑的基本这术框架,对前述的新疆考古学和敦煌学等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㈣ 中国古代西域中的精绝古城和楼兰古城中有什么联系呢
目前就科学家们所发现的楼兰古国和精绝古城的遗址,大致都在新疆的沙漠附近,提起新疆,那里的确处处都是神秘和未解之谜。
而且就目前科学家发现的鬼洞族的一些遗址,生活用品基本保存完整像,稻米之类的几乎都在,但是却很少有人类的遗骸,所以科学家推测,他们可能是遇到了紧急情况,所有的人员都已经撤离了,只不过,他们去了哪里,又是因为发生了什么紧急情况,这么我们依旧是难以预知的。
㈤ 西域包括哪些地方
西域狭义上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而广义的西域则是指凡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地区等。
地理方位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多指中国玉门关、阳关以西的诸多国家和地区,在丝绸之路影响下,西域特指汉、唐两代中国政府安排的行政机构所管辖的今中国新疆大部及中亚部分地区,位于欧亚大陆中心,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域国家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和以北准格尔盆地的边缘,利用从高地上溶化的水在绿洲上生活,此外塔里木河与罗布泊是西域地区的主要农业、生活水源。
因而该区域的国家兴旺与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据部分考古学家的判断,楼兰即是由于河流改道与罗布泊的迁移而灭亡的主要原因。
(5)古西域遗址扩展阅读:
西域文明
东西汉交替之际,中原战乱频仍,无论是篡汉的王莽,还是挟武力重安汉室的光武帝刘秀,都不可能把主要精力放到经营西域上。西域进入了“战国”时期。
乘着这个短期的外来势力“真空”状态,西域先是由莎车王贤称雄,不久就为两强——于阗、鄯善——分立所取代。这时那个原为汉、匈奴两极所挤压摧折的西域小国鄯善(楼兰),获得一个机遇,降伏了南道的城邦小宛、戎庐、且末、精绝,一直把国界向西南拓展到今民丰县的尼雅河。
在莎车王利用汉朝放弃西域的机遇,自称“大都护”,而为其制服的西域各国,又尊称他为“单于”。大都护是西汉在西域所设最高军政长官——类似于总督。单于是匈奴王的称号,而贤一个人居然兼而有之。
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贤给鄯善王安写了一封信,要求他阻绝汉朝进出西域之道。安不但不听从,还杀了莎车使节。于是莎车王发兵攻鄯善。
安率军迎战,兵败,逃亡于山中。莎车军队杀掠楼兰千余人,便引军西还。鄯善王收拾残众,还归战后的国都,面对破败家园再次上书汉朝,表示愿意派质子入侍,并请示汉朝重新于西域设都护。如果都护不设,只能奉匈奴为宗主。
汉光武帝的精力主要放在中原政务上,给鄯善的回信中竟说:目前不可能派出都护,如果西域各国力不从心,可以便宜行事。于是,鄯善又附属于匈奴。
㈥ 关于西域古国的文献资料
中国史籍中最早关于楼兰王国的具体记载,见于《史记·大宛列传》。根据记载,我们知道楼兰是一个西域小国,建国于盐泽边上,有城郭,然而“兵弱易去”。这里的“盐泽”,指的是罗布泊。到汉代史学家班固撰写《汉书》时,楼兰王国有1570户人家,共14100口人,国都名“打泥”。《汉书》进一步介绍了楼兰的生态环境:“地沙卤少田,寄田仰谷分国。国出玉,多葭苇(芦苇)、枝柳(红柳)、胡桐(胡杨)、白草(芨芨)。民随畜牧,逐水草。有驴马,多骆驼。能作兵,与婼羌同。”
汉昭帝时,楼兰改国名为部善,并请求朝廷驻军伊循。昭帝便在伊循城置都尉,行屯田。从此楼兰便成为中央政府控制西域的战略支点。东汉时,楼兰在丝绸之路上依然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东汉政府在楼兰大规模屯田,开发楼兰。此后直至魏晋累几百年之久,楼兰一直是内地通往西域的重要交通枢纽,再后来,楼兰便很少见于史载,逐渐地神秘消失了。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在位于亚洲北部,一向寂寞荒凉、杳无人迹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之中,不时地闪现出西方冒险家的匆匆身影。使得这片广袤数万里、一直湮没无闻的区域,一时间为世人所瞩目。沉寂在沙海之中千百年前的古代绿洲遗址,逐渐被这些探险者所发现,一队队行色匆匆的驼队,打破了沉寂千年的大漠。
楼兰古城遗址是全国重点丈物保护单位,位于东径89°55′22″,北纬40°29′55″″,若羌县境内罗布泊以西,北距孔雀河故道南岸16公里,东距罗布泊北岸28公里处,整个遗址散布在罗布泊西岸的雅丹地形之中。楼兰佛塔和“三间房”成为楼兰遗址的标志,古城遗址包括城区面积10.8万平方米和东郊墓地MA、HB、周围寺院民居遗址及楼兰贵族墓。1901年3月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维吾尔向导奥尔得克的帮助下发现了楼兰古城,从挖掘出上的佉卢文简牍“kroraina”一词推定古城原名楼兰。历史上,楼兰是西汉时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张骞通西域后,楼兰成为东西方交通的重要孔道。魏晋之时,西域长史驻楼兰城,使之成为西域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古丝绸之路南、北两道早些时候就从楼兰分道。楼兰城作为亚洲腹部的交通枢纽城镇,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曾起过重要作用。汉朝、匈奴和周围一些游牧民族国家经常为争夺楼兰进行大规模战争。楼兰被人们称为“一块紧张的世界史的纪念碑”。曾盛极一时的西域重镇在公元3世纪后迅速地悄然退出历史舞台,直到一千七百年后的今天,还保持着她“谢幕”时的姿态,令人恍忽觉得历史就发生在昨天,这一切至今还是个没有真正揭开的谜底。到了唐代,“楼兰”就几乎成了边远的代名词。李白的《塞下曲》中就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诗句。
楼兰王国的历史还远不是一个楼兰古城所能揭开的。根据孔雀河故道下游太阳墓地和小河 5号墓地出土的干尸,考古专家向人们揭示了楼兰的历史:上溯4000年左右的一段时期,楼兰地区生活着一支以游牧为生的金发碧眼的原始欧洲人种,他们留下几具干尸,就神秘地走了。其后的2000多年,楼兰找不到一丝痕迹,史书中也没有半点墨迹。汉一晋时期,楼兰地区出现了蒙古人。这时的楼兰演绎出农业文明,并以其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理位置,传递着东西方文明。而在晋代之后的1500年,楼兰再次消失得无影无踪,直到100年前,人们才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东缘,偶然看见了楼兰残破的城墙和佛塔。
有的学者认为:斯文·赫定发现的这个楼兰古城既不是早期楼兰王国的都城,更不是楼兰改国名为鄯善后的国都(扌于)泥城,因为楼兰古城碳 14测定的年代不早于东汉。斯坦因在黄文弼发现的土垠遗址西南不远处发现了一座汉代古城(编号LE城),新疆考古研究所称其“方城”,位于罗布泊北岸之西,铁板河末流的河网地带,“方城”距离楼兰古城24公里,北京大学林梅村教授认为这是早期的楼兰都城。
当时的楼兰王国还是罗布泊附近一个半耕半牧的弱小国家,丝绸之路开通后,楼兰成为中西交通的枢纽。由于楼兰王安归与匈奴勾结,不断地在丝绸之路上劫杀汉使,汉朝大将军霍光便派傅介子前往西域刺杀安归。傅介子带着刺客来到楼兰,假称要赏赐安归金币。安归大喜,应邀与傅介子一起饮酒,傅介子有意灌醉安归,将其扶到屏风后,命两名刺客杀了安归。左右王公贵族见状纷纷逃散。傅介子立即召告楼兰国民:“安归王对汉朝犯下了死罪,天子派我来杀掉他,现在汉朝的部队已赶到,改立在长安纳为人质的安归的弟弟尉屠焉为新国王。”傅介子斩下安归的首级,派快马送回长安,悬于长安未央宫北门下示众。
平定楼兰之乱后,汉昭帝即诏立尉屠焉为新王,并改楼兰国名为鄯善,授予国印,赐宫女为妻及大批车马和辎重。行别时尉屠焉对汉昭帝说:“我长期在长安居住,现在回去当国王,孤身一人,恐难服众。而且前王子尚在,回去后恐被其仇杀。楼兰国中有伊循城,那是一块富饶美丽的绿洲,天子可派一名将领率部队到那里屯田积谷,也使臣有所依靠。”于是汉朝即派一名司马,带兵40人随尉屠焉一起回西域。尉屠焉继位后,于公元前77年将国都从罗布泊北岸的楼兰故都(方城)迁到(扌于)泥城(今若羌县城),汉朝在(扌于)泥城以东的伊循城(36团米兰遗址)也设立了伊循都尉。此后楼兰故都没有再发展,估计只有原王室贵族仍居住在这里,从2003年楼兰贵族墓的发掘,也说明了这一点。
东汉时期,班超的儿子班勇继承父业任西域都护,派手下索励率酒泉、敦煌兵千人到罗布泊屯田造房,并召集鄯善、焉耆、龟兹等国士兵各一千人在孔雀河下游拦河筑坝,引水开荒,积粟百万。由于孔雀河被拦,导至下游楼兰故都水源断绝而废弃。屯田士卒在罗布泊西岸起“白屋”,建新城,逐渐形成了今天可看见的有“三间房”的楼兰古城,并将此发展成为西域长史府治所。
2003年3月19日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楼兰考古队在对楼兰被盗墓葬进行清理时,发现了墓室中的壁画。这座墓葬距LE方城约4公里,距离楼兰古城24公里。墓室规模较大,前后室均绘壁画,前室东壁所绘身着华丽服装的男女人物形像,是墓主人高贵身份的显示。专家否定了这是楼兰“王陵”的说法,推测其为3世纪前后“城内一个贵族家族的合葬墓。
说法一:楼兰消失于战争,公元五世纪后,楼兰王国开始衰弱,北方强国入侵,楼兰城破,后被遗弃。
说法二:楼兰败于干旱缺水,生态恶化,上游河水被截后改道,人们不得不离开楼兰。楼兰曾颁布过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环境保护法律。
说法三: 楼兰的消失与罗布泊的南北游移有关, 斯文·赫定认为,罗布泊南北游移的周期是1500年左右。3000多年前有一支欧洲人种部落生活在楼兰地区,1500多年前楼兰再次进入繁荣时代,这都和罗布泊游移有直接关系。
说法四:楼兰消失与丝绸之路北道的开辟有关。经过哈密(伊吾)、吐鲁番的丝绸之路北道开通后,经过楼兰的丝绸之路沙漠道被废弃,楼兰也随之失去了往日的光辉。
说法五:楼兰被瘟疫疾病毁灭。一场从外地传来的瘟疫,夺去了楼兰城内十之八九居民的生命,侥幸存活的人纷纷逃离楼兰,远避他乡。
说法六:楼兰被生物入侵打败。一种从两河流域传入的蝼蛄昆虫,在楼兰没有天敌,生活在土中,能以楼兰地区的白膏泥土为生,成群结队地进入居民屋中,人们无法消灭它们,只得弃城而去。
楼兰文明消亡的启示
塔里木河下游科考队在探寻古楼兰如何消亡之谜时,深切地感受到了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自身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专家分析发现,水源和树木是罗布荒原上绿洲能够存活的关键。楼兰古城正建立在当时水系发达的孔雀河下游三角洲,并曾有水土滋养中长势繁茂的胡杨树供其取材建设。尽管更多学者指责楼兰人不加控制的砍伐了树木,毁掉了自己的生存根基,但科考队通过本世纪初发现的珐栌文和竹简等文献资料了解到,世界上最早的保护森林的法律正出自于这里。
从法令的严厉程度不难看出,保护已是刻不容缓,树木与水源是唇齿相依的关系,没了绿色的依托,绿洲变沙漠就是指日可待了。
楼兰曾有积粟百万、威服外国的壮举,曾有狭制丝路、左右西域的辉煌,然而人类活动的加剧以及水系的变化和战争的破坏,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最终导致楼兰地区由绿洲变成了荒漠。成败兴衰之间的落差只能给后人留下未尽的思考,凭吊远去的文明。
㈦ 汉书域传是怎样记载西域的
公元前139年,汉使张骞出使西域,使中原地区开始对西域有所了解。至公元前101年,汉朝政府开始在西域屯田、驻军,对西域进行管辖。据《汉书·域传》记载:“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余……”这里所指的国,实际上并不是什么国家,而是人类聚居的部落而已。然而,史书中记载的36国究竟在哪里呢?
所谓的西域36国,其实只是一个概数,并不是真有36个国家。他们沿着天山南麓的塔里木河以及和田河分布开来,实际上,正是这些部落搭建了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使我国和中亚以及欧洲进行贸易往来。
近几年,在伽师县境内不断有古城遗址神秘浮现,当地文物部门相继发现了卡玛洞遗址、阿帕克霍加农场遗址、哈里胡其农场烽火台、哈里胡其农场佛塔、阿勒吐居墩遗址、龙口桥址、亚米其买里斯冶炼遗址、塔尔夏礼拜寺、希依提里热木麻扎等古城和古文物遗址,无不证明了伽师这个地方古时的繁荣与昌盛,也更证明了这里文化、经济、外贸、农业、手工业等方面在古时便已繁荣富强的历史背景。
在距今已有1000年历史的“卡拉敦古城”遗址中,面积两平方千米的荒漠中,安西四镇之一的疏勒国古城建筑风韵犹存,古城城墙、护城河清晰可见,陶器冶炼物也随处可见。而克孜勒苏乡“莫尔通古城”遗址的面积竟达到370多平方千米,距今已有2000年历史,长约20000多米,宽15000米的建筑,明显呈现出西汉西域古国的风格。
古城分内城和外城,外城有炮台和河道,而内城和6座极其壮观的佛塔虽已变成几堆高高的夯土建筑,但却向人们吹来这片大漠远古虔诚的信仰之风。再看那一个个古代居民点所在的地表上,随处散布的陶片以及西汉五铢钱,呈现的是伽师在西汉时期便已繁荣的贸易,而那些古陶则展现着当年伽师先进而精湛的制陶工艺。
在历史上,喀什地区一直属于古疏勒国。据《新唐书·理志》记载:“疏勒镇南、北、西三面皆有山,城在水中。城东又有汉城,亦在滩上。赤河来自疏勒西葛罗岭,至城西分流,合于城东北。”
疏勒镇就是史书上所说的“伽师城”,赤河就是今天的喀什噶尔河。根据书中的描述,唐代疏勒国的都城很可能就在今喀什市东28000米处的汗诺依古城遗址上。
㈧ 历史上西域有没有精绝古国和精绝女王
有。
精绝国是汉代古国,位于今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部的民丰县。 在被人们称之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有大片古老王国的遗址。据史书记载,在西汉时期这里一共大大小小林立着36个王国,其中在尼雅地区就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国家。
《汉书·西域传》曾这样记载:这里离长安有八千八百二十里,住着四百八十户人家,养着士兵五百人,这就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精绝国。
(8)古西域遗址扩展阅读:
由于生存环境严酷,精绝人为了阻挡风沙,用粗大的胡杨木作为房屋的主要框架,再以芦苇、红柳条编织成墙,在墙上薄敷泥土,或者在墙外再编织篱笆,在房屋外种植树木避沙遮阳。精绝可以说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木结构城市,可想它使用的树木会有多少。
正是这种无节制的砍伐,造成精绝的树木日益减少,直接导致水源更为减少。
出土的第368号文书提及,由于河渠已没有水,致使耕地得不到灌溉,国王只好亲自出面干涉水的分配。第482号佉卢文书上记载,精绝居民之间出现砍树风波后,国王为了制止这一行为,下了一道敕谕:“活树严禁砍伐,违者罚马一匹;哪怕只砍了树的枝杈,也要罚母牛一头。”
因为不时降临的沙尘暴,加之人类对自然的破坏,精绝最终消失了。
㈨ 西域最大的佛寺遗址在哪里
西域最大的佛寺遗址在哪里?
暮钟响起,佛音从偌大的寺院传递到天籁,整个西域笼罩在佛的世界里。星星点点的油灯装饰着大大小小的佛堂,坐禅的僧人从行善开始,阐述佛教的渊源。
1、库车——汉唐龟兹佛都
抵达苏巴什佛寺,一场冬雪刚刚降临新疆库车县。曾经的龟兹故地,被冬天的雾霾覆盖。来不及品味这座小城充溢的现代文明,我便一脚踏进了汉唐,行走在佛的世界,再一次被佛语擦亮了双眼。
漫步于佛堂的残垣断壁之间,我聆听不到来自千年之外的惊喜。如今的这座世界文化遗产,依然静悄悄地耸立在库车河两岸。昔日的辉煌被时光掩埋,游离于岁月的记忆里,我只能折腕叹息。
从这里一直向东望去,高昌、敦煌、武威、麦积山、西安、洛阳、大同等一座座佛寺,连绵延续到最东方和最南方,这些聚集了庞大力量的精神信仰,组成了浩瀚的佛的国度,经久不衰。
当时光静止,伫立于这座曾经的西域佛教中心,宏大的佛寺建筑浮现在眼前,成百上千的僧侣打禅或诵经,耳边传来佛堂大殿令人心颤的梵梵佛音,仿佛置身于一座佛国的圣殿。
如今,曾经的西域佛教,被另一种信仰代替,一段历史终将成为历史。时光渐渐远去,面前留下的只有一片残垣断壁,见证和诉说着龟兹大地上的历史变迁和发展。
东寺佛塔,据说下面埋葬着大玉佛脚。
2、 世界文化遗产焕发生机
时间定格在2014年6月,苏巴什佛寺遗址获得申遗成功,对于库车县各族人民群众来说是一大盛事,也是阿克苏地区的一件大事。这座汉唐时期规模宏大的佛教寺院,将向世界敞开宽阔的胸怀,源源不断地接纳各地纷沓而至的专家、学者、游客及各界人士,苏巴什佛寺遗址成了世界瞩目的焦点。
苏巴什佛寺作为丝绸之路上东西文化的连接点,承载着世界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并为研究龟兹文明、中国历史和世界文化提供了充分的史料。
佛教产生于印度,它的最高发展阶段是在中国内地。寺院方面,苏巴什佛寺是在西域具有代表性的佛教传播中心,西承印度、犍陀罗佛教艺术绪脉,但又在形制、布局、设施等进行创新,对龟兹以东产生深刻影响,尤其是佛塔的形制影响中国内地就更为深远。
这座遗址始建于魏晋,鼎盛于隋唐。唐贞观二年(628),玄奘去印度取经西行来到这里,并滞留两月有余。唐安西督护府移设龟兹后,内地高僧纷纷云集,该寺佛事兴隆,晨钟暮鼓,燔火不绝。
专家们认为,苏巴什佛寺遗址对研究龟兹地区古代地面佛寺遗址的建筑方式、布局等方面占有较高的意义,东、西佛寺的整体建筑,代表了古代龟兹以至西域当时建筑的先进技术。土坯与夯土是古代干旱地区的传统建筑技术,西域、中亚、中东普遍应用,古今如此。
但我们发现,西域地区保存的高大建筑比较多,尤其是在龟兹地区,超过10米的烽燧、佛塔和大型建筑基座的建筑遗存龟兹很多。如克孜尔尕哈烽燧,现通高15米多,烽燧几乎垂直于水平拔地而起,它建于东汉,经千余年而不塌,可见夯土技术之高超。而苏巴什佛寺遗存佛塔的高度,有3座在8至9米,有两座在13米以上,除去人为和自然破坏因素,仍能雄伟屹立至今,此种以土为建筑材料的技术,亦是西域建筑技术的杰出范例,是研究西域古代建筑的极好标本。
库车县本土龟兹历史研究专家裴孝曾说,苏巴什佛寺能够申遗成功,因为它具有突出的世界普遍性,“北传佛教”的传播,也就是沿着古代陆路交通大动脉——丝绸之路推进的,故“北传佛教”也被成为“丝路佛教”。由于丝绸之路与“北传佛教”相结合,佛教就在传播中注入了东西方文明的因素,因此说,“丝路佛教”成为少有的世界重要文化的载体。佛教在印度本土的发展,就吸收了犍陀罗地区与希腊文化相融合的新的佛教造型艺术,印度哲学与希腊艺术取得完美结合成功,佛教艺术继续传播,又有两河流域文明汇入,越过葱岭,中华文明与其产生碰撞与汇合,因此,西域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唯一汇合的地区,而龟兹又是集中而突出的地方之一。当前迫切的是申遗成功后,要积极地对遗址进行抢救性的保护,使其现有面貌不再遭受破坏,然后开展全方位研究,进一步揭示它的深层次文化真谛。
目前,除维修加固工程外,库车县正积极申请建设游客接待中心和文物展示厅等项目,积极满足世界各地的游客来佛寺遗址观光旅游,并邀请了专家做相关规划,争取向游客开放东寺。王志疆说苏巴什佛寺申遗成功,既能很好的处理开发利用资源与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还可以实现文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又进一步促进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是功在当代、造福后世的崇高事业。
西寺佛塔,背后就是埋葬千年女尸的地方
3、揭开寺院千年女尸的神秘面纱
20多年前,新疆考古专家在苏巴什佛寺遗址进行考古挖掘时,曾在西寺大殿(以库车河为界分为东西寺院)发现一具腹内怀有身孕的女尸。当时,很多考古专家不能理解,这具女尸为何埋在寺院内最重要的大殿呢?
众所周知,古代凡是信佛的人必须六根清净、终生不娶。难道说是这座寺院里的高僧有了“外遇”,纸终包不住火,情人有了身孕,便以烧香为名进寺院寻高僧讨说法。害怕事情败露,高僧就将情人活活勒死,偷偷地埋在大殿后面的墙层里。不料,千年以后,却被后人发现了这一秘密。
这只是一种猜想。而这种猜想,却有悖于佛教以善为本的的形象。
近日,裴孝曾老人却给出一个惊人的答案。他说结合众多专家的研究和查找了大量的资料,可以确定苏巴什佛寺遗址是龟兹皇家寺院,埋在西寺大殿的女尸必定是龟兹王室的直系亲属,或者是传说中的龟兹公主。因为只有龟兹王室最尊贵的人才能埋葬在寺院里,经过僧人的超度,死后在天堂也能享受荣华富贵。
佛教从印度传入西域后,逐渐向东发展和辐射,形成了今天的佛教传播格局。但也再次证明了西域(新疆)从古代开始就已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㈩ 古楼兰遗址之谜
从2世纪前的繁华,至玄奘眼里的空城,再到如今的楼兰热,有关楼兰的一切似乎都是难以破解的谜。在“新西游记”采访团的行程安排中,楼兰是第一站,也是最重要的一站。在人迹罕至的荒漠上赶了四天路之后,记者终于见到了这笼罩在迷雾当中的楼兰古城。
古楼兰兴衰
楼兰古城建于何年,何时形成楼兰王国就目前现有史料没有记载,但在罗布泊周边及楼兰城边地发现有史前石器,如石斧、石锄、石铲、石刀、石矛、石镞、玉斧、玉铲、玉刀、玉佩等。这说明在史前时期罗布泊洼地与周围就有人类活动,而且很明显在阿尔金山、昆仑山有石城遗址。罗布泊及周边所发现新石器居多,距今有6000年左右。
西汉时,楼兰是西北地区36个城邦国之一,《史记》等当中载:楼兰“有城郭,临盐泽”,人口14000余,圣兵2900多人。当时,古楼兰是古丝绸路上西出阳关的第一站,当年在这条交通线上是“使者相望于道”,交通繁忙,城市经济繁荣。西汉末年朝廷动乱,匈奴乘虚而入,与地方统治者相互勾结,致使西域交通断绝,河西一带《后汉书·西域传》曰:“城门昼闭。”自王莽篡位到东汉,西域交通三通三绝,最后趋向稳定得到发展。《后汉书·西域传》曰:“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胡商贩客,日款塞下。”到曹魏,丝绸之路出玉门关到西域,楼兰又重新开始繁荣起来。
奇怪的是,声名赫赫的楼兰王国在繁荣兴旺了五六百年以后,却从4世纪之后,史不记载,传不列名,突然销声匿迹了。到了7世纪,唐玄奘从天竺西游归来,看到楼兰国“城廓岿然,人烟断绝”,玄奘眼里的楼兰,成了一座空城。
楼兰再次引起世人关注,是在上世纪初,一个瑞典人的探险经历。1900年3月28日,瑞典人斯文·赫定在向导艾尔迪克的带领下进入罗布泊西部探测。在穿越一处沙漠时发现他们的铁铲丢在了昨晚的宿营地中,艾尔迪克便回头去找,他不仅带回了铁铲还带回了几件木雕残片,看到残片,斯文·赫定非常激动,便雇用民工大肆挖掘。楼兰古城重见天日,斯文·赫定将其称之为“东方庞贝城”。
斯文·赫定的到来,招致了楼兰古城被更多人的挖掘,随后出土的大量文物,震惊了世界,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个楼兰学。
漫漫楼兰路
1000多年后的今天,全国晚报联盟组织的采访团向楼兰进发了。进入罗布泊有多条路,给采访团做向导的是号称“罗布泊三杰”当中的“二杰”彭戈侠和刘和平(另一人为在罗布泊遇难的余纯顺),我们是从吐鲁番向南翻越库鲁克塔格山,进入罗布泊地区。10月8日晚宿营在坎尔,9日翻过库鲁克塔格,10日继续赶路,尽管有两位大侠引路,我们还是走错了方向,为回到正确的道路上,往返走了80多公里,记者所乘坐的20号车“赤脚大仙”的左钢板断了两根,修车花了约三个小时,为了保证安全,全体车队都在岔路口等着。车行到原定的2号营地龙城雅丹群时,已是11日凌晨三时左右,在征求了全体团员的意见后,车队继续赶路,目的地就是冲击楼兰古城的18公里处,谁也没有想到,从龙城到18公里处的40多公里路,竟然走了3个多小时,到18公里处时,已是早上的7时,风大沙大,帐篷几乎难以搭建,很多人干脆就挤在车上,等到8时30分太阳从地平线上露出脑袋时,风沙更大了,茫茫荒原上什么都看不见。事后谈起这次赶夜路,彭戈侠仍心有余悸,老彭告诉记者:“虽然到楼兰去了近10次,但我当时仍紧张的一直浑身冒汗,没有任何有特点的参照物,我完全是凭记忆在走。”
早饭是在风沙的呼啸声中吃的,饭里都是沙子,不能细嚼,只能囫囵吞下。因为风沙太大,采访团临时改变行程,先返回楼兰保护站,进罗布泊。在坚硬的盐壳上颠簸了一个多小时后,我们钻进了保护站的地窝子,乍从风沙满地的荒野进到温暖的地窝子,大家的感觉犹如到了天堂。那天的午饭,是在野外第一次吃到没有沙子的饭食。12日,天气晴好,车队继续向18公里处进发,车经过昨晨的宿营地,记者才发现,那是无限广漠的小雅丹当中极微小的一片。
过了18公里处,雅丹越来越高,所谓的路就是在雅丹当中穿行。沙坑越来越深,沙土越来越厚,开始有车陷进去了,为了减轻重量,每个车上的人都下来步行,当天,拉断了五六根钢丝绳,乌鲁木齐晚报的著名摄影记者李学亮的眼眉处被拉断的钢丝扫了一下,差点就伤到眼睛。
在距离楼兰古城约6公里的地方,接连有三辆车都陷进了沙坑,而楼兰的佛塔已经在望,记者和10多位团员决定步行前往。
6时30分左右,我们来到了楼兰城下,高高的佛塔就在眼前。但车队却依旧在沙坑里爬行,等到夜色渐浓、气温骤降到摄氏零下时,车队还没有过来,我们从避风的地窝子里钻出来,爬上古城外一座高大的红柳包,随后赶到的团长杨大鸣焦急万分,不停地用对讲机和车队联络,但在如谜团阵一般的雅丹群里,车队还是走错了方向,一直走到了古城的西北方向,而我们所在的位置是在古城的南门。对讲机没电了,只有点火了。红柳包上都是干枯的红柳,正好用来点火发信号。火点起来了,远处的车队终于发现了火光,但近在咫尺,车队仍是走了两个多小时,等所有人马都聚齐时,已是晚上10时30分左右。
蜷缩在帐篷里,冷得人无论如何都睡不着,听着沙子刷刷地吹打着帐篷,心里直感叹,古楼兰人是如何在此生活繁衍的呢?玄奘当年在此是怎样借宿回国的呀?楼兰的夜晚,可真冷。
亲近古楼兰
第二天早上,风沙停了,不等太阳出来,大家都从帐篷里、车上钻出来,顾不得收拾,就在楼兰保护站工作人员的陪同下,钻过铁栏杆,走进了楼兰古城。
尽管前一天下午在夕阳的陪伴下,先领略了一番楼兰的神秘与美丽,但早晨的楼兰,却又是完全不同的模样。
楼兰古城淹没在茫茫雅丹群中,太阳从地平线上探出身来,给周围雅丹的顶部戴上了橘红色的顶子,神秘的楼兰佛塔也不例外。摄影记者纷纷抢占有利地形,等待光线最爽的一刻。
经历了千年风沙侵蚀的佛塔,是楼兰古城最高的建筑,也是最漂亮的一座“雅丹”,它静静地端坐在古城东边偏北的地方,俯视着我们这群朝圣者。在它的西北面,有保护者用木板和粗大的树干在支撑着。在它西边约300多米的地方,是可能充当过官衙的三间房,当年,斯文·赫定在这些墙壁下,曾挖掘出大量文物。眼前的三间房,徒剩四座高大的土坯墙,中间面积稍大,有15平方米左右,两边房子较小,约有10平方米,在房前的地面上,散落着一大堆木桩,上面有明显的铆眼,一根最长的方形木桩足有4米多长。从三间房再往西,就是几所民房的遗迹,房子的规模依然清晰可见,原先砌墙用的胡杨木板、红柳枝依然挺立在沙土中,地上,是盖房用的芦苇或细红柳枝,1000多年过去了,她们依旧完整的保存下来。所有的建筑都建在高台上,在低洼处,到处散落着或黑或红的陶片,陶片有些粗糙,这么多的陶片,似乎在告诉我们当年楼兰古城的繁华与辉煌。在民房的北边,有两座类似雅丹高约3米的土堆,保护站的工作人员说,这是古城墙的遗址。
躲避着摄影记者的镜头和脚下的文物,记者漫步在楼兰古城里,1901年斯文·赫定和1906年斯坦因,先后在此挖掘出土了木雕像(佛像)和佛像座,雕有莲花与其他种类花纹的装饰及造型,还挖掘到许多精制白羊毛织品。最为重要的是挖到汉文和佉卢文(公元前四五世纪流传于北印度的一种文字)木简和纸文书。
这看似荒凉的地方,却是勃勃生机最好的证据。
古楼兰之谜
在楼兰遗址上,曾出土了大量的汉、晋、唐等朝代的书简钱币等物,还出土了许多男女木乃伊,其中的一具女性木乃伊,被成功复原,世人称之为“楼兰美女”。经检测,这具女木乃伊距今已有3800多年,死亡时年龄约40岁,身高约1.55米。透过木乃伊,仍可以找出死者生前典型的美女特征:大眼睛、低颧骨……
专家后来认定,她有欧罗巴人的血统。随行的旅游专家毕亚丁说,这位远古的楼兰女性,年龄已有40多岁,不能称为美女。
在所有有关楼兰古城的谜团当中,争论最多,最引人关注的是楼兰古城消失之谜。
楼兰消失的原因有战争说、气候变迁说、冰川说、沙漠风暴说等多种。
中国科学院罗布泊科学钻探科学考察队在对楼兰古城实地考察后发现,它的消失与气候环境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据悉,3000年前,罗布泊湖水面积曾达12000平方公里,古孔雀河水源充足,楼兰一方面为了靠近水源依水建城,一方面又害怕洪水侵扰,所以他们选择了有孔雀河支流穿过的高地。
科学家测量后发现,这块高地比现在干涸的罗布泊湖底高出近30米,比现在的孔雀河流域也高出十几米。
据科考队专家介绍,随着气候的变化,罗布泊的逐步退缩,河流和罗布泊之间入湖的高差加大,河水的流速加快,河流下切,下切的过程则使高地越来越高。专家解释说,随着高地的抬升,人们取水开始变得困难,穿城而过的古孔雀河支流也渐渐干涸,最终古孔雀河改道而行,罗布泊湖水大量萎缩,人们离最近的水源也要走好几公里,科学家表示,在这种环境下,社会体系已经相当脆弱,经受不起任何例如灾害、战争,经济衰退等大的人文自然波动。
专家因此认为楼兰古城的消亡与气候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或者可以说是主要的原因之一。而其他的诸如战争、(丝绸之路)改道和其他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则只是楼兰古城消失一个次要的原因。
最近有学者运用空间遥感技术,通过对大量图像的判译,从环境地质学角度分析研究了楼兰地区古河道的变迁,认为楼兰古城衰亡的真正原因是由于古城所在地古孔雀河上游先后出现过两处滑坡崩塌,造成堵江,形成堰塞湖,从而切断了楼兰古城的供水源。古孔雀河是当时流经楼兰地区的惟一河流,也是楼兰古城惟一的淡水源,楼兰终因断水而被遗弃乃至消亡。
还有人提出,楼兰古城的消亡是因为人类不尊重自然导致的。比如乱砍乱伐胡杨,致使生态恶化,无法居住。这个观点的证据之一就是当时此地盛行的木葬。在楼兰古城附近,曾发现了神秘莫测的太阳墓。这种墓葬外表奇特,围绕墓穴深埋着一层又一层由细到粗的圆木,圈外又呈放射状埋放着一行行圆木,就像太阳的光芒,正是因为这种墓葬外表酷似太阳,被称为太阳墓,已发现的七座墓葬中,最多的一座竟然用了一万多棵圆木。
还有人认为,是洪水毁灭了这座地处交通要道上的古城等等。
从目前的状况看,这种争论还将持续下去,楼兰的神秘也许将永远无法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