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齐山游记
① 宿池州齐山寺
宿池州齐复山寺,即杜牧之九日登高制处
年代:【宋】 作者:【杨万里】 体裁:【】 类别:【】
我来秋浦政逢秋,梦里曾来似旧游。
风月不供诗酒债,江山长管古今愁。
谪仙狂饮颠吟寺,小杜倡情冶思楼。
问著州尼浑不识,齐山依旧俯寒流。
http://poem.8dou.net/html/poem/13/poem_67898.shtml
② 有关齐山的历史故事
齐山,因杜牧而精彩
杜牧于会昌四年(844)九月,来到池州,任刺史两年,留下不少好的诗文。其中,足以吸引众多人士,到池州来,追迹访古,吟咏凭吊,在较长时间期,影响齐山品貌的诗就是《九日齐山登高》(《樊川文集》卷三):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在这首诗中,杜牧一连用了三个典故,是使这首诗意境提高、随之也使齐山知名度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三个典故分别是:
其一“尘世难逢开口笑”句:用《庄子:盗跖篇》:“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瘦死丧忧患,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矣。”其二“菊花须插满头归”句:用《续晋阳秋》“陶潜尝九月九日无酒,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久望,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其三“牛山何必独沾衣”句:用《韩诗外传》卷十一:“齐景公游于牛山之上,而北望齐曰:“美哉国乎!郁郁泰山。使古无死者,则寡人将去此而何之?俯而泣沾襟。”
此诗是杜牧到池州后,借九日登高齐山,赋诗敞开心扉之作。杜牧青年时,有远大理想,曾用心研究战争,立志报效军前,为消除藩镇割据,重振大唐,建功立业。惟他的仕途不利,壮志一再受挫。特别是由黄州调池州的任命,令他感到报国无门,理想成为泡影。然杜牧毕竟是豁达的人,池州的水光山色,又利于他排解烦恼。恰遇重阳日,遂于客携壶登高,把心中的郁闷倾吐出来。虽然如此,这首诗对齐山所产生的长远影响,却是他始料不及的。
当时与杜牧一同登山的是诗人张祜。张祜即和了一首诗《和杜牧之齐山登高》:
秋菊南岸雨霏霏,急管繁弦对落晖。
红叶树深山径断,碧云江静浦帆稀。
不堪孙盛嘲时笑,愿送王弘醉夜归。
流落正恰芳忌在,砧声徙促授寒衣。
杜牧的诗及张祜的和诗,为后人摩崖刻在齐山上清岩上。
会昌五年(845),杜牧又在齐山西巅建一亭,取李白《赠秋浦柳少府》诗句“开帘当翠微”曰“翠微亭”。从此以后,“翠微”也成齐山象征。
齐山在池州东南五华里,山不高,群峰并立,玲珑秀美,岩洞奇绝。此前并不显名。自杜牧登高诗流传各地,齐山遂出了名。其后便有《一统志》曰:“不可胜纪”,《江南通志》曰:“不可胜举”。历朝许多文人墨客来到这里,追踪杜牧登临的齐山,寻迹凭吊,连绵不绝。我们不妨一一来追叙一番:
北宋名诗人梅尧臣,早年任池州建德(今东志至)县令。来池州登齐山有《翠微亭》诗曰:“牧之旧游处,苔滑履莫将。”以凭吊杜牧。另一首《游齐山寺》曰:“词韵险绝兹所骇,何特杜牧专当年”(均自《光绪贵池县志》),也是不忘杜牧。
与梅尧臣同时齐名的苏舜钦,途经池州游齐山,有《过池阳游齐山洞》、《重过齐山清溪》两诗。前首曰:“杜郎风流杳何处,祗有此山仍号齐。”后诗曰:“翠微曾与客同游,涉险搜奇兴未休”(均自《齐山岩洞志》),也在鉴赏杜牧的登高诗。
王安石过池州,有《和王微之秋浦望齐山感李太白、杜牧之》诗,首句曰:“齐山置酒菊花开”,是杜牧句“菊花须插满头归”变化而来。另一首《次韵吴中复池州齐山画图》曰:“不想杜郎诗在眼,一江春雪下离堆。”更是不离杜牧。
北宋史称“铁御史”的吴中复,在至和元年(1054)贬池州,当了三个月的知州。期间在齐山赋诗《齐山图》曰:
当时齐映为州日,从此山因姓得名。
却自牧之赋诗后,每逢秋至菊含情。
行寻古洞诸峰峭,坐看寒溪数曲清。
梦到亦须尘虑息,那堪图画入神京。
这首诗也是对应秋菊,怀念杜牧,并刻于齐山上清岩上。另外,吴中复还有一诗写齐山,名为《览齐山寺陈鸿断碑》,这里不再赘述。
科学家沈括的堂兄弟沈辽,生前隐居齐山,筑室曰“云巢”,有《初创二山诗》记其事。另作《左史洞》诗一首,首句曰:“万古齐山石,谁开左史洞。”是纪念杜牧为李方玄在齐山北坡凿洞取名一事(李方玄:以起居郎出任池州刺史,唐时,起居郎相当于周朝时左史之职)。
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造访池州,在王哲(池州知州,曾作《齐山志》)陪同下游齐山,有《齐山呈王哲》一诗流传;苏轼挚友钱勰,晚年曾任池州太守,有《题齐山寺壁》一诗流传;被梅尧臣称为“李白后身”的郭祥正,有《翠微亭》一诗流传;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有《齐山怪石森耸,其西峰曰小九华》一诗流传。这些名家,也都是追踪杜牧,踏上齐山的。
北宋另一些人物,慕名山而来,留摩崖石刻,使杜牧登过的齐山,更放光彩。如:
有“包青天”之名的包拯,于至和二年(1055)冬,出任池州知州,次年登齐山,摩崖刻曰:“至和三年七月二十二日,庐江包拯希仁,富水吴几复照隣,琅耶王绰德师,同游齐山寄隐岩。”包拯还题名“齐山”二字,后由明池州知府何绍正刻于寄隐崖,现在属省级重点文物。
曾做过青年苏轼上级的陈希亮、沈立二人,在齐山合有一方题刻,曰:“江东提宪郎中陈希亮,池阳太守郎中沈立,同提刑供备曹泾,至和甲午(1054)仲秋二十六日,偕游齐山石燕洞,谨题。”至今字迹仍清晰完好。(陈曾任凤翔知府,东坡为佥判;沈曾任杭州太守,东坡时为通判)。
稍晚时候诗人黄庭坚也曾与兄弟登,在齐山蕉笔岩留有石刻,曰:“江西黄大临,弟庭坚、叔献、叔达……绍圣元年(1094)九月辛丑,泛舟同来。”时朝廷形势大变,苏轼、黄庭坚等均遭贬。黄庭坚的兄弟及侄孙辈,为他送行一程,到池州游齐山,留下刻石。
元丰七年(1084)六月,苏轼自黄州量移汝州,顺流而下,过池州,为太守王文玉邀请上岸。为王写了《题子由肖丞相楼诗赠文玉》,落款“汝州团练副使苏轼书”(《苏轼文集》附佚文)。第二年,齐山的沈辽病逝,苏轼写信给王文玉,表示哀悼曰:“云巢遂成茂草,言之辛酸,后事想公必一一照管也”(同上)。看语气,苏轼似也上了齐山,并与王文玉一同看望了老病的沈辽。
南宋时,到池州的著名人物首推岳飞。他于绍兴四年(1134)十月奉诏出师,自鄂州(今武昌)解庐州(今合肥)之围,兵过池州,扎营齐山翠微寨,遂登临齐山作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池州翠微亭》:
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
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诗成,齐山档次进一步提高。南宋另一名抗金元帅韩世忠在岳飞遇害后,在杭州西湖之滨建一与齐山翠微亭一模一样的翠微亭,以纪念岳飞。
另一著名人物范成大在淳熙四年(1177),“重阳节,泊池口,登九华楼,以杜牧齐山之韵作《池州九日,用杜牧之齐山韵》”(范成大年谱简编)。诗曰:
年年佳节歌式微,秋浦片帆还欲飞。
万里蜀魂思远道,九歌楚调送将归。
杯中山影分秋色,木末江光借夕晖。
细捻黄花一枝尽,霏霏金屑满征衣。
末一句“细捻黄花一枝尽,霏霏金屑满征衣。”就是纪念杜牧和岳飞。
淳熙末官拜丞相的周必大,早年游历江南,在所著《泛舟山浙录》中,记述到游齐山云:“九月丁亥,至齐山,山脚插入清溪,石色青苍如画。”“又其上即翠微亭,是为山巅。杜牧之云‘江涵秋影雁初飞’此地此时也。”(《光绪贵池县志》)。周还另有《翠微亭》诗一首:
地占齐山最上头,州城宛在水中洲。
蜿蜒正作双虹堕,吸住江河万里流。
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在池州留有三首诗,创作于绍熙三年(1192),66岁时。据《杨万里年谱简编》记载:“寒食前行部,奉诏‘决狱’于上饶,此行历安徽宣城、宁国、绩溪、祁门,入江西浮梁、乐平、弋阳、上饶,经安仁、过鄱阳湖,经都昌,抵江州;循长江往彭泽、湖口、舒州、池阳、铜陵、芜湖、和州、归建康,历时两月。”
至池阳境,杨万里弃舟登临齐山,便有了《同提举黄元章登齐山寺后上翠微亭望郡城左清溪右大江盖绝境云》:
西山落日浴长江,并贯清溪作一光。
千嶂围来天四合,孤城涌出水中央。
楼台王塔云间见,杨柳金堤镜里长。
客子要穷秋浦眼,翠微亭上上清旁。
南宋三大思想家,所谓“东南三贤”朱熹、张栻、吕祖谦,都到了池州,留有诗作。朱熹在齐山上清岩,有块摩崖,刻《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
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张栻有《游齐山一首》云:“支笻到绝顶,孤亭指遥岑。樊川有留咏,兀坐此长吟。”(《嘉靖池州府志》)。吕祖谦有《齐山野步》一首,同刻一起,皆访杜牧遗踪凭吊之意。
南宋尚有王十朋、吴潜、华岳、魏了翁、江万里等等,在齐山留有诗作或题刻。
元、明、清三代,池州齐山的知名度更为众人所知,登山游赏、访古的人更多,择著名者举如下:
元代文学家萨都剌,游齐山后,睡梦中得诗两首。其二有:“文章小杜人何在,风雨重阳菊自开。”凭吊之意甚殷。
明代著名学者王守仁,平“宁王之乱”后,到南京献俘归来,特过池州。在池州政府何绍正陪同下,游了齐山,写了《游齐山赋并序》《游寄隐岩》诗文,并在寄隐岩有一方刻石:“正德庚辰(1520年)清明日,阳明山人王守仁,献俘南都,还,登此。”王对齐山的特殊眷恋,不能不由于杜牧之后的众多刻石,齐山已成名山所致。
明代戏曲家汤显祖,有一首《齐山远眺》诗,末联云:“不堪称子登临意,长带秋江雁影旋。”似也见到杜牧登高诗的影子。
明末学者黄道周,一生曾游黄山、匡庐、天目、天台、九华等十八座明名山,称作“十八翁”,以齐山为十八翁之一。所以看重齐山,不能不与杜牧有关。作《告辞齐山》诗,序曰:“十八翁,要当一一谢之。”
明末其他学者黄遵素、湛若水、方以智等都留有诗咏。复社领袖之一的吴应箕,贵池人,诗皆从略。
明喻壁《游齐山》诗曰:“江涵秋影携壶处,千载人犹说牧之。”典型的纪念杜牧句。
清才子袁枚,有《泛舟齐山》诗。盛赞齐山所临湖,胜似西湖水,还感叹:“姓名毕竟摩崖好,七百年来认旧题。”当指山上所刻杜牧登高诗。
学者朱筠,最早上书请编《四库全书》,后为“四库馆”成员。时任安徽学政,主持池州生员考试。事毕登齐山,写有《齐游山记》一文曰:“至齐山,实三至矣。跻上清岩,延览宋以来题名,如见友人。”名人三至齐山,实不多见。
诗人黄景仁,佐朱筠至池州阅卷,有《齐山》长诗,形容齐山:“山形如虎踞,下就清溪饮。”(《两当轩集》)。
明清两代,齐山的题刻,留下最多。如:山顶有两巨石,似马、似龟,分别题以“骧首石”、“玄武石”六个大字,为万历时副使冯叔吉所书。另一是北巅题有“万壑云涛”四个大字,为乾隆时,安徽巡抚赵国麟所书,都比较著名。
可以说齐山以杜牧率先写《九日齐山登高》诗,来者纷纷。历代有关诗歌、游记、摩崖题刻等,自明成化时起,不断有人汇集成书。最早有僧道鉴的《齐山诗集》。嘉靖时有四种《齐山志》,万历、天启时又见有续志。清康熙时,本州青阳人陈蔚,集其大成编写《齐山岩洞志》,对历代文献大都包罗,并对时久已湮的遗址、疑点,加以考证,应是今齐山志诸书中,比较完备的一种。遗憾的是,康熙以后,未见有人继续做这一有意义的工作。
③ 宿池州齐山寺。。。。 首联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首联:“我来抄秋浦正逢秋,梦袭里重来似旧游。”
起联点明来秋浦(即池州)的时间和自己对这里的向往。首句叠用“秋”字,格调清爽流利,表现出轻松喜悦的心情;次句说自己早就向往秋浦,魂梦中曾到此地;这次来到池州,宛如梦中重来,游历故地了。以实为梦,以新游为旧游,写出对此地的亲切感情。
3.出处:
《宿池州齐山寺,即杜牧之九日登高处》——杨万里
我来秋浦正逢秋,梦里重来似旧游。
风月不供诗酒债,江山长管古今愁。
谪仙狂饮颠吟寺,小杜倡情冶思楼。
问着州民浑不识,齐山依旧俯寒流。
译文:
我来到秋浦(池州)正是秋季,初游池州,却宛如梦中重来,游历故地。
自然风景不能偿付诗酒之债,古今的诗人总是借山水来抒发他们的忧愁。
谪仙李白曾在颠吟寺赋诗狂饮,小杜杜牧曾在冶思楼怡情自乐。
问附近的州民是否知道李白和杜牧,他们全然不认识,齐山依旧笼罩在寒流之中。
④ 池州齐山有哪些文学作品,最好是古诗词,对应的景点是什么求助!!!
岳飞的一首诗,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⑤ 齐山旅游的作文2000字
齐山是我贵池区城南1.5公里处,那里风景优美,素有“与九华之胜,并擅江南”的美誉。
我家距离齐山不远,早上8:00钟出门,8:10分就到达齐山脚下,那里风景优美,空气新鲜。
我们先去了动物园观赏。我们最先看到了猕猴,猕猴是生长在西南和华南地区,它们喜欢群居,由猴王带领。生长在与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以野果、树叶、昆虫为食。我最感兴趣的是变色龙!它全身翠绿,椭圆形的头上长着三角形的嘴,两眼凸起,身躯呈长筒状,腹部两侧长着四只短脚。在动物园的小卖铺我还买了个面具作为纪念。
观赏完动物园,我们就踏着青石阶梯登上了齐山。我们最先来到岳飞广场,广场上雕刻着岳飞和他的战马,神威凌凌,大将风范!然后我们来到翠微亭,放眼望去,似乎能看到整个池州城!最让人赏心悦目的是岳飞写过的一首名诗:
满江红
怒发冲冠,
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
仰天长啸,
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
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朝天阙。
预发了多少豪情壮志、精忠报国的精神啊!
最后我登上了小九华峰,小九华峰是翠微亭向东八十米,那里有许多假山和石头,奇特突出,美丽好看,是齐山石绝之一。我们还在石头上拍照、留影。
齐山美丽的地方,我的家乡因为有你而美丽,因为有你而神奇,我爱你,齐山!
⑥ 齐山记叙文作文500字
梦想,是被海涛冲上岸的贝壳,它们斑驳迷离,它们色泽明艳,它们闪闪发光。而我的梦想却可能永远的被它们埋没,因为我的梦想,只是想要挽留来去匆匆的时间。
别林斯基曾说过,在所有的批评中,最伟大、最正确、最天才的是时间。我知道时间永远是最公正的,它不会倒转,也不可能因为我而改变。所以,我只希望我可以抓紧我所剩无几的童年时光,让它变得充实而刻骨铭心。
同样是梦想,你要去实现它,它就是你的目标,一个在未来会实现的目标;如果你在那里口若悬河的诉说你的梦想,行动上却无动于衷,那它含金量再高也不只不过是梦想。我离我的梦想只有咫尺之遥,我不愿看它变成空头支票。我想要在父母面前多撒撒娇;和朋友们一起疯玩、胡闹;试着因为落写一个作业而心惊胆战;一边说‘辣’一边往嘴里塞辣条;把换下来的衣物扔得满天飞;和朋友一起做恶作剧……随心所欲的做事儿,无拘无束的游戏,每个星期,每一天,每一个时辰,都被快乐和喜悦充盈。我要记录下每一个让我感到记忆犹新的事情,每一天都感到幸福,不做任何违背自己想法的事儿,开心时毫无形象的大笑,尽情享用自己的童年时光。
我的梦想总是如迷雾般时散时聚,但它永远围绕着一个词汇——幸福。再过一年,我的小学生涯告终,但迎来的是我的初中生涯;再过四年,我的儿童岁月结束,但紧接着的是我如花似月的青年时光。
我要肆意享受我现在的时间,做好准备迎接下一个人生阶段,让我的一生都幸福无悔。这,就是我的梦想,即使不及想做科学家的人的梦想伟大,不如要当医生的人的梦想高尚,没有要做老师的人的梦想无私,但它是我永恒不变的梦想——每一个人生阶段都过得幸福。
⑦ 有池州齐山的作文
池州齐山 知足常乐
前几年,我曾独自一人骑着一辆除了铃铛不响哪儿都响的破车,慕名前往齐山一游。玲珑秀珍的齐山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齐山位于贵池区城南1.5公里处,素有“与九华之胜,并擅江南”的美誉,齐山高不过百米,方圆约5公里,山自西向东北绵延,直抵白沙湖滨,总体远观,形如伏虎昂首。
齐山以岩溶地貌为主,遍山岩、洞、石、壑、泉、峡密集丛生,形成奇特幽深、琳琅纷繁的岩溶景观。史书记载,自晚唐以来,齐山千姿百态的岩石,幽暝奇幻的溶洞就倍受游人青睐,“齐山洞天”被推为池州十景之首。到明代,齐山已与“九华之胜”并擅江南。漫步其间,如行画中,千丛怪石犹如天然盆景,令人无不惊叹大自然造化神奇。
一面青山三面湖,清新秀丽的齐山由十余座峰峦迤俪排列,“参差列岫似围屏,斜压湖天十里青”。令人心旷神怡。诗人陆游称赞“齐山景物绝佳”。远江近湖,萦青缭白,山水因借,既蕴江南的清新明丽、诗情画意,又富皖南的质朴自然。
这里的人文景观也是丰富多彩的。自唐代会昌初年,池州刺史李方元发齐山摩崖石刻之先端,其后任——晚唐诗人杜牧在齐山西巅建造翠微亭以兹李白(李白游秋浦诗人诗作中有“开帘当翠微”的诗句),登山入亭,饮酒赋诗,写下《齐山九日登高》佳作以来,齐山广为海内所知,寻踪觅迹、吟诗作赋、观景揽胜的游人接踵而至。千百年间,到过齐山的骚人墨客,文臣武将仅《齐山岩洞志》就收载诗词歌赋、游记铭文一千余篇。遥望石壁上的“还我河山”,不禁使人想去岳飞绍兴元年北上抗金途径齐山题留的“征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赶月明归”(《池州翠微亭》)。石壁峭岩上散布着众多的摩崖石刻,其中当以北宋仁宗至和二年包拯题“齐山”最为壮丽。
⑧ 宿池州齐山寺,即杜牧之九日登高处
池州,简称池,别名秋浦,安徽省地级市,是长江南岸重要的滨江港口城市,长三角城市群成员城市、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也是安徽省“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核心区域,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九华山的所在地。
齐山,安徽池州市城区。齐山名字最早记载于唐代,有说齐山有十余座小山峦,其高几乎相等,十分整齐,故而得名;另一说法是:唐贞观年间齐映任池州刺史时,常游这座秀美玲珑的无名小山,后因他“有惠政于池,后人仰其功德,以其姓而命山名。包公表示赞赏后一种说法。吴照邻等人立即请包公为齐山题写山名,以正其号。包公欣然命笔,写下了堂堂正正高大刚健的“齐山”二字,并刻于寄隐岩崖壁之上,笔力遒劲,果有青天所龙图之气概。
齐山脚下有金地藏寺。齐山附近历史上寺庙众多,香火旺盛,尤以华盖禅寺最具规模! 其始建于宋朝,复建于明清,后遭日军轰炸,又兼文革破坏,几经变迁,仅余残垣破柱而已!近来在党政府的关心下,陆续有僧欲兴,然因缘未至,故屡屡中途而辍。后大九华山月身宝殿住持和尚上圣下富法师,不忍祖师道场衰微,欲继如来之胜业,解众生之倒悬,秉地藏之宏愿,利一方之群生。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会昌四年九月(844年9月)起,杜牧做了两年的池州刺史,这年四十二岁。
《九日齐山登高》是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律。此诗为安抚友人张祜的失意情绪而作,诗以看破一切的旷达乃至颓废,来排遣人生多忧、生死无常的悲哀,表现了封建知识分子的人生观的落后、消极一面。
全诗如下:
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白话译文
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 约朋友携酒壶共登峰峦翠微。
尘世烦扰平生难逢开口一笑, 菊花盛开之时要插满头而归。
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 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
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终归如此, 何必像齐景公对着牛山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