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记遗址 » 西游记之我是唐三藏

西游记之我是唐三藏

发布时间: 2021-01-15 10:42:59

1. 西游记中关于唐三藏的性格特点的段落

我学生呀 我们宿舍的一个姐妹拉我陪她玩《醉·逍遥】的
第一次玩游戏 五六分钟就会了 干什么37 她说我是天才 (*^__^*) 嘻嘻
升级好快哦 明天就能超过她

2. 《西游记之师从唐三藏》读后感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追求一个“善”字:待人处事,强调心存善良、向善之美;与人交往,讲究与人为善、乐善好施;对己要求,主张独善其身、善心常驻。这就是我敬佩唐僧的理由,也是我写下这篇文章的理由。

唐僧,在西天取经中,一次次地遭遇妖怪。有一次,红孩儿扮成一个小孩喊救命,唐僧听见了,马上就让孙悟空去救他。孙悟空识破了红孩儿的诡计并告诉唐僧那是妖怪,不能救!但是唐僧不理睬悟空的劝告,去救下了红孩儿。后来,孙悟空出去找吃的,在地上画了个大大的圆圈,让唐僧几人待在他画的圈里。孙悟空走后,一个老妇人一步一声地哭着走来,唐僧见状,便走出圆圈去询问原因。这时,悟空回来了。他那灵敏的鼻子和电子监测器似的眼睛告诉他,这是个妖怪!于是悟空用金箍棒把妖怪打死了。但,唐僧却责怪悟空,还念起可怕的紧箍咒!有的人可能觉得唐僧太傻了,受骗多次还对妖怪这么善良!我想,这时的唐僧,已经不是一般的佛家之人,其性质就是大爱与慈悲。大爱,就是用自己的心来感动他人。而对于人人都讨厌的妖怪,唐僧用大爱与慈悲的心去感动、净化妖怪,我觉得这是了不起的!同样,在生活中。我认为不管是细雨绵绵的春季,还是“惹火朝天”的夏季,或者是落叶飘舞的秋天,甚至是雪花纷纷的冬天,我们都应保持唐僧那样善良的品质,毕竟,世界上只要多一份善良,就少一份邪恶。唐僧,那善良的形象,将永远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上。

3. 《西游记》中“玄奘”如何叫“唐三藏”

因为玄奘是唐朝抄人,且三藏是佛教典籍袭的三种形态,经藏是佛说的佛经,律藏是戒律,论藏是后来的弟子们来著书立说,解释佛经及戒律等是了不起的著作,只要精通经藏,律藏,论藏因为他姓唐精通印度佛学中的《经藏》、《律藏》和《论藏》,所以人们尊称他为“三藏法师”。 的人就可以被玄奘生于公元600年的中国唐朝。他自幼聪明,尤其爱好当时风靡一时的 佛学。玄奘十一岁时就能诵读佛经,十三岁时就在当时中国的文化重地--洛阳 出家,之后他在全国各地遍访名师,刻苦钻研佛教理论。十八岁时,玄奘在佛教界已经是小有名气了。因为他精通印度佛学中的《经藏》、《律藏》和《论藏》,所以人们尊称他为“三藏法师”。 称之为三藏法师

4. 《西游记》之唐僧我见。(1200字左右,最好附有原文分析)

有三篇关于唐僧的文章: 第一篇: 我看唐僧 或许在芸芸众生中,有百分之九十九的人认为唐僧是一个品行高尚的人,而我却是那百分之一的例外. 的确,唐僧善良\单纯\可以为了别人而牺牲自己\无私奉献.这一切都显现出唐僧是正人君子,是好人.可是他也是一个十足的大坏蛋. 唐僧人云亦云,时常不分青红皂白地对待悟空,疑心病也重. 猪八戒嫉妒悟空智勇双全,犹如墙头草----风吹两面倒,在悟空面前卑躬屈膝,在唐僧面前则开始说闲话,而人云亦云的师傅也总是听信谗言.对忠心耿耿的悟空冷冷淡淡,比陌生人还要陌生,简直是相敬如”冰”,根本就不像师徒俩,反倒像奴隶和奴隶主啦. 孙悟空为了救唐僧于水深火热之中,将化身为人的妖精打死,反而被唐僧骂得狗血淋头. 每当悟空用火眼金睛看穿妖怪时,唐僧又总是以为是悟空为掩饰自己的错误而变的幻象,对悟空无法百分百信任,疑心病重得可怕.连自己的爱徒都不相信,岂不是万分凄凉么? 而孙悟空仍在不断为唐僧着想,却总招来一顿训斥.这无疑在悟空原本受创的伤口上撒盐巴,造成了外表坚强不在意\内心却异常脆弱的悟空心灵上的伤痛,使他内心千疮百孔,伤痕累累. 大家都认为唐僧善良,我却认为他狠毒.从来不顾虑别人的感受,只是一昧的以自己为中心,肆意伤害别人.多么自私的人呐,简直是披着羊皮的狼,受着别人的赞颂,在不为人知(自己也不清楚)的情况下,从骨子里坏透了.小肚鸡肠,钻牛角尖!目中无人,举头向天,自视为”救世主”,却打着”救世主”的名号伤害在别人眼中调皮捣蛋,实则乖巧聪颖的悟空.坏蛋,大坏蛋. 别人只注意着唐僧如何为了大唐人民,为了取得经书造福人类的艰苦,却忽略了,在一路上一直帮助唐僧的徒弟们的丰功伟绩.成功取得经书后,得名的只有东土大唐的圣僧,那几位被遗忘的徒儿们呢?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在我眼里\心中,唐僧是一个坏人就对了! 第二篇: 茫茫人海,观音大士的眼力,非同寻常。她选出了,一个名垂青史,无人不晓的唐三藏! 此人眉清目秀,传说吃了他的肉能长生不老,因此取经路上磨难重重,幸有悟空、八戒、沙僧护送,才能幸免于难。唐僧有一颗慈悲之心,容天下万物,世间苍生。小到蚂蚁、跳蚤,大到猛兽、妖魔,他也因此错怪徒弟好多次。 唐僧能严格遵守出家人的四大戒,无论是在“女儿国”,还是在“天竺国”,他始终刚正不阿,不被诱惑。多少次,那有力的目光;多少次,那正义的言辞;多少次,那坚贞的心灵!促使他在满是荆棘的道路上奋勇前进!他的执著,我惊叹…… 一个东土大唐的和尚,没见过世面,毕竟显得单纯些,他不知道,那路之险,山之高,水之深,人心之丑恶。对待一切妖怪,他都是友善的,然而这种友善,却换来一声声辱骂,一丝丝奸诈。我不禁为他感到可怜,他似乎还不知道该怎样衡量好人与坏人。唐僧是个十分老实的人,嘴边常挂着“出家人不打狂语”,纯洁的眼里写满了真诚。 唐僧的行为有时真让我恼火不已。在三打白骨精时,他黑白不分,愚昧至极,使他大徒弟孙悟空离他而去。事后,他又后悔不已,幸而悟空念及他们的师徒之情。那取经路上,如果没有徒弟们,他能有多少次被妖怪捉去! 他善恶不分,脾气倔强,宁可听信妖怪谗言,也不听徒弟只言片语。他的脑子是短路了吗?为何就那么执迷不悟!为此,他错过了多少次良机,献出了多少宝贵的时间!唐僧哪!你的迂腐,你的愚昧,我真感到奇怪! 佛陀的祝福,使他逐渐坚强,始终他的心里都想着仙人们,那般坚持不懈,似如今的追星族,只是没有那么疯狂罢了! 唐僧的好,唐僧的坏,都需要我们去探寻,去辨别。 我看唐僧,看那不一般的他! 第三篇: 一直以来,人们对《西游记》里的唐僧形象存在歪曲和偏见。今天,我愿意以自己的浅薄见识重新仰视这位唐朝高僧的形象。《西游记》有三个版本,第一是原著版,第二是电视剧版,第三是电影版,原著里唐僧是一个外表懦弱的人,电视剧里唐僧是一个满腹经论的谦谦美男但是否不辩,电影里也就是《大话西游》里,唐僧是个费话连篇的配角。无论哪个版本,都未能全面解释唐朝高僧的真正形象。 《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我认为他是第一个杀唐僧的人。唐僧身上,汇聚儒、道、佛三家思想境界,幻化出神仙、凡人和鬼妖的三种不同世界。至大、至高、至远,是集聚传统文化精髓于唐僧一身的最好概括。唐僧的儒雅博学和接人待物,无不吸收于儒家文化,唐僧骨子里有刚毅木讷的君子作风。唐僧身上的道风淳朴,有容乃大,无欲则刚,唐僧身上的佛法高深,虔心修炼都是常人无法比拟的。因为高僧的博深藏于内,所以在外表上他要表现出与世不入的反常态度,甚至出现软弱谦诺的表象。小说和影视作品只是通俗文化的典型,所以擅长运用常人能够接受的方式,片面扩大了高僧的无能表象,忽视了其内在的修行,这也是世俗对高雅一种敬畏的表现。 影视作品里刻画的唐僧无能,却做了师傅,凡体肉身,却有制伏孙行者的秘语,这也说明,真正有力量的不是壮士,而是控制壮士的法力。高僧的修行,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制服整个世界。唐僧也有凡情,四个人物中,只有唐僧的故事里有父母、有身世,所以唐僧有情,影视作品里唐僧无情,尤其是对女人无情,这只是他修行的功力,八戒法力不够,修行不够,所以见了女人就腿软,悟空虽是石头里蹦出来的,本该无情,但是三打白骨精之后,悟空泪撒空谷,也让我们感动悟空仁义之师的有情一面,换言之,是修行不够,功力不够。唯有唐僧虽然出身凡胎,起点较低,但是潜心修炼,最后达到了大智慧,大摆脱,达到无我的佛法境界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5. 《西游记》中唐僧反复说道的四句台词是什么

《西游记》中唐僧反复说道的四句台词是:

1、 施主莫怕,我这几个徒弟相貌丑陋点,但心地善良 。

2、阿弥陀佛,善哉善哉,出家人以慈悲为怀。

3、悟空,不得无礼 。

4、贫僧从东土大唐而来,前往西天拜佛求经。

唐僧,也叫唐三藏,小名叫江流儿。唐僧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的人物,前世为如来二弟子金蝉子,原型为唐代高僧玄奘,修成正果后被封为“旃檀功德佛”。

玄奘,生于今河南洛阳,俗家姓名“陈祎”,法号“玄奘”,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取得真经后被封为旃檀功德佛。

早在西夏时期的敦煌壁画,就有唐僧取经故事,唐僧、还有人相似猴的孙悟空手牵白马。后来不断演绎,就有了《西游记》。



(5)西游记之我是唐三藏扩展阅读:

在小说《西游记》中,作者把唐僧这一坚韧不拔、执着追求的性格进行了进一步地刻画,成为多少人为之学习的楷模。作为师父,他对徒弟要求很严,经常教导徒儿“要以慈悲为怀”。

大徒弟尽管机智不凡,本领高强,但在连伤“良家三人性命”后,师父也不能顾及情面,而将他逐回老家;作为僧侣,他行善好施,为民除害,为人们播撒着善良的种子;作为求学者,令人们赞叹不已的是他那坚强的意志和执着追求的精神。

唐僧不仅对徒弟要求严格,而且也从不懈怠自己。不为财色迷惑,不为死亡征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强信念,使他终成正果。唐僧,给我们的启示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6. 西游记之我成了唐僧小说txt全集免费下载

西游记之我成了唐僧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专属

内容预览:
第六章:镇山太保来搭救
就在唐三藏准备放弃的时候,“嗖嗖”几声弓箭声响起,只听得“呜呜”几声哀叫之后,两只老虎扑通倒地,而先前拦路的那几条蛇,似乎见到克星般迅速钻入草丛,不见了身影。
唐僧长嘘一口气,才发现自己的双脚早已发软,再也迈不动半步。虽然早想到有人会来相救,但在那一刻没有到来之前,心中的恐惧感是实实在在,一点都不虚假。以前看《西游记》的时候,唐仲还在嗤笑唐僧如何胆小,到自己亲临才知道自己冤枉唐僧了,就算知道剧本的发展方向,也很难控制得住心中的恐惧的。看来还是自己拥有能力才是硬道理啊!唐僧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修炼好自己的法术。
路边的长草一阵颤动,钻出一个人来,只见他头戴豹皮帽,脚穿鹿皮靴,身穿虎皮裙,腰缠蟒皮带,整一个被猎物武装起来的汉字,再加上他身上强悍的气势,粗犷的面貌,配合手上的钢叉,简直如凶神恶煞一般。唐僧痴痴地看着这怪异的造型,心想:乖乖,他这一身穿的都是国宝啊!
那汉子会错……

7. 西游记唐僧身世

唐僧,也叫唐三藏,唐僧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的人物,前世为如来二弟子金蝉子,原型为唐代高僧玄奘。玄奘,生于今河南洛阳,俗家姓名“陈祎”,法号“玄奘”,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

他13岁时跟随二哥到洛阳净土寺出家。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他远游印度,精心钻研佛教经典。17年后回到长安,在弘福寺、大慈恩寺等地著书译经。主要著作有《大唐西域记》《会宗论》《制恶见论》等,翻译印度佛经75部,共1335卷,为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玄奘故里,到处都遍布着他的圣迹。主要有玄奘故居、唐僧寺、唐僧墓、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恭陵、和陵等。

当地人很少用法号称呼他,通常都称他为唐僧。走入偃师境内,求人问路若问唐僧的老家,要比问玄奘故里容易的多。人们习惯这样称呼,因为这样既通俗易懂,又能表现出家乡人的特殊感情。

(7)西游记之我是唐三藏扩展阅读:

中国古典神魔小说《西游记》为后来无数的艺术创作提供了素材和灵感,“大圣”形象不断被演绎。然而,艺术既需要大众娱乐,也需要超越时间的经典,除了86版《西游记》,这一题材的经典还有刘继卣的《闹天宫》。

这套作品曾是几代人心中的经典,而自从五十年代参加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之后,原本一套八幅的《闹天宫》就只剩下六幅。遗失多年的那两幅作品,后来在中国美术馆的库房中被发现,而这两幅失踪多年的经典,刚刚在中国美术馆“继往开来—中国民主同盟盟员美术作品展”上露面。

在五六十年代的中国,阶级斗争是衡量一切的标准,既要扫清封建思想残余,又要抵制资本主义的腐蚀渗透,各种运动此起彼伏,今天习以为常的东西方文化艺术作品,那时候纷纷被批判打倒。然而,一部明代的神魔小说《西游记》,不但没有被扫进封建腐朽的垃圾堆,反而成了宣扬反封建思想的经典名著,还赋予了齐天大圣“农民起义英雄”的现实意义。

这颇能为我们观察反思新中国历史提供一段耐人寻味的插曲,也从侧面看出为什么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中,刘继卣还能创作《闹天宫》这种题材的作品。

据说,毛泽东一生都对《西游记》抱有极高的热情,直到晚年还将各种版本的《西游记》搜集起来互相比对,这为我们解释一部古典神魔小说为何能在阶级斗争为纲、政治运动频繁的年代不断走红,提供了一个线索。

对于《西游记》中出现的角色,毛泽东往往有独到的解读,比如他认为唐僧是修正主义的伯恩斯坦,猪八戒是自由主义者等等,但所有角色中让他情有独钟的还是大闹天宫的孙悟空。

毛泽东在不同阶段的讲话和著作中经常提到孙悟空,虽然其中也有借孙悟空七十二变藏不住尾巴来比喻知识分子的负面评价(《批判梁漱溟的反动思想》),但总体上却跟这个富于浪漫主义英雄气质和反叛精神的“齐天大圣”惺惺相惜。

1957年5月12日,毛泽东在中南海丰泽园会见阿尔巴尼亚议会代表团时,就指出中国有个最革命的孙猴子反对过玉皇大帝的专制,并将中国人民比作大闹天宫的孙悟空,推翻了蒋介石和帝国主义的专制。

作为终生致力于“打破一个旧世界”的革命者,毛泽东非常欣赏孙悟空“强者为尊应让我,英雄只此敢争先”的反叛精神。

1961年10月10日,毛泽东在中南海怀仁堂观看了浙江省绍剧团根据《西游记》改编的经典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并写下了名篇《七律·和郭沫若同志》:“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这场绍剧中的孙悟空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1971年毛泽东南巡到杭州时,还特地询问起当年扮演美猴王的六龄童。

当得知剧团的主要演员都在被批斗时,毛泽东打趣道:美猴王现在是不是还被压在五行山下?由此才使绍剧团的演员得以“解放”。

8. 我想问问西游记里玄奘出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西游记里玄奘出世的主要内容是:小姐在衙思念婆婆、丈夫,在花亭上感叹,忽然身体困倦,腹内疼痛,晕闷在地,不觉生下一子。

耳边有人嘱曰:“满堂娇,听吾叮嘱。吾乃南极星君,奉观音菩萨法旨,特送此子与你,异日声名远大,非比等闲。”

唐僧,也叫唐三藏,唐僧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的人物,前世为如来二弟子金蝉子,原型为唐代高僧玄奘。玄奘,生于今河南洛阳,俗家姓名“陈袆”,法号“玄奘”,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

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中,去西天取经的“唐僧”原是释迦牟尼如来佛的二徒弟“金蝉子”(又称金蝉长老)转世,唐三藏由金蝉子真灵转世为东土大唐高僧。

喻有“金蝉脱壳”之意,所以人们将脱壳变身的蝉作为长生、再生的象征,因此在《西游记》中也有了吃“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的说法。

(8)西游记之我是唐三藏扩展阅读

唐僧历史功绩:

唐僧十八岁出家皈依佛门,经常青灯夜读,对佛家经典研修不断,而且悟性极高,二十来岁便名冠中国佛教,倍受唐朝太宗皇帝厚爱。

后来被如来佛祖暗中选中去西天取经,并赐宝物三件,即袈裟、九环锡杖、紧箍咒。唐僧身材高大,举止文雅、性情和善,佛经造诣极高。

小说中他西行取经遇到九九八十一难,始终痴心不改,在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的辅佐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从西天雷音寺取回三十五部真经,为弘扬佛家教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不忘他的历史功绩。

9. 西游记唐三藏前世是什么

《西游记》中唐三藏的前世是金蝉子,沙和尚的前世是卷帘大将、

唐三藏:

唐三藏原名唐僧,前世为如来二弟子金蝉子,原型为唐代高僧玄奘。玄奘,生于今河南洛阳,俗家姓名陈袆,法号玄奘,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

沙和尚:

沙和尚原为天宫玉皇大帝的卷帘大将,因为失手不小心打破了琉璃盏,触犯天条,被贬出天界,在人间流沙河兴风作浪,危害一方,专吃过路人。

后经观音点化,赐法号悟净,一心归佛,同八戒、悟空一同保大唐高僧玄奘法师(西天拜佛求取真经。

(9)西游记之我是唐三藏扩展阅读:

《西游记》中社会思想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孙悟空形象的独立无羁、任个性张扬的人格力量上,沙僧形象的无字句处则隐约闪现出作者自己由新兴思潮影响而产生的认识方面的矛盾。

沙僧自觉向善、中庸求全,有君子之德。但他一味遵听天命,循规蹈距,又无突出才干,只求个人前程,即使随波逐流,尊为神仙,于世于时又有何裨益。

沙悟净不像孙悟空那般傲气张扬,不爱听领导的话;也不像猪八戒,毛病太多,贪吃贪睡,还总给领导瞎马骑,干一些脏活累活儿就要抱怨。

沙僧沉静而不求回报,淡泊却坚韧不拔,以将自己看得轻的智慧和对取经事业的忠诚,维系着取经队伍的和睦,服务着取经团队。

10. 西游记关于唐三藏

唐僧是一个心慈面善吃斋念佛的僧人,他并没有本领,但是极力想吃唐僧回肉的妖魔鬼怪最终却答自食其果,落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因此,与其说唐僧是个师傅,倒不如说他是个地道的领导者。他胸怀天下,惠及黎民百姓,为了求取真经而不惜远行,并在所到之处宣扬佛法和亲民敬君思想。至于唐僧虽然经历诸多磨难而总能化险为夷,一则唐僧是金禅子转世,有佛祖如来和观世音菩萨的庇佑;二则唐僧能够领导好他的三个高徒,能让他们臣服于自己,告状搬来观世音或是念那紧箍咒,让徒弟们望而生畏。只要有人胆敢为非作歹或作奸犯科,必然要受严惩。
唐三藏在书中虽然是以取经为责任的师父,但是实际上他却是个性懦弱,伪善怕死,缺乏超越的理解。他为人虽然善良仁慈,却不能够明辨是非,反而屡屡听信猪八戒的挑拨,误会能识破妖魔诡计的孙悟空。总是在落入陷阱之后,才大喊「悟空,救我!」。
其实唐僧的形象可以说与传说的白面书生不谋而合。虽然满怀理想主义,却手无缚鸡之力,当困难发生的时候,总是束手无策,坐待外援。而他的迂腐和不明是非真相,似乎在显现作者对当政者昏庸无能的暗讽。但是若是只以宗教或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唐三藏代表的不是圣僧,反而是凡夫俗子。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