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镇遗址
⑴ 深圳景点有哪些
有世界之窗、欢乐谷、深圳红树林、东部华侨城、大鹏所城等。
1、世界之窗
世界之窗是一座位于中国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华侨城的大型文化旅游景区,是深圳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深圳世界之窗文化旅游景区,占地48万平方米。世界广场、世界雕塑园、巴黎之春购物街和侏罗纪天地共同构成的人造主题公园。
深圳世界之窗其中包括世界著名景观埃及金字塔、阿蒙神庙、柬埔寨吴哥窟、美国大峡谷、巴黎雄狮凯旋门、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印度泰姬陵、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意大利比萨斜塔等等。
这些景点分别以1:1、1:5、1:15等不同比例仿建精致绝伦惟妙惟肖。有些景点气势非常壮观。
4、东部华侨城
东部华侨城位于中国深圳大梅沙,占地近9平方公里。
东部华侨城集两个主题公园、三座旅游小镇、四家度假酒店、两座36洞山地球场、大华兴寺和天麓地产等项目于一体。
主要包括:大侠谷生态乐园、茶溪谷度假公园、茵特拉根小镇、海菲德小镇、茶翁古镇、大华兴寺、茵特拉根酒店、东部华侨城瀑布酒店、东部华侨城房车酒店、大华兴寺菩提宾舍、火车营地、咖酷旅馆、云海谷高尔夫会员球场和公众球场、天麓地产等,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5、大鹏所城
大鹏所城,全称为“大鹏守御千户所城”,位于深圳市大鹏新区鹏城社区,是明清两代中国海防的军事要塞, 有“沿海所城,大鹏为最”之称,是鸦片战争肇始地,深圳又别称“鹏城”,即源于此。
大鹏所城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即海防卫所,已有610年历史,所城平面呈近梯形布局,占地约10万平方米,城墙高6米、长1200米,上设雉堞654个,并辟有马道。
全城分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北门于明万历年间被堵塞),每个城门上建有一座敌楼,两边各设两个警铺。城外东、西、南三面,环绕着一条长1200米、宽5米、深3米的护城濠。
自明初建城以来,大鹏所城一直担负着深港地区的海防安全,多次抵御和抗击了葡萄牙、倭寇和英国殖民主义者的入侵,是明清时期反抗外侮、捍卫主权的主要海防堡垒之一。
⑵ 口袋妖怪珍珠钻石花蕊镇遗迹的上面一个入口如何进入
收集到24个不同的图腾以后,到户张市下面的道路有一个遗迹狂洞穴,里面可以抓到未知图腾?和!,进去以后就从上面出来了,中间可以抓沙河马(超级费时间)
⑶ 镇墟什么意思
镇墟什么意思
墟(xū)是有人住过而现已荒废的地方,如:废墟。
镇墟是否指旧镇的遗址,请看上下文判断。
⑷ 上奉镇的历史文化
上奉镇是一文明古镇,人类活动可追溯到距今约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境内的“跑马岭”被历史学家命名为“山背文化遗址”,现时常出土的文物为各博物馆所收藏。“山背文化遗址”距修水县城约36公里,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长江中下游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修水的山背文化、广东曲江的石峡文化、福建闽江的昙石山文化为东南地区三种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1961年1月-9月,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鉴定工作组在修水县山背地域发现43处古文化遗址,并选择跑马岭、杨家坪及养鸭场三处遗址进行试掘,揭露面积200平方米。调查和试掘共获480件石器。山背文化从石器方面来看,总的特点是磨制精细、体大身长、浑厚粗壮、别具一格,种类有石锛、石斧、石镞、石铲、石凿、石球等,而以段石锛、石斧、石刀为代表。石镞也是当时原始人类一种重要的生产工具和武器,其数量仅次于段石锛。石刀有无孔和有孔之别,其形状以半月形居多。出土的陶器有夹粗砂陶和泥质红陶,夹粗砂陶和泥质灰陶及黑陶三种陶器,以夹砂红陶最多,其小有羼粗砂和细砂之别,而以夹粗砂陶为常见。
山背发现的43处遗址,基本上可以分为二类,第一类是下层红砂陶文化,上层为印纹硬陶遗址。已发掘的跑马岭,上层印纹硬陶的堆积几乎都已冲刷殆尽。第二类是单纯的印纹硬陶遗址,普遍保存不好。两类遗址中的第一类比较多。这类所谓印纹硬陶遗址从采集的器皿的几何印纹来看,实际就是商代吴城文化。山背地区这种下层的新石器晚期文化,上层有商代吴城文化的堆积情况,与江西其它地区发掘的情况大体一致。发掘证实,山背跑马岭文化遗址系公元前28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它是长江中下游和鄱阳湖地区一种以段石锛和红砂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专家提出将赣鄱地区以段石锛和红砂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单独命名为“山背文化”。1978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鉴定后,认可了这一命名。山背文化遗址于1987年12月由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背遗址”,包括跑马岭、杨家坪等43处遗址。上层为商代遗址,下层为新晚遗址。经六十年代初期发掘,获得了大批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并发现了原始人类的居住遗址。
原始社会考古表明,九江的先民们早在中石器时代就在这里劳动、生息、繁衍。进入新石器时代,他们已经较熟练地掌握了制陶技术。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制品就与江西万年仙人洞出土的陶品有相似之处。随后既有自身文化的发展规律,又受邻近各省文化的相互影响。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山背遗址下层那种以有段石锛和夹砂红陶为主要特征文化遗存,广泛地分布在鄱阳湖滨和赣江中下游地区,有人称这种文化为“山背文化”。
自古修水节庆日繁多,有夏历元旦、立春日、元宵、清明、立夏、端午、中秋、重阳、除夕等。在上奉镇,婴儿出生第三天,其外祖母家要送衣、被、鞋、袜和一钵糖炒芝麻,四大碗菜肴(豆干、鱼、大肉等)及桂圆、红枣、荔枝,有的请亲友吃“满月酒”或“周岁酒”,以保吉祥平安。寿庆从五十或六十开始。五十曰“年过半百”,六十曰“花甲”,七十曰“古稀”,八十、九十曰“耄耋”,百岁称之“颐期”。改革开放,以人为本,百岁老人已不算稀奇。
此外,地处赣西北边陲之修水县其饮茶之风较盛,且喜嚼茶叶。红茶外销,绿茶自饮之。“赣北珍品”之称的修水泡茶,其什锦茶佐料有茶叶、菊花、芝麻、黄豆、萝卜丁、茶芎、姜丝、黄蕊芽、柑橘皮、花椒等,用以贵客啜食。上奉是一个非常好客的地方,每当有客人到家中做客是,上奉人便会拿出自家酿制的谷酒或水酒来招待客人。
⑸ 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全部过程
1860年10月5日,英法联军兵临北京城下。根据俄国外交官伊格纳提耶夫提供的情报:清朝守军集中在东城,北城是最薄弱的地方,应先攻取;并听说中国清朝皇帝正在西北郊的圆明园。于是,英法联军绕抄安定门、德胜门,进犯圆明园,并将圆明园洗劫一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火烧圆明园”事件。
当时3500名英法联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文物被掠夺的数量粗略统计约有150万件,上至中国先秦时期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文物太多联军无法全部带走,又不想留下,就防火焚烧。
⑹ 德国有什么标志性建筑
新天鹅堡:(英语:New Swan Stone Castle、德语:Schloss Neuschwanstein)全名新天鹅石城堡,是19世纪晚期的建筑,位于德国巴伐利亚西南方,邻近年代较早的高天鹅堡(Schloss Hohenschwangau,又称旧天鹅堡),距离菲森(Fussen)镇约4公里,离德国与奥地利边界不远。
(6)上镇遗址扩展阅读
德国的地形变化多端,有连绵起伏的山峦,高原台地,丘陵,有秀丽动人的湖畔,及辽阔宽广的平原。整个德国的地形可以分为五个具有不同特征的区域:北德低地、中等山脉隆起地带、西南部中等山脉梯形地带、南部阿尔卑斯前沿地带和巴伐利亚阿尔卑斯山区。
德国行政区划分为联邦、州、市镇三级,共有16个州,12229个市镇。各州的名称是:巴登-符腾堡州、巴伐利亚州、柏林市、勃兰登堡州、不来梅市、汉堡市、黑森州、梅克伦堡-前波莫瑞州、下萨克森州、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莱茵兰-普法尔茨州、萨尔州、萨克森州、萨克森-安哈特州、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和图林根州。其中柏林、不来梅和汉堡为市州。
德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欧洲四大经济体之一,其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国民具有极高的生活水平。以汽车和精密机床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也是德国的重要象征。
⑺ 大通县黄家寨镇杨家寨村南山上面有没有古代的古墓的遗址古代古墓的遗址
有,历史文献记载, 青海一带远古时期是羌人分散居住的地方,相传是炎帝姜性的别种。戎人其活动范围很广,东起陇东,西迄黄河源头,南至川西一带,西北达新疆中部,逐水草而居,以游牧为主。 夏禹时(公元前21世纪初)属雍州,即包括今陕西、宁夏、甘肃以及青海东部地区。 西汉时,北方的匈奴与湟中(今西宁古河湟一带统称为湟中地)的羌人联合,攻占河西走廊,阻塞了中原与西域的交通。 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遣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骑兵出陇西,攻祁连,击破匈奴右地,恢复了东西交通。汉王朝为了巩固这一新的战略地区,开拓河湟,列置河西四郡。又在今西宁城址修西平亭,设兵驻防。同时,在今大通长宁修了城堡,在附近开始了小规模屯垦,以补军需。 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派后将军营平侯赵充国率兵来古湟中(今黄河上游、湟水和大通河流域,古称"三河间"),实行"军事屯田",曾开通大通到张掖的通道。 大通县北川河畔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增设长宁县,由西平郡管辖,后又归西都县(从临羌县分置)管辖。 西晋末年(公元310年前后),鲜卑慕容氏吐谷浑从今辽宁省迁徙到阴山、陇山,逐渐经甘肃南部,进人青海湖环湖地区,兼并羌人等大片土地,建立了吐谷浑王国,管辖青海的广大区域,前后达350年之久。 公元317年,西晋灭亡后,南北分裂,前凉、后凉曾先后控制过青海东部。 十六国时,鲜卑族秃发乌孤建立南凉王国(公元397一414年),曾以西平(今西宁,后迁都乐都)为首府。大通地区归南凉管辖。 南凉灭亡后,北魏、北周曾分别管辖过该地。 隋炀帝大业四至五年(公元608一609年),派裴矩经营西域, 老爷山风光 (17张) 击败吐谷浑,可汗伏允率众逃入雪山(积石山南)。从此,自西平、临羌以西,且末(在今新疆)以东,祁连以南,雪山以北,皆为隋有,大通地区也回归中央政权的统一管辖。 唐高宗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吐蕃灭吐谷浑,控制了整个河陇地区。大通地区由吐蕃统治,为时达200年之久。 公元960年,北宋建立后,吐蕃势衰,西夏兴起,于公元1004年成立夏国,建都银州,逐渐占有宁夏、甘肃、青海、新疆诸地。因宋朝致力于防御西夏威胁,厮啰在今西宁建首府青唐城,取代了吐蕃的统治,控制青海地区,达南城亦为厮啰管辖。 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宋军进入湟水流域,占青唐城,改名鄯州。 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收复达南城,改名大通城。 公元1127年,金灭北宋后,南宋时期一百年内,金和西夏交替统治青海东部地区。 十三世纪初,蒙古贵族兴起,先后灭西夏和金,公元1271年建立元朝,进而灭南宋(1279年),统一中国。设置西宁、贵德二州及吐蕃朵甘思等处。在河州(今甘肃临夏)设置吐蕃宣慰使都元帅府。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风景 (15张) 今大通(包括今门源县)在其管辖范围内。 公元1368年,元朝灭亡,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明朝军事力量进入青海地区。 洪武六年(1373年),改西宁州为西宁卫,属陕西行省都指挥使司,继元制,封授土司。西宁卫共封十六家土司。当时大通地区有陈土司(子明),管辖十四个寨堡。土司府建在今长宁乡宋家庄。 洪武十九年(1386年)长兴侯耿炳文率军队修筑西宁城。同时,从河州、凉州、南京等地移民徙户,在大通河一带,垦荒辟地,开沟修渠,引水灌田,种植粮食,蔬菜等,从此大通地区逐渐发展繁荣起来。 明世宗嘉靖十五年(1536年),河套蒙古贵族吉囊及其后裔屡进犯西宁、大通、互助等地。明末,大通为蒙古贵族麦力干所据。清世祖顺治十年(年)麦力干在大通城大营宫室,使其长子南力木居之。 清世宗雍正元年(1723年),青海蒙古亲王罗布藏丹津联络郭莽(今大通广惠寺)、郭隆(今互助佑宁寺)等寺喇嘛叛清,攻西宁城和北川(今西宁郊区及大通外川)。 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清政府调川陕总督年羹尧,四川提督岳钟琪统兵征讨,削平边患,廓清河湟。当时年羹尧曾派兵攻进两寺,"歼其众而焚其寺"。 雍正三年(1725年),为进一步加强清王朝集权统治,又增设军政设施,在设西宁府及西宁县的同时,设大通卫,并筑大通(今门源县城)、永安(今祁连县境)、白塔(今大通城关镇)三城,分兵驻守。大通城置总兵官,并左右游击,辖永安、白塔二营,属西宁府管辖。 乾隆九年(1744年),经西宁道杨应琚和大通卫守备官孙捷联名详请,卫署迁白塔。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改大通卫为大通县。从此白塔城成为大通县治所在地。几乎就是用血铸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