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记遗址 » 清州城遗址

清州城遗址

发布时间: 2021-01-15 15:58:15

⑴ 桶狭间之战的详细经过

背景
今川氏与织田家的矛盾由来已久,尾张守护代、有“尾张之虎”之称的织田信秀,与兼任骏河、远江两国(今静冈县大部)守护的今川家,为争夺三河、尾张两国(相当于今爱知县)境内的利益,经历了多次冲突。在两次小豆坂之战后,有“东海道第一弓”之称的今川义元亲率大军攻入位处今川家领地和尾张之间的三河国,不但迫使织田军撤出三河国境,还一举攻占了尾张国南部的鸣海、大高(均位于今名古屋市绿区)、沓挂(丰明市沓挂町)诸城。
1552年(天文廿一年),织田信秀猝死,由长子信长继任家督;由于部分家臣对信长继位有所不满,织田家内部出现裂痕。那年秋天,今川义元唆使鸣海城的山口教继父子反叛织田信长,并引今川军进入鸣海城,令知多郡归属今川氏领下。山口教继在爱知郡内筑笠寺砦,由今川方冈部元信、葛山长嘉、浅井小四郎、饭尾丰前守、三浦义就负责守备。山口教继将鸣海城交给儿子守备,自己驻留笠寺砦附近的中村乡砦。不久,今川氏大将太原雪斋率兵攻入安祥城,俘虏了信长的异母兄信广,用来交换已故冈崎城主松平广忠的嫡男、先前遭织田家狭持的“竹千代”(即后来的松平元信/松平元康/德川家康)[2]。
今川义元于1554年(天文廿三年)和甲斐国(今山梨县)守护武田晴信,以及相模国(约当今神奈川县)小田原城主北条氏康组成“甲骏相三国同盟”,断绝了领国北面和东面的后顾之忧,开始积极筹划向西进军。1557年,今川义元让出国主地位给嫡子今川氏真,不过仍在幕后掌控实权。1560年(永禄三年)五月,今川义元见织田家中政情混乱,信长岳父美浓国(今岐阜县南部)斋藤道三又在与嫡长子义龙的内斗中被杀,使其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认为时机成熟,便以“上洛”之名动员了二万五千兵力出兵,大举入侵尾张,对外则号称四万人之众。[3]
在此以前,织田信长于1559年(永禄二年)统一了尾张国。织田信长为了对抗今川军,便在离鸣海城20町的丹下(守备为水野忠光、山口海老丞、柘植玄蕃头、真木与十郎、宗十郎、伴十左卫门尉)、丹下以东的善照寺(守备为佐久间信盛与其弟左京助)、南中岛的小村(守备为梶川高秀)、黑末川对岸的丸根山(守备为佐久间盛重)及鹫津山(守备为织田秀敏与饭尾定宗父子)筑砦,又陆续在大高城附近筑起丸根砦、鹫津砦,再将鸣海城和沓挂城之间的联系切断,进一步孤立今川军前线诸城通路及粮道。

经过
今川义元做了全动员,‘信长公记’中是四万五千、小瀬甫庵‘信长记’中说是数万骑,后世的资料中‘甲阳军鉴’中说是二万余、‘武功夜话’中是三万有余、‘徳川実纪’‘武徳编年集成’‘総见记’等认为有四万多、‘絵本太阁记’写作五万余。现代史料一般根据帝国陆军参谋本部编纂‘日本戦史 桶狭间役’称是二万五千。今川家的领地骏河、远江、三河,三国的石高在七十万石上下,因此今川家集结了20,000到25,000的兵力。当时尾张国石高五十七万(庆长检地),可动员的全部兵力据推估在14,000上下,甚至也有更高的推测值,约有17,000上下。
1560年(永禄3年)5月12日,今川义元先在骏河召开誓师仪式,然后兵分两路沿东海道向三河、尾张进发,先锋到沓挂川。13日,今川义元本队到沓挂川,先锋到达池田。14日,今川义元本队到达引马城,先锋到达赤坂。15日,今川义元本队到达吉田,先锋到达御油。16日,今川义元本队到达冈崎城,先锋到达池鲤鲋(后来的知立);义元留下5,000兵力驻守冈崎城,其余部队攻入守军不足400的沓挂城。
17日,今川义元本队到达池鲤鲋,后进入沓挂城,先锋越过境川,进入尾张境内。18日,今川大军对尾张境内的鸣海城与大高城发起攻击;织田方守军都不足千人,不到日落前这两个城就被攻陷。同时,今川方松平元康率军运粮入大高城。义元于沓挂城进行夜间军事会议,指派大将朝比奈泰朝进攻鹫津城,命令松平元康攻下丸根城,两军之间则有鹈殿长照率领三千人作为战略预备队接应;当前述骏河、三河各部与织田军展开作战后,义元迳率本阵5,000兵力往清洲城方向进发,同时在冈崎、池鲤鲋、今冈各地留下数千人守备,并于沓挂留下1,500人。
织田秀敏派人将今川方的行动及时报告了信长,织田信长与家老、臣下进行军事会议,众将大多主张坚守清洲城寨。据可信史料《信长公记》记载,信长当时只与重臣闲聊家常,最后只以:“夜深了,请各自退下。”一语结论。[4]
斥候传信告今川义元,谓信长在清州城内带着三个少年饮酒、跳舞,今川义元于是判定信长是束手无策而自暴自弃了。
19日清晨,织田信长命侍童击手鼓,自舞一曲能乐谣曲“幸若舞”中的‘敦盛’[5],歌词中译如下:
我思此世,居所不久长。
叶上白露,妖胜水中月。
金谷咏花,无常风诱花。
南楼弄月,有为云遮月。
人间五十年,与化天比之,直如梦与幻。
一度受此生,此生本应灭。[6]
据《信长公记》记载,几回舞毕,信长抛下乐器,穿上甲胄,吞下一碗泡饭,一跃上座骑“连钱苇毛”前往战场。
松平元康和朝比奈泰朝开始对织田氏的丸根砦及鹫津砦亦于发动猛攻。松平元康带兵一千,进攻鸣海城南边、大高城东南方的丸根砦,守将佐久间盛重率仅有的四百人部队出砦迎战。而朝比奈泰朝则率二千人攻打丸根砦西北、由织田秀敏所扼守的鹫津砦。开战至下午4时左右,丸根砦守将佐久间大学阵亡,佐佐隼人与千秋四郎以寡军迎敌反被全数歼灭,战况对织田相当不利。到了下午今川军的先头部队已攻陷丸根砦及鹫津砦,也顺利肃清大高城周边的织田军残部,午鹫津、丸根两砦业已被攻陷。取得阶段性胜利的今川义元,于是离开沓挂城,进入大高城。
20日下午,义元乘坐着华丽贵重的轿子率领大军行进到桶狭间休息。现代没有“桶狭间山”这座山名,后人推测应该是沓挂城与大高城之间的中央点,该处有座标高六十四米的丘陵,离织田军中岛砦仅有三公里。
接下来不断的有飞马快报传来前线战报:朝比奈泰朝攻克鹫津;松平元康派来的信使还带着一个木匣,里面是佐久间大学的首级。一路上乡里络绎不绝的“礼者”(今川军行军路途上所经过的各村、庄、砦、城、县的公关代表)已献上劳军拜谒进奉。这一切使得义元认为此刻织田信长应该不敢出兵,没有继续行军的必要。
信长单骑和少数随从终于到达热田神宫前,指挥织田军击退今川军的攻势之后,再将部队集合到善照寺前举行誓师仪式。由于信长希望能够达到突袭的目的,因此尽量选择荒凉的小径行军以避免被今川军的探子得知进攻,也因为如此使得到达目标的时间变的更长,等到摸近今川军的营地时,已经是21日凌晨一时左右了。
织田军的奇袭
1560年5月12日,织田信长亲自率队奇袭了今川军本队;今川义元战死、今川军因而败退。[7]关于信长直捣今川军旗本的具体过程,有以下两种主要说法:
迂回奇袭说(史料“甫庵信长记”、“武功夜话”):信长在善照寺砦时,接收到梁田政纲的情报,指今川义元正要从沓挂前往大高城。于是信长决定在雨中迂回地从太子根山向桶狭间奇袭,最后斩获义元首级。不过近代考据义元并非驻扎于山谷间。此说法已经逐渐没落。
正面袭击说(史料“信长公记”):此说法认为信长其实是正面朝向桶狭间山的今川军进军。信长认为敌军运粮进大高城,又与我方两处堡垒苦战,应已疲惫不堪,当织田军前进至山脚时,桶狭间一带突然变天,降下骤雨冰雹,信长军伺机前进至今川军附近,等天气放晴之后趁今川军不意之际突然出现,开始展开突击。
今川义元之死
今川义元之墓,于爱知县丰明市,战场遗址旁。
今川义元的死亡经过有两种记述:
《信长公记》中记载:信长的侍骑护卫队(马回)中之一员——服部一忠对上今川义元,用长矛刺向义元,但遭义元反击,被砍伤膝盖因而右膝负伤。两军主将护卫队趁乱格斗之际,织田信长贴身护卫队新人毛利新助也加入混战,今川义元为毛利新助所斩杀。大将突然陨命,今川军阵脚大乱,织田军士气大振,此役以大胜告终。
《改正三河后风土记》则记载毛利新助得以斩杀今川义元纯属偶然,混战中今川义元还咬断了毛利新助的左手手指。此时日本仍然实行类似中国战国时代秦国的首级制;换言之想要升官希望领赏立下威名的官兵必须用敌人的脑袋来交换。信长在突击前下达取消首级制,被认为是一开始就瞄准了敌方大将今川义元之首级。
拂晓的时候信长在桶狭间接受毛利新助呈贡的今川义元首级后,便率军回到了清州城。等到今川义元的脑袋被展示在清州城之后,义元的叔父蒲原宫内少辅氏政,外甥久能半忠,妹婿浅井小四郎政敏等三人亦遭处决。山口左马介义、庵元美作守元政、吉田武藏守氏好、葛山播磨守长嘉、江勼民部少辅亲氏、伊官权守、冈部甲斐守长定、滕枝伊贺守氏秋、朝北奈主计介秀诠等人也因为这场战役而殒命。占领鸣海城的冈部元信本死守不弃,但势已至此,遂修书通告信长,以自己撤出鸣海城为条件,交涉请求交换将义元的首级赐回带到骏河国安葬。信长在清洲城南方二公里街道旁造了义元冢,执行千僧诵经法会,隆重祭祀。
5月23日,今川军撤回骏府;松平元康则趁机占据其本家居城冈崎城,摆脱今川家的支配。

⑵ 日本城堡是属于什么建筑

1.
轮郭(りんかく)式

轮郭式城,本丸在中心,二之丸和三之丸依次包围着本丸,组成一系列同心圆。尽管这
看起来是保卫本丸的最理想样式,然而意外的是很少有这种样式的城堡。这有两点可能的
原因。首先,为了保卫本丸的狭小区域,城堡的干掘和石垣必须建得非常长。其次,修筑
这种防御工事需要大量劳动力,因此筑城费用非常高。已被毁的静冈城(しずおか)和田
中城(たなか)使用了这种样式,而大阪城(おおさか)则是现存的最接近这种样式的城
堡。

2.
连郭(れんかく)

连郭式城,本丸和二之丸并排在中心,而三之丸在外侧将其围起来。建筑这种样式的城
堡时,需要为暴露的本丸提供额外的防护。水戸城(みと)和仙台城(せんだい)是连郭
式的实例。

3.
梯子郭(はしごかく)

梯子郭只能应用于山城。在这种样式中,本丸是城堡的最高点,二之丸和三之丸依次递
降,形成了一个楼梯形结构。由于本丸暴露在城堡的一侧,需要将其建在湖泊,河流或者
悬崖之上。会津若松城(あいずわかまつ)是梯子郭的实例,明治维新的戊辰战争中最惨
烈的会津之战就发生在此。而木曽的犬山城(いぬやま)的本丸则是建在高高的悬崖上。

名古屋(なごや)
名古屋城,座落在中日本最大的城市名古屋市中心,1612年为入封尾张的德川家康的九男徳川义直(とくがわよしなお)所建。义直的尾张藩是幕府的御三家之一。名古屋城反应了尾张藩的显赫地位,外形上酷似大阪城。不幸的是在二战中名古屋城几乎全部被毁,现存的天守是后来用混凝土重建的。
大阪(おおさか)
大阪城是日本历史上最重要的城堡之一。1586年丰臣秀吉在一向一揆的总指挥所——石山本愿寺的遗址上建成此城。1614-1615年,大阪城经历了日本最大规模的攻城战。大部分建筑在此时被烧毁,不久之后大就被重建,却在19世纪末的幕末动乱中,遭受了更大的破坏。今天一座重建的天守装饰在大阪市中心的石垣和壕沟遗址上,城中有一座壮观的博物馆。
熊本(くまもと)
熊本城是日本最大最壮观的城堡之一,黑色木料和白色灰膏相互映衬,特别引入注目。
城堡的建造者加藤清正曾经参加过侵朝战争,他将从明军手中学到的攻城技巧融合到了熊
本城的设计中。虽然不如天守的落石口和墙头钉,带有明显弧线的巨大的石垣那样引人注
目,加藤清正在食物供应的小细节上也颇费心思——庭院中有
120
口井和坚果树,城堡中
的榻榻米可以吃。现存的天守是现代重建的,但是西北角的宇都(うと)橹却是原迹。它
原本是宇都城的天守,后来搬迁至此。宇都橹座落在日本最威严的石垣上,这段石垣紧邻
着护城河。熊本城中还有著名的“长墙”
,是座落在坪井(つぼい)河前由木料和灰膏建成
的一段半英里长的墙。熊本城的坚固和加藤清正的远见,在
1870
年的西南战争中经受住了
考验。政府军使用了现代武器攻打熊本城,然而城堡依然牢不可破。
挂川(かけがわ)
近年来在日本一个令人鼓舞的趋势是,在原址上使用原先的材料重建城堡。我永远难忘1997年我根据一个导游书的介绍,抱着能够找到一块石垣遗址的期待来到挂川城时,出现在眼前的是完整的天守!所以挂川城绝对值得一游,在本书的15和42也有城堡的特写照片。
清洲(きよす)
清州城遗址被日本著名的新干线一分为二,在1/4英里外,有一座用混凝土重建的天守。原址处有座织田信长象。
高知(こうち)
座落在四国(しこく)南方,依海而建的高知城,游人比预想的要少。天守是仿照被大火烧毁的原迹于1747年重建的,城中的家臣屋敷特别引入注目。天守外表看起来只有三层,实际上却是六层建筑。
小仓(こくら)
小仓城是细川忠兴(ほそがわただおき)于1602年所建。后来毁于1837年的大火,部分重建于1839年,但是又在明治维新的动乱中被毁。现代又重建了小仓城。它的天守很奇特,第五层要比第四层大。
安土(あんつち)
织田信长修筑的安土城,曾经是日本的一大奇观,但是现在只剩下一座石垣。六年后信
长死于本能寺,安土城也被付之一炬。因此,没有人能确信安土城到底是什么模样,通常
认为是一座拥有七层天守的的革命性建筑,天守的最顶层为八角形,装饰的富丽堂皇。伊
势附近的主题公园——伊势战国村里耸立着一座安土城的复制品。
江户(えど)
作为德川将军的居城,江户城是日本当时最重要的城堡,现在则是东京皇宫的所在。除
了气势宏伟的外墙和城门,大部分建筑都是不对外开放的。它的天守毁于1657年的大火。
伏见(ふしみ)
伏见城拥有曲折的历史。1594年丰臣秀吉为了坐镇京都而修建此城,是他特别喜爱的住所。它原本要用来接待为结束朝鲜战争而前来谈判的中国特使,但是1596年的一场地震震垮了绝大部分建筑,后来在秀吉的命令下又重修了伏见城。1600年在此发生了著名的攻城战,鸟居元忠(とりいもとただ)死守此城,被西军的四万大军包围。1623年,伏见城被废弃,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许多建筑是从其他的城堡和寺庙搬来的。伏见城“重建”于1964年,在原址的附近用混凝土修筑而成,配备了各种娱乐设施,是一座重现丰臣秀吉时代的生活风貌的博物馆。
岐阜(ぎふ)
岐阜城,即稻叶山城,曾经的织田信长的居城,座落在山顶上。天守是现代重建的,由
于城下町位于山脚下,赋予城下町和城堡的关系一种鲜明的印象。
彦根(ひこね)
琵琶湖畔的彦根城是日本保护最好和最有趣的城堡之一,除了大小之外,可以与姬路城媲美。现在的彦根城天守是当初井伊(いい)家族建造的,曾经在1575年被搬到大津(おおつ)
,后来又搬了回来。城中还有几座复原如初的橹和城门。城堡的博物馆里陈列着井伊大名用过的的盔甲和其它遗物。
平戸(ひらど)
座落在平户岛上的平户城,占据着一个有利的位置,俯视城下的港口。城堡的天守是后
来重建的,但是石垣却是原迹。城附近有著名的的松浦(まるうら)歴史博物馆,座落在
以前的大名屋敷里。

⑶ 日本有哪些历史上的名城

日本第一个国际化大都市 江户

日本保存最完好的樱花城堡 姬路城

日本古代经济发展的专巅峰 大阪城属

具有完美防御体系的 小田原城

文化之都 京都 奈良 大阪

古代对外口岸 博多 鹿儿岛

幕府的副都 骏河

众神开会的地方 出云大社

⑷ 余城是那个那个省

你所说的“余城”,大概就是“扶余城”或“夫余城”吧。这是一个古代地名,故址在今吉林省农安县(最初在吉林省吉林市,后期在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另有考证说,是在今辽宁省开原市。

以下是详细介绍:
扶余城古城名。346年为扶余国都。公元493年,入高句丽为扶余府治所。92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回师扶余时病故。当时城内上空出现飞升的黄龙,辽遂将扶余府改为黄龙府。故治在今吉林农安县。
扶余国,又作“夫余国”等,公元前2世纪-公元494年的少数民族政权,是中国东北地区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国家。前期王城在长春市宽城区小城子村,一说吉林省吉林市,后期王城在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那里谷物丰盛,余粮颇多。其国故城叫濊城,本属濊貊之地。夫余统占其中的地盘,自称是“亡人”。扶余国从前2世纪立国到494年东扶余国被高句丽灭国为止,历时约700年。此外,沃沮、东濊都是扶余的兄弟民族。松嫩平原上有一种树,树上有种盐可食用,古代部分东胡人到了松嫩平原,他们把食用这种盐的人叫扶余。这是扶余名称的另一解释。
根据《后汉书·东夷列传》(卷八十五):扶余国,在玄菟北千里。南与高句丽,东与挹娄,西与鲜卑接,北有弱水。地方二千里,本濊地也。位置相当于今日中国吉林省。
扶余国的起源地(位于今吉林、辽宁北部)、黑龙江中部,大体以扶余王城(长春市)为中心,包括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市、松原市、四平市、白城市,辽宁省昌图县、黑龙江省桦南县,皆其国土。
扶余最强盛之时,疆域达到万里长城以北,南达高句丽、东达挹娄(满族先祖)、西接鲜卑,方圆约两千多里(今约的范围)。扶余传国世袭为:带素王——曷思王——都头王——夫台王——尉仇台王——简位居王——麻余王——依虑王——依罗王——玄王——余蔚王。

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时期,生活在东北南部的貊族开始大迁移。一部分南迁与华夏族融合,一部分北移与濊族接近。当时,东北共有四个古族系:东北南部为古商族(汉族)系;东北西部为东胡族系;东北东部为肃慎族系;东北中部为濊貊族系。《长春县志》记载这一时期的长春古族多以肃慎族为主。据专家的考证,在距今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长春地区人口约有3万左右。古代长春还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先后有肃慎族(肃慎南支)、扶余族、高句丽族、靺鞨族、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满族在这里生息繁衍,从事农牧业生产活动。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长春地区从原来的单民族聚居区,发展为多民族的聚居地区。史籍《后汉书·东沃且传》、《三国志·沿传》都记载当时在长春一带濊族等多个民族活动的情况。
西汉初年,扶余人成为长春地区的主体居民。于公元3世纪建立了政权,史称扶余国。其前期和后期的王城就在今吉林市和长春市农安县一带。扶余国以农业为主,畜牧业很发达,手工业也较发达。“其国殷富”,“方二千里,户八万”。东汉末年,扶余王城共有3万户,总人口约20万。
扶余国的都城是扶余王城,扶余族所建,吉林市地区最早出现的城市之一。扶余王城是木栅城。城市形状是圆形。扶余王城分前期和后期。前期王城在吉林市,后期王城在长春市农安县。西晋以后扶余国势衰落。公元285年西部鲜卑族入侵,扶余王自杀,扶余国第一次灭国。第二年晋武帝派兵帮助复国。公元346年扶余王城由喜都迁到农安。470年南部高句丽族入侵,破城54座,村落1400个。493年,北部勿吉族(满族先民一支)入侵,扶余王逃到高句丽,其国灭亡。扶余建国600多年。农安一带为高句丽所占领,又统治了200多年。到了唐朝时期,为防唐朝征讨,高句丽沿辽河南起营口,北至农安修筑了一道长长的土垒,史称千里长城。
北魏至唐初,东北东南部为高句丽疆域,原来的扶余故都为高句丽的扶余府。668年,唐破高句丽,这时属唐的河北道。由渤海都督府管辖。713年,肃慎族的后裔粟末靺鞨在其首领大祚荣的率领下,建立了渤海国,并设5京15府62州,在原扶余都城所在地设立扶余府(一度又称为书山府、隆州府),定为国都,其下辖有扶州、仙州。后迁都“敖东城”,但扶余府仍为渤海国文化经济中心和第一大城市,经济文化发达人口稠密,总人口已近50多万。
925年,居住在东北辽河上游的契丹族、女真族强大起来,首领耶律阿保机率兵征渤海,四月围扶余府,次年春攻下扶余府。传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回师扶余时病故。当时城内上空出现飞升的黄龙,辽遂将扶余府改为黄龙府,并建有佛塔一座。辽国分上、中、西、南、东京等5个道,上京辖临璜府(今内蒙巴林左旗南波罗城),为政治中心。而黄龙府属东京道(今辽宁省辽阳市),统5州(益州、安远州、威州、清州、雍州)、3县(黄龙县、迁民县、永平县),是辽的政治军事重地。
在军事上,黄龙府郡部署司统领信州(今吉林怀德县秦家屯古城)彭圣军书度使、宪州(今农安靠山乡广元店古城)怀氏军节度使、祥州(今农安万金塔乡万金塔古城)瑞圣军节度使、益州(今农安县小城子乡小城于古城)观察使、威州(今农安县三宝乡小城子古城)刺史。这些军队都驻在黄龙府附近。
黄龙府是辽金的名城。南宋名将岳飞曾誓言:“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岳飞所说的黄龙府,就是今天的农安古城。
黄龙府是各族人民聚居之地。由于辽代移民的结果,这一带不但居住着契丹人、渤海人(和女真同族,满族先民)、女真人、汉人,而且还有铁骊、兀惹、突厥、党项等少数民族。在黄龙府辽圣宗时代(983-1030)修建的佛塔至今犹存。塔高,中实、砖造、密檐式,8角13层。年久经浸蚀,塔基破坏,但仍未倒塌,说明辽代劳动人民建筑技术上的卓越才能。为了保护祖国文化遗产,1953年国家曾拨款修复到10层,在修复的过程中,于塔的上部中心一小砖室中,发现银佛2件,以及木制圆骨灰盒、骨灰布包(内有舍利子)、瓷香炉、瓷香盒、银质小圆盘、银质单线刻划的银牌佛缘各一件。1983年由国家拨款,将古塔修复如初。如今塔身每层都塑有狮子、麒麟等瑞兽,姿态各异,栩栩如生。每层各檐角都挂有风铃,一遇风雨锵锵铮铮,金铁皆鸣。
1114年9月,女真各部不堪辽代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其首领完颜阿骨打率兵攻下黄龙府。在攻打黄龙府的战斗中,女真大将完颜娄室立下了卓越功勋、他首先断绝了辽兵外援,控制交通要冲,并乘风纵火,督军力战,火燃战靴至足而不知,一举攻下这座军事重镇。完颜娄室是长春历史上一位重要人物。它的家族墓地遗址至今还留在长春东南的净月潭山南坡上,是吉林省重要的金代遗迹之一。
完颜娄室从古至今引起学者的关注。据《金史》、《柳边纪略》记载:因完颜娄室攻克黄龙府有功,被封为黄龙府万户。以后,他又擒获了辽国天祚帝,战功显赫。1130年,完颜娄室病故于军中,终年53岁。金太宗亲自派队护送完颜娄室灵柩,归葬于黄龙府东南的奥吉里,即今石碑岭。
金国攻克黄龙府后,改黄龙府为济州,置利涉军节度使。金之所以把黄龙府改为济州,是因为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率兵南渡混同江(今松花江)时,水深无舟,便命一人在前探导,乘赫白马渡水,后续兵马按他鞭子所指的方向而行,水深仅及马腹,全军顺利过江攻入黄龙府。后来,使人测所渡之处,水深不得其底,大军无船而顺利涉过,乃是天意,正合“济州”,“涉利军’之意,后改为隆州。金末,蒙古族兴起,金为加强东北的军事力量,于1140年,将隆州升为隆安府,这里又成为金王朝北方的军事重镇。辽金这两个北方民族的国家,都曾经进入中原,用兵于长城以南甚至长江流域。
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大金国,将长春地名改回祖先的隆州白龙府,迁都中都(北京)之后,改称隆州“宽城府”(宽城子),为北方的军事、政治、文化中心。此时的大金国,国富民强,从西方传来的景教(基督教)成为大金三大国教之一(道教、佛教、景教),全民信仰,宽城子成为东北亚最大的基督教圣地,全城大小教堂很多,信仰民众有数十万,此时的宽城人口近百万,城市已具备规模,城墙高大分为内外两城,宫殿虽不使用但也保持的十分豪华,百姓安居乐业,有专门传道的牧师在教堂讲道,大多数信徒为富有的地主阶级,修建大小教堂,小市民在公办的最大的教堂听道。
此后蒙古日益强大,攻占宽城子,用了近一年的时间才攻下来,蒙元由于信仰藏传佛教,所以认为这里是景教的不详之地,才会久攻不下,遂下令将宽城子城墙拆毁,百姓迁移到辽阳和中原等地,这座千年古都变为一片废墟,又将废墟挖地三尺,夷为平地,所以今天几乎上找不到这座古城的任何痕迹,只有在今天小城子村附近有点留下一点残存的遗迹。
1234年,蒙古族灭亡了金帝国,后来统一中国,成为元帝国。在元帝国统治期间,长春属辽阳行省开元路,治所在隆安府。蒙古王朝的统治被推翻以后,元帝国力量的主要残部,败退到东北。
明洪武二十年(1387)正月,明太祖朱元璋,“命宋国公冯胜为征虏大将军,颖国公傅友德为左副将军,永昌侯蓝玉为右副将军,率师20万北伐”。同年六月,由于纳哈出的投降而结束了这场战争。“初,纳哈出兵分为三营:一曰榆林深处,一曰养鹅庄,一曰龙安一秃河。”其中的“龙安”即今农安,“一秃河”即伊通河。当时投降的纳哈出部下20余万人,“羊马驴驼辎重亘百余里”。
平定东北以后的明帝国,设立奴儿干都司,在长春地区设置了隶属奴儿干都司的亦东河卫和亦速河卫,地址就是现在的伊通河和饮马河流域。
明帝国虽然在长春附近设立了军政机构,但并没有改变原有的民族居住状况。从12世纪蒙古族由西北向东南移居开始,直到18世纪中叶为止,除去蒙古部族之间的争夺之外,一直是蒙古族游牧的地方。
当满族势力在东北兴起时,蒙古族郭尔罗斯部的一支就在1633年投降了后金并参加了反明战争,因此其部族的首领在1636年被封为札萨克辅国公。所以在长春设治以前,这里是郭尔罗斯前旗札萨克辅国公的封地。
清军于1644年入关以后,着手修筑东北的柳条边(简称柳边或称柳条边墙、条子边等)。这里所说的柳条边墙是指在边墙外有沟,引满了水,以阻止行人私自入边。边墙高3尺,宽3尺。墙上栽种3行柳树,以阻行人,因此称之为柳条边或柳边、边墙。柳条边有老边、新边之分。老边建于清初(顺治年间),曾在辽河流域修筑了一条东起凤凰城,经开原到山海关的边墙,全长1900余里,名为“盛京边墙”。因其修筑时间较早,也叫老边。新边是指吉林省境内的柳条边。据《盛京通志》记载:“东自吉林北界,西抵开原县威远堡边门,长690余里,遮罗奉天北境,插柳结绳,以定内外之柳条边,亦名新边。”
“老边”自东向西设边门16个。“新边”自南向北设边门4个。它主要指布尔图库边门、克尔素边门、伊通河边门、法特哈边门。
除边门以外,还随边墙的走向设有许多边台。新边的头合在今吉林地区舒兰县法持乡东10里处的头台村,而法特哈门是二台,以松花江为天然屏障,过江后在长春地区九台县境内接着是三台、四台(今上河湾镇四台村)、五台(今上河湾镇五台村)、六台(今六台乡六台村)、七台(城子街七台村)、八台(今苇子沟乡腰八台附近)、下九台(今九台镇)。清朝对新边采取从一台排到十台,然后再重复从一台排到九台,称上十台、下九台。饮马河台也叫头台,在今放牛沟乡荆家村饮马河头台屯。二台在今放牛沟乡腰站村二台屯。在九台县境内共有边台达9处,全长262华里。
从九台县放牛沟乡任家屯村北双项子向西南走去,柳条边就出了九台县境,进入长春郊区三道镇四合村东南盛家岗子和双阳区泉眼乡岗子村后屯交界处。这是进入长春市郊的一个边台(后台屯),向南一华里到西边屯、净月乡小河台(第二个边台)。过幸福乡的靠边吴屯、新立城乡的靠边孙、靠边王到邢家台径直向南进入今新立城水库。在乐山乡同永春乡交界点的东面(今新立城水库内)向西南转向处,即新边的伊通边门旧址。在长春郊区范围内有柳条边的一个边门——伊通边门、三个边合、全长80华里。总计柳条边在长春地区为342华里,路经九台县、双阳县和长春市。清代柳条边每个边台设台丁150名至200名,台厂是“由汉人入籍人充之,种地免税”,俗称“边台人”。边台并不像墩台与烽火台一类的土台子,而是柳条边区域性的行政管理机构驻地。经过修筑清代的柳条边,进一步明确了的长春市,以及农安、德惠和九台币的部分乡镇都处于边外(新边以西),是属于郭尔罗斯前旗的土地。
清军入关并在北京建立了统一的中央政权以后,为镇压汉族人民的反抗,从顺治朝开始就不断有一批批“罪犯”及其家属被流放到东北。当时流放的地点很多,其中也包括了柳条边沿边的各个门、台。旧志中有:“有流人居边门,父子葺破屋以栖,尝大雪,老者僵卧,其子晕绝尸旁……询所苦,知初从关内来者。”由此可知300多年前就有清代人流入到这里。但在清初,流入还是比较少的。
到了康熙朝,郑成功的继承者遭到清帝国的镇压,以吴三桂为代表的“三藩”的叛乱,也被平定了。因此,就有了大批的“反叛”官员、军人及其家属、近亲,被押送到东北。其中包括闽、浙、鲁等沿海省份和慎、黔、湘、桂、粤等省的民人。
明清交替之际,沙俄势力达到了黑龙江上游的中国边境地区。在平定“三藩”之后的1682年春,康熙皇帝东巡到达船厂和大乌喇虞村等地,开始策划反击侵略者的边境战争。
1683年春天,康熙皇帝下令考察辽河的航运办法,派遣“吉林宁古塔副都统瓦礼祜等,自伊屯口至伊屯门、伊尔门河口,验视水势。到迫使侵略者签订尼布越条约为止的几年中,伊通河上的航运相当繁忙。大批粮食和军用物资,通过这条水道,运往雅克萨前线。对于这场战争的胜利,沿线居民,流人出身的水手和造船工匠,都作出了很大贡献。

相关史料:
《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传》载,“(夫余)国之耆老自说古之亡人。”“其印文言‘濊王之印’,国有故城名濊城,盖本濊貊之地,而夫余王其中,自谓亡人,抑有似也。”《后汉书·东夷传》则明言夫余所居“本濊地也”。夫余与濊之关系,前已论及。唯言其者老自称古之亡人,因东明出自索离,后人乃附会“古之亡人”系指东明而言。事实却不是如此,史籍虽未载述东明出走所带的人数,但决不会举族而至,正确的理解应为:东明既非孤身一人,但随员亦不会太多,显然,他们不能代表夫余全族的来源。耆老自谓古之亡人,是指全族而言,绝不是仅指东明等王族而言。《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传》又记濊族“其着老旧自谓与槁离同种”,而实际上扶余人来自于北夷的索离人于贝尔加湖逃至东北地区而别建国家。而索离人为濊族的北支。
夫余,史籍中又作“夫徐”、“扶徐”、等。夫余之名最早见于《史记》和《汉书》。据《史记·货殖列传》云:“夫燕,……北邻乌桓、夫余,东给濊貊、朝鲜、真番之利。”《汉书·地理志》作:“北隙乌桓、夫余,东贾真番之利。”《后汉书·抱娄传》云:抱娄“自汉兴以后,臣属夫余。”由此可见,夫余的建国大约是在西汉建立的前后,亦即公元前三世纪左右。
关于夫余的起源及其建国,亦可以从它的建国传说中得到印证。《论衡·吉验篇》载,“北夷索离国王侍蝉有娠,王欲杀之。脾对曰:‘有气大如鸡子,从天而下,我故有娠’。后产子,捐于猪泅中,猪以口气嘘之,不死,复徙置马栏中,欲使马借杀之,马复以口气嘘之,不死。王疑以为天子,令其母收取奴畜之,名东明,令牧牛马。东明善射,王恐夺其国也,欲杀之。东明走,南至掩流水,以弓击水,鱼鳖浮为桥。东明得渡,鱼鳖解散,追兵不得渡。因都王夫余。故北夷有夫余国焉”。东明建立夫余国的传说,在《三国志·魏志·乌桓鲜卑东夷传》刘宋裴松之注所引《魏略》和《后汉书·东夷传》中亦有类似的记载。所不同的是:把“真离”,《魏略》写作“真离”,《后汉书》则写成“索离”,把“掩溉水”,《魏略》写作“施掩水”而已。从这个传说中,可以推知,夫余即起源于北夷素离国,是紊离国的王族东明逃难到夫余之地后建立的国家。
索离国王的随身婢女怀孕了,国王要杀死她,婢女说:“有一团象鸡蛋那样大的气体,从天上掉下来,所以我怀孕了。国王因此没杀死她。后来她生了个孩子,被迫扔到了猪圈里,猪用嘴巴向孩子哈气,孩子被移致马厩中,马又向孩子哈气,所以孩子能不死。而国王却迷惑地以为这孩子是上帝的儿子,于是就叫他母亲收养他,并给他取了个名字叫“东明”,经常叫他去放马。东明善于射箭,国王怕他夺了自己的江山,于是想杀掉他。东明便逃跑了,向南逃到掩施水边,用弓拍打水面,鱼鳖便浮出水面架成桥,东明才得渡过河去。他过河后鱼鳖散去,追兵便不能过河了。东明就在夫余国建都称王。
原文:
槁离国王侍婢有娠,王欲杀之。婢曰:“有气如鸡子,从天来下,故我有娠。”后生子,捐之猪圈中,猪以喙嘘之;徙至马枥中马复以气嘘之。故得不死。王疑以为天子也,乃令其母收畜之,名曰东明。常令牧马。东明善射,王恐其夺己国也,欲杀之。东明走,南至施掩水,以弓击水。鱼鳖浮为桥,东明得渡。鱼鳖解散,追兵不得渡。因都王夫余。(《搜神记》)
《三国志·夫余传》载,“夫余在长城之北,去玄冤千里,南与高句丽、东与抱娄、西与鲜卑接,北有弱水,方可二千里。”有的人认为夫余的前期王城应该在今吉林省农安附近。多数人则根据“作城栅皆员”等文献记载和最新考古发现,认为应该在今吉林市附近等。
考证:扶余城必须是山城面临平原,扶余城靠近扶余川。高句丽是山地民系。近些年已经证实扶余城在辽宁省开原市古城。

⑸ 清洲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1.上党山城来
是座巨大的城堡(周源围4.2公里,高4米,面积547000 坪),完全由石块垒成。有可供观光的传统村舍并有传统的器皿出售。
2.古代印刷博物馆
该博物馆是修建在以前兴德寺遗址上,这个寺庙保存有世上最古老的金属印制的书籍。博物馆展示有多种关于印刷方面的秘籍,如于1377年印制的“直指心体要节”(佛经),比古腾堡的圣经早了75年。于197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重点文物。
3. 清州市动物园
于1997年7月1日对游客开放。动物园有老虎、美洲豹、鹿和许多其它动物,包括由鸟取市赠送的日本猴。
4.俗离山
韩国最负盛名的国家公园之一。俗离山具有韩国山脉的典型特征,山顶皆为岩石。全年都会有攀登者至此游览。山脚下的法住寺有高达33米的巨大佛像。
5.水安堡温泉
它是韩国最有名的温泉。温泉不仅面积大而且疗效好,可以治疗各种皮肤病。冬天还可在此滑雪。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