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记遗址 » 红山遗址群

红山遗址群

发布时间: 2021-01-16 06:51:22

Ⅰ 红山文化的代表是什么

红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间一个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流域活动的部落集团创造的农业文化。因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郊的红山后遗址而得名。

红山文化以辽河流域中辽河支流西拉沐沦河、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它的遗存以独具特征的彩陶与之字型纹陶器共存、且兼有细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红山文化年代为公元前4000~前3000年。红山文化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还饲养猪、牛、羊等家畜,兼事渔猎,细石器工具发达;还有磨制和打制的双孔石刀、石耜、有肩石锄、石磨盘、石磨棒和石镞等。陶器以压印和篦点的之字形纹和彩陶为特色,种类有罐、盆、瓮、无底筒形器等。彩陶多饰涡纹、三角纹、鳞形纹和平行线纹。已出现结构进步的双火膛连室陶窑。玉雕工艺水平较高,玉器有猪龙形缶、玉龟、玉鸟、兽形玉、勾云形玉佩、箍形器、棒形玉等。还发现相当多的冶铜用坩埚残片,说明冶铜业已经产生。房址为方形半地穴式,分为大型与小型。

红山文化是与中原仰韶文化同时期分布在西辽河流域的发达文明,在发展中同中原仰韶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相交汇产生的多元文化,是富有生机和创造力的优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手工业达到了很高的阶段,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陶器装饰艺术和高度发展的制玉工艺。红山文化的彩陶多为泥质,以红陶黑彩见常,花纹十分丰富,造型生动朴实。玉器制作为磨制加工而成,表面光滑,晶莹明亮,极具神韵,发展中具备了专业化、系统化、规范化,到目前为止,红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出土自内蒙古赤峰红山的大型碧玉C型龙,周身卷曲,吻部高昂,毛发飘举,极富动感,是红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一龙”。因赤峰境内多有龙表玉器出土,故赤峰被称为龙的故乡,红山文化的先民应为龙的传人。

红山文化全面反映了我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和内涵。其后,在邻近地区发现有与赤峰红山遗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征的诸遗址,统称为红山文化。已发现并确定属于这个文化系统的遗址,遍布辽宁西部地区,几近千处。其内涵丰富,拥有一大批造型生动别致的玉器,多与猪、龟、鸟、蝉、鱼等动物形象。随着七十年代这批玉器被识别出来,考古学家发现了红山文化大型玉龙,这是我国最早的龙之一。

Ⅱ 红山文化遗址的玉龙有哪些特点

红山文化遗址的玉龙墨绿色,高26厘米,完整无缺,体蜷曲,呈C字形。吻部前伸,略向上弯曲,嘴紧闭,有对称的双鼻孔,双眼突起呈棱形,有鬣。玉龙的背正中有一小穿孔,经试验,若穿绳悬起,龙首尾恰在同一水平线上,显然,孔的位置是经过精密计算的。红山玉龙造型独特,工艺精湛,圆润流利,生气勃勃。玉龙身上负载的神秘意味,更为它平添一层美感。

Ⅲ 红山文化遗址的石器有哪些特点

红山文化的磨制石器和细石器共存,有打制石器,有四边起棱、横截面呈长方形的磨制石斧、石耜,出现磨光石铲,细石器有石镞和骨柄刀的石刃。石刃加工精致。

Ⅳ 龙山文化,红山文化

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因1928年首先在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发现而命名。
1930~1931年对龙山镇城子崖遗址进行了发掘。其下层突出地存在轮制漆黑光亮的黑陶和蛋壳黑陶,所以最初称为“黑陶文化”,被认为是起源于东方而与仰韶文化不同系统的遗存。不久即被命名为龙山文化。1931年,梁思永在河南安阳后冈遗址,第一次发现了小屯(商代)、龙山、仰韶 3种文化遗存上下依次堆积的“三叠层”,明确了三者的相对年代关系。在30年代,归属于龙山文化的遗址不仅有黄河中、下游的,还包括了杭州湾地区,当时根据地区差别,划分为山东沿海、豫北和杭州湾 3个区。又有人提出龙山文化是中国文明的史前期之一,并认为后冈的龙山文化是商文化的直接前驱。
1949年以后,大量的发掘和研究表明,原先的所谓龙山文化,其文化系统和来源并不单一,不能把它视为只是一个考古学文化。现在,根据几个地区不同的文化面貌,分别给予文化名称,以资区别。一般的分法是:①山东龙山文化,或称典型龙山文化,即最初由龙山镇定名的那种遗存。其分布以山东地区为主。上承大汶口文化,下续是岳石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当公元前2500~前2000年。②庙底沟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地区。由仰韶文化发展而来,属于中原地区早期阶段的龙山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约前2900~前2800年。③河南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豫北和豫东一带。上承庙底沟二期文化或相当这个时期的遗存,发展为中原地区中国文明初期的青铜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约前2600~前2000年。一般还分为王湾三期、后冈二期和造律台 3个类型。④陕西龙山文化,或称客省庄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陕西泾、渭流域。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约前2300~前2000年。⑤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以新发现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晋西南地区。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约前2500~前1900年。目前这些文化暂多冠省名加以区别,今后通过深入对比研究,有条件的当以代表性的遗址地名单独定名。至于30年代所称的杭州湾区龙山文化,已经另行命名为良渚文化。
红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间一个在燕山以北、大凌河 与西辽河上游流域活动的部落集团创造的农业文化。因最早发 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郊的红山后遗址而得名。
红山文化全面反映了我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和 内涵。其后,在邻近地区发现有与赤峰红山遗址相似或相同的 文化特征的诸遗址,统称为红山文化。已发现并确定属于这个 文化系统的遗址,遍布辽宁西部地区,几近千处。其内涵丰富, 拥有一大批造型生动别致的玉器,多与猪、龟、鸟、蝉、鱼等 动物形象。随着七十年代这批玉器被识别出来,考古学家发现 了红山文化大型玉龙,这是我国最早的龙之一。

Ⅳ 红山文化以前统称远古文化,自从赤峰1971年 出土玉龙定性为红山文化中华玉龙之乡。,

红山文化发源于东北西部,起始于五、六千年前的农业文明,是华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迹之一。分布在东北西部的热河地区,北起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南至河北北部,东达辽宁西部,辽河流域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大凌河上游。红山文化遗存最早发现于1921年。1935年对赤峰东郊红山后遗址进行了发掘,1956年提出了红山文化的命名。70年代起,在辽西北昭乌达盟(今赤峰市)及朝阳地区展开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发现了近千处遗址,并对松岭山脉及努鲁尔虎山之中的凌源、喀左东山嘴、建平牛河梁遗址群开展了大规模的发掘,使红山文化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红山文化是与中原仰韶文化同时期分布在西辽河流域的发达文明,在发展中同中原仰韶文化相交汇产生的多元文化,是富有生机和创造力的优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手工业达到了很高的阶段,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陶器装饰艺术和高度发展的制玉工艺。
红山文化全面反映了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和内涵。其后,在邻近地区发现有与赤峰红山遗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征的诸遗址,统称为红山文化。已发现并确定属于这个文化系统的遗址,遍布辽宁西部地区,几近千处。其内涵丰富,拥有一大批造型生动别致的玉器,与猪、龟、鸟、蝉、鱼等动物形象。随着七十年代这批玉器被识别出来,考古学家在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发现了红山文化大型玉龙。
碧玉龙
1971年,红山文化碧玉龙在赤峰市红山文化遗址出土,赤峰市也因此被誉为“中华玉龙之乡”。

Ⅵ 红山遗址灰坑中铺一层石头是怎么回事

其实这个红山遗址当中,铺一层石头可能是为了方便美观,而且这个也适合我们出行。

Ⅶ 红山背后有什么美丽的传说

距赤峰市区不远处有一座山,因为山体中钾长石的含量很高,呈现出赭红色,因此被称为红山,在赤峰至今还流传着关于它的美丽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红山并不是红色的,而是一座熠熠发光、变幻莫测、五颜六色的山峰。每当彩霞夕照,山体就金光闪烁,瑞气万千。山脚下还有偌大的一片水域直抵天边。湖面时而平静如妆镜,时而波涛翻涌似云雾,鱼跃鸥翔,飞花点点,金波闪耀,再加上遍野的黄花,团团簇簇,便如仙境一般。住在天宫瑶池的西王母的九个女儿在天宫里呆得久了,觉得很寂寞,想去凡间看看走走。于是,有一天她们便偷偷地溜出南天门,踏着祥云,来到红山脚下,解下罗裙,一个个纵身跃入碧波之中,顿时,水面上绽开了朵朵白莲。远在天庭的王母娘娘知道了九女下凡的事,大发雷霆,命令太白金星下凡,让九女速速返回天庭。这时众仙女已经沐浴完毕,正在梳妆,忽然看见太白金星来到,亲传王母娘娘的口谕。众仙女抬头一看,时间已经过午,方知大事不妙,仓促飞离,慌乱中不慎把胭脂撒落在山上。从此,五颜六色的山就变成了红色。就在众仙女即将返回天宫的刹那,天空乌云滚滚,电闪雷鸣,一群天兵天将把众仙女团团包围。玉帝降旨,把九仙女贬入凡间。并且令九女化为石头,永远不许返回天宫。太白金星见此情景,也只好含泪惜别。此时,暴雨如注,一直下了九天九夜。雨过之后,九女变作九座山峰,耸立于红山之中。而当时因雷击过猛,迫使金湖(英金河)的水流回溯,绕山麓回环,再曲曲折折东流归入土河。至今在赤峰一带仍然流传着“红山九个头,英金水倒流”的民谣。

赤峰意为红色的山峰,蒙古语称“乌兰哈达”。赤峰这个名字就源于这座被胭脂染红了的山峰。这座城市,为什么会以一座山命名呢?在漫长的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这片美丽的山水之间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远古文明。而这文明之光就诞生在红山脚下,因此人们用这座山命名了自己生活的土地——赤峰。这发源于红山脚下的灿烂文明就是举世瞩目的红山文化。今天,生活在赤峰的人们也许不会想到,这座城市早在六千多年前就已经是一个原始文明的社会。出土于红山文化遗址的大量石制农具、彩陶和玉器,向今天的人们展示了我们祖先昔日的生存状态。据考古学家推断,当时生活在这里的先民很可能是以农业为主,兼有游牧、渔猎、手工业等多种经济形式。

从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文物涉及到先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农业生产工具、陶器和玉器。其中生产工具、陶器与先民们的物质生活关系密切,珍贵的玉器则与先民们的精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红山文化遗址中的农业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其中石斧、锄、耜、刀、镰、石磨棒、杵、臼是主要生产工具。大型石器中富有特征的器物是耜和桂叶形双孔石刀。桂叶形石刀通体磨光,刃、背部弧形相对称,这些都表明当时的农耕经济已比较发达。在红山文化遗址中还发现了动物的骨骼,其种类有牛、羊、猪、鹿、獐等。其中牛、羊、猪应是家畜。从这些细节中我们可以大致推断出红山文化时期的先民们过着以农业定居为主,兼顾畜牧渔猎的生活。

红山文化遗址中的陶器分为泥质红陶和夹砂褐陶两种,其中泥质陶的数量略多于夹砂陶。陶器的形态多样,用途不一,罐、盆、钵、瓮种类齐全。陶器纹饰有压纹、划纹、附加堆纹、彩绘花纹。其中,压印的“之”字形纹是最具红山文化特色的纹饰。

在这些文物中,最为著名的当属玉器。红山文化玉器不仅数量多,而且玉质好,品类多,工艺水平高。这些出土的玉器可大体分为四大类:一为斧、凿、铲、棒等工具;二为龙、猪龙、虎、龟等动物形象玉器;三为环、镯、管等装饰品;四为璧、钺、璜、箍形器、勾云形玉佩等礼仪用品。其中,玉龙、勾云形玉佩可谓红山玉器中最具代表性的玉器。红山玉雕龙是1971年在内蒙古翁牛特旗赛沁塔拉村出土的。它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体形最大、制作最精美的龙型玉器。由此学术界认为,它是中国最早的龙图腾,也许我们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就由此而来。专家从出土的文物中发现,红山先民陪葬或祭祀的器物以玉为主,以陶器为辅。可见,当时的先民已将玉器作为礼器使用。因此崇玉、爱玉、唯玉独尊,也就成了红山文化的重要特征,这对后来的商周文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20世纪80年代,红山文化的发现与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在辽宁省凌源、建平两县交界处及喀左县分别发现了牛河梁遗址和东山嘴遗址。这是红山文化的一次延伸。

牛河梁遗址位于辽宁西部凌源、建平两县交界处,牛河梁主山梁的中心部位。在连绵起伏约50平方公里的山岗上,有规律地分布着女神庙、祭坛和积石冢群,它们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的宗教祭祀中心。其中女神庙遗址是中国已知最早的神庙址。庙内的女神塑像,最小的也有真人大小。这些塑像在体形上有大小之分,老少之别,有的还镶嵌有圆形玉片的眼睛,似乎当时人的头脑里已形成有中心、有层次的神统意识,反映出当时社会上已存在着等级差别。在积石冢石棺内还出土了一批红山文化玉器,这使得辉煌的红山文化玉雕群最终得以确认。人们在距牛梁河遗址仅三四十公里的喀左县又发现了东山嘴遗址。它是除牛河梁遗址以外,又—处具有代表性的红山文化晚期大型祭祀性遗址。

东山嘴遗址面积约24000平方米,中心为一座大型方形石砌建筑基址。基址总体布局按南北轴线分布,注重对称,这种具有我国传统特色的建筑群址,在新石器时代还属首例。而且多处基址都有陶塑人像群出土,说明这里曾是一处当时人们从事祭祀等活动的场所。东山嘴遗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最早的一处宗教祭祀遗址,对中华文明起源、原始宗教、建筑和艺术的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

红山文化是中原仰韶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在西辽河流域相碰撞而产生的富有生机和创造力的优秀文化,它全面反映了我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特征和内涵。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石制农具、彩陶用品和精美的玉器以及大型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等遗址的发掘,让今天的人们知道六千年前,在西拉沐沦河和老哈河流域的红山脚下,曾存在着一个初具国家雏形的原始文明社会。这一重大发现,不仅把中华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多年,为夏代以前的三皇五帝的传说找到了实物依据,而且还将中华古代文明史的研究,从黄河流域扩大到了燕山以北的西辽河流域。

Ⅷ 红山文化是什么时期的

红山文化是新石器时期的。

红山文化全面反映了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和内涵。其后版,在邻近地权区发现有与赤峰红山遗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征的诸遗址,统称为红山文化。已发现并确定属于这个文化系统的遗址,遍布辽宁西部地区,几近千处。

其内涵丰富,拥有一大批造型生动别致的玉器,与猪、龟、鸟、蝉、鱼等动物形象。随着七十年代这批玉器被识别出来,考古学家在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发现了红山文化大型玉龙。

(8)红山遗址群扩展阅读:

经济状况

生活在西拉木伦河两岸的红山文化部落集团,过着比较稳定的农业经济生活,已经发现了较多氏族居住营地的遗址。大凌河上游牤牛河北岸的敖汉旗河福营子村,有一处红山文化的氏族部落,两条保存较好的壕沟将部落遗址分别围成紧邻的两个部分,即两个氏族。

其中东南部的壕沟周长 600余米,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在壕沟的东南边留有一处供人出入的通道口;西北部的氏族,壕沟只有三边,包围的居住营地面积较小,另一边即为东南部氏族壕沟的一段。

这个红山文化部落营地的发现,提供了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氏族部落的规模和防卫性壕沟的实例,可以看出这种设施与仰韶文化半坡氏族部落是基本相同的。

Ⅸ 红山文化遗址的简介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抄位于辽宁省西部凌源市与建平县交界处,距机场130公里,距码头250公里,距朝阳市115公里,遗址占地50平方公里。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距今已有5500年的历史。早在5000多年以前,这里就曾经存在过一个具有国家雏形的文明社会,它的发现将中华民族文明史又推前了1000多年,被誉为“东方文明的新曙光”,自1983年发掘以来,已发现女神庙一座,大型祭礼平台一个,积石家群20余处,并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1988年被国务院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女神庙位居诸多遗址中心,由一个多室和一个单室两组半地穴式建筑构成,多室在北,为庙址主体,第13号积石空,建筑规模宏大,外形酷似“金字塔”。在十多年发掘中,出土了大批玉器、泥塑、陶器等,及其精美。其中的彩绘泥塑女神头像最为精湛,造型古朴、形态生动、栩栩如生,为海内外孤品。“龙”作为远古族徽的图腾标志,始终也没有考古发现。遗址出土的龙形玉饰,才以确凿的考古材料证实了“龙”的起源。

Ⅹ 红山文化的出土文物

1、红山文化女神像

新石器时代晚期。红山文化的一个重要发现是牛河梁的女神庙。庙址由南、北两组建筑组成,其中北组为主体建筑,南北十八米余,东西宽近七米。

墙壁经过彩绘,室内发现有大量的人物塑像碎块,有头、肩、手以及乳房等部位的残块,均属女性。头部真人大小,面涂红彩,双眼镶嵌青色玉片。

这是中国最早的女神像。现藏于:辽宁省考古研究所。

2、红山文化陶器

红山文化陶器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陶器,1935年首次发现于辽宁赤峰红山,故名。主要分布在辽宁西部一带。

陶器中有细泥的彩陶和带篦纹、划纹的粗陶。彩陶纹饰,以勾连式三角纹和菱形纹最具特色,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彩陶的制法、质地、部分器形与花纹,同仰韶文化彩陶相近似。

3、红山文化玉器

红山文化玉器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玉器。红山文化玉器最早发现于辽宁省凌源市与建平县交汇处的牛河梁遗址,1942年考古工作者曾在那里见到一件勾云纹玉佩。

以后,在红山文化诸遗址中多有玉器发现,以凌源县牛河梁、三官甸子、喀左县东山嘴等遗址出土较多,内蒙古翁中特旗三星他拉、敖汉旗大洼、辽宁省阜新县胡头沟等处也有不少重要玉器发现。红山文化出土的成批玉器中多数为动物造型的装饰品,构成这一文化的显著特征。

4、红山文化玉龙

红山玉龙呈勾曲形,口闭吻长,鼻端前突,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并排两个鼻孔,颈上有长毛,尾部尖收而上卷,形体酷似甲骨文中的“龙”字。玉龙墨绿色,体卷曲,平面形状如一“C”字,龙体横截面为椭圆形,直径2.3~2.9厘米。

龙首较短小,吻前伸,略上噘,嘴紧闭,鼻端截平,端面近椭圆形,以对称的两个圆洞作为鼻孔。龙眼突起呈棱形,前面圆而起棱,眼尾细长上翘。颈背有一长鬣,弯曲上卷,长21厘米,占龙体三分之一以上。

鬣扁薄,并磨出不显著的浅凹槽,边缘打磨锐利。龙身大部光素无纹,只在额及鄂底刻以细密的方格网状纹,网格突起作规整的小菱形。

5、红山文化陶匜

此展品为红山文化文物。长15.6厘米。匜是先人用来倒水用的工具,该件陶匜器型小巧,胎厚而坚实,通体深红。

外壁点缀不规则圆形小坑,内壁光素无纹。匜口沿处呈U形凹槽,以方便倒水。现收藏于福建省源古历史博物馆。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红山文化陶器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红山文化女神像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红山文化玉器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红山文化玉龙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红山文化陶匜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