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记遗址 » 婴儿该遗址不该吗

婴儿该遗址不该吗

发布时间: 2021-01-16 13:18:09

㈠ 圆明园该不该重建理由

应该重建!
理由:
1、外国人能烧得了,我们后人就应该能建得了。
2、人民需要欣赏我们祖先历史上的辉煌,需要有休闲的娱乐的地方。
有些人一说好象为了爱国教育就要保留这样一个废墟,不保留这样一个废墟就要天塌下来。好吧,我们按这个思路来作如下设想:
1、为了记住国耻南京大屠杀,我们就不应重建南京城,留下满城满街白骨,让后人来看,从而记住国耻,(这耻不比火烧圆明园小),如今小日本不承认,你自己来看,不用费口舌。
2、为了记住唐山大地震,我们就不应重建唐山市,留下一片废墟让后人知道地震的灾害是多么让人痛心。
3、为了记住大兴安岭火灾,我们就不应重新种树......
4、为了记住小偷,我们就不应修好被橇坏的防盗门......
5、为了记住疼,我们就不能治好伤疤......
我们为什么一定要生活在阴影里呢?
难道好了伤疤就一定会忘了疼吗?
园子修好后,我们完全可以用来教育我们的孩子,“这样一个美丽的园林,在一百多年以前曾被帝国主义分子烧毁了。这是我们重新修起来的,如果没有祖国的强大,可能还是一片废墟。”这多好。
我们现在把孩子带来给他们说:“这一片废墟,曾经是一片美丽的地方,你们想一想,再把它记住”???这个教育效果好吗?
当然,唐山留下地震纪念馆,汶川辟作地震纪念馆,南京留下大屠杀纪念馆都是可以而且应该的,圆明园也应留一部分不修,如大水法、西洋楼(也只能是这里了),可以另择地建起原样的大水法、西洋楼,让人们看到没烧的和烧了的,以作比较,这才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方法。
先说这些吧。

㈡ 有什么方法吸引人们去历史遗迹,该不该吸引人们去历史

个人认为不该,历史遗迹是能让人有所思,有所反省,但也不是必须要到遗迹去。我想遗迹也不想让精神变成商机。

㈢ 该不该保留延安革命遗址看法

我感觉延安的革命遗址还是应该保留的。老一辈的革命精神还是不能忘掉的

㈣ 圆明园该不该重建(反方)

不同意,原因有下:

第一、现存的圆明园遗址是永远的国耻纪念地,是世
世代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对其修复会使历史文
物的教育价值荡然无存。

第二、圆明园目前的主要价值,早已不是百年前的我
国宫廷建筑或皇家园林的辉煌,而是被侵略者焚毁后留下
的耻辱,现在的遗址才具有真正的文物价值。

第三、进行修复是对历史文物的彻底破坏,与现行的
国家文物保护法相背。

第四、修复圆明园无论在建筑质量上还是规模上,都
无法达到原有的水平,至多只可能是增加一处新的人造景
观,而且会变得不伦不类。

另:专家谈之一:

2004年10月28日

圆明园不能再“毁”一次

南方周末 2004-10-28 14:58:01

□杨耕身

今年10月18日是圆明园罹难144周年,来自各界的20多名专家齐聚园内,共商遗址公园建设大计。有专家提出,圆明园有必要复建部分景观,申报世界遗产。据10月19日《北京娱乐信报》报道,圆明园管理处负责人介绍,这次研讨会的目的,是让专家们对圆明园遗址公园的保护和建设献计献策。
众多“专家”都众口一辞地倡言“复建”圆明园,而没有一丁点的“杂音”,这使得不论怎么看,这次“研讨会”都堪称是一次组织得力的“复建吹风会”。但这实在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因为在我国,关于“圆明园该不该重建”的争论已不下十数年,“主修派”与“保留派”之争一直未曾有过决断,因此此次研讨会出现如此统一的“口径”,便着实有些出人意料。也正因此,我在看罢报道之余首先想到的是:叶廷芳、李学勤、邓友梅、梁从诫诸人士如今安在?
之所以想到上述诸人士,因为他们一直以来都是对重修圆明园持反对意见者。不止是他们,还包括更多人士。我们不妨追溯至1999年全国“两会”时,“主修派”与“保留派”的一次交锋。此事可见诸1999年3月31日《中国青年报》之报道。当时针对一份“重现圆明园景观”的提案,包括上述诸人士在内的49位全国政协委员上书提案,表示坚决反对。也就是在此次“交锋”中,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之子、梁启超之孙梁从诫先生坦承:我这已经是好几次反对重修圆明园了!———我奇怪的是:未必到了今天,他们都没话可说了?
当年的那桩“公案”,也使得我们今天能够更容易地找到反对重修圆明园的理由。作为那份提案“牵头人”的叶廷芳先生在当时就指出:第一,现存的圆明园遗址是永远的国耻纪念地,对其修复会使历史文物的教育价值荡然无存。第二,圆明园目前的主要价值,早已不是百年前的我国宫廷建筑或皇家园林的辉煌,而是被侵略者焚毁后留下的耻辱。第三,进行修复是对历史文物的彻底破坏,与现行的国家文物保护法相悖。第四,修复圆明园至多只可能是增加一处新的人造景观,而且会变得不伦不类。
历史的天空风来雨过,圆明园也经历了两度劫难。1860年她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烧毁,作为清朝的皇家园林,其废墟一直完整地保存到1900年。清政府放弃管理以后,圆明园成为无主的园林,她又遭受第二次大规模的洗劫。也正因此,梁从诫先生曾经非常激动地喊道:“不能再毁圆明园了!”是的,不能让人为的重修或复建再将圆明园“毁”一次了。
1999年圆明园的重修之争之后,随着2002年10月17日《北京市公园条例》的颁行,我们又一度认为,圆明园不再重建能够从法律中得到确认。因为该条例规定:“对无法以人力再造和无法再生的自然景观或者具有特殊历史价值的人文景观,禁止改变原有风貌和格局。”我注意到,此条例出台后,许多媒体都以“圆明园不重建写入法中”为题做了报道。然而谁曾料到,条例也并没有阻止新一轮的、雄心勃勃的重修计划?
很难说,在此番“研讨会”之后,圆明园的命运将是怎样,但无论如何,我们需要明白的是:一切并不像这次“研讨会”所制造的众口一词、人心所向的假象那样;也想表明: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保护古代建筑遗迹的问题,并不是所有人都缺乏一种清醒的认识。当然,我更想表明的另一个最基本的认知就是:我深信在我们这个社会,不是所有的专家都会轻易地放弃其思想与良知。
当年的“主修派”提出的是“以企业行为重现圆明园景观”,现在的“主修派”则打出了“申报世界遗产”这样一个令人心动的理由,然而不论怎样,当一切都泥沙俱下,我仍将相信那些最坚硬的品质不会有丝毫改变,一段最疼痛的历史更不会在一个民族的心灵记忆中变得无足轻重。

另:专家谈之二:

圆明园:辉煌是否需要重建?

本刊特约记者 李舫
圆明园是对一段历史最生动、真切的记录和诠释。可以说,任何文字性的记载,任何图片或影像,都不能比圆明园一小块断壁残垣更真实地触及人们的内心。这其中,包含着真实而丰富的中华民族的历史基因。废墟的文化就像刚刚愈合的伤口,表面的平静下埋藏着组织的撕裂和剧烈的疼痛,这种疼痛是写在历史上的阴影,它给今天的生活增添了压迫,但同时又给我们带来了心理上回旋的空间:我们的生命有没有勇气承受超过其本身的灾难?

2004年是圆明园罹难144周年,10月18日,中国圆明园学会和圆明园管理处召集20余位建筑、历史、考古、园林等各界的专家,纪念圆明园百余年前的创痛及百余年来的沧桑,共商“遗址公园”建设大计。未能赶来的著名古建筑研究和保护专家罗哲文给会议寄来了贺信,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系教授王道成在会上作了发言,再一次主张复修圆明园的中国园林部分,北京大学世界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谢凝高提出,“圆明园有必要复建部分景观,申报世界遗产。”然而,随后立刻有人对此次会议提出质疑:“这么多专家都众口一词地倡言复建圆明园,不能不让人觉得这是一次组织得力的‘复建吹风会’”。随着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的展开和人们保护文物意识的增强,圆明园复建与否的问题再一次被提上议事日程,更多的人也对此抱以关注: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是否需要重建?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区北部。1709年,康熙将畅春园北一里许地后华家屯的一座园林赐给他的第四个儿子胤,并亲题园额曰:“圆明园”。其意为:“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此后,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清朝五代皇帝的倾心营造,圆明园成为举世闻名的皇家营苑,因其在建筑与园林方面的杰出造诣,被世人誉以“万园之园”、“世界园林的典范”、“东方凡尔赛宫”等。圆明园不仅以园林著称,而且也是一座收藏相当丰富的皇家博物馆。法国作家雨果对圆明园给予了极高的赞誉:“即使把我国所有圣母院的全部宝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这个规模宏大而富丽堂皇的东方博物馆媲美”。
然而,历史的天空经历过风风雨雨,圆明园经历了两度劫难。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烧毁,这场熊熊大火,成了中国人永远的耻辱和伤痛,圆明园昔日的辉煌,随着那场大火化做了永远的灰烬。作为清朝的皇家园林,圆明园的废墟一直完整地保存到1900年。此前的1873年,为了迎接慈禧四十岁生日,圆明园还曾进行了部分的整修。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圆明园再度遭到破坏。辛亥革命以后,清政府放弃管理以后,圆明园成为无主的园林,又遭受第二次大规模的洗劫。两度劫难之后,神话般烟雨迷离的美景已不复存在,留给后人的只是一片废墟,这片遗址成为清代统治者腐败无能的历史见证,同时它也像一座警钟,时刻警示着国人不能忘记这一耻辱。
多少年来,埋葬了一代又一代人凭吊和反思的圆明园被负载了更加厚重的期望。1983年,北京市曾在《北京城市建设总体方案》中明确规定,将圆明园遗址建设成“圆明园遗址公园”。然而,如何建设圆明园遗址公园、如何保护和利用好圆明园这片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学者却持有不同的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是两种。一种观点认为,对圆明园保护和利用应采取积极态度,主张部分复建圆明园景区,与现存的西洋楼遗址形成更鲜明的对比,更有利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另一种观点认为,美是不可重复的,圆明园应该保持废墟,废墟也是一种美,可以让人们永记国耻。力主“重建圆明园昔日辉煌”的“修复派”与力主“让废墟成为民族耻辱历史教科书”的“保留派”聚讼纷纭,各执己见,但其争论却一直未有公断。
“修复派”有两个分支,一是全面修复派,如已去世的建筑学家单士元。他们认为圆明园是我国古代建筑的顶峰和精华所在,应全面恢复,使后人了解我国古代在建筑上的辉煌成就。但目前持部分修复意见的人较多,是主修派的主流,如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罗哲文等人,他们认为全面修复工程太大,耗费过重,没有必要,只要修复一些重要景点就行,比如曾经是政治中心的“九州清晏”等。目的是为了加强对比教育,在对比中再现被侵略者破坏的惨状。同时也提供参观,使游人重睹圆明园昔日之芳华。
“保留派”则认为,圆明园作为一个见证过历史的园林,其实是有两个历史身份的,一个是园林史上登峰造极的“万园之园”,一个是民族史上的屈辱象征。站在圆明园的断壁残垣前,我们都会感到矗立在心头的国耻,同时,我们又会想象那万园之园的盛景。正是圆明园的这两个身份,正是我们心头的这两个情结,让我们对于圆明园该以哪种面貌示人有了不同的选择,而这每一种选择,决定的又不仅仅是圆明园的面貌,它还决定了我们每个人对待历史的态度。
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叶廷芳是重修圆明园的著名反对者之一。他认为,世界上有许多以废墟如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观的罗德岛上的太阳神巨像、古希腊雅典卫城中的帕台农神庙等,它们虽是废墟,但却最客观真实地把历史镌刻在地上,这也是一种美。对废墟进行维修是必要的,但如果在废墟上搞“假古董”,破坏了废墟本身的美,是摧残的行为。而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陈志华教授认为,即使重修圆明园,但建筑材料、工艺、风格都无法真正回到过去,就不会再是那座清代名园,如此修复没有多少意义。陈教授提出,在保留遗址的前提下,把圆明园建成公共绿地,同时,保留大水法等遗址,让人们在休闲中受到教育。
1999年的一次交锋是两派辩论的一个高峰。“两会”期间,针对一份“重现圆明园景观”的提案,在北京市政协第九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北京市政协委员陈立群提交一份提案,建议“以股份制方式重建管理圆明园”,即“建立以国家、企业、投资人参股的股份制企业上市公司,以企业行为完成从策划、宣传、启动、集资、管理的全过程”,然后,“承包给愿意并有能力重建部分圆明园景观的企业,由专家组监督实施过程,社会监督管理行为”。包括叶廷芳、李学勤、邓友梅、梁从诫等人在内的49位全国政协委员上书提案,表示坚决反对,他们呼吁:“不能再以‘修复’的名义毁掉圆明园了!”
2002年,《北京市公园条例》正式颁布。该《条例》规定:“对无法以人力再造和无法再生的自然景观或者具有特殊历史价值的人文景观,禁止改变原有风貌和格局。”此《条例》出台后,争论暂时平息,许多媒体以“圆明园不重建写入法中”为题做了报道,此事告一段落。前不久的会议无疑在圆明园尚未平静的湖面上击起一片波澜,此次由专家论证的“重修计划”将给圆明园带来怎样的命运?记者就此分别采访了罗哲文、叶廷芳和王道成。
保留派:难忘的精神
创痛与难圆的重修梦
记者:叶先生,从20世纪90年代初,您就坚决反对圆明园复修,当时您认为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历史遗址,是以废墟的苍凉美而闻名于世的,如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观的罗德岛上的太阳神巨像、古希腊雅典卫城中的帕台农神庙等,它们虽是废墟,但却最客观真实地镌刻了历史。
叶廷芳:是的,我一直认为,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北京的圆明园废墟和南京的万人坑遗址是西方列强与东洋鬼子留在中华民族脊背上最创痛的伤疤。它们不仅是中国人不可忘却的耻辱,也是整个人类永远铭记的耻辱。当年雨果对他肇事祖国的强烈谴责,不就是人类良知发出的声音吗?
因此我认为应当像保护犯罪嫌疑人“作案现场”那样保护圆明园的废墟状貌。这种废墟的悲凉的沧桑感本身就是对那种以强凌弱的侵略行径的无声控诉,它可以唤起国人对那段祖国贫弱历史的痛苦记忆,激发国人奋发图强的意志和决心。因此,保护侵略者的这块“作案现场”固然已不具有法律效率,但它具有巨大的政治意义和历史见证价值,这种价值是一座辉煌的皇家园林所无法比拟的。正是基于这一点,它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才是最理想的。
记者:那么可不可以这样说,对废墟要尊重其历史原状,保持其历史的真貌,不要唐突地进行任何修缮。因为对它的任意改动都会是不完美的,岁月留在废墟中的苍凉美也会被复修的脚手架冲淡?
叶廷芳:不,我不这样认为。进行维修是必要的,我所反对的是在废墟上搞“假古董”,破坏了废墟本身的美。从文物美学角度讲,文物的价值和文物的美,就在于它的历史原初性,这种原初性或曰原创性的美是不可复制的。为了使其保持更长时间,有时对其进行维修是难免的,但国际公认的原则是:修旧如旧。然而我们这里常见的误区是:“修旧如新”,以为只有使它重新完整了,崭新了,才恢复了它的价值。事实正好相反,这样做,恰恰毁坏了它原来的价值。所以,这一二十年来全国出现的大量金碧辉煌的仿古建筑,群众普遍感到厌倦,嗤之为“假古董”。所以不难明白,为何每一次“重修圆明园”的计划提出时,反对的呼声马上把它掩盖了,理由很简单,圆明园是一个特殊的历史纪念地,作为遗址公园有着巨大的文物价值。
记者:2002年,《北京市公园条例》正式颁布。该《条例》规定:“对无法以人力再造和无法再生的自然景观或者具有特殊历史价值的人文景观,禁止改变原有风貌和格局。”此《条例》出台后,圆明园复修与反对的争论暂时平息,许多媒体以“圆明园不重建写入法中”为题做了报道。那么,您认为今天,为何新一轮的复修计划又被提出来?此次由专家论证的“重修计划”将给圆明园带来怎样的命运?
叶廷芳:圆明园作为遗址公园而存在的性质在1983和2002年国家公布的相关法规中都是明确的。这个遗址公园应该是整体的,而不是部分的。但现在正在进行的修复十分之一的努力是与“遗址公园”的精神不相符的。不错,十分之一在比例上固然是少数,但其绝对数将是大量的。一旦这些金碧辉煌的仿古建筑琳琅满目地散落在圆明园各处,人们哪里还感觉得到遗址的氛围呢?哪里还产生得了凭吊情绪呢?特别是我们的子孙,他们会不会以为,这些建筑都是当年浩劫中幸存下来的呢?
看来,有些人显然还没有从“复建含经堂”的过程中得到应有的教训和启悟——新千年伊始,人们为了复建含经堂,遂着手对这座建筑遗址的地基进行挖掘,结果发现,被掩埋的含经堂的地基下依然留有这座建筑的结构完整、轮廓清晰、规模宏大的立体基础的存在,而且还有少量的珍藏!这一旨在复建的挖掘因而变成了有意义的遗址发掘,它为我们应如何保护圆明园遗址提供了极好的经验和启示,许多专家因此而改变了复建的意图,而主张对圆明园其他重要建筑的遗址继续进行发掘。这一事件也说明,原来已经出台的《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应当修改。然而,迄今为止,复建十分之一的计划仍然在执行。而且,从最近的一次会议来看,人们还想把这一举措作为申报“人类遗产”的必要条件。我认为,这样做很可能弄巧成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有关专家们会认同我们的这种补补贴的遗址保护观念吗?
记者:那么,诚如您所说,圆明园是对一段历史最生动、真切的记录和诠释。可以说,任何文字性的记载,任何图片或影像,都不能比圆明园的真实景况更真实地触及人们的内心。保留废墟是为了让子孙后代看到中华民族曾经遭受的凌辱与苦难,可是假如仅仅凭借眼前的这些废墟和它所带来的苍凉感,后来的参观者能否想象得出圆明园当年一度的辉煌?没有辉煌与苍凉的视觉对比,对历史的感受是不是也要受到限制?
叶廷芳:所以我认为,从功能需要出发,在园内选择某些空地建造一定数量的房屋是必要的,例如:一座展览馆,用来展出圆明园“生前”全景模型或微缩景观;一座艺术陈列馆,用来收集并展览圆明园幸存和回收的艺术品;一定的办公用房以及供游人休憩的场所等。但所有这些房屋在形式与风格上应一律与古典建筑判然有别;它们应当采用现代建筑的型制,并且在体量、高度与色调上都受到限制,简单说都应当是简朴的。
有人主张复建当年最主要、最辉煌的代表性建筑如九州清晏,以起“对比作用”,此议极其荒谬。既然圆明园已正确地定位为“遗址公园”,那么其中的任何重要建筑的遗址都是无价之宝;它们是神圣的,不可触动的!九州清晏更是遗址中的遗址,是全园的灵魂和主皋,破坏了这个遗址,势必破坏圆明园这个将是世界上最大的遗址公园的整体格局,那将是愚蠢的犯罪行为。
如果有人实在割舍不了那个“复建”情结,不妨在圆明园以外的什么地方复制一个圆明园,再不,可在园内的某个偏僻的地方复建一两座代表性建筑,并以围墙将它与圆明园隔离,而有门相通,这样也许可以满足主修派的部分愿望。
记者:在许多文物遭受了难以挽回的更新与复建的破坏之后,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意识到,对历史文化遗存的尊重与保留是留给子孙的最大财富。因此,不难理解,保住圆明园的原貌,是当代人的历史责任,我们有责任守住一段历史,传承与后人一种可触摸的真实历史感。可是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有责任让子子孙孙认识到比圆明园中的残垣断壁所能传递的信息更加丰厚的历史意蕴和文化内涵。怎么解决这种矛盾呢?
叶廷芳:目前人们的文物意识正在觉醒,许多人还处在觉醒的过程中,想要保护而不知如何保护,在“睡眼惺松”的情况下很容易走入误区,以致“一失足成千古恨”,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目前关于圆明园的争论主要集中于地面建筑方面。鉴于此,建议政府主管部门暂时将这一问题放一放,冷一冷(暂停十分之一的复建计划),先把注意力集中于没有争议的那些保护内容,例如:主要遗址的继续发掘(这是主要任务);迁出占园民居(这已完成了);整理山形水系以及建造功能用房等——不过关于整理山形水系可能还有些争议:有人主张重新堆山造湖。我认为此议值得讨论。那样做岂不是又在复建,而不是保护遗址了?我认为只需清理出原来的脉络即可,至于原来的状貌可通过模型来告诉游人。遗址,遗址,即遗留下来的状貌!这个状貌以1949年政府重新将圆明园管理起来为界限。保持圆明园的残破,便是保住了历史的真相,这才是对圆明园最大的保护。就圆明园的历史、文化方面特殊意义而言,将保护与修复划等号是愚昧的。
修复派:复现辉煌同样能警戒后世
记者:罗先生,关于圆明园的问题,您在全国政协八届一次会议上曾做过一个题为《抢救保护圆明园遗址并加以整修开放》的发言。关于圆明园的争论被搁置了一段时间以后,您认为现在应该如何处理圆明园问题?
罗哲文:我认为,圆明园其实完全成了废墟,地面建筑除了“西洋楼”尚存一些残件以外,几乎一无所有,无以显示昔日的艺术风采和建筑工艺水平。因此,选择一小部分景区和建筑按原状恢复,目的是为了加强对比教育,使人们一看便知如此精美的园林艺术瑰宝,被侵略者野蛮地破坏了,而今只剩下大片废墟遗址。与此同时,也提供参观,游人得以重睹圆明园昔日艺术之芳华。虽然只是局部,也可引起昔时全部辉煌壮丽之联想。
记者:在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建设总体方案”明确将圆明园一直建设成“遗址公园”,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改造与建设问题一直未能实现。众所周知,遗址是圆明园遗留下来的实物,是文物;而公园则是大众游乐、休憩的场所。那么,如果复建圆明园,我们应该如何处理遗址与公园的关系问题?
罗哲文:“遗址公园”的建设必须以遗址为依托,必须尊重遗址的内容。一是圆明园的总体布局,这是圆明园造园艺术的主要成果,现在基本保存完好;二是圆明园的山形、水系,这是园林艺术的依托基础,总体布局的重点内容。现在的山形、水系已经遭受较大的破坏,但还有可能加以恢复;三是圆明园的园林建筑,包括各种宫殿、楼台亭阁、廊庑轩榭等,这是圆明园的精华,尽管现在大部分已化为灰烬,仅存基础,但仍可凭据仅存的遗址展现其当年的风貌;四是叠石堆山,这也是圆明园园林艺术的精华,尽管现在已大部坍塌残损,但也还可以加以整理,使其再具观赏和研究价值。
记者:圆明园复建是一项科学技术性很强、需要很长时间的工程,对于这样大面积的修复工程,会不会有造“假古董”的可能?
罗哲文:关于复建,我们应该注意到,由于是选择代表性之景点与建筑,设计施工质量必须是高质量的。设计方案事先要进行科学研究,找出可靠的复原依据,包括遗址遗物、文献资料、图纸照片等等。施工队伍也要高水平,精工细作,务求达到康乾时期的工艺水平。如果质量不高,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比如围墙是圆明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围墙必须坚持原状、原材料、原结构进行修复的原则。
修复派:青史凭谁定是非?
记者:王教授,继侯仁之、单士元、罗哲文先生之后,您力主复修圆明园,建议在对占圆明园总面积2%的西洋楼保存现状的同时,对占圆明园总面积98%的中国园林部分进行整修,重点恢复一些富有特色的景区,使圆明园的内容更加丰富。
王道成:不错。我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圆明园问题,每当我一次又一次走进圆明园,看到堆得漫天遍野的垃圾、被非法侵占的土地、挖山填湖改造而成的农田。面对这种状况,我提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在保护好西洋楼残迹的同时,重点恢复圆明园中国园林部分的一些富有特色的景区,再现这些景区当年的风采。
记者: 1860年的那场大火,已经让圆明园成为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伤痛,尽管废墟已经结成伤疤,可是很多人还是认为圆明园不仅是中国人不可忘却的耻辱,也是整个人类永远铭记的耻辱。那么您有没有想到,改变了这些耻辱的象征,我们还用什么来激励和教育后人?
王道成:我从来不认为,保留“耻辱地”就是保留对于耻辱的记忆。我们应该正视一个现实,那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圆明园,早已经不是1860年一把大火烧过的圆明园。据资料记载,英法联军放火烧毁圆明园之后,圆明园还曾余留16处重要景观。应该承认,作为废墟,圆明园在清朝还是得到了妥善的保护的。对圆明园的破坏还来自两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一个是民国时期,国内灾乱频仍,圆明园成了一个废园,园内存留的文物、遗迹被洗劫一空;一个是文革时期,圆明园的管理一度陷入混乱,曾有圆明园围墙一次拆除800余米,一次砍伐树木1000余棵,一次运走石料几十车的记载。周恩来总理也曾经提出,在适当条件下,应重新修建圆明园。
记者:那么就是说,现在的圆明园废墟其实早已不是当年遭受劫掠之后的圆明园?我们呼吁保护的圆明园废墟其实仅仅是一种停留于我们的想象中的废墟?
王道成:对,应该这样认为。1860年,圆明园遭受第一次劫难。此后的1873年,为了迎接慈禧的四十岁生日,清政府曾经对圆明园进行了部分的修复。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北京,圆明园再次遭到破坏。辛亥革命后,圆明园无人管理,园中的遗物被一些不法官僚、政客纷纷盗走。王怀庆拆掉舍卫城、安佑宫以及西洋楼的石料修建自己的达园,张作霖修建墓地也是从圆明园运去的汉白玉石料。新中国成立后,一些单位和个人也不同程度地去用了圆明园的遗物。现在我们在北京的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到圆明园的遗物,如,北京大学办公楼前的华表二根、汉白玉麒麟一对、未名湖的翻尾石鱼;颐和园东宫门外的云龙陛石、仁寿殿前的铜狻猊;北京图书馆楼前的华表一对、石碑两块、昆仑石一块;中山公园的兰亭八柱等。1984年,在上海也发现了圆明园的遗物,据说是李鸿章搬去的。现在的圆明园同1860年被大火焚毁后的圆明园在各种意义上都是不一样的。
记者:不论圆明园在1860年之后还曾经经历过多少劫难,圆明园其实已经是一个符号,一个象征,一段历史的悲叹。您认为复建了圆明园,它的原初的象征意义会不会被淡化?
王道成:在合理保护、利用和建设圆明园的问题上,我主张我们的工作应该从圆明园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是从圆明园“遗址公园”这个概念出发。曾经有人用“德国民族的严谨的科学性”和“健康的民族心态”的三个例子来驳斥我:柏林裤裆大街耸立的一座只剩下一个尖顶的教堂、科布伦茨一尊曾经耸立着德国统一日尔曼民族的威廉大帝铜像的墩台、海德堡的一座残破的中世纪教堂。我们应该看到,前两处遗迹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时期,后一处则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德意志统一前普鲁士和法国的战争。对于保留这些残迹,德国人有自己的解释,前两处是“为了记住希特勒发动战争,给世界和德国自身带来的创伤,不忘战争给全人类带来的灾难。”对于后者,是为了“有利于孕育德国的自强精神”。德国人对这些残迹的态度,我十分赞赏。但是也应该看到,战争破坏的不只是一座教堂、一尊铜像,德国人并没有把所有的废墟都保存起来,而是保存一点具有代表性的东西。美国著名的白宫在1814年时也曾经被英国人焚毁,美国人民赶走了侵略者之后,立即对该建筑进行修复,因为原来的墙壁已被火烧黑,于是涂以白色,白宫之名因此而来。我所以主张保存占地120亩的西洋楼残迹,就是为了让子孙后代勿忘国耻。

㈤ 不该重建圆明园的理由

因为想保留古人建造遗物,要让后人知道是日本人把圆明园给烧了的。一、现存的圆明园遗址是永远的国耻纪念地,是世
世代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对其修复会使历史文
物的教育价值荡然无存。

第二、圆明园目前的主要价值,早已不是百年前的我
国宫廷建筑或皇家园林的辉煌,而是被侵略者焚毁后留下
的耻辱,现在的遗址才具有真正的文物价值。

第三、进行修复是对历史文物的彻底破坏,与现行的
国家文物保护法相背。

第四、修复圆明园无论在建筑质量上还是规模上,都
无法达到原有的水平,至多只可能是增加一处新的人造景
观,而且会变得不伦不类。
之所以想到上述诸人士,因为他们一直以来都是对重修圆明园持反对意见者。不止是他们,还包括更多人士。我们不妨追溯至1999年全国“两会”时,“主修派”与“保留派”的一次交锋。此事可见诸1999年3月31日《中国青年报》之报道。当时针对一份“重现圆明园景观”的提案,包括上述诸人士在内的49位全国政协委员上书提案,表示坚决反对。也就是在此次“交锋”中,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之子、梁启超之孙梁从诫先生坦承:我这已经是好几次反对重修圆明园了!———我奇怪的是:未必到了今天,他们都没话可说了?
当年的那桩“公案”,也使得我们今天能够更容易地找到反对重修圆明园的理由。作为那份提案“牵头人”的叶廷芳先生在当时就指出:第一,现存的圆明园遗址是永远的国耻纪念地,对其修复会使历史文物的教育价值荡然无存。第二,圆明园目前的主要价值,早已不是百年前的我国宫廷建筑或皇家园林的辉煌,而是被侵略者焚毁后留下的耻辱。第三,进行修复是对历史文物的彻底破坏,与现行的国家文物保护法相悖。第四,修复圆明园至多只可能是增加一处新的人造景观,而且会变得不伦不类。
历史的天空风来雨过,圆明园也经历了两度劫难。1860年她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烧毁,作为清朝的皇家园林,其废墟一直完整地保存到1900年。清政府放弃管理以后,圆明园成为无主的园林,她又遭受第二次大规模的洗劫。也正因此,梁从诫先生曾经非常激动地喊道:“不能再毁圆明园了!”是的,不能让人为的重修或复建再将圆明园“毁”一次了。,圆明园是对一段历史最生动、真切的记录和诠释。可以说,任何文字性的记载,任何图片或影像,都不能比圆明园的真实景况更真实地触及人们的内心。保留废墟是为了让子孙后代看到中华民族曾经遭受的凌辱与苦难,可是假如仅仅凭借眼前的这些废墟和它所带来的苍凉感,后来的参观者能否想象得出圆明园当年一度的辉煌?没有辉煌与苍凉的视觉对比,对历史的感受是不是也要受到限制?
所以我认为,从功能需要出发,在园内选择某些空地建造一定数量的房屋是必要的,例如:一座展览馆,用来展出圆明园“生前”全景模型或微缩景观;一座艺术陈列馆,用来收集并展览圆明园幸存和回收的艺术品;一定的办公用房以及供游人休憩的场所等。但所有这些房屋在形式与风格上应一律与古典建筑判然有别;它们应当采用现代建筑的型制,并且在体量、高度与色调上都受到限制,简单说都应当是简朴的。
有人主张复建当年最主要、最辉煌的代表性建筑如九州清晏,以起“对比作用”,此议极其荒谬。既然圆明园已正确地定位为“遗址公园”,那么其中的任何重要建筑的遗址都是无价之宝;它们是神圣的,不可触动的!九州清晏更是遗址中的遗址,是全园的灵魂和主皋,破坏了这个遗址,势必破坏圆明园这个将是世界上最大的遗址公园的整体格局,那将是愚蠢的犯罪行为。
如果有人实在割舍不了那个“复建”情结,不妨在圆明园以外的什么地方复制一个圆明园,再不,可在园内的某个偏僻的地方复建一两座代表性建筑,并以围墙将它与圆明园隔离,而有门相通,这样也许可以满足主修派的部分愿望。
在许多文物遭受了难以挽回的更新与复建的破坏之后,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意识到,对历史文化遗存的尊重与保留是留给子孙的最大财富。因此,不难理解,保住圆明园的原貌,是当代人的历史责任,我们有责任守住一段历史,传承与后人一种可触摸的真实历史感。可是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有责任让子子孙孙认识到比圆明园中的残垣断壁所能传递的信息更加丰厚的历史意蕴和文化内涵。怎么解决这种矛盾呢?
目前人们的文物意识正在觉醒,许多人还处在觉醒的过程中,想要保护而不知如何保护,在“睡眼惺松”的情况下很容易走入误区,以致“一失足成千古恨”,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目前关于圆明园的争论主要集中于地面建筑方面。鉴于此,建议政府主管部门暂时将这一问题放一放,冷一冷(暂停十分之一的复建计划),先把注意力集中于没有争议的那些保护内容,例如:主要遗址的继续发掘(这是主要任务);迁出占园民居(这已完成了);整理山形水系以及建造功能用房等——不过关于整理山形水系可能还有些争议:有人主张重新堆山造湖。我认为此议值得讨论。那样做岂不是又在复建,而不是保护遗址了?我认为只需清理出原来的脉络即可,至于原来的状貌可通过模型来告诉游人。遗址,遗址,即遗留下来的状貌!这个状貌以1949年政府重新将圆明园管理起来为界限。保持圆明园的残破,便是保住了历史的真相,这才是对圆明园最大的保护。就圆明园的历史、文化方面特殊意义而言,将保护与修复划等号是愚昧的。
修复派:复现辉煌同样能警戒后世
这个可以吗?

㈥ 项羽该不该烧阿房宫

项羽火烧阿房宫的说法流传了约两千年,但最近考古工作者在阿房宫前殿遗址20万平方米的勘探面内只发现了几处红烧土遗迹。专家认为,这表明历史上有关项羽放火焚烧阿房宫的记载是不准确的。 秦阿房宫是秦王朝拟建的政令中心,宫殿建筑群规模宏大。它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以西13公里处,与秦都咸阳隔渭河相望。西汉时,阿房宫遗址被划入上林苑范围内进行宫苑建筑。因其东、北、西三面有厚重的宫墙,史称“阿城”。阿房宫因地势高历代多为驻军之地,宋代以后逐步夷为农田。1961年,阿房宫遗址被中国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安文物园林局副局长、秦阿房宫考古队副领队孙福喜说:一年的时间里,考古人员勘探的面积超过了20万平方米,发掘面积也有1000平方米,但是发现的红烧土只有少量的几块。如果说是大面积的火烧三个月(此为史料所载)的话,红烧土应该遍地都是。除了红烧土外,还应有大量的草木灰。 “项羽火烧的是秦咸阳宫。这从后来的考古发掘中得到证实,秦咸阳宫遗址曾发现大片的红烧土遗迹。阿房宫之所以没有被烧的解释是,阿房宫14平方公里内有60余处夯土基址,一些地方建成了,一些地方尚未建成,包括这个前殿是否建成也属存疑之事。”孙福喜说。据了解,阿房宫由两大处建筑群构成,一是阿房宫前殿建筑群,《史记》记载其“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另一处是上天台建筑群,因其破坏严重,考古工作者曾对其进行过调查勘探,但未有多少重大发现。(

记得采纳啊

㈦ 日军慰安所旧址该不该

原文,感觉这个问题应该没有任何争议才对!当然要保留,这是日本人罪行的见证
22日上午,作家陈丹燕在朋友圈中发出一张老式里弄的照片,并称“虹口区正在拆除旧日本慰安所海乃家旧址,不应该”。上午几家媒体到现场采访拍摄这一当时上海的日军慰安所,但到下午5时记者再到现场时,拆迁已然停工,大门也已经被锁上,拆迁工人称还要等“上面的决定”。
海乃家昨天开始拆除
海乃家,由日本人坂下熊藏自1939年经营至日本战败,最多时有40多名慰安妇。
记者昨日中午赶到位于公平路425弄的公平里,弄堂里的居民早已迁走,外墙上到处印有“虹口征收”的红圈标志。经门口鞋匠的指点,记者来到位于弄堂底的12号原海乃家遗址,大门两侧各有一盆两米多高的盆栽。从外部看,这栋两层的石库门建筑依然保存完整,门廊与柱头有简约装饰,由于是午休时间,黑色铁门紧闭着,东侧窗户上未揭的“喜”字窗花,似乎仍诉说着前任住户的故事。
根据早报记者从拆迁办得到的消息,公平里从去年11月10日开始征收,首日征询签约就达到85%的签约成功率。现场拆迁队员称,里弄从三日前开始拆迁,而海乃家旧址所在的12号是昨日早晨才开始动工的,他们预计两三日内就可拆除完毕。
下午工人继续开工,记者得以进入海乃家旧址内部,这里基本保留了原本里弄的建筑结构和样式。走过天井后便是大厅,东西两侧加上二楼共有17个房间,每间房间12-16平方米不等,北面是厨房。现场一片狼藉,堆满了废弃的家具和生活用品,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使用这里留下许多上海里弄的生活气息,很难想象70多年前曾经是当时最大的日军慰安所。
原为海军陆战队高级慰安所
根据资料显示,这栋房子建于20世纪20年代,主人是一位广东籍的纺织厂老板。“八一三”事变爆发后,屋主因担心遭到日本兵侵袭逃亡内地,于是,日本海军占领了该房屋,并将它移交给曾服役于日本海军后在虹口开设煮豆屋的坂下熊藏。双方订立合同,坂下每月向海军支付5日元的象征性房租,经营海乃家慰安所,并享受海军特别陆战队的军属待遇,慰安所所需的物品均由海军提供,也就是说,海乃家的所有权属海军所有,而坂下只有日常经营权。1939年,经装修后的海乃家正式经营。
这些资料的公开得益于坂下熊藏的儿子坂下元司,1944-1945年间他协助其父经营海乃家。他写了《从军慰安所“海乃家”的故事》,还向新闻界公开了慰安所内幕和细节。坂下元司有一个中文笔名“华公平”,结合了“中华”和“公平里”的意思。
根据坂下元司回忆,“海乃家”是一家高级慰安所,服务的主要是杨树浦、虹口一带的日本海军陆战队队员和军需厂“军属”。除了在当地掳来的中国妇女外,还有日本和朝鲜“慰安妇”。在海乃家等级分明,日本“慰安妇”等级最高,收费也最高。1940年时,海乃家拥有日本“慰安妇”10人,朝鲜“慰安妇”10人、中国“慰安妇”20人。原则上,慰安所的利润与“慰安妇”为6:4分成,然而实际上能得到报酬的只有部分日本籍“慰安妇”。他回忆说,“ 慰安妇 一天平均要接待五六人,平均一次的收费为5日元。”由于慰安所十分兴盛,外面经常挂“全部客满”的牌子,1943年,“海乃家”增开别馆,有了分号。
慰安所遗址要不要保存?
坂下元司于1991年重返公平里,据他回忆,海乃家的房子与慰安所时代几乎没有变化。上海师范大学苏智良教授多年来一直关注上海慰安所旧址,曾于1997年就撰文详细介绍海乃家的历史发展,并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战争时期的一本日文书上找到了别馆位于现东长治路的地址。
对于即将拆迁的海乃家,苏智良与他的学生希望能够带走一些有代表性和文物价值的建筑构件,作为上师大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的资料保存,也许今后可以对公众展出。苏智良告诉早报记者,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也对海乃家表示了兴趣,记者在现场遇到正在拍摄的来自南京的工作人员,但他们并不愿意透露任何计划。
早报记者联系了虹口区新闻办,负责人称很早就知道海乃家及其原来的用途,但是它并不是文物保护建筑,也不在历史性建筑的名单上,所以拆除不存在问题。至于以后在该处会否建设纪念场或举办相关活动,则还要等待进一步的商榷。

对于陈丹燕所说的“不应该”和不少人表达的“应该留存”的声音,苏智良本人在去年10月16日曾在《光明日报》上发表题为《历史上首座慰安所的遗址,要不要保护?》的文章,其中这样说道,“由于日军慰安所大多设在中国,我们国家有责任将其中的典型保存下来。从来没有人主张过所有的慰安所都要保存,在上海已经确认的166个慰安所遗址中,保存 大一沙龙 (世界首个日军慰安所旧址,也是存在时间最长的侵华日军 慰安所 ,位于虹口区东宝兴路125弄)一个,就足够了。”
有意思的是,记者在下午5时左右再次前往海乃家时,黑色铁门已加了两道锁,工人们也已停止拆迁,门外拉上了封锁线。拆迁工人称要等待“上面的决定”。截至发稿时,记者联系虹口区新闻办未得到进一步消息。

㈧ 圆明园不该重建的理由

因为想保留古人建造遗物,要让后人知道是日本人把圆明园给烧了的。一、现存的圆明园遗址是永远的国耻纪念地,是世
世代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对其修复会使历史文
物的教育价值荡然无存。
第二、圆明园目前的主要价值,早已不是百年前的我
国宫廷建筑或皇家园林的辉煌,而是被侵略者焚毁后留下
的耻辱,现在的遗址才具有真正的文物价值。
第三、进行修复是对历史文物的彻底破坏,与现行的
国家文物保护法相背。
第四、修复圆明园无论在建筑质量上还是规模上,都
无法达到原有的水平,至多只可能是增加一处新的人造景
观,而且会变得不伦不类。
之所以想到上述诸人士,因为他们一直以来都是对重修圆明园持反对意见者。不止是他们,还包括更多人士。我们不妨追溯至1999年全国“两会”时,“主修派”与“保留派”的一次交锋。此事可见诸1999年3月31日《中国青年报》之报道。当时针对一份“重现圆明园景观”的提案,包括上述诸人士在内的49位全国政协委员上书提案,表示坚决反对。也就是在此次“交锋”中,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之子、梁启超之孙梁从诫先生坦承:我这已经是好几次反对重修圆明园了!———我奇怪的是:未必到了今天,他们都没话可说了?
当年的那桩“公案”,也使得我们今天能够更容易地找到反对重修圆明园的理由。作为那份提案“牵头人”的叶廷芳先生在当时就指出:第一,现存的圆明园遗址是永远的国耻纪念地,对其修复会使历史文物的教育价值荡然无存。第二,圆明园目前的主要价值,早已不是百年前的我国宫廷建筑或皇家园林的辉煌,而是被侵略者焚毁后留下的耻辱。第三,进行修复是对历史文物的彻底破坏,与现行的国家文物保护法相悖。第四,修复圆明园至多只可能是增加一处新的人造景观,而且会变得不伦不类。
历史的天空风来雨过,圆明园也经历了两度劫难。1860年她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烧毁,作为清朝的皇家园林,其废墟一直完整地保存到1900年。清政府放弃管理以后,圆明园成为无主的园林,她又遭受第二次大规模的洗劫。也正因此,梁从诫先生曾经非常激动地喊道:“不能再毁圆明园了!”是的,不能让人为的重修或复建再将圆明园“毁”一次了。,圆明园是对一段历史最生动、真切的记录和诠释。可以说,任何文字性的记载,任何图片或影像,都不能比圆明园的真实景况更真实地触及人们的内心。保留废墟是为了让子孙后代看到中华民族曾经遭受的凌辱与苦难,可是假如仅仅凭借眼前的这些废墟和它所带来的苍凉感,后来的参观者能否想象得出圆明园当年一度的辉煌?没有辉煌与苍凉的视觉对比,对历史的感受是不是也要受到限制?
所以我认为,从功能需要出发,在园内选择某些空地建造一定数量的房屋是必要的,例如:一座展览馆,用来展出圆明园“生前”全景模型或微缩景观;一座艺术陈列馆,用来收集并展览圆明园幸存和回收的艺术品;一定的办公用房以及供游人休憩的场所等。但所有这些房屋在形式与风格上应一律与古典建筑判然有别;它们应当采用现代建筑的型制,并且在体量、高度与色调上都受到限制,简单说都应当是简朴的。
有人主张复建当年最主要、最辉煌的代表性建筑如九州清晏,以起“对比作用”,此议极其荒谬。既然圆明园已正确地定位为“遗址公园”,那么其中的任何重要建筑的遗址都是无价之宝;它们是神圣的,不可触动的!九州清晏更是遗址中的遗址,是全园的灵魂和主皋,破坏了这个遗址,势必破坏圆明园这个将是世界上最大的遗址公园的整体格局,那将是愚蠢的犯罪行为。
如果有人实在割舍不了那个“复建”情结,不妨在圆明园以外的什么地方复制一个圆明园,再不,可在园内的某个偏僻的地方复建一两座代表性建筑,并以围墙将它与圆明园隔离,而有门相通,这样也许可以满足主修派的部分愿望。
在许多文物遭受了难以挽回的更新与复建的破坏之后,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意识到,对历史文化遗存的尊重与保留是留给子孙的最大财富。因此,不难理解,保住圆明园的原貌,是当代人的历史责任,我们有责任守住一段历史,传承与后人一种可触摸的真实历史感。可是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有责任让子子孙孙认识到比圆明园中的残垣断壁所能传递的信息更加丰厚的历史意蕴和文化内涵。怎么解决这种矛盾呢?
目前人们的文物意识正在觉醒,许多人还处在觉醒的过程中,想要保护而不知如何保护,在“睡眼惺松”的情况下很容易走入误区,以致“一失足成千古恨”,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目前关于圆明园的争论主要集中于地面建筑方面。鉴于此,建议政府主管部门暂时将这一问题放一放,冷一冷(暂停十分之一的复建计划),先把注意力集中于没有争议的那些保护内容,例如:主要遗址的继续发掘(这是主要任务);迁出占园民居(这已完成了);整理山形水系以及建造功能用房等——不过关于整理山形水系可能还有些争议:有人主张重新堆山造湖。我认为此议值得讨论。那样做岂不是又在复建,而不是保护遗址了?我认为只需清理出原来的脉络即可,至于原来的状貌可通过模型来告诉游人。遗址,遗址,即遗留下来的状貌!这个状貌以1949年政府重新将圆明园管理起来为界限。保持圆明园的残破,便是保住了历史的真相,这才是对圆明园最大的保护。就圆明园的历史、文化方面特殊意义而言,将保护与修复划等号是愚昧的。
修复派:复现辉煌同样能警戒后世
这个可以吗?

㈨ 园明园该不该重建200字

“废墟也是一种美!” 重修圆明园是对历史的严重破坏,必须保护该园的遗内址原貌。理由主容要有: 第一、现存的圆明园遗址是永远的国耻纪念地,是世世代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对其修复会使历史文物的教育价值荡然无存。 第二、圆明园目前的主要价值,早已不是百年前的我国宫廷建筑或皇家园林的辉煌,而是被侵略者焚毁后留下的耻辱,现在的遗址才具有真正的文物价值。 第三、进行修复是对历史文物的彻底破坏,与现行的国家文物保护法相背。 第四、修复圆明园无论在建筑质量上还是规模上,都无法达到原有的水平,至多只可能是增加一处新的人造景观,而且会变得不伦不类。 “重建圆明园等于制造一堆假古董!” 第一、现存的圆明园遗址是永远的国耻纪念地,是世 世代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对其修复会使历史文 物的教育价值荡然无存。 第二、圆明园目前的主要价值,早已不是百年前的我 国宫廷建筑或皇家园林的辉煌,而是被侵略者焚毁后留下 的耻辱,现在的遗址才具有真正的文物价值。 第三、进行修复是对历史文物的彻底破坏,与现行的 国家文物保护法相背。

㈩ 游圆明园遗址 阅读答案 你认为该不该重建圆明园,为什么

不该重建,在“国耻”教育方面,废墟作用不可估量,提醒国人时刻保持警醒。就让我们永远把残破的圆明园当作血红的创口,提醒国人我们民族曾有的痛吧!重建这笔资金不如用来帮助那些失学儿童、贫困家庭,缓解科研项目缺少资金的燃眉之急。

如果圆明园今日真的不幸被重新修建了,那么或许在短暂的一个时期内,会给投资者带来很大的经济利益。但是,总有一天,人们会忘记,会不再好奇。圆明园也将会失去其原有的魅力。

保留圆明园的旧址,就是保留了一段中国人勿忘耻辱的纪念碑,就是保留的留给子孙后代的一座警钟,让我们的子孙勿忘国耻,奋发图强,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也告诉了我们的子孙,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受欺。

有一句话说,残缺也是一种美。有些事物,恰恰因为他的残缺才更显示了他的完美,才更加值得人们铭记,圆明园就是如此。



(10)婴儿该遗址不该吗扩展阅读: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至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