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都城遗址
⑴ 1998年在河南( )市郊考古挖掘出商代初期都城遗址。
应该是选 (A) 偃师商城早于以安阳殷墟为代表的商代晚期,从中可较清晰地看到商人文化的历史轨迹,其发现足以震惊世人。偃师市文物局专家郭宏涛说,学术界已达成共识,它是我国迄今发现商代早期城址中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一座帝都。偃师二里头夏都的废弃,偃师商城作为商代都城的兴起,是中国历史上夏、商王朝更替的重大事件。偃师商城的始建年代可作为夏、商文化的界标,国家重点工程——《夏商周断代工程》更是把这一学说作为该工程的标志性
不对··不应该是商丘,商丘是商朝繁荣的时期的都城!!
1983年春季,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洛阳汉魏故城工作队在偃师县尸乡沟一带发现了一座商代早期的城址,当即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其后,考古所派出了河南二队,专门对偃师商城进行勘察、钻探、试掘、发掘和研究。以上工作为进一步确认偃师商城的年代、性质和功能,提供了大量的证据。
一、偃师商城的形制特征
1,墙体宽厚,城门狭窄偃师商城目前已解剖了东、西、北三面城墙,南城墙尚在进一步勘察之中。东墙有曲折,长度1600余米,西墙长1710米,北墙1240米。城墙厚17—18米,基槽深0.6—1米,一般从黄生土层即开始起夯,夯层厚约10厘米,夯打平整,夯窝密集,排列多重叠,夯窝直径约5厘米。
根据发掘资料的排比,墙体宽厚是商代前期四座古城的普遍特征。山西夏县东下冯商城南城墙,长440米,仅为偃师商城长度的三分之一,但墙体厚度已达8米许。夯层尺寸与偃师商城无异,唯夯窝直径稍大,湖北黄陂盘龙城,面积比偃师商城小的多,而城墙墙体却异常宽厚。郑州商城东城墙,其长度与偃师商城相仿,但墙体厚达22米。
与宽厚城墙极不相称的是狭窄的门洞。已发掘的西城门全长16.5米,宽度仅2.4米。东城门的发掘结果与西城门大同小异,宽度也是2.4米。
2,宫城与拱卫城组合配置偃师商城南部中央有一组宫殿建筑群,周围有800余米长的夯土围墙,墙厚2米,我们把它暂称为宫城。宫城之内已发掘完四号、五号两处宫殿建筑基址。宫城的东北和西南各发现一座拱卫城,拱卫城平面亦成方形,每面长宽近200米,都有2米厚夯土围墙。但城内的建筑分布与宫城内涵判然有别。两座拱卫城之内布满了排房式建筑,它们或许是仓莫、武库的集中地。
3,自成一体的封闭式宫殿建筑宫城内四号宫殿东西长51米,南北宽32米。正殿面阔36.5米,南北进深11.8米,前沿有四幅台阶可供上下。东、西、南三面廊庑相连。南有门道,宽2.5米。五号宫殿情况复杂,其建筑遗迹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建筑东西长达107米,正殿东西54米,南北14.6米,四周有48块柱础石,平均间距2.5米。前沿下有四对狗坑,内埋狗架,相互间距2.6—3.7米,它们的有规律的分布,可能与正殿台阶的位置有某种关系。正殿两侧还各有25—28米宽的北庑基址,这进一步增强了正殿的宽大宏伟。下层建筑平面亦成方形,东西长约38米,南北长约42米。中间方形庭院中有水井两眼,它的大部分建筑遗迹叠压在上层建筑之下。四号宫殿与五号宫殿上下层建筑遗迹,就其主要特征来说都是一致的,即以北边正殿为主体,东、西、南三面设廊庑的、自成一体的封闭式建筑。
4,浓厚的军事防御色彩偃师商城的宽厚墙体和狭窄的城门,应是出于军事方面的考虑。城南三座小城各自用夯土墙设围,也同样属于军事防御体系的一部分。另外,西城门侧旁有3—4米宽的斜坡“马道”,一端与城墙垂直相交,一端与城内大道相通,其功能是为了便于兵士迅速登临城头。城外除了护城路之外,还有宽深的护城壕。
5,工程浩繁的都城排水系统东城门的路土之下,发现一处构思巧妙的石木结构的排水孔道。宽度2米,高1.5米。底用石版鱼鳞状铺砌,与水流方向一致。两壁用石块垒砌,其间夹砌木柱,共同支撑上面的木盖板或圆木,其上再铺草泥土成为道路,因此而组成立体排水系统。根据钻探,这条排水孔道一直向西延伸,长800余米,直达宫城。在宫城以西的相应位置也同样发现有这种排水孔道,全部相加长达一千余米。此外,在四号宫殿南侧,还曾发现较狭窄的石砌排水孔道,长、宽约1米,用石块垒砌,上有盖板。显然是属于宫殿自身的排水设施。
二、关于偃师商城的始建年代和废弃年代
在城墙墙体的多次解剖过程中,均有商代早期的鬲、豆、罐残片出土,这表明偃师商城的始建年代不会早于商代早期。
发掘西城门过程中,两座商代早期陶器墓(MMl8、M21)打城了城门洞内侧的路土。依此,偃师商城的始建年代也不会晚于商代早期。这就从考古地层学上证明,偃师商城是商代早期的一座城址。
偃师商城的使用时期并不短暂。五号宫殿上下两层建筑遗迹的发掘表明,这座宫殿有着建筑——使用——废弃——再建筑——再作用——再废弃的漫长过程。从偃师商城北城墙解剖情况看,与二里冈上层相当的某段时期内,北城墙曾经作过修补。再次,宫城之北的灰土沟发掘中发现灰土堆积多达七—八米之厚。以上诸多迹象表明,偃师商城始建于商代早期,繁荣于商代二里冈时期,废弃于二里冈上层晚期,或更迟一些。三、关于商城的性质这一学术课题目前尚在热烈的讨论之中。自汉以来历代西毫说者,均明确指出西毫就在偃师以西的尸乡一带。《汉书地理志》河南郡偃师县条下班固自注云:“尸乡,殷汤所都”。
偃师商城西北几百米的杏园村,最近有许多唐代墓志出土,志文中多指此地为“尸乡”、“西毫”、“毫邑”。如景龙三年(709)李延祯墓志:“乃访旧瘗于北邙,祔新莹于西毫”。这些记述说明,唐代前期仍沿袭着汉人旧称,称这里为“西毫”、“尸乡”故地。有的墓志文还详明唐偃师县在今偃师老城,而不是偃师商城以西的新寨村。
⑵ 商朝为什么有多个都城
夏朝方国商国君主复商制汤率方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以“商”为国号[1],在亳[2]建立商朝。之后,商朝国都频繁迁移,至其后裔盘庚迁殷后,国都才稳定下来,在殷建都达273年,因此商朝又被后世称为“殷”或“殷商”。商朝五六百年间曾多次迁都,大部分都城都在河南境内。在河南的安阳市发现了殷墟,其他地方也发现商朝文化遗存。
安阳殷墟博物苑
关于商朝的信息多来自于其后面的周朝,汉朝司马迁的《史记》,以及商朝金文和安阳甲骨文的记载。其中,甲骨文和金文的记载是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符号。[28]
安阳的殷墟遗址于20世纪上半叶被发现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几乎完全印证了司马迁《史记》中所记载的商王世系,殷墟发掘,确证了中国商王朝的存在。
殷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在以前被普遍看作蛮夷之地的非中原地区,如成都、广汉为中心的三星堆文化,湖南宁乡的炭河里遗址等出土的文物也证明,在商时期的长江流域也存在发达的文明。[28]
⑶ 商朝的都城最终定在哪里
在谈论商朝到底有没有的这个话题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商”这个汉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商”这个汉字在象形字典中一共有四种写法,分别是甲骨文两种,金文两种,其表示的意思是“比例、概率”大小的意思,也就是说不同写法的“商”字就代表着不同的比例概率,在古文中“商”字常被用来表示成功或失败的可能性的大小高低,同时,“商”字也可以通过不同的写法来描述社会或国家的优劣状态。因此,我认为“商”这个汉字就是一个意思不确定的汉字,什么样写法的“商”字就表达了什么样的意思,“商”字的意思表达是随着写法的不同而不同的。
“商”这个汉字在我们今天的使用中,有交易、交换的意思,也有最初的比例概率的意思,如数学中的“商数”一词就是除法运算的结果,除法运算就是比例运算,商数就是比例大小的结果,就是简单的概率高低。再说,交易和交换,货币和物质的交易,多少货币可以购买多少商品,这也是一个比例大小的问题,同理交换更是如此,一个土豆可以交换一根萝卜,而一台电视机却可以交换一车土豆或一车萝卜!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商”这个汉字从甲骨文到我们今天的汉字,其本意的变化是不明显的,虽然我们今天的“商”字只有一种写法和表示,但在不同名词的应用中,其基本含义基本保持不变,应用的范围明显低于古文中的应用范围。
商,是一个意思不确定的、变化的汉字,是一个表示比例概率大小高低的汉字!那么,如此意思不确定的一个汉字,是否适合作为朝代名或国名呢?如果,你是古代的国王,你会选择什么样意思的汉字来作为自己的国名或朝代名呢?你会选择一个好坏捉摸不定的汉字来作为自己的国名或朝代名吗?很显然,自古至今,任何一个朝代或国王都不会选择“商”这个汉字来作为自己的国名或朝代名的!不可能一个国家或一个朝代的人都是文盲,都不懂得“商”字的含义!
商朝的标志,一是甲骨文,二是殷墟!让我们先来看看殷墟遗址是如何得到确定的?
以下内容节选于网络(黑体字是本人简评):
1、据《尚书》、《史记》、《竹书纪年》等文献记载,距今300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曾存在商王朝,该王朝延续了近500年,是具备疆域国家形态的中国上古历史的开端。
简评:《尚书》,已经被证明造假。《竹书纪年》,历来被很多史学家们认为可信度很低,不足以作为史学依据。只有《史记》是被学界公认的信史。但在我们对于秦朝历史的研究中,已经通过许多历史铭文的解读,证明《史记》中的记载也是
⑷ 商朝建立时的都城在哪里现在有是哪里
商朝建立时的都城在亳,在现在的商丘。之后,商朝国都频繁迁移,至其后裔盘庚迁殷(今安阳)后国都才稳定下来,在殷建都达273年,因此商朝又被后世称为“殷”或“殷商”。在商汤灭夏,建立商朝之前,商部落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部落,在黄河下游一带繁衍。商朝确立统治,就在亳(河南商丘)建都。
统治阶级贪婪本性,决定了王室内部为权力和利益斗争的局面不可避免。《史记·殷本纪》中记载;“自中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从仲丁算起,经九世正好到盘庚时期,说明这一期间商王室内部为争夺王位,内乱不止,致使外患不断。
商朝五六百年间曾多次迁都,大部分都城都在河南境内。《竹书纪年》记载,商王仲丁自亳(河南商丘)迁于嚣、河亶甲自嚣迁于相、。《史记》记载祖乙迁邢(河北邢台),迁庇、南庚“自庇迁于奄”、盘庚“自奄迁于北蒙,曰殷”。
(4)商朝都城遗址扩展阅读
在河南的安阳市发现了殷墟,其他地方也发现商朝文化遗存。关于商朝的信息多来自于其后面的周朝,汉朝司马迁的《史记》,以及商朝金文和安阳甲骨文的记载。其中,甲骨文和金文的记载是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符号。
安阳的殷墟遗址于20世纪上半叶被发现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几乎完全印证了司马迁《史记》中所记载的商王世系,殷墟发掘,确证了中国商王朝的存在。
殷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在以前被普遍看作蛮夷之地的非中原地区,如成都、广汉为中心的三星堆文化,湖南宁乡的炭河里遗址等出土的文物也证明,在商时期的长江流域也存在发达的文明。
⑸ 商朝的都城在哪里
殷(今河南省安阳市)。
商朝前期屡屡迁都,直至盘庚定都于殷(今河南省安阳市),以后再没有迁都。商代出现的甲骨文和金文(因多刻于青铜器上,亦称“铭文”)是目前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有系统性的文字符号。
中国传统历史学关于商朝的详细文献记载资料多来自于其一千年后的记录,主要有东周的《竹书纪年》和《尚书》,西汉司马迁的《史记》。
(5)商朝都城遗址扩展阅读:
商朝自先商到晚商共14次迁都。其中只有安阳殷墟是盘庚以后诸王世的都城,学术界对此看法比较一致[2]。安阳殷墟遗址于20世纪上半叶被发现后,出土的甲骨文几乎完全印证司马迁《史记》中所记载的商王世系。
近代,在上古被普遍看作蛮荒之地的非中原地区,如成都、广汉为中心的三星堆文化,湖南宁乡的炭河里遗址等出土的文物也证明,在商时期的长江流域也平行存在发达的文化。
⑹ 考古发现的商代都城遗址有哪些
主要有郑州商代遗址 郑州商代遗址 中国商代中期都城遗址。在河南省郑州市版城内及郊外,总面权积约 25 平方公里。遗址发现于1950年。1952年10月至1953年,第一届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和河南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在二里岗一带先后两次发掘,发现了很多重要的商代遗迹和遗物,并命名为商代二里岗期文化。1955年秋在商代遗址中部的白家庄,发现商代夯土层。经沿着夯土的走向钻探调查,在今郑州老城及北关一带,发现了长方形的商代城垣,一般称为郑州商城。此后,河南省文物部门多次进行发掘。经考古发掘证明,该城早于安阳殷墟。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⑺ 商朝都城最后怎么成了废墟
殷墟是我国奴隶社会商朝后期的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区西北专小屯村一带,距今巳属有三千三百多年历史。因其出土大量的甲骨文和青铜器而驰名中外。殷墟占地面积约24平方公里,东西六公里,南北四公里。
公元前十四世纪,商朝第二十位国王盘庚将其都城从"奄",即现在的山东曲阜,搬迁到风景秀丽、土地肥沃的"殷"地,即现在的安阳小屯村一带。直至商朝灭亡,"溉"作为商之首都,共经历了八代十二王,历时273年。后人称这段历史为殷朝,此地也被为殷都。殷都被西周废弃之后,逐渐沦为废墟,被人们冠之于"殷墟"的称谓。
⑻ 殷墟是哪个朝代的都城遗址它之所以成为都城与哪个历史事件有关
殷墟是商朝的都城遗址,它之所以成为都城与盘庚迁殷有关。
介绍:商朝中期以来,王室内部连续发生王位纷争,前后经历了五代九王,史称“九世之乱”。盘庚是商朝第二十位君王。大约在公元前1300年,他为了改变当时社会不安定的局面,决心再一次迁。可是,大多数贵族贪图安逸,都不愿意搬迁。盘庚一面劝说贵族,一面恫吓人民,强行把都城迁到殷。迁殷后,“行汤之政”,政局才稳定下来,社会经济和文化也随之迅速发展,从此,直到商亡的二百七十三年间再未迁都。所以商朝又称作殷商或殷朝。
到了近代,人们在安阳小屯村一带发掘出大量古代的遗物,证明那里曾经是商朝国都的遗址,就叫它是“殷墟”。
殷墟是中国商朝晚期都城遗址,古称“北蒙”,甲骨卜辞中又称为“商邑”、“大邑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位于河南安阳市西北殷都区小屯村周围,由殷墟王陵遗址、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洹北商城遗址等构成。1961年,殷墟成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7月13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⑼ 商朝有几个都城
小武~2007-12-04 前后顺序是什么啊 ? 补充: 据文献记载,商代曾五次迁都。《竹书纪年》记载,商王仲丁“自亳迁于嚣”、河甲“自嚣迁于相”、祖乙“居庇”、南庚“自庇迁于奄”、盘庚“自奄迁于北蒙,曰殷”。不过考古学家至今只发现了偃师二里头、郑州商城、偃师商城和安阳殷墟四个都邑遗址。这四个遗址的面积都很大,均在三、四百万平方米以上。考古学家已在这四个遗址中发现了大型宫殿基址、墓葬及作坊等重要的遗存,如二里头遗址中部发现的一号宫殿,面积达一万平方米。在洛阳偃师和郑州发现了规模很大的城垣。安阳殷墟还发现了规模宏大的王陵区祭祀场。从这些发现与文献记载可以知道,商代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国家机构,有各种职官、常备的武装(左中右三师),有典章制度、刑法法规等等。但上述这几个都城,它们与文献中记载的名字是甚么关系,学术界还有不同看法,只有安阳殷墟是盘庚以后诸王世的都城、看法比较一致。 满意答案(∩_∩)O绝恋4级2007-12-04东汉张衡在《西京赋》中说:“殷人屡迁,前八后五,居相圯耿,不常厥土”。所谓“前”指的是从殷的始祖契到成汤灭夏建立商朝的时期,又称“先商”时期。所谓“后”就是从成汤灭夏建国到周人灭商,历史的商朝就指这段时期,共有六百多年,商人在这段时间共进行五次迁徙。 --商人之所以称为商,就是因为他们首先被封在商地而得名。 --成汤以前的八次大迁徙是:1、契由商迁到蕃,蕃在今日的山东滕县。2、契子昭明迁到砥石,其地在今河北省隆尧、柏乡、宁晋一带。3、昭明再迁到商。4、相土一度将商人迁到泰山下。5、又迁回商丘。6、迁于殷。7、复归于商丘。8、汤迁于亳,今河南偃师最为可能。 --后五次迁都:1、仲丁迁敖,即河南荥阳境内。2、河亶甲迁相,今河南内黄县。3、祖乙迁于邢,今河南温县东沁水之南。4、祖乙迁于庇,今山东西部。5、南庚迁于奄,即今山东曲阜。 --盘庚迁殷 ,今河南安阳小屯,不在其“前八后五”中。 由此可见,灭夏而取而代之的商朝真正可以称之为“都城”的一共是亳,敖,相,邢,庇,奄,殷这7个地方。
⑽ 商朝商都城的变迁
商朝(约前17世纪—前11世纪)。因契被封于商,所以他的后世子孙商汤将自己建内立的王朝称为“商”;容至盘庚,又将国都迁往殷,所以商朝又称为又称殷商。是中国历史上继夏朝之后的一个王朝,相对于夏朝具有更丰富的考古发现。原夏朝之诸侯国商部落首领商汤率诸侯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在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建立商朝。经历17代31王后,末代君王商纣王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