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游记录
❶ 孔子从春秋时期就开始周游列国了是中国对世界版图的先创记录吗
孔子(前551-前479)英文名字:Confucius 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邹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世就没落了。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是从事教育,相传收弟子多达三千人,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 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学术贡献
孔子思想、学说的精华,比较集中地见诸于《论语》一书,共二十篇,一万一千余字。《论语》就是孔子的语录,也有一些是对孔子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孔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追记。此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中,铸成了我们民族的个性。《论语》一书集中阐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仁。“仁”是一切理论的中心,所有的关于“仁”、“乐”的规范,都不过是手段,是为实现“仁”这一道德的最后完美服务的。《论语》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早在秦汉时期就传入了朝鲜和日本,日本〈大宝令〉还指定它为日本学生的必修课。1594年,传教士利玛窦将它译为拉丁文后,它又被转译为意、法、德、英、俄等多种文字,在西方各国广泛传播。
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对于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采取存疑态度,以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并提出“不患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观点。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大。
说到治理国家,孔子重视民生疾苦,呼唤仁政,希望统治者以仁义之心待民,他说“苛政猛于虎”,他还强调无论什么法令法规,统治者都要首先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在人际交往中,孔子强调的是忠和恕。“忠”就是以忠实诚信的态度对人,以恪尽职守的态度待事;“恕”就是要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在为人处世上,孔子提倡自爱和爱人。孔子对天命持谨慎态度,他更相信人自己的力量。他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切要看个人后天的努力。当然,〈论语〉中也有一些思想是与历史潮流相背离的,如他政治上的复古倾向,他对等级、秩序的过分强调,他的内敛的人格价值取向等,这一切都不可否认的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需要我们用现代意识对之加以修正。但瑕不掩瑜,在人类文明刚刚露出曙光的先秦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具有如此深刻的生命智慧,是足以让我们这些后人为之骄傲的。
❷ 哪有孟子周游列国的记录
孔子率众弟子周游列国,辗转于卫、曹、宋、郑、陈、蔡、叶、楚等地。 公元前500年,齐景公和晏婴想拉拢邻国鲁国和中原诸侯,把齐桓公当年的事业重新干一下,就写信给鲁定公,约他在齐鲁交界的夹谷地方开个会。 那时候,诸侯开会,都得有个大臣当助手,称做“相礼”。鲁定公决定让鲁国的司寇(管司法的长官)孔子担任这件事。 孔子年青时候,读书很用功。他十分崇拜周朝初年那位制礼作乐的周公,对古礼特别熟悉。当时读书人应当学的“六艺”,也就是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他都比较精通。他办事认真。开头他当过管理仓库的小吏,物资从来没有缺少;后来又当管理牧业的小吏,牛羊就繁殖得很多。没到三十岁,名声就渐渐大了起来。 有些人愿意拜他做老师,他就索性办了个私塾,收起学生来。鲁国的大夫孟僖子临死时,嘱咐他的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到孔子那儿去学礼。靠南宫敬叔的推荐,鲁昭公还让孔子到周朝的都城洛邑去考察周朝的礼乐。 孔子三十五岁那年,鲁昭公被鲁国掌权的三家大夫——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轰走了。孔子就到齐国去,求见齐景公,跟齐景公谈了他的政治主张。齐景公待他很客气,还想用他。但是相国晏婴认为孔子的主张不切实际,结果齐景公没用他。孔子再回到鲁国,仍旧教他的书。跟随孔子学习的学生越来越多。 到了公元前501年,鲁定公派孔子做中都(今山东汶上县)宰,第二年,做了司空(管理工程的长官),又从司空调做了司寇。 这一回,鲁定公把准备到夹谷跟齐国会盟的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齐国屡次侵犯我边境,这次约我们会盟,我们也得有兵马防备着。希望把左右司马都带去。” 鲁定公同意孔子的主张,又派了两员大将带了一些人马,随同他上夹谷去。 在夹谷会议上,由于孔子的相礼,鲁国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会后,齐景公决定把从鲁国侵占过来的汶阳(今山东泰安西南)地方的三处土地还给了鲁国。 齐国的大夫黎鉏认为孔子留在鲁国做官对齐国不利,劝齐景公给鲁定公送一班女乐去。 齐景公同意了,就挑选了八十名歌女送到鲁国去。 鲁定公接受了这班女乐,天天吃喝玩乐,不管国家政事。孔子想劝说他,他躲着孔子。 这件事使孔子感到很失望。孔子的学生说:“鲁君不办正事,咱们走吧!” 打那以后,孔子离开鲁国,带着一批学生周游列国,希望找个机会实行他的政治主张。 可是,那个时候,大国都忙于争霸的战争,小国都面临着被并吞的危险,整个社会正在发生变革。孔子宣传的一套恢复周朝初年礼乐制度的主张,当然没有人接受。 他先后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这些国家的国君都没有用他。 有一回,孔子在陈、蔡一带,楚昭王打发人请他。陈、蔡的大夫怕孔子到了楚国,对他们不利,发兵在半路上把孔子截住。孔子被围困在那里,断了粮,几天都没吃上饭。后来,楚国派了兵来,才给他解了围。 孔子在列国奔波了七八年,碰了许多钉子,年纪也老了。末了,他还是回到鲁国,把精力放到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学生上面。 孔子在晚年还整理了几种重要的古代文化典籍,像《诗经》、《尚书》、《春秋》等。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他死后,他的弟子继续传授他的学说,形成了一个儒家学派,孔子成了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学术思想在后世影响很大,他被公认为我国古代第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追问: 我说孟子!!! 在哲学思想上,孟子提出著名的“性善”论,“人之初,性本善”,应发扬人的善性,才能国治家齐。孟子还强调民为邦本的学说,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高见。他认为,诸侯如果施行了他这一套“民本”说以及他的治民之术,民就能各自安分守己,统治者也能长治久安,达到“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即稳定统治秩序的太平境界。 在天、地和民之间,孟子明确地强调人民的作用和地位。他针对当时一些国灭家亡的事实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战国时期,当法家学派极力强调专制主义国君集权的情况下,孟子的这种“民本”思想是对其消极面的一个极大限制和约束。这种主张在我国两千年封建社会里,一直成为制约君权,强调皇帝应该顺乎民心民意的思想,对于历朝政治的开明,起了莫大作用。
❸ 私学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是哪一位
私学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是孔子。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专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属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
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3)周游记录扩展阅读:
私学特点
私立教育经费基本为自筹,但也不排斥官方资助。早期开办私学的代表人物孔丘,招收学生的条件很简单,只要"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魏晋南北朝时,儒家私学有的要求学生兑资入学,有的酌收束修,有的接收帝王的"资给"或"馈赠"。
元代庙学多为民间捐资或集资兴建、维持。历代书院经费来源有的是政府拨给的,有的是私人筹措、捐献的,有的则是通过"学田"自给自足。到近代,新式私学的开创者多为地方绅士或文化名人,其办学经费多与工商业有关。
❹ 讲给女生听的故事
1、鱿鱼的故事
从前有个渔夫钓鱼,钓到一只鱿鱼。
鱿鱼求他:你放了我吧,求求你不要吃我。
渔夫说:好啊,那我倒要考考你几个问题,答出来了,我就不吃你。
鱿鱼开心地说:你考吧你考吧!
然后渔夫就把鱿鱼烤了……
2、什么是幸福
小兔子听到小熊的提问后,也想弄清楚什么是幸福。
于是她去问了狮子,狮子说:幸福就是你爱的人也爱着你。
她又问了猎豹子,猎豹说:幸福就是有所期待。
最后她问了大灰狼,大灰狼说:幸福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得到答案的小兔子兴冲冲地跑回家告诉妈妈。
妈妈说:其实你今天就很幸福
小兔子问:为什么?
妈妈说:因为你到现在都还没被吃掉啊!傻瓜!
3、企鹅的故事
有一只企鹅,他的家离北极熊家特别远,要是靠走的话,得走20年才能到。
有一天,企鹅在家里呆着特别无聊,准备去找北极熊玩,与是他出门了,可是走到路的一半的时候发现自己忘记锁门了。
这就已经走了10了,可是门还是得锁啊,于是企鹅又走回家去锁门。
锁了门以后,企鹅再次出发去找北极熊,等于他花了40年才到了北极熊他们家……
然后企鹅就敲门说:“北极熊北极熊,企鹅找你玩来了!”
结果北极熊开门以后你猜他说什么?“还是去你家玩吧~”
4、凶巴巴的狼
狼叼着牙签大摇大摆在路上走。
小白兔拦住了他,气鼓鼓道:“狼先生,你把我的花踩坏了!”
“滚开你这只特别美的兔子!”狼恶狠狠道,“睁大你红宝石一样的眼睛看清楚,我可是狼大爷!”
小白兔眨了眨眼睛,“大爷,你把我的花……”
狼打断了她,“要不是大爷今天吃饱了……哼!”
小白兔可爱的眉头都皱到了一起,生气地瞪着他,“你就怎样?”
“我就在你漂亮的长耳朵上绑一个蝴蝶结!”狼凶巴巴道。
5、女大三抱金砖
我一哥们,最近老闷闷不乐的,我就问他怎么了?哥们说:最近谈了个女朋友,年龄比他大!我说:比你大怎么了?女大三,抱金砖啊!我问他,比你大几岁?哥们说:七块砖~七块~砖~~
❺ 求翻译: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翻译: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走内的道路,考察他做事容时的心情。这样,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这个人隐藏得了什么呢?
原文出自于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弟子的《论语·为政》。原文: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sōu)哉?人焉廋哉?“
部分字词解释:
(1)所以:所做事情的动机。
(2)所由:所走过的道路。
(3)所安:所安的心境。
(4)廋(sōu):隐藏、藏匿。
(5)周游记录扩展阅读:
赏析:
这句话主要讲如何了解别人的问题。孔子认为,对人应当听其言而观其行,还要看他做事的心境,从他的言论、行动到他的内心,全面了解观察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就没有什么可以隐藏得了的。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同时语言浅近易懂,接近口语,也是一个特点。
❻ 哪有孟子周游列国的记录
额~建来议参考《史记自》,《孟子》《战国策》这些书上都有咯。。现在也有很多学者考究这一事件写的书。 游历的时间先后貌似是最大的争议,因为《孟子》这本书没有纪年,战国史也比较混乱,缺乏统一准确的文献记载,故具体时间及顺序历来多有争议。比如是先到梁,还是先到齐;是一次游齐,还是两次游齐。大多认为孟子游梁约在梁惠王后元十六年(前319年)至梁襄王元年(前318年);游齐约在齐宣王二年(前318年)至齐宣王八年(前312年)。总的游历顺序为梁、齐、宋、滕、鲁。
❼ 姓 名 字 号都是什么呀
1.姓:
标示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姓氏最早起源于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最初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为族号。作为族号,它不是个别人或者个别家庭的,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
2.名:
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古字形从口从夕。古人走夜路时,彼此看不见,就自己呼自己的名字。其本义兼有名、动两用,名词指人的名字,动词指自己称呼自己的名字,进一步引申出命名、取名义。
3.字:
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古代男子20岁女子十五岁,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
4.号:
是指中国古代人于名、字之外的自称。如苏轼字子瞻,别号东坡居士。号多为自己所起,亦有他人所起。与名、字无联系。中国古代人于名、字之外的自称。
(7)周游记录扩展阅读
起号之风,源于何时,文献资料上没有详细记载,大概在春秋战国时就有了。像“老聃”、“鬼谷子”等,可视为中国最早的别号。东晋时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南北朝时代有更多的人给自己起了号。
唐宋时形成普遍风气,元明清达到鼎盛,不但人人有号,而且一个人可以起许多号。如明朝画家陈洪缓有“老莲”、“老迟”、“悔迟”、“云门僧”等四个号。延至近代,用号风气一直不衰,如苏玄瑛号“曼殊”;齐璜号“白石”;何香凝号“双清楼主”。现代以来文人的号逐渐被笔名所代替。
❽ 他花25万买无限次机票,被嘲笑20多年,如今为何航空公司头疼了
登上更高的一层,我们可以看得更远,在为人处事时也是如此“站得高,望得远”,只有我们站在更开阔的角度,才能拥有更广的格局,很多商人拥有敏锐的嗅觉以及更宽广的胸怀,他们往往比普通人看得更远,尽管这些人的决定会受到质疑,但结果往往证明了他们的正确。曾经就有这样一位美国富豪,他花了25万买了一张无限次乘坐的机票,他曾经被人嘲笑了20多年,但是如今的航空公司却因为他的这张机票感到十分的头疼。
“先帝选你做顾命大臣,可谓慧眼独具。”古代的贤君能够知人善任,用自己的独到眼光挑选人才。“知人善任”在生活中也很重要,在生活中,机会很多,但未必人人都能发现,只有那些独具慧眼的人,才能够通过细节发现最大机会。很多人一直嘲笑罗斯坦先生,认为他是冤大头,但事实上,罗斯坦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最明智的决定,他用25万美元购买了这张机票,可以说是物尽其用。
❾ 世界上最高的人是谁
根据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记载,世界上已知最高的人是美国人罗伯特·潘兴·瓦德罗内(1918年——1940),身高容达到2米72,可惜只活了22岁,1940年7月15日,因巨人症在睡梦中过世。
其实,在鲍喜顺之前,早就有一个中国巨人在欧洲和美国家喻户晓。他就是生活在清末的巨人詹世钗(小名詹五九)。詹五九本人身高十尺三寸,按照清代的裁衣尺推算,詹五九的身高应该超过三米,但从后来的照片来看,这记载有误,詹五九的身高不可能达到3米,但也相当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