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定鼎门遗址是怎么被发现的
那个遗址好像在洛阳的一个县城,现在没城门了。你想看可以去丽景门
B. 隋唐洛阳城遗址的中轴建筑
隋唐洛阳城南北中轴线有上清宫,玄武门、天堂、天宫(明堂)、应天门、端门、天枢、天津桥、天街、天门(定鼎门)、天阙,以“天”命名寓意非凡:天阙说的是龙门“伊阙”,隋唐皇城与都城轴线上对应天上的“天阙”。
隋唐洛阳城中轴线是中国古代最华丽的中轴。
上世纪50年代以来,考古人员陆续在隋唐洛阳城内发现或发掘了定鼎门、天津桥、应天门、明堂、天堂、白居易故居等重要遗址。 上清宫位于洛阳市邙山之巅翠云峰,在隋唐洛阳城中轴线最北端。相传是太上老君炼丹的地方,为我国第一个以“上清宫”名字出现的道教名观。上清宫始建于公元666年,是当时的国家级建筑。唐玄宗追尊老子(李耳)为玄元皇帝,因而上清宫又叫玄元皇帝庙。后人追尊老子为太上老君,所以也称老君庙。
唐朝时期上清宫规模宏大,殿堂巍峨。大画家吴道子所作壁画《五圣千官像》,十分辉煌壮观。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不少著名诗篇。杜甫山河扶绣户,日月近雕梁,是描述上清宫的名句。宋代文豪苏东坡也曾在上清宫题字留念。后至金元废毁。明清多有修缮,至雍正八年(1730年)知府张汉鼎等重修,庙宇南北长500米,东西宽300米,有戏楼、山门、一、二、三殿;1944年4月,遭日寇飞机猛烈轰炸,仅存山门和窑洞(翠云洞)。现保持为为青砖庙院,紧凑幽静。
洛阳市营造上清宫森林公园。这里郁郁葱葱,苍翠若云,“翠云峰”更加秀美,“上清宫”更见显赫。 隋唐洛阳宫城的正北门-----玄武门
宫城的正南门是应天门(隋朝时称则天门),从应天门一直向北走1270米,便到了玄武门。玄武门虽然是北门,但出玄武门向北,并非洛阳郊外,玄武门北还建有两个隔城,即曜仪城和圆璧城。这就是说,要从宫城上邙山,须先穿过玄武门,再通过曜仪城和圆璧城,才能抵达最北边的龙光门,龙光门之外,就是邙山了。当年,将士常在邙山山脚下习武操练,唐高宗和武则天则登上龙光门观看。
古代则以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分别代表东、南、西、北。“青龙”指东方之神,代表东方位置。“朱雀”指南方之神,古都南门多以“朱雀”冠名,如金陵朱雀门、长安朱雀门等。“白虎”指西方之神,有凶煞之意,一般不做城门名,只用于禁地名称,如《水浒传》中的白虎厅、白虎堂等,都是禁地。“玄武”指北方之神,代表北方位置,古都北门多以“玄武”冠名。
外朝主要是皇帝打理朝政、举行宴会的宫殿和部分官署所在地,内廷是皇帝和后妃的寝宫和花园,也是帝后起居游憩的场所。从地理位置上看,外朝位处皇宫的南部,内廷则处于皇宫的北部,因此,皇宫北边的城墙对内廷的安全起着重要作用,北城墙上的城门更是要害,作为宫城正北门的玄武门,可谓要害中的要害了。
宫城城墙的许多城门,都由宫廷卫士把守。玄武门外设有两廊,禁卫军司令部驻此,称为“北衙”,拥有坚固的工事和精锐部队——所以当政变发生时必须首先控制玄武门,控制了玄武门就可以控制内廷,控制了内廷也就可以控制皇帝与后妃,进而控制朝廷乃至整个国家 。
武则天于公元688年(垂拱四年)(在乾元殿基址上建立明堂。又称万象神宫,高294尺,方300尺。明堂共三层,上为圆盖,用九龙支撑,顶上置涂金的铁凤,高一丈。明堂中有十围巨木,上下贯通,作为总柱,各种结构以该巨木为根本。明堂下面做铁梁,像辟雍一样由水环绕。武则天又在明堂北建立天堂,高五级,以贮大佛像,到第三级就可俯视明堂。696年,又造新明堂,高294尺,方300尺,规模比原址略小,上饰金铁凤,高2丈,后为大风所摧,改做铜火珠,为群龙所捧,成为通天神宫
现如今的明堂,是修建在唐代宫城正殿遗址之上,作为一座穿越历史再现的建筑,一座凌空遗址而兴的建筑,一座雄踞洛城至尊的建筑,集遗址保护和功能展示为一体,高33.52米,外观为三层台基,层层收分,上为八角攒尖屋顶,内部两层,建筑总面积9888.92平方米。 在明堂的北面,武则天又命薛怀义造了一座天堂。天堂主要用来安放一尊大佛。史料记载,天堂共五层,它比明堂高得多,在第三层就可以俯视明堂全景。天堂、明堂,构成了洛阳城辉煌壮丽的景观,象征着无与伦比的财富和至高无上的权力,代表了唐朝建筑技术的杰出成就。
神都洛阳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登基的地方。她执政的15年,几乎都是在这座城市度过。武则天当政时期所建的明堂、天堂,是神都洛阳宫城内最高大的两个建筑,它们一改皇宫中轴线主殿为单层的传统,使洛阳宫城殿宇的立体轮廓和风貌气势显得更加辉煌壮丽 。
天堂是宫城内的一座重要宫殿,是武则天的礼佛堂。文献记载:“初,明堂既成,太后命僧薛怀义作夹纻大像,其小指中犹容数十人,于明堂北构天堂以贮之。堂始构,为风所摧,更构之,日役万人,采木江岭,数年之间,所费以万亿计,府藏为之耗竭。”天堂有多高,《资治通鉴》中给出了相对具体的描述:即天堂高五层,且第三层已经高于明堂。现有文献认为明堂的高度在90米左右,以此计算,天堂的高度至少应该在150米以上。
天堂内佛像的高度和天堂内的佛像的造型,史料没作具体描述。但据“其小指中犹容数十人”,我们可以想象这尊佛像的高度非同寻常,估计至少是龙门卢舍那大佛的好几倍。遗憾的是,公元695年,失宠的薛怀义放了一把火,将这座能与如今摩天大楼比肩的巍峨建筑付之一炬,从建成到烧毁,它的寿命仅有7年。
2013年4月14日,以武则天的礼佛堂为原型而建造的新“天堂”正式对外开放接待游人。新“天堂”建于原天堂遗址之上,并非历史上天堂的原样复原,而是一座保护展示性高塔建筑。天堂也是徐克导演的电影《狄仁杰之通天帝国》中的通天浮屠的原型所在地。
经考古发掘,天堂中心柱础保存完好。现已经复原完成,外5层内9层.展示着天堂成为武则天礼佛堂的创举。从内一层的遗址中心坑。武周时期天堂建筑遗址遗迹仅存天堂建筑的台基基础部分,其东面与宫城中心区的南北向西廊连接在一起,北面与宫城正殿北侧的东西向廊房相接,西面外侧为砖铺散水并有东西向长廊与其它建筑相连。通过室内玻璃地板,我们可以看到天堂及其周边散水、水渠、柱础、四周廊屋夯土基础等遗址的真实面貌。天堂遗址地下夯土基础部分的直径有近70米。台基略呈方形,方形台基上有五重建筑基础,由内而外为青石砌壁圆形坑、两周柱础石、一周夯土基础、一周碎石基础。此外,台基外围还残存有包砖和散水。天堂遗址中心是一个巨大的柱础坑,直径14.8米,青石垒砌,里外两圈。所用青石厚度在1米左右,长1米~2米不等,宽0.7米左右。
应天门为宫城的正南门。唐宋年间相继沿用。应天门是当时朝廷举行重大国事庆典与外交活动的重要场所。
应天门遗址位于洛阳市都城博物馆和洛阳日报社之间,定鼎南路从门址中部穿过。由门楼、朵楼、阙楼及其相互之间的廊庑连为一体的“门”字形巨大建筑群,规模恢弘,气势壮观。是隋唐两京考古发掘出的第一座宫阙遗址 。
洛阳城应天门一侧三出阙,两侧共六阙。这是古代都城宫城正门最高礼制。天子三出阙是中国古代最高礼制的都城门。是古代皇帝享用的的最高礼制。仅洛阳一地发现有三出阙的城门。
其门址位于如今的周公庙附近,门址中部被定鼎南路所覆压。考古人员1990年对应天门东阙遗址进行了发掘,夯土台基保存完好。 定鼎门是隋唐洛阳城郭城的正门。据史料记载,它正式启用于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正月,隋炀帝是第一个通过这座城门的帝王。
定鼎门,是隋唐洛阳城外郭城正门,隋初名建国门,唐时更名定鼎门,位于隋唐洛阳城中轴线上。隋炀帝营建东都,次年迁都洛阳,成为第一个通过定鼎门的皇帝。之后,定鼎门相继被唐、后梁、后唐、后周和北宋定为洛阳外郭城正门,直到北宋末年,才逐渐废弃,定鼎门作为郭城南垣正门的时间长达530年。是中国古代延用时间最长的城门
发掘显示,它由平面呈长方形的墩台、三个门道、东西飞廊、东西两阙和左右马道组成。东西飞廊和东西两阙分别位于墩台两侧,和墩台呈平行对称分布,这种门阙形制仅见于定鼎门遗址,在国内其他地方还没有发现。定鼎门与皇城正门端门之间为定鼎门大街,这是隋唐洛阳城中最为重要的街道,其宽度116米,比现今北京的长安街还宽,仅次于隋唐京师长安城的朱雀大街。该遗址如今位于洛龙区关林镇曹屯村和安乐镇赵村之间。 隋唐洛阳城内街道纵横交错,形成里坊。今天,考古人员在洛河南岸的履道里发现了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故居。该故居位于今洛龙区安乐镇狮子桥村东北约150米处。发掘显示,故居院里的中厅平面大致呈方形,东西长5.5米,南北宽5.8米,东西两端通过回廊往北与东西厢房相连。中厅南侧还发现了白氏宅院的门房遗址,东西总长5.9米,南北宽1.45米。门房与中厅南北对峙,基本处于同一中轴线上。根据发掘分析,白居易故居应是南有门房,中有厅堂,东西有厢房、回廊,北有上房,有前后庭院的两进式院落。
C. 隋唐洛阳城遗址的遗址概况
主词条:隋唐洛阳城遗址
隋唐洛阳城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城区及近郊,地跨洛河两岸。南对伊阙,北依邙山,东逾瀍河,西临涧水,洛水贯穿其间。据勘查,宫城、皇城在郭城的西北隅地势高亢处,宫城在皇城之北,宫城北面有曜仪城、圆璧城前后重叠,又有东。西隔城分列左右。皇城东厢有东城,其北有含嘉仓城。郭城东北部及洛水南岸部分为里坊区。现存遗址东北至白马寺镇唐寺门,东南至李楼乡城角村,西北至邙山镇苗湾,西南至王城大道与古城路交叉口,面积约47平方公里。 南宽北窄,略近方形。城墙全部用夯土筑成,基址宽约15~20米。南墙长约7290米,东墙长约7312米,北墙长约6138米,西墙南端长约6776米。稍呈弧形。东西两墙下面发现有石板砌的下水道。
外郭城有8个城门,西墙无门。南墙3门,自东向西为长夏门、定鼎门(隋名建国门)、厚载门(隋名白虎门)。东墙3门,自南向北为永通门、建春门(隋名建阳门)、上东门(隋名上春门)。北墙2门,东为安喜门(隋名喜宁门),西为徽安门。勘察清楚的南墙3门和建春门等都是一门三道。城内街道横竖相交,形成棋盘式的布局。在洛河以南探出南北竖街12条,东西横街6条;洛河以北探出南北竖街4条,东西横街3条。其中最著名的是定鼎门大街,又称天门街、天津街或天街,是南北主干道,现存长约3公里,宽约90~121米,路土厚达0.6米。城内街道组成里坊,据《唐六典》及《旧唐书》等文献记载并结合考古钻探的实际情况可知,总数为109坊3市,即洛河南为81坊2市(西市、南市),洛河北为28坊1市(北市)。今已勘查出洛河南的55个坊和洛河以北的9个坊,其余各坊市为今城所压或被洛河冲毁。
外郭城的城墙用夯土筑成,基址宽15-20米。东城墙长约7312米,南城墙7290米,西城墙长6776米,北城墙长6238米,东西两墙下发现有石板砌的下水道。共设8个城门。已勘查清楚的定鼎门是一门3道,带有双阙,东西长143米。定鼎门门址宽28米,东西两门道各宽7米,中门道8米。
城内街道纵横相交,宽窄相配,形成棋盘式布局。据勘查,洛河以南南北向街道12条,东西向街道6条;洛河以北南北向街道4条,东西向街道3条。街道两旁有水沟遗迹。其中定鼎门大街是郭城中的主干大道,又称天街,现存的宽度尚有121米。
城市居民的住宅区:隋称“里”,唐称“坊”。坊平面呈正方或近方形,长宽在500-580米之间。周围有坊墙,墙正中开门,坊正中设十字街“四出趋门”。据《唐六典》及《旧唐书》记载,洛阳共有103坊。已勘查出洛南55坊、洛北9坊,其余一部分为今城所占压,一部分为洛水冲刷无遗。文献记载城中设3市,北市在洛北,西市、南市在洛南。南市最大,市内有纵横街道备3条,四面各开3门。 宫城遗址位于外郭城的西北部,平面略呈长方形。北墙长1400米,西墙长1270米,南墙长1710米,东墙长1275米。城墙宽约15-20米,中为夯筑,内外砌砖。已经勘查出南墙正中的应天门(隋名则天门)、东边的明德门(隋名兴教门)、西边的长乐门(隋名光政门)和北墙的玄武门、西墙的嘉豫门。在宫城中轴线上,发现多处大片夯土殿址,西部已发掘出多处长方形基址和一处石砌圆形基址。
东宫在宫城南隅,自为一城,东西330米,南北约1000米。宫城北部有陶光园,西北部有九洲池。在宫城内中轴线上,由北向南有延续不断的大片夯土基址,应是中央各殿的殿址。宫城西部也陆续发掘出一些规模较小的殿、亭遗址。在中轴线略偏西的地方还发掘出规模比较宏大而又有重叠关系的长方形殿址多处及圆形建筑遗址一处。隋唐两代为了营建宫室而专门建造的烧瓦窑群,也在应天门右侧被发现,出土大批注明宫匠或官工的印字砖瓦。
应天门遗址
应天门是一座由门楼、垛楼和东西阕楼及其相互之间的廊庑为一体的“门”字形巨大建筑群。东西两侧有向外凸出的对称的两堵夯墙组成的巨大阙楼,相距83米,各宽17.5米,城门东西宽120米以上,这就是文献所载的“左右连阙”。
应天门遗址位于洛阳市都城博物馆和洛阳日报社之间,定鼎南路从门址中部穿过。由门楼、朵楼、阙楼及其相互之间的廊庑连为一体的“门”字形巨大建筑群,规模恢弘,气势壮观。是隋唐两京考古发掘出的第一座宫阙遗址,应天门一侧三出阙,两侧共六阙。这是古代都城宫城正门最高礼制。天子三出阙是中国古代最高礼制的都城门。是古代皇帝享用的的最高礼制。应天门内右侧发现了为营建宫室而设置的窑场,出土大批注明官、匠或官工的印字砖瓦。
天堂遗址
天堂遗址位于明堂遗址西北155米,处于宫城轴线区域西侧,是一处方形台基上有五重圆形承重基础的建筑基址,形制非常独特,是武则天命薛怀义主持建造的用以贮佛像的佛堂建筑。
天堂遗址遗迹可分为五期,其中第一(隋至初唐)、第三(中晚唐)、第四期(唐末五代)、第五期(北宋)遗迹由东西步廊、东西向水渠和隔墙,仅第二期(武周时期)为大型建筑基址天堂遗址。
天堂基址仅存台基基础,其东面与宫城西步廊相连,北面与东西向步廊房相接,西面有砖铺散水并有宽4.33米的东西向步廊与其他建筑相连。台基略呈方形,南北宽77.7米,东西宽69.15米。台基中心为石砌圆形坑,其外有两周柱础石、一周夯土基础和一周碎石块建筑基础。柱础石两圈,内圈础石12个,外圈础石20个,础石为四块青石拼合而成,并为由一层夯土、一层础石层层叠加而成。夯土基础一周宽5.35米,直接打在生土之上。碎石基础一周,为由残石块组成的圈形带状建筑基础,宽约0.5米。
水渠:呈东西走向,以砖和石块由白灰黏砌而成。在台基北侧曲折以环绕台基北部。水渠宽约2米,北折部分南北长约15米,台基北侧部分东西长约63米。
明堂遗址
现明堂遗址地表已无迹可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工作队,于1986年10一12月配合洛阳市公交公司基建工程中,在中州路与定鼎路相交的东北角,发现武则天时的明堂遗址。经考古勘探得知,明堂范围为南北长400米,东西宽约396米,四周有墙,墙外有壕沟。其主体建筑遗址系圆形夯筑台基,直径达60多米,夯土厚达2.5米。 白居易(772-846年)晚年寓居洛阳。长庆四年(824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期满后,回到洛阳,买位于履道坊西北隅故散骑常侍杨凭宅。此后又有短期的外任。拜秘书监后,在长安新昌坊稍居。大和三年(829),罢刑部侍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四月,由长安回归洛阳,居住履道坊本宅。会昌六年(846)八月十四日卒。子孙遵遗嘱,将其葬于龙门山琵琶峰。
1992年10月至1993年5月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站唐城队 ,对著名诗人白居易作了考古发掘 ,历时 6个月。发掘的遗迹有宅院、庭园、水渠、作坊、道路等等 ,出土了珍贵文物 1 0 0 0多件 ,揭示了与这位伟大诗人生活息息相关的种种文化现象。白居易故居位于洛阳市区东南郊 ,今属安乐乡狮子桥村东北 1 30米的一片田野 ,东经112°30′,北纬 34°40′。这里正是唐东都洛阳城的“履道坊”;而狮子桥村 ,则位于“集贤坊” ;狮子桥村正北的军屯 ,则是位于“尊贤坊” ;狮子桥村正东的何村 ,则是位于“永通坊” ;何村南面 ,则应是“永通门”的位置。白居易故居 ,在履道坊西北隅。考古发掘判明 ,故居是一座含有前后庭院的两进式院落。
D. 隋唐洛阳城遗址的宫城结构
南宽北窄,略近方形。城墙全部用夯土筑成,基址宽约15~20米。南墙长约7290米,东墙长约7312米,北墙长约6138米,西墙南端长约6776米。稍呈弧形。东西两墙下面发现有石板砌的下水道。
外郭城有8个城门,西墙无门。南墙3门,自东向西为长夏门、定鼎门(隋名建国门)、厚载门(隋名白虎门)。东墙3门,自南向北为永通门、建春门(隋名建阳门)、上东门(隋名上春门)。北墙2门,东为安喜门(隋名喜宁门),西为徽安门。勘察清楚的南墙3门和建春门等都是一门三道。城内街道横竖相交,形成棋盘式的布局。在洛河以南探出南北竖街12条,东西横街6条;洛河以北探出南北竖街4条,东西横街3条。其中最著名的是定鼎门大街,又称天门街、天津街或天街,是南北主干道,现存长约3公里,宽约90~121米,路土厚达0.6米。城内街道组成里坊,据《唐六典》及《旧唐书》等文献记载并结合考古钻探的实际情况可知,总数为109坊3市,即洛河南为81坊2市(西市、南市),洛河北为28坊1市(北市)。已勘查出洛河南的55个坊和洛河以北的9个坊,其余各坊市为今城所压或被洛河冲毁。 位于外郭城的西北部,平面略呈长方形。北墙长1400米,西墙长1270米,南墙长1710米,东墙长1275米。城墙宽约15~20米,中为夯筑,内外砌砖。已经勘查出南墙正中的应天门(隋名则天门)、东边的明德门(隋名兴教门)、西边的长乐门(隋名光政门)和北墙的玄武门、西墙的嘉豫门。在宫城中轴线上,发现多处大片夯土殿址,西部已发掘出多处长方形基址和一处石砌圆形基址。应天门内右侧发现了为营建宫室而设置的窑场,出土大批注明官、匠或官工的印字砖瓦。勘查探明了宫城东南侧自成一城的东宫以及北部的陶光园、中部偏北的徽猷殿、西北部的九洲池,特别是宫城内武则天时的明堂遗址的发掘,是迄今洛阳隋唐都城考古最重要的发现。遗址的方位、形制、建筑特点,与文献记载的明堂〔开元二十八年(740)改称含元殿〕颇相符合。在夯土殿基正中,有由4块大青石构成的巨型柱础。柱础外圈直径4.17米,内圈直径3.87米,它的发现为进一步弄清宫城内宫殿的布局,逐步复原宫城、皇城内的建筑,确立了准确标志。
皇城围绕在宫城的东、南、西三面,其东西两侧与宫城之间形成夹城。由于洛河北移,皇城东南部被冲毁,南墙仅存西段,长约540米,东墙现存长约1115米,西墙长约1670米。已勘查出东墙的宣耀门、西墙的宣辉门和南墙西部的右掖门。右掖门已发掘,残高2.15米,进深17.5米,为一门三道,每个门道宽6米,左右门道外侧各有13根立柱,采用上架过梁的形式,其上盖筑门楼,内有宽1.25米的车辙。皇城内发掘了隋代的子罗仓。 其他诸小城曜仪城在宫城之北,为狭长形,东西长约2100米,南北宽约120米。曜仪城以北是圆壁城,东西长2110米,南北宽为460(西端)~590米(东端)。圆壁城的北墙即外郭城北墙西段。已勘查出这两座小城的断续城垣以及两城中部相通之门道和圆壁城北墙正中的龙光门。在皇城东侧发现有东城,城址为纵长方形,南北长约1270米,东西宽约620米。在宫城东北角和西北角外,还有面积较小的东西隔城。
从考古发现看,诸小城中最重要的是东城北面的含嘉仓城。城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725米,东西宽615米。有城门4座,即仓东门(东门)、仓中门或圆壁门(西门)、德猷门(北门)、含嘉门(南门)。德猷门经发掘为单门道,宽4.9米,进深17米,门道留有车辙。东北部和南半部,已探出粮窖287座,东西成排,南北成行。先后发掘了12座粮窖,其中9座出有铭砖,有唐代调露、长寿、天授万岁通天、圣历等年号,记载着粮窖在仓城中的方位,储粮的品种、数量,粮食来源、入窖年月、运输和管理人员的官职和姓名。第160号窖还保存有约25万千克的炭化谷物。含嘉仓城的发掘,为研究隋唐时期大型官仓的仓储和管理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E. 关于洛阳隋唐城遗址的问题
公园内现有3条健康步道,分别以隋唐城遗址植物园西门、北门和南门为起点,分别在牡丹园健康步道(2150米)、百草园健康步道(1830米)、环湖健康步道(1680米)活动功能区内,每个功能区包含健康知识、运动技能、运动距离提示等信息,每隔100米设置健康常识宣传标牌,同时还将设健康情况测试转盘。
洛阳市的三项世界遗产指龙门石窟、大运河、丝绸之路,六处是龙门石窟、洛阳含嘉仓遗址、回洛仓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新安汉函谷关遗址。
植物园的西门当然朝西了,是植物园的正门,在王城大道上。见隋唐植物园导游图
F. 隋唐洛阳城遗址的宫城历史
隋唐洛阳城始建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一直沿用至北宋末年,历时500多年。作为我国古代著名都城,隋唐洛阳城见证了中国封建社会最辉煌的一段历史,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研究中国古代都城建制、城市布局、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宝贵资料,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平面布局、建筑形制对后世影响深远,甚至影响到东亚各国。
隋唐洛阳城是隋、唐两代的东都,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以及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它主要由宫城、皇城、郭城、东城、含嘉仓城、上阳宫、西苑、离宫等8部分组成,占地47平方公里。
隋唐洛阳城的轴线建筑,是世界历史上最恢宏的建筑群之一。自定鼎门至龙光门,南北长7公里,相继建有十多座规模宏大的建筑,即定鼎门、天津桥、天枢、端门、应天门、乾元门、乾元殿、明堂、天堂、贞观殿、徽猷殿、玄武门、曜仪门、圆璧门和龙光门。据史料记载,其中仅明堂、天堂和天枢的高度就分别达到73.5米、120米和31米。由此可以想象隋唐洛阳城轴线建筑是何等宏伟壮观!
五代时梁、唐、晋也曾以此为都,但都城范围远比隋唐洛阳城小,主要是利用了隋唐洛阳城的宫城。
1954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隋唐洛阳城进行勘查;1959年调查了宫城、皇城及周围诸小城的平面布局,确定一些门址的位置,并发掘了皇城南墙的右掖门;1960~1965年继续调查了街道、里坊及市场的位置,同时发掘了宫城。1969年,河南省博物馆与洛阳博物馆联合调查、钻探和发掘了含嘉仓城;其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市博物馆和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又多次在隋唐洛阳城遗址内进行发掘。1963年列为省级文保单位,1988年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G. 隋唐城遗址具体指什么
隋唐洛阳城遗址,是中国隋唐两代的东都城遗址。在河南省洛阳市区及近郊,南望龙门,北依邙山,东逾瀍水,西至涧河,洛水横贯其间。
隋唐洛阳城始建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是隋、唐、五代以及北宋的都城,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以及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它主要由宫城、皇城、郭城、东城、含嘉仓城、上阳宫、西苑、离宫等8部分组成,占地47平方公里。
H. 洛阳隋唐遗址庙会在那里
新区隋唐遗址公园,赶紧去吧 初一到初七,再不去要结束啦
隋唐遗址公园 隋唐洛阳城的城郭概貌
[1]洛阳城遗址地跨洛河两岸,遗址东北至白马寺镇唐寺门,东南至李楼乡城角村,西北至邙山镇苗湾,西南至王城大道与古城路交叉口,面积约47平方公里, 已有1400多年历史。
洛阳城由宫城、皇城、里坊区和郭城组成。将宫城的应天门、皇城的端门、天津桥、天街和郭城的定鼎门串连起来,就构成了隋唐洛阳城的城市中轴线。宫城、皇城在郭城的西北角,而宫城则位于皇城之北。郭城东北部及洛水南岸部分为里坊区。
城的建筑规模略小于京城大兴城,但宫城、皇城的位置选择在郭城西北地势高亢的地方,其注意安全防御远甚于长安大兴城。严格的里坊规制,强化了对城内居民的控制。城内三市的位置,都傍临河渠,比大兴城更多地考虑了工商业的繁荣。这座城市的设计规划,特别是里坊的设计,不仅影响了当时国内新建和改建的地方城市,也为邻近一些国家的都城所仿效。
郭城:
郭城是都城外围廓,对都城起防护作用。唐洛阳城是在隋洛阳城的旧址上修复兴建的,为南北长的准矩形里坊式布置的中世纪城堡城市。
郭城,隋时只有短垣,唐时筑高约5.22米。外郭有八门,通过郭城正南门——定鼎门与天津桥、皇城和宫城轴线贯通,形成唐洛阳城中轴线。根据陆机《洛阳记》的记载,唐洛阳城外廓共十二门,城内有三条大道,居中一条为官道,是文武百官平日着官服晋朝面圣的专用通道,而平常百姓只能通过左右两侧的大道进入城中,且左出右进。
里坊区:
里坊是居民宅院、各宗教寺庙以及中央或当地行政机构的所在地。里坊的街巷布局包括:东西南北大街、环坊墙内侧的街巷和其他一些小的巷、曲。这样十字街再加上小的巷、曲相隔,就构成了隋唐洛阳里坊的内部结构,居民住宅就分布在诸巷、曲之内。郭城内三分之一的里坊分布洛河以北‚大抵贫寒人家居多,其余分布于洛河以南多为达官显贵的邸宅,不少被精心营建为园林,其中最负盛名的有:白居易履道坊宅院、牛僧儒归仁园和午乔庄绿野堂。
皇城:
皇城是唐王朝的中央机关办公所在地,相当于明清故宫的外朝。都城建筑群最为壮丽者是皇城和宫城。建筑造型宏伟壮丽,庭院明朗开阔,象征封建政权至高无上。皇城位于洛河北都城的西北角,南起今洛河桥,北至今烧沟村,东起今老城北大街,西至今西工电影院这个方形区域内。它区别于西京长安皇城在都城正中北部的布局,其原因之一是自然地理条件,皇城轴线要对准伊阙,使其符合风水格局。
皇城正南对准定鼎门和天津桥的端门。城中南北向有四条街,东西向有四条街。宋代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环溪”园中曾说:“以北望,则隋唐宫阙楼殿千门万户,延亘十余里。”
宫城:
宫城是唐朝皇帝举行大典、接见外国使节和皇族宴饮起居之处,相当于明清故宫的内廷。庭院深邃,建筑紧凑,相对排列,秩序井然,幽美而恬静。皇城内北为宫城。隋称紫微城,宫城的正南门——应天门址在今周公庙西侧的定鼎路上,门两侧有垛楼,垛楼外有阙楼,两者之间有长廊相连(廊长38米,宽约11米)。由此可见应天门城楼的宏大景象。
隋唐洛阳城的主要建筑
隋唐洛阳城宫城作为隋唐时期的东都故宫,在设计与建筑,实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杰作,它的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伟、堂皇、庄严、和谐,建筑气势雄伟、豪华壮丽,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它标志着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显示着千百年前匠师们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东都故宫中的含元殿及其周围的殿堂,被成组的雕塑烘托着,构成了一个景观景象丰富多彩、宏伟壮观的城市建筑空间。在这个艺术空间里,含元殿构成了控制景观的主体,天枢纪念碑是这个艺术空间的视角中心。可以想象,在阳光普照之下,蓝天、白云、碧瓦、金光映衬着环境的绿树碧波,这是一个何等美丽的城市空间景象!
含元殿(明堂):
由应天门,进入宫城,便可见宫中最高大壮丽的皇宫建筑——含元殿。它相当于北京明清故宫里的太和殿。含元殿象征皇帝的威严,震慑天下。
含元殿原为隋时所建的乾阳殿,后经四次被毁,四次修建,先后九次易名。据《资治通鉴》“唐纪”中记载,含元殿高约72.24米,底部周长约73.71米。共三层,底层为四方形,四面各施一色,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四季。中层十二面效法一天中十二个时辰。顶层为圆形,四周环绕九龙雕塑。中间有周长十五米左右的巨型木柱,上下通贯,故此又名为万象神宫。其建筑技术和施工技术惊世骇俗。
天堂(功德堂):
《资治通鉴》有记载,天堂位于明堂北面,共五层,高约120米左右,高于明堂,其内供养有大佛像。
由于太高,天堂建成不久,被巨风摧毁。随后武则天又下令复建,“日役万人,采木江陵数年之间,所费以万亿计。”
天枢:
天枢是武则天王朝的歌功德纪念碑。位于皇城正南门——端门前。根据《资治通鉴》中记载,天枢为柱状,高约31.06米,直径约为3.55米,柱身八面,每面宽约1.48米。基层为周长50.29米的铁山,上环绕铜制的蟠龙,麒麟。顶部为腾云承露盘,直径约0.75米,上置四龙立捧火珠,高约3.33米,柱身碑刻文武百官和臣服国酋长的名字,武则天自书其榜曰:“大周万国颂德天枢”。
九洲鼎和十二神雕塑:
九州鼎和十二神雕塑位于宫城之内,被置于明堂四周。武则天下令以当时行政区划的九省为对象造九洲鼎。其中神都鼎称豫州,最为著名。各鼎上还铸有当地的地理区图和文化特产,九鼎共用铜五十六万七百余斤。随后武则天又下旨按十二地支铸十二属相金属雕塑,均高约2.96米。
隋唐洛阳城的建设特色
(一)城市选址于最佳风水环境处
隋唐东都洛阳城强调“象天法地”的原则,洛水与邙山、龙门山构成一幅逆时针太极运行图。隋唐洛阳城位居期间,都城与龙门山相对,负阴抱阳藏风聚气,是典型的王都之地。
(二)强化了宫城和皇城的防卫
隋唐洛阳城不仅保持了“前宫后寝”的布局,还把中央机关办公地方加筑城,称皇城,由天然屏障的洛河与河南郭城的里坊区相隔开。这无疑是加强了宫城与皇城的防卫作用。
(三)合理安排经济商贸区
隋唐洛阳在洛河南北,里坊适中地位设了北市(在洛河北占一个里坊)和南市(在洛河南占两个里坊)及西市(占一个里坊)。并在洛河码头处的部分里坊也设有商业店,这就较为均衡地方便城市经济生活。
(四)引伊、洛二水于洛南里坊,使洛阳成为中国第一个“山水都城”、“园林城市”
隋唐洛阳为中国第一个沿河两岸规划城市的先例;又第一个引伊、洛二水于里坊区,使城区河网贯通,居家流水。这洛水贯城,河网纵横,山岳夹峙的都城,成了中国第一个“山水都城”。里坊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又水流周绕,就为洛南里坊区百余个私家园林提供了天然资源条件。加之唐、宋的社会文化环境,这就营造了中国第一个“园林城市”,“花园城市”。
(五)城市的主要高大建筑布置于宫城、皇城和大城的轴线,使城市的空间秩序明确,艺术化
在定鼎街轴线上,由郭城的定鼎门开始北去[1],天津桥、皇城南端门、宫城南应天门、乾元门、乾元殿(含元殿、明堂)、贞观殿(天堂)、徽猷殿、曜仪城的元武门、园壁城的南门及北门、龙光门等,形成了城市的视觉通廊轴线,使城市线条清晰、自然、大气。
(六)隋唐洛阳城是一个中世纪的特大型封建城堡型城市
隋唐洛阳城,郭城城区面积约49.09平方公里(不包括上阳宫),是当时世界上仅次于长安的一个特大型中世纪封建城堡城市。《隋书·地理志》载:“河南郡统县十八,户二十万二千二百三十。”及“徙天下富商大贾数万家于东京。”能解决这么大型城市聚居人口的居住、吃粮、用水、交通、社会工作等问题,说明当时的城市建设和管理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I. 隋唐洛阳城的文保规划
早在1963年,隋唐洛阳城便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加以保护。
1988年1月,它又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世纪90年代,洛阳市在编制第三期城市总体规划时,确立以洛河为轴线,洛河南北对称发展的城市发展新格局。同时规定,隋唐洛阳城城南半部约22平方公里遗址作为绿地保护起来,创造了在市中心黄金地段保存超大面积文化遗址的范例。
2008年12月1日,洛阳市颁布实施了《隋唐洛阳城遗址保护条例》,为该遗址的保护提供了可靠保障。
2005年,国家启动大遗址保护工程,作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首批36处大遗址之一,隋唐洛阳城保护展示的脚步更是明显加快,这一千年遗迹开始焕发出新的活力。 定鼎门展示工程
2007年3月,定鼎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开工,当时累计拆除不协调建筑物、构筑物5万余平方米,搬走企业6家。该工程计划10月完成,今后将作为一个新的文物旅游景点对外开放。晚唐诗人禇载曾赋《定鼎门诗》一首:“郏褥城高门倚天,九重踪迹尚依然。须知道德无关锁,一闭乾坤一万年”,届时市民可现场一睹其风采。
天堂、明堂展示工程
洛阳市还启动了隋唐洛阳城宫城核心区环境整治工程,在市印刷厂一带实施明堂、天堂遗址保护展示工程,计划对17家企事业单位、595户居民实施拆迁安置,拆迁面积约7.8万平方米。天堂、明堂展示工程已经于2014年底完工并对外开放。
应天门展示工程
据洛阳市文物局大遗址办工作人员介绍,目前,隋唐洛阳城明堂、天堂、北城墙、应天门、南城墙等保护展示工程已通过立项,隋唐洛阳城遗址将建成全国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城市遗址公园。在原洛阳日报社一带实施应天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计划对8家企事业单位,167户居民拆迁安置,拆迁面积约1.7万平方米。2015年6月份有关拆迁工作已开始进行。
随着各项保护展示工程的实施,这座在地下沉睡千年的石代都城将逐渐走出象牙之塔,让更多的社会大众通过它触摸历史,感受历史,大遗址保护的成果也将惠及社会大众。
根据概念性展示方案,应天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共投资3.5亿元,将采用原状模拟的形式展示,包括应天门遗址的门楼、朵楼、阙楼、廊庑及其周边环境都将“全唐风”打造,建筑造型与隋唐洛阳城天堂遗址、明堂遗址、定鼎门遗址相协调,最大限度保持历史建筑的造型比例、尺度与色彩。
应天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主体共分为三层,首层及夹层为遗址展示和展览区,二层及三层为隋唐洛阳城相关历史展示区。应天门建成后时,游客可登上应天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俯瞰洛阳城,感受隋唐古城风韵。
2015年7月13日应天门复建工程指挥部通知,应天门复建工程将开工建设,定鼎路施工路段将全部封闭。 主词条:隋唐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十一五“期间,国家计划投资20亿元,用于全国100处具有重大影响和典型意义的大遗址的保护工作,洛阳片区大遗址将作为全国大遗址保护示范工程予以重点支持。
2005年,隋唐洛阳城作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首批36处大遗址之一,被重点保护。
隋唐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位于洛阳市中州路以北、定鼎路以东的城市中心区,是隋、唐、北宋洛阳城宫城的核心区域,占地10.59公顷,是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洛阳城营建于隋大业元年(605年),唐代略有增建。隋唐洛阳城包括宫城、皇城、圆壁城、曜仪城、东城、含嘉仓城和外郭城。历史上,洛阳城在武则天时期地位最高、最为宏伟,且这个时期的遗址遗迹保存情况较好,所以重点选择唐代武则天时期洛阳城宫城正殿明堂遗址以及天堂遗址(分别被称为“万象神宫”和“通天浮屠”)实施保护与展示。公园另有宋代太极殿建筑遗址以及隋、唐、宋三代廊坊殿址。
明堂位于隋唐洛阳城中轴线上,是宫城的正殿,也是隋唐洛阳城历史上地位最显赫的建筑。现存的明堂遗址是明堂的中心基址,对其保护采取跨空结构建筑方式对原建筑进行复建,是集遗址保护、文物陈列、考古发掘、模拟展示、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天堂遗址的保护,在外观上将清晰地再现唐朝时期的建筑风格。在内部功能设置上,完全按照现代人居环境要求设计,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全方位展示隋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