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游记感悟
㈠ 茅盾故乡----乌镇游记阅读题
豁然开朗 :豁然: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2、作者在众多的桥中,描写了浮澜桥通,济桥和仁济桥.
浮澜桥是现存最古老的,始建于明宣德年间,1518年和1780年又两次重建。通济桥和仁济桥是最具特色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论站在哪一座桥边,均可以透过桥洞看到另一座桥,如井中观月,当地人称为“桥里桥”。
“……进得古镇,仿佛一下子穿越了时光隧道,进入历史的大门…这句话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这句话,让读者一下子有了一种历史的沧桑感,仿佛古老的乌镇就在眼前.恍如隔世的感觉油然而生.
㈡ 《乌镇游记》阅读答案 乌镇是茅盾的故乡,是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镇 ,是江南六大名镇之一。 乌镇地处浙北,京
用横线、波浪线、[]分别画出文中描写小桥、流水、人家的句子。
㈢ 《乌镇游记》这篇短文表达的顺序是什么
1`乌镇,中国江南的封面。传承千年的历史文化 ; 淳朴秀美的水乡风景;风味独特的美食佳版肴;缤纷多彩的民俗节日权……深厚的人文积淀和亘古不变的生活方式使乌镇成为了东方古老文明的活化石。智慧的传承伴随脉脉书香,在这儿展现一幅迷人的历史画卷。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美丽。
乌镇虽历经2000多年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梁、柱、门、窗上的木雕和石雕工艺精湛。当地的居民至今仍住在这些老房子里。全镇以河成街,桥街相连,依河筑屋,深宅大院,重脊高檐,河埠廊坊,过街骑楼,穿竹石栏,临河水阁,古色古香,水镇一体,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石板小路,古旧木屋,还有清清湖水的气息,仿佛都在提示着一种情致,一种氛围。
2`那姑娘把自己辛辛苦苦赚的钱全部那去捐赠。
3`中国人称自己为炎黄帝的子孙,中华民族的老注重炎黄帝部落。最开始都居住在黄河流域,漫漫向长江流域发展。
选我哦,我打的手都酸了!!!!!!!~~~~~~~~~~
㈣ 乌镇游记
[游记]乌镇游
翻开《中国交通图》狠找了一阵乌镇,却没有找到,它不象周庄一样有个鲜艳的红点,来表示它是个旅游胜地。
第一次知道乌镇,是看了一篇关于法国影星索菲玛索的报道,说她在出席上海国际电影节,抽空去了一次乌镇,看着她在水乡间流露出的笑颜,却微微感到一种震撼——我要去乌镇。
打定主意,是受了好朋友的怂恿,他去过,说很值得去。这是个没有什么热情和爱好而善良的人给我的建议,所以我觉得这的确可以接受。而机会又是那么的好,上海承办APEC会议,放假五天,随便抽出一天就能可以了。
一天游玩下来,没想到便发起了高烧,也许是太兴奋的缘故,也许是留一天安静的时间让我能够重温上一天的快乐。
很久没有早起的习惯了,也许是很久没有出门的关系吧,突然发觉久违了的朝阳喷薄而出,给天边染上了玫瑰色的光彩。
到了指定的上车地点,很拥挤,现在会享受生活的人真多呀。一路行来,一路金黄,从来没有注意到,原来出游都是春天,一片的绿,一片的新。只有在四川的那段日子才见过这农家整片整片的灿烂。但不同的是,四川的田地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象一块块稠缎,而江南的田地中镶嵌着一条玉带,那时沪杭高速公路。在路的两边,竟然看到了木芙蓉花,这是在四川才有的花呀,怎么竟然会出现在这江南的水乡呢?我真有一点疑惑了,不是这一马平川的地势,真的会让我认为这是在巴山蜀水之间呢!
进入乌镇,先要过桥,一条东市河横贯东西一镇,一座廊桥架通南北两街。桥名“逢源双桥”是择水而居的原故吧,只可惜没有看一下这桥上是否有对联,也许能从中得到此名的来源。不过,想来应该是这片水域繁衍了这里几世的人,水而源,所以称“逢源”吧,逢源也许有恰逢财源的意思吧。廊桥的出名是由一部美国大片“廊桥遗梦”而引发的,突然之间在中华大地上出现了很多具有古韵的、带屋顶的桥。曾经见过武夷山的廊桥,名曰“花嫁”,应该是女儿出嫁的必经之路吧。这做双桥,有着飞檐,却不知为何在桥的中间用木雕花窗隔成双桥,也许是现代交通“人行道”的古典版。
双桥下是“财神湾”,几亩见方的地方,由于今年秋天雨水不旺,带着乌蓬的船儿吃水很浅,停泊在财神湾里,象是等着财神的到来。站在桥上,向西望去,两岸枕河人家,青瓦白墙,没有船在水面上的悠悠荡荡,更显出了宁静安详。
过了双桥,绕着财神湾来到了“香山堂”,一排乌黑的柜台,悬顶挂着木刻的招牌,原来是药铺。
几包包好的中药挂在柜台上面,随着风而摇曳着,靠墙一溜的小阁抽屉,一看就是放中药的,回过身来,看到一把切药的铡刀,一副桌椅,几张发黄的字画,……药铺原有着一种药香,所以称之为“香山馆”很恰当,只是逗留一会,并没有嗅到,也许是时间的长久而湮灭了,看着周边簇新的家当,也许这以前根本就不是药铺,只是现代人用来招揽客人的噱头而已。到是那斑驳无色的白木招牌,却象是历经过风雨飘摇的年代,如今静静地品着古镇久而弥笃的韵味。
“香山馆”药铺旁是一家茶馆,在路途中,翻看了一本有关乌镇的介绍,说其中的薰豆茶很有特色,看看这家茶馆的水牌上有着这一色的茶,还有一种叫锅巴茶,想着等我回程的时候可以伴着夕阳,坐这里歇一下脚,喝着这里的茶,那时候一定特别惬意。
往西行,一条古朴的小巷,两排木门人家。小巷的石板路很平整,没有高一脚低一脚的担忧,但低头确看到了一种古铜钱型的排水孔,很有创意。这里的先祖们恐怕没有“士农工商”的失落感,而推崇着金钱的魅力。木门后的人家,拿来自家的茶叶蛋,玉米棒,臭豆腐叫买,所以一路走来,香味各异,只是急着看“百床馆”就没有时间饱一下口福了。
“百床馆”徒有虚名,没有一百架窗,但每一架床都只能用简单的“漂亮”来形容了。说简单,其实她们根本就不简单。一架姊妹床,有两层,里面是床,有着飞凤,想毕主人在上面曾经缀满了香袋,而周围的幔帐收敛了姊妹的私房话和笑声;外层是放衣柜的,真是“以人为本”方便了女儿家更衣。还有一架是嵌骨的床,窗上的雕花自不必说,虽然已经脱落的色彩仍然可以让游者啧啧的赞叹她们曾经的辉煌。在木质的床架上,嵌着骨质的图案,象是在演绎着一个故事。不只是什么骨,睡在上面阴森可怖,还能安然吗?
“手工作坊”有着不一样的热闹,挤进人群一看,原来是上了岁数的阿婆在织布和纺纱,这些是在电影电视上看熟了的东西,却从来没有碰过。仔细琢磨了阿婆的织布程序(现代人的通病,什么都讲究程序),也就是右脚,右手,穿梭,左脚,左手,穿梭,而已,就大着胆子甜着嗓音,请阿婆让我试一下。当地的民风真够淳朴的,一求就应,六个步骤,有关手脚的我还有模有样,而穿梭就惨了,一看就是赶鸭子上架招示,引地自己哈哈一笑,算是织了两根土布。一旁又看见一位阿婆在纺纱,左看右看没有找出程序,看来是属于KNOW-HOW一类的,阿婆也很和善的让我试一下,很得意的坐在纺车前,只是右手一摇纺车,左手的棉线就断了,折腾了几下还是左手一团棉,右有空握柄。看来没有一段时间的操练是不能听到着嗡嗡的响声的。走出作坊,阿婆们又是很麻利的在操作,一会又挤了个水泄不通。
一路走来,人还未到,先闻到了一阵酒香,柜台和“香山馆”的一样,只是靠墙一溜的架子上放着一坛坛红封白酒。一旁的几张八仙桌旁,都坐着喝酒的先生们,伙计的吆呵轻重缓急象是在唱水乡小调。一抬头看到了“公生糟坊”的门牌,看这里生意的红火象象是从远古走来,源源流长。一听有免费品尝的酒,就凑个热闹去后面酒坊里看看。一条回廊,廊前有着姑婆在卖“姑嫂饼”,吃惯了上海精致点心的人,是不太喜欢这种简单的食物的,但求一个新鲜,就买了几个尝尝,也算是为品酒垫个底。口味果然是属于地方风味的,也许就是面粉加芝麻粉混合而成的东西,不过也算尝过了。来到酒坊,看到两个巨大的酿酒槽,里面散发着醉人的味道,时间一长恐怕就要站不稳了。这里的人可真好,根本不吝啬酒,为远来的客人准备了一大缸酒,这个酒缸足可用来沐浴了,但不知白酒浴是否有美容养颜的效果。一个小杯三钱,一口酒一直爽辣到心口,连不喝酒的妈妈说好喝好喝,突然我发觉了我们家还有个酒仙。这种酒叫“三白酒”用白米、白面和白水酿就而成的。
从“公生糟坊”的后门,就看到了一片蓝印花布从五六丈高的竹竿上一泻而下、轻舞飞扬,女孩子很是留恋这里的花团锦簇,三五成群的在合影留念,男士们却在一旁驻足观望,不愿意上前去凑个热闹,也许是嫌弃这女孩家的花哨,不愿意沾染;也许是欣赏这美景盛收,不愿意入画。而我则呼的一身就窜了进去,拗了几个造型,留下几张倩影(还没有洗出来,不知道效果可好),突发奇想,撩起了两手边的花布,权当是舞台上的水袖,做一个“水中照影”只可惜少了一点婀娜。这里是晒布场,位于作坊的后院。往前走,绕过几个厅堂,来到了前面的展厅,这里成列的我并不陌生,有很多都是在上海的商店里出售的东西:蓝印花布服装、包、伞……目光一转,却看到了一柄用蓝印布做成的团扇。扇面上一个四五岁的幼童骑在一架自行车上,走上前一看,旁边有一提款曰“瞻瞻底车,自行车”。这个“底”字很奇怪,也许是通假字吧,或是吴哝软语的译音,这么看来这副画也许有点年头。再仔细看看原来当作自行车轱辘的却是两把大蒲扇,蒲扇上的折痕看上去确象自行车的钢丝,真是一种童趣。根据题字我揣测着这画也许是朱屺瞻的作品,由从画的简练古朴、清新幽默来看又觉得有点象是丰子恺的画风。反正很喜欢就买了一把,拿在手中轻轻一摇,脸颊旁顿生清风,这扇儿摇走了秋日正午的艳阳。
出了“蓝印花布作坊”继续往西行,已经是中午十分,小巷旁的人家都打开了门儿,招揽着游客尝一下她家的水乡菜肴,走进一家,向里看去,在临近水旁的窗前,摆下了三四桌,每桌两三个客,虽显拥挤,却很悠闲,没有了再容纳我们一行的地方,而我们也不愿意在这里白白浪费了时间,信步出得门来,却看见一奇怪的风俗,家家门前挂了一个装白色肉皮的袋子,真是古怪的很。
小巷蜿蜒向前,却不能一目将其看个通透,这也许就是韵味所在吧。继续往前走了一段,来到了一个热闹的地方,两个门一进一出,进口处悬挂着“茅盾故居”,在这小镇出此大家,真是意外,但听得知事的老人说这块地方出过一个太子读书处(明,昭和太子,想寻访一下,却已经没有了踪迹)两个翰林,十几个进士,几百个举子,在史册上有名有姓的也有几十位呢!真是卧虎藏龙之地呀,终于领悟了为什么这里的人们并不以推崇“商”而汗颜,原来这里掘一块就是汉土,掬一捧就是明水,整个的镇子被千年的文化所承载,虽不比苏杭的磅礴,而江南的文明却缺不得这一角呀。如此出类拔粹的小镇呀,因她的悠远古朴而滋润了一代代文化大家,而一代代文化大家又为小镇添上了一道道的辉煌。
“茅盾故居”的碑比其间的房屋更让人眼睛一亮,毕竟“茅盾”两字远比一座早年的局所更有内涵,更能让人思想联翩。一路从介绍茅盾生平的厅堂转到了他的书房、灶间、饭堂,桌是普通的桌、灶是普通的灶,猜测着当这位大文豪对着这些留下他儿时点滴的地方,想的应该是什么呢?
从“茅盾故居”的出口出来,终于透了一口气,这位大家的故邸竟然让我矜持地不能呼吸了。应该是被一位文人的曾经,一位文人的灵魂而震慑!……这边的恍惚还没有终结,那边却又引起了我的好奇。
站在“茅盾故居”的出口,一台头就看到了“林家铺子”,两地之间的距离竟然近得超过了我的想象,仿佛翻阅一页《林家铺子》的时间,就能到达。铺子很大,也很亮堂,可以想象当时的“林老板”是如何苦心专营,来支撑起这里的头面的。只是现在的“林家铺子”已经物非物,人亦非了,这里没有为从上海逃难人准备的“一元货”了,有的是为从上海旅游的人准备的工艺纪念品;没有了林老板的盘算,有的是林老板从来没有的富足。
出了“林家铺子,往西走出十来步,眼前豁然开朗。被江南小镇的拘谨和局促所压抑的心情一下豁达起来。前方一块空的场地,象是当地人用来集会用的。场地右边是”修真观“,应该是这里最有气派的建筑了,观门是十六开雕花木门,门前树着五六丈高的旗杆,观门左右手有着数十米的红木游廊,廊下和旗杆下挂这一溜红灯笼,为这素色的水乡平添了点姿色。”修真观“是江南三座名观之一,和苏州的玄妙观齐名。但这个观前却很古怪的没有悬挂匾额,却挂了一个大算盘,不知道意味着什么?是警示人们为人不可太斤斤计算呢,还是提醒人们为自己多打算打算呢?
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进到里面发现了更加荒唐的事情,“观”应该宣言道家,但里面却供奉着菩萨。想必这里是一块祥和的地方,既然宗教所宣扬都是行善,就将其合二为一了吧。观中没有香火,也没有什么出家人,但仍然不缺善男信女在佛像前顶礼膜拜。几尊簇新的彩粉菩萨,没有金身菩萨那么的威严,到是和墙壁上水粉的《王母出游图》相应成趣。
从“修真观”的后门一拐,就进到了“夏同善翰林第”,江南的宅地不同北方的四合院四四方方,这里前一个厅堂,后一个回廊,左一棵桂树,右一株芭蕉,尽显着江南园林的景致和典雅。正厅成列着一套红木家具,暗褐色散发着悠远的灵光,随着别人的声音,抬头向上看去,从匾额的两边的墙里各伸出一个木阶,上面放着两个红漆木盒,上面两个金字“诰命”,屋主一定是曾经享受过皇家的恩崇,只是这敢恩带德的供奉方式有点奇怪。夏同善是个清朝的官,从介绍中知道了他曾经是光绪皇帝的老师,还为“杨(乃武)白(小白菜)案”上奏朝廷,使得杨白冤案得以昭雪。
“夏同善翰林第”的正门隐在了修真观回廊的后面,所以出来后又来到了修真观的外场,只是这会儿人多了起来,从修真观对面的戏台上传来了丝竹之音。一群当地的农家阿婆围在台前,津津有味地倾听着这桐乡花鼓戏。我也上去凑个热闹,但什么也没有听懂,而这戏台却值得品位。戏台底高两米,中间一扇乌门,应该是登台的地方,看戏不能太靠前,站在六尺开外的算是第一排,前面的空地衔接两边的街道,所以并不因为有了戏台就阻挡了来往客人的通途。戏台上三面有雕花木窗相围,隐隐在窗后是司琴的位子。台上的唱者应该是50开外的老者,浓妆艳抹的油彩没有办法掩盖眼角的鱼尾,而演的却是个生角,有生角这应该是一出才子佳人的戏吧,只是左右张望才在幕帘后面绰约出一个“阿婆佳人”。镇老矣,戏亦老矣,没有年轻人的追捧,就只能剩下老人们农闲时的自娱自乐了。再向戏台的屋顶望去,两个飞檐巧角,型如秋雁南飞;屋檐的上面却塑着插着背靠旗的武生,好象一出“三英战吕布”的好戏由台上打到了天上。这边丝竹未定,那边却响起了开戏锣鼓,又是什么地方在演戏呢?
我寻声向西,锣鼓是从一间房中传出,里面黑乎乎的,挤进里面仔细瞧,原来是在背光的地方正上演着“皮影戏”,这可是第一次看皮影戏。一道白布挂在前面,左右两棵树,算是布景,一会一阵锣鼓响,主角出场了,一个是孙悟空,一个是什么魔王的,早就是耳熟能详的故事了就免去了对白的麻烦,而老的小的也只是看个热闹罢了。一会儿孙悟空和魔王都变换了身型,一个是仙鹤,一个是条蛇,又是一阵的猛打,终于孙悟空胜利了(料想中的结果),此时仙鹤悠闲的在树旁梳理着羽毛,姿态轻盈,很传神。戏的时间很短,也就五分钟吧,却让我领略了一番别样风情。
近来身体一直不太好,没想到到这里走走的感觉是那么的奇妙,想必是在大城市住久了的缘故,用老话说离地气太远了,如今踏在这块土地上,也算是一种情结的解脱吧。
乌镇的风情看了七八九了,但还没有吃午饭呢。根据旅游小册子的介绍,乌镇的传统美时还真不少呢。找了个饭庄看来不错,上楼,此时已过了用餐的时候,只几桌上堆着残羹冷炙,而吃饱喝足的人好象并没有尽兴,还在聚在一起山聊海聊的。我们选了个靠窗的位子,坐下,点起菜来。红烧羊肉、三珍酱鸡、荷叶粉蒸肉当然是要来的,问起店家怎么卖时,店家说你们两人可以来半斤羊肉,半只鸡,一个荷叶包,再来一个时兴素菜,开洋野开花,再来一个汤。我点了个昂刺鱼豆腐汤,但18块一大碗嫌太多了,正嘟囔着就听到店家说那么来10块钱吧。真够周到的。菜的味道的确不错,特别是羊肉和汤,10块钱的汤并没有比18块钱少多少,吃了一碗饭还想来一碗,店家一边忙着收拢隔壁的桌子,一边朝旁边一弩嘴说,吃多少自己去盛吧。瞧,这里的民风够淳朴的吧。
民以食为天,只要口中有东西可嚼,就觉得天下为我至尊了。此时也已走到了镇的西头,过了一座“应家桥”,桥头一处“访卢阁”。“访卢阁”是个茶铺,比起“财神湾”的茶铺可要大多了。里面已做满了喝午茶的客人了,眼见门口一桌两位小姐,相对而坐,瞧装扮应该也是游客。一个人面前放着透明玻璃茶盅,一白一绿两杯茶,相当好看。绿的茶中有豆,应该是薰豆茶,但白色的象酒酿,怎么也猜不出是什么。问了这里的茶博士,她一边指挂在门口的白色肉皮一边告诉我这就是锅巴茶。我这是才看清这“肉皮”原来是挂在门口的锅巴呀。一回头看两个小姐已经离去,不知道是中午吃得太饱还是这茶吃不惯,两杯一白一绿的茶只浅浅地动了一点。
往前走了一段,几家店铺显示出一派浓浓的商业气氛,一路逛来,布鞋店、竹器店、陶器店、装裱店……不经意的一抬头,看到一个斗大的“当”字嵌在一面墙上,应该是到了当铺了。信步走向前,双手举过头顶,刚刚能碰到“当”字的底边,不禁感叹好大的气派呀。从当铺的狮头钉门走进庭院,来到了这家名曰“汇源典当”的当铺,一排两米高的柜台威严而立,想象着在鼻子上架着眼镜的老先生那张不苟言笑的脸,更是阴森可怖。柜台的高度和柜台上木制的栏杆,是为了防止旧时当当的人抢钱所做的防范措施。如今,我也可以进到内堂,看一看这森严的店铺里面是什么?从边门绕进里面,见每隔三尺的柜台前就有一个窗是收货和给钱的处所,一群孩子们,占据着这些地方,用手在桌子上拍地咚咚作响,有些还嫌不够威严,索性用脚配合着手踩出一串串声响。如今的人们也只有从一些老戏里才看得到当铺当时的情景,但它毕竟是过去财富的象征,所以引得这些不懂事的小孩来模仿店里收受典当人财物的状况。此时,看到墙上挂着一块牌子,分成四行,一、三行挂着汉字;二、四行挂着数字,看旁边的介绍说这是“朝牌”,是当铺用来计算当票过期日子的东西,只是这里计算日期是用的中国的百家姓的排列方式,也许作为习字的基础教材,“赵、钱、孙、李”是必修课,就象我们口中的“A、B、C、D”一样。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随着河水流走了,我一天的游览也将结束了,一路沿河的南岸向回走,南岸没有北岸的喧哗,只有千年的青石板路和上面的回廊,不少的游人坐在廊下,看着水儿悠悠或歇口气儿,或想着心事。在那一边有十几个老人,坐在午后的暖阳中,系数着他们旧时的故事。真羡慕他们的悠然,想着等我老了也找个这样的地方,和着我的朋友们,讲述着这里和那里的故事,你愿意一起来吗?
后记:
用了一周的时间,终于写完了《乌镇游记》,毕竟这次的出游是快乐的,所以留下来的也是快乐。
但在游程中有点遗憾:没有向文中一开始想象中那样,在夕阳下喝茶;在蓝印花布作坊拍的照片也暴光了,还有一些地方如:余榴梁钱币馆、江南木雕成列馆的印象不深了,所以没有留下什么笔墨;没有从水路上更进一步亲近这水乡古镇。这里是需要慢慢来体味的,就象看到四幅一组的水粉画,题为“春”、“夏”、“秋”、“冬”四时的景致和心情一定也是不一样的。一点遗憾能让我更多的发挥想象去想我没有亲历的东西,也不是很好吗!
㈤ 乌镇游记作文!!!800字
经过几个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到达了此行的目的地——乌镇。
乌镇,像许多江南小镇一样,有穿过小镇的狭窄河道,有傍水而筑的朴实民居,有乌蓬船悠悠地在小河上荡过,有巷子深处升起的袅袅炊烟,有农妇在通向河道的石阶上浣洗……而不同于其他的江南小镇,乌镇少了一些商业气息,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气息,这源于那里的景,那里的人,那里的文化。
小桥。乌镇的桥不算多,但已足够独特。走过蜿蜒的石子路,绕过许多弯道,眼前,出现了一座桥,虽然有些大,却也是一块一块用石头砌起来的,一样结实,一样美观,一样真实。再看看桥头的石刻字,得知它叫“逢源双桥”。这是河道的第一座桥,所以叫逢源。穿过弄堂,走过一户户人家,便看见了一座小桥,这座桥就是江南古镇所特有的石拱桥,精心雕琢,显得立体的花纹使人心怡,站在石拱桥上,可以看到船夫摇着桨徜徉于碧水中,一脸泰然。这就是乌镇的桥,大的给人豁然,小的则给人舒心。乌镇如果没有这些桥,肯定没有这般精致,没有这般古朴,没有这番意境,就像一幅精美的画少了修饰。乌镇的桥不多,但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妙趣横生。
流水。水,永远是江南古镇的主题。悠悠流淌着的是傍河居民的生活主线,水承载着他们的希望,承载着他们的淳朴流向更远的地方。这里的水,碧绿碧绿,这里的人,清清澈澈。我们坐上了乌蓬船,船慢慢地游荡开来,船夫站在船尾,熟练地摆动着桨,荡开一阵阵涟漪,船左右摇摆着向前荡着,左右房舍似乎也在摇摆着,倚在扶手上,随着船摇摆着,突然感觉,好像一下子摆脱了城市快节奏的生活,融入了一片安宁祥和的小镇生活中了,这里的一切,随着水流慢慢飘荡着,远方,成片的杨柳随风摇摆,是惬意,是安逸。终于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向往威尼斯,因为那里是水城,因为水给人以安逸,当水成为城市的主命脉的时候,人们就真的慢下步子来了,也许这是一种回归,生活方式的回归。乌镇的水,就是这样,这样的水,孕育出了水一样的人。
人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乌镇,养出了一方淳朴善良之人。穿过深深的弄堂,路过许多人家,他们似乎从不被游客们打扰,依然各自生活着,悠闲地生活着。有人敲着木鱼,说着些我们听不懂的话,也许是在祷告吧,有人则在自家园子里种菜,不时地,有小狗会跑到路当中,抓抓痒,作揖,或是,就呆在路当中,不走了。还有八哥见人就说“你好”,逗得游客不时称赞。这番生活情趣,不得不令人向往。我甚至想,这里,是不是许多中国文人被贬官之后的世外桃源呢。
文化。乌镇除了有秀美的风景,和蔼可亲的人,不可或缺的,是它的文化。文化始终是使一个古镇永远吸引人的力量,有了文化,古镇彩绘分外夺目,才会将其深邃展现在人们面前,才会让人们来读懂它。走进一个个小小的门洞,里面无不是一种精髓的文化。我走进江南百床馆,里面陈列着从明代到近代的床,上至皇帝御用之床,下至普通百姓之床,这是床的发展,也是历史,这些床的雕刻都十分讲究,一看便知是能工巧匠一刀一刀精心雕琢而成,想来现在的床虽然大而舒适,缺少了一番心血,少了一种工艺,也少了一种文化,一种木雕文化。这种床,保留在乌镇,也成为乌镇的文化瑰宝。再走过一段高高低低的石板路,穿过狭小的巷子,就是蓝印花布的作坊,大大的园子里挂着长长的布条,等着晒干。蓝印花布是江南的特色,也几乎成了它的象征,小而精细的花纹透出的是一种细致,蓝色衬出的是一种古朴。看雪白的布经过能工巧匠地改变成了美丽的蓝印花布,不得不感叹乌镇人的手巧,也许这种手艺只有在乌镇才看得到,因为这里原汁原味地保留了这种文化的传承,这种风格,是属于乌镇的,是属于江南古镇的,因为只有在这里,穿着蓝印花布的衣裳,坐在河边看过往的乌蓬船,才是和谐。乌镇除了有这些工艺外,还出了一位文人——茅盾。他的《子夜》、《春蚕》、《霜叶红似二月花》都是闻名遐迩的作品,他的故居依然透着一股文化的气息,墙上挂着“有志竟成”的字样,那应该他的座右铭吧,书桌上,简洁地放着几本书,书页早已泛黄,他的学识,见解却不会发黄,而是愈陈愈精。茅盾故居的布置非常简单,会客室里只有两把椅子,一张桌子,也许,对于一个文人来说,这已经足够了。也许中国许多文人都是这样,过着清贫简单的生活,正是这种清贫,正是这种生活,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君子”,这让我想到了鲁迅,看过他的三味书屋,一样俭朴,一样充满文化气息,只是鲁迅还有一个百草园,可供闲暇用。而茅盾,所有的时间都在书里了。走出茅盾故居,再往前,便看到了保存尚好的当铺,推开有石狮子的大门,转过几个弯,就到了当铺,一个大大的“当”字写在墙上。跨过高高的门槛,站在水泥地上,交换物品的窗口很高很高,窗口也很小,别的地方都用木条弄成小孔状,这样奇奇怪怪地结构听说是为了防止斗殴,以便公平交易。看来古时候人也懂得经济理财。从旁边的小门可以绕到当铺里的工作人员坐的地方,踩在石库门般的地板上,可以听到自己的脚步声,还有回音,登上三节楼梯,坐在木凳子上,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视角转到旁边的墙上,那里是一块板,上面是一些可以活动的字块,就像拼图一样。古人就通过他们来记住人们当物品的时间与期限,古人就用这样的方法代替了现在的电脑,也够聪明的。这就是古时候最常见的交易方式,现在像这样保留下来的当铺也不多了。乌镇就有幸将其保留了下来,也不失为一种经济文化。
于是,多元的文化,乌镇都保留了下来,并且,多年来,人们已经把这些文化与乌镇,这个江南古镇联系起来了。乌镇的文化是值得人们去寻觅的,因为这是我们的文化遗产。
走出乌镇,已经很晚了,让我不能忘却的,是这里的古色古香,是这里的小桥、流水、人家,更重要的,是这里不可替代的文化。
再见,乌镇。我还会来的。
㈥ 乌镇游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记叙了作者游历满井所看到的早春景色,抒发了作者喜悦的心情,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对自由的向往和希望在公事之余能够继续出游的美好愿望。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和愉悦,轻松的感情!还有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弃。
㈦ 《乌镇游记》阅读题 乌镇有什么特点简略点
河网密布,港汊纵横,古老,纷繁多姿
㈧ 在《乌镇游记》一文中的豁然开朗的意思是什么
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这里“豁然”的意思当时专理解为“突然”。文中豁然应理属解为开阔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因为文言词大多是多义的。“然”也可能是其他意思,例,古人表示赞同说然也,译为对的,正确的。这里的豁然开朗后来被人选为成语,编进成语大典,“豁然”不可能是表示突然的意思的,因为其他的语义不允许。课文前面说小径狭窄,所以后面相对的是指开阔的样子。而且古人不大会在做文的时候蹦出“突然”这样的词语。
㈨ 求乌镇一日游 观后感
昨天是7月3日,周六,清晨,耳边响起了雄壮的国歌声,硬是把威威从甜甜的睡梦中吵醒,猛然想起,约好了妖妖5:30在电梯口碰头的,揉揉醒眼,看看外边的钟...不会吧?已经是5:20了?!晕啊~~快快~~我要快点了,要不,妖妖可是会砍我的啊~你说,我的个子,我的体形,哪里是妖妖的对手啊?!匆匆洗簌完后,就急忙赶了过去,还好~没有迟到,刚刚好5:30,不多一分,也不少一秒~嘿嘿……威威心中怯喜……
和苗苗约好了5:45在车站等车,威威和妖妖就急急忙忙的赶过去了,哪知苗苗是个拖拉鬼~~左等右等就是不见他的影子,情急之下,威威只得拿出手机来,给苗苗发消息,身后传来了熟悉的声音,转头一看,只见苗苗悠哉悠哉的在向我们走来,脸上挂着他的招牌式的笑容。虽然心里有点气愤,但是看到他那万人迷般的笑容,也就消气了~唉~没办法,谁让他的笑容这么甜呢?说真的,仔细看看,还有那么一点点的羞涩诶~~(苗苗不要打我啊~我可是实话实说的哦~)
上路咯~~目的地,上海旅游集散中心,最终目的地——乌镇~~~~~~~~~~~
到了梅陇,理所当然的要换乘地铁去上海体育馆。虽然还没有下车,但早已看见棒棒糖的“倩影”在车站门口等候~看看坐在威威身边的妖妖,满恋的笑意~唉~为什么平时妖妖和威威在一起时就不能这么温柔的笑呢?威威有点忿忿不平,想想也罢,毕竟……
到了上海体育馆买完票,威威大呼上当,原来买长途旅游车票是送矿泉水的,之前没有人告诉过威威,害的威威辛辛苦苦的从上海石化背了两壶水到上海体育馆!累哉累哉!5~~~~~没天理啊~它干吗要送我们水啊?
车上的故事,威威就不多说了,没有什么好玩的故事,不过就是睡睡觉,说说话的~不过,在进入浙江省范围的时候,反正了很有趣的事,满车的人的手机都在那里此起彼伏的叫着,威威和苗苗坐在一起,都觉得好奇怪,为什么他们的手机叫的这么欢~接着,苗苗的手机也叫了,打开消息一看~哈哈……欢迎使用浙江嘉兴移动通信,如有问题,请致点1860~苗苗直呼手机性能太差,居然是最后收到的~~威威只的捂着口袋,不出声,结果,手机它还是叫了...真是个不争气的家伙,当了个倒数第一.....唉~虽然它是我最爱的MOTO...唉~
当当当……大家没有看的睡着吧?~
揉揉眼睛,准备好看乌镇的故事哦~~进入正题了~
记得有朋友告诉过威威,乌镇最好玩的时候是下雨的时候,可惜啊~天公不做美~偏偏它就是烈日当空,害的威威不得不打起了天堂牌的遮阳伞。~
乌镇是江南有名的古镇,同时它是个很美的水乡,虽然威威不怎么喜欢水乡....原本以为乌镇会和西塘一样,是个比较开放式的景点,去了后才知道,那里布置的有点像个公园~而且是不怎么大的公园~~首先到的第一个参观景点是百床馆~威威惊叹于古人的造物水平,以前的床可比现在的床漂亮好多啊~~就像电视里的那样~有的床在床前还有3个小档档~用棒棒糖的话说,就是夏天可以多打几个地铺。在参观的过程中,偶尔听到了某个导游的介绍~她说:没有档档的床是正宫睡的~有一个档档的床是偏房的睡的~~威威不禁想起那张有3个档档的床,那不是偏偏偏房的睡的么?唉~古代的男人啊~~没话说了~~~
第二个景点是乌镇的酿酒坊。未见酒坊的模样就已闻到了阵阵的酒香~~看见走出来的人手里都拿着甜酒酿,威威很是心动...虽然有模有样的走着~其实啊~~~心里一直在盘算着呆会儿要买多少酒酿拿着路上吃呢~~~进入了酒坊,发现那里还挺那么一回事的。有模有样的~~乌镇的特产酒是三白酒,那里有试喝的~~~嘻嘻..天下的人,哪有不尝免费的东东的啊?~于是威威拖着苗苗还有棒棒糖前去试喝~~一定有人会问,妖妖呢?唉~威威拖不动她~她不擅酒力,如果喝醉了~~没有人拖的动她啊~~算了算了吧~威威是最后一个喝的~棒棒糖说,这酒不错~好~~威威喝完后,面不改色心不跳~就觉得喉咙口热乎乎的...挺舒服的~~就是没有晕晕的感觉~~所以,威威知道威威没有醉~嘿嘿……苗苗说~他走路有点点漂~~嘿嘿..原来他不甚酒力啊?~好~以后可以欺负他咯~~~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