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记遗址 » 旅游遗址开发介绍

旅游遗址开发介绍

发布时间: 2021-01-17 17:57:12

① 城市旅游目的地(包括城市公园、文化遗址等)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这里是上海松江广富林遗址公园。广富林,位于松江城西北公里,辰山塘东岸,佘山镇广富林村,地处上海市松江大学城,是上古时期东吴东部文化、政治、经济和交通中心。文化遗址一直延续到春秋战国乃至两汉以前,几乎每个时代都留下了十分珍贵的文化遗存,这样的历史遗迹对于上海这样一个缺少历史根基的城市来说,其历史价值、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意义都十分重大。早在新石器时代,上海地区的先民就在松江广富林留下了生存发展的足迹。水网密布,土地肥沃的广富林地区孕育了繁荣的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四千年前,北方的王油坊先民迁居到广富林,与当地原住民一起创造了南北文明相互交融的“广富林文化”。 为了传承历史文脉,规划占地1平方公里的广富林项目包含有遗址公园、文化展示区、古镇改造区等几大片区,周边还设计了体现休闲、居住功能的中式院落等。 其中,规划以考古遗址保护区为核心,凸显农耕、生态文化,以绿地、广场的形式,对古遗址加以原生态的保护和呈现。 广富林遗址公园的开发建设以传承历史文化,保护古镇原始生态肌理为目标,将结合现代城市建设理念,建成一个“水下博物馆”。在遗址保护区之外,还开辟了占地120亩的“文化展示区”。其中,广富林遗址考古博物馆将作为主体建筑矗立于公园核心位置。 博物馆四周将开挖河道,形成一片200多亩的水域,而博物馆就在水中“漂浮”,整个馆分水上观光台和水下展厅两部分。展厅不仅陈列出土文物,开辟广富林发掘现场模拟展示、藏宝室等配套设施,还包括一个再现古老集镇民风民俗的广富林汉代集镇模拟馆,一座集中展示上海古代重要历史人物形象及事迹的乡贤祠。一批制陶坊、布艺坊、农耕院、书院、水上码头等也将在此建成,西边的广富林文化遗址将被原址保留,形成一个具有都市农庄特色的公园。

② 旅游资源开发的相关书籍

书名: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
图书编号:2334338
出版社:山东大学出版社
定价:33.0
ISBN:756071867
作者:王德刚
出版日期:2007-05-10
版次:1
开本:16开
简介:
由山东大学旅游管理系组织编写、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自1997年出版第一版以来,已经连续印刷了多次,发行量达数万册,被国内十多所高等院校确定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指定教材,在旅游高等教育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次修订就是在此基础上,一方面总结了近十年来旅游资源开发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强调技术上的规范性,力求与已经实施的国家标准保持一致,使本书在理论上具有总结性、有高度,同时又突出其规范性和实践性。
作为一门直接对应着实践领域的应用性学科,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相关理论在中国旅游业突飞猛进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洗礼与检验,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新的技术在旅游开发实践中不断推陈出新,进一步丰富了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理念。
目录:
第一章 旅游资源
第一节 旅游资源的概念
第二节 旅游资源的特点
第三节 旅游资源分类
第四节 旅游资源评价
第二章 旅游资源开发
第一节 旅游资源开发概述
第二节 旅游资源开发可行性研究
第三节 旅游资源开发规划
第四节 旅游资源开发的组织实施
第三章 地文景观旅游资源开发
第一节 地文景观类型
第二节 地文景观旅游资源的旅游功能及其开发
第三节 山岳型综合旅游地开发
第四章 水域风光旅游资源开发
第一节 水域风光类型
第二节 水域风光的旅游功能
第三节 水域风光资源旅游开发
第五章 天象与气候景观资源开发
第一节 天象与气候旅游资源类型
第二节 天象、气候与旅游的关系
第三节 天象与气候旅游资源的开发
第六章 生物旅游资源开发
第一节 生物资源类型
第二节 生物旅游资源的主要特点
第三节 生物旅游资源的主要功能及开发
第七章 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开发
第一节 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类型
第二节 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的科学价值
第三节 遗址遗迹类资源的旅游开发
第八章 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开发
第一节 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类型
第二节 建筑与文化艺术
第三节 建筑设施类旅游资源的开发
第四节 园林建设与旅游开发
第九章 旅游商品开发
第一节 旅游商品的概念和特性
第二节 旅游商品的组成和分类
第三节 旅游商品的开发
第十章 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开发
第一节 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类型
第二节 著名人物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三节 重大事件的开发利用
第四节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
第五节 旅游节庆活动策划与组织
第十一章 旅游资源管理与保护
第一节 旅游资源管理体制
第二节 我国的旅游资源管理模式探索
第三节 旅游资源保护
第四节 世界遗产公约与国际经验
第十二章 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内涵
第二节 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分析
第四节 旅游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研究
主要参考书目

③ 城村汉城遗址的旅游简介

城内高胡坪是汉城的中心建筑区,揭露的一组大型宫殿建筑遗址有正殿、侧厢、庭院、天井、排水沟等,保存相当完整,出土大量的陶器、铁器、铜器等。其器形有罐、盆、钵、瓿、壶、盅、铁矛、铁剑、铜镞、弩机等。据考古队论断,城村汉城的始建年代,可能是早到西汉前期,即闽越国统治时期,其下限可能延长到西汉末或东汉初年,它的兴废与闽越族的盛衰密切相关。
城村古汉城遗址位于市区的正南,距城关35公里,为武夷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被列为武夷山世界遗产地的古汉城遗址保护区,1996年12月列为第四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村汉城遗址发现于1958年,是1997年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福建省已发现的古城址中保存较好的一座汉代古城址,也是我国江南地区比较完整的一座,它已成为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的一个重要景点。
武夷山人总是自豪的说,这里是双世界遗产,文化遗产人们都知道朱熹和紫阳书院,此外就大力推荐下梅村。我却在喝茶时知道左近有汉代闽粤王朝遗迹,一时神往。老蒋回去了,小平便租了车,又找来另一个朋友林警官,以充向导。司机小左听得一大早冒着寒气去古汉城,便摇头说那里不好玩,没什么可看的。早去的价值是可以不付他们认为非常不值得的部分门票。晴天清晨,大雾。建溪如温泉般蒸腾,远近树叶结着霜。雾中一路前行,途经林警官工作的地方,孤独的一片房子和农场。见古汉城路标转进小路,雾更浓,但不一时目的地到达。
暗红色大门,后面荒草和矮墙的影子。除了晨雾,我们该是最早来客了。四周寂静,一条鹅卵石路延伸至遥远的年代。今晨比昨日稍暖,霜只结在叶片边缘,所有草木都镶了一道白色。这城是曾助刘邦而战的闽粤族人,因为野心而修建的小小王城,中间山丘建造宫殿,两边高处有了望台,四面环水,明显取了守势。然而终于城破荒败,只剩下少许残迹。浓雾环绕中登上宫殿台基,不见两边了望台,只看到玻璃板下几块古老城砖。殿堂有采暖的地热管道,还有用这管道加热的浴池。虽然只是小小族群,王室在战云之下亦未曾忘记这些舒适的享受。
宫殿之下是古井,仍然有水,可饮用,旁边贴着检测报告,亦属矿物质含量可观的“矿井水”。打上来半桶水,确有许多漂浮物,据说是甘甜的。井亭边一块大牌子,写着华夏第一井。遗迹、荒草和浓雾,气氛肃杀。阳光透过来已然极淡,公路就在不远处,声音也像隔绝了一般。仍然沿着鹅卵石路走出去,据说夏天这里出没许多蛇。
按古老建筑样式,墙壁却不是砖砌,是石子、砂土、糯米等等做成的“混凝土”墙。现代生活虽早已占领这古老小村,却还留得一些从前样式的泥墙。一个角落有小戏台,空荡荡的,只有一个老者在晒太阳。见我拍照,他眼都不抬便走开去。村里的生活显然刚刚开始,清冽空气荡漾着人的气息。
城村道路狭窄鹅卵石铺就,中间一条石板,供独轮车通行,路边是流经每家每户的水渠。见到一家院子放着独轮车,冒失的进去试推,居然能平衡。放回去才看见主人在屋顶上,忙忙的作些泥瓦活儿。林警官是轻车熟路,三绕两绕出村而去。牌坊下几个人晒着太阳,几条狗懒洋洋的躺着。

④ 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简介

九寨沟的山水形成于第四纪古冰川时期,现保存着大量第四纪古冰川遗迹。九寨沟的地下水富含大量的碳酸钙质,湖底、湖堤、湖畔水边均可见乳白色碳酸钙形成的结晶体,来自雪山、森林。 秋天里的九寨沟
九寨沟的活水泉又异常洁净,加之梯形状的湖泊层层过滤,其水色愈加透明,能见度高达20米。翠海、叠瀑、彩林、雪峰、藏情,被誉为九寨沟“五绝”。水乳交融,美不胜收。九寨沟在60年代的时候是126、127两个林场的砍伐地。1960年毛主席发出号召要支援边远的山区,由此由平原一带的人们响应号召分别走进阿坝州,甘孜州及凉山州进行三线建设,也开发森林。九寨沟被砍伐了6年,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人们开的会很多,这时九寨沟得以停砍10年,生态得到了一些恢复。 文化大革命之后,1975年农牧渔业部的一个工作组对九寨沟进行了综合考察,并得出了“九寨沟不仅蕴藏了丰富、珍贵的动植物资源,也是世界上少有的优美风景区”的结论。同年,中国林科院院长,著名的林学家吴中伦教授对九寨沟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吴教授身临其境,感慨万分的说:“我到过欧美数国,也从未见过这样的奇美的自然景观,必须好好的保护起来。”他立即上书到四川省政府、并告知省林业厅。省林业厅十分重视,立即通知南坪林业局:九寨沟200米以外才能砍伐,这是林业部门保护九寨沟最早的一个措施。1977年四川省珍贵动物资源调查队写入了《四川珍贵动物资源调查报告》,1978年11月30日有关部门下令停止在九寨沟采伐木材。1979年两个林场迁了出来,1980年,九寨沟自然保护处成立,游客也越来越多。 九寨沟
一位曾游历了世界若干名胜的英国游客说:“九寨沟比斯里兰卡的千尺悬瀑,几内亚的新娘面纱,日本的日光之泷、瑞士的日内瓦湖等名胜风景区相比,更能引人入胜。”美国跨国公司的总经理林德布雷游览了九寨沟后,惊叹道:“地球上有九寨沟这样的景观,是一大奇迹,是我们人类的一大幸运。” 20世纪70年代,一群偶尔闯入的伐木工人发现了这片仙境,伐木工人刀下留情,留下了这片森林,成为国家森林公园,1982年成为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且又被列为国家自然保护区;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1997年又被纳入“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2001年摘取“绿色环球21”桂冠,成为获得三项国际桂冠的旅游风景区。 2009年,瀑宽320米的诺日朗瀑布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最宽的瀑布,成为中国旅游景点又一项中国之最。 1982年国务院批准九寨沟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984年成立管理局,九寨沟正式做为风景外开放。1992年12月14日,经联合国教科组织世界自然遗产委员会在美国新墨西哥圣菲召开的全委会第十六届大会表决一至通过将九寨沟与黄龙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并由马约尔颁发了证书。1997年被纳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2000年评为中国首批AAAA级景区,2001年2月取得“绿色环球21”证书,时至今天九寨沟和黄龙已成为拥有三项桂冠的世界级风景名胜区。九寨沟与乌镇、丽江古城、水墨婺源、凤凰古城、平遥、敦煌和新疆布尔津白哈巴村共同评为蜜月必去中国最美的八个小镇。 历史上居于南丝绸之路的驿途,各族人民在传承和劳作之中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素有“民歌之乡、九寨沟夏季 照片集(20张)琵琶之乡、情歌之乡”的美誉,白马藏族“

⑤ 从旅游体验角度说明应该如何开发利用良渚古城遗址

从旅游体验角度说明应该如何开发利用良渚古城遗址红焖羊肉扶我

⑥ 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的开发包含哪些内容

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

(1)历史遗址类资源开发的原则

①依法保护的原则

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的利用首先应该是建立在遗址得到充分保护的基础之上的,任何不利于保护而损害遗址的利用措施都是不允许的。在开发过程中,应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等文物保护法规,实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加强管理、合理利用”的文物保护方针。切实做好遗址的保护工作,完善各项保护措施,保证旅游资源的持续利用。

②系统规划、科学开发的原则

总揽全局,统筹兼顾,适度超前,服从于省、市、区的总体规划,与邻近地区相呼应,兼顾社会效益与民生工程。实行遗址区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全面保护与局部开发相结合、遗址开发管理措施与旅游景观建设技术措施相结合、非物质文化旅游开发与生态旅游开发相结合、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组合与遗址区整体经济发展相结合、近期开发与远期开发相结合。重点突出近期实施项目,合理规划中远期项目。搞好重点景区景点的配套,提高综合接待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实现对历史遗址的系统开发、科学开发和动态连续性开发,促进区域旅游开发建设的滚动发展。

③恢复原有人文环境的原则

依据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将遗址本体保护、历史环境修复、生态环境建设融为一体。在不干涉遗址遗迹本体的前提下,保证原真性及完整性,要尽可能减少对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本体的干预,保护文物本体的真实性,保护文物及其环境的完整性。营建改善与遗址类旅游资源相协调的良好的生态、环境、景观,保存和恢复遗址原有的历史人文环境和自然风貌,充分发掘历史遗址的内涵,最大限度地展示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所蕴藏着的历史人文价值,为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创造良好的条件。

④区别对待,因地制宜的原则

我国的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类型各异,既有居住遗址、工业遗址、军事商贸遗址,又有水利工程及近代革命遗址。从发展来看也很不平衡,有的发展得比较早,有的仍处于起步甚至完全的保护阶段。类型不一样,开发所展示的文化内涵、外在表现就不尽相同;所处的阶段不同,开发的目标和任务也不同。开发过程中,在充分考虑各类遗址及遗迹的分布、保存现状及文化属性的基础上,对于起步阶段的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开发的目标和任务是吸引更多的游人来观光消费;对发展较早的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开发的目标和任务是提高展示效果完善形象品牌塑造宣传及管理措施。

⑤体验旅游开发原则
体验旅游是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在现代社会高度发展、人们学识层次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对遗址类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应仅仅停留在建博物馆、导游解说的层次上,而应通过发掘遗址文化内涵,使游客融入遗址,增加游客参与的程度,提高资源的吸引力。如河北冉庄地道战遗址,在新的保护规划方案中,将建成以展示地道战革命历史文化为主题,综合参观、体验活动、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综合活动区。游客们在这里可以看展览,了解地道战的历史;钻地道,参观抗战民居,吃抗战饭,看抗战电影,甚至可以亲自打一场“地道战”,真实体验抗战时期的战斗生活。而在工业遗址或作坊遗址开发中,可以让游客亲自体验制作产品的过程。

(2)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开发的理念

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护观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护观是当前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应遵从的主要观念之一。其含义不仅仅是要在利用时保护历史遗址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在利用中如何实现一种可持续的、动态的保护模式。其动态保护就是将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纳入当地的生态保护系统、文化旅游开发系统以及文物保护系统;把历史、现实、自然、人文等多种因素进行整合,从全局的观念去研究、保护、开发和利用,而不是孤立静止地看待历史遗产。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保护的可持续性包含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历史遗址本体及其载体的可持续性保护;一是历史遗址所处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既包括实体的可持续保护,也包括价值观的再认识。

②“生态博物馆”理论

生态博物馆是指在原来的地理和社会、文化条件下保存人类群体遗存及生存状态的博物馆。即历史遗址应原状地、动态地保护和保存在其所属环境中,某种意义上讲,遗产环境等同于“博物馆”的建筑面积。换言之,在生态博物馆中,人们将不再从博物架上看结果,而是在房前屋后观过程———文化遗产、自然景观、建筑、可移动实物、传统风俗等一系列文化因素均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义。生态博物馆的观念是法国人雷佛首先在 70 年代提出的观念,他主张将一个完整地域以博物馆的观念来思考,将自然生态与历史古迹统合在现代人的生活整体环境中,整体的展现出来达到自然环境、历史古迹保存与增进现代人生活整体环境的目的。它的诞生是人类社会现代环境意识和现代生态意识不断觉醒的反映。在生态博物馆理念中,最重要的是区域保护的原则,以及将自然环境与文化遗产在同一环境中保存的基本理念,这完全符合《西安宣言》的要求。对于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我们可以通过采用“生态博物馆”的模式对其加以开发利用。将遗址所处的环境、自然景观、遗存等动态的保护与展示给公众,用全局的观念去开发和保护[1]。

(3)遗址类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

目前,国内关于遗址保护开发利用的模式,主要有四种:

①遗址公园

就是将整个遗址区建成遗址公园,这是目前国内最普遍的一种方式,不仅使遗址得到了较好保护,也通过公园的建设改善了当地环境,为居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是展示优秀历史文化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我国现阶段的遗址公园有三种不同类型:第一类在公园内是有所保留的遗址,成为公园景观的一部分,如西湖公园的雷锋塔、成都望江公园的崇丽阁等;第二类是遗址本身可以成为公园,如圆明园遗址公园;第三类是考古型的遗址公园,它强调的是对文物遗存有所展示,并强调文物的真实性展示,如大明宫遗址公园、曲江池遗址公园。

②旅游景区

许多遗址处在风景名胜区之中,在风景区开发的过程中,将遗址作为旅游景区的一个景点,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展示性开发。如乐山大佛旅游区内的苏轼故居,张良庙-紫柏山旅游区内的张良庙、青岛的琅琊台遗址,重庆的合川钓鱼城等,拥有丰富的古人文资源和自然景观,利用自然、人文资源综合开发旅游产品,形成集历史文化、山水风光为一体的特色旅游景区。

③遗址博物馆

遗址博物馆是指在由于自然或人为活动的原因形成的遗存的原址上建立的博物馆,包括具有博物馆功能的纪念馆和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源远流长,无论地上或地下都保存着大量的遗址、遗迹和遗物。为了在保护历史遗址的同时传播历史文化我国对历史遗址采取通过兴建博物馆的模式来保护展示宣传其文化内涵。遗址博物馆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是建立在由于自然原因或人类活动形成的原址上,它所处的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等等都可以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宗教信仰以及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是自然或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重要的一环。通过展示遗址本身的形成和变迁遗址博物馆使公众了解过去,成为链接过去与现在的重要环节。如1925年我国第一座遗址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成立,1958年建立了第一座在考古发掘原址上的遗址博物馆——陕西半坡博物馆。再到今天遍布全国各地数百家遗址博物馆,在短短的几十年中,我国遗址博物馆经历了一个迅猛的发展过程,并因为其自身独特的文化特性及外在表现成为重要的参观游览地。

④遗址历史文化农业园区

中国有许多遗址面积大,遗址区内居民众多,国家目前难以像发达国家那样,拨出大量资金,清空区内人口,对遗址资源实施保护。因此在遗址区建设历史文化农业园区是一种比较现实的做法。比如汉长安城面积巨大,居民5万多人,主要以农业经营为主,为了有效保护遗址,可在遗址区内发展都市农业,建设观光农园、市民休闲体验农园、现代高科技农业园区等。

⑦ 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的价值及开发意义是什么

不仅产生了客观的经济效益,也教育着人们记住历史,热爱祖国 当然不要忘了在开发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护好我们的共同财富,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能从中受益

⑧ 对历史古迹类旅游资源应如何开发与利用

对旅游区进行开发,从某种角度来说,本身就是一种破坏行为。开发旅游区,就要在旅游区内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宾馆、饭店等,甚至还开办工厂,这一切,都破坏了文物原有保存环境。特别是在文物古迹周围办工厂,在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内修建体量高大的建筑等等,直接威胁着文物的保护。2.短视行为导致文物被破坏的恶果。某些旅游部门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刮益,为了在短期内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对文物古迹进行掠夺性的开发利用,超负荷地接待旅游者,结果加快了文物古迹的老化、破坏乃至毁灭,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3.任意改造文物,造成文物被破坏的悲剧。某些旅游部门为了提高文物古迹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使其长期为旅游服务,在发展旅游的同时.确实对文物采取了一系列维修与保护措施。但由于有关人员文物专业素质差,不懂得文物的维修与保护应尽量使其维持原样、符合其历史时代特点,而是对文物古迹进行随心所欲的“改造”,将其弄成一个大怪物,名为保护,实为破坏。4.旅游业对环境的污染,使文物遭到破坏。车、船等交通工具排出大量的废气,严重污染了旅游区的空气。旅游基础设施中排出的废水、废渣以及船舶泄出的油污等严重污染了旅游区的水源。这些被严重污染的水和空气对文物古迹有着强烈的腐蚀作用。5.游客对文物的破坏,众多的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大量的水份,使文物古迹受到浸蚀,特别是在洞窟、古墓、地下室等古迹中表现得非常明显,旅游者的踩踏、攀登、抚摸等行为可严重损坏文物,例如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埃及金字塔,由于长时期中大量游人的攀登,已经受到严重损害。北京八达岭长城的城砖连遭高密度游人的脚踏手推,出现了严重的凹陷松动。凡游客所到之处,都存在着在文物古迹上乱刻乱涂的现象,更有甚者,竟然用敲砸等手段盗取文物古迹的部件,此等野蛮行径,严重地危害着文物古迹的保护。四、搞好文物保护、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保护文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文物,发挥其作用,实现其价值。在保护好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在利用的过程中加强保护,是我们应坚持的原则。文物作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既可吸引游客,获得经济效益,又可通过旅游活动起到对人们的宣传,教育作用,弘扬传统文化,并可使文物本身得到一定的保护,这样,既保护了文物,发挥了文物的作用,又达到了发展旅游的目的,文物事业与旅游事业可谓是相互促进的。旅游的发展,对文物保护有一定的负作用,这是不容忽视的事实。但我们决不能因此而将文物保护与发展旅游截然对立起来,任何极端的观点和行为都是极为有害的。忽视负作用,对文物只用不保,既不利于文物保护,又会损害旅游景观,从而降低经济效益。一味地夸大负作用,只保不用,既违背了我们保护文物的根本目的、又无视人民群众的普遍心理需求。正确的策略应是:在保护好的前提下,合理地利用文物为旅游服务,边用边保,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尽量消除对文物保护的负面影响,使文物事业与旅游事业的结合达到和谐、完美的境界。要达到如此境界,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本地区旅游事业的长远规划。各地政府部门和各旅游主管部门应认识到文物对发展旅游的重要作用,深刻认识到保护文物的重要意义,在制定本地区旅游事业发展规划时,应对旅游区内的文物保护工作有明确的规划,以指导旅游区内文物保护工作的进行。2、建立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如对级别较高的文物古迹应派专人负责,对旅游区内的文物古迹要经常或定期检查,从旅游区的经济收入中提出相当部分,专用于区内的文物保护工作等等。3、文物部门与旅游部门在文物保护工作方面应密切配合,建立兄弟般的合作关系。4、严格控制客流量,防止超过最佳容量。超负荷地接待,最易使文物受损,因此,对客流量应严格控制。5、严防游客的有意破坏。在游客进入旅游区时或在游览途中,应不断地对其进行宣传、教育,对有破坏行为并引起不良后果者,应采取法律、经济等手段予以制裁。

⑨ 旅游开发与自然遗迹的保护

现在社会上对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旅游的关系认识比较模糊,一些在旅游方面参与决策的同志,对国家风景名胜区的文化内涵缺乏理解,以至一些决策部门把自然文化遗产单纯当作旅游资源去开发。这是个错误的认识。我始终坚持遗产不等于旅游资源的观点。比如黄山,从旅游部门或旅游角度看,黄山是重要游览地,可称之为旅游资源。但作为政府,要从世界文化遗产的角度为它定性、定位,就不能这样去看。黄山作为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具有科研、教育、游览等功能,旅游只是其中一项功能,非惟一功能。弄不清楚这个问题,就不可能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
我国现有的风景名胜区,80%左右唐宋时代就很有名气了,许多名山在漫长的历史中积淀了深厚的山水文化内涵。这些风景名胜属于保护性的遗产,而不是经济开发性的资产;是社会公众的资产,而不是属于少数人特权独享的遗产。像泰山,皇帝能上,老百姓也能上。
政府部门有的人觉得讲保护就是限制发展,而没有意识到保护是发展的前提条件。风景区的保护,就是防止、限制、禁止在风景区内进行破坏性的经济开发,使风景区的精神文化功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以便带动区外的经济发展。保护和发展并不矛盾。最好的保护,将会带来最大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要达到“保护”和“发展”的双重目的,我认为“功能分区,协调发展”是个好办法。“山上游,山下住”,这就叫功能分区。把旅游的服务设施安排在山下,山上保持一个完整的、真实的自然文化遗产,让人游览。许多国家的“国家公园法”规定实行分区制,就是这个道理。我国在这方面搞得最好的,是四川的黄龙,它叫“沟内游,沟外住”。区内的自然景观保护得很好,区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很好。
九寨沟没有执行“沟内游,沟外住”,而是沟内游,沟内住,把宾馆建在沟内,结果造成了水污染。九寨沟的第一美就是水美,水被污染了,还去看什么?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自然风景区的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是我国现在普遍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黄山受到的破坏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三化”使它的风景自然度、美感度和灵感度严重下降。“三化”表现之一是建星级宾馆。这种宾馆每个人占有的空间大,用的水多,消耗的电多,所需的服务人员多,产生的污染大。另外,建筑体量大了,造成严重的视觉污染。
错误的指导思想造成的最严重后果有两方面,一是错位开发,二是超载开发。错位开发即搞错了地方,把应该放在风景区外的旅游服务基地建在了区内,把应该放在山下的东西弄到了山顶。泰山现在已经搞起了三条索道,山顶0.6平方公里的地方,1987年建筑密度已经达到25%。1980年泰山第一条索道还没动工,就有很多院士、专家、教授反对,因为它破坏自然景观。可反了20多年,却越反越多。到1993年,又建了两条。解放以来泰安市的历次发展规划都有一个基本原则,“城不上山,城不压山,山城一体”。可是现在正不断地向上扩建。失控的重要因素就是纯粹的经济观点。为了赚钱,不惜糟踏自然环境,违背客观规律。
目前世界文化遗产面临四大威胁:国际战争、地区冲突、大型工程、失控的群众旅游和旅游开发。这里所说的失控的旅游,主要指“人满为患”。我则认为在我国的自然景区“屋满为患”更为严重。“人满”还好些,淡季到了,人就会少。人走了,草还会生长出来。可是钢筋水泥的屋子建在那里,不仅破坏了原来的生物栖息地,而且想拆也没有那么容易

⑩ 要开发古代丝绸之路的旅游业,为什么新疆的楼兰遗址不能作为沿途景点

古时的楼兰城已完全变为一片废墟,要知道现在的社会属于商业性的社会,发展旅游业的人完全是从纯商业的角度考虑的,有几个旅游者是真正做学问的?人家游客花了大笔钱去看一堆废墟甚至连废墟都没有,未免会失望,看过圆明园吧,大家什么感想,圆明园大家至少还带着点爱国主义思想看呢,因为距离我们毕竟不很遥远,而楼兰呢,除了一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还能为我们留下什么,毕竟年代有点久远!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