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三种村落遗址类型文化
❶ 半坡聚落遗址是什么农耕文化的代表
半坡聚落遗址是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类型是仰韶文化)的代表,也就是北方农内耕文化的代表。
容
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遗址,距今5600-6700年之间。该遗址1953年春发现,遗址面积50000平方米。从1954年9月到1957年夏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织近200名考古工作者,前后发掘5次,延续近4年时间,揭露遗址面积达5万平方米,获得了大量珍贵的科学资料。共发现房屋遗迹45座、圈栏2处、窖穴200多处、陶窑6座、各类墓葬250座(其中成人墓葬174座、幼儿瓮棺73座)以及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约近万件文物。
❷ 迄今为止长江流域最大的原始社会村落遗址是在哪始建于什么朝代
【石家河文化遗址】我国南方最大的村落遗址
石家河文化遗址 位于天门市石河镇近郊的石河土城遗址,距今已有7000多年历史。
始建于新石器时代
❸ 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村落遗址由哪些部分组成,有什么特点
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村落遗址由居住区、制陶作坊和公共墓地三部分组成。仅居住区就内已发现容房屋46座,从发掘资料看,当时的建筑技术已经有了相当的水平,这说明当时人们已较重视聚落的选址。半坡人已能确定方向,房屋、墓地、人骨埋葬都朝着一定的方向,如墓坑与墓葬的方向为正西偏北20°左右。墓地绝大部分集中在居住区以北。他们一定是有了确定方向的方法。日出东、日落西是最简单的方法之一。
❹ 马家窑文化的村落遗址有哪些特点
马家窑文化的村落遗址一般位于黄河及其支流两岸的台地上,那里接近水源,土壤状况良好。房屋多为半地穴式建筑,也有在平地上起建的,房屋的平面形状有方形、圆形和分间三大类,以方形房屋最为普遍。
❺ 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村落遗址坐落在什么地方
著名的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村落遗址,就坐落在一块面临浐河的凸地上,南依白鹿原回,再向南横亘着答雄伟的秦岭山脉。在古代,白鹿原上生长着茂密的树木,浐河里流着清澈的河水。人们在这里劳动生产,安居乐业,过着原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❻ 后人在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村落遗址有哪些发现
著名的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村落遗址,就坐落在一块面临浐河的凸地上,南依白鹿原,再向南横亘着雄伟的秦岭山脉。在古代,白鹿原上生长着茂密的树木,浐河里流着清澈的河水。人们在这里劳动生产,安居乐业,过着原始氏族公社的生活。这个遗址由居住区、制陶作坊和公共墓地三部分组成。仅居住区就已发现房屋46座,从发掘资料看,当时的建筑技术已经有了相当的水平,这说明当时人们已较重视聚落的选址。半坡人已能确定方向,房屋、墓地、人骨埋葬都朝着一定的方向,如墓坑与墓葬的方向为正西偏北20°左右。墓地绝大部分集中在居住区以北。他们一定是有了确定方向的方法。日出东、日落西是最简单的方法之一。临潼姜塞遗址约5.5万平方米,居住区中心为大广场,周围地势稍高,分布着一群群建筑群,每组建筑群又以一大型房屋为主,所有房屋门朝广场。居住区周围挖有深、宽各2米的壕沟,留有通道。村落布局反映了当时的地理知识水平。
❼ 聚落的遗址界定
在考古学研究中,所谓聚落实际上是指聚落遗址。但是,聚落遗址与考古学上的古文化遗址则是两个不完全相同的概念。一方面,有些古文化遗址如湖北大冶铜绿山矿冶遗址或者古战场遗址等根本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聚落遗址;另一方面,即就是一般的古文化遗址,也不一定能够等同于聚落遗址。因为这些古文化遗址虽可能是聚落所在地,但具体情况往往也会有所区别。有的古文化遗址可能只代表一个聚落遗址,而有的古文化遗址则可能代表早晚不同的几个聚落遗址。前者比较容易理解和把握,它表明历史上人类仅在一个时期内活动于该遗址,遗址中所有的文化遗存都属于这一时期的,都是构成这一时期聚落的基本内容。在这种情况下,文化遗址就等于聚落遗址。后者则不大容易理解和把握,它所揭示的情况则是历史上人类在若干不同时期都曾活动于该遗址,尽管有时各时期聚落位置变动较小,有时变动较大,但从考古学遗址的角度来说,只要在空间上连成一片就可算是一个古文化遗址。在这种情况下,古文化遗址就不同于聚落遗址,古文化遗址涵盖的内容则大于聚落遗址。所以,在聚落考古研究中,还涉及聚落遗址的界定问题。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势必会对聚落考古研究造成较大的混乱,制约和影响聚落考古学的发展。关于聚落遗址的界定,早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严文明先生还就此进行了一些总结性的论述。对聚落遗址的界定,首先必须建立在古文化遗址分期研究的基础上,其中也包括聚落形态的演变。如果没有文化遗址的分期研究,要界定聚落遗址显然是不大可能的。其次,在文化遗址分期的基础上,通过文化特征比较进一步确认该文化遗址不同时期遗存在时间方面的关系。原因在于一个古文化遗址的不同时期文化遗存在时间上有时可能是连续的,有时却是不连续的。如果不同时段上的文化特征存在着明显的继承性,则说明其间在时间上可能是连续的;如果不同时段上的文化特征差异显著,相去甚远,就说明其间在时间上可能是不连续的。前者可能代表同一社会群体在该文化遗址居留,但居留的时间相对较长,期间社会群体本身可能发生过一些发展变化,而这种变化可能也会波及到包括聚落在内的早晚期文化特征的某些变化,如聚落的改建或扩大等情况。但只要聚落形态的基本格局没有发生明显的质变,那还是应当作为一个聚落遗址看待。而这种同一聚落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一些变化,是可以通过地层学方法观察以及文化特征的比较分析辨别出来的。后者则因时间上和文化特征上的不连续,它们分别所代表的聚落自然也是不连续的,这说明该古文化遗址的形成过程中曾先后有不同时期的社会群体在此居留。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古文化遗址则就包含有若干不同时期不同社会群体所营建的聚落遗址,必须加以区分。
再次,对聚落遗址区域包括生产区的界定,除考虑地形地貌、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及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外,还可以参考同时期聚落遗址的分布密度来确定。即同时期两个相邻聚落遗址的中间距离可能就是它们各自活动的最大区域范围。国外学者提出的遗址区域分析法虽在理论上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有关标准如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遗址区域范围内所有资源可以供养人口比例的最大临界点等,往往难以确定,可操作性不强。
不过,人类活动及其发展往往是极为复杂的。有时,一些聚落特别是城镇类聚落,其形态变化与聚落使用者的变化常常会出现不整合的现象。这是因为这些聚落被新的人群占领或仅仅更换了统治者时,原有的房屋建筑等往往会继续沿用一个时期,而后才开始进行比较彻底的改造,有时甚至仅进行局部改造而不彻底改变聚落的基本形态。在研究夏商周时期的迁都现象及政权更替时的城址时,应当充分估计到这种现象存在的可能性。当然,也不能完全排除占领者在占领过程中及开始占领后即肆意毁坏原有建筑、继而又大兴土木的情况存在。
❽ 马家窑文化的村落遗址房屋可以分为几类
马家窑文化的村落遗址一般位于黄河及其支流两岸的台地上。房屋多为半地穴式建筑,也有在平地上起建的,房屋的平面形状有方形、圆形和分间三大类,其中以方形房屋最为普遍。
方形房屋为半地穴式,面积较大,一般在l0平方米至50平方米之间,屋内有圆形火塘,门外挖一方形窖穴存放食物。圆形房屋多为平地或挖一浅坑开始建,进门有火塘,中间立一中心柱支撑斜柱,房屋呈圆锥形。
分间房屋最少,主要见于东乡林家和永登蒋家坪,一般在主室中间设一火塘,侧面分出隔间。
马家窑文化遗址
❾ 我国原始社会古村落遗址有哪些
我国的原始社会遗址如下:
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
四川巫山龙骨坡(前200万年)
安徽繁昌人字洞(前200万年)
山西芮城西侯渡(前180万年)
云南楚雄元谋人(前170万年)
河北阳原小长梁、东谷蛇(前100万年)
四川古蔺石屏野猫洞
以上,在地质学上属更新世早期。
陕西蓝田人(前100万年)
南京市郊区“南京人”(前六十二万年至五十八万年)
北京周口店人(前505万年)
山西芮城河
河南南召云阳
河北郧县梅铺
大冶石龙头
安徽和县陶店
贵族黔西观音洞
辽宁营口金牛山
本溪庙后山
以上地质年代属更新世中期(前五十万年至三十万年左右)。其中最著名的是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特征:以打制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过着采集和狩猎生活。
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
广东阳春独石子
辽宁营口金牛山人(从猿人到早期智人过渡)
陕西大荔甜水沟人(从猿人到早期智人过渡)
山西襄汾丁村(从猿人到早期智人过渡)
山西阳高许家窖人(从猿人到早期智人过渡)
广东曲江马坝人(典型的早期智人)
贵州相梓岩灰洞
湖北长阳下丁家(典型的早期智人)
辽宁喀左鸽子洞
四川资阳县黄鳝溪
云南富源大河乡茨托村(早期智人)
以上地质年代属更新世晚期(距今约十万年前)。
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云南丽江木家桥人
黑龙江呼玛十八站
吉林安图明月镇人
内蒙乌审旗萨拉乌苏沿岸
宁夏宁武水洞沟
山东新泰鸟珠台新泰人
山西朔县峙峪
贵州普定穿洞人
河南安阳小南海
河北阳原虎头梁
安徽泗洪下草湾人
山西沁水下川
内蒙呼和浩特大窑
四川汉源富林
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
广西柳江通天岩
青海可可西里
西藏定日苏热、申扎雄梅
台湾台南左镇、台东长滨
以上地质年代属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开始,距今前三万至一万年,同属晚期智人。
旧石器与新石器时代的过渡期遗址
陕西大荔沙苑
河南许昌灵井
山西怀仁鹅毛口
山西沁水下川
封开黄岩洞
江西万年仙人洞
广西南宁豹子头
哈尔滨顾乡屯
满洲里扎赉诺尔
广西武鸣
洞庭湖区人工培植水稻遗址
湖南城头山古城遗址及水稻田、祭坛遗址
以上地质上属全新世,距今前一万年至七八千年。北方新石器时代遗址(前六千年至二千年)
磁山、裴李岗文化遗址(武安西和新郑西北)遍布武安以南和河南中部(前六千年至五千年)
北辛庄、大汶口文化遗址(前五千四百年至二千五百年)。在山东滕县东南和泰安县南,其文化遗存的堆积可分为三期,后期约为公元前4550至4350年间,与磁山文化基本是同一时期。前二千五百年以后,发展为山东龙山文化。
老官台文化遗址(前六千年左右),在陕西华县。
大地湾文化遗址(前五千八百年至五千四百年),在甘肃秦安县。分布在渭水流域及汉水上游。
以上均早于仰韶文化,在上述几处遗址中已发现了谷物,人们已掌握了种植、饲养、渔猎,制陶术及编织技术,早于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遗址(前五千年至三千年)属黄帝族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文化遗迹,地区较广泛,代表性较强,是考古学上的重要时期。
仰韶在河南渑池。以此为代表的文化遗址遍布于豫、陕、晋、冀等省以及东至鲁西北,北至河套,西至宁夏陇西,南至鄂西北,分为半坡(西安)、庙底沟(三门峡)、西壬村(山西芮城)、王湾(洛阳)、大河村(郑州)、后岗、大司空树(安阳)等类型。
其中:后岗文化下层属炎帝族文化,上层为小屯文化,属商文化。
山西襄汾陶寺村古城遗址(约四五千年前)
马家窖文化遗址(前3300-2050年)
马家窑在甘肃临洮,以此为代表,包括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四种类型。主要分布于东起甘肃渭河流域,西至河西走廓和青海河湟地区,是仰韶文化晚期的一个分支,又名甘肃仰韶文化。
龙山文化遗址(前2900-1900年)属夏文化。
以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为代表,分布于山东、苏北、皖北、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及辽东半岛南端、鄂西北、河套东北隅等地。分为庙底沟二期文化,以安阳后岗为代表的河南龙山,以城子崖、日照为代表的山西龙山文化(典型的龙山文化),以长安客省庄为代表的陕西龙山文化,以襄汾陶寺为代表的陶寺型龙山文化五种类型
齐家文化遗址(前二千年左右)
在甘肃广河齐家坪遗址为代表,分布于东起甘肃泾渭,西抵青海河、湟,南至甘南白龙江流域,北入内蒙阿拉善。上承马家窑文化,晚期进入青铜时代早期,约与中原夏朝同时。
红山文化遗址(前3500年左右)
以内蒙赤峰市东北红山后遗址为代表,分布于内蒙东南部、辽宁西部、河北北部、吉林西北部。相对时间与中原仰韶文化大致相当。
南方新石器时代遗址(前五千年至二千年)
青莲岗(江苏淮安东北),青莲岗遗址在江苏淮安东北,北阴阳营文化(南京市南大校内)(前五千四百年至三千年),以此为代表广泛分布在江苏淮河下游和宁镇地区以及安徽东南部。
西藏昌都卡若和拉萨市北郊曲贡村遗址(前五千五至四千年)。
四川广汉月亮湾三星堆古蜀国文化遗址(还在发掘中)(前三千年至一千年)
江川李家山、昆明晋宁石寨山战国,西汉时期古滇文化遗址(前二百年左右)
昆明官渡区羊甫头战国时期滇王国文化遗址(正在发掘中)(前五百年左右)
大溪文化(前四千四百年至三千三百年)
以四川巫山大溪遗址为代表分布于东至湖北江陵、公安,南至湖南澧水流域,洞庭湖北岸,北抵汉水中游等地。
屈家岭文化(前三千五百年至前二千六百年)
以湖北京山屈家岭遗址为代表,分布于湖北江汉平原至河南南阳盆地。
河姆渡文化(前五千年至前三千三百年)
以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为代表,分布于宁波绍兴平原的东部,越海东达舟山群岛。
马家滨、崧泽文化(前五千年至四千年)
以浙江嘉兴马家滨遗址为代表,分布于钱塘江以北,西北至常州一带太湖流域。旧称江南青莲岗文化。后发展为上海青浦县东的崧泽文化,其后,又发展为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前三千三百年至二千三百年)
以浙江余杭良渚镇遗址为代表,分布于太湖流域及宁波、绍兴平原西部,旧称杭州湾龙山文化。
其他原始文化:
普遍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以南,越海至台湾、海南岛。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起,延续时间较长,各地文化面貌亦各不相同。
❿ 马家浜文化村落遗址在哪里
马家浜文化村落遗址在嘉兴市南湖乡天带桥村马家浜。
马家浜遗址是一个三河交叉的平原,东西长约150米,南北宽约100米。1959年3月开始发掘。遗址文化层分为上下两层,出土的有骨架30具,陶器以釜类为主,鼎形器极少,以牛鼻式器型为陶器特征,陶色有一定数量的红衣陶。同时,还发掘出大量兽骨、鱼骨和菱等。从出土文物分析,马家浜遗址距今6000多年,属新石器时代(中期)。学术界称之为马家浜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