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通志历史遗址
A. 历史上晋国都城有哪些变迁
周代的晋国,是周成王九年(公元前1106年)封其弟叔虞于唐,叔虞之子燮(也称燮父)改国号为晋,称晋侯而来的。晋国自唐叔虞始封到静公被韩、赵、魏三氏所分,晋国灭亡,前后共历三十八世,七百三十余年。晋国在漫长的七百余年里,在哪里建都?都城有几处?迁徒过几次?历来都是有争议的。根据历史文献资料,综合不完全的考古发掘资料的研究,现对晋国都城,提出一些看法,以供研究参考 。
(一)晋国都城“翼”、“曲沃'、“绛”,“故绛”和“新田'
晋国都城是:翼(叔虞封唐,燮改为晋,孝侯居翼之都城。在今翼城一带)。绛(穆侯迁绛之都城、在今曲沃县西南二里古城遗址)。故绎(献公徒都的都城,在今赵康晋城址)。新田(景公迁新田的都城,在今侯马的晋国遗址)。共五处,其原由如下:
关于“翼'。据《史记·晋世家》:“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顾炎武《日知录》:唐在翼城县西南二十里。”韦昭国语注:“太岳之野夏禹所都之墟,周成王;母弟所封之城。”《史记》:“翼晋君都邑也。'这是见于史籍的记载。公元前738年——公元前668年孝侯居“翼”以及曲沃武公伐“翼”都是这个“翼'。在今日翼城西南二十里一带。
关于成侯迁曲沃之“曲沃。《史记·晋世家》:昭侯元年封文侯弟成师于曲沃。索隐曰:“河东之县名,汉武帝改曰闻喜也。 后汉书群国志:“闻喜邑本曲沃晋地。”纲目集览:“闻喜本绎州曲沃县,汉武帝改闻喜。'都是说今闻喜一碟;是晋国故都“曲沃”所在地。近年来,在闻喜上郭一带发掘了一批东周时期的墓葬,所出土乩陶器,铜器,在器型上都早于侯马晋国遗址出土的器物。(侯马是晋国晚期都城“新田,,遗址)。‘这些材料都说明晋国都城“曲沃”是今日之闻喜。
关于“绛”。《踣史》记载:穆侯居绛。有·绛山绛水,故绛城在翼城东南,今曲沃南二里。《元和志》为汉周勃封邑。注旧志说:故址周九里十三步。这些文献所指的就是今之曲沃县西南二里,山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曲沃古城遗址》。l960年4月至6月间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侯马工作站对古城遗址进行了钻探发掘。1975年春天,又对古城的城墙进行了钻探。发现古城遗址的下面是东周文化堆积层,出土物为东周时期的瓦及鬲、豆,盆等残片。古城遗址的上面是二米厚的汉代文化堆积层,出土物是汉代的瓦的残片,完整的器物有:云纹圆瓦当、五铢钱和铁犁等。同时发现古城遗址内有内城,呈方形,长宽各1500米:有外城,城墙东西长约2500米,南北长约2000米,多为汉代文化堆积物。将文献记载与今天钻探、发掘的资料对照,现在曲沃县城西南二里的古城遗址,应是穆侯所居的“绛”。
关于“故绛”。据《路史》:献公城绛徒都。顾炎武说“献公城绛居之,在今太平之南,绛州之北。注:今太平县南25里古城址犹存。(见《山西通志·古迹考》)。即今赵康古晋城遗址。近年来,省和襄汾县文物部门对古晋城遗址进行过多次的勘察。在遗址内发现有:内城和外城两座。既有东周文化遗存,又有汉代文物出土。历史上称此为“古晋城”汉代此处为临汾县城。传说遗址里有献公的“斗鸡台”。据以-七的材料,说明献公九年城绛始都(亦称故绛)应是今日赵康的古城遗址.
关于“新田”(亦称“绛”)。·据《左传》成公六年(公元前585年):晋人谋去故绛,诸大夫皆日必居合瑕氏之地,沃饶而近盐,国利君乐,不可失也。'韩献子日:“不如新田,土厚水深,居之不疾,有汾浍以流其恶,且民从教。夏四月丁丑晋迁于新田。”于是景公16年(公元前685年)晋国由故绛(今之赵康古晋城)迁徒到新田,仍称“绎'。“新田”在何处?据《水经注》:新田“谓之绛阳,在绛浍之阳,南对绛山,西背二水。《一统志》:“绛邑古城在乎阳府曲沃县西南晋地新田也。,,以此地理位置,今之侯马汾浍交会的三角地带,!当是文献所指的“新田。'三十多年来,为探索“新田”古城,在侯马多次进行文物普查,钻探和考古发掘,取得了重大成就。发现了东周遗址,牛村古城遗址,平望古城遗址,台神古城遗址,白店.古城遗址,马庄古城遗址呈王古城遗址等以及-上马东周墓葬群。经过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青铜器(钟、鼎、互器等)。在配合基本建设施工中又发观了东周铸铜作坊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铸造青铜器的陶范和铸铜工具等珍贵的文物.一九六五年冬,在侯马秦村的东周盟誓遗址里出土了约五千余件玉、石片上有用毛笔书写的文字。经过对文字的识别、研究,张颔先生写出了《侯马盟书》巨著。在这些盟书里,有一篇盟书载有“十又一月甲寅腊乙丑……。”经考证所反映的时间是晋定公十六年(公元前495年)十一月三日所举行的盟誓。晋定公时晋国的都城在“新田,,。《侯马盟书》的出土,雄辩地证实了这些文字是距今二千四百多年前晋国的大夫赵鞅(赵筒子)主持进行盟誓的这一历史事实。也为“新田'在今日侯马一带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
以上回答供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杭州图书馆
参考资料: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西省侯马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侯马文史资料 第5辑.,1992年10月.
B. 涞源县的历史文化
涞源县的历史文化:
人文历史
早在晚清时期涞源县就已将反清灭洋大旗插上了回白石山巅;抗日战答争的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涞源人民为保家卫国,立下了汗马功劳,特别是黄土岭战役,日军中将阿部规秀就在这里被击毙,成为中国抗日史中辉煌的战役之一;涞源县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献身故事已广为流传;加拿大国际友人白求恩大夫,为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并以身殉职,1939年10月在涞源县孙家庄为伤员施行手术的小庙依然保存完好。
方言俚语
涞源方言属北方方言河北次方言。由于地形复杂其语言差异较大,可大致分为四个区片:县城语片、王安镇主片、银坊语片、东团堡语片,各语片内部也有差异。
民间艺术
涞源梆子
窗花
文化遗址
中石器时代遗址
仰韶文化遗址
纣王城
C. 河北省来源県在那离天津多远有何风景点
涞源县是隶属河北省保定市的一个县,位于河北省保定地区西北部,太行山北端,取涞水源头之意。
天津到来源驾车路线全程约271.3公里。
景点推荐:
中石器时代遗址
拒马源中石器时代遗址,在拒马源北侧台地上(农业局北侧)。文化层包含物有打制石器、烧骨、烧果核、红褐色素面陶片、黑褐色素面陶片、陶支架、碳等。据测定这处遗址距今9000±100多年,这一时期属母系氏族公社的萌芽时期,人们还过着狩猎、采集生活。这一发现,将人类的陶瓷史提前了2000年。
仰韶文化遗址
仰韶文化遗址位于拒马河南岸,文化层内包含物有石铲、红陶泥质磨光钵口沿、红陶夹沙划纹陶片、黑陶夹沙素面陶片等,属仰韶文化中期,距今约6000年,农业、家畜饲养、渔猎、制陶技术都已发达,婚姻已由“群婚”发展为“对偶婚”,这里就是一个氏族部落的遗址。
纣王城
商周时期,人口逐渐增多,居落遗址相应增多,面积及文化层堆积也较为丰富,已发现的遗址大都分布在拒马河及其支流沿岸,如下北头先商时期遗址、甲村商代遗址、三甲村商代遗址。三甲村商代遗址,即为史载“纣王城”遗址。《河北通志稿》记:"纣王城,在涞源县东十五里,清统志相传纣派比干筑,此中有比干庙,清畿辅通志、按山西通志名商王址存",史载与出土文物相合,此处当属“纣王城”无异。
东龙虎西周陶窑遗址,证明东龙虎的制陶业始于西周时期。
构造峰林
白石山最重要的地质遗迹之一。登上白石山顶,映入眼帘的是奇峰林立,峭崖深谷,险峻壮观,山峰上奇石百态,光怪陆离,峰丛如迷阵,到底有多少山峰,至今也没人能数清楚,笼统的说,大约100多座,每平方公里40多座。
D. 介子推的故事
介子推
介子推,重耳(献公子)微臣。周晋(今山西介休)人。一作介之推(介推),亦称介子。另有姓王名光之说。生年不详,卒于晋文公元年(前636年)。县志云,文公返国,介子推“不言禄”,隐于绵山。晋文公求之不得,放火焚山,他抱树而死。又据通志,介子推隐“后三十年,见东海边卖扇”。如是,其卒年可能在晋成公年间(前607年~前600年)。
介子推的出身事迹见诸文献的极少,仅有奉公子重耳出亡一事。“骊姬之乱”后,晋公子重耳避难奔狄,随行贤士五人,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准此,则介子推早年也曾随重耳在外逃亡19年。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备尝“险阻艰难”。重耳最终能返回晋国,立为晋君,介子推也尽了犬马之劳。据《韩诗外传》,谓重耳亡时,头须(一作里凫须)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逃入深山。重耳无粮,被围,介于推割下自己臀部的肉供养重耳。在重耳落难之时,介子推能如此肝脑涂地,忠心耿耿,实属难能可贵。
重耳返国,时值周室内乱,“未尽行赏”,便出兵勤王,“是以赏从亡者未至隐者介分推”。对此,介子推没有象壶叔(一名陶叔狐)那样,主动请赏。他说,晋文公返国,实为天意,狐偃等“以为己力”,无异于“窃人之财”的盗贼,故“难于处矣”。介子推无视狐偃等人的夹辅之力是错误的,但其中丝毫没有对晋文公的怨恨;没有对功名利禄的艳羡。有的却是对狐偃,壶叔等追逐荣华富贵的鄙夷。
《吕氏春秋》云,介子推不肯受赏,曾赋诗一首,“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桥死于中野。”此说显然不足信。介子推曾对其母说:“身欲隐,焉用文之,文之,是求显也。”如是,岂有自作诗而悬书宫门之事,当是介子推从者所为。介子推隐居绵山后,文公曾派人多方寻找,并以绵上之田封给介子推,故绵山亦称介山。
介子推是否被晋文公烧死,尚待进一步考证。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以各种形式纪念这位忠义之士;多少文人墨客、达官显宦,登临题咏,寓兴抒怀,抒发对介子的怀恋思慕之情。清傅山有诗云:“青松白梧十里迥,狴(木字旁)青抵白词堂幽。晋国园陵迷草木,绵田香火动春秋。名更卖扇传东海,身隐承颜肖故邱。还虑寒山太枯寂,婉客分到牡丹头。”对介子的怜惜敬仰,对君主的怨怼忿詈,具蕴之于胸次,发之于笔墨。在介山,有“思烟台”遗址。传说文公焚林,有百鸦绕烟而噪,或围在介子推周围,用躯体遮挡烈焰。晋人感其功德,在此筑起一高台,纪念这些义禽。据县志引《山堂肆考》,文公为哀悼介子推,曾下令全国,三月五日为火禁日。相传火禁不严,就会有风电之变,这便是我国数千年来寒食节的由来。在三晋历代,人们还修建了大量的祠堂庙宇,以妥介子在天之灵。宋天禧元年(1017年),真宗诏封介子推为洁惠侯。宋王当《春秋臣传》为介子推立传;民国《介休县志》、雍正《山西通志》[也为介子推立传;胡春霖《山西名贤辑要》,介子推被收入《廉介类》。
君主诏封晋爵,人民祀之诚矣,这种矛盾现象涉及对介子推如何评价的问题。固然,作为春秋贵族,介子推的言行处处渗透着迂腐愚昧的成分,但是,介子推“舍身赴义”的洁芳善行,成为中国传统观念中大丈夫精神的渊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种精神孕育和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构成中华民族的脊梁,介子推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奸伪欺罔、人世谬举的愤懑,他的割股食君的牺牲精神,正是中华民族淳厚尚俭、信实礼让的传统美德的体现;从更深层次上看,在介子推身上蕴涵着对祖国的深沉赤诚的爱恋之情。晋献公嬖骊姬,杀申生,昏于家,乱于国,而重耳则成为振兴晋国的希望。介子推的行为是他笃信爱晋国须爱重耳的自然表露。也许,正是这种对祖国的挚爱,才是人民永远怀念介子的根本原因。
E. 涞源县历史古迹
1、拒马源抄中石器时代遗址
位于拒马源北侧台地上,文化层包含物有打制石器、烧骨、烧果核、红褐色素面陶片、黑褐色素面陶片、陶支架、碳等。据测定这处遗址距今9000±100多年,这一时期属母系氏族公社的萌芽时期,人们还过着狩猎、采集生活。这一发现,将人类的陶瓷史提前了2000年。
2、南屯仰韶文化遗址
位于拒马河南岸,文化层内包含物有石铲、红陶泥质磨光钵口沿、红陶夹沙划纹陶片、黑陶夹沙素面陶片等,属仰韶文化中期,距今约6000年,农业、家畜饲养、渔猎、制陶技术都已发达,婚姻已由"群婚"发展为"对偶婚",这里就是一个氏族部落的遗址。
3、纣王城
商周时期,人口逐渐增多,居落遗址相应增多,面积及文化层堆积也较为丰富,已发现的遗址大都分布在拒马河及其支流沿岸,如下北头先商时期遗址、甲村商代遗址、三甲村商代遗址。
三甲村商代遗址,即为史载"纣王城"遗址。《河北通志稿》记:"纣王城,在涞源县东十五里,清统志相传纣派比干筑,此中有比干庙,清畿辅通志、按山西通志名商王址存",史载与出土文物相合,此处当属“纣王城”无异。
F. 晋国都城变迁
1、周公诛灭来唐,成王封叔虞於源唐
2、唐叔子燮(又称“燮父”),徙居晋水,国号亦改为晋
3、晋孝侯时,迁翼(今山西翼城县)
4、曲沃代翼之后,晋献公迁都绛(今山西翼城县东南),别都曲沃(今山西闻喜县东)。
5、晋静公二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灭晋后而三分其地,把晋君封于端氏。
6、赵肃侯迁晋君到屯留,最终灭亡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