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三经片
① 西游记中“三藏真经”共几部
西游记》第八回
我佛造经传极乐
观音奉旨上长安
里有这样的一句话——专——向佛前属问曰:“如来有那三藏真经?”如来曰:“我有《法》一藏,谈天;《论》一藏,说地;《经》一藏,度鬼。三藏共计三十五部,该一万五千一百四十四卷,乃是修真之经,正善之门。
所以三藏真经指的就是《法》、《论》、《经》三藏经
② 一部关于西游记的片儿(是国语的):唐僧是女的,孙悟空在路上干了唐僧,完事之后唐僧教育了悟空几句
同求。。。。。(只有沙僧是正常的)
找到了!!
齐天大性之大破盘丝洞
采纳吧
③ 西游记如来说听金刚经收三斗金咋回事
佛前的阿傩、伽叶向唐僧师徒索要“人事”,沙僧不肯给。师徒向内如来佛祖举报。如来笑道容:
“你且休嚷,他两个问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春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你如今空手来取,是以传了白本。白本者,乃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因你那东土众生,愚迷不悟,只可以此传之耳。”
随后吩咐:“阿傩、伽叶,快将有字的真经,每部中各检几卷与他,来此报数。”
④ 西游记1至三集的经典情节
第一回
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东胜神洲傲来国海中有花果山,山项上一仙石孕育出一石猴。石猴在所居涧水源头寻到名为水帘洞的石洞,被群猴拥戴为王。又过三五百年,石猴忽为人生无常,不得久寿而悲啼。根据一老猴指点,石猴经南赡训洲到西牛贺洲,上灵台方寸山,入斜月三星洞,拜见须菩提祖师,被收为徒,起名曰孙悟空。
第二回
悟彻菩提真妙理 断魔归本合元神
悟空从祖师学得长生之道、七十二般变化及筋斗云。一日,悟空受众人挑唆,变为松树,引起祖师不快,被逐出洞。回到花果山,与占山妖魔厮斗取胜,带回被掳的众猴与物品。
第三回
四海千山皆拱伏 九幽十类尽除名
悟空使摄法将傲来国库馆里兵器搬进山中,操演群猴。山中妖、兽纷纷拜悟空为尊。悟空向龙王讨得重一万三千五百斤的如意金箍棒。在幽冥界勾掉猴属在生死簿上的姓名。龙王和阎王表奏玉帝,请伏妖猴。玉帝派太白金星赴花果山招安悟空。
⑤ 西游记中的三大真经是什么
经藏复 律藏 论藏,三大真经只是制笼统说法,具体有《大般若经》、《华严经》、《妙法莲华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三昧王经》、《称赞佛净土佛摄受经》、《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楞严经》、《普曜经》、〈圆觉经〉、〈唯摩觉经〉、《楞伽经》、《佛说阿弥陀经》、《大涅盘经》、〈尤婆赛戒经〉、〈梵网经〉以及《大智度论》、《中论》、〈十住毗婆娑论〉(龙树造)、《瑜伽师地论》(传为弥勒造)、《摄大乘论》(无著造)、《唯识三十论》(世亲造)及马鸣菩萨的〈大乘庄严论〉等。
⑥ 有一部三级西游记全名叫什么
《史记》,笨!
⑦ 西游记里的“经”长什么样
河西走廊《西游记》故事原型再探
作者:杨国学 文章来源:《河西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内容摘要:从唐玄奘取经的真人真事到神怪小说《西游记》问世,故事几经演变。基本趋势是越变越幻,史无稽考。故其故事原型多以口耳相传的形式流播于民间。其中一部分故事原型集中在玄奘取经时所经过的古丝绸之路中段的河西走廊。内容涉及到人物、地理、自然现象等许多方面。通过辨析这类故事,可以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看到其与《西游记》部分情节千丝万缕的联系。
关键词:河西走廊 唐僧取经 《西游记》 故事原型
从大唐贞观年间玄奘法师赴天竺取经,到明中叶《西游记》问世,故事演变历经真人真事、诗话、杂剧、长篇小说四个阶段约800年历史,取经人物由少到多,取经故事由单纯到复杂,由历史真实到诞幻诡谲。基本趋势是越变越幻,正史、方志无所稽考,所以其原型故事只可能以口耳相传的形式流播于民间。在古丝绸之路中段的河西走廊,民间流传着大量取经故事。从这类故事中,能够看到它们与《西游记》中部分故事情节的联系,因此,或许可以说,这类故事可能就是《西游记》部分情节的原型。
一、反映人物来历的故事原型
1、“石头坷垃里蹦出来的”野人与美猴王
在河西走廊的许多地方,民间有一种在特定情景下专用的俗语:“难道你(我)是石头坷垃里蹦出来的?”第二人称的句子一般用于孤儿出身的年轻人或儿童,当他说不清自己身世的时候,别人会这样问;第一人称的句子常常出现在一个年轻人或儿童认为自己受到父母亲不公正待遇的时候,他会向父母亲提出这样的“抗议”,意思是“难道我不是你们生的”?句中的“石头坷垃”指石头堆。那末,这句话源于何事呢?原来,它与孙猴子的出世有点瓜葛。当地传说,西王母巡游天下路过南山(指祁连山)时,因一时困乏,便坐在一块大麻子石(一种白灰红黑间杂的花岗岩)上小憩。因当日正值西王母月经来潮,不知不觉中在巨石顶上渗进了些许经血。日久天长,这块巨石孕育成了一个胎胞,五百年后,胎胞发育成熟,巨石列开,“蹦”出了一个石猴。“石头坷垃里蹦出来的”这句话就出自这个故事传说,意为无父无母的野人。而《西游记》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讲述美猴王出世,说是东胜神州傲来国有座花果山,花果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有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具备,四肢皆全。”[1]
显然,南山石猴的来历和《西游记》中的美猴王几乎如出一辙。只是南山石猴凭西王母的经血孕育成形,属于有母无父之类。那么,西王母的经血为什么孕育出的是一个猴呢?这就与西王母的种属有一定关系了。据《山海经·西次三经》:“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2];肖兵先生认为上古神话中的西王母是猴神:“《山海经·西山经》里的西王母如人而有豹尾,蓬发戴胜(猿猴额部丛毛的夸张)、虎齿(猿猴有利牙)、善啸(猿啼),分明是西戎族女性巫酋扮演作猿猴祖先的样子。”“戎,或是狨(金丝猴)的省文,有狨,简狄之族,疑亦以猿猴为图腾。鬼方属于西戎集团。鬼头之‘田’读音即与狒同。鬼原来是禺属,是猿猴的意思。”[3]
说来巧得很,《西游记》第五回,王母娘娘隆重招待各路神仙的盛大宴会名叫“蟠桃会”,宴会上档次最高的一道菜是九千年才能一熟的蟠桃。而天生好吃桃子的孙猴子正巧被哄上天去看守蟠桃园,他竟将先熟的蟠桃吃了个精光。这条不被人们所注意的线索正好说明,由西王母演化而来的王母娘娘和孙悟空一样,也是一位嗜桃的角色。这种生活习性方面的嗜好,正好可以拿来做一个西王母与石猴属于同类的佐证。以此推论,西王母的后代是个猴子,就不足为怪了;从石头坷拉里蹦出,自然是个石猴。花果山的石猴因勇探水帘洞而被群猴拥戴为“美猴王”,这一点又或多或少地透漏了一个不易为人们觉察的信息——石猴身上带着一种与生俱来的王者气质。可是,这一切王母娘娘全然不知,她不知道自己在人间还有一个“儿子”。话说回来,即使她知道有这么回事,也断然不会承认的。因为石猴生于下界而且不知父母是谁,尊贵胜过天后的王母娘娘怎么会无夫、无分娩而生子,又怎么会生在下界而且是个石猴?所以,天庭只能认定这个身份不明的下界石猴为“妖仙”。
总之,《西游记》中的美猴王,与上述传奇中之石猴都出生于石头则一,但美猴王是由“天真地秀,日精月华”孕育而成,是地地道道的“感天地而生”,其血缘关系中完全没有猴子的成分。假如要追根溯源的话,美猴王出世的故事原型似乎与丝绸之路上石猴的传奇故事以及由此浓缩而成的“石头坷垃里蹦出来的”俗语来源有着更加密切的关系。
2、玄奘辞退石槃陀与圣僧恨逐美猴王
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载,玄奘西行至瓜州(今甘肃安西县东南锁阳城遗址),收西域胡人石槃陀为徒后,按照州吏李昌的指点,夜渡葫芦河,准备偷度玉门关,继续西行。当他们过了葫芦河休息时,石槃陀曾拔刀向玄奘走去,走了十来步又退了回去。次日黎明,玄奘叫醒石槃陀准备出发。石槃陀这才说出了他的心事:“弟子将前途险远,又无水草,唯五烽下有水,必须夜到偷水而过,但一处被觉,即是人,不如归还,用为安稳。”[4]玄奘表示决不退缩。石槃陀又拔刀向玄奘逼来,玄奘一步不退,让他独自返回。
石槃陀起初信誓旦旦,自愿担当玄奘向导。但即使能顺利偷度玉门关,横在他们面前的将是亡之海莫贺延碛(八百里流沙),几天来担惊受怕,使石盘陀对路途的险恶——官军的截捕和即将穿越的无边无际的大漠和遮天蔽日的沙暴异常恐惧,于是他一度心生歹念,持刀胁迫玄奘返回。由于玄奘的崇高威望,他又下不了手,玄奘知他只是畏惧前路艰险,便好言抚慰,劝其返回。石陀愧悔交加,离玄奘而去。后来《西游记》成书后,我们还是能够从中看到这一细节的影子。在第十四回《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中,刚被唐僧从五行山下救出的孙悟空,打杀了六个剪径的强盗,唐僧斥责他凶顽而不守慈悲信条,一生自尊要强“受不得气”的孙悟空便架起筋斗云离三藏而去。经东海龙王和观音菩萨劝导,他又回到了唐僧身边,并被骗戴上了紧箍咒。当唐僧念动咒语时,孙悟空便头痛欲裂,口里答应:“听教了”,“心上还怀不善,把那针儿幌一幌,碗来粗细,望唐僧就欲下手,慌得长老口中又念了两三遍,这猴子跌倒在地,丢了铁棒,不能举手”。至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一节,因孙悟空三次打白骨精变化的人形,被肉眼凡胎的唐僧驱逐了回去。这段情节,想来与玄奘取经时在葫芦河边几遭新收的弟子石槃陀暗算和玄奘辞退石槃陀的故事多少还是有些联系。换言之,石槃陀曾欲加害玄奘和玄奘辞退石槃陀的历史故事,经过几百年的口耳相传,可能最后演变成了《西游记》第十四回中孙悟空不服管束,想棒打三藏和第二十七回被逐的故事情节。
二、显现山川地理的故事原型
1、河西瑶池与王母瑶池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天下的“瑶池”多了起来,据不完全统计,大概青岛崂山有“瑶池”,甘肃酒泉有“瑶池”,敦煌因了“青鸟”的泽惠,三危山下的月牙泉也被称为“瑶池”,新疆更是当仁不让地在著名的高山湖泊天池边上立了一块刻有“瑶池”字样的石碑,并且一年一度堂而皇之地为西王母庆祝着诞辰。
据《列子·周穆王》云,西周王朝巩固以后,周穆王便“乘八骏之车,率六师之众以西巡狩” [5]。曾“宿于昆仑之阿,赤水之阳。别日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而诏后世。遂宾于西王母,觞于瑶池之上” [6]。《括地志》云:“昆仑山在肃州酒泉县南八十里。”[7]《十六国春秋》载,前凉张骏时期的酒泉太守马岌上言:“酒泉南山即昆仑之体,周穆王见西王母,乐而忘归,即指此山。有石室、王母堂,珠玑镂饰,焕若神宫。”[8] “考之属于酒泉南山而地处今酒泉市东南30多公里的红山一带,石红、土红、水也红,故名红山,如此则上引《列子》所说“昆仑之阿,赤水之阳”与《括地志》和《十六国春秋》所载完全吻合。由此可见,西王母可能是在今酒泉红山乡的观山河口接待周穆王的。”[9]上述古籍中都有关于西王母的记载,看来她是游牧于昆仑山一带的部落女酋长。汉以后的一些神话传说中,西王母与汉武帝似乎有些不清白。她有一位名曰“青鸟”的信使,住在今敦煌市境内的三危山上。
以上材料告诉我们,《西游记》中王母娘娘和她的居所“瑶池”,原本与古丝绸之路也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
2、莫贺延碛与八百里流沙
《西游记》第八回《我佛造经传极乐 观音奉旨上长安》中,观音携弟子木叉迤逦东行,在福陵山点化猪八戒后,不一日至流沙河边,被一恶魔拦住去路。当木吒与流沙河妖魔恶战时,观音菩萨停下云步,驻足观看,只见那流沙河:“东连沙碛,西抵诸蕃,南达乌戈,北通鞑靼。经过有八百里遥,上下有千万里远。水流一似地翻身,浪滚却如山耸背,洋洋浩浩,漠漠茫茫,十里谣闻万丈洪。”因为观音菩萨是空中鸟瞰,所以看上去波翻浪涌,洪水滔滔,实际上,那就是沙流如海,沙浪如山,浩瀚无垠的莫贺延碛,号称八百里流沙。关于这八百里流沙,在(梁)慧皎《高僧传·法显传》中作如是描绘:“西渡流沙,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莫测所之。唯视日以准东西,望人骨以标行路耳。”[10]《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云:“莫贺延碛,八百馀里,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後银水草。”当年玄奘穿越时,“四顾茫然,人马俱绝。夜则妖魅萦火,煽若繁星,昼则黯风攘沙,散如时雨。”[11]《西游记》中出于刻画沙和尚形象的需要,对八百里流沙作了艺术处理,使之成了一条有八百里遥,浪滚如山,深不见底的天堑害河。玄奘穿越大漠时脑子里曾经出现的“妖鬼”幻觉,便是沙悟净的原型,他脖子里挂的那一串骷髅项链,实为葬身沙海但尚未被沙浪掩埋的部分者的头盖骨被作家加工而成。
3、张掖黑河与与黑河妖孽
《西游记》第四十三回《黑河妖孽擒僧去 西洋龙子捉鼍回》,写唐僧师徒四众经历了火云洞之灾,行经月余,前面一条河流“黑水滔天,马不能进”。那水“层层浓浪翻乌潦,迭迭浑波卷黑油。近观不照人身影,远望难寻树木形。滚滚一地墨,滔滔千里灰。水墨浮来如积炭,浪花飘起似煤翻。人生皆有相逢处,谁见西方黑水河!”
在河西走廊中段,发源于祁连山冰川的黑河是灌溉张掖沃土和内蒙古西部草原的重要内陆河流。相传,唐僧取经路过黑河时,天气骤变,下起了冷子(冰雹)。大圣赶紧叫师父找地方躲躲,他一个跟头翻到北山顶上,手搭凉棚四下里一看,只见从山中一个黑洞里喷出一股股阴风,卷起黑河水,直往唐僧他们的头上泼撤。这时一位老人来到面前,他对大圣说:“佛家止步,这是无底洞,有进没有出。洞中有个老魔,这几天正在发怒。要吃七七四十九头牛羊。”大圣说:“我们是到西天取经的和尚,哪来牛羊”老人提起小铜锣一敲,只见四十九头大牛,四十九只花羊,来到老人的身边。老人说:“我平生一心向佛,但没修成正果,难瞑目。在我气数将尽之时,有幸遇上了玄奘大师。我把这些牛羊送给你们,但愿你们能化凶为吉,顺利西行。我后,希望玄奘大师能在佛的面前为我祈祷。”老人说完,把所有的牛羊赶入洞口,一会儿,云消雾散,黑水岸边红日高照。师徒俩离开黑水又上路了。
几年后,唐僧取经回来了,远远近近的善男信女都来拜见。唐僧叫众人在黑水河边上搭起了土台,他在台上念了三天三夜经,为先前赠送牛羊的老人祈祷超度。正当唐僧念经时,魔王又从洞口吹出一股阴风,吹散了经卷,有些经被吹进了河里,经卷在水里一泡,河水全变黑了,黑水河因此得名,念经台遗迹至今尚存。[12]这一则民间传说中的河流名称、河水颜色、魔王弄神通的方式,均与《西游记》第四十三回相一致或相近似,但孙悟空降妖的手段和结果与《西游记》大不相同。倒是报信和贡献牛羊的老人所说的话,与第四十九回驮唐僧师徒过通天河的老鼋托咐唐僧的话,意思相近。这显然是《西游记》的写定者运用了移花接木手法的缘故。
三、象征自然灾害的故事原型
1、西北沙尘暴与黄风怪
许多研究者都认为,《西游记》中所写的部分灾难,如流沙河、黑水妖、黄风怪、火焰山等等,都是自然灾害及其破坏力的象征。其中第二十一回《护法设庄留大圣 须弥灵吉定风魔》中写黄风怪纵风时,“望着巽地上,把口张了三张,呼的一口气,吹将出去,忽然间,一阵黄风,从空刮起。”“冷冷飕飕天地变,无影无形黄沙旋。穿林折岭倒松梅,播土扬尘崩岭坫。······一轮红日荡无光,满天星斗皆昏乱。南山鸟往北山飞,东湖水向西湖漫。”其实,这黄风怪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西北常见的自然灾害沙尘暴。从东汉初到北宋初的几百年间,所有的西行求法者和东渐弘法者,或者是东来西往的商贾行旅,都难免沙尘暴之袭击,唐僧师徒四众,当然也不会例外。
长期以来,每年春天和春夏之交,狂风卷着滚滚黄沙,遮天蔽日,有时直刮得天昏地暗,路断人稀。沙漠中碰上沙暴,常常是九一生。即使处在沙漠边缘,沙尘暴过处,路上行人或野外作业者的眼窝、鼻凹、耳朵里都会填满黄沙。其情状与孙悟空在黄风岭遭黄风怪打击时几乎一模一样。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象征自然灾害的妖魔,多出现在古丝绸之路中段的河西走廊或丝绸之路西段的西域(今新疆境内),而且其地名与自然现象至今犹存。在地处腾格里大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南缘的河西走廊和西出阳关、玉门关的八百里流沙莫贺延碛,直到西域(今新疆境内)的撒哈拉大沙漠及其边缘地带,这种灾害性天气,从未得到过根治,也很难得到根治。《西游记》中象征自然灾害的妖魔原型,既有水、火、风沙等自然物象,也有狮、虎、大象、狼、犀、狐狸乃至老鼠、蝎子、蜈蚣等大大小小的动物,甚至还有松、竹、藤、杏等各类植物。作者只不过对这些自然物象作了人性化的处理,使之在充分表现出自然物象的物理属性的同时,具备了一定程度的人性和动、植物习性。从而使故事变得更加曲折生动,更富有奇趣,同时便于从更深层面上揭示作品的主题,表现师徒四众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地探求人生真谛妙理的精神。
2、米山面岭油缸醋井与凤仙郡冒天止雨
笔者为河西走廊酒泉人氏,少时因冬天夜长,常爱挤到邻居家的热炕头上听老人讲故事。其中有一则故事是这样的:说是开天辟地的时候,人们的吃食都是从天上下的,春天下油(春雨贵如油),夏天下醋;秋天下米,冬天下面。因此,人世间到处是米山面岭、油缸醋井。粮油多了,人们便不知道爱惜,而是随意浪费糟蹋。一天,有一家的小孩拉了屎,他的母亲便把刚刚吃剩下的一张薄饼拿过来给孩子擦屁股,然后顺手扔给狗吃了。此事正巧被巡查的天神看在眼里,报告了玉皇大帝。玉帝大怒,降旨于主管天神,将下米下面、下油下醋改为下雨下雪。同时在天上设米山面岭、油缸醋井,放一只鸡啄米,一只狗舔面,一只老鼠吃油,一群醋娘娘吸醋。直到米完面净油干醋尽才下雨雪。以后粮油都改为由人自种自造,一年一料(茬)。所种庄稼本来都像豆子一样,果实从跟结到梢上。玉帝怕人们不依好,又要浪费粮食,便命令谷神挨个把每种作物的果实从下往上捋到只留一个穗子。谷神尊旨将麦子、谷子、糜子、稻子等粮食都捋到只剩了一个穗子,当捋到高粱的时候,手划破了,因此,高粱杆上留下了丝丝屡屡的血迹;当他坚持捋到荞麦的时候,手掌多处流血,因此,荞麦杆全被染红;剩下豆类还没来得及捋,所以豆子至今保留了通杆结实的状态。
这一故事传说与《西游记》第八十七回《凤仙郡冒天止雨 孙大圣劝善施霖》中的故事情节,有同有异。其相同处在于:用食品喂狗是其一,玉帝降旨惩罚是其二,所设米山面岭是其三。不同处,一是民间传说中玉帝大怒的原因在于人间农妇以面饼揩擦孩子屁股后喂狗,糟蹋了粮食;而《西游记》中玉帝大怒的原因在于凤仙郡郡侯对玉帝不恭,将献供斋天的供案推倒,唤狗来吃了供品。二是民间传说玉帝盛怒之下,没收了人间的米山面岭、油缸醋井;而《西游记》中作为结束惩戒标志的小鸡吃尽米山、哈巴狗舔净面岭、灯焰燎断锁梃三事设在天宫披香殿,油缸醋井和后来派天神捋收庄稼结籽的情节则没有反映。
我们注意到上述民间传说与取经故事无涉,因为故事中始终没有提及唐僧等人,也没有提到取经一事。但正是这种无涉,恰恰表明是民间传说被作为《西游记》创作的素材,加工改写成了第八十七回,而不是《西游记》问世以后,由民间撷取其中的相关情节,加工成了传说故事。因为《西游记》第八十七回的故事比民间传说的情节更曲折,更富于神话传奇色彩,而民间传说讲究的就是故事的曲折离奇,如果是民间故事撷取了《西游记》的故事片段,一般不会舍弃这些最能引人入胜的故事内容,更不会舍弃孙悟空、唐僧等人物形象。所以,民间故事是《西游记》第八十七回情节的故事原型是无庸置疑的。
综上所述,河西走廊民间所流传的大量取经故事,大多与这一带恶劣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关。其中的高山、大河、沙漠、戈壁、黄风、沙暴,都是《西游记》写唐僧师徒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的情节所需要的。河西走廊向称丝路咽喉,来往的行旅、商贾、戍卒、将吏、僧道、逐臣各色人等,在孤独寂寞或慢慢长夜中,可能根据一时的道听途说或着意搜求来的材料,加工、创作了许多故事,并成为这些故事的传播者。其中有人甚或就是早期《西游记》的作者。因为今本《西游记》中保留了比淮安方言多十几倍的河西或者说是西北方言和俗语。只是这个问题另当别论,此处不赘。
⑧ 想问一下:有一部香港在西游记,里面唐僧是个光头女子,银角大王也是女的。这个片子叫什么名字
你说的应该是三级版那个版本唐僧就是女的
⑨ 儒教三经
儒教三经——易经
编辑推荐:
《易经》讲天地阴阳,宇宙自然,人伦五行,推演未来,使人类的生存能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只有把握了这一点,才能够对《易经》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够对我们的生活有所启迪和帮助。《易经》的原初,就是一部占筮的书,所以必须从占筮的本身去理解,才能够有所契入和收获。但是,它又是一部反映先民的思想与人生观、世界观的书,所以应该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根本,甚至可以说支配着每一个华夏子孙。
作者简介:
李安纲,1959年生于山西河东、山西大学英语专业学士,南京大学先唐文学硕士,陕西师范大学唐宋元明清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哲学博士后。山西大学、运城学院教授,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外事学院兼职教授,中国武警指挥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中国文化复兴传播中心主任,中国宗教学会禅文化艺术中心主任,《西游记》文化学会会长、《运城学院学报》主编,山西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图书介绍:
古代先民认识事物,总是先从自身开始的。所以,《易经·系辞传》会说: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 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以类万 物之情。
且不论这位包羲氏是真有其人,还是一个部落的名字,但至少说明了古人对于宇宙人生的认识和发现。一切文明的发源,都是与人类的自身活动分不开的,一切的学问都是为了人类自身的健康生存和幸福生活。所以,《易经》应该说是人类最早的认识世界与人生的网络全书,是最最简单的,又是包罗万象的,可以说是一切文明的源头。
可见,《易经》讲天地阴阳,宇宙自然,人伦五行,推演未来,使人类的生存能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只有把握了这一点,才能够对《易经》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够对我们的生活有所启迪和帮助。
《易经》最难懂,就在于它的卦象与文字。讲义理的人往往鄙薄象数,玩象数的人往往不懂义理,所以造成注家芸芸,但却常常不通文字的现象。
古人认为《易》有三义,简易、变易和不易。学会了《易经》,也就掌握了这三种简易、变易、不易的人生、自然大道。用简易的方法,去看待变易的事物,得到不易的真理,这才是真正把握了《易经》的真谛。
目 录:
序言
前言
易经
乾卦第一
坤卦第二
屯卦第三
蒙卦第四
需卦第五
讼卦第六
师卦第七
比卦第八
小畜卦第九
履卦第十
泰卦第十一
否卦第十二
同人卦第十三
大有卦第十四
谦卦第十五
豫卦第十六
随卦第十七
×卦第十八
临卦第十九
观卦第二十
噬嗑卦第二十一
贵卦第二十二
复卦第二十三
无妄卦第二十五
大畜卦第二十六
颐卦第二十七
大过卦第二十八
坎卦第二十九
离卦第三十
咸卦第三十一
恒卦第三十二
遁卦第三十三
大壮卦第三十四
晋卦第三十五
明夷卦第三十六
家人卦第三十七
睽卦第三十八
蹇卦第三十九
解卦第四十
损卦第四十一
益卦第四十二
夬卦第四十三
姤卦第四十四
萃卦第四十五
升卦第四十六
困卦第四十七
井卦第四十八
革卦第四十九
鼎卦第五十
震卦第五十一
艮卦第五十二
渐卦第五十三
归妹卦第五十四
丰卦第五十五
旅卦第五十六
巽卦第五十七
兑卦第五十八
涣卦第五十九
节卦第六十
中孚卦第六十一
小过卦第六十二
既济卦第六十三
未济卦第六十四
系辞传上
系辞传下
说卦传
序卦传
杂卦传
李安纲,1959年生于山西河东、山西大学英语专业学士,南京大学先唐文学硕士,陕西师范大学唐宋元明清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哲学博士后。山西大学、运城学院教授,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外事学院兼职教授,中国武警指挥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中国文化复兴传播中心主任,中国宗教学会禅文化艺术中心主任,《西游记》文化学会会长、《运城学院学报》主编,山西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图书介绍】
《论经》即是《论语》,是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也是一部儒家祖师孔丘与弟子们对话的语录集,由他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根据孔丘当时的言行记述整理而成,大约在战国前期。
本书共二十篇,均以前首句前二或者三字命名,约二万余字。反映了孔子的克己复礼、修养仁德从而成就圣贤君子的思想,反映了为政以德、仁者爱人的政治思想,反映了为人处世、智慧生存的人道思想,反映了多闻阙疑、述而不作的学术思想,反映了有教无类、启发诱导的教育思想等等,所有牵涉到人类生存与社会安定的各种方面,都得到了深入和卓有成就的探讨,可以说是人生网络全书。虽然有时只是只言片语,但却精警微妙,发人深省。
此书还选用了历史上影响最大而又简明扼要的何宴《论语集解》作为原注,加以白话译释和要义探究,尽量符合原义,稍加阐发,以便指导当今人们的道德伦理重建和感情操性陶冶,培养智慧的人生观和宇宙观,从而真正感受到人的尊严和幸福。
【目 录】
序言
前言
学而第一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张第十九
尧曰第二十
在儒教三经里《礼经》可以说是人们进入儒家人生境界的必由之路。在对秩序的遵守过程中,得到了审美的体验和幸福的感受。书中《礼记》之中抱括了古代所谓的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涉及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古人的生活指南,所以从小必读。其中有两篇很重要,即是《大学》与《中庸》。前者讲成人的必修课,后者是人生的智慧术,都代表了东方文化的精魂,所以为历代大师所倾心与实践。本书采用最具有权威性的注释本,加以校勘标点,简体横排,译作白话,标明要义,古为今用,启迪智慧,丰富人生。
【作者简介】
李安纲,1959年生于山西河东、山西大学英语专业学士,南京大学先唐文学硕士,陕西师范大学唐宋元明清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哲学博士后。山西大学、运城学院教授,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外事学院兼职教授,中国武警指挥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中国文化复兴传播中心主任,中国宗教学会禅文化艺术中心主任,《西游记》文化学会会长、《运城学院学报》主编,山西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图书介绍】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玉石需要雕琢,才能够成就各种各样的宝贝器玩;人类应该学习,从而成就各式各样的栋梁之材。
儒教注重社会的秩序,自然强调每一个人都能够仁者爱人,义者合宜,所以要求全社会的认真学习,修养自身,遵守礼乐。
要人学习,首先得有人去教导;有人去教导,首先得有教材和内容。所以,儒家的典型代表孔子一生所推行的,便是仁义礼乐。仁是核心,义是对于仁的体现和实践;礼是对仁的规定,乐是对义的宣扬。
仁义,是孔子教人学习的内容;礼乐,是他教人学习的教材。通过对礼乐的学习和修养,使人们获得对于仁义的理解和觉悟,从而成为新社会的新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在我们选择的儒教三部经书《易经》、《礼经》和《论经》中,《礼经》可以说是人们进入儒家人生境界的必由之路。人们在对于秩序的遵守过程中,得到了审美的体验和幸福的感受。
《礼记》之中,包括了古代所谓的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涉及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古人的生活指南,所以从小必读
⑩ 西游记 中的三个经典故事 并概括
●第一回
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东胜神洲傲来国海中有花果山,专山项上一仙石孕育出一石猴属。石猴在所居涧水源头寻到名为水帘洞的石洞,被群猴拥戴为王。又过三五百年,石猴忽为人生无常,不得久寿而悲啼。根据一老猴指点,石猴经南赡训洲到西牛贺洲,上灵台方寸山,入斜月三星洞,拜见须菩提祖师,被收为徒,起名曰孙悟空。
●第二回
悟彻菩提真妙理
断魔归本合元神
悟空从祖师学得长生之道、七十二般变化及筋斗云。一日,悟空受众人挑唆,变为松树,引起祖师不快,被逐出洞。回到花果山,与占山妖魔厮斗取胜,带回被掳的众猴与物品。
●第三回
四海千山皆拱伏
九幽十类尽除名
悟空使摄法将傲来国库馆里兵器搬进山中,操演群猴。山中妖、兽纷纷拜悟空为尊。悟空向龙王讨得重一万三千五百斤的如意金箍棒。在幽冥界勾掉猴属在生死簿上的姓名。龙王和阎王表奏玉帝,请伏妖猴。玉帝派太白金星赴花果山招安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