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作文500字
1. 作文-西游记人物形象分析 500字左右
《西游记》中最主要的人物不是赴西天取经的唐僧,而是一路上保护唐僧的孙悟空。虽然孙悟空是花果山中一块吸收天地精气的仙石孕育而生的,他的出生充满了神异的色彩,但这个神话人物的性格形象,却有丰厚的生活依据及其现实基础。具体说来,在孙悟空这一形象的塑造中,融入了大量市井和江湖生活的经验和素材。悟空最初拜菩提祖师为师,这祖师虽然取的是佛家的名字,却又被人称作神仙,他的言行作为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江湖市井人物。从他身上,孙悟空沾染了一些江湖气息,也开始了解了一些江湖生活的经验,他后来的英雄生涯包括大闹天宫在内,使他变得更加精明敏捷,江湖历练也积累得越来越丰富。从原型上说,大闹天宫其实只是明清时代小说中市井英雄大闹京都,如《喻世明言》中的《宋四公大闹禁魂张》、《七侠五义》中的白玉堂闹东京一类故事的翻版。他们的大闹从根本上说并没有什么明确的政治目的,往往只是恃才负气,不能容忍别人小觑轻视自己,而极力显露自家的本领,而他们赖以成功的手段,最主要的是神偷善骗的伎俩和随机应变的本事。孙悟空亦是如此,他的大闹天宫和后来在西天路上降妖伏魔,也主要是以巧偷善骗、灵巧善变这两种本事为凭仗而克敌制胜的。此外,书中的天宫灵霄宝殿、地府森罗宝殿、西天大雄宝殿,也都可以还原为人间的金銮宝殿。
孙悟空历尽劫难的西天取经故事的原型,其实是一种闯荡江湖的历险记。与市井英雄一样,非凡的本领要在这一过程中受到考验,好汉的形象也只有经历这种磨练才获得最好的证明。所不同的是,在这里,江湖风波幻化为美丽或狰狞的妖魔鬼怪、险山恶水、毒雾迷瘴、各种诱惑和骗局。至于现实社会的江湖风波中常见的占山为王、拦路打劫、谋财害命,以及英雄们行侠仗义、拔刀相助,在《西游记》中也是屡见不鲜的。这正成就了孙悟空的出凡入圣的英雄品格。本来,在《大唐西域记》中,西域本身已充满了瑰异的风土景色,经过艺术想象的加工渲染,生成了火焰山、子母河、女儿国等故事单元,更增加了小说的神异色彩。在这种加工渲染中,行旅客商往来江湖的生活经验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现实依据,使小说中的取经故事内容充实,细节生动。而市民文学中的英雄传奇传统,也将孙悟空的形象从最初的取经故事中那个单薄的猴行者提升为一个江湖好汉,又从一个单纯的江湖好汉升华为富有使命感的英雄。孙悟空性格形象的形成过程,也正是取经故事不断丰富、发展,直至在《西游记》中完成、定型的过程。
在历史演进中,孙悟空的形象不断丰富充实,并完成了多样性的统一。在南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元明之际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中,唐僧占据了最突出的位置,孙悟空还没有成为整个故事的主角。《西游记》改变了取经故事的传统结构,将孙悟空作为小说的第一号主角隆重推出。小说前七回开门见山,通过对孙悟空神奇的身世和大闹天宫的描写,为英雄人物设计了一个漂亮的登场亮相。这是孙悟空英雄生涯的开始,接下来除了简短的一段介绍唐僧出场的穿插以外,就展开了西天取经的艰难而漫长的历程。西天取经当然是全书的主干,而前七回却为后面的故事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孙悟空在取经路上的作为提供了充足、可信的理由。唐僧的出场被相应地后推至大闹天宫以后,仅这一位置的变更,就足以说明唐僧的重要性在小说中已相应降低了。
实际上,在《西游记》中,唐僧这个人物的作用已几乎淡化成故事的一个缘起,他是支撑取经故事框架的柱子,没有他,取经就失去理由,下面的故事也就无从展开了。在他完成了这一结构作用之后,作者似乎不再保持先前对他的那种浓厚兴趣,将其视同鸡肋,置之不理,因此他的形象相对单薄苍白,缺乏血肉,也不再有发展。尽管这样,他的软弱、不识世务、慢性子,仍然与坚强、精明、急性子的孙悟空,贪馋动摇的猪八戒乃至忠心耿耿、沉默寡言的沙和尚形成鲜明的对照。唐僧虽然佛学修养深湛,却空有书本知识,缺乏实际处事能力,其原型来自那些不通世故的书生(书呆子)。小说对他时有温和的讽刺,也可以看作是对明代士人“头巾气”的嘲笑。观音传授的紧箍咒,在小说中是作为唐僧的权威的象征,更重要的是,它使唐僧、孙悟空、猪八戒三个人之间的关系不流于简单化,故事的戏剧性也因之增强了。
如果说孙悟空的生活原型来自市井,他见多识广,行走江湖,久经历练,那么猪八戒的生活原型则来自农村,更准确地说,他其实代表的是市井眼中的农民形象。猪八戒长期住的高老庄,是一个农村式的闭塞环境。他眷恋家园,也正是安土重迁的传统农民意识的反映。个性上,他朴实憨厚,而又常自私地为自己打算;他有一些农民的精明,实际上又目光短浅。他形象粗陋笨拙,可爱亦可笑。他的武器九齿钉钯形状滑稽,让人忍俊不禁。这钉钯不见于传统兵器谱中,实在是从耕地种菜的农具中衍生想象出来的,却很吻合猪八戒的个性形象。猪八戒在危险关头的动摇、畏缩与孙悟空的坚定、百折不挠恰恰形成了对照。在小说中,他常常是孙悟空耍笑的对象,这正是初入城市的农民常受市民嘲笑的现实的反映。从这一点上看,《西游记》是站在城市立场上的,它的叙述立场与《金瓶梅》相近,而与《水浒传》的否定城市迥然不同。
猪八戒本身的形象特点与市民的审美趣味及其娱乐需要相结合,使猪八戒在小说中很容易被塑造成一个喜剧色彩浓厚的角色。事实上,在很多时候,猪八戒的喜剧使命的实现,有赖于其他人尤其是孙悟空的配合。孙悟空性格乐观自信,谈吐机智幽默,连妖魔鬼怪也照样戏弄。取经路上,他和猪八戒两人之间插科打诨,调笑戏谑,也为出生入死的漫漫征途增添了不少轻松诙谐的意味。猪八戒这一角色犹如戏曲中的丑角,他的形象塑造显然受了元明以来戏曲传统的影响。同时,《西游记》的语言充满机智、俏皮和幽默,自然是吸收了包括民间说书在内的市井曲艺的语言特色的结果,这构成了全书语言的喜剧风格。
一般地说,真正的英雄人物产生于悲剧之中,而孙悟空却是一个喜剧的英雄。这与小说本质上是一部童话有关。童话以儿童的眼光观察世界,洋溢着自由天真的游戏气氛,充满着生动活泼的想象,充满了乐观和希望。童话就是儿童的神话,在儿童的眼里,万物都有生命。《西游记》是神话题材的小说而富有儿童天真浪漫的意趣,是成功的童话;题材类似的《封神演义》在这方面则失败了,它失在过分虚诞。所谓儿童天真浪漫的意趣,首先指小说多以动物为主角。《西游记》中从孙悟空、猪八戒、龙马到大小山精水怪,几乎包括了所有的动物,构成了一个儿童们目不暇接的动物园。其次,对这些动物的观察描写,又处处透出儿童的心理、眼光和兴致,既保留动物的形象特征和生活习性,又融入儿童的心理及性格特征,深受儿童的喜爱。所以,尽管妖魔鬼怪凶恶狰狞,却并不令人恐惧,反而让儿童觉得新奇可喜。猴的顽皮好动,近似儿童。小妖的举止口吻、天真出洋相,也像一群快乐嬉闹的孩童。第三,孙悟空常视除妖为游戏,声称要顺便抓几个妖精耍耍,而且喜欢恶作剧,这都是儿童典型的生活形态,即生活的戏剧化与游戏化。最后,小说中某些情节的朴拙乃至不合理,甚至前后故事间的非逻辑关系,如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有时不会变化、天篷元帅出身的猪八戒有时竟不会腾云驾雾等,都是合乎童话思维原则,而不宜以成人世界的认真态度对之的,否则便索然无味了。明代中后期,一批激进的文人致力于追求精神的自由和解放,如李贽提出“童心说”,提倡童心,即回到人的原初状态,回到心灵天真未凿的状态。《西游记》这一童话能在明代中后期出现,就是以明代中后期追求内心真诚、心灵解放的社会文化思潮为背景的。从这里可以看出,《西游记》这样一部神话题材的童话小说同样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精神。
2. 西游记读后感500字
《西游记》读后感
寒假期间,我看了一本课外书——《西游记》,的确让我受益匪浅。《西游记》的内容丰富多彩。这本书讲述了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一路上历尽艰险、降妖除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了真经的故事。
其中的四个人,一是唐僧,他心地善良,诚心向佛。二是孙悟空,他形义大胆,所有的妖怪都怕他。三是猪八戒,他憨厚可爱,贪财好色,但是不缺乏善心。第四个是沙和尚,他敦厚老实。其中我最喜欢孙悟空,因为在书中孙悟空不仅有七十二变,而且武艺十分高强,脑子很聪明,眼睛一转总能想出好办法,在关键时刻总是他救了大家。他就是是只机灵,聪明,可爱的小猴子,一高兴起来就上窜下跳的,两手在胸前直绕花。我觉得唐僧没什么本事却还是师傅,在故事里他出力最少,但最后功劳却最打,我觉得对孙悟空来说很不公平。
其中三打白骨精的故事最令我气愤。白骨精为了吃到唐僧肉就变成了村姑,老太婆,老头,可逃不过孙吾空的火眼睛睛,把他们全打死了,可唐僧以为孙悟空杀了人,于是把他赶走了。
孙悟空可真可怜啊!他被师傅冤枉,自己非常的伤心,为什么唐僧那么不相信孙悟空,我觉的唐僧做的一点也不对,他不分清红皂白就赶走孙悟空,要是我是他,我就相信孙悟空,信认他不会杀人,谁让唐僧只是凡夫俗子呢!虽然孙悟空被逼离开了,可他心里还是放不下师师傅。当听猪八戒听说师傅被妖怪变成啦老虎,他马上就去就师傅。后来他们和好如初。我觉得孙悟空非常有情有义的猴子,虽然被人冤枉了他,可他并没有恨那个人。一路上他保护师傅,默默无闻的付出辛苦,他们可真勇敢啊!我应该向他们学习。
我要做一个勇敢,默默无闻,付出辛苦,不半途而废的人。
3. 西游记人物之孙悟空作文,不少于500字
孙悟空是一个个性十足的人物。一部《西游记》的情节发展史就是孙悟空形象性格的形成史、发展史。作品是围绕着孙悟空如何战胜各种妖魔鬼怪险阻艰难来结构全文的。在众多人中,孙悟空也是最惹人喜爱的。被压在五行山下之前的孙悟空,访师求道,学得了超常本领,而后闯龙宫取得如意金箍棒,入地府撕生死簿,闹天宫推翻了金銮宝殿,这个天真烂漫的孙悟空的身上有着独特的个性。拘无束。以下是有关摘记:
猴王到龙王那想要臆见得心应手的兵器。他看见了那定海神针,然后又对天光看处,上
有“如意金箍棒”一行字,且那金箍棒可大可小,并道:“你都站开,等我再叫他变一变看。”
在这段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出他独来独往,充满自由,我行我素的性格
二、入地府撕生死簿——无拘无束,调皮。摘记:
孙悟空打了阎罗王差来的勾死鬼,挥动金箍棒,一路打了森罗殿,并强行勾销了生死簿
上同类的名字,然后摔下它道:“了帐,了帐,今番不归你管了!”
他调皮是猴子的天性,且凡是他想做的,谁也无法阻挡。
三、闹龙宫——无所畏惧。摘记:
孙悟空守蟠桃园监守自盗,将“千年一熟,人吃霞举飞升,长生不老”与“九千年一熟,
人吃了能与天同寿”的熟桃掠食一空。还将蟠桃宴上的玉液琼浆,百味八珍,佳肴异品,偷食了个饱。又推倒太上老君的八卦炉。
大闹天宫这个故事成功地塑造了机智的,坚强的孙悟空形象。可以看出他叛逆,不愿受拘束,不墨守成规的个性。
四、取经路上——精明顽皮,爱作弄。摘记:
(1)他故意叫猪八戒去巡山探路,自己则变成小虫,暗中监视爱偷懒的猪八戒。
(2)孙悟空为救乌鸡国国王向太上老君要金丹,老君开始硬是不给,讨价还价。可最后还是拿出一颗。悟空假装要尝尝,试试真假,一口吞下。
孙悟空天资聪明,思想跟行动都敏捷如风,他虽奉命保唐僧上西天取经,但仍有猴性。
作为全书的主人公,孙悟空的形象栩栩如生,性格鲜明。充沛的生命力及勇敢、智慧和毅力于身。在他的身上,闪耀的是英雄的风采,凝聚的是自由勇敢的灵魂,凡是他想做的,谁也无法阻挡。他生来就不服天地管。这也常常造成了师傅误解,因而屡次受到了不公平待遇。这更突出了他的个性,使他同古代小说中描写的其他英雄人物有了明显的区别。
4. 西游记人物简介作文500字
西游记》产生于十六世纪的中国明朝嘉靖公元
1522
—1566)时期,距今已四百多年了.作者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居士
,
《西游记》是吴承恩中年时期写成初稿,后来经过润饰而成的.他在前代多年积累下来并在民间流传的有关唐僧取经的文学作品和故事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造,并且把原来的以唐僧取经为主的故事,改为孙悟空为主的战天斗地史.
孙悟空是全书中最光辉的形象."
大闹天宫"突出他热爱自由,勇于反抗的精神"西天取经"表现他见恶必除,除恶必尽的精神.孙悟空大闹天宫失败后,经过五行山下五百年的镇压,被唐僧放出,同往西天.他已不再是一个叛逆者的形象,而是一个头戴紧箍,身穿虎皮裙,专为人间解除魔难的英雄.在重重困难之前顽强不屈,随机应机,就是镇魔者孙悟空的主要特征.
《西游记》描写的幻想世界和神话人物,大都有现实生活作基础,同时在神奇的形态下体现了作家与人民的某些美好愿望.八十一难,七十二变,各种神魔的本领都充满幻想色彩;五花八门,奇光异彩的宝贝,显然是人们为了征服自然或战胜敌人才假想出来的.《西游记》
构成了浪漫主义的基本艺术特征.
《西游记》把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和严峻的批判艺术地结合起来,使不少章回妙趣横生,完满地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鲜明爱憎.九九八十一难所包含的四十一个小故事也都通过僧徒,神佛,妖魔间的错综关系表现出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这无数充满斗争的幻想情节中,意味深长地寄寓了广大人民反抗恶势力,要求战胜自然,困难的乐观精神,曲折地反映了封建时代的社会现实.
5. 求西游记读后感500字左右
读了《西游记》我深有感触,文中离奇曲折的情节和唐僧师徒的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西游记》以孙悟空和猪八戒、沙僧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为线索,一路上跟妖魔和险恶的自然环境作斗争,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的故事。
从一些实际的例子可以看出,这四个人物形象各有各的特点:唐僧——诚心向佛、品格端正;孙悟空——正义大胆、本领高超;猪八戒——贪财好色,但又不缺乏善心;沙僧——心地善良、安于天命。
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第一主人公,是个非常了不起的英雄,降妖除魔,保护唐僧,立下了大功;猪八戒的本事比孙悟空可差远了,更谈不上什么光辉高大,有时还吵着嚷着要分行李,但他性情憨直;沙僧忠厚诚恳,任劳任怨,正直无私,一心一意保护唐僧西行,谨守佛门戒律;白龙马虽说没有什么本事,但甘心当好后勤;师傅唐僧,虽说没有孙悟空的本事、猪八戒的活泼、沙僧的勤快、白龙马的脚力,但他品格端正,不怕任何困难,有坚定的信念以及意志,慈悲善良。
书中写唐僧师徒经历了八十一个磨难,让我想到了他们的执着、不畏艰险的精神。这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总之,读了这部书,我懂得了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有坚定的毅力,不畏艰险,才能取得成功。
6. 西游记人物作文500字
西游记里的主要人物就是唐僧师徒四人。
今天主要想介绍的就是二师专兄 猪八戒
猪八戒,大家属都知道,在天界是天蓬元帅,因为垂涎嫦娥的美色,触犯天庭戒律,被贬下凡,结果一不小心选错 了地方,坠入猪圈,于是在凡间变为猪妖。没了帅气的外表,倒对他没什么大的影响。从此以后到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不比天庭时候的日子难过。只是所谓秉性难移,色心不改的猪八戒又因为贪恋高家庄高小姐的美貌,再次触犯天归。于是才随了唐僧去西天取经。
猪八戒的角色,大家也很清晰的呈现在大家眼前,好吃懒做,贪恋美色。心思单纯,不过这十万八千里的西天取经路上,他虽然没有做出多么大的贡献,却也没有像孙悟空一样,让师傅用紧箍咒束缚,偶尔也会被骂,但从未听汤生说过要将猪八戒赶走之类的话语。猪八戒也不像沙憎一样,老实的挑着那堆沉重的东西。一路上似乎就基本上没有什么作用。但是,在民众调查中得知,所有女性最想嫁的西游记师徒四人中,猪八戒是得票率最高的。至于原因,那是众说纷纭。有些人说猪八戒,贪恋美色,也会哄女孩子开心,会耍些小聪明,可爱,调皮。也会时不时的制造一些浪漫,送女孩子一些小礼物。
7. 创新西游记作文500字
西游记读后感500字
西游记是我最爱看的书,它是一本神话故事,也是四大名著之一。它讲的是唐朝时期,有一个和尚,和他的三个徒弟一起去西天取经的艰难险阻。
他的三个徒弟有:猪八戒.孙悟空和沙僧。和大家一样,我最喜欢的就是孙悟空了。他神通广大,火眼金睛,乐于助人。每次都是孙悟空把唐僧从险境中就,救出来。其次就是猪八戒了。他鼓着个大肚皮。成天好吃懒做。背着个大耙子,还天天号称自己以前是天蓬元帅。猪八戒还是一个好人,没有害人之心,并且终于坚持到最后的胜利。写一个弱点很多的人能讨人喜欢,让人记住,是很不容易。沙僧老实厚道。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个鲜明的特点,每个特点都被作者表现的活灵活现。
总之,师徒四人每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长处,哪怕是他们的短处也必须看看自己是不是也有,如果有的话,要努力改正,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西游记》中师徒四人遇到的种种困难在我看来就像是一个人在人生路上的挫折,这本书告诉我们,人生有许多的困难,这些也许不是自己一个人就可以克服的。所以我们需要朋友,需要有知心人一起分担,这些困难也许是自己能克服的,所以我们在此就要锻炼自己不怕困难,以及坚定的不后退的信心。
8. 西游记读后感500字。
西游记读后感500字
在寒假,我读完了《西游记》这本书,它的主要内容是,唐僧带着三个徒弟去回西天取经。这个故答事告诉我们只要不怕吃苦,什么事都能干成功!
我最喜欢《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因为,孙悟空很勇敢很聪明,它的个子不高,可是,他一身本领,在有唐僧有危险的时候,他都是第一个想办法来救他。所以,我最喜欢他。
他一路上西天取经,一共有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了西天。孙悟空是一只石猴,他和花果山的小猴们成了亲人,还当了美猴王。后来大闹天宫,再后来当了唐僧的徒弟。然后猪八戒、沙和尚也都加入这个取经队伍。他们终于走到西天取得了真经。我也挺喜欢猪八戒,我决的他很善良很老实,他有时候会让我们呵呵大笑。猪八戒的样子也很好玩,我一见到他,就觉得很好笑。他也很听师傅的话,所以我也很喜欢他。
唐僧有时会很固执,但他最大的优点是非常善良,虽然有时会显得有些懦弱,但柔弱的外表下,却有一颗坚持目标、永不懈怠的心。凭借着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取得了真经。
《西游记》让我领悟到:想做成一件伟大的事情,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挫折和困难,因此我们要学着勇敢,要有一颗执着的心,不断努力奋斗,只有这样最终才能取得成功。
9. 西游记赏析人物500字作文
《西游记》中最主要的人物不是赴西天取经的唐僧,而是一路上保护唐僧的孙悟空。虽然孙悟空是花果山中一块吸收天地精气的仙石孕育而生的,他的出生充满了神异的色彩,但这个神话人物的性格形象,却有丰厚的生活依据及其现实基础。具体说来,在孙悟空这一形象的塑造中,融入了大量市井和江湖生活的经验和素材。悟空最初拜菩提祖师为师,这祖师虽然取的是佛家的名字,却又被人称作神仙,他的言行作为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江湖市井人物。从他身上,孙悟空沾染了一些江湖气息,也开始了解了一些江湖生活的经验,他后来的英雄生涯包括大闹天宫在内,使他变得更加精明敏捷,江湖历练也积累得越来越丰富。从原型上说,大闹天宫其实只是明清时代小说中市井英雄大闹京都,如《喻世明言》中的《宋四公大闹禁魂张》、《七侠五义》中的白玉堂闹东京一类故事的翻版。他们的大闹从根本上说并没有什么明确的政治目的,往往只是恃才负气,不能容忍别人小觑轻视自己,而极力显露自家的本领,而他们赖以成功的手段,最主要的是神偷善骗的伎俩和随机应变的本事。孙悟空亦是如此,他的大闹天宫和后来在西天路上降妖伏魔,也主要是以巧偷善骗、灵巧善变这两种本事为凭仗而克敌制胜的。此外,书中的天宫灵霄宝殿、地府森罗宝殿、西天大雄宝殿,也都可以还原为人间的金銮宝殿。 孙悟空历尽劫难的西天取经故事的原型,其实是一种闯荡江湖的历险记。与市井英雄一样,非凡的本领要在这一过程中受到考验,好汉的形象也只有经历这种磨练才获得最好的证明。所不同的是,在这里,江湖风波幻化为美丽或狰狞的妖魔鬼怪、险山恶水、毒雾迷瘴、各种诱惑和骗局。至于现实社会的江湖风波中常见的占山为王、拦路打劫、谋财害命,以及英雄们行侠仗义、拔刀相助,在《西游记》中也是屡见不鲜的。这正成就了孙悟空的出凡入圣的英雄品格。本来,在《大唐西域记》中,西域本身已充满了瑰异的风土景色,经过艺术想象的加工渲染,生成了火焰山、子母河、女儿国等故事单元,更增加了小说的神异色彩。在这种加工渲染中,行旅客商往来江湖的生活经验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现实依据,使小说中的取经故事内容充实,细节生动。而市民文学中的英雄传奇传统,也将孙悟空的形象从最初的取经故事中那个单薄的猴行者提升为一个江湖好汉,又从一个单纯的江湖好汉升华为富有使命感的英雄。孙悟空性格形象的形成过程,也正是取经故事不断丰富、发展,直至在《西游记》中完成、定型的过程。 在历史演进中,孙悟空的形象不断丰富充实,并完成了多样性的统一。在南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元明之际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中,唐僧占据了最突出的位置,孙悟空还没有成为整个故事的主角。《西游记》改变了取经故事的传统结构,将孙悟空作为小说的第一号主角隆重推出。小说前七回开门见山,通过对孙悟空神奇的身世和大闹天宫的描写,为英雄人物设计了一个漂亮的登场亮相。这是孙悟空英雄生涯的开始,接下来除了简短的一段介绍唐僧出场的穿插以外,就展开了西天取经的艰难而漫长的历程。西天取经当然是全书的主干,而前七回却为后面的故事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孙悟空在取经路上的作为提供了充足、可信的理由。唐僧的出场被相应地后推至大闹天宫以后,仅这一位置的变更,就足以说明唐僧的重要性在小说中已相应降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