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遗址
『壹』 三国时期遗址
四川多。。全是蜀汉的
成都境内除武侯祠外其他三国文化遗迹
(一)、市区:
1.衣冠庙/在武侯祠南约1.5公里处,其得名源于此地原有关羽衣冠墓。
2.桓侯巷/成都万里桥和衣冠庙之间原有一座墓,人们认为是桓侯墓,墓所在的巷道也被成为桓侯巷。
3.万里桥/成都南门原大桥名叫万里桥,其桥为秦国蜀郡太守李冰所建。自三国后,人们一直称其为万里桥。此桥今已不存。
4.诸葛井/成都江南馆街有一井,人们称为诸葛井,相传为诸葛亮所开凿。井旁曾修有诸葛祠,现井、祠皆毁。
5.龙泉洛带镇/相传刘禅在此落玉带于井。
6.黄龙溪/相传刘备称帝时,此地出现黄龙。
7.黄忠墓/成都西郊在清道光年间曾发现一块石碑,上刻有“黄刚侯讳汉升之墓”,于是人们在此修建了黄忠祠,塑黄忠像。“文革”中黄忠祠、墓被毁。
8.洗马塘/在成都市和平街小学内。塘边相传为赵云住地遗址,而池塘就是赵云洗战马的地方,清初,塘边尚有“汉顺平侯洗马池”的刻石。现塘池被填平。
9.向宠墓/原在成都市城北公园内,现已不存。
10.九里堤/成都金牛区和平乡九里村,残存有一条长2000多米、宽7~8米的土埂,这就是人们称为九里堤或者诸葛堤的遗迹。诸葛亮当年为发展经济,防御水害,提高粮食产量,住持修建了这条拦水堤坝。宋代太守刘熙曾重修,并在堤旁修诸葛庙,现已不存。
11.张飞营/在成都龙泉驿区。这里原为汉、唐时期的古驿站,张飞营遗址就在驿站口旁边的山上。遗址面积约一平方公里,张飞曾屯兵于此配合刘备攻打成都。唐、宋时,这里有“古张飞营”石碑,现石碑已不存。
(二)、新都
1.弥牟镇八阵图遗址/明代已毁坏过半,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曾加以补修,道光十年(1837)曾勘清,当时占地36亩4分4厘,当时还存71垒。1981年公布为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至今还存4垒,每垒高3米多。
2.八阵图碑/新都桂湖公园,即升庵祠内收藏有原弥牟镇武侯祠的“八阵图碑记”明碑。碑高185厘米,宽115厘米,碑帽及篆书碑额已失,仅存碑身。碑文为阴刻楷书。
3.马超墓/新都城南2.5公里处。新都马超墓在明代有四川按察使杨瞻立的“汉故征西将军马公讳超字孟起之墓”石碑,清人马维祺曾在墓前建马超祠,并亲书碑一通。如今马超祠已被毁,墓仅存方圆百米的土堆。马超祠旧址盖起了一所马超小学,明杨瞻碑收藏在新都文管所。
(三)、双流
1.葛陌/在双流县北4公里,金花、永福乡交界处,为诸葛亮旧居。此处原有葛陌庙,已毁,现仍有葛陌村、诸葛井。
2.大口井/九江乡大井村,相传诸葛亮曾于此汲水灌田。
3.石刻张飞头/又名“福头”,在太平乡与简阳县武庙乡交界处。
4.蒋公旧治坊/纪念蒋琬,已拆。
(四)、都江堰
1.都江堰/诸葛亮曾在此设置堰官,以兵1200守卫。
2.青城山/青城山是天师道发祥地,三国时张鲁的祖父张陵曾在此设坛传道。
(五)、大邑
1.赵云墓和赵云庙/赵云死后下葬于大邑县城东银屏山麓。赵云墓依山而建,状若小丘,墓前有清康熙年间的墓碑,上刻“汉顺平侯赵云墓”。
2.鹤鸣山/鹤鸣山在大邑县城北15公里处,张陵曾修道于山中。
(六)、邛崃
1.临邛火井遗址/在火井乡,诸葛亮曾在此取天然气煮盐炼铁。
2.孔明乡/今孔明乡。
3.邛雅驿道遗址
(七)、蒲江
1.太清观遗址/东汉道教创始人张陵曾在此居住。
其他地区:
1、德阳市
(1)德阳市:
a.秦宓墓宅(德阳市城北2.5公里秦宓村)
b.三造亭(秦宓村)
(2)广汉市:
a.张任墓(金雁桥西北侧北外乡桅杆村)
b.邓芝墓(向阳乡胜利村)
c.马岱墓(向阳乡张化村)
(3)绵竹市:
a.诸葛瞻父子双忠祠(绵竹市城西郊)
b.蜀汉三叛石雕跪像(城区关岳庙内出土,镌刻于明代,像背刻有“叛逆糜芳”、“叛逆傅士仁”、“叛逆郝普”,现存于双忠祠内。)
(4)罗江县:
a.白马关(罗江县白马山上)
b.庞统墓、祠(罗江县白马关山)
c.落凤坡(罗江县北2公里处)
2、绵阳市
(1)绵阳市:
a.蒋琬墓、祠(绵阳市城西郊西山)
(2)梓潼县:
a.七曲山大庙(梓潼县城北9公里处)
b.卧龙山诸葛亮北伐遗迹(有诸葛寨、八卦井、武侯庙、饮马池等)
c.翠云廊(从梓潼到剑阁、阆中的数百里古道,有张飞柏、阿斗柏等)
(3)江油市:
a.阴平郡县遗址(江油县小溪坝乡阴平坝,现有皇后山、点将台等)
(4)平武县:
a.古江油关(平武县南坝镇)
b.李氏夫人墓(蜀汉江油关守将马邈降魏,其夫人自缢,曾有李氏夫人祠,墓碑尚存)
3、广元市
(1)广元市:
a.葭萌古城(即葭萌关、昭化古城,广元市南30公里昭化城牛头山东北麓)
b.费祎墓(昭化古城西门外)
c.明月峡古栈道(广元市朝天区)
(2)剑阁县:
a.邓艾墓、邓艾庙(剑阁县城北10余公里北庙乡孤玉山)
b.剑门关(剑阁县城北30公里大剑山)
c.姜维墓(剑门关旁)
(3)青川县:
a.阴平古道(相传在摩天岭有孔明碑)
b.邓艾庙与武侯祠(三锅石乡西阳坝)
4、南充市
(1)南充市:
a.谯周墓(南充市文化宫内)
b.陈寿万卷楼(南充城西1公里处果山)
c.王平墓(南充市永安乡临江村凤凰山)
(2)阆中市:
a.张桓侯祠(阆中县城内)
b.严颜寺(花冠乡天冒水山腰)
c.瓦口关(阆中县双山垭)
5、泸州市
a.泸州武侯祠(泸州市城西忠山)
6、乐山市
(1)夹江县:
a.诸葛亮点将台(在夹江县城西,距千佛岩500米处)
b.庞坡洞(传说是庞德公隐居处)
c.汉柏(传说为庞德公所植,在木城乡汉柏村石面渡附近)
7、雅安市
(1)芦山县:
a.姜维墓(芦山县城东北凤凰山);
b.姜城故址(芦山县城关);
c.姜庆楼(庐山县城南街姜侯祠内)
(2)汉源县:
a.孟获城遗址(汉源县城东75公里处)
8、宜宾市
(1)南溪县:
a.桓侯宫(俗称张爷庙,在县城三元街)
9.达州市
(1)渠县:
a.八蒙山古战场(在县东北3.5公里处,相传张飞与张合在此交锋,有张飞立马铭,曾建有桓侯庙);
(2)彭水县:
a.张飞刁斗(传有张飞铭文);
b.张飞妍石刻(传说有张飞手指刻字,在太原乡英光村石彭公路西侧)
『贰』 三国时期现存留下的遗址、古城在现在的什么地方简单介绍一下
推荐去合肥三国遗址公园,位于合肥市庐阳区三十岗乡,应该是全国保存最为完整的三国遗址
赤壁古战场位于长江中游南岸赤壁市境内
白帝城被长江淹了,去不了
『叁』 三国遗址最为丰富的地方
在素有“三国故地、包公家乡”的安徽合肥,有一座具有汉代建筑风格的公园——三国新城遗址公园,位于南临肥水(古施水)故道,西邻鸡鸣山、将军岭,东距合淮公路8公里的合肥市庐阳区三十岗乡公园路,占地530亩。其保存的三国新城遗址是安徽省乃至全国保存较好、极具史学价值和军事研究价值的三国文化遗产,主要景点有新城文物陈列馆、东城门、夯土练兵指挥台、兵器铸造窑址、饮马池、时光隧道、舟师坞、雕塑广场、石刻广场等。
经历了10多天的阴雨天气,上周四见到了久违太阳,很适合出游。本人到三国遗址公园,去寻觅三国遗迹。因为正值合肥第六届牡丹节期间,游人不少。其实去年牡丹节期间我游览过一次,只是那次重点看牡丹,没有仔细探寻三国的历史遗迹。
据《三国志》记载:魏国征东将军满宠两次上疏魏明帝曹睿,建议在合肥西三十里建立新城屯兵以抗孙吴。新城建成后,孙吴水军由巢湖到达合肥城下,还要再陆行三十里,才能抵达合肥新城。这样,孙吴的水军优势不能发挥,军需补充更加困难,使曹魏方面获得了很多战机。而曹魏可以沿瓦埠水系直通寿春,水上运输方便,有利于提高战斗力。合肥新城于青龙元年(233)建成,孙吴曾于公元233年、234年、253年等多次围攻,均兵败而归。
历经1770余年的风雨剥蚀、沧桑巨变,我们仍能清晰地看到这座三国时期军事城堡的风貌。三国新城遗址公园建设前,可谓秦砖汉瓦俯首可拾,是安徽省乃至全国保存最为完整的三国遗址之一。通过保护
性恢复古城墙及东城门原貌,对新城内考古发掘出的兵器铸造窑址、练兵指挥台、饮马池、车马道等遗址进行保护性建设和展示,尽量原汁原味地反映了三国合肥新城风貌。
『肆』 三国故城遗址的介绍
三国故城遗址位于许昌县张潘乡古城村东南一里许,系周时许国国都。东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汉献帝迁都于此,曾为一代帝都。
『伍』 许昌有什么关于三国的历史遗址呢
三国时期在许昌留下的遗址有:射鹿台.护城河.十八里藏兵洞,春秋楼,霸陵桥,关帝庙
,禹州植物园
,霸陵公园
.
『陆』 三国时期周瑜幕遗址在什么地方
周瑜,字公来瑾,三国东吴名将,公元源210年逝世,葬于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庐城镇。墓建于东汉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墓地约5亩,北域高约8尺,有封无表,平地起坟,以3×6×12小车纹 汉代大砖砌成,墓门向东,墓周围绕以石刻栏杆,旁建木质六角“谈笑亭”。历经千年,冢塌亭倒,石栏毁灭无存。明正统七年(公元1442),提学御史彭勖令知县黄金兰重加修葺,并立“吴名将周公瑾之墓”碑碣。希望采纳!
『柒』 三国时期周瑜幕遗址在什么地方
周瑜,东汉末年东来吴著自名将领。出生于汉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少年时即与孙 坚之子孙策交好,妻小乔(东吴两大美女之一),有两子一女。周瑜美姿容,精音律,多谋善断,精于军略,为人性度恢廓,雅量高致。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军。后图进中原,不幸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十二月病故于巴丘(今湖南省岳阳市)
『捌』 成都哪里保留了三国时期的文化遗址。
成都武侯祠,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南门武侯祠大街,是中国惟一的君臣合祀祠庙,由刘备、诸葛亮蜀汉君臣合祀祠宇及惠陵组成。始建于公元223年修建刘备陵寝。千多年来几经毁损,屡有变迁。武侯祠(指诸葛亮的专祠)建于唐以前,初与祭祀刘备(汉昭烈帝)的昭烈庙相邻,明朝初年重建时将武侯祠并入了“汉昭烈庙”,形成现存武侯祠君臣合庙。现存祠庙的主体建筑1672年清朝 康熙年间(康熙十一年)重建。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成立博物馆,2008年被评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享有“三国圣地”之美誉。成都境内除武侯祠外其他三国文化遗迹
(一)、市区:
1.衣冠庙/在武侯祠南约1.5公里处,其得名源于此地原有关羽衣冠墓。
2.桓侯巷/成都万里桥和衣冠庙之间原有一座墓,人们认为是桓侯墓,墓所在的巷道也被成为桓侯巷。
3.万里桥/成都南门原大桥名叫万里桥,其桥为秦国蜀郡太守李冰所建。自三国后,人们一直称其为万里桥。此桥今已不存。
4.诸葛井/成都江南馆街有一井,人们称为诸葛井,相传为诸葛亮所开凿。井旁曾修有诸葛祠,现井、祠皆毁。
5.龙泉洛带镇/相传刘禅在此落玉带于井。
6.黄龙溪/相传刘备称帝时,此地出现黄龙。
7.黄忠墓/成都西郊在清道光年间曾发现一块石碑,上刻有“黄刚侯讳汉升之墓”,于是人们在此修建了黄忠祠,塑黄忠像。“文革”中黄忠祠、墓被毁。
8.洗马塘/在成都市和平街小学内。塘边相传为赵云住地遗址,而池塘就是赵云洗战马的地方,清初,塘边尚有“汉顺平侯洗马池”的刻石。现塘池被填平。
9.向宠墓/原在成都市城北公园内,现已不存。
10.九里堤/成都金牛区和平乡九里村,残存有一条长2000多米、宽7~8米的土埂,这就是人们称为九里堤或者诸葛堤的遗迹。诸葛亮当年为发展经济,防御水害,提高粮食产量,住持修建了这条拦水堤坝。宋代太守刘熙曾重修,并在堤旁修诸葛庙,现已不存。
11.张飞营/在成都龙泉驿区。这里原为汉、唐时期的古驿站,张飞营遗址就在驿站口旁边的山上。遗址面积约一平方公里,张飞曾屯兵于此配合刘备攻打成都。唐、宋时,这里有“古张飞营”石碑,现石碑已不存。
(二)、新都
1.弥牟镇八阵图遗址/明代已毁坏过半,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曾加以补修,道光十年(1837)曾勘清,当时占地36亩4分4厘,当时还存71垒。1981年公布为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至今还存4垒,每垒高3米多。
2.八阵图碑/新都桂湖公园,即升庵祠内收藏有原弥牟镇武侯祠的“八阵图碑记”明碑。碑高185厘米,宽115厘米,碑帽及篆书碑额已失,仅存碑身。碑文为阴刻楷书。
3.马超墓/新都城南2.5公里处。新都马超墓在明代有四川按察使杨瞻立的“汉故征西将军马公讳超字孟起之墓”石碑,清人马维祺曾在墓前建马超祠,并亲书碑一通。如今马超祠已被毁,墓仅存方圆百米的土堆。马超祠旧址盖起了一所马超小学,明杨瞻碑收藏在新都文管所。
(三)、双流
1.葛陌/在双流县北4公里,金花、永福乡交界处,为诸葛亮旧居。此处原有葛陌庙,已毁,现仍有葛陌村、诸葛井。
2.大口井/九江乡大井村,相传诸葛亮曾于此汲水灌田。
3.石刻张飞头/又名“福头”,在太平乡与简阳县武庙乡交界处。
4.蒋公旧治坊/纪念蒋琬,已拆。
(四)、都江堰
1.都江堰/诸葛亮曾在此设置堰官,以兵1200守卫。
2.青城山/青城山是天师道发祥地,三国时张鲁的祖父张陵曾在此设坛传道。
(五)、大邑
1.赵云墓和赵云庙/赵云死后下葬于大邑县城东银屏山麓。赵云墓依山而建,状若小丘,墓前有清康熙年间的墓碑,上刻“汉顺平侯赵云墓”。
2.鹤鸣山/鹤鸣山在大邑县城北15公里处,张陵曾修道于山中。
(六)、邛崃
1.临邛火井遗址/在火井乡,诸葛亮曾在此取天然气煮盐炼铁。
2.孔明乡/今孔明乡。
3.邛雅驿道遗址
(七)、蒲江
1.太清观遗址/东汉道教创始人张陵曾在此居住。
其他地区:
1、德阳市
(1)德阳市:
a.秦宓墓宅(德阳市城北2.5公里秦宓村)
b.三造亭(秦宓村)
(2)广汉市:
a.张任墓(金雁桥西北侧北外乡桅杆村)
b.邓芝墓(向阳乡胜利村)
c.马岱墓(向阳乡张化村)
(3)绵竹市:
a.诸葛瞻父子双忠祠(绵竹市城西郊)
b.蜀汉三叛石雕跪像(城区关岳庙内出土,镌刻于明代,像背刻有“叛逆糜芳”、“叛逆傅士仁”、“叛逆郝普”,现存于双忠祠内。)
(4)罗江县:
a.白马关(罗江县白马山上)
b.庞统墓、祠(罗江县白马关山)
c.落凤坡(罗江县北2公里处)
『玖』 三国时期的著名建筑
建国以来,随着考古工作的发展,对于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都城遗址,也作了一些调查与试掘。如曹魏的邺城,孙吴的建康(今南京)、武昌(今湖北鄂城),东汉、魏、西晋、北魏的洛阳,北魏的平城等地,均经过调查勘探。由于有些材料尚未发表,现只就邺城、洛阳两遗址来观察三国、两晋、南北朝城市建筑的痕迹。
【邺城】据《水经注》所载,邺城于建安九年(204)曹操所建,东西各长三点五公里,南北各长二点二公里,这在当时算是个不小的城市。其遗址在今河北省临漳县与河南省安阳县交界处。除曹操外,后来石勒与慕容氏均以其地为其国都。但因漳水历年泛滥,曹魏邺城的遗址已无迹可寻,只剩有两处夯土的台基,东西各宽七十余公尺,高约十公尺,顶部瓦砾堆积约厚七十至八十公厘。可以断定是古邺城遗址的一部分。
勘探研究初步的结果表明,当时的邺城已奠定了后世国都的模式,即将宫苑集中于邺城的北部,而将南部区划为若干居民点——里,坚固的高台,则虎踞于城之西北隅,显然是为了了望等军事目的而建筑。这在我国城市建筑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洛阳古城】洛阳是东汉、魏、西晋、北魏的故都遗址。就其遗址勘探,是一处南北长、东西窄的不规则的长方形城池,东、西、北三面各有几处曲折城垣,南垣因为洛水迁移,已荡然无迹可寻。现度量其残存的城垣,西垣长四千二百九十公尺,垣宽二十公尺;北垣约长三千七百公尺,垣宽二十五至三十公尺;东垣约长三千八百九十五公尺,垣宽约十四公尺。据此作出的实测平面图,与文献所记大致相同。西、北、东三面共有门缺十处。
据勘探结果表明,从东汉至北魏各朝,洛阳城的防御设施,已相当完备。此外,在筑城时对于城市排水的问题,亦非常注意。虽然在处于龙山文化中晚期的河南淮阳平粮台遗址和陕西周原宫殿遗址,已发现陶制水管,似作排水之用。但像洛阳古城这样大的城池,对供排水问题予以周密的考虑,形成城市排水系统,是值得一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