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湖遗址树轮校正
❶ 木炭在燃烧之后所生成的灰烬是否无机物能用碳十四法测年吗
灰烬是主要是硝酸盐和氯化物等无机物,碳元素都会转化为CO2气体。可以收集气体用碳十四法测年份。
附:14C测年知识
探索古代文明的有力工具--14C测年
刘克新/北京大学技术物理 陈铁梅/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
当新石器时代的农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距今约5000年前后,在埃及,西亚的两河流域和我国的中原地区先后出现了以社会分化、国家形成和大规模的宗教祭祀为主要特征的文明社会。这个时期还没有文字,或文字体系的形成尚处于雏型,因此研究文明的起源和文明社会的诞生只能靠考古学的资料。而在考古研究中,各“历史”事件必须按时间顺序排列才能被理解。时间顺序是依靠考古地层学、考古类型学与自然科学的测年方法相结合来建立的。在文明起源的这段年代范围内,最主要的,也许也是唯一其可靠性和精确度能被接受的自然科学测年方法是14C方法。树木年轮法测年精确度虽高,但在我国短期尚难以达到实用阶段。热释光法只是在个别情况下以陶片为测年材料。
14C测年对史前考古年代学的贡献在西方被剑桥大学考古系前主任C. Renfrew 称为“放射性碳素革命”。在我国,已故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曾说“由于14C测定年代方法的采用,使不同地区的各种新石器文化有了时间关系的框架,使中国的新石器考古学有了确切的年代序列而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一.14C测年方法的基本原理
在自然界中碳有两种稳定同位素12C,13C和放射性同位素14C。14C是由宇宙射线和大气上层中的气体原子发生核反应而生成的,这些生成的14C不断地扩散到整个大气层、生物圈、沉积物和海洋等交换贮存库中。由于14C也在不断衰变,因此在各交换贮存库中的14C含量将会达到平衡。处于这种交换状态的含碳物质一旦脱离交换且一直处于封闭状态,则其中的14C不再得到补充,只会按衰变规律逐渐减少。假定长期以来宇宙射线的强度没有改变,即14C的产生率不变,则只要测出该含碳物质中14C减少的程度,就可以按照基本的衰变公式推算出考古事件或地质事件的年代。
常规14C测年已有五十余年的历史,其原理已为大家所熟知,即通过测量样品的放射性活度来确定样品年代,如常用液体闪烁计数器等核物理仪器探测并计数样品中14C衰变发射出的β粒子。
用加速器质谱方法(AMS)进行14C测年是七十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项核分析技术。这项技术将14C离子加速到百万电子伏特以上的能量,通过各种手段分离干扰粒子后,用重离子探测器直接对14C原子进行计数。和常规14C测年方法相比,AMS具有样品用量少和测量时间短的优点,特别适合珍贵样品的测量。常规14C衰变法测年所需样品含碳量一般为1-5g ,而AMS仅需1-5mg左右,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甚至可测量含碳0.1mg以下的样品。AMS测量现代炭样品达到1%的精度只需10-20分钟,常规衰变法需10个小时以上。当然,和常规14C测年方法相比,AMS也有设备耗资大,测量过程复杂的问题。
应该指出的是,以上无论常规法对放射性活度的测量和AMS对14C原子的计数都是相对测量,需要和两个基准样品进行比较。一是本底样,即应该不含任何14C的样品。由于各种因素如样品的沾污等,本底样的14C测量结果并不是绝对为零,在进行其他样品的测量时要减去这一本底,以确保反映样品中真实的14C水平。另一个是现代碳标准,其14C含量应相当于处于交换状态下含碳物质的14C水平。现代碳标准的选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这里不作讨论。北京大学14C实验室采用的是中国糖碳标准。
二. 14C测年误差
考古工作者,特别是当研究文明起源问题时,最关心的是14C测年的精确性有多高。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14C测年的误差,除决定于实验室的技术因素,14C测年工作者的水平外,也强烈地决定于被测年样品本身的情况,甚至同样的样品还依赖于样品的年代。14C测年方法的基本假设前提的不完全成立也导致测年误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自四十年代该方法建立以来14C工作者和考古、地质学家共同努力的主要目标也正是在提高测年的精确度和扩大样品的适宜性。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无论是常规的,或加速器质谱14C课题组都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来降低实验误差。
14C测年结果一般代表被测样品的形成年龄,但样品形成年龄与样品所在考古单元形成的年代并非同一概念。举例来说发掘一房址,用其中残存的粮食、炭化果核测年可代表房子被废弃的年代,而奠基用的动物遗骸,墙泥中掺和的草茎等物的14C年龄则接近房子的建造年代。此外木头、人骨本身有相当长的寿命,精确测年时要考虑这个因素。
14C测年方法的基本假设前提是若干万年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14C放射性比度,或者说其14C/12C同位素丰度比是恒定不变的。但这个假设只是近似成立。通过对约一万年来其生长年代确切已知的树轮样品的系统14C测年,阐明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14C放射性比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建立了14C测年的树轮校正曲线。校正量除最大幅度达800年的8000年长周期外,还需考虑振幅和周期均约为百年的短期涨落,短期涨落的幅度和周期是不很规则的。为了得到确切的年代,样品的14C测年结果要根据树轮校正曲线作校正。我们知道14C测年结果本身是必然有实验误差的,譬如说加减50年,这是指68% 的置信区间为100年。对于单个样品单个14C数据而言,树轮校正修正了因长期变化所导致的误差,提高了测年的准确度。但是由于短期涨落的存在,多数情况下并不能改进测年数据的精密度,误差表达式中的加减值反而会增加。 举例来说郑州大河村某样品的14C年龄为距今(5170 ± 80)年,其68% 的置信区间为距今5090--5250年,区间宽度160年。经树轮校正后,校正年龄(又称日历年龄)68% 的置信区间为距今5774--5989年,它更接近真实年龄,但校正年龄的68% 的置信区间的宽度变大了,达215年。这里我们看到准确度和精密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当然人们希望同时有高准确度和高精密度,或简称高精确度。为此需要用所谓的系列样品。
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我们正是采用系列样品测年以提高精确度的。最理想的系列样品是树木本身。如有一段树桩,其年轮可数达120年。现按序每10年取样测年,得到12个有序的,真实年龄相隔各10年的14C年龄组。把这组数据与树轮校正曲线去对比,如果实验本身的误差不大,那么这组数据必然会与树轮校正曲线上的某一段,而且也只能唯一地与这一段相吻合,从而该段树桩的生长年代也就能相当精确地测定,最理想情况下误差仅几年。考古所仇士华先生曾用这种与树轮校正曲线匹配的方法,通过测长白山地区一炭化木头的年龄来确定长白山火山喷发的年代。
考古遗址按地层采集的样品,或者从一系列有明确叠压或打破关系的墓葬中采集的样品也可看作系列样品。当然从精确14C测年的角度看,这类系列样品远不如真正的树轮样品那样理想。因为前后样品间的确切年代间隔是不知道的,而且样品的年龄与其所在考古单元的年代不一定等同,此外在晚期的地层中有可能采集到前面各期的样品。系列考古样品测年所得的14C年龄系列也可以与树轮校正曲线匹配以得到树轮校正年龄,但鉴于上述的种种不确定因素,所得的校正年龄的误差也相应要大得多。考古工作者有理由问,考古系列样品14C年龄作树轮校正后的误差究竟有多大。但给予回答时是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而且对误差的估计也难免有主观的成分。考古系列样品14C年龄与树轮校正曲线匹配时,是可以把考古工作者对这些样品已有的知识引进综合考虑的,如果这些知识是正确的,这有助于提高最终校正年代的精确度。譬如一个遗址被分成四期八段,每一段的年代跨度是否是均匀的,有那几段可能跨度更长些,甚至四期的绝对年代跨度有多少年,这些先验的知识在14C数据与树轮校正曲线匹配时是很有用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中的14C测年课题组正是这样做的,在解决文明起源研究课题中的年代学问题时我们也准备这样做。这里也再次看到14C测年工作者与考古工作者紧密合作的重要性。
三. 北京大学14C实验室
北京大学考古系于1975年建成国内第一个液体闪烁方法的碳十四测年实验室。该方法后来在全国得到推广,目前国内所有常规碳十四实验室都用液体闪烁方法。1989年因与社科院考古所合作建立碳十四测年用的糖碳标准,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0多年来,实验室已测定与发表考古碳十四年代数据约1500个,占国内考古碳十四年代数据的约三分之一。例如系统测定了浙江河姆渡,湖南彭头山等早期稻作农业遗址的年代,把我国最早的稻作农业的年代推到七千多年以前,把榫卯建筑结构的年代推到六千多年。最近又测定了河南贾湖遗址的年代,表明那里发现的七孔骨笛有七千多年之久,这些多为研究我国文明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年代学标尺。
近三年来实验室集中力量完成夏商周断代工程中的碳十四测年项目,并为此作了实验室改造,测年的可靠性和精确度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规定了标准化的制样和测量条件, 严格控制和长期监测主要测量仪器Paccard 液体闪烁计数器的工作稳定性,并采用了道比法来校正被测样品苯和标准样品苯之间可能存在的纯度差异导致的测年误差。目前测量的随机误差可控制在0.5%以下。
技术物理系和重离子物理研究所于1993年建成了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计(以下简称PKUAMS)。PKUAMS以EN串列静电加速器为主器,由离子源与注入系统、高能分析与传输系统、粒子探测系统和数据获取与分析系统构成。主要测量14C、10Be和26Al等宇宙成因核素,14C测量灵敏度达到6´ 10-15,相当于测年上限为四万三千年,10Be和26Al的测量灵敏度也达到10-14以上。主要应用领域为地球科学、考古学、环境科学和生命科学。PKUAMS自1993年建成并投入运行以来,共测量样品近千个,在上述各领域中取得了一系列应用成果。获1995年原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中国分析测试学会奖一等奖。 PKUAMS还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并为美国、法国、荷兰、香港及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用户提供测样服务。
PKUAMS在考古学领域中完成了多项应用工作,如广西桂林庙岩遗址样品14C年代测定等。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是考古学中的重要问题。1988年广西桂林庙岩遗址的发现为深入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线索。但由于遗址中部分层位样品量很少,用常规方法很难得到样品的年代,致使距今9250年到19350之间的年代数据出现空缺。PKUAMS发挥了所需样品量小的优势,补足了这些数据,从而给出了完整的层位年代序列。通过仔细研究遗址相关层位的文物,可以认为距今2到1万年之间是我国南方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转变的时期。
PKUAMS还测量了从不同地点出土的陶片的年代,其中广西庙岩和湖南玉蟾岩出土的陶片年代距今为一万五千年和一万四千年。这是迄今世界上发现并被测定的最古老的陶片,为研究世界制陶史提供了重要材料。经PKUAMS测定的甘肃东灰山出土的炭化小麦年龄为4200年,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小麦。
为满足“夏商周断代工程”高精度14C测年要求,PKUAMS从1996年开始了大规模的改造工程。经过两年的艰苦努力,PKUAMS新的离子源、注入系统、加速器输电与分压系统、电源与电控系统、数据获取与测量控制系统等先后建成并进行了调试。1998年为确保系统稳定对实验室进行了改造,实现了温度、湿度调节与市电稳定等功能。经过半年多艰苦的全线调试和实验研究,测量精度达到了好于0. 5%的水平,并通过了标准样品测试检验,测量结果与标准值的一致性很好,偏差在测量误差之内。1998年12月开始测量首批“夏商周断代工程”样品。目前,已测“夏商周断代工程”样品近百个,测量方法的进一步改进研究也在继续进行之中。
总之,经过“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改进提高,北京大学的常规和加速器质谱14C实验室都达到了国际上较为先进的水平。我们希望这两个实验室能为古代文明的研究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❷ 14C年龄校正后误差怎么算出来
用碳14
一.14C测年方法的基本原理
在自然界中碳有两种稳定同位素12C,13C和放射性同位素14C。14C是由宇宙射线和大气上层中的气体原子发生核反应而生成的,这些生成的14C不断地扩散到整个大气层、生物圈、沉积物和海洋等交换贮存库中。由于14C也在不断衰变,因此在各交换贮存库中的14C含量将会达到平衡。处于这种交换状态的含碳物质一旦脱离交换且一直处于封闭状态,则其中的14C不再得到补充,只会按衰变规律逐渐减少。假定长期以来宇宙射线的强度没有改变,即14C的产生率不变,则只要测出该含碳物质中14C减少的程度,就可以按照基本的衰变公式推算出考古事件或地质事件的年代。
常规14C测年已有五十余年的历史,其原理已为大家所熟知,即通过测量样品的放射性活度来确定样品年代,如常用液体闪烁计数器等核物理仪器探测并计数样品中14C衰变发射出的β粒子。
用加速器质谱方法(AMS)进行14C测年是七十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项核分析技术。这项技术将14C离子加速到百万电子伏特以上的能量,通过各种手段分离干扰粒子后,用重离子探测器直接对14C原子进行计数。和常规14C测年方法相比,AMS具有样品用量少和测量时间短的优点,特别适合珍贵样品的测量。常规14C衰变法测年所需样品含碳量一般为1-5g ,而AMS仅需1-5mg左右,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甚至可测量含碳0.1mg以下的样品。AMS测量现代炭样品达到1%的精度只需10-20分钟,常规衰变法需10个小时以上。当然,和常规14C测年方法相比,AMS也有设备耗资大,测量过程复杂的问题。
应该指出的是,以上无论常规法对放射性活度的测量和AMS对14C原子的计数都是相对测量,需要和两个基准样品进行比较。一是本底样,即应该不含任何14C的样品。由于各种因素如样品的沾污等,本底样的14C测量结果并不是绝对为零,在进行其他样品的测量时要减去这一本底,以确保反映样品中真实的14C水平。另一个是现代碳标准,其14C含量应相当于处于交换状态下含碳物质的14C水平。现代碳标准的选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这里不作讨论。北京大学14C实验室采用的是中国糖碳标准。
二. 14C测年误差
考古工作者,特别是当研究文明起源问题时,最关心的是14C测年的精确性有多高。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14C测年的误差,除决定于实验室的技术因素,14C测年工作者的水平外,也强烈地决定于被测年样品本身的情况,甚至同样的样品还依赖于样品的年代。14C测年方法的基本假设前提的不完全成立也导致测年误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自四十年代该方法建立以来14C工作者和考古、地质学家共同努力的主要目标也正是在提高测年的精确度和扩大样品的适宜性。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无论是常规的,或加速器质谱14C课题组都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来降低实验误差。
14C测年结果一般代表被测样品的形成年龄,但样品形成年龄与样品所在考古单元形成的年代并非同一概念。举例来说发掘一房址,用其中残存的粮食、炭化果核测年可代表房子被废弃的年代,而奠基用的动物遗骸,墙泥中掺和的草茎等物的14C年龄则接近房子的建造年代。此外木头、人骨本身有相当长的寿命,精确测年时要考虑这个因素。
14C测年方法的基本假设前提是若干万年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14C放射性比度,或者说其14C/12C同位素丰度比是恒定不变的。但这个假设只是近似成立。通过对约一万年来其生长年代确切已知的树轮样品的系统14C测年,阐明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14C放射性比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建立了14C测年的树轮校正曲线。校正量除最大幅度达800年的8000年长周期外,还需考虑振幅和周期均约为百年的短期涨落,短期涨落的幅度和周期是不很规则的。为了得到确切的年代,样品的14C测年结果要根据树轮校正曲线作校正。我们知道14C测年结果本身是必然有实验误差的,譬如说加减50年,这是指68% 的置信区间为100年。对于单个样品单个14C数据而言,树轮校正修正了因长期变化所导致的误差,提高了测年的准确度。但是由于短期涨落的存在,多数情况下并不能改进测年数据的精密度,误差表达式中的加减值反而会增加。 举例来说郑州大河村某样品的14C年龄为距今(5170 ± 80)年,其68% 的置信区间为距今5090--5250年,区间宽度160年。经树轮校正后,校正年龄(又称日历年龄)68% 的置信区间为距今5774--5989年,它更接近真实年龄,但校正年龄的68% 的置信区间的宽度变大了,达215年。这里我们看到准确度和精密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当然人们希望同时有高准确度和高精密度,或简称高精确度。为此需要用所谓的系列样品。
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我们正是采用系列样品测年以提高精确度的。最理想的系列样品是树木本身。如有一段树桩,其年轮可数达120年。现按序每10年取样测年,得到12个有序的,真实年龄相隔各10年的14C年龄组。把这组数据与树轮校正曲线去对比,如果实验本身的误差不大,那么这组数据必然会与树轮校正曲线上的某一段,而且也只能唯一地与这一段相吻合,从而该段树桩的生长年代也就能相当精确地测定,最理想情况下误差仅几年。考古所仇士华先生曾用这种与树轮校正曲线匹配的方法,通过测长白山地区一炭化木头的年龄来确定长白山火山喷发的年代。
考古遗址按地层采集的样品,或者从一系列有明确叠压或打破关系的墓葬中采集的样品也可看作系列样品。当然从精确14C测年的角度看,这类系列样品远不如真正的树轮样品那样理想。因为前后样品间的确切年代间隔是不知道的,而且样品的年龄与其所在考古单元的年代不一定等同,此外在晚期的地层中有可能采集到前面各期的样品。系列考古样品测年所得的14C年龄系列也可以与树轮校正曲线匹配以得到树轮校正年龄,但鉴于上述的种种不确定因素,所得的校正年龄的误差也相应要大得多。考古工作者有理由问,考古系列样品14C年龄作树轮校正后的误差究竟有多大。但给予回答时是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而且对误差的估计也难免有主观的成分。考古系列样品14C年龄与树轮校正曲线匹配时,是可以把考古工作者对这些样品已有的知识引进综合考虑的,如果这些知识是正确的,这有助于提高最终校正年代的精确度。譬如一个遗址被分成四期八段,每一段的年代跨度是否是均匀的,有那几段可能跨度更长些,甚至四期的绝对年代跨度有多少年,这些先验的知识在14C数据与树轮校正曲线匹配时是很有用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中的14C测年课题组正是这样做的,在解决文明起源研究课题中的年代学问题时我们也准备这样做。这里也再次看到14C测年工作者与考古工作者紧密合作的重要性。
三. 北京大学14C实验室
北京大学考古系于1975年建成国内第一个液体闪烁方法的碳十四测年实验室。该方法后来在全国得到推广,目前国内所有常规碳十四实验室都用液体闪烁方法。1989年因与社科院考古所合作建立碳十四测年用的糖碳标准,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0多年来,实验室已测定与发表考古碳十四年代数据约1500个,占国内考古碳十四年代数据的约三分之一。例如系统测定了浙江河姆渡,湖南彭头山等早期稻作农业遗址的年代,把我国最早的稻作农业的年代推到七千多年以前,把榫卯建筑结构的年代推到六千多年。最近又测定了河南贾湖遗址的年代,表明那里发现的七孔骨笛有七千多年之久,这些多为研究我国文明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年代学标尺。
近三年来实验室集中力量完成夏商周断代工程中的碳十四测年项目,并为此作了实验室改造,测年的可靠性和精确度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规定了标准化的制样和测量条件, 严格控制和长期监测主要测量仪器Paccard 液体闪烁计数器的工作稳定性,并采用了道比法来校正被测样品苯和标准样品苯之间可能存在的纯度差异导致的测年误差。目前测量的随机误差可控制在0.5%以下。
技术物理系和重离子物理研究所于1993年建成了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计(以下简称PKUAMS)。PKUAMS以EN串列静电加速器为主器,由离子源与注入系统、高能分析与传输系统、粒子探测系统和数据获取与分析系统构成。主要测量14C、10Be和26Al等宇宙成因核素,14C测量灵敏度达到6´ 10-15,相当于测年上限为四万三千年,10Be和26Al的测量灵敏度也达到10-14以上。主要应用领域为地球科学、考古学、环境科学和生命科学。PKUAMS自1993年建成并投入运行以来,共测量样品近千个,在上述各领域中取得了一系列应用成果。获1995年原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中国分析测试学会奖一等奖。 PKUAMS还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并为美国、法国、荷兰、香港及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用户提供测样服务。
PKUAMS在考古学领域中完成了多项应用工作,如广西桂林庙岩遗址样品14C年代测定等。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是考古学中的重要问题。1988年广西桂林庙岩遗址的发现为深入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线索。但由于遗址中部分层位样品量很少,用常规方法很难得到样品的年代,致使距今9250年到19350之间的年代数据出现空缺。PKUAMS发挥了所需样品量小的优势,补足了这些数据,从而给出了完整的层位年代序列。通过仔细研究遗址相关层位的文物,可以认为距今2到1万年之间是我国南方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转变的时期。
PKUAMS还测量了从不同地点出土的陶片的年代,其中广西庙岩和湖南玉蟾岩出土的陶片年代距今为一万五千年和一万四千年。这是迄今世界上发现并被测定的最古老的陶片,为研究世界制陶史提供了重要材料。经PKUAMS测定的甘肃东灰山出土的炭化小麦年龄为4200年,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小麦。
为满足“夏商周断代工程”高精度14C测年要求,PKUAMS从1996年开始了大规模的改造工程。经过两年的艰苦努力,PKUAMS新的离子源、注入系统、加速器输电与分压系统、电源与电控系统、数据获取与测量控制系统等先后建成并进行了调试。1998年为确保系统稳定对实验室进行了改造,实现了温度、湿度调节与市电稳定等功能。经过半年多艰苦的全线调试和实验研究,测量精度达到了好于0. 5%的水平,并通过了标准样品测试检验,测量结果与标准值的一致性很好,偏差在测量误差之内。1998年12月开始测量首批“夏商周断代工程”样品。目前,已测“夏商周断代工程”样品近百个,测量方法的进一步改进研究也在继续进行之中。
总之,经过“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改进提高,北京大学的常规和加速器质谱14C实验室都达到了国际上较为先进的水平。我们希望这两个实验室能为古代文明的研究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❸ 乐律学是从什么时期开始发展的
周代以前乐律,主要表现为考古发掘乐器音律数距测定显示,其中以河南舞阳贾回湖遗址骨笛(七孔)音律数距测答定结果最为引人注目(黄翔鹏《舞阳贾湖骨笛的测音研究》)。已知贾湖遗址三次碳14年代测定综合数为7000~8000年之间,树轮校正数据在7500~8500年之间,由此可以判断,在七八千年前,中华民族先民至少已有六声或七声音阶合理律制的感性认识和制作选择。这一发现,在世界音乐史和乐律学史上,均居于领先地位,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❹ 周代以前乐律,主要表现为什么
周代以前乐律,主要表现为考古发掘乐器音律数距测定显示,其中以河南内舞阳贾湖遗址骨笛容(七孔)音律数距测定结果最为引人注目(黄翔鹏《舞阳贾湖骨笛的测音研究》)。已知贾湖遗址三次碳14年代测定综合数为7000~8000年之间,树轮校正数据在7500~8500年之间,由此可以判断,在七八千年前,中华民族先民至少已有六声或七声音阶合理律制的感性认识和制作选择。这一发现,在世界音乐史和乐律学史上,均居于领先地位,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❺ 已知六项世界之最 贾湖遗址还有多少秘密
原文如下
河南舞阳,这个面积777平方公里的小县,因为从这儿发掘出中华第一笛——骨笛而蜚声海内外。近日,为建设贾湖考古遗址公园和遗址博物馆,考古工作者进行第八次考古发掘,再次发现了8000年前的骨笛。
8000年前,贾湖人是怎样制成七音孔骨笛,吹出优美旋律的呢?8000年前,贾湖人又是怎样驯化家畜的呢?文字、美酒、稻米……贾湖文化,还有多少个“最早”等待我们的发现?11月2日上午,纪念贾湖遗址发掘30周年暨贾湖文化国际研讨会在漯河市正式开幕,来自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及国内的7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本次研讨会,并到舞阳县贾湖遗址参观考察。
◎ 贾湖文化神秘的辉煌
贾湖遗址,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前期重要遗址。遗址发现30年来,先后经历了8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发现房址、窖穴、陶窑、兽坑、墓葬、瓮棺葬等重要遗迹数以千计,出土陶、石、骨等各种质料的文物5500余件,及大量动植物遗骸。据炭14、释光测年结果显示,距今7500年至9000年,以贾湖为代表的文化遗存具有一定的分布地域,有独特的文化特征和发展序列,目前已被称为“贾湖文化”。 贾湖遗址的发现更是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如今,贾湖文化的很多个“最早”也被专家一一印证。
世界上最早的乐器——骨笛贾湖遗址共发掘出30余支骨笛同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管乐器。贾湖骨笛有二孔、五孔、六孔、七孔和八孔笛,长度大约都在17.3-24.6cm,直径在0.9-1.72cm间,其制作材料系用鹤的尺骨制作而成,制作规范,形制固定。经中央民族乐团黄翔鹏等音乐家对其中一支七孔笛测试,知其已具七声音阶,并能完整吹奏现代乐曲。
世界上最古老的“酒”中国科技大学教授、贾湖遗址主要发掘者张居中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著名教授、博士帕特里克·麦克戈温合作,通过对出土陶器上的附着物进行研究证明:9000年前贾湖人已经掌握了酒的酿造方法,所用原料包括大米、蜂蜜、葡萄和山楂等。目前,这一古配方已复制成功。
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起源——契刻符号 在贾湖遗址出土的遗物中,共发现十多例契刻符号,分别刻在甲、骨上,专家研究认为这些刻符的笔画与汉字的笔画一致,书写特点也是先横后竖,先左后右,先上后下,与汉字基本结构相一致。是世界上发现的最早与文字起源有关的实物资料。贾湖刻符对汉字来源的关键性问题提供了新的佐证,并被认为早于安阳殷墟的甲骨文卜辞4000多年,领先于素称世界最早的古埃及纸草文字,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知最早的文字雏形。
世界原始宗教与卜筮起源贾湖人盛行巫术崇拜。在他们的一些随葬品中,发现有装饰品、葬龟、杈形骨器的成组随葬品,表明贾湖原始先民已有了原始崇拜的意识,对原始宗教与卜筮起源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世界稻作农业主要发源地在贾湖遗址内,发掘出我国最早的碳化稻米及石磨盘、磨棒、石铲等实物资料,表明8000年前这里已有了人工栽培稻,对研究稻作农业起源以及这一时期原始先民生产方式具有重要作用。
世界上最早的家畜驯养世界上已公认狗的驯化家养始于贾湖。国内外专家最新研究成果表明,猪的驯化圈养也始于同时期的贾湖。在遗址内还发现有马、羊及龟、鹤等动物,研究价值极大。这表明贾湖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已相当丰富。
或许,贾湖文化中还有更多个“最早”,有待于考古专家们进一步验证。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吉怀认为,贾湖文化展示了淮河流域早期发达的新石器文化,它把裴李岗文化推后,使贾湖文化在新石器文化中占据鳌头。贾湖文化中的一系列信息,孕育了中国文明的诸多因素,为该地区早期文明的发展夯实了坚实的基础,并带动了该地区早期文明的发展和延续。贾湖文化的发现,给中国的远古文明涂抹上了一层神奇莫测独特风采,使考古工作者为之着迷。
“贾湖文化的创造者不仅是优秀的猎人、渔夫和工匠,还是中国最早的农民,更是优秀的音乐家。贾湖文化的发现,再现了淮河上游八九千年前的辉煌,与同时期西亚两河流域的远古文化相映生辉,是当时东亚地区的一个缩影,为研究当时社会的经济、技术、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张居中说。
◎ 贾湖骨笛九千年的绝响
贾湖骨笛不只是中国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更被专家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对当下中国人而言,最早认识“羌”字,几乎都是从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开始的;对汉、唐之后所有中国人而言,“笛”就是“羌笛”、“胡笛”,它是胡人也就是西域羌人的发明创造,并非华夏族原有的乐器。
但1984年至今,30多支截取仙鹤(丹顶鹤)尺骨(翅骨)制成的骨笛,相继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破土而出——而贾湖遗址,却是距今7800年~9000年的、华夏族先民聚居的史前聚落遗址!
贾湖骨笛横空出世,无疑为我们研究中国音乐与乐器发展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但贾湖骨笛能够改写的,远非整部中国音乐史那么单纯简单。更为重要的是,贾湖骨笛作为罕见的史前神器、作为中华民族必须翻越的从蒙昧走向文明的第一座珠穆朗玛峰,其对此后闻名于世的中国礼、乐制度,土生土长的中国道家、道教,乃至整个中国文化、文明的重要影响,恐怕语言文字也就只能略述一二了!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仙鹤是沟通阴阳两界的使者,仙鹤是凡人羽化升仙的坐骑——贾湖先民以仙鹤尺骨创制骨笛神器,说到底,奠定的是中国文化的原初之基。
被河南博物院收藏的贾湖骨笛,器形完整,且因石化而晶莹亮洁,近乎可与美玉争辉——在目前发现的30多支贾湖骨笛中,这一遗世精品可遇难求,堪为“中华第一笛”代表作品。在挤掉裴李岗遗址出土的石磨盘、石磨棒,大河村遗址出土的彩陶双连壶后,贾湖骨笛成为史前古物序列中唯一一件入选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的神器。
“贾湖遗址中出土的用丹顶鹤尺骨制作的骨笛已达30多支,有五孔、六孔、七孔、八孔之分,具备五声、六声和七声音阶,打破了先秦只有五声音阶的结论,是目前所知世界上同时期遗存中最为丰富、音乐性能最好的音乐实物。经过研究,贾湖骨笛是世界上最早的七声音阶乐器,把人类音乐史推进到8000多年前。”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原所长王子初在专题研讨会中分析说。
多年来,专家们都对贾湖骨笛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很多重大发现,但骨笛背后依然有未解之谜。
“8000多年前,贾湖人制作的成批七音孔骨笛是人类在新石器初期最进步的乐器。贾湖骨笛的发现,为世界音乐考古的重大事件,当时的贾湖人要在管形不规则的鸟骨上开刻出符合准确七声音阶音律关系的音孔,确定音孔位置的步骤至关重要,而且确实是项十分复杂的工作。贾湖人应该经过反复度量,仔细研究计算后,才完成了骨笛的制作。”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原所长王子初这样认为。但要在鹤类尺骨这样不规则的异形管上找到合理的音高排列,不仅需要长期的实践经验,而且需要对种种不确定的因素加以考虑和计算,显示出贾湖人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知识和经验。但是,他们是通过何种办法计算音孔位置的?
贾湖骨笛早期遗址距今9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骨笛上音孔直径最小的只有1毫米,在石器时代,古人是用什么材质的钻孔工具,才能钻透坚硬的骨管呢?
9000年前中国人的数学知识究竟处在怎样的水平上?虽然骨笛的音孔最多的只有8个,但已可以看出,贾湖先民不但能够熟悉从1到10的差别,而且对于数的等分和不等分已能灵活运用。
“贾湖人又是如何实现石质饰物呢?”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教授邓聪分析认为,贾湖遗址出土的石质饰物穿孔技术也十分精湛,这些饰物一般体形硕大,之所以能制作得如此工整,其背后是否应用了轮轴机械的加工?其背后隐藏的真相到底是什么,还有待于日后的观察和考量。
遗址公园要面向全世界
为建设贾湖考古遗址公园和遗址博物馆做准备,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技大学第八次发掘该遗址,目前已发掘280平方米,清理房基、灰坑、兽坑、墓葬等贾湖文化遗迹数十处,出土石磨盘、磨棒、骨镖、骨锥、陶器等文物数百件,有一些遗迹和遗物还是首次发现。目前,发掘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中。
11月2日,在贾湖文化国际研讨会上,与会代表纷纷在《加强贾湖遗址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的倡议书上》签下了名字。与会的国内外学者表示,这次研讨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达成了广泛共识。为了进一步保护贾湖遗址,传承优秀文化遗产,下一步,要加大贾湖遗址的保护管理力度。要把贾湖文化保护管理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及城乡总体规划,建立健全遗址保护管理机制,最大限度保护好遗址及其周边区域古文化,妥善解决遗址保护管理、开发利用与当地群众生产生活之间的矛盾。加大对贾湖文化的政策、资金支持力度。把贾湖文化保护开发纳入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重大示范项目。要组织专门力量发掘、整合、研究、弘扬贾湖文化,加快研究成果的普及和转化利用。
据了解,目前,在地方政府的努力下,《贾湖遗址保护规划》已得到国家文物局批准,《贾湖遗址考古公园规划》业已完成上报。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张居中表示,贾湖遗址的发掘,从一开始就邀请国外的专家学者进行探讨研究,请他们献言献策,希望贾湖遗址考古公园的建设,能成为国际考古人员进行交流合作的桥梁,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贡献。
❻ 河南舞阳贾中贾读音
河南舞阳贾湖
hé nán wǔ yáng jiǎ hú
贾湖遗址出土木炭标本经碳14测定,距今约7600-8600年(经树轮回校正)。这处早于答裴李岗文化的聚落遗址已被命名为贾湖文化,为研究原始聚落形态、生产力水平、原始宗教和社会性质提供了珍贵资料。出土的骨笛,是中国最早的乐器,在中国音乐史上有重要地位。出土的甲骨契刻符号,是中国最早的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实物资料
❼ 考古学家怎样测定文物的时代,急用
用碳14啊!
碳钟,顾名思义,是使用碳来计时的。碳有有许多种同位素,其中有一种叫做碳14,而碳钟,就是利用碳-14来计量文物的时间。
考古学家需要一个十分准确的计时钟表,来估计一件古文物的年代。而单靠史书的记载,得出来的结果是不准确的,因为史书也有伪造和记载错误的。幸好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一种历史的钟表,它可以准确地记载一件物品的年龄。这个历史的钟表就称为“碳钟”。考古学家还用碳钟来确定古代文物的年代。
计时原理
在神秘而广袤的大自然中,有着形形色色的“钟表”在不停地运行,自动记录下时间老人的行动轨迹,而我们要了解的碳钟就是其中的一员。
原来,宇宙空间中有许多我们看不见的射线,就是宇宙射线,是由宇宙中天体发出的高能粒子组成。它们在撞击地球大气层时,跟空气中的分子发生撞击和变化,产生中子、质子和电子等微粒。当中子和氮气分子中的氮原子核碰撞时,氮原子核就会“捕获”一个中子,释放出一个质子,自己则变成了碳-14。碳-14具有放射性,当它放出电子后又变成了氮。这样,由于宇宙射线的作用,碳-14不断产生,由于自身的放射性,碳-14又不断减少。结果,大气层中的碳-14,数量基本维持不变。
大气中的碳-14和其它碳原子一样,能跟氧原子结合成二氧化碳。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吸收水和二氧化碳,合成体内的淀粉、纤维素……碳-14也就进入了植物体内。当植物死亡后,它就停止吸入大气中的碳-14。从这时起,植物体内的碳-14得不到外界补充,而在自动发出放射线的过程中,数量不断减少。科学研究发现,经过5730年,碳-14含量减少一半。再过5730年,碳-14又减少一半。这叫做半衰期。因此,检测文物的碳-14含量,再根据碳-14的半衰期,就能得出文物的年代。
下面网址里有更具体的介绍,你可以参考。
❽ 中国最早的传统乐律学是从何处发现的
中国传统乐律学,若从考古实物发音律制现象显示算起,至今已有7000多年历史。周代专以前乐律,主要属表现为考古发掘乐器音律数距测定显示,其中以河南舞阳贾湖遗址骨笛(七孔)音律数距测定结果最为引人注目(黄翔鹏《舞阳贾湖骨笛的测音研究》)。已知贾湖遗址三次碳14年代测定综合数为7000~8000年之间,树轮校正数据在7500~8500年之间,由此可以判断,在七八千年前,中华民族先民至少已有六声或七声音阶合理律制的感性认识和制作选择。这一发现,在世界音乐史和乐律学史上,均居于领先地位,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❾ 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的重要意义
贾湖遗址抄出土木炭标本经碳14测定,袭距今约7600-8600年(经树轮校正)。这处早于裴李岗文化的聚落遗址已被命名为贾湖文化,为研究原始聚落形态、生产力水平、原始宗教和社会性质提供了珍贵资料。出土的骨笛,是中国最早的乐器,在中国音乐史上有重要地位。出土的甲骨契刻符号,是中国最早的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实物资料
❿ 无锡市贾湖遗址在哪
你可以下载一个地图的软件,然后把你想要去的地点输入进去上面会有具体的一个路线,你跟着路线去寻找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