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西游记
1. 《西游记》是根据什么真实故事改编的
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
唐太宗贞观元年(年),25岁的和尚玄奘天竺(印度)徒步游学。
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
及到他的弟子慧立、彦琮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从此,唐僧取经的故事便开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
吴承恩也正是在中国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再创造,完成了这部伟大的文学巨著。
(1)根据西游记扩展阅读
现实版唐僧:取经之后确实收过三个徒弟
西游记中的徒弟是唐僧取经之初收的,现实中的徒弟却是在取经之后收的。第一个徒弟是在唐僧回来的途中收的,据说是一个西域神童,聪颖绝伦,过目不忘。第二个徒弟是开国元勋尉迟敬德的侄子——窥基,出身将门,熟读兵书……
第一个徒弟是在唐僧回来的途中收的,据说是一个西域神童,聪颖绝伦,过目不忘,记忆力几乎没人能比得过他。这跟孙悟空很相似,孙悟空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相对于大唐来说本来就是异族人了,而且神通广大和唐玄奘的神童大弟子的身份也十分相符。
第二个徒弟是开国元勋尉迟敬德的侄子——窥基,出身将门,却自幼通学儒典,熟读兵书。窥基当和尚有三个条件:“不断情欲;准吃荤血之物;过午能食”。
因此他最初出去讲经一般都是准备三辆车,一辆载佛经,一辆载酒肉,一辆载家仆妓女,因此被称为三车和尚,这和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很是相似。
第三个徒弟,应该是圆测大师,新罗国的王子,也是个外国人,也是学术渊博,与窥基大师齐名。圆测中规中矩,从事佛经的弘扬,并且是贵族出身,跟西游记中的沙悟净也很相似。
2. 《西游记》是根据哪本书改编的
电视剧是根据吴承恩的《西游记》改编的。而吴承恩的《西游记》是根据《大唐西域记》和民间传说写成小说的。
3. 西游记是根据历史上的哪个事件写的
根据玄奘游学取经后写的《大唐西域记》
4. 西游记是根据玄奘的哪两部作品编写的
并不是两部,主要是根据玄奘的大唐西域记编写的,全书讲述了唐僧师徒取经,经历九九八十一,总成正果的故事,玄奘的主要成就在佛教伤害,翻译众多经书。
5. 《西游记》是根据谁的故事创作的
西游记简介 西游记》主要描写的是孙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唐僧取经是历史上一件真实的事。大约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仅25岁的青年和尚玄奘离开京城长安,只身到天竺(印度)游学。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他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贞观十九年(645)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佛经657部。他这次西天取经,前后十九年,行程几万里,是一次传奇式的万里长征,轰动一时。后来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但这部书主要讲述了路上所见各国的历史、地理及交通,没有什么故事。及到他的弟子慧立、彦琮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从此,唐僧取经的故事便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会》等,元杂剧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大圣》等,这些都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吴承恩也正是在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再创造,完成了这部令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伟大大文学巨著。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人。约生于明弘治十三年至正德初年之间(1500—1510),约卒于万历十年(1582)。吴承恩的曾祖父、祖父都是读书人,任过县学的训导、教谕。但到了他父亲吴锐这一辈,由于家贫困,出赘徐家,“遂袭徐氏业,坐肆中”,当起了小商人。尽管如此,吴家却不失读书的传统。据说其父吴锐虽为商人,不仅为人正派,而且好读书,好谈时政,这自然对吴承恩产生较大影响。吴承恩从小就很聪明,很早入了学,少年得志,名满乡里。天启《淮安府志》卷十六说吴承恩“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但成年后的吴承恩却很不顺利,在科举进身的道路上屡遭挫折,到四十多岁才补了一个岁贡生,五十多岁任过浙江长兴县丞,后又担任过荆王府纪善,这是同县丞级别差不多的闲职。吴承恩创作《西游记》大约是中年以后,或认为是晚年所作,具体时间无法确定。除《西游记》外,他还创作有长诗《二郎搜山图歌》和《禹鼎志》。现存《射阳先生存稿》四卷,包括诗一卷、散文三卷,是吴承恩逝世后由丘度编订而成。 《西游记》全书一百回,从大的结构上看,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回至第八回是第一部分,主要写了孙悟空出世、拜师、大闹天宫,这是全书最精彩的章节,热闹非凡,孙悟空上天入地好一顿折腾,将他的反抗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第八回至第十二回是第二部分,主要写了唐僧的出身及取经的缘由。第十三回至最后一回是第三部分,主要写唐僧西天取经,路上先后收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个徒弟,并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到了真经,修成了正果。 《西游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人们无不在作者丰富而大胆的艺术想象面前惊叹不已。然而,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作为神魔小说杰出代表的《西游记》亦不例外。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西游记》“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又说:“作者禀性,‘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忽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的确如此。 通过《西游记》中虚幻的神魔世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现实社会的投影。如在孙悟空的形象创造上,就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孙悟空那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奋起金箍棒,横扫一切妖魔鬼怪的大无畏气概,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他代表了一种正义的力量,表现出人民战胜一切困难的必胜信念。又如取经路上遇到的那些妖魔,或是自然灾难的幻化,或是邪恶势力的象征。他们的贪婪、凶残、阴险和狡诈,也正是封建社会里的黑暗势力的特点。不仅如此,玉皇大帝统治的天宫、如来佛祖管辖的西方极乐世界,也都浓浓地涂上了人间社会的色彩。而作者对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态度也颇可玩味,在《西游记》中,简直找不出一个称职的皇帝;至于昏聩无能的玉皇大帝、宠信妖怪的车迟国国王、要将小儿心肝当药引子的比丘国国王,则不是昏君就是暴君。对这些形象的刻画,即使是信手拈来,也无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西游记》不仅有较深刻的思想内容,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以丰富奇特的艺术想象、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诙谐的语言,构筑了一座独具特色的《西游记》艺术宫殿。但我认为,《西游记》在艺术上的最大成就,是成功地创造了孙悟空、猪八戒这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 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第一主人公,是个非常了不起的英雄。他有无穷的本领,天不怕地不怕,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他有着大英雄的不凡气度,也有爱听恭维话的缺点。他机智勇敢又诙谐好闹。而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敢斗。与至高至尊的玉皇大帝敢斗,楞是叫响了“齐天大圣”的美名;与妖魔鬼怪敢斗,火眼金睛决不放过一个妖魔,如意金箍棒下决不对妖魔留情;与一切困难敢斗,决不退却低头。这就是孙悟空,一个光彩夺目的神话英雄。说到猪八戒,他的本事比孙悟空可差远了,更谈不上什么光辉高大,但这个形象同样刻画得非常好。 猪八戒是一个喜剧形象,他憨厚老实,有力气,也敢与妖魔作斗争,是孙悟空第一得力助手。但他又满身毛病,如好吃,好占小便宜,好女色,怕困难,常常要打退堂鼓,心里老想着高老庄的媳妇;他有时爱撒个谎,可笨嘴拙腮的又说不圆;他还时不时地挑拨唐僧念紧箍咒,让孙悟空吃点苦头;他甚至还藏了点私房钱,塞在耳朵里。他的毛病实在多,这正是小私有者的恶习。作者对猪八戒缺点的批评是很严厉的,但又是善意的。他并不是一个被否定的人物,因此人们并不厌恶猪八戒,相反却感到十分真实可爱。唐僧的形象写得也不错,但比起孙悟空、猪八戒来,则要逊色得多。沙僧更是缺少鲜明的性格特点,这不能不说是《西游记》的缺憾。尽管如此,《西游记》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仍是十分惊人的,孙悟空、猪八戒这两个形象,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在中国文学史上立起了一座不朽的艺术丰碑。
6. 根据西游记第二回的内容,提出三个问题,并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1、孙悟空拜谁为师?
菩提老祖。
2、打败了谁?
打败混世魔王。
3、筋斗云可行多远?
筋斗云可行十万八千里。
第二回主要讲菩提老祖传授孙悟空道法,但猴子嫌那些道法不能长生而尽数不学,而后被打了三戒尺,到晚上去了菩提老祖屋里学了长生道法和神通筋斗云。后来在其他弟子面前卖弄地煞七十二变被老祖发现而赶下山,回到了花果山打败了混世魔王,和众猴嬉笑玩耍。
(6)根据西游记扩展阅读
神通初成的孙悟空先大闹龙宫取得如意金箍棒,又大闹地府勾去生死簿,后被天界招安,封为弼马温。得知职位低卑后生气返回花果山,并战胜托塔天王和三太子的讨伐,迫使玉皇大帝封其为齐天大圣,并在天庭建齐天大圣府,奉旨管理蟠桃园。
因醉酒搅乱王母的蟠桃盛会,偷吃太上老君的金丹,炼成了金钢之躯,阴差阳错间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中炼就火眼金睛。之后大闹天宫,十万天兵天将、四大天王、二十八星宿对其围剿亦不能将其打败,后来在与如来的打赌斗法中失利,被压在如来舍去一手化作的五行山(唐时更名两界山)下五百余年悔过自新。
后经观音点化,被唐僧救出,法号行者,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一路降妖除魔,不畏艰难困苦,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被封为斗战胜佛。
7. 根据西游记前15回的内容,提出3问题并解答.
第一回
东海神来州的海外有个什源么国家,这个国家靠近大海的地方有座什么山?
孙悟空辞别众猴,云游海角,远涉天涯,希望学到什么?
孙悟空在哪部大洲拜谁为师?
概括孙悟空名字的由来。
第二回
菩萨祖师在悟空头上敲了几下?有什么意图?悟空领悟到了吗?由此你觉得悟空是个什么样的人?
悟空去修行后,是谁欺负了他的子孙们?
第三回
悟空到哪里借了如意金箍棒?
悟空结交了哪七个弟兄?
第四回
天庭派了那些人和孙悟空战斗?
第五回
玉帝让悟空在天庭干什么工作?
悟空在天庭干了哪些坏事?
玉帝派那些人到花果山捉拿他?
第六回
观音菩萨推荐谁去捉拿孙悟空?
第七回
太上老君把悟空放到哪里多少天?结果怎样?
第八回
如来有哪三藏真经?
如来给了谁哪几样宝贝去寻找取经人?
把沙和尚和白龙马被贬下凡的原因概述出来
第9-12回
用自己的话概述尉迟公和秦叔宝成为门神的原因。
唐僧本名叫什么?为什么改叫唐三藏?
第十三回
唐僧第一难是在哪里遭遇的?遇到了那几个妖怪?是被谁解救的?
第十四回
唐僧初次和悟空在哪里相遇?他怎么帮助悟空拜托五行山生物?
第十五回
唐僧的白马是在哪里被吃掉的?在这一章节里,你觉得唐僧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8. 《西游记》是根据谁的故事创作的
《西游记》是中国的一部很受读者欢迎的古典神话小说。近些年来,根据它改编的电影、电视连续剧、动画片,更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小朋友们的欢迎。提到《西游记》,有哪一个孩子不会立刻想起那个武艺高强,会72般变化,能腾云驾雾、降妖除怪的孙悟空呢!有谁会想不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孙悟空三借芭蕉扇,孙悟空大战牛魔王等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呢!
《西游记》虽然好看,可是今天,当我们学习了文化知识以后,我们就知道,这些天兵天将、妖魔鬼怪,都是人们幻化出来的,是不存在的。但是,我们却不能因此而断定,《西游记》完全是作者编造的,因为根据史书记载,历史上真的有唐僧去西天取经这回事。
在1300多年前,即我国的唐朝时期,有一个男子姓陈,出家做了和尚,他的法名(即出家后的名字)叫玄奘。玄奘是个很喜欢钻研经书的人,在长期的苦学中,他学到了不少知识,并逐渐成为一个颇有名气的僧人。
我们知道,佛教的起源地是印度,后来有一些印度僧人来到中国,这样就把佛教带到了中国。唐朝时期,佛教进一步在我国流传开来,从朝廷的官员,到普通百姓,信佛的人很多。有一天,唐朝皇帝召见了玄奘。他对玄奘说:“虽然佛教从印度传来已经好些年了,可是还没有一个中国僧人到印度求取过真正的经文,你是否愿意去一趟印度,为我国取回真经呢?”
玄奘一听,非常高兴。他对皇帝说:“我也非常想去佛教的故乡,以便学习更多的知识。我立誓,不取回真经,决不回来。”就这样,在公元627年,玄奘独自一人,从西安出发前往印度取经。印度虽然在我国的南边,但因当时交通不便,却不能直接南下,而必先西行绕道而行。
向西去的路程是漫长而艰难的,一路上不是荒漠戈壁,就是高山野岭。当时没有火车、飞机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只能靠双脚走。玄奘历尽了常人难以想像的艰难,比如,有时几天没有水喝,有时十多天才翻过一座雪山,经常遇见野兽、强盗等。但玄奘的意志非常坚定,他克服各种困难,一直向西走。
经过了四年艰苦的跋涉,玄奘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在那里,玄奘学习了佛教的许多经典,成了一个博学的高僧。公元645年,玄奘满载着从印度取回的经卷,返回了唐朝的都城长安。玄奘的归来,轰动了朝野,长安城的百姓倾城而出,迎接玄奘的归来。
玄奘的印度之行,不仅促进了中印文化的交流,而且为佛教在我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玄奘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开来,并且越传越神奇。到了16世纪中期,有一个名叫吴承恩的人,在大量民间流传的玄奘取经故事的基础上,经过加工和整理,就写出了这部脍炙人口的《西游记》。
9. 西游记是根据什么来的,是罗贯中编的么
不是,吴承恩写的。
《西游记》这本书出自明代小说家吴承恩之手。
东胜神洲有一花果山,山顶一石,受日精月华,产下一石卵,石卵崩裂,生出一石猴。之后因为成功闯入水帘洞,被花果山诸猴拜为“美猴王”。
石猴四海求师,在西牛贺洲得到须菩提祖师指授,得名孙悟空,学会地煞数七十二般变化,一个筋斗云可行十万八千里。归来打败混世魔王,收复七十二洞妖王,结义六大魔王,去龙宫借兵器,得大禹定海神铁,化作如意金箍棒,可大可小,重一万三千五百斤。又去阴曹地府,把猴属名字从生死簿上勾销。龙王、秦广王去天庭告状,玉帝欲遣兵捉拿。
太白金星谏言,把孙悟空召入上界,授他做弼马温,在御马监管马。猴王初时不知官职大小,后知实情,打出天门,返回花果山,自称“齐天大圣”。
玉皇大帝派李天王率天兵天将捉拿孙悟空,美猴王连败巨灵神、哪吒二将。太白金星二次到花果山,请孙悟空上天做齐天大圣,管理蟠桃园。孙悟空偷吃了蟠桃,又搅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宴,盗食了太上老君的金丹,逃离天宫。玉帝再派李天王率天兵捉拿,双方争持不下,观音菩萨举荐灌江口二郎真君助战。孙悟空与二郎神赌法斗战,不分胜负。太上老君把金刚镯从南天门扔下击中悟空。
猴王被擒。玉帝命天兵刀砍斧剁、南斗星君火烧、雷部正神雷击,不能损伤悟空毫毛。太上老君又把悟空置八卦炉锻炼,七七四十九日开炉,孙悟空躲在巽宫,有风无火,遂无伤,却患了个老害眼病,名曰火眼金睛。在天宫大打出手。玉帝下旨游奕灵官、翊圣真君请来如来佛祖,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西游记》原著中的“五百年”形容年代很久远,并非具体时间。根据原著第十四回中记载,五行山是王莽篡汉之时从天降下。据此推算,到唐太宗贞观年间实际已经过去大约六百多年)。饥时,给他铁丸子吃,渴时,与他熔化的铜汁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