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记遗址 » 熔岩遗址

熔岩遗址

发布时间: 2021-01-20 07:20:07

❶ cf的新图熔岩遗址bug怎么跳墙的,不是绳子

一直蹲跳。望采纳,谢谢。

❷ cf新图熔岩遗址怎么跳到哪个悬崖的缝隙上

要用踏空跳。具体得要下载视频文件,卡视频才能跳上去有鲜复杂建议学习加速

❸ 中国火山遗迹有哪些

中国吉林长白山天池火山、云南腾冲火山、黑龙江五大连池火山历史上有过多次火山喷发的记载,黑龙江镜泊湖火山、吉林龙岗火山、琼北火山全新世以来有过喷发。近年的观测与研究表明,长白山、腾冲等火山区存在火山地震、高热流、水热活动等,预示着这些火山存在再次喷发的潜在危险。
中国火山分布

①东北地区是中国新生代火山最多地区,共有34个火山群,计640余座火山,并有大面积的熔岩被。主要分布在长白山地、大兴安岭和东北平原(见五大连池火山群)及松辽分水岭3地区,具有活动范围广、强度高、喷发期数多、分布密度大等特点。新第三纪时期多有规模巨大的沿断裂溢出的基性玄武岩,覆盖于广大准平原面之上,成大面积的熔岩高原及台地;规模较小者后期被侵蚀切割为方山、岭脊、尖山、残丘等;第四纪以后喷发规模渐小,熔岩充填谷地,覆于河流阶地之上成低台地,或堵塞河流堰塞成湖,如“地下森林”火山群的熔岩流阻塞牡丹江上游,使之成为中国最大熔岩堰塞湖——镜泊湖;晚期则以强烈的中心式喷发为主,形成由火山熔岩及火山碎屑(火山弹、火山砾、火山砂、火山灰等)组成的突兀于熔岩高原、台地之上众多的火山锥。以长白山地区为例:在以长白山火山锥为中心的广大地面上,熔岩高原、熔岩台地呈环带状分布,覆盖面积达万余平方公里。一般认为东北区晚新生代以来的火山活动共有9期,其中以上新世中期(第三期)喷发为最强烈,此后规模和强度逐渐减弱。

②内蒙古高原亦为中国晚新生代火山活动较频繁地区。在大兴安岭新华夏隆起带和阴山东西向复杂构造带截接部位之北侧,以锡林郭勒盟为中心的内蒙古高原中部,发育有大片第三纪末至第四纪初期的玄武岩组成的熔岩台地,总面积约1.2万多平方公里,规模仅次于长白山区。台地上规律地排列着许多第四纪死火山锥。按其分布的可分为3片:巴彦图嘎熔岩台地集中于中蒙边界,至少有40余座火山;阿巴嘎火山群规模最大,熔岩台地之上有206座成截顶圆锥形、钟形、马蹄形、不规则形火山锥;达来诺尔熔岩台地面积约3100平方公里,102座火山锥成华夏向雁行式排列有序。以上均为新第三纪宁静式裂隙喷溢到第四纪后逐渐转为多次强烈的中心式喷发而形成。内蒙古高原南部的集宁周围直至山西右玉、大同,及张北汉诺坝玄武岩台地一带,称察哈尔火山区。该区恰值阴山东西向复杂构造带与大兴安岭新华夏构造带之截接部位,又为祁吕东翼反射弧的斜接所复杂化。所以,玄武岩台地的分布明显受控于北东向及东西向构造。该区熔岩面积很大,如察哈尔熔岩台地面积约4400多平方公里,但后期火山活动规模及火山锥数目均远不及高原中部。第四纪火山锥仅分布在玄武岩台地的南北两侧,如大同火山群可见保存完好的火山锥10余个,另外还有由9座火山组成的马兰哈达火山群和由7座火山组成的岱海南部火山群。据推断该区火山活动始于中新世末—上新世初,到更新世末甚至全新世方结束。

③海南岛北部与雷州半岛的火山及熔岩地貌的形成是与该区强烈的新构造运动密切相关。该区第三纪初期开始断陷下沉,沉积厚度达3000余米,其中夹有数十层薄层玄武岩。第四纪初雷琼地区上升,火山活动也最强烈。早期为裂隙式的平静溢流,成大规模熔岩被,而后逐渐转为猛烈但规模较小的中心式喷发,至全新世渐趋停息。在地表形成了大面积的熔岩台地及星罗棋布的火山锥。据统计玄武岩流面积达7500平方公里,火山锥近70个。

④著名的腾冲火山群位于滇西横断山系南段的高黎贡山西侧,火山及熔岩流以腾冲县城为中心成一南北向延伸的长条形,面积87×33平方公里,计有火山锥70余座,其中火口完整的22座,遭破坏的10座,其余为无火口火山。火山及熔岩活动自上新世始至全新世。本区以极丰富的地热资源著称于世,据1974年不完全统计,腾冲县79个泉群中,温度在90℃以上者有10处,地表天然热流量达25.498× l04千焦耳/秒,一年相当于燃烧27万吨标准煤。在地热区高温中心热海热田,遍布汽泉、热泉、沸泉,水声鼎沸,水汽蒸腾、数里之外可见。另外该区地震频繁,并具岩浆冲击型地震的特点:小震、群震、浅震甚多。表明热田下部存在尚未溢出的残余岩浆体活动,成为地热流的强大热源,目前火山仍处微弱活动过程。

⑤在羌塘(藏北)高原北部,由于上新世以来青藏高原强烈隆起,伴随着强烈的地壳运动,留下了分布较广的多期火山活动遗迹。可划分为6个火山群。其中西昆仑山中克里雅河上游位于海拔4700米处的高145米的1号火山,曾于1951年5月27日爆发,延续数昼夜,为中国大陆火山活动的最新记录。该区位置最南的大火山群——巴毛穷宗火山群,最高达5398米,是中国最高的火山。

⑥台湾岛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带内,北部大屯火山群为早更新世—晚更新世期火山活动的产物,并有澎湖列岛等火山岛。这些火山不仅形成了台湾岛北部独特的火山海岸,而且有些火口至今仍有硫气喷出。如由7个小山峰组成的七星火山的东南山腹冷水坑爆裂口的硫气孔,硫的最高年产量达455吨。

⑦太行山东麓有名的井陉雪花山玄武岩(N2—Q1)、汤阴黑山头玄武岩(Q1—Q2)等及河北平原内部黄骅附近的“小山”和无棣附近的“大山”也为新生代以来火山活动的产物。华北平原底部并发现有4层玄武岩及火山碎屑岩夹层,说明在太行山的抬升和华北平原的下沉过程中,也曾伴随有多次岩浆喷出活动。

⑧南京附近有上新世喷发的上“方山”玄武岩和下“方山”玄武岩,长江北岸的盱眙、六合(见六合县)及南岸江宁一带均有由10余座火山锥组成的小型火山群。

❹ 2015cf新出的生化地图熔岩遗址上窗户怎么上

可以可以,cf来这个吧...

❺ 火山遗迹类的旅游资源有哪些

火山遗迹是由火山喷发留下的各种遗迹,如火口湖、堰塞湖、火山锥、温泉、熔岩洞穴等,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旅游资源。东北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非常活跃,历史上火山爆发频繁,留下了众多火山遗迹。小兴安岭的张广才岭多为第四纪以来火山活动地区,近代曾有过火山喷发,形成我国著名的火山群区。其中黑龙江省德都县北部火山群中的火烧山和老黑山,曾在1719—1721年爆发,熔岩流堵拦河道,形成湖泊,成为著名的火山堰塞湖群——五大连池。这里不仅火山湖、火山锥成群分布,而且有形如蟒蛇、海龟、波浪、隧洞、石塔等的熔岩景物,堪称“火山天然博物馆”。

长白山也是历史上活火山活动激烈的地区。据历史文献记载,近300多年中就有过3次大的火山喷发,使这一带成为一个风光绮丽的休眠火山区。主峰白头峰是一个典型的复合式盾状火山锥体,顶部天池为一典型火口湖。湖面海拔2194m,面积达9.8km²,池水从北侧缺口外流至1250m处坠入深谷,形成高达68m的天然瀑布,蔚为奇观。黑龙江东部的镜泊湖也是牡丹江下游河道因火山熔岩堰塞而形成的大型火山堰塞湖,湖面达90km²,湖长45km,湖水从北面的“熔岩坝”越过注入下游河道,形成了著名的吊水楼瀑布。湖区火山地貌发育,地下岩熔隧道和火山口森林都是罕见的世界奇观。火山活动区地热资源丰富,温泉相伴分布。五大连池地热洞、长白山温泉、鞍山汤岗子温泉、本溪温泉、兴城温泉等,都是全国著名的温泉。

❻ 亚特兰蒂斯与世界上神秘的古代遗址有关系吗

亚特兰蒂斯
亚特兰蒂斯(Atlantis, Ατλαντις),又译阿特兰蒂斯,在梵蒂冈城国保存的古代墨西哥著作抄本(即《梵蒂冈城国古抄本》)和存留至今的墨西哥合众国的印第安文明的作品中,也有过类似的叙述:“地球上曾先后出现过四代人类。第一代人类是一代巨人,他们毁灭于饥饿。第二代人类毁灭于巨大的火灾。第三代人类就是猿人,他们毁灭于自相残杀。后来又出现了第四代人类,即处于“太阳与水”阶段的人类,处于这一阶段的人类文明毁灭于巨浪滔天的大洪灾。在梵蒂冈图书馆中迄今保存的另一批古代手稿中,对大洪水之前曾存在的人类文明也有所谈及。

现代科学发现,在大洪灾之前,地球上或许真地存在过一片大陆,这片大陆上已有高度的文明,在一次全球性的灾难中,这片大陆沉没在大西洋中。而近一个世纪以来,考古学家在大西洋底找到的史前文明的遗迹,似乎在印证着这个假说。在民间的说法中,人们把这片陆地叫做“大西洲”,把孕育着史前文明的那个国度叫做“大西国”。其实,科学界早就给这片神秘消失的大陆命名了,那就是沿用 了柏拉图提出的名字:亚特兰蒂斯。

神秘的伊卡黑石

半个多世纪以来,秘鲁小城伊卡的居民们在城郊发现了一些被称之为“伊卡黑石”的东西。这些“伊卡黑石”通常只有拳头大小,但最大的重量可达100公斤。令人费解的是,在这些“伊卡黑石”上雕有各种神秘的画面:有的画面是一些人或类人生物正在做心脏手术;有的画面是表现他们用望远镜遥望星空的情景;还有的画面是他们骑坐在一些大穿山甲的背上游逛。更叫人迷惑不解的画面是,一些人或类人生物正乘坐着一些古怪的飞行器遨游太空。秘鲁共和国学者哈·卡勃雷尔收藏了大量雕有这种神秘画面的“伊卡黑石”,对其进行了分类,拍了照,并对其进行仔细研究后写下了《伊卡黑石篆函》一书。他收藏了大约2.5万枚这样的“伊卡黑石”,石上的神秘画面均是雕塑而成的。

这些雕刻在“伊卡黑石”上的画面虽然显得粗糙,但画意明白易懂。有些画面很像是地球的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地图,在这些刻出的地图上,不仅有今天已知的各大陆,还有像雷米利亚、亚特兰蒂斯等这样一些早已荡然无存的大陆,而且这些大陆所处的地理位置正在传说中它们在几百万年前所处的地理位置上。这些“伊卡黑石”上的画面除地图外,还发现有骑着史前大象和多趾马的人的形象,这种多趾马则是现代马最远的祖先;还发现有这样的画面:骑者坐在一些巨大动物的脊背上,这些动物长着类似长颈鹿一样的头和脖子,它们的身体很像骆驼,这些巨大的古代动物早已在几百万年前就灭绝了。此外,还有一些人正在猎杀恐龙的场面。

考古学家认为,这些表现纯真、喻意深刻的“伊卡黑石”雕刻画是按一定的严格顺序排列的。它们以一个独特的、大自然科学“图书馆”的风貌展现在现代人的面前,它们成为了地球上某一个伟大而古老的超级文明昔日辉煌的历史见证。

亚特兰蒂斯传说

传说中,创建亚特兰蒂斯王国的是海神波赛冬(Poseidon)。在一个小岛上,有位父母双亡的少女,波赛冬娶了这位少女并生了五对双胞胎,于是波赛冬将整座岛划分为十个区,分别让给十个儿子来统治,并以长子为最高统治者。因为这个长子叫做“亚特拉斯”(Atlas),因此称该国为“亚特兰蒂斯”王国。

大陆中央的卫城中,有献给波赛冬和其妻的庙宇及祭祀波赛冬的神殿,这个神殿内部以金、银、黄铜和象牙装饰着。亚特兰蒂斯的海岸设有造船厂,船坞内挤满着三段桨的军舰,码头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商船和商人。亚特兰蒂斯王国十分富强,除了岛屿本身物产丰富外,来自埃及、叙利亚等地中海国家的贡品也不断。

十位国王分别在自己的领土握有绝对的权力,各自采行不同的国家组织,彼此间为了保持沟通,每隔五到六年,便在波赛冬神殿齐聚一堂,讨论彼此的关系及其统治权力,当协议成立后就割断饲于波赛冬神殿中的牡牛喉部,以其血液在波赛冬神殿的柱子上写下决议条文,以增添决议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性。

十位国王都很英明,各自的国家也都很富强。不幸的是,这些国家不久以后便开始出现腐化现象。众神之首宙斯为惩罚人们的堕落,引发地震和洪水,亚特兰蒂斯王国便在一天一夜中没入海底。

亚特兰蒂斯文明

在亚特兰蒂斯超文明中,最令人注目的科学成就就是能源系统。

凯西在这方面留下了十分详尽的催眠透视记录。能源系统的中心是磁欧石。它是六面体(横断面是六角形)的巨大圆柱体状的玻璃样物质,它能吸收阳光,将其转变为能源。它被设置在波塞迪亚(亚特兰提斯的首都)太阳宫的中央能源所内,创造出20世纪人类尚未了解的“宇宙能源”,将它集中、增强,以不可直视的强光向世界传播。

亚特兰蒂斯人不只有将那光线发展成动力能源的文明,同时他们也能使人体再生及返老还童,这一切致使亚特兰蒂斯人无忧无虑、快快乐乐地生活于那个天堂里。

而这超文明却在公元前16000年时突然沉入海底,以磁欧石为中心的能源系统发生爆炸,使地球的地基摇动,巨大的大陆就陆沉了,只剩下迁移到别处的人们,而亚特兰蒂斯人则消失了。可是,亚特兰蒂斯并非真的就此消失,因为这个大陆承担着不可思议的命运。凯西的催眠透视如此预言:“亚特兰蒂斯被水淹没的地域,是在佛罗里达外海比米尼岛附近,人们将会很快在海下世代沉积的泥沙下发现寺院。”“在北大西洋上的佛罗里达比米尼岛的附近,将重新浮出亚特兰提斯,它的一部分会在1968年至1969年之间被发现”——凯西在1940年时做下的此预言,当时没有一个人相信。

不过,就在1968年,确实在比米尼岛附近海底发现了两座石造建筑。这就是今天被称为“比米尼大墙”的海下遗迹。1969年7月,人们又在北比米尼发现了古代希腊样式的装饰用大理石圆柱。自此以后,海底部分开始隆起,凯西的预言似乎开始实现了。

海神的传说

没有任何事情能像亚特兰蒂斯大陆之谜那样长久地挑起人们的幻想。

自希腊哲学家柏拉图首次将此大陆向外介绍以来,人类就被那谜样的大陆所迷住了。

柏拉图在《迪迈斯》和《格利迪亚斯》中描绘了亚特兰蒂斯的全貌。柏拉图将希腊共和国共和国贤人之一梭从埃及祭司那里所听到之事写成了故事介绍给世人。

在这个故事中,柏拉图说,亚特兰提斯是希腊共和国共和国神话中海神波塞顿的广大岛屿。这座岛屿被分割成10份,由波塞顿的5对双生子共同统治。而长子亚特兰斯,当然也就是以盟主的身份成为王中之王了。而这座岛屿也以第一代国王亚特兰斯之名,被称为亚特兰蒂斯。

亚特兰蒂斯岛位于“海格力斯之柱”(直布罗陀海峡)的外侧,亦即有“真正的海”之意的大西洋中心左右的地方,其面积则比北非和小亚细亚合起来还更宽广。至于其强大的权力则并不仅限于周边的大西洋诸岛,而是远达欧洲、非洲及美洲。

亚特兰蒂斯在其特有的体制下保持着繁荣与富裕,且居住于此的人民也很温和、贤明,不会沉溺于巨富,凡事以德为尊。可是,随着时光的逝去,世代的更替,这些崇高的思想也日渐淡薄,终于有一天,军队越过直布罗陀海峡,开始侵略他国了。

勇敢地抵抗亚特兰提斯进攻的是古雅典人。雅典人在激战后,击退亚特兰提斯军,保卫了自由。但未知的悲惨命运却立即发生了。

因为当时爆发了恐怖的地震和洪水,雅典的军队仅仅在“悲惨的一昼夜”间就陷入地下,而亚特兰蒂斯岛也沉没于海中,从地上消失了。这是发生于距今12000年前的事。

柏拉图做此记述以后,理想之都亚特兰蒂斯就成了众人所向往之地。尤其是当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就更加加深了柏拉图所记述之事的可信度。因为在“真正的海”的对面,果真是有“真正的大陆”。许多进入美洲大陆探险的探险家认为,在那里所看到的就是亚特兰蒂斯。

柏拉图的亚特兰蒂斯预言与埃德加·凯西的预言有些细节非常一致,但也有相异之处。特别是有关亚特兰蒂斯的灭亡有很明显的不同。柏拉图认为,亚特兰蒂斯的灭亡是在“一日及悲惨的一夜”发生的;而凯西却认为亚特兰蒂斯的灭亡是经过前后三次(从时间上来说是公元前50000年至10000年间)大激变所造成的。首先,在公元前50000年时发生了最初的异变。虽失去了大陆的一部分,但还持续着亚特兰蒂斯的繁荣文明。接着是在公元前15650年所发生的第二次异变。这时大陆被分成数座巨岛,人民纷纷远走他乡。

在公元前10000年,最后的异变发生了。以超文明为誉的亚特兰蒂斯,终于经不起如此大的激变而消失了。但是,在第一次、第二次激变后的移民及逃过最后异变大难的亚特兰蒂斯人,却广布在世界各地。亚特兰蒂斯超文明的遗产渡过了远海,促使了埃及文明和玛雅文明的兴盛。

大西国的地理位置之争

前面说过,大西国,也就是亚特兰蒂斯,是一块岛屿。最先提到亚特兰蒂斯的柏拉图对它的叙述可以归纳为这样几句话:

在昔日被人称为“海格力斯擎天柱”的直布罗陀海峡的海面上,即在西班牙和摩洛哥海岸之间,横展着一块陆地,叫做亚特兰蒂斯。它由一个大岛和一系列小岛组成。亚特兰蒂斯人把首都设在陆地的东南海岸波塞多尼亚,那里有为该国缔造者建立的寺院、王宫、壮丽的建筑物。

从柏拉图以后,有关大西国的书数以千计,其中大部分纯属空论。不过,有一些书籍是有科学根据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真正的科学发现使大西国这块消失了的陆地逐渐摆脱了神话的色彩,成了历史中更引人入胜的事实。

立志探索大西国奥秘的严肃的研究者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同大西国的地理位置有关。1675年,瑞典人鲁布德克认为这个被水淹没的陆地就在他的国家里。另有一些人说它在今天的巴勒斯坦的位置上。德国人博克认为南非一带是大西国的地方,而法国人德利尔·德萨尔则提出高加索就是从前的大西国。后来,177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成为巴黎市长的巴伊曾断言,大西国在现在的斯匹次卑尔根群岛。

1855年,雅克布·克鲁格自认为解决了这个问题,说大西国就是北美洲。然而这种观点遭到贝利乌的反对,后者在1874年发表的著作《大西国人》中说,大西国这块陆地的位置应该在目前的北非这个地方。他的这个观点受到了大家的重视,于1893年被德国人克内泰尔多次援引,并得到了他的发展。后来,这一观点还启发了皮埃尔·伯努瓦,给了他写出《大西国》这部著名小说的灵感。到了1926年,博查特说得更为确切,说大西国就在突尼斯的盐湖地带。他的说法博得了阿尔贝特·赫尔曼的支持,此人于1927年说,博查特的假设使他完全信服。1929年,巴托利和拉特埃宣布说,大西国不在别的什么地方,就是希腊共和国!还有一些理论认为大西国在西班牙南部,在非洲西海岸,在西尔特,在大洋洲,甚至有人还说在南太平洋……

这最后一种假设是1946年由伯德探险队的考古学家们提出来的,他们在南美洲的西边太平洋底发现了一片陆地。可50年代初,一位名叫于尔根·施帕努特的年轻牧师声称,他在赫尔戈兰岛附近北海水域发现了消失陆地的遗迹。

若相信柏拉图的记述,那么大西国应该是沉没于直布罗陀海峡的外侧,亦即这座梦幻中的大陆是沉入大西洋。可是,若无视柏拉图的记述的话,那么大西国应该也有可能处于大西洋以外的地域。有人统计过,那大概有1700余处。而其中最有可能的是地中海的克里特岛和爱琴海的桑多里尼岛。

1900年,英国的考古学家亚瑟·艾邦斯,在荷马视为丰饶岛屿的克里特岛上着手挖掘,而他们果真也挖掘到与猜想相符的米诺亚王大宫殿。

这座宫殿面积为4000平方公尺,是栋3层楼的建筑物。内部除了有石柱支撑的天花板和楼梯之外,还有巨大的武器库、战车库、粮食仓库、国王的宝车,及塞满了记载着文字的粘土板的古文室等等。极富变化的各个大厅中都用壁画、彩色的浮雕装饰着。毫无疑问,这里就是米诺亚文明的中心地。

可是,克里特岛虽被岩石所埋没,但并未沉没于海中。1967年,希腊共和国共和国考古学家史匹利顿·马利那托斯挖掘出了可解决此矛盾现象的新遗迹。那就是位于克里特岛往北约120公里处的桑多里尼岛。

虽然今天的桑多里尼岛只不过是个由3座小岛所组成的火山岛,可是在以前它是个直径达18公里以上的圆形岛屿。原来的桑多里尼岛因公元前1490年左右火山的一场大爆发,使得岛的中央部位炸毁,所以才变成今日的3座小岛。从厚达50公尺以上的火山灰下所发现的亚克若提利遗迹,确实与克里特岛相同,全都有雄伟壮观的石造建筑物、壁画、壶等等,而且也残留着米诺亚文明的痕迹。可是,它是否就是大西国,却还有许多值得争议之处。

至今,地理争议点最多的为如下几处。

塞浦路斯说

一名自称神话学及古代研究专家的美国探险家罗伯特·萨马斯特(Robert Sarmast),在其出版的书《发现亚特兰蒂斯》中则认为有其事,并以柏拉图的描述作为其研究的主要依据。

他说柏拉图提供了亚特兰蒂斯的“具体线索”,当中45个线索显示它位于塞浦路斯南部海域,并称海洋影像图显示的塞浦路斯古代地貌与柏拉图描述相符合。萨氏更说自己找到很多柏拉图曾提及过的地点,包括一个长方形平原,中间就是亚特兰蒂斯城。

他的理论中心是地中海盆地古时曾发生“洪水大灾难”,令到地中海于现时直布罗陀海峡的地方连接大西洋。这个说法同柏拉图说有个大洪水“吞没”阿特兰蒂斯岛,以及圣经大洪水的说法相符合。其中,人们猜测亚特兰蒂斯存在的理由是:全世界的金字塔建筑源于亚特兰蒂斯,是亚特兰蒂斯毁灭后,亚特兰蒂斯人将此文明传播于世界的。

克里特说

另一个说法,认为亚特兰蒂斯在克里特岛。

因为英国考古学家埃文斯于二次世界大战前发现了位于克里特岛上的大规模遗迹,而且再加上北方的一个圆环状小岛“席拉岛(又名圣多里尼/桑多里尼)”上发现了描绘现在已成为内海的火山口,以前曾经是一个小岛的证据,因此有人怀疑席拉岛正是亚特兰提斯传说的由来,因为据研究,约西元前15世纪(也就是柏拉图年代的900年前),席拉岛上的圣多里尼火山发生了一次大爆发,爆发导致火山口上建立的文明城市被毁灭,也引发了海啸,这次火山喷发使得原本仰赖贸易的迈锡尼文明受到了重大打击,就此一蹶不振。

支持此说的人认为,柏拉图(亦或是他表弟柯里提亚斯或最初听到这故事的希腊人索隆)把数字弄错了,因此整个数字夸大了十倍以上,900年变成了9000年,4万平方哩变成了40万平方哩,所以才变成了这样的传说。

南极说

支持此说的人以考古学家兼作家葛雷姆‧汉卡克以及兰斯‧弗列里亚斯为代表。

此说是认为亚特兰提斯应该是在南极半岛,并以“地壳滑动说”来解释亚特兰提斯的毁灭,认为亚特兰提斯不只是受到了火山等等的灾难,紧接而来的是严寒,从而导致亚特兰提斯人放弃了自己的故乡,南极半岛随后也被厚厚的冰层覆盖。

直布罗陀说

法国普罗旺斯大学地理学教授科林那·吉亚德(Collina-Girard)认为柏拉图在书中描述的“亚特兰蒂斯”位于今天的直布罗陀海峡一带。

科林那研究了人类于19000年以前从欧洲向北非移民的历史,认为在亚特兰蒂斯大陆存在的时期,直布罗陀海峡有高于海平面的陆地存在,而亚特兰蒂斯大陆就在今日的安达鲁西亚(Andalusia)与摩洛哥之间。

爱尔兰说

瑞典地理学家乌尔夫·埃林森于2004年出版的《地理学家眼中的亚特兰蒂斯:勘探仙境之国》一书中认为,爱尔兰岛即为亚特兰提斯大陆。主要论点来自于柏拉图所描述的岛国大小及地貌与爱尔兰岛极为相似,并且两者都有巨石墓葬文化。亚特兰提斯沉没的传说可能来自于公元前6100年,冰河期结束导致海平面上升,淹没许多沿岸岛屿。长时间的以讹传讹将小岛的沉没夸大为毁灭性的灾难。

科学的证据

第一次提出亚速尔群岛和加那利群岛是大西国遗迹这个理论的,是一位名叫阿塔那斯·柯切尔的神甫。那是1665年的事。这位圣职人员的看法是正确的,后来几个世纪的发现都一一证实了他的设想。

1898年夏,有一条船在布雷斯特同科德角之间敷设电缆。突然间海底电缆发生断裂,船上的工人马上投入了紧张的抢修工作。出事地点是北纬47°,巴黎以西西经29°40′,在亚速尔群岛之前900 公里处,那里的水深达3100米。在打捞的时候,人们奇怪地看到海底具有陆地山脉的特点,其表面除谷底外没有淤泥,岩石顶端呈锋利的尖状。船员们带回了一块岩石,这块“玄武玻璃”一直保存在矿业学院。

“玄武玻璃”引起了一位法国地质学家的极大兴趣。这位学者就是皮埃尔·泰尔米埃。这块玄武岩石在水中一直没有能变硬,而拿到岸上在空气中它却坚硬起来了。因此泰尔米埃得出结论:从3100 米深水中采来的这块石头曾受到过大气的压力,因为在这个地方,过去曾同周围地区一样一度露出水面 ;显然,不久以前发生的地壳激变(这里的“不久以前”,应该从地质学角度来理解)使这里下陷了3000米;欧洲同美洲之间有过一块陆地,这块陆地在激烈的地质变动时不见了。

比米尼大墙

罗伯特·布拉什是个飞机驾驶员,同时,他又是一个酷爱海底考古的人。1967年,他曾飞越过百慕大地区巴哈马群岛中的安德罗斯岛和比米尼岛。在飞行途中,他发现在水面下几米深的地方有一个长方形的灰色物体,它的几何图形十分完整,布拉什立即意识到这是人类的建筑物,于是他拍下了不少照片。过不多久,他把这些照片送到了法国人迪米特里·勒彼科夫手里。后者原籍为俄国,是专门研究海底摄影的大学者,他发明了许多摄影器材,其中有电子闪光灯。

布拉什的照片引起了勒彼科夫的极大兴趣,但没有使他感到过分的吃惊,因为他自己从飞机上也看到同一海域里有一个约400米长的长方形的东西,另外,他还见到有一些笔直的线条以及圆形和形状规则的物体。勒彼科夫带着布拉什的照片找到了在迈阿密科学博物馆工作的朋友曼森·瓦伦丁。曼森·瓦伦丁曾是耶鲁大学的教授,同时他又是研究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前的美洲文化的专家 。他看到照片后,毫不犹豫地当即组织了一支探险队奔赴现场考察。探险队乘一架水上飞机在安德罗斯岛海域上空来回盘旋搜寻。

在巴哈马群岛的大礁带,水并不太深,因此水面下隐藏的东西比较容易看清。探测队的队员们果然找到了罗伯特·布拉什照片上的那个物体:一道30厘米厚的“墙”,周围积满了泥沙,看上去是一座长30米、宽25米的建筑物的地基。为了仔细观察这道“墙”,迪米特里·勒彼科夫把自己设计的一个航行器交给了一支专门的小组使用。对比米尼岛写过一部材料十分丰富的著作的皮埃尔·卡纳克把这个航行器称做为“M114E”,这是一架名副其实的潜水飞机,配备有广角镜自动摄影机。有了这样的装备,探索工作才能够真正顺利地进行了。探测工作持续了好几个月,不少著名人士参加了这项工作,其中有宇航员埃德加·米切尔和法国潜水员雅克·马约尔。

探测队在1968年9月2日出发。队员们发现水底有一片宽阔的由扁平的、长方形或多边形石块铺 成的石板地面,这个地面上的石块每条边有5米长,厚度从50厘米到150厘米之间不等,估计每块石头有25吨重。整个石板地面长70米,宽10米。皮埃尔·卡纳克说,这地面似乎是由“大块大块的齐整的岩石 用一种类似水泥般的东西胶合起来的”。后来,人们给这个规模宏大的建筑物起了个名字:“比米尼大墙”。

迪米特里·勒彼科夫发表于《另一个世界》杂志第6期上的一篇文章谈到1968年9月发现的大墙时写道:“这道墙的正面十分挺拔,墙上面的石块砌得十分平整,使整个建筑牢固平稳。”

“石块的内侧有一些痕迹,据考证那是工具凿琢留下的。考古学家们吃惊地看到,这么多年来,这些墙竟顶住了海浪的侵蚀和飓风暴雨的袭击。“随后,一支新的探测小组又发现上层石块是盖在4根柱子上的。从此,考古学家们再也没有怀疑的余地了,他们发现的肯定是人的建筑物。”

后来,人们又进行了多次探测,证实了原先的设想。1971年,探测者们在东墙脚下开了一些洞,发现下面还有一层石块,是由6公分的水泥浇砌于第一层岩石下。然而,人类使用水泥的历史才有多少年?!人们自然而然地想到,这可能是一个我们还不知道的高度文明社会留下的遗迹。

1968年以来,人们不断地在比米尼岛一带发现巨大的石头建筑群静卧在大洋底下,像是街道、码头、倒塌的城墙、门洞……令人吃惊的是,它们的模样,与秘鲁共和国的史前遗迹斯通亨吉石柱和蒂林特巨 石城墙十分相像。

今天虽然已经无法考证这些东西始于何年,但是根据一些长在这些建筑上的红树根的 化石,表明它们至少已经有12000年的历史。这些海底建筑结构严密,气势雄伟,石砌的街道宽阔平坦 ,路面由一些长方形或正多边形的石块排列成各种图案。

1967年,美国的“阿吕米诺”号潜水艇在佛罗里达、佐治亚、南卡罗莱纳群岛沿岸执行任务时,曾发现一条海底马路。“阿吕米诺”号装上两个特殊的轮子之后,就能像汽车奔驰在平坦的马路上一样前进。1974年,苏联的一艘“勇士号”科学考察船,在直布罗陀海峡的外侧的大西洋海底,成功地拍摄了8张海底照片。从照片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除了腐烂的海草外,有海底山脉、古代城堡的墙壁和石头阶梯……这些照片足以证明,这里曾经是陆地,并且有人类居住过。

同时,美、法科学家在百慕大三角区的西部海域发现了一座巨大的海底金字塔,据测量,它的底边长300米,高200米,其塔尖距海面100米。研究表明,它比埃及金字塔还要古老。所有这一切均表明,曾经有过一个古代大陆以及文明社会被埋葬在大洋底下。然而这就产生了 一个疑问:12000年前,难道人类文明就如此发达了吗?

在探讨这些问题时,学者和探索者们经常提到一个名词,即亚特兰蒂斯。

的确,种种迹象表明这些石块很可能是亚特兰蒂斯的遗址。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亚特兰蒂斯的文明该是多么发达。现在,生物学家、人种学家、地质学家、人类学家以及考古学家都告诉我们: 从亚速尔群岛到百慕大岛,人们在大西洋的这部分海底发现有大片大片的陆地深深地埋在水下,可是这些陆地昔日是露出水面的土地。

❼ 南纬30度的被诅咒的南马特尔遗迹

在南太平洋波纳佩岛的东南侧,复活节岛的西侧有一个名字叫做“泰蒙”的小海岛,人们也管它叫做“墓岛”。那么,它为什么又叫做“墓岛”呢?
泰蒙岛有一处往大海里伸出去的珊瑚浅滩,浅滩上面耸立着89座高大雄伟的建筑物。这些建筑物全都是用巨大的玄武岩石柱纵横交错搭起来的,大约有4 米那么高。人们如果站在远处望去,它们就好像是一座座怪石嶙峋的山峰。人们要是走近了再一看,它们又好像是一座座神庙。有人说这些建筑物是远古时代人们的坟墓,它们之间环水相隔,形成了一个个的小礁岛。所以,人们就管泰蒙岛也叫做了“墓岛”。
泰蒙岛是一个非常小的小海岛,岛上没有玄武岩石头,人们建造那些建筑物用的玄武岩石头都是从波纳佩岛运送过来的。当地人把这些建筑物叫做“南马特尔”,我们就管这些建筑物叫做“南马特尔遗迹”吧。在波纳佩岛人的语言当中,“南马特尔”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众多集中的家”,另一个是“环绕群岛的宇宙”。
泰蒙岛上的南马特尔遗迹有一半都是漫没在海水里边。所以,人们只有在海水涨潮的时候,划着小船进去。海水退潮的时候,这些建筑物的周围就会露出一大片特别泥泞的沼泽地,小船根本进不去,人要是走上去特别容易发生危险。
泰蒙岛上的南马特尔遗迹和复活节岛的石像都处在太平洋当中,可前者却没有复活节岛那么有名。不过,南马特尔遗迹充满了离奇的传说,使它蒙上了一层特别的色彩,使得它的神秘并不亚于复活节岛的神秘。还有,南马特尔遗迹到底是怎么建造起来的,更是一个难以解开的谜团。要想解开南马特尔遗迹的这个谜团的难度也并不亚于解开复活节岛之谜的难度。
南马特尔遗迹的那些古代坟墓,从来就没有一点儿文字记载。据当地的人们说,关于那些古代坟墓的来历,都是靠当地酋长一代一代地口头传授下来的。酋长们之间到底传授的是什么内容,只有酋长自己和可继承酋长宝座的人才知道。另外,酋长们在口头传授那些古代坟墓来历的时候,还有一条特别严格的规矩,就是绝对不能向外人、哪怕是自己的亲属泄露出去,不然的话,就会遭到诅咒,死神就会降临到他们的头上。当地的人们说,别以为这是在吓唬人,因为这种可怕的事情确确实实地发生过呀!
1907年,德国军队占领了波纳佩岛。后来,有一个名叫伯格的德国人担任了波纳佩岛第二任总督。据说,这个伯格总督对南马特尔遗迹特别感兴趣,尤其对埋葬着一个叫伊索克莱酋长的那座坟墓充满了好奇,总想把坟墓挖开看一看。
有一天,伯格想尽一切办法,终于从当时酋长的嘴里了解到了一些关于那座坟墓的情况。于是,他立刻下令挖掘伊索克莱的坟墓。没想到,诅咒应验了,死神降临到了伯格的头上。在他下令挖掘伊索克莱酋长坟墓还不到一天的时间里,他就突然暴死了。
19世纪的时候,有一个名叫伯纳的德国考古学家听说了南马特尔遗迹的事情以后,也前来发掘文物。结果,死神很快就降临到了这个伯纳的头上,他也同样莫名其妙地暴死了。
神秘的南马特尔遗迹,可怕的诅咒,可怕的死神!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日本侵略军占领了波纳佩岛。有一个名叫杉浦健一的日本学者,他表面上是个所谓的“学者”,可内心里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侵略者。杉浦健一心想:南马特尔遗迹里面一定有大量的文物,这要是把它们弄到手,不仅可以写出令人惊叹的学术论文,还可以得到数不清的财宝呀!可是,不了解那些古代坟墓的秘密,就没办法把它们挖掘开呀?那么,怎样才能得到那些古代坟墓的秘密呢?杉浦健一立刻命令几个士兵去抓酋长。
酋长被日本侵略军抓来了。杉浦健一命令几个士兵把刺刀对准了这个酋长,然后慢条斯理地说道:“你快点儿把那些古代坟墓的秘密说出来吧。你要是不说实话,这些士兵的刺刀可不是好惹的呀!”说完,他冲着酋长发出了一阵“嘿嘿嘿”的冷笑。酋长面对侵略军的刺刀,想了想,只好把古代坟墓的秘密说了出来。
没想到,几天以后,晴朗的天空突然亮起一道道闪电,随着又响起了一阵阵霹雳。这个酋长正在房屋里呆着,突然一道闪电闯进屋里,一下子就把他击死了。
那个杉浦健一正在屋子里,打算把记录的古代坟墓的秘密整理一下,将来好出版成书。他刚把记录整理好了,也突然暴死了。
后来,杉浦健一的一个学生拿着他的那些古代坟墓的记录,找到了一个名字叫泉靖的教授,请他继续整理出版。奇怪的是,那个泉靖教授不久也突然暴死了。从那以后,再也没人敢去干这件事情了。
就这样,除了泰蒙岛的酋长,不管任何人只要想得到南马特尔遗迹的秘密,最后都得到了突然暴死的下场。那些泄露了南马特尔遗迹的酋长,不管他是怎样泄露的,同样也得到了突然暴死的下场。
南马特尔遗迹是神秘的,那些诅咒显得更加神秘!
南马特尔遗迹究竟是怎么建造起来的呢?
近些年来,一些学者陆陆续续到了波纳佩岛,对泰蒙岛南马特尔遗迹进行了考察。 他们都认为,南马特尔遗迹这项工程简直是太宏伟了,整个工程用了大约100万根玄武岩石柱。这些石柱是从波纳佩岛北岸的采石场开凿下来的,经过加工以后再用木筏子运送到泰蒙岛上。冒险考古学家丹尼肯曾对“南马特尔遗迹”作过考古报告,他在他的著作中写道:
我乘坐波音727 来到了“南马特尔”,在两个土著人的陪同下,我们经过了许多袖珍岛屿,然后南马特尔岛就出现在我们面前——一个和众多岛屿相似的岛屿。这个小岛与其他小岛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拥有奇特的东西。万神庙,小玄武岩城,史前居民的难以置信的静谧去处,就在这个并不比一个足球场大的热带小岛之上。突然之间人们就站在了这些史前史的佐证前面,而人们并没有做好这种“相遇”的准备。
如果人们极目四周,就会发现遗址地区虽是处在杂乱无章之中,但设施的平面围仍然清晰可辨。就如同在做棍棒游戏一样,无数大小棍棒极重叠码放,分层排列,井然有序。而这决不可能是随便在这儿做的游戏,因为这些棍棒都是些有数吨之重的玄武岩圆柱和玄武岩石块。迄今为止的所有研究都认为,这些玄武岩棍柱是冷却了的火山熔岩。但是,当我不得不一米一米来确定,火山熔岩完全依据标准,在大致相同的长度下凝结成六角或八角柱时,我疑窦顿生。
鉴于在波纳佩岛北岸堆满了柱状玄武岩的事实,我准备不理会这些符合一定尺寸进行凝固的火山熔岩柱的愚蠢解释并做出这样的假定:这种第一流的和做了精密加工的建筑材料,是在该岛的北岸被切割开和进行加工的。波纳佩岛和南马特尔岛相距很远,运送它是极其困难的。因为平均3-9米长,往往超过10吨重的玄武岩块,可以说肯定要从波纳佩岛的北岸穿过迷宫似的丛林水道,经过几十个同样适合修建那些建筑物的岛屿被运往南马特尔岛。之所以排除在陆地上运送它们的可能,基因为自太古以来的倾盆大雨,白天会反复淹没茂密的丛林,此外波纳佩岛是个多山的岛屿。如果人们甚至还接受这样的看法,即丛林中的道路是随意可以开辟的,并已拥有能翻山越岭、钻掘开挖沼泽泥潭的手段,那么如此重物最终就能到达该岛的东南角,然后人们再把它们装到船上。
当地人们对我解释说,水上运输大概是通过木筏子进行的。这是一种看法,不过这种看法与一位学者的另一种看法又相矛盾。他的看法是:原始土著人把这些玄武岩块挂在他们的独木舟下面,用这种方式减轻重量,然后再逐块运往南马特尔岛。
我自找麻烦,去数了数主体建筑一边的玄武岩块。在60米长的一个地段上,共有1082个大柱子。该建筑呈正方形,这四面外墙表明有4782个部分。我让一个数学家帮我根据宽和高计算了一下,连同用于充填建筑物的必要的玄武岩柱子的房间体积:主体建筑“吞掉”了约3.2万块柱石。但是主体建筑只是这个大建筑的一部分。
在这个岛上有多条水道,多座坟墓,多处隧道和一面860 米长的大墙,大墙最高点为14.2 米。呈直角大墙的主要地段建在丰台上,也是用第一流的玄武岩细方石修建, 并呈阶梯形。我自己大量的主要殿堂有80多个附属建筑物。如果人们把3.2万这个数作为根据, 来估计一下仅这80个建筑物所使用的玄武岩柱的数量大概是4 0 万块的话,与其说是太多,不如说是太少。如果人们刨根究底地计算一下,就会发现那些解释是极其荒谬的。其荒谬处如:
在时间上,当南马特尔的建筑物出现之时,所有研究者都证实,在波纳佩岛上与如伞状况比较而言只有少量居民。在岛的北岸的取石工作是困难繁重、费事艰辛和旷日持久的。穿越丛林运送加工好的石块需要一大群身强力壮的男子汉。把这些大石块捆绑到独木舟下面,装卸工的数量也是可观的。一定数量的岛上居民,最终也还得收获椰子、捕鱼和操心一日三餐。如果每日把4 吨或更多吨位的沉重的玄武岩大柱运抵南马特尔的南岸,那么即使以现有的“技术”能力,它大概也是一项巨大的值得钦佩的成就。鉴于那时无论如何还没有工会,请让我们设想一下:365 天日日都干活,天天卖苦力,那么每年要把1460块玄武岩大石块运到南马特尔岛,需要296 年,也仅仅是把材料运至建筑现场。
不,有人性的生物任何时候都不会愚蠢到这种地步:他们要毫无道理地去经受这样的折磨。如果在波纳佩岛北岸已经有玄武岩采石场,那么为什么人们不就在主岛上修建起这一建筑物呢?人们为什么要在一个远离采石场的小岛上修建它呢?
难道就没有令人信服的解释?
南马特尔并非是座“漂亮”的城市,以前肯定也不是。那里没有浮雕,没有雕塑,没有塑像或者压根儿就没有原材料。那是一个使人战栗、叫人难以接受的建筑风格。把玄武岩块僵硬、原始、让人感到害怕地层叠堆积起来。这种建筑很令人惊奇,因为南太平洋的海岛居民始终以夸张方式用花纹图案装饰他们的宫殿或要塞。宫殿和要塞据说是国王朝贺或天神决定和解的场所。而南马特尔的斯巴达克式的大墙工程排除了这自种可能。难道它是一个防御工事?那些平台(它使登上建筑物变得容易)证明用于这个目的是荒谬的:到底什么时候把这样一种机会提供给敌人使用呢?
为了给“南马特尔遗迹”之谜做出合理的解释,我们再回到复活节岛上,以复活节岛的情况去推测南马特尔的情况。
几乎全球各地自古就有大洪水的传说,岛屿土著都普遍世代相传着大洪水的故事。以复活节岛为例,岛上土著世代口述相传,指出当地以前本来是块名叫希瓦的大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沉没的太平洲)后来被大洪水淹没,大部分地区都淹没在太平洋海底,只有复活节岛、波纳佩岛、夏威夷岛等诸岛——这些当年的高山险峰尚突出于海平面。而夏威夷的正确发音和希瓦极为相似。太平洋岛国斐济的首都就叫苏瓦。
与复活节岛遥隔万里的新西兰士著也把他们祖先的土地称作希瓦,据他们的传说,他们的祖先来自新西兰东方的希瓦土地,后来因为陆地淹没,才逃到现在的新西兰。
从全球地质化石等许多资料来看,在地球的旱季里,海水大踏步地退缩,太平洋诸岛都成了希瓦大陆的高山,富饶美丽的希瓦大陆孕育出了高度的文明——今天被称之为太平洲的文明。这样要建成南马特尔巨石城、海底巨石城、复活节岛巨石人像群和诸岛巨石建筑的人力、物力、技术力量都是具备的。
后来洪水淹没了希瓦大陆,幸存者不得不逃往大洋洲和太平洋的孤岛——昔日的山峰上。
从南马特尔古城可以看出,它建有一道巨大的防洪墙,它与复活节岛上的巨大石墙(后来被巨大的海洪摧毁了许多)是大洪水季节开始时,希瓦大陆的统治者们作为防洪用的。他们建造巨大的石像群,作为复活节岛淹没时在海洋上的标志,还可立足其上作为暂时求援之用,这种海洪时退时淹的现象在复活节岛上持续了若干年。
由于后来洪水飞涨,许多地方都成孤岛,人力分散、剧减,许多物质被淹没,太平洲人不得不停下他们的巨大建设工程,所以复活节岛还静躺着300 多个规模更大的未完工的巨石像和波纳佩岛采石场留下很多刚开采准备使用的石块。
在山顶建城要比在山下费力得多,所以希瓦大陆最豪华的宫殿城市是在山下,即被淹没在现在的太平洋海底,如南马特尔的水下城,波纳佩岛上的土著世代相传,距南马特尔古城不远的海底有一处淹没的古城。1939年,潜水人员在附近海底发现保存得相当完整的街道、石柱、石像和住处。他们还从当地海底捞出十分珍贵的黄金与珠宝饰物,可见史前希瓦(太平洲)大陆人的科学技术已经非常发达。

❽ 中国哪些省份存在火山遗迹

1, 吉林长白山天池火山、云南腾冲火山、黑龙江五大连池火山历史上有过多次火山喷发专的记载,黑龙属江镜泊湖火山、吉林龙岗火山。
2, 海南岛北部与雷州半岛的火山及熔岩地貌的形成是与该区强烈的新构造运动密切相关。
3, 内蒙古高原亦为中国晚新生代火山活动较频繁地区。
4, 在羌塘(藏北)高原北部,由于上新世以来青藏高原强烈隆起,伴随着强烈的地壳运动,留下了分布较广的多期火山活动遗迹。
5, 台湾岛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带内,北部大屯火山群为早更新世—晚更新世期火山活动的产物
6,南京附近有上新世喷发的上“方山”玄武岩和下“方山”玄武岩,长江北岸的盱眙、六合(见六合县)及南岸江宁一带均有由10余座火山锥组成的小型火山群。
7, 太行山东麓有名的井陉雪花山玄武岩(N2—Q1)、汤阴黑山头玄武岩(Q1—Q2)等及河北平原内部黄骅附近的“小山”和无棣附近的“大山”也为新生代以来火山活动的产物。
自己看下吧,还望采纳。

❾ 东北关东文化林海雪原火山熔岩风光旅游区介绍

你去这个网站看一下,有很多旅游景点但是具体在那一页我也专不知属道了http://www.199159.com/shitiandi/shitiandi.htm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