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废墟遗址
A. 二战成为废墟的城市后来又是怎样成为一线城市的
德国之旅,印象最深刻的却是法兰克福这座城市。对于游客而言,这座城市就像是旅途中转站一样。法兰克福作为德国第五大城市、黑森州最大城市,它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旅游城市。这座城市的经济发展,与旅游无关,它是德国乃至欧洲重要工商业、金融和交通中心。
同时,一座老歌剧院也不能错过,是法兰克福最著名的建筑之一,但是法国巴黎歌剧院的复制品,始建于1880年。但遗憾的,它也没能逃过战争的摧毁,变成一堆建筑废墟。后来为了修缮它,共花费了两亿四千万马克,建筑风格采用了新古典主义式。
B. 关于圆明园毁灭前后的图片资料
圆明园简介:圆明园位于北京市西郊,海淀区东部。原为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御苑,占地约5200亩,平面布局呈倒置的品字形,圆明园由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组成,总面积达350公顷。
它的陆上建筑面积和故宫一样大, 水域面积又等于一个颐和园。圆明园汇集了当时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融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化的景象之中。
圆明园的南部为朝廷区,是皇帝处理公务之所。其余地区则分布着40个景区,其中有50多处景点直接模仿外地的名园胜景,如杭州西湖十景,不仅模仿建筑,连名字也照搬过来。更有趣的是,圆明园中还建有西式园林景区。最有名的“观水法”,是一座西洋喷泉,还有万花阵迷宫以及西洋楼等,都具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在湖水中还有一个威尼斯城模型,皇帝坐在岸边山上便可欣赏万里之外的“水城风光”。
圆明园是一座珍宝馆,里面藏有名人字画、秘府典籍、钟鼎宝器、金银珠宝等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华。圆明园也是一座异木奇花之园,名贵花木多达数百万株。完整目睹过圆明园的西方人把她称为“万园之园”。
的确,如果今天还和140年前一样,这座超巨型园林就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园林之王”了。遗憾的是,1860年英法联军和1900年八国联军两次洗劫圆明园,园中的建筑被烧毁,文物被劫掠,奇迹和神话般的圆明园变成一片废墟,只剩断垣残壁,供人凭吊
C. 求一部表现二战中一个男孩独自在废墟中生存的欧洲电影
《德伯街小岛》
D. 马歇尔是什么时候发表了在废墟上复兴欧洲的演说
在废墟上复兴欧洲——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说:演说者乔治·马歇尔,美国三名陆军五星上将之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直担任美国陆军参谋长职务,协助罗斯福总统建立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指挥800万美军协同盟军在全世界辽阔的战场上同德、意、日军队作战,并最终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回国后他又任国务卿,实施援助欧洲复兴经济的“马歇尔”计划,为此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本篇是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发表的著名演说。演说所提出的“复兴欧洲”计划不仅给美国带来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同时也对西欧的复兴起到积极的作用。
E. 二战后的欧洲,很快从废墟中崛起,内部和外部原因是什么
外部原因有:美国对西欧的经济援助,即马歇尔计划。
内部原因有:拥有高素质的劳动力,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制定了恰当的经济发展战略,欧共体的建立。
F. 欧洲是如何从黑暗的中世纪或者中世纪早期恢复文学吗
第一,长期以来,国内学术界较为普遍的看法是认为中世纪的文化和文学是整个西方文精神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断裂,是在北方蛮族用武力打碎的希腊罗马古代文明的废墟上立起来的。这一“废墟论”夸大了“黑暗时代”的破坏作用,结果在两个层面陷入了窘境:第个窘境是当我们承认希腊罗马文化是欧洲文化和文学的源头时,那么,中世纪欧洲文学似抛弃了这一源头而另立了门户。这样,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中世纪文化在精神上实则成了整个欧洲文化发展上的一个空白。第二个窘境在于,我们承认,在人类历史上,封建社形态较之于原始公社制社会和奴隶制社会形态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废墟论”的看法,却致了中世纪的欧洲文化似乎不如奴隶制时代的文化,甚至不如原始时代的希腊早期文化错误观点的形成。于是,我们在承认中世纪社会形态是一种历史进步的同时,又在贬低其化与文学上的成就。
第二,对基督教文化作用的认识偏低或干脆采取一种简单的否定态度。以往人们一说到洲中世纪社会里以基督教为代表的宗教文化和文学,往往不加具体分析地就武断认为它落后的和反动的。很多学者常常机械地引用恩格斯在《德国农民战争》中关于“它从没落的代世纪承受下来的唯一事物就是基督教和一些残破不全而且失掉文明的城市”(《马克思格斯选集》249)的说法,想当然地认为欧洲中世纪文化的来源就是基督教,缺乏对基督教一极其重大的文化现象对中世纪欧洲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所起的作用的科学分。这步入了对欧洲中世纪最重要的文化和文学现象——基督教文化和文学现象的性质的单化界定和对此文化系统粗暴否定的误区。
第三,对世俗文化和文学范围的划分和定义简单化。很多学者常常想当然地认为欧洲中纪绝对有宗教的和世俗的两种文化与文学形态。但是,持这种主张的人又不能令人信服地楚划分宗教的和世俗的两种文化形态的界限,这样的划分往往造成对读者的误导,似乎世文化与文学就是与落后的基督教文化与文学相对立的进步的文化现象。持此种看法的人有看到所谓世俗文化和文学,其实是与基督教思想文化密不可分的现实;也没有看到世俗化和文学内部各种要素、各种成分交融杂糅存在的极其复杂的特性。
第四,对欧洲中世纪一些重要的文化现象(如加洛林文艺复兴、修道院对古典文化的研和保存、拜占廷文化和文学的成就等),对一些重要的文化史料与文学文本(如修道院的古典著作的抄写本、神职人员为了更好地宣传教义而对诗歌戏剧等形式的再造、一些重要的传记文学文本)等等,缺乏起码的涉及,因此构筑的是一幅不完整的欧洲中世纪文化和文学版图。凡此种种,说明我们在很长时期里对欧洲中世纪文化和文学的研究是薄弱的,我们现有的教科书所勾划出的有关欧洲中世纪文化和文学史的面貌是不完整和不准确的。
G. 二战后德国和日本遍地废墟,为什么都能创造经济奇迹
因为它们的美国爸爸扶持啊。
马歇尔计划,官方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是二战后专美国对西属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计划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西欧各国通过参加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总共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合计131.5亿美元。这个计划使得欧洲迅速恢复,并在之后崛起,这也使得西欧国家彻底绑在了美国的战车上。德国也在扶持范围内(整个德国,不只是当时的西德)。
对日本,美国先带头免了它的战争赔款,重建了政治制度,之后经济和科技上进行援助,贷款啊,工业材料啊,都非常支持。包括朝鲜战争,都是以日本为基地,采购都在日本,很促进了一波经济发展的。
H. 圆明园被毁,专家打算对其修复时,意外找到五万多件文物,在哪找到的
“落后就要挨打”,清朝在我国的历史中是最屈辱的一段历史,掌权者刚愎自用,落后于世界上强国的发展。清政府的国力不强,任人打骂,成为了世界列强欺辱的目标,清朝时的典型建筑圆明园也被那些强盗洗劫一空。
圆明园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一把火烧成灰烬,圆内的诸多宝物也流落海外,它的毁坏是世界文明史中的一个重大灾难。在被毁150年之后,专家计划修复圆明园,进行多次挖掘,意外发现了五万多件文物。
“万园之园”圆明园
圆明园是从康熙帝时开始修建的,本来打算建一座小园子,赐给他的皇四子。康熙帝赐名“圆明”二字,表达了传统帝王对万民苍生的希冀。在圆明园的建筑过程中,康熙皇帝厌倦了皇宫里四方天空,想突破束缚。便打算把圆明园扩建。可是没等圆明园修建完成,康熙帝就驾崩了。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许多流落海外的文物被送回祖国,还有一些被陈列在外国的博物馆中。但还有许多被毁坏的宝物,文物修复工作刻不容缓,那些宝物是我国历史中的瑰宝,也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们如果能修复完成对我国乃至世界都是一笔财富。
由于清政府的刚愎自用,导致国力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才有了中国近百年的屈辱历史。有“万园之园”美誉的圆明园也惨遭侵略者的毒手,其中的珍宝都被洗劫一空,不易搬运的瓷器都被砸毁,圆明园被毁150年后,专家打算对它进行修复时,意外挖掘出来近50000件文物,那些文物都是国家历史的见证。
I. 分析黄祸论,马关条约赔款,庚子赔款以及圆明园是如何一步步变成废墟的
黄祸来论是欧洲的,在欧洲历自史上一共有三次大规模的黄种人入侵:匈奴人,突厥人,蒙古人。前几年欧洲统计欧洲大概有五百多万人有与成吉思汗相同的基因。
马关条约中关于赔款的条约是这么说的:中国赔偿日本军费2亿3千万两白银。此后日本人用着些钱发展军事工业,教育科技,一步步的发展起来,野心膨胀,就有了日俄战争,和后来的侵华战争。
庚子赔款就是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的辛丑条约,1900年是庚子年,义和拳大发展,大清帝国对列强开战,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次年辛丑年1901年,签订了辛丑条约,赔款部分被称为庚子赔款。
圆明园始建于康熙46年(1709年),至乾隆三十五年即1770年,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历史上侵略军火烧圆明园曾有两次。第一次火烧圆明园是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英法联军到处烧杀抢掠、野蛮洗劫、焚毁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园内寺庙建筑也大多被毁于火,一些偏僻之处和水中景点幸免于难。第二次火烧圆明园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再次放火烧圆明园,使这里残存的13处皇家宫殿建筑又遭掠夺焚劫。
J. 如何用词语形容欧洲梵蒂冈的斗兽场
真没有想过,在罗马,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废墟。
我们乘车从一个叫美女城的小镇前往罗马。早就听说罗马是一件精致的建筑艺术作品,尤其是那规模宏伟金碧辉煌的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高耸云天气势非凡的圣天使城堡、巍然屹立的埃曼纽尔二世骑像纪念碑、充满神秘色彩的许愿喷泉,更是以它们独特的建筑艺术闻名于世。因此在我的想像中,罗马一定很美,很繁华。然而,当汽车进入市区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没有流光溢彩,没有生机盎然,一切都是旧的,街道是旧的,房屋是旧的,整个罗马就像一件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历史文物。
就在我感到迷惑不解的时候,汽车在一座残破但却很雄伟的椭圆形建筑物前停了下来。我的眼睛顿然一亮,这不就是古罗马斗兽场的废墟吗?这座于公元72年由4万名战俘用8年时间建起来的巨大建筑,虽然毁坏严重,残破不堪,但不愧为人类建筑史上的杰作。它的形状很像今天的体育场,近50米高的外围墙是用砖石砌成的三层石柱拱廊,周围有80个出入口,里面的阶梯式座位能同时容纳5.5万观众,就是现在也令人惊叹不已。从斗兽场建成的第一天起,里面就浸满了野蛮和血腥。达官贵人们为了寻求刺激和欢乐,在这里上演了长达500多年的“人兽斗”。在诅咒它的同时,我又暗暗为这座辉煌建筑的废墟历经漫长的风雨而得以保存至今而庆幸,要不然我们只有从历史学家的笔下去寻找它的踪迹了。就像我们中国的阿房宫一样,只能从司马迁的《史记》和杜牧的诗文中去想像它的辉煌壮丽了。其实,岂止阿房宫,漫漫五千年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据说宋代以前的建筑哪怕是废墟也很难觅到一座了。
离斗兽场不远,便是罗马广场废墟。这个古罗马的心脏地区,曾经殿堂高耸、神庙林立,如今却杂草丛生,成了一片断壁残垣。华丽的埃米利亚殿堂,只剩下了一堆零乱的石块;雄伟的马森齐奥殿堂,只剩下了几堵厚厚的破墙;高大的蒂奥斯库雷神庙,只剩下了孤零零的三根石柱;最为气派的萨图尔诺农神庙,只剩下八根石柱支撑的大门。徜徉在这罗马广场的废墟之中,仿佛就像在古罗马的历史中漫步。我们不能亲见古老的历史,但废墟却可以告诉你昔日的辉煌。倘若没有废墟,人类的历史就会变得苍白单调,就会变得残缺不全。
从罗马广场出来,我以为再也看不到什么废墟了。谁知罗马城简直就是一个废墟的世界,一座座倾塌的城墙,一间间残破的宫殿,一根根斑驳脱榫的石梁,一个个缺手少臂的雕像,以及一条条被毁坏的不成形的通道随处可见,或掩映在绿树丛中,或竖立在草坪之上,或横亘在街边路旁,或紧靠着新建筑。尤其使人惊讶的是,绝大多数废墟都在罗马市中心,而且完好地保存在显眼醒目之处。凝视着这些废墟,我忽然发现罗马充满着一种残缺的美,一种古旧的美。没有废墟,就无法印证文明的轨迹,残损和破败正体现了文明的韧性。
于是,我不由地惊叹和钦佩起罗马人来。他们不愧具有远见卓识的一族。面对罗马文明的废墟,他们没有用推土机去把它们推倒和铲平,也没有在废墟上去恢复和重现古罗马的壮丽辉煌,而是独具匠心地将废墟原封不动地保存起来。只有尊重废墟,才能超越废墟,去创造新的辉煌。正因为废墟有着永恒的巨大的魅力,罗马也就成了全世界都向往的地方,每天从四面八方来废墟游览的人络绎不绝、摩肩接踵。罗马废墟,一个千古绝唱,一个不灭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