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文化遗址
❶ 山西哪有些革命旧址、遗址、历史古迹
山西的古迹
世界文化遗产
平遥古城、云冈石窟、五台山,涌现出一批风景区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纪录。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大同(第一批)、平遥(第二批)、祁县 、新绛、代县(第三批)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山西省灵石县静升镇(第一批)、山西省临县碛口镇(第二批)、山西省襄汾县汾城镇 (第三批)、山西省平定县娘子关镇 (第三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临汾市(13处)
丁村遗址 旧石器时代 山西省临汾县丁村,位于襄汾县城南五公里的地方
丁村民宅 明至清 山西省襄汾县山西襄汾县城南4公里丁村
陶寺遗址 新石器时代 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
牛王庙戏台 元 山西省临汾市临汾县魏村
霍州州署大堂 元 山西省霍州市霍州市东大街北一侧
千佛庵 明 山西省隰县城西一里许的凤凰山巅
山东岳庙元至清山西省蒲县城东二公里的柏山之巅
柿子滩遗址旧石器时代山西省吉县东城乡西村
曲村--天马遗址 周 山西省曲沃县曲村、翼城县
大悲院宋、金山西省曲沃县曲村北
侯马晋国遗址 东周 山西省侯马市遗址在侯马市汾、浍两河交汇处
广胜寺 元、明 山西省洪洞县东北17公里霍山南麓
洪洞玉皇庙元山西省洪洞县
晋城市 (14处)
姬氏民居 元 山西省高平市城东北18公里的陈怄镇中庄村
崇明寺北宋至明山西省高平市东南15公里的圣佛山东麓
开化寺北宋至清山西省高平市城东北17公里的舍利山腰
游仙寺北宋至清山西省高平市城南10公里的游仙山麓
定林寺元至清山西省高平市城东南5公里的七佛山南麓
南、北吉祥寺 宋~清 山西省陵川县城西15公里的礼义镇
龙岩寺金、明山西省陵川县晋城市陵川县梁泉村
小会岭二仙庙北宋至清山西省陵川县晋城市陵川县小会村
崔府君庙金至清山西省陵川县晋城市陵川县礼义镇
西溪二仙庙金至清山西省陵川县晋城市陵川县西溪村
青莲寺 唐至清 山西省晋城市东南17公里的泽州县硖石山腰
玉皇庙 宋至清 山西省晋城市东13公里府城村后的黄土岗上
晋城二仙庙 宋 山西省晋城市东12公里的泽州县金村乡东南村
泽州岱庙宋至明山西省泽州县晋城市冶底村
长治市 (18处)
正觉寺金至明山西省长治县看寺村
观音堂明山西省长治市
潞安府城隍庙元至清山西省长治市
八路军总司令部旧址 1938年 山西省武乡县
洪济院金至清山西省武乡县沁县城北30公里的南涅水村北隅
武乡县大云寺宋至清山西省武乡县
会仙观金至清山西省武乡县东25公里的监漳村西
沁县大云院宋至清山西省沁县郭镇
原起寺宋山西省长治市潞城市辛安村
法兴寺 唐 山西省长子县 城东南15公里的慈林山
崇庆寺 宋 山西省长子县紫云山
三嵕庙金至清山西省壶关县乡南阳护村
天台庵 唐 山西省平顺县东北25公里王曲村
大云院 五代至清 山西省平顺县西北23公里的实会乡实会村北龙耳山中
龙门寺 五代~清 山西省平顺县西北65公里的石城乡源头村北二里许的龙门山腰
淳化寺金山西省平顺县
明惠大师塔五代山西省平顺县长治市平顺县虹霓村
九天圣母庙北宋至清山西省平顺县城西10公里处的北社乡东河村西的土丘上
吕梁市(6处)
马茂庄墓群东汉山西省离石市
安国寺明山西省离石市
太符观金至清山西省汾阳市
兴东垣东岳庙金至清山西省石楼县
香严寺金至明山西省柳林县
则天庙 金 山西省文水县
晋中市(11处)
榆次城隍庙 元~清 山西省榆次市
乔家大院清山西省祁县
平遥城墙 明 山西省平遥县
镇国寺 五代至清 山西省平遥县
双林寺 明 山西省平遥县
慈相寺北宋至清山西省平遥县
平遥文庙金至清山西省平遥县
祆神楼 清 山西省介休市
介休后土庙明、清山西省介休市
旌介遗址 商 山西省灵石县
资寿寺明山西省灵石县
阳泉市 (2处)
关王庙 宋 山西省阳泉市
大王庙金至明山西省盂县
朔州市(3处)
广武汉墓群 汉 山西省山阴县
佛宫寺释迦塔(应县木塔) 辽 山西省应县
崇福寺 金 山西省朔县
运城市(22处)
马村砖雕墓宋、金山西省稷山县
青龙寺元山西省稷山县
绛州大堂 元 山西省新绛县
福胜寺元、明山西省新绛县
稷益庙明山西省新绛县
太阴寺金山西省绛县
万荣东岳庙 元至清 山西省万荣县
万荣后土庙 清 山西省万荣县
万荣稷王庙金山西省万荣县
临晋县衙元至近代山西省临猗县
禹王城遗址 东周至汉 山西省夏县
司马光墓 北宋 山西省夏县
西阴村遗址 新石器时代 山西省夏县
东下冯遗址新石器时代至商山西省夏县
解州关帝庙 清 山西省运城市
泛舟禅师塔唐山西省运城市
蒲津渡与蒲州故城遗址唐至明山西省永济县
永乐宫 元 山西省芮城县
西侯度遗址 旧石器时代 山西省芮城县
清凉寺元山西省芮城县
广仁王庙唐山西省芮城县
芮城城隍庙北宋至清山西省芮城县
忻州市(11处)
洪福寺金山西省定襄县
阿育王塔元山西省代县
边靖楼明山西省代县
雁门关明山西省代县
平型关战役遗址 1937年 山西省繁峙县
岩山寺 金 山西省繁峙县
南禅寺大殿 唐 山西省五台县
佛光寺 唐至清 山西省五台县
白求恩模范病室旧址 1938年 山西省五台县
显通寺 明至清 山西省五台县
广济寺大雄宝殿元山西省五台县
大同市(12处)
云冈石窟 北魏 山西省大同市
善化寺 辽、金 山西省大同市
华严寺 辽、金、清 山西省大同市
平城遗址 北魏 山西省大同市
方山永固陵北魏山西省大同市
大同九龙壁明山西省大同市
悬空寺 明 山西省浑源县
荆庄大云寺大雄宝殿金山西省浑源县
浑源永安寺元山西省浑源县
曲回寺石像冢唐山西省灵丘县
觉山寺塔辽山西省灵丘县
许家窑一侯家窑遗址 旧石器时代 山西省阳高县、河北省阳原县
太原市 (5处)
晋祠 宋 山西省太原市
龙山石窟 元 山西省太原市
晋阳古城遗址春秋至五代山西省太原市
窦大夫祠元至清山西省太原市
天龙山石窟东魏至唐山西省太原市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历山、交城庞泉沟、宁武芦芽山、阳城莽河、五鹿山
国家地质公园
黄河壶口瀑布、宁武万年冰洞、五台山、壶关太行山大峡谷、大同火山群
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单
山西省图书馆、山西博物院
❷ 远古时期西河度文化和什么遗址位于山西临汾地区
襄汾丁村文化。
丁村遗址(第一批国保)
时代:旧石器
地址:襄汾县丁村汾河东岸回的第三阶地上答
为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1953年发现,1954年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进行了调查发掘,发现含有旧石器和动物化石的14个地点,获得了3枚“丁村人”牙齿化石,2005件石制品,27种哺乳动物化石。1958年裴文中、贾兰坡先生对石制品进行了深入研究,出版《山西襄汾丁村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确立了丁村文化。1976年以来,又多次进行了调查和发掘,发现了数十件石制品和一块幼儿顶骨化石,新发现旧石器时代地点12处,分别代表了旧石器时代早、中、晚三个时期的人类文化遗存,称之为“新丁村文化”,目前可以确认的共包括31个地点、5个文化层的遗址群。进一步扩大了对丁村文化分布范围和内容的了解。
❸ 山西还有哪些地方特产
老陈醋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老陈醋是山西省一种地方特色调味的汉族传统名产。古时候首先使用的酸性调味品为“梅”,由于梅并非一年四季都有,于是梅酱产生,古称“醯”。梅的使用,要比醋早一千多年。
清徐县地处省城太原市城郊,依山面川,交通便利,全县国土总面积609平方公里,辖四镇九乡,总人口28万人,清徐县历史悠久,是中国古典文学大师罗贯中先生的故乡,也是全国四大葡萄名产地之一和山西老陈醋的正宗发源地,素有“葡乡”、“醋都”之称。
晋祠大米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产于太原晋祠镇一带,这种大米,颗粒长,个头大,外形晶莹饱满,呈半透明状,米色微褐,做出饭来颗粒分明,香气扑鼻。吃到嘴里,味香甜,有韧性、粘性,有咬头。晋祠大米所以质地优良,是由于水上关系。生产这种大米的稻田,用晋祠难老泉水浇地,这种水,水温低,含有明矾等矿物质,加之晋祠附近村庄土地肥沃,土壤呈黑色,有利于水稻生长。
太原玉雕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历史悠久,雕刻工艺精致、细腻,所用原料石质精美,产品品种多样,它既是太原古老文化的象征,又是太原人民智慧的结晶。
太原小吃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头脑”,是由明末清初著名文人,医学家傅山发明,为药膳食品,对人体有滋补作用。太原小吃“头脑”又名“八珍汤”,是由黄芪、煨面、莲菜、羊肉、长山药、黄酒、酒糟、羊尾油配制而成,外加腌韭菜做引子。因为早年太原人天不亮就起来吃头脑,也叫“赶头脑”,需要挂灯笼照明,所以经营头脑的饭店门前都挂一盏纸灯笼作标志。
双合成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始创于1838年,是山西食品业的著名品牌企业。是著名的“中华老字号”。清道光18年(公元1838年) 李善勤、张德仁在河北省井陉县横口镇西街创建食品店,取“和气生财,二人合作,必能成功”之意,商号叫双合成。它将有一百多年发展历史的“中国味道、山西特色、双合成特质”的食品文化,演化为一个庞大的产品体系,即中式系列、西式系列、娘家系列、感恩月饼系列、喜庆系列、文化主题系列6大产品类别。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自己的营销网络,成为中国北方消费者信赖的、在中国很有影响力的食品生产企业。
六味斋酱肉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六味斋酱肉是太原市的传统名食。太原市六味斋酱肉店生产,已有40多年的历史。“六味斋”的酱肉的品种有酱肉、酱肘花、杂拌、香肠、蛋卷等,风味各异。特点是:“肥而不腻,瘦而不柴”。
❹ 秦国在什么位置原来的地图
位置
秦人始居陇山以西今甘肃省东部,与戎人杂居错处,远离中原。周王室东迁之后,秦人才逐步东进,历经若干代人的努力,到秦穆公时,终于征服了关中。此后,直到秦惠文王取巴蜀(即今四川)之前,长达近三百年间,秦国的国土一直大致稳定在今陕西关中地区。
这一区域位于当时华夏文明区的最西端。司马迁说秦国是“僻在雍州” ,唐代杜佑则说“关中寓内西偏”。现代学者说秦国是“于称雄诸侯中独僻居住于西北。” 外国历史学者也描述说:“秦远处于华夏大家庭之西,孤立于其他各国之外” 。
秦国的北、西、南三面都没有强敌。秦的西方是广漠的半干旱草原,散布着一些落后的部落,华夏各国称之为“戎”。秦自非子受封之后,一直在与诸戎争斗不止。秦人的著名首领秦仲甚至为戎所杀。平王东迁之后,秦人逾陇山向东方关中发展。
当时关中诸戎杂处,秦人实际上是从诸戎手中逐步夺取土地。至秦穆公时,秦人基本上占领了整个关中,继之东进受阻,遂戮力西向开拓疆土,于是“西戎八国服于秦”。在这以后戎人已经无法构成对秦国的真正威胁。
(4)山西古文化遗址扩展阅读
起源考古
“清华简”研究显示,秦并非出自西戎。学术界主流思想认为秦人来自东方而成于西方,是商末战乱时西迁的华夏族一支。在秦公一号大墓发掘出了一块铭文,上面记载秦王族是黄帝之后。根据考古发现和史书记载,秦人与戎人进行了长久惨烈的拉锯战,两个部族无论是民族性还是文化都格格不入。
考古人员发现,秦与戎两个部族的遗址出土的文物风格迥然不同,秦文化主要来自周文化,而戎人的文化则来自寺洼文化。研究人员还发现:秦人与戎人的居住地犬牙交错,对峙分布。秦人主要居住在西汉水上游两岸开阔的川塬和平缓的台地上,而戎人则多居住在西汉水下游或者支流的山谷地带。
在西汉水流域还发现了两座城池,是秦人最早生活的地点之一。从遗址和文物当中就可以看出两个部族斗争的残酷性。两个部族平时各自住在各自的生活区,相互提防与征战。专家还发现了一个早期秦人贵族的坟墓,墓主的脑袋被戎人的箭击得粉碎,可见当时斗争的惨烈。
根据《山海经.海内西经》:秦与周均是黄帝后裔。秦人以华夏自居,奉炎帝和黄帝为始祖。比如:秦灵公于公元前422年在吴阳(今陕西省宝鸡市吴山)建上畤,祭祀黄帝;建下畤,祭祀炎帝。秦人信仰昆仑西王母和女娲等中原神话体系中的神祗,历来就有四帝崇拜(黄帝、炎帝、伏羲、少昊)。
《史记·封禅书》载:“秦襄公既侯,居西垂,自以为主少昊(汉族传说中的五帝之一)之神[5],作西畤,祠白帝(白帝即少昊,五方上帝之一。早在周朝时,依据《周礼》,人们就以六辂祭祀昊天上帝和五方上帝。
五方上帝分别是:东方青帝太昊伏羲、南方炎帝、中央黄帝、西方白帝少昊、北方黑帝颛顼)。其牲駵驹、黄牛、羝羊各三。”《说文》:“嬴,帝少氏之姓也。”《左传》讲得很清楚,封鲁的奄国之地又称做“少昊之虚”。秦庄公被戎狄杀害之后,他的儿子世父说“戎杀我大父仲,我非杀戎王则不敢入邑。”
而且秦景公大墓的发掘也证明了秦人乃华夏族,其中一个编磬上铭文“高阳有灵,四方以鼐”,帝颛顼号高阳,黄帝的孙子,这跟《史记》的记载是一致的。后来秦国的商鞅变法,通过“徕民”政策,从山东六国招引了大量到达地广人稀的秦国。
更何况秦地的大部分地区本为周人的地盘,上面原本生活着许多周人。秦地是后来才被西戎占领的,所以,秦国自然也会有不少周人后裔。比如:秦文公时代打败戎人“收周余民”及后来占有西周故地。也就是说周人才是秦国故地的土著民族,而戎人是外来者。
在上古时期那个交通极其不便利的年代西戎人要迁往秦地实属不易,所以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证明戎人是秦地的主体民族。所以说秦为戎是极其错误的,更何况秦人和戎人从来不视对方为己类。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秦国
❺ 古代的燕赵现在的位置
燕在今河北北部和辽宁南部部分;赵在今河北大部,山西西部,内蒙古南部部分地区。
燕国都城在蓟,称为上都因为在今河北易县还有一个都城始建于燕昭王,由于在蓟的南面故称燕下都考古上经常提及的燕下都遗址就位于易县东南部,距县城8公里,当时称为武阳城。
赵惠文王时期赵国疆域一度非常辽阔,极盛时期版图跨越了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四个省区以及河南、山东两省的部分地区。赵氏立国之初,赵襄子甫一即位便实施北进战略,并逐渐将大部分代戎之地兼并,开始了对该地区的经营。
(5)山西古文化遗址扩展阅读
燕国在八百年的历史中,曾建有五座都城,西周初年封召公于燕地(今北京房山琉璃河镇东北董家林古城),燕地为燕国始封地。燕桓侯时北方游牧民族山戎不断南下侵扰,燕国被迫迁都临易。齐桓公打败山戎之后,燕庄公逐渐营建上都蓟,并逐渐迁都于此,至燕襄公时上都蓟就成为燕国的国都。
春秋晚期,北方的戎狄各部又逐渐强大,迫使燕国又一次徙都到易。子之之乱后,燕昭王在易水高筑武阳城,是为燕下都。太子丹刺秦事败,秦将王剪、辛胜兵临易水,燕王喜与逃到代地的赵公子嘉联兵与秦在易水西决战,失败后,燕军主帅太子丹逃匿于衍水,被秦将李信追斩,燕王喜不得不弃蓟城,率兵退到了辽阳。五年后秦将王贲俘燕王喜,燕国亡。
由于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城市也空前繁荣起来。燕昭王时期,燕国的都城形成了“三都”体制,即蓟城、中都(今北京市房山区窦店以西)和下都武阳城。
❻ 我想了解山西的历史,怎么了解详细一点的! 如果答的好,我另追加20分~!!!
山西(Shanxi)位于太行山之西,黄河以东。山西之名,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自古被称为“表里山河”。春秋时期,大部分地区为晋国所有,所以简称“晋”;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因而又称“三晋”。全省总面积156579平方公里,2010年总人口3571万人,现辖太原、大同、朔州、阳泉、长治、忻州、吕梁、晋中、临汾、运城、晋城等11个地级市,共 85个县,11个县级市,23个市辖区。省会太原,省政府驻太原市府东街。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在这片土地上,10万年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西侯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遗址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有了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周朝时,山西是唐国的领地。后来唐叔虞的儿子燮父因唐国临晋水,改国号为晋。春秋时,山西是五霸之一的晋国。公元前403年韩康子和魏桓子与赵襄子三国分晋,从晋分出的韩、赵、魏三国,与秦、楚、齐、燕并称为战国七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山西设有太原、上党、河东、雁门、代郡等五郡。到隋时,太原是黄河流域仅次于长安和洛阳的第三大城市。隋末 ,李渊父子起兵于太原 ,建都长安后,把太原尊为“北都”,意即“别都”。所以,清人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指出:天下形势,必有取于山西。金元时期,山西的经济、文化在中国北部居领先地位。明代时,设山西行中书省于太原,后改为承宣布政使司,统管山西五府三州。清代,开始称为山西。 山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美称,还被誉为“华夏文明的摇篮”。“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禹凿孟门”的传说就发生在山西。中国上古时代的三个帝王尧、舜、禹均在山西南部建都,为“尧都平阳(今临汾市)”、“舜都蒲坂(今永济市)”、“禹都安邑(今夏县)”。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北魏时,大同(当时称平城)曾作为北魏的都城名重一时。省会城市太原,被誉为“龙脉”所在地,向来乃兵家必争之地,山西曾向外移民十几次。洪洞县大槐树是当时一个主要移民站。全国不少地方流传的“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即由此而来。明清时期,晋商和山西票号的崛起,著称中外。 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后,山西的经济、文化发展受到严重破坏。但是,山西人民英勇地抗击了外敌的侵略。特别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山西人民进行了更加顽强的斗争,在三晋大地上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上党战役永垂青史。1949年4月,全省解放。9月,成立了山西省人民政府,从此揭开了山西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新篇章。几十年来,山西人民为全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为重大贡献。 黄河流经山西,孕育了无数英雄豪杰、仁人志士。在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山西曾涌现出众多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最著名的有春秋时期的霸主之一晋文公重耳,有中国唯一的女皇帝、唐代杰出的政治家武则天,有白袍将军薛仁贵,有中国的“武圣”、三国时期名将关羽、张辽,有唐朝名相狄仁杰、裴度,有抗击匈奴而名垂青史的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有创立“制图六体”的西晋地图学家裴秀,有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有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王勃、王之涣、王维、王昌龄,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政治改革家柳宗元,有宋朝著名政治家司马光、有金朝文学家、诗人元好问,有元曲四大家中的三位著名戏曲家关汉卿、白朴、郑光祖,有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学家、医学家、书画家傅山,被嘉靖帝誉为“天下直臣”的高金,清末维新派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深秀,十大名将中的徐向前、傅作义等。山西,人杰地灵,代不乏人。而其中晋商的足迹更是踏遍华夏、享誉全球。
❼ 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有哪些
1、万里长城( 世界遗产 )
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参考资料:网络-中国世界遗产
❽ 列举至少三个山西民族融合的历史事实,急急急
1、大同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大同的发展历史是中华文明融合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汉代白登之战后制定并实行的和亲政策,北魏王朝太和改制与鲜卑族的全面汉化;
辽金时期大同置西京府,明朝隆庆议和后汉蒙两民族的和睦相处等重要民族融合事件均发生在大同。云冈石窟、大同古城、华严寺、白登山“白登之战”遗址等就是民族融合的历史见证和文化地标。
2、战国时期,七雄纷争,或变法以图强,或改革以兴邦。其中最成功的改革当数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
《史记·匈奴传》记载:“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赵武灵王所置三郡,其中代郡大部分,雁门郡一部分在今大同地区。这是历史上汉人学习胡人的一次极为有影响的军事改革,也是民族融合的开山之作。
3、北魏明堂遗址:明堂是北魏都城平城的标志,见证了中世纪多民族融合。鲜卑族全面融入汉民族,成为为中华民族大家庭民族大融合做出重大贡献的民族。
4、大同古长城:包括赵长城、秦长城、汉长城、北魏长城、明长城等不同历史时期的长城,既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界线,也是汉民族和其他多个民族交往、冲突、融合的大舞台。新荣区得胜堡是隆庆议和故事的发生地,左云摩天岭、月华池、八台子,阳高守口堡,天镇新平堡、李二口等均见证过民族和文化的融合。
5、辽金元民族融合博物馆:辽金元三代,大同均做过西京,辽金元民族融合博物馆240余件(套)文物精品,见证了胡汉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方面的融合。
6、华严寺:我国现存年代较早、保存较完整的一座辽金寺庙建筑群,也是典型的汉文化与辽金文化相融合的寺院,很好地将大同本地的寺庙风格与辽代契丹族的民族风格结合起来,实现了华严寺建筑艺术上的多样性。
它的建筑构造、雕塑风格、独特的大殿装饰都体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合掌露齿菩萨是标志性塑像。
❾ 雁门关在哪里
雁门关来又名西陉关,位于中自国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
雁门关的围城随山势而建,周长5公里多,城墙的南端分别与关城的东西两翼相连,向北则沿着山脊延伸到谷底合围,合围处建有城门,围城以外还筑有3道大石墙和25道小石墙,起到屏障的作用。
(9)山西古文化遗址扩展阅读:
雁门关城正北的山岗上有明清驻军的营房旧址,东南有练兵的校场,西门外有关帝庙,东门外有靖边祠,祭祀战国名将李牧,现仅存石台、石狮子、石旗杆和数通明清碑刻。
雁门关城以西的旧关城俗称为铁里门,两关之间用石砌长城相连,并建造了敌楼、烽火台等,形成一组完整的防御体系。
每隔120米左右,便建烽火台和敌楼各一座,在险要的地段,还设置了堡寨、壕沟和暗门等。它的东西两端向北延伸后,最终与外长城相连。
在旧关城附近有一段明代建造的白草口长城,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长城段之一,该段长城全长5033米,墙高6-8米,底宽5米,顶宽3米。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雁门关
❿ 中国到底有多少个省
中国全国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共有: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50个地区(州、盟);661个市,其中:直辖市4个;地级市283个;县级市374个;1636个县(自治县、旗、自治旗、特区和林区);852个市辖区。
(10)山西古文化遗址扩展阅读
1、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中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2、据普查结果,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其中: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共1,339,724,852人。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为7,097,000人。 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为552,300人。台湾地区人口为23,162,123人。
3、从语言的系属来看,中国56个民族使用的语言分别属于五大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岛语系、南亚语系和印欧语系。
4、中国的传统戏剧有一个独特的称谓——戏曲,它与希腊悲喜剧和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中国戏曲有300多个剧种,运用歌舞形式表达剧情是中国戏曲的主要手段。
5、京剧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剧种,起源于昆曲(昆曲是一种更古老的戏剧艺术)。此种集唱念做打于一身的舞台艺术于十九世纪初在北京形成,经过200多年的实践,积累了1000个以上深具艺术价值的剧目,形成了一套音乐板式和表演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