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游记散文
1. 游记与写景散文的区别
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专大川的秀丽瑰奇,属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有趣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写景状物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的表现主题
区别
1,写作游记时,一定要具备“游”的记录,没有“游”,也就不会有“游记。而写景状物散文可有可无,
2,游记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有趣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而写景状物散文不能。
2. 游记(散文)怎么写
到“形散而神不散”,明确并把握中心,用心去感受体会。散文中,“我”居重要地位,并非必须以第一人称去描写,而是要突出“自我”,张扬个性,表达出自己真实情感或者意见及主张。散文也是一种虚实结合,因实出虚的艺术,要以客观外物铺开心灵之路。总之,处处有情,有性灵之美。 一)精于立意 “凡文以意为主”。散文的“意”是存在于深厚的生活土壤和浩瀚的生活海洋中的。要获得它,必须依靠我们对生活的深入观察、感受、理解。因此,散文立意只要从生活实际出 发,凭着鲜明的感受,锋锐的观察能力,同人民同时代共同跳动的脉博,深厚的感情,丰富 的想象,深沉的思索,就会感到我们生活中洋溢着的诗意。这诗意,就是使我们心灵受到触 动的东西,使我们眼睛豁然开朗的东西,思想突然升华的东西,感情更为纯洁的东西,它就 诗的灵感。我们要为自己的散文立意就要赶紧捕捉住它。因为这里面有心灵的颤动,思想的 闪光。刘白羽说:“哪怕是微弱的闪耀也比没有闪耀要好,这才不是一般的照相,这才是文 学。” 譬如,一个作家去看茶花,品种繁多,美不胜收的茶花引起了他的思索:“茶花是美啊。 凡是生活中美的事物都是劳动创造的。是谁白天黑夜、积年累月,拿自己的汗水浇着花,象 抚育自己儿女一样抚育着花秧,终于培养出这样绝色的好花?应该感谢那为我们美化生活的 人。”这就是思想的闪耀,作家十分宝贵它,就及时把这个意思记下来。后来,他听一位花 匠介绍一种茶花说:“这叫童子面,花期迟,刚打开骨朵,开起来颜色深红,倒是最好看的。” 并没有引起思索,但他是记住这种茶花的名称的。过了一会,恰巧一群小孩也来看茶花,这 事引起了作家的注意,他看见孩子们一个个仰着鲜红的小脸,甜蜜蜜地笑着,唧唧喳喳叫个 不休,心灵猛然一颤,不禁脱口说出:“童子面茶花开了。”而花匠听了这话省悟后说:“真 的呢,再没有比这种童子面更好看的茶花了。”这话使得一个念头突然跳出他的脑海,他说:“我得到一幅画的构思。如果用最浓最艳的朱红画一大朵含露乍开的童子面茶花,岂不正可 以象征着祖国的面貌?”于是,作家就把看茶花引起的感受、思索写成一篇文情并茂的散文 《茶花赋》。这个作家就杨朔。而读者、评论者通过阅读就可以悟出作家写此文的立意:歌 颂如花的祖国,歌颂美化祖国的劳动人民。 (二)善于构思 构思是写作者对生活素材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提炼 的过程。写作者要在构思中为散文的思想内容寻找尽量完美的艺术形式,使思想性与艺术性 达到和谐的统一。因此,构思要解决立意、选材、创造意境、确定体裁、基本手法、布局谋 篇等问题。这里着重讲讲确定体裁、寻找线索、创造意境三个问题。 第一、确定体裁。散文的体裁灵活多样。我们有了一个好的意思(思想),并且选取了 表现这一意思(思想)的材料,那么就要考虑:是写成书信体,还是写成日记体?是写成随 笔,还是写成偶感?是写成游记,还是写成回忆录?是写成序或跋,还是写成读后感?确定 具体体裁的原则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譬如到苏州旅游之后,你感到要向父母 报告一下自己的游踪和观感,你就可以写成书信;你在游玩中遇到一些使你感动的人或事, 你就可以写随笔、漫录;你在游玩虎丘、狮子林、寒山寺、西园、留园等地之后,觉得寒山 寺的钟特别吸引人,并引起你的遐思,你就可以写成如《社稷坛抒情》那样诗意浓郁的抒情 文;你如果是旧地重游,吃到苏州某种土特产而忆起往事,则可以偏重于回忆,写成《小米 的回忆》那样的回忆式的散文……总之,要根据立意内容来确定表现形式--具体的体裁。 一是感情线索。我们的感情在生活中发生变化,如由厌恶到喜爱,或从喜欢到厌恶,就 可以用这条感情的线索把一些似乎没有关联的材料联结起来。如杨朔写《荔枝蜜》就是利用 感情线索,才把儿时记忆、从化疗养、荔枝树林、苏轼诗词、喜尝蜂蜜、参观蜂场、赞扬蜜 蜂、农民劳动和夜晚梦蜂等事串连起来的。 二是事物线索。如曹靖华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今天仍然需要发扬延安时期“小米加步 枪”的艰苦奋斗精神,就搜罗记忆中有关小米的往事,用小米把发生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情况下的事件组合在一起。许多托物咏志的散文也是以物为线索的,如茅盾的《白杨礼赞》。 三是人物线索。如写某一个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活动,可以用这个人物作为线 索串连起来,也可以用另一个人物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物、不同内容的事物串连 起来。这个人物还可以是写作者本人——“我”。 四是思绪线索。如面对某一事物、景物沉思遐想,“鹜趋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 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就能通过联想与想象,把有关的 材料组织在一起,表达原定的主题思想。如秦牧的《土地》、杨朔的《海市》、贾平凹的《丑石》等。 五是景物线索。“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通过景物描写,在写景中融进写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天山景物记》、《西湖即景》。 六是行动线索。如游记以游程行踪为线索。刘白羽写《长江三日》就以游程为主线来写, 当然,全文还有一条哲理性的思绪线索:“战斗——航进——穿过黑夜走向黎明”。 “文无定法”,散文的线索很多,以上六种线索是较为人们常用的。 第三、创设意境。散文的意境是情和景的交融,是意和境的统一,是作者浸透了时代精 神的主观感情、意志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意是灵魂,境是血肉。意高则境深,意 低则境浅。散文的这种意境应是诗的意境,即所谓“诗情画意”。它是可以捉摸的,可以感 受的,是物质的,形象的,但它又是动人心弦的,震颤魂魄的,是精神的,性灵的。如朱自 清写《荷塘月色》,全篇着力于“淡淡的情趣’,顺着沿路走来、伫立凝想的线索,通过描绘 使小路、荷塘、花姿、月色、树影、雾气、灯光……色彩斑烂,可见可感,而叶香、蛙鸣、 蝉声,又可味可闻。更加上心情的抒写,巧妙的譬喻,创造出一种淡雅、闲静、情景交融的 意境。这种优美的意境,正是散文写作者要努力追求、刻意创造的。 构思方法可以向前人借鉴,更需自己创新。过去就有一个青年作者发明出一种“散文快 速构思法”,为《青春》、《采石》等刊物的编辑所重视。 (三)巧于布局 。散文一般篇幅短小,布局有方便的地方,但要布局得好,却因篇幅短小而有其难处。这 犹如一座大山上有小堆的乱石,常常无损大山的壮观。但是一个小园中有一堆乱石,就很容 易破坏园林之美。因此,散文的布局--结构十分重要。参观苏州园林,从它精巧的建筑布 局上,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可以借鉴它的园林建筑布局来考虑散文的布局。叶圣陶在《苏州 园林》中写道,苏州园林建筑的设计者和匠师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 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 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作为散文的写作来说,也要这样讲究材料的布局、配合、映衬、层次。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但散文布局有时则需讲究对称,或对比。叶圣陶又说:“苏 州园林在每一个角度都注意图画美。”那么,散文的整体布局要讲究艺术性,它的局部的布 局不是同样要讲究艺术性吗? 至于布局的具体方法是很多的,前面讲的线索问题也与布局有关。这里可以着重提一下 的是:不少散文的布局都要巧设文眼,开头往往似谈家常,结尾则加以深化,画龙点睛, “卒章显其志”,并且首尾呼应,通体一贯,有机结合。初学散文写作,不妨学习这种布局 的方法。 (四)明于断续 。散文要“散”得起来,除了选材要有技巧之外,就是在叙写上要注意断续的技巧。明于 断续,才能使散文的行文上挥洒自如。贾平凹说:“记住:越是你知道多的地方,越要不写 或者写得很少;空白,这正是你要写的地方呢。”他认为,“讲究了‘空白’处理,一是散文 可以散起来,断续之,续断之,文能‘飞起’,神妙便显也。二是散文可以含蓄起来,古人 也讲过:意在笔先,故得举止闲暇,看似胡乱说,骨子里却有分数。”我们要多阅读古人优秀的散文作品,学习他人的断续技巧,在写作实践中多次运用之后就必然 熟能生巧。……相信自己,祝你成功~~
3. 如何阅读鉴赏游记类散文
阅读和鉴赏游记散文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准确辨明体裁
从内容上看,游记散文有四个要素——时间、游踪、风貌、游感;从题目上看,有些游记散文的文题常带有明显的游记特征:(1)有明显的词语标志,如常冠以“游”“漫游”“记”“游记”“杂记”“小记”“漫记”“散记”“游录”“行”等词语;(2)以客体为题,如《北固亭》《镜泊湖》等文章的文题;(3)以嵌入客体方位的短语为题,如《峨眉山下》《在草原上》等文章的文题;(4)以客体的某一特色为题,如《沧海日出》《崂山降雪》等文章的文题;(5)以游历的中心事件为题,如《雨中登泰山》《重阳节游灵隐》等文章的文题。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游记散文和抒情散文存在交叉关系,如作者在记游过程中常常通过写景状物表达自己的情感。但是,大部分因景抒情的散文,景常常只是一个引发感情的触发点,而游记则不论抒情色彩如何浓郁,总要摹山拟水,总要描述自然景观和与之相联系的人文景观。
二、理清游人行踪
阅读游记散文,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找出作者的行踪,揣摩作者的写作思路,并提炼出写作提纲。理清游踪是理清游记散文结构的一把钥匙,做到这一点,游记散文的结构就会一目了然。
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组成纵式结构是游记散文最为普遍的结构形式。阅读鉴赏此类游记散文时,首先要明确哪些段落是总览全貌、哪些段落是分项描写、文章依次写了哪些景物,每一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其次要把握作者的立足点和观察点,明确作者是怎样移步换景的,即作者是怎样把参观到的全貌呈现于读者面前的,方法是找出表明作者游踪的词语。
以导游引路为线索组成横式结构也是游记散文的一种主要结构形式。这种结构的游记散文,作者常常是以导游的口气,重点突出、分门别类地介绍游览地的特色。
三、把握作者的情感
游记散文中,作者总会或显或隐地对特定风物作出审美评价,或流露出自己特有的情绪和感受。因此,阅读鉴赏游记散文时,要深入地挥“情”解“意”,把握游感。具体地讲,就是要透过游记散文描写的自然景观揣摩和体会作者的感情,挖掘和概括文章的主题。
4. 怎样写好游记散文
要想写好游记类散文,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1.“游记”不等同于“记游”。
日记是散漫的,文章则需要提炼。“记游”是闲庭信步,而“游记”则是百米赛跑。应选取旅途中的精华,使之变成既各自独立又由一个中心紧密联系起来的若干画面。否则,无异于以记游为目的的流水帐。我们学的《游褒禅山记》《钓台的春昼》都不止描写一个画面,一个内容,但他们都是由一个中心贯穿起来的。《游褒禅山记》写山,写游,都是为了谈“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之理;《钓台的春昼》写原由,写游桐君山,写游钓台,都是为了发“幽情”。
2.“游记”宜细不宜粗。
欲写游记之人,当有以双洞察秋毫的眼睛,敏于观察,勤于思考,详细描摹所游览之某个最多某两三个景象,或抒发感情,或升华认识,或阐发哲理。《游褒禅山记》仅写褒禅山,写褒禅山又仅写石碑,仅记游后洞,在此基础上宕开笔墨,阐发了若要“有得”,则须“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道路,具体又分为两个方面:“志”、“力”、“物”与“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记游说理都很“细”,但却显得“深刻”,给人鲜明印象,成为千古名文。否则,“情景一失永难摹”的遗憾与欠缺,将将出现在你的身上。
3.“游记”离不开“情”与“理”。
“寓情山水”,早已是古人玩味山水的初衷,因而“寓情山水”也就成了游记类散文的灵魂所在。将自己欲抒写的情感融在其中,或含蓄,或直白,只在自己的性情而已;将自己对自然,对生活的感悟通过“游记”彰显出来,或一语中的,或娓娓道来,全赖自己体味的程度与驾驭语言的娴熟。没有“情”与“理”的游记,永远只能是一堆文字化了的山水,可能很美,但不可能有神,宛如死目美女,虽拈花而立,终与木偶无异。从审美的角度来说,很大程度上,此山水与彼山水并无本质的区别,之所以在作者的笔下有了独特的灵性,那是作者的灵性在山水名胜上的折射。“过于凄清”之处颇多,但在柳宗元的笔下,《小石潭记》里的“凄清”则似乎为凄清之最。何以如此?全在它是柳宗元被贬之后“小石潭”。
4.展开联想想象,多用手法,锤炼语言。
有丰厚底蕴的游记散文,往往在想象联想中产生独到见解,在多种手法的运用上使文章丰厚,在锤炼语言上有独到之处。《钓台的春昼》说古写今,写梦写实,引类对比,拟人比喻,用“瘦”用“痕”,给我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当然,要在事物的描摹上取胜,语言功底的丰厚必不可少。没有相当的语言功底,描摹美景,提笔乏语;比肩感悟,徒叹奈何;转述传说,索然乏味;交待游踪,拖泥带水……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游记类散文写得如何,要看你 “墨水”的深浅。
5. 怎样写好写景游记散文
怎 样 写 好 写 景 游 记 散 文 南昌县莲塘五中 语文组 熊丽群 是把景物写清楚,二是把游览的过程写明白,三是要有情感的渗透。具体操作如下: 1、处理好文章的语言 这类散文要力求通过你的描述,给人带来身临其境之感。在描写景物时,语言要生动、恰当并且简练,多用一些形象可感的词语,灵活运用比喻、拟人、象征、衬托等多种手法,可以增强表达效果。也可以阅读一些名家的写景游记散文名篇,从他们那里借鉴和吸收好的语言。2、掌握写景的方法 写景的方法有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我们应根据文章内容和表达的需要,恰当 地选用某种方法。常见的方法有: (1)定点观察,移步换景 观察景物时,观察点如果是固定的,我们可仰视,也可俯瞰;可近观,也可远眺,把 站在同一位置上看到的景观记录下来,这就是定点观察。观察点如果是变换的,可以边走边看,把在不同地方看到的不同景观依次描写下来,这是移步换景的写法。对于同一景物,我们还可以从高低、远近、前后、左右等不同角度去观察,这样可以多侧面、多层次地去反映景物的形貌地势,给人以立体感,从而更好地突出景物的特征。 (2)粗笔勾勒,工笔细描 要把看到的景观描摹下来,可以从大处着笔,就像画家写生一样,勾画出景观的大致轮廓,让人对景观有个整体的感受和印象;也可以对某一具体的景象,从形、声、色等多个方面进行生动细致的描绘,以便让人更好地了解这个地方的特色。 (3)动静结合,虚实相间 在行文过程中,可以如实地记录下自己在游览过程中听到的声音、看到的实景。为了增强形象可感性,可将动景写成静景;为了增强描写的生动性,可以把景物的静止状态写成动态,化静为动,写出景物的生机和活力。为了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可以由眼前的景观写到记忆中的类似景观,写到自己想象中的景观,可以将虚像写成实景,将实景写成虚像,自然会将读者带入一种美妙的境界。3、抓住景物的特征 游览的对象无论是山川风景还是城乡面貌,它们都有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形态、布局、 格调、氛围等等,我们要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在比较中抓住该处景物所独有的、他处景物不会有或者不会跟它全然相同的特征,只有这样,才能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例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文,紧紧扣住清、静、悲凉的特征,以细腻的笔触写出了特定时间(20世纪30年代)、特定地点(故都北平)、特定季节(秋) 的特色景观。4、合理安排写作内容 写景游记散文,一般按照游踪来组织材料,便于写清楚方位和沿途的具体景观,给人一目了然之感,文章也显得井然有序。同时写景要有详有略,详略处理可根据内容的需要而定,一般地说,主要景点或有特色的景物应详写,次要景点或感受不深的景物可以略写或者干脆不写。5、融注自己的情感 游览不是科学考察,它是一种文化娱乐活动,因此在此过程中,必然要渗透某种情愫,是喜是惊,是爱是怜,要写出你的感受,你的情感,以及它在游览过程中的波动、陡转和变化。没有情感渗透和灌注的风景只是一幅没有生气的呆板的画面。有情,景才会生动,才会有声有色;有景,情才能有所依附,有所寄托。写此类文章时应做到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同时这种情感还要贯穿全文,成为一条隐于文中的感情线索,这样的文章才能焕发出人性的光辉和艺术的魅力。 总之,写好写景游记散文,不仅需要仔细观察,反复揣摩,更重要的是要深入景观、用心体悟,然后运用切实可行的描写方法,写出一片真正具有自己个性特征和独特情感的明丽的风景,这才是这类散文写作的最大成功。
6. 怎样写好写景游记散文
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版秀丽瑰奇,可以记权录风土人情的有趣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写景状物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的表现主题 区别 1,写作游记时,一定要具备“游”的记录,没有“游”,也就不会有“游记。而写景状物散文可有可无, 2,游记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有趣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而写景状物散文不能。
7. 以旅行为主题写一篇八百字的游记散文
明天就是立冬了,在秋冬换季的当儿,我不经意间想起了远去的菜窖。过去,每到现在这个时节,我国北方就到了寒冷时期,假如不备蔬菜,不仅买不起新鲜蔬菜,就是买得起也找不到卖主,漫长的冬季吃菜就成了问题。为了既能吃到便宜蔬菜,家里常有,又防止过冬蔬菜被冻坏,我们的祖先在艰难的冬季生活中摸索出了经验,创造出了挖地窖储存蔬菜的方式,一辈辈延用下来,北方几乎家家都有菜窖,遍布在房前屋后、院中、地边,成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
儿时常见到左邻右舍挖菜窖的情景,后来,也曾挖过小菜窖,其实很简单,大都图省事,把去年老菜窖回填的土重新挖出来,今年继续用着。也有重新挖菜窖的,寻找房屋就近、方便的地方,往地下挖一个长方或正方形的大坑,长宽根据家庭储菜多少而定,深度必须2米以上,这样既确保在菜窖里能站下人,又保温度、多储菜。还要在上下方便的地方挖出一个能容成年人的窖口,挖出一两级台阶。挖好后要晾晒几天,看着四周坑壁表面的土渐渐干了,就从家里找来比坑宽的圆木或方木,横担在坑两边,再找来细小的木棍、木板什么的,竖着密实地放到圆木或方木上,然后再均匀地铺放上玉米秸、秫秸之类的,再在上面培上几十厘米厚的土,做一个封盖菜窖口的盖就行了。
做好了菜窖,就根据季节、气温需要放菜了,每年在霜降前到立冬后的这个阶段都是买卖秋菜的季节,家家户户都忙活着储藏大量的秋菜,以备越冬食用。自家菜地里大都栽种着白菜,这是过冬的家常菜。集市的上空也弥漫着蔬菜的香气,摆放着白菜、萝卜、土豆、大葱等,也以白菜居多,这些看似普普通通的菜,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每每回忆起来,我的眼前就会出现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秋冬季储藏菜的精彩场面就会一幕幕地浮现在我的眼前:一家家人都在紧张地忙碌着,推白菜的、搬白菜的、往菜窖里码放白菜的,还有挎着篮子放萝卜的,也有往菜窖里放葱的……上演了乡村藏秋菜交响曲,好不热闹。眼见着白白胖胖的大白菜、粗壮的大白萝卜、青绿的甜萝卜、葱绿的大葱、滚圆的土豆下窖,特别讨人喜爱。菜窖成了乡村百姓的一个大储藏库,也是一个保鲜库,把家里大大小小的菜蔬都放进去,足够吃上一冬,也方便多了,不用为冬天吃蔬菜发愁了。
这种菜窖因为在地下,不用供暖,温度可以保持在0-5度左右。菜窖里的菜要按照顺序码放整齐,用起来方便。也不是说放好了就不用管了,有时天气特别寒冷,常见有人下到菜窖里看看,不时地翻动一下白菜,瞧瞧储藏的葱,防止被冻坏,儿时偶尔听有人叹着气说:“今年菜窖里的白菜没放好,冻了、烂了。”不过,大多家庭保存的很好,从中也看出了利用菜窖的功夫。大约到了第二年春天,菜窖里的菜吃的也差不多了,温度也提升了,就渐渐地剩余的菜晾晒着吃完,菜窖也履行完了这一年的义务。
说起菜窖来,我还想起了一段往事,那时我十几岁了,社会嚷嚷着防震很厉害,我和小伙伴们都吓得不敢在家睡觉了,这时很有主见的伙伴就出主意,说到胡同西头闲置的菜窖里。我和其他两个小伙伴一听,这个主意好,就一起动手把菜窖整理好,铺上了褥子,盖上了被子,点上煤油灯,我们几个兴闹着挤到了一起,在防震的盛行时期,我们只管放心大胆地睡,睡得还挺香呢。
后来,不知因为家长不放心还是其它什么原因,又搬到了另一个小伙伴家的大院里,同样是睡在一个很大的菜窖里,大概是现在这个季节,祖母让我带上她做的很厚的草褥子,铺在菜窖底部既防潮又很暖和。因这个小伙伴的家庭背景特殊,我那时就感到睡在他家大院里很荣幸,现在想来,有必要把他的家庭背景交代一下:这个小伙伴就是我老家平度县第一任县长乔天华的孙子。乔天华是1931年10月在山东烟台入党的老党员,先后担任过中共烟台特支代理书记、中共青岛市委青年委员兼左翼党代表、中共潍县中心县委书记、平掖抗日救国会会长、八大队政委、南海独立团团长、平北县人民政府县长等,先后组建起七支队伍,3000余人,输送到胶东主力部队,因之被称为“游击队贩子”。
遥想当年曾睡在胶东抗战英雄的大院里,我现在的心情开始不平静起来。我在想,这是一个抗战时期的革命家庭,乔天华曾是“平度县抗日游击队”发起人,他的妻子韩书亭曾是平度县第一位女支书,他的儿子乔洪珍13岁就当了“小八路”。我有幸睡在这样一个红色家园里,也不免产生了种种疑问,我在猜想,乔天华是否就在这个大院里研究抗日救国方略?为了避开日本鬼子、汉奸的围追堵截,他是否也睡过地窖、地洞?他的妻子是否就在这个大院里,组织家乡人民绣起了“把胜利的旗帜插上平度城头”的旗帜?这面旗帜收藏在“平度抗日战争纪念馆”。他当“小八路”的儿子是否就在这个大院里,跟着桥隆飙的原型乔明志练习枪法?其实那“砰、砰”的枪声早已传进了乡村百姓的耳中。
睡菜窖的经历使人难忘,令人回味无穷。既有生命的体验,更有置身在抗战家庭里的特殊感受,对那个红色大院生发出无限感怀,激发起奋进的力量。
如今,菜窖已渐行渐远,现在已几乎见不到了,留在心里的是美好的回味。回忆过去那段精彩的故事,留给今后的是丰富的想象……
8. 优美的游记散文有哪些
品读西湖
走出狭小的心房,便走进了美丽的天堂。捎带一只思想的行囊,一路采撷天堂里的灿烂。
——题引
这是一个雨后初霁的下午。跨出杭州的大门,我们跟随导游来到西子湖畔,以最阳光的心情,寻找诗情画意,遍赏山色湖光。
夏日的西湖花枝招展,水光潋滟,山岭葱茏,充满诱惑。
水。驻足湖边杨柳岸,看美丽在阶前流淌,听小鸟在枝头欢唱。丝绦曼舞纤腰,锦鳞游戏清波。水莲迎风吐艳,荷盖铺展青霞。掬一捧水盛在手里,轻洒在脸上,让氤氲的水气从张开的毛孔渗入每一寸肌肤,随血液流遍全身,沁入心脾,让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享受一丝清爽,一份惬意。
有船靠岸了。我赶紧抖抖手,随大流挤入船身,爬上顶层。船头水花朵朵,四周波光粼粼,一阵清风吹来,撩起衣襟裙带,感觉真的好爽耶。
湖。湖不大,幽微灵秀,静逸柔美。
游船载着我们高歌航行。矗立船头,登高望远,长堤卧波,小岛摇绿。亭台楼阁点缀其间,蓝天碧水相印成趣,薄雾如纱梦迷离。透过这层飘渺的霓裳,你是否瞥见她隐约外泻的春光,深湖微澜的美艳?你是否感受到它容纳江流的气度,举重若轻的成熟?无怪乎人们把西湖比作杭州的眼睛,那是因为他们读懂了她的灵动深邃;无怪乎苏轼吟出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那是因为他品出了西湖的绝妙韵味。
山。山不高,却俊朗神秘,脑子里装满了故事传奇。你看,他手臂一弯,就把西湖拢在了怀里,就守住了心灵的绿荫,就坐拥了人生的美丽。相同的生存理念和追求,使他们携手同行,配合默契。秀四季乌龙蚕丝,与来宾共舞细品;酿一坛天堂美酒,与历史文化干杯,让全世界为之陶醉……
极目远方,我们看到了一溜别致的楼宇,倚靠着起伏的山峦。“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诗意若隐若现。楼宇内外,宋高宗一度开心的笑着。西湖歌舞的缠绵旋律,听得他昏昏然不辨荣辱,美景美女的多彩多姿,更使他乐不思蜀。民间疾苦,无暇问,国运衰危,无心顾。殊不知,遗弃了人民的昏君,最终也逃脱不了被人们唾弃的宿命,腐烂在历史的角落里。千百年前的笙歌琴韵,也早已化作警笛长鸣,不断催人警醒。
回眸苏堤白堤交汇处,历史的光芒穿刺迷眼,到处弥漫着英雄的气息,呈现出一派峥嵘气象。近千年的风风雨雨,早已涤荡了风波亭的点点残血,岳飞,战功赫赫的一代名将,而今安在?他就安睡在这里。“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侧耳听,“精忠报国”的誓言犹在上空回响;抬望眼,仰天长啸的铁血男儿,穿过漫长的时光隧道,正向我们走来。且不说金戈直捣胡虏巢穴,铁蹄踏遍贺兰山缺,是何等的风雷激荡,令敌人闻风丧胆,单是一首气势磅礴、豪迈悲壮的《满江红》,便可朗照南宋的万里荒原,半壁江山!心无色,焉能示如此之鲜红?人无格,何以昭如此之凛然?碧血丹心苍天可鉴。他用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感召日月的赤胆忠心,筑起了一座神圣的祭坛,站成让后人仰望的高度,向世人诠释生命的要义,让生命在永恒的高贵中不朽。遗憾的是苏白两堤正在修缮当中,岳庙可望不可及。然而,长长的围栏挡住了我们的身体,却挡不住我们的景仰之情,一股浩然正气在心中油然而生。于是我们面朝岳庙站定,向英雄致敬。
历史在青河中沉浮,时间如丝绸般滑过,转眼间西湖被留在了身后,眼前已是佛门净地——灵隐飞来峰。有句话叫“读史以明志,韬光正气锐气;诵经为修身,静养德行操行”。逝去的是历史,留下的是风景,寄托的是精神。于是我们开始与济公谋面,找佛祖交心;领略佛教文化,聆听古刹钟声;贴近空灵大境界,沾得净水涤灵魂,直到暮云合壁,才匆匆踏上归程,脚步里却注满了留恋。
万水千山总关情。总是收不回的目光啊,看不尽的风景,品不完的画意与诗情。
9. 桥陵游记散文怎样写
桥陵离我的家乡并不远,但是多年来由于种种原因都没有去成。今天终于有机会了,心中不免生出几分激动。
出蒲城县城,往西北方向行驶约15公里的路程,就到了丰山,桥陵便位于其中。丰山海拔为751米,这里峰峦起伏,沟壑纵横,形成各自独立的山头。向南平野辽阔,与秦岭诸峰遥遥相对,山川壮丽,气象万千。丰山据记载又名金帜山,亦称金栗山和苏愚山,当地人们依其展翅欲飞的天然形势,称它为凤凰山。
桥陵为唐睿宗李旦之墓。李旦,唐朝第五位皇帝,高宗李治的第八子,则天皇后的第四子,唐玄宗李隆基的父亲。李旦曾两次登上皇帝宝座,在位时间都不长,一生无甚建树,但因其能洞察形势,及时禅位,选立有武功的三子隆基为皇帝,防止了宫廷政变,奠定了“开元之治”的基础,所以仍不失为一位明君。李旦卒于开元四年六月(公元716年),冬十月葬于桥陵,李隆基因此将蒲城县改名奉先县,隶京兆府。
桥陵因建于开元盛世,所以各种设施规模也就较大。就陵园来说它包括整个凤凰山,四面有高大城墙,其基室就凿造于墙中的山腹中,陵墙四周各开一门,即前朱雀、后玄武、东青龙、西白虎(东西门又名东华门、西华门),门前两侧均有石刻和门阙,陵墙建有角阙,陵墙周长约13公里。朱雀门内献殿遗址附近,立有“唐睿宗桥陵”石碑,系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隶书。
据记载,桥陵当时地面建筑除雄伟的九间献殿外,还有十几座阙楼及下宫,陵署等。几十年内房屋建筑即达140间。陵园设有陵台令及主文、主乐、主辇、典事等官员23人,陵户400人,还设有折冲府.专门有官兵负责保卫工作。陵园地面建筑虽已荡然不存,然从现存的遗迹,特别是地面现有的石刻群,仍可看出陵园布局匀称,加上四周若隐若现的城墙的衬托,气势颇为宏伟。
步入桥陵,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桥陵的石刻群。桥陵石刻的特点是高大精美,富于写实性,是盛唐石刻艺术的代表。朱雀门外雄伟的石刻群,排列在长625米,宽110米的神道两侧,气势磅礴,蔚为壮观,历经风霜1200多年,仍然眉目清晰,神采奕奕,堪称盛唐石刻艺术的露天展览馆。石刻从南向北依次为石华表一对,石獬豸一对,石鸵鸟一对,石马五对,石人十对,陵园四门各有巨大蹲狮一对。
华表本是古代帝王表示自己接忠纳贤的象征,据《淮南子》记载“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可见,华表最初是发扬民主的工具,故华表又称恒表和谤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华表渐渐变成装饰品,成为皇宫或皇陵的标志,材质也由木质变为石质。桥陵石华表位于神道南段首道门阙北约35米处,西侧一个巍然矗立,东侧一个虽已倾颓,但风姿犹在。华表高8.64米,由础、身、顶三部分构成。础石呈正方形,边长2.5米,上雕复莲十二瓣,中央凿有直径0.7米的圆 用以支柱。柱身为八棱状,高6.15米,直径1.2米,周身皆线雕缠枝卷叶纹,虽因沧桑变化,风化雨剥,但西南部分仍隐约可辨。柱顶高2.25米,最上端为一仰莲,承以桃形球。整个华表造型端庄,纯朴古雅,线条流畅,充分显示了盛唐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精湛高卓的雕刻技艺。
桥陵的石刻艺术,是当时的石雕大师们,继承和发展了汉魏六朝的传统技艺,又发挥了自己的写实手法和高超技巧,表现出各种石刻的内在精神和生动面貌,给人以质的感觉和美的享受,充分体现了盛唐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繁荣景象。这些珍贵的精品,早为中外专家所赞赏,1982年8月国家文物局顾问单士元教授,在视察桥陵后激动地说:“在我有生之年,能看到这样好的石刻艺术,真是莫大荣幸!”又说:“这些石刻经过千年风雨,仍然栩栩如生,这在国内是罕见的。人常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看桥陵的石刻艺术,也算得甲天下”。可是,如此精美的、极富考古价值的石刻如今已经被人为损坏的让人触目惊心,有的石人已没有了头,有的石马没有了尾巴,直到离开了桥陵好远了,我依然为此痛心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