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林古港游记
❶ 明末客家人下南洋的古镇,是广东最值得去的地方吗
广东梅州的松口古镇有着千年的历史,是历史上商业贸易繁荣之地,有着“自古不认州”的盛名,它是明末以后客家人出南洋的第一站,也是孙中山发动辛亥革命的策源地之一,这里深深的刻上了南洋文化的烙印。
如果你想要放松自己,享受一下,又不喜欢喧闹的地方,那松口古镇就是最适合的地方,它不仅没有因为历史悠久而成为人声鼎沸的地方,而且有着很浓厚的乡土气息,走在宁静的小巷仿佛时间都静止了,有种无法言喻的魅力,让人沉沦。
❷ 樟林古港的分析
为了进一步明确樟林古港优越的地理方位与形成年代,这里还必须把经地理学家科学测试和考古资料分析得来的,这五大沙陇的形成和韩江的再度分汊以及各代表着不同年代滨线位置的情况作一简略的说明。据《韩江三角洲》和地质学 家陈训深 教授《澄海土地的由来》一文及实地踏勘基本可断:
第一列沙陇称为韩江三角洲下游“周代滨线”即起自盐灶——樟林——内底——上华——庵埠——桑浦——玉井,这一线以贝丘堤为基础,其年代测定为距今约 4000 —2500 年形成的;第二列沙陇称为“汉代滨线”。起自南砂——莲阳——澄城——外砂——鸥汀——歧山,这列沙陇规模特别宏大,长约 28 公里,宽 1.5 —— 2.5 公里,与第一列沙陇相距 4 公里,距今约 2000 年形成;第三列沙陇称为“唐初滨线”;起自和州—海后—白沙埔—新溪—头合—陈厝合—金砂,距今约 1400 年形成;第四列沙陇称为“宋末滨线”,此时韩江三角洲已推至凤洲、坝头、九合、龙湖一带,距今约 700 年,以七合、义合、金兴、合昌、福建围、北港、小莱芜、珠池一线为第五列沙陇,距今约 150 年。
在韩江三角洲下游五列沙陇依次形成和先后成陆的同时,与其同步进行的就是韩江的第二级分叉,即古潮州溪、西溪、东溪和北溪进一步分叉。如古潮州分成南北两汊;西溪分成外砂河、新津河和梅溪;东溪出程洋岗和龟山后,河流迳直,但至宋代又分出盛州溪、合昌溪、鲤鮕溪、草沟溪等无数小叉,北溪原是一道流量较少,流势较弱的小溪,但由于“唐初滨线”形成与三角洲平原的不断浮聚、延伸,至宋代其河床发育基本定型,上游流量锐增,便分出东陇溪、古樟林溪、义丰河和黄厝草溪等多条叉河。此时的韩江三角洲下游,潮来一片汪洋,潮退河海交汇,大小港口,灿若群星,据地方志载,自东北向西南,计有:东陇港、旗岭港,飞钱港、大洲港、蓬子港、辟望港、大衙港、南港、北港、西港、溪东港、新港、天港等等,还有无数瞬息万变的小港,难以尽名,其可谓呈现一派河川纵横,交织成网、星罗棋布,灿若繁星的画图。
❸ 有关樟林古港作文500字
写作思路:写樟林古港和大自然连在一起,写的时候注意从空间上面,用总分结构专进行描写。属
我的家乡在汕头,那里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叫樟林古港。
樟林古港的景色非常美,每次我回家乡,都要去古港走一走。一进正门,就有一艘巨大的红头船停在溪上,为什么叫红头船呢?因为这艘船的船头涂有鲜艳的大红色,因此得名。樟林古港还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之一,以前华侨回乡探亲和做生意都要在这港口乘坐红头船。
船的对面有一个宽阔的广场,每到晚上,红头船的灯光亮了起来,广场也跟着热闹起来了。小孩子在快乐地奔跑着,大人也跟着音乐跳起广场舞。船的下面有一条溪流,溪流弯弯曲曲的,一直通往出海口。沿着小溪走进去,两旁高大的玉兰树散发着玉兰花的清香。
再往前走去,有一个巨大的人工湖,湖水清澈见底,一眼就能看到水底黑白的鹅卵石,鱼儿在卵石间游来游去。湖的周围是家乡有名的小食街。每间店铺都装修的很有潮汕特色,很多游客来这儿旅游都会去尝一尝这些特色美食,吃完还会带点手信回去给亲朋好友尝尝。
樟林古港的景色非常美,如果你去了,一定会流连忘返的。
❹ 樟林古港和大自然连在一起的350字作文
写作思路:写樟来林古港和自大自然连在一起,写的时候注意从空间上面,用总分结构进行描写。
我的家乡在汕头,那里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叫樟林古港。
樟林古港的景色非常美,每次我回家乡,都要去古港走一走。一进正门,就有一艘巨大的红头船停在溪上,为什么叫红头船呢?因为这艘船的船头涂有鲜艳的大红色,因此得名。樟林古港还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之一,以前华侨回乡探亲和做生意都要在这港口乘坐红头船。
船的对面有一个宽阔的广场,每到晚上,红头船的灯光亮了起来,广场也跟着热闹起来了。小孩子在快乐地奔跑着,大人也跟着音乐跳起广场舞。船的下面有一条溪流,溪流弯弯曲曲的,一直通往出海口。沿着小溪走进去,两旁高大的玉兰树散发着玉兰花的清香。
再往前走去,有一个巨大的人工湖,湖水清澈见底,一眼就能看到水底黑白的鹅卵石,鱼儿在卵石间游来游去。湖的周围是家乡有名的小食街。每间店铺都装修的很有潮汕特色,很多游客来这儿旅游都会去尝一尝这些特色美食,吃完还会带点手信回去给亲朋好友尝尝。
樟林古港的景色非常美,如果你去了,一定会流连忘返的。
❺ 美丽的家乡 作文
我 的家乡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一年四季风景如画!
春天是一个害羞的小姑娘,版他把小草、小河、小花、权都叫醒了,你看!你看!冬天的小河唱起了欢乐的歌。小草小花都争先恐后地钻出了地面,睁睁大眼睛看着五彩缤纷的世界。他们最喜欢那美丽的柳树公主,你看!你看!她那长长的辫子拖着水边,这美丽的景象吸引了很多人!
夏天是个热闹非凡的季节。青蛙在水边唱起了欢乐的歌!知了在树上叫,好像在说热啊 !热啊!
秋天是个画画的小姑娘,你看!你看!她把苹果涂成了红色;把梨涂成了黄色;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那扇那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她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只只蝴蝶;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桔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去摘呢!那些水果了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小朋友的脚都被那香味勾住了!
冬天是一位老爷爷,他一打喷嚏就下起了大雪,房顶上、车上树、上地上、全是雪,小朋友们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开心了!
我的家乡美吧!我爱我的家乡!
❻ 澄海樟林古港今日面貌
樟林古港故址
樟林古港,位于今澄海市东里镇境内。她曾经是清代粤东地区商旅繁忙的“通洋总汇”,享誉海内外。至今,原来的海岸线虽已东移十多里,但古港遗址犹存,对研究古港的光辉历史、清代远洋航海事、贸易以及对潮汕华侨先辈出国启航圣地的纪念,都有极大的价值。
樟林之所以能成为粤东通洋总汇,是由它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决定的。辟港之先,樟林、东陇一带,属闽粤海陆交通及边防要地。宋代,这里就已是潮州东部的盐业中心。明洪武三年(1370),水军寨建石城设船坞、造战舰,并训练水军,防守海道。樟东港口的商渔船出入繁忙,初步形成渔港。洪武十四年,朝廷于此设“东陇河泊所”,征收渔税。嘉靖三十五年(1556),散居于樟林山边的先辈,为发展生产,保聚黎庶,择址“南涯新埔”创建寨城。明万历年间(1573-1619)近海渔业大有发展,并迅速聚集为“渔鲜盈市”的埠头,附近各地,争先来此上市,樟林开始名播潮州。清康熙初年划界斥地,沿海居民内徙五十里,澄海全县撤裁,樟林“社散村荒”,黎民流离失所,康熙八年,才重返故乡,再建家园,并于废墟之上,修筑石城。当局移东陇河泊所署于城内,并设右营守备署、樟林母汛、樟林镇巡检司、海关税馆、樟林急递铺等官署衙门加强管理,樟林开始迅速恢复,航海事业初具规模,逐步成为澄海北部的政治、军事、经济、交通的中心,为樟林港的发展和繁荣创造了条件。 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廷初驰海禁,由“片帆不准入海”至“准其出入贸易”。故商民纷纷集资,造船出海。康熙六十一年(1722),又准与暹罗进行大米贸易,樟林港远洋航海事业遂应运而生,由渔业港猛转为商业港。
海禁既开,海运事业热潮随之跃起。雍正七年(1729),樟林的东陇河泊所撤裁,改设樟林镇巡检司。此时,沿海各省商贾渔船,来往更加频繁。为便于辨别、管理,雍正元年(1723),规定各省商、渔船的标识,并进行审批、登记、发牌,并随时派兵船巡海稽查。因规定广东商船大桅杆上部及船头均油红漆,(福建油绿漆)故粤船有“红头船”之称。
“红头船”事业的发展,促使樟林港日益昌盛繁荣。樟林港于是重整了市容,修路建桥筑码头,盖建了许多埠铺,外地客商纷纷来樟创业,形成拥有“八街六社”的樟林埠。期间,浩浩荡荡,扬帆远征,走南闯北的红头船队,成为樟林港的一大特色。时至今日,人们提到“红头船”,就会联想到当年樟林港码头上,千千万万华侨先辈背井离乡飘洋过海到世界各地谋生的情景。 以后,樟林又历经自然和历史的沧桑变化,成为沿海埠市,但她的遗迹犹存,依稀可辨,后代子孙访址寻踪,还算有处。
于今,在原来“红头船”出海的地方竖立一块刻有“樟林古港”的石碑。石碑附近,当年的许多建筑物,如天后宫、南社港、新兴街、永定楼、栈房建筑群、风伯庙、山海雄镇庙等等,有些已改为民居 有些虽经岁月风雨,破损有加但还清晰可变,成为人们旅游观光、重温历史接受教育的好地方。 (本文系汕头大学图书馆特藏组根据李韶雄《清代粤东“通洋总汇”——樟林港》一文及其它资料整理编辑而成)
❼ 澄海这哪里有玩的地方特色
澄海一日游路线推荐
花园酒店→郑皇故里→西塘→新兴街→樟林古港→秦牧故居→东里猪脚饭→前美村(陈慈黉故居、永宁寨、寿仁里、文园小筑、灯笼制作点)→博今艺术馆
郑皇故里
历史上曾产生过许许多多的能人贤达,著名的泰国第三代王朝的开国之君--中国海外侨领第一人的吞武里大帝郑信,其祖籍地就在风景秀丽的华富村。
华富村地处澄海市区北部的国道324线西侧,北靠韩江东溪的莲阳河,千里韩江就从村前奔流而过,注入了滔滔南海。这里,碧水环绕,山青水绿,自然景观十分优美。据史料记载,华富村原属海阳县的中外都,明嘉靖四十二年,即公元1563年划归澄海县管辖,称下布,后取“华丽富饶”之意,改称华富。
澄海名园“西塘”,始建于清嘉庆四年(1799年),光绪年间再延师按苏州园林式样扩建。西塘虽亩余,亭榭楼阁,假山莲池,客厅书房,以及园林花木莫不具备。门厅之后,有一月洞圆门,过门可见用红黑小石铺成双凤朝牡丹的地毡式庭院地面,文雅清静,一弯水渠,雕栏围绕。
秦牧故居位于广东汕头市澄海东里镇观一村索铺巷39号,是一座“四点金”(潮汕传统民居称法)四合院,有近百年历史,旧民居占地387.5平方米,内有天井、正厅、厢房、居室、书斋等16间。 民居门口嵌上了“秦牧故居”牌匾。 这就是当代著名作家、杰出散文家童年生活过的地方。
陈慈簧故居
宏伟壮观的建筑规模,中西合璧的建筑艺术,古老的潮汕民俗,典雅的旧日风情,陈慈黉故居是潮汕文化的一个缩影,是一处集旅游、观光、学术研究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博今潮汕民俗艺术馆
位于汕头市澄海区凤翔街道凤新一路中段,建筑面积1050平方米,艺术馆现有藏品2000多件,2013年1月19日开馆,并免费向公众开放。艺术馆通过展示潮汕的人文精神和独特文化内涵的民俗用品、工艺品,来展现潮汕劳动人民心灵手巧的智慧和勤劳创作的精神。积极开展科普活动,组织学生参观,通过传承挖掘潮汕文化精髓,让文化融入生活,让年轻一代既了解潮人的历史,又从中得到到启示,达到承上启下的目的,使潮汕文化及工艺品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播。是“区域最具本土特色的艺术馆”和“潮汕文化科普教育基地”。
❽ 家乡作文
家乡的小河
我的家乡有一条美丽的小河,它清澈、恬静,令人神往。远看它像一条银河,近看可见水里游动的鱼虾。
溪水“哗哗”地流淌,河里撒满了五颜六色的卵石。河水在石头的空隙中穿梭,毫无顾虑地流淌。阳光照射在水面上,闪着耀眼的光芒,就像在水面上布满了金丝碎银。偶尔,一部分溪水聚在几块石头中间,静静地淌着,小鱼儿在水中轻轻地游着。几颗水珠从石头上滴下来,在水面泛起层层波纹。
早晨,河水欢笑着和雾捉迷藏;太阳出来了,明静的河水倒映着蓝天白云,好像穿着美丽的衣裳,闪动着晶莹大眼的少女;傍晚,它成为了一名杰出的画家,把空中无以伦比的景象统统画在它洁白的纸上;到了晚上,它好像累了,散下一头秀美的黑发,静静地睡了,在编织着神奇的梦。
夏天,小伙子门穿着裤叉,仰躺小溪的怀抱,把头枕在石头上,眯着眼尽情地享受大自然赐予的恩惠。姑娘门穿着各式各样的衣裳,蹲在有树阴的地方,蘸湿手帕盖在小脸上,有的蘸着水梳理乌黑的头发。
小河是极平凡的,没有奇特的风景,也没有磅礴的气势,可它时时刻刻在为人们做贡献。我爱你,小河!
家乡的秋天
秋,不知不觉来到了我们身边。
柔和的阳光普照在我们身上暖洋洋的。稻谷换了绿衣,穿上金黄色的外衣。一阵秋风吹来,把稻谷吹得摇来摇去,好象大海里的波浪;辣椒把自己的青外衣洗去了,换上艳丽的红衣裳;那树枝上红通通的苹果,像一个个害羞的小姑娘低着头;石榴笑破了肚子;柿子高高挂在枝头,好似节日的灯笼;远远望去,山上、山脚、半山腰里挺拔的玉米,整整齐齐地站在那儿,好象在帮我们站岗。看着这些景物,不禁使人感到温暖,感到喜悦。
过了不几天,当你再一次走在小路上时,四处都响起了“轰隆、轰隆”的打谷声,看到人们在田里进进出出忙碌着,因为他们将要把一年的劳动全换成粮食打回去,心中自然十分高兴。
玉米棒子低下了头,失去了往日的威风。正等着人们去收它。可是人们忙不过来,一时半会儿也收不完,只好让它“多活”几天。
大人们忙得热火朝天,孩子们也挺忙的。放学以后,稍大一点的孩子便帮着父母给打谷子的叔叔阿姨们送水送梨;小一点的孩子也挺忙,挎着篮子,邀几个小伙伴到田里拾稻穗,边玩边拾,有着无穷的乐趣。孩子们的欢笑声与打谷机的声音混成一片,像一首嘹亮的山歌。
头顶上,偶尔传来一声鸟叫,四处看时去不见鸟,原来鸟儿们怕挨冻,早已飞到了温暖的南方去了,只剩下一些不怕冷的、飞不动了的鸟。
哦!原来冬天快要到了呀,可我仍在如痴的境界中在享受秋的美好。
秋天是农民伯伯收获的季节,是我们学习的好季节。我要利用它,赞美它。
家乡的变化
“媛媛,回家乡看看吧?”爸爸再一次问我。我还是那句老话:“不,永远也不!”这时,勾起了我以前在家乡的事:我们睡觉的地方是睡在干干的茅草上,没有蚊帐,晚上蚊叮虫咬,害得我整宿整宿睡不着觉;门前是一堆堆的牛粪,又臭又脏,一脚踩下去,脚也不知变成了什么样;泥泞的路到处是水潭子,如果不小心踩到水潭子,整个脚就陷下去,好不容易把脚抽出来,可鞋子却留在泥潭里……爸爸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对我说:“现在家乡‘昔非今比’了。”我暗暗地想:这是真的吗?于是我就跟着爷爷坐着汽车回家乡了。
来到了家乡,啊!真美!难道这是我的眼睛花了?我揉了揉眼睛,没有呀?本来以前那坑坑洼洼、崎岖不平的小路,现在已变成一条平平坦坦的柏油路,路两旁种满了花草树木,蜜蜂在唱歌,蝴蝶在跳舞,高楼大厦拨地而起。我和爸爸来到叔叔家,哇,叔叔家也变了,墙壁刷得雪白雪白的,好像是粉装玉砌的,好像是银装素裹的。家具也崭新的,刻着龙凤图案。房子很大很大,他们再也不用灶头煮东西了,都换成煤气炉,方便快捷……我好像到了人间仙境。叔叔带我走进一个房间,掀开一块花布,呀,这正是我再熟悉不过的东西——电脑。叔叔熟练地操纵着电脑,犹如在谈钢琴似的。姐姐也有一台电脑,她也挺会打电脑。以前那重男轻女的旧社会观念现在也没了。我想不到家乡人的素质提高得那么快!吃过午饭,我悠闲地散步,看见远处那些农民不再用老黄牛拉犁耕地,而是用各式各样的拖拉机犁地。犁地时发出的声音如同赞扬家乡的变化。
家乡的人变了,地变了,交通也方便了,电话什么的都有了。可是什么让这些变了呢?我正百思不得其解,这时,两个妇女在谈笑风生。一个说:“还是政府好,我不重男轻女了。我现在才发现,原来女孩儿也是那么棒!”“我的女儿也是呀……”我恍然大悟,原来这是政府的功劳哇!我想:假若到了未来,这里一定变得更美好!
❾ 樟林古港的历史上的樟林
100多年前,潮州、澄海、饶平、南澳四县(市)在樟林交汇。这里,海阔江宽,宋代就已专是潮州属东部的盐业中心。明万历年间(1573-1619)近海渔业大有发展,这里迅速成为“渔鲜盈市”的埠头,樟林开始名播潮州。清开海禁,沿海各省商贾渔船,来往更加频繁。因广东商船大桅杆上部及船头均油红漆,故有“红头船”之称。当时,红头船队从这里出发,浩浩荡荡,扬帆远征,成为樟林港的一大特色。时至今日,人们提到红头船,仍会联想到当年樟林港码头上,千千万万华侨先辈漂洋过海,到世界各地谋生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