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记遗址 » 鼓山游记

鼓山游记

发布时间: 2021-01-21 21:58:22

❶ 洪汝含《鼓山游记》序翻译

写文章游山散文最难。还未下笔时,搜寻史传方志,铺叙游程行期,洋洋洒洒,堆叠满纸典故,只不过是清点别人的财宝罢了,与当时的游览之情毫不相关。即使换成写别处游也可以,换成写别人游也可以。受束缚而缺少韵味,与空泛而不真切,弊病是相同的。

写游记好比作画,画家一定是临摹古人的画作,偶尔之中又能体现自己的心思上添彩,使整幅画自然活泼、气韵生动。等到他面对眼前景色全力作画,往往感到困难了。于是认为作画不一定要相似,因为景物位置远近、树木石头运笔向背,太相似就违犯画理,两者不能同时纳入画中罢了。既不损害画理,所画景色又与眼前景物相似.又为何以相似作为画画的弊病呢?

我的朋友洪汝含作《鼓山游记》。我读这篇文章,一开始好像对游山并不热切。有时被山岚翠峰招引,有时受朋友鼓动,有时从山崖返回.有时两次髓顶。只是由着自己的兴致走到各处,达到游兴与景色相合的境界。所以他所写的游记,不被史传方志与典故所束缚,也不被游山日程与行程里数所限制。神情满足,气色生动,嬉戏玩笑,都能写成文章。以如意的笔法,胜过难以画得相似的画匠;这就是所谓的合于法度之作。嗨!汝含的游山,可以说是快乐的了,这应该值得写下来。

望采纳!

❷ 洪汝含《鼓山游记》序的介绍

作文游山记最难。未落笔时,搜索传志,铺叙程期,洋洋洒洒,堆故实于满纸,但数别人专财宝而已,属于一种游情了不相关。即移之他处游亦可,移之他人游亦可。拘而寡韵,与泛而不切,病则均焉。记游如作画,画家必须摹古,间复出己意着色生采,自然飞动。及乎对镜盘礴,往往难之。乃以为画不必似,盖远近位置,木石向背,逼真则碍理,两为入耳。法既不伤,于境复肖,又何以似为病也?友人洪汝含氏,作《鼓山游记》。余读之,初若不汲汲于游者。或为岚翠招之,或为友朋动之,或自崖而返,或登顶者再。惟随其兴之所适,及乎境之所奏,故其为记,亦不为传志故实之所窘缚,与夫年月里数之所役使。神情满足,气色生动,嘻笑戏谑,皆成文章。以如意之笔术,夺难肖之画工。此所谓合作也。传《诗》之《葛覃》曰:“葛者,妇人之所有事也。为是诗者,咏歌其所有事,而又及其所闻见,言其乐从事于此也。”噫!汝含氏之游,可谓乐矣,是宜记。

❸ 洪汝含《鼓山游记》序的作品翻译

写文章游山散文最难。还未下笔时,搜寻史传方志,铺叙游程行期,回洋洋洒洒,堆叠满纸典答故,只不过是清点别人的财宝罢了,与当时的游览之情毫不相关。即使换成写别处游也可以,换成写别人游也可以。受束缚而缺少韵味,与空泛而不真切,弊病是相同的。
写游记好比作画,画家一定是临摹古人的画作,偶尔之中又能体现自己的心思上添彩,使整幅画自然活泼、气韵生动。等到他面对眼前景色全力作画,往往感到困难了。于是认为作画不一定要相似,因为景物位置远近、树木石头运笔向背,太相似就违犯画理,两者不能同时纳入画中罢了。既不损害画理,所画景色又与眼前景物相似.又为何以相似作为画画的弊病呢?
我的朋友洪汝含作《鼓山游记》。我读这篇文章,一开始好像对游山并不热切。有时被山岚翠峰招引,有时受朋友鼓动,有时从山崖返回.有时两次髓顶。只是由着自己的兴致走到各处,达到游兴与景色相合的境界。所以他所写的游记,不被史传方志与典故所束缚,也不被游山日程与行程里数所限制。神情满足,气色生动,嬉戏玩笑,都能写成文章。以如意的笔法,胜过难以画得相似的画匠;这就是所谓的合于法度之作。嗨!汝含的游山,可以说是快乐的了,这应该值得写下来。

❹ 求一篇 福州鼓山 游记作文

福州有两山最为有名:左旗右鼓。即旗山与鼓山,以鼓山为有名,所以我们便去了鼓山。
鼓山之名,源于其声。说每当风雨之时,此山作鼓声鸣,故名鼓山。远望鼓山,并无特别之处,只见得一座山,上面盖着层层的绿。但当车绕盘山公路而上,穿行于山间林木时,才会领略到这山里的乐趣。
公路通往山顶,不知道要绕多少个弯。遮天蔽日的古树形成一条幽深的通道,在某个转弯处消失,在转过弯后又重新开始。看来除了路上,山里是很少被人打扰的,因之鸟语不绝于耳,间或还可看到山鸡在路上觅食,见车驶来而从容避让,并无太多惊恐之意。夏日的福州已显闷热了,但这山间的路上却十分清凉,我们不禁打开车窗,尽情享受这自然的空气。
车到山顶,即是另一番景象。山上有江南名刹涌泉寺。通往寺院之石径,平整而清凉,其上辍撒些黄叶或落红,直叫人大发幽古之情。游人并不多,所以幽径更显空灵。脱下鞋拎在手上,拾级而行,自是别有一番风味。
寺院之山门是值得玩味一番的。传说有一代长老法号净空,故在山门上作对联:净地何须扫,空门不用关。佛家之语,发人深思,真是超凡脱俗的妙对!
寺院也是传统的样式,有这殿那殿的,但据说这寺有三件宝贝:一是康熙大帝亲题的涌泉寺招牌;二是寺前一对千佛陶塔;三是寺后一件乌木制成的香案。为何是宝呢?因康熙帝是不轻易题字的,不似乾隆那样四处留墨,因此题一件就是宝了;而此一对陶塔呢,虽然不高,但是每一层都有一些小门洞,每一门洞里均端坐佛像一尊,共有千尊,故名千佛塔,且为陶制,此塔为绝世仅存,自然是宝了;至于这乌木香案,则有些年头了,用硬可比铁的乌木制成,放到水里不象一般的木头浮于水上,而是沉于水下,足以令人称奇,当然也就是宝了。寺内还藏有大量血经,乃是古代僧人为了表明对佛的追随,用自己的鲜血写就的。而且写之前,须斋戒三年,连盐都不得进食。年代久远,这些经文都变成了暗红色。
寺东走一段险路,则到一景名叫喝(音鹤)水岩。这有个说法:相传900多年前,涌泉寺祖师神晏法师在此诵经,嫌洞下涧水喧哗,便大喝一声把流水止住。从此,涧水改道从东侧半山观音阁石壁涌出,原来的溪涧也就干涸了。喝水岩中间为一深涧,只是果真无水。涧两侧之石壁如刀劈斧砍般表面光滑,危然直立。于是,这给历代文人们提供了绝好的机会来写写划划——这就是福州摩崖石刻。自宋代以来,一直有文人墨客在此留下墨迹,后来数量众多,竟然荟聚了各类字体的石刻两百余段,就被称为“东南碑林”了。直心痒得冰寒也想上去刻一把,只是怕担了“破坏文物”的罪名,再加上也没有练就可以直接在石上写字的铁指神功,所以只好作罢。
山间的险路有时仅宽尺许,两侧若非石壁突兀,即是老树垂枝,再么古藤葳蕤,或异花吐芳。总之变化无穷,扑朔迷离。在一险要处,还筑有空中楼阁。这倒是冰寒自己取的名字,何哉?因其在绝壁之侧,仅内侧筑于石上,而外侧有如一鹰翅凌空伸出,其势险也,其气大也,其意佳也,称之为空中楼阁,想是不过分的。
最令我难忘之物是从喝水岩回来的一顿饭菜。进食之所在涌泉寺山门进去不远的放生池边之素食馆。馆内摆设甚是平常,但饭菜颇有特色——全是素食,调制亦用素油。在这个时候,我才发现僧人的待遇——尤其是嘴巴的待遇并非很差。虽然是素食,但千万不要以为只有青菜胡萝卜之类,那就大错特错了。首先有各色山上的蘑菇(这可是好东西!低脂高蛋白,有利肠胃,还可减肥养颜!),吃来滑嫩爽口。然后是各种颜色和形状的豆制品。乍一看,还以为是吃上贝壳蛏子了呢!没想到入口才知非也,原来是用豆子做的仿制品,形状倒是象极了真的蛏子及贝壳,倒是取了名字叫素蛏、素贝。看来和尚也是馋荤的,并且可以找到合适的替代品而且味道还不差,至于其它,尚有笋、菜之类。这餐饭的确是别有风味。
很难得那里还有四川的茶师,拿着极长嘴的大茶壶泡出香醇的茶来。饭罢,便坐到户外阳台上喝茶。此时阳光正藏于树后而未直射阳台,清风掠着香樟和枇杷的叶子送来沙沙的轻响;对面一颗不知名的老树上生着些兰花(此又为鼓山之一特色景观),影子投进下面绿绿的放生池里。隔了池,是台阶,通往寺院,那边香火缭绕,僧人们诵经的声音就随着这香火有些虚缈地飘啊飘地散入林间……

❺ 洪汝含《鼓山游记》序的作品原文

作文游山记最难。未落笔时,搜索传志,铺叙程期,洋洋洒洒,堆故实于满纸,但数版别人财宝而已,权于一种游情了不相关。即移之他处游亦可,移之他人游亦可。拘而寡韵,与泛而不切,病则均焉。
记游如作画,画家必须摹古,间复出己意着色生采,自然飞动。及乎对镜盘礴,往往难之。乃以为画不必似,盖远近位置,木石向背,逼真则碍理,两为入耳。法既不伤,于境复肖,又何以似为病也?
友人洪汝含氏,作《鼓山游记》。余读之,初若不汲汲于游者。或为岚翠招之,或为友朋动之,或自崖而返,或登顶者再。惟随其兴之所适,及乎境之所奏,故其为记,亦不为传志故实之所窘缚,与夫年月里数之所役使。神情满足,气色生动,嘻笑戏谑,皆成文章。以如意之笔术,夺难肖之画工。此所谓合作也。传《诗》之《葛覃》曰:“葛者,妇人之所有事也。为是诗者,咏歌其所有事,而又及其所闻见,言其乐从事于此也。”噫!汝含氏之游,可谓乐矣,是宜记。

❻ 洪汝含《鼓山游记》序的作品注释

[1]故实:即典故。
[2]岚翠:山气呈现的翠绿。
[3]适:至,住。
[4]奏:通“凑”。会合。
[5]合作:合于法度。
[6]传《诗》:《诗经》毛亨传。传:解说经义的文字。

❼ 鼓山游记

偏向鼓山行

福州的东边,有座山叫做鼓山。传说山顶有一巨石如鼓,每当风雨交加,便有簸荡之声,故名鼓山。颇有苏轼的《石钟山记》

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的味道。趁得一个难得的好天,自己也充一回这当初的文豪,亲自将这石鼓来一个小考

,徒当周末闲暇时光,聊以自慰了。
海拔969米的鼓山耸立于榕城福州东郊,闽江北岸。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名闻遐迩。西晋尚书郎郭璞在《迁城记》中就有"左旗

右鼓,全闽二绝"之赞。
来到了山脚,从山下的地图得知,登鼓山有三条途径:一是从山下东侧的一条盘山公路走行直达涌泉寺前停车场;二是在山脚

做缆车直达鼓山十八景;三是在公路和索道中间有一条石阶古道,走2000多级台阶的之字形,蜿蜒而上,穿过途中的七亭后进

山门直达涌泉寺。想来机动车的山路吵闹太多,空中索道会让爬山变得没有兴致,因此索性与大队人马一起登上了古道。
可以说,丝毫不差的说,鼓山是福州人的后花园,首先,鼓山的面积广阔。将全部的福州人填将进去,恐怕也未必能塞满‘其

次,鼓山不收门票,这也造就它的“亲民性”。
看着山脚嘈杂的涌动的人群,内心升起了一股动力,索性快马加鞭的向山顶奔去。
鼓山的风景,总体来说还可以称之养眼的,真正的赏心到未必。一路上颇为繁多的石刻体现了山的一定的文化内涵,可惜这石

刻的年代并不久远,大多是清末民国年间的,论到历史性来说,是远远不能和三山五岳相比的。这里的石刻有这里的特色,无

论那“登山有益”的公益性宣传口号,还是由早期的爱国运动工商联合会篆刻的“国货救国”,都体现出鼓山的年轻与时代特

色。不合目的事情似乎在每个风景区都可以看到,大片石刻上经常爬满了照相的游客,石头边缘由于土质坚硬,成为不少人上

山的捷径,这不能不说是鼓山的一个莫大的悲哀。
鼓山的山上路上,几乎每400米就有一个亭子供人休息,这样算来加上山顶山脚,一共是有7个亭子的,说也奇怪,每经过一个

亭子,人流似乎减少了一些,使得上山的道路愈加通畅,小亭子中,是一些同任何一座山上一样的卖着所谓的纪念品的摊贩,

间或有一些投球套圈的把戏,吸引了众多的看客。对于这些,我是不大感冒的,依旧继续我的上行的路。
一路上的索道与爬行人群的百态让这本不枯燥的旅途更加充满生机,到了山顶。人群又是骤然增多,熙攘着将本不宽敞的山顶

的观景台填满,让人失去了看的兴致。好在山顶还算地域阔绰,找寻得一个空旷的地方一览福州市容:闽江占据了画面的最左

边,白纱后面是隐约的高楼,中州岛的黄色隐匿在绿色的江面中,看不分明;光明港从画面中间割裂开来,让景致更为均匀的

分布。
鼓山的半山顶,还算平坦。到鼓山名刹涌泉寺的路上,充满了佛教意蕴的雕刻,当然也成就了无数围观的看客,成为默契的一

景!
隐约觉得前面传来了佛教的音乐,嗅到了香火的气息,眼前苍翠掩映下的山路变成了佛教红墙夹成的甬道,一位僧人缓步前行

,我跟随他恍入无人的境地,来到了寺中。
涌泉寺,始建于五代后梁开平二年,闽王王审知重兴。面临香炉峰,背枕白云峰。相传因寺前有罗汉泉涌出地面而得名。相传

涌泉寺所在地原是一个深水龙潭,有毒龙占据,时常出来危害百姓。唐建中太守裴胄请灵峤禅师入山来诵华严经降龙,并在龙

潭边建一个小寺,名为华严台,不久后荒废。至五代后,闽王王审知大兴土木,填潭建寺,并到闽侯雪峰寺邀请神晏法师来涌

泉寺住持,取名"国师馆"。宋朝正式赐额"白云峰涌泉禅院",明永乐五年赐名"涌泉寺",清康熙皇帝钦笔御颁"涌泉寺"泥金匾

额。寺前的一对千陶佛塔让人感叹建构的精美。喝水岩前各处搜罗来的石刻更是叫人叹为观止。颇有泰山顶上的气势。
连战对石鼓名山的历史早有所闻。第二次来访大陆的时候亲自拜谒古刹,颇感称意。在方丈室,喝着普法法师用涌泉寺甘泉冲 泡的香茶,听普法法师说古道今,亲切的笑容始终挂在他的脸上。
到了涌泉寺之后,大部分人选择了回程。看着山顶的雷达站,我知道我的路还没有走完。登一座山,对于我来说,是一定要登

顶的!
走了剩下的山路,知道这里才是鼓山真正的发源地:老鼓山,也就是山顶真正有石鼓的地方。而这经典却被埋没在人声鼎沸的

旅游中,往年的徐霞客,或者是苏轼这些真正考究山水,把玩自然的人是愈加少见了。
从所谓的新鼓山到老鼓山的公路上,真的可以说人迹罕至。这宽阔的道路真的是埋没于荒山野岭中了。不时的可以看到朱漆写

的“前往老鼓山”的字迹。顺着小路走进去,是偏离公路的一小段山路。荒草将阶梯隐没在其中,用手拨开竹叶,另一番天地

才得以显现。眼前突然显现一块大石,上面的石刻上的朱漆早已褪去。字体苍劲有力,没有了山下那种经过后人加工刻画的做

作,显得更加真实。用手拂去刻痕中央的灰尘,算做对前人工匠的纪念吧。
之后的路,依旧是山路与公路的交替,那“往老鼓山”的提示不断,心中的目标愈加渺茫。好比西方的探险家追逐海盗的藏宝

图一样不知前方的路究竟如何。就在我的精力支撑不住疲惫的身体的时候,眼前突然出现了一片开阔的空地。面前一座山峰,

极顶,是一块上面系着丝带的大石,这便是真切的鼓山所在了。鼓山得名的真正处所,反而如今成为配角,也许人们追逐的文

化也走上了时尚的道路,将本源忘记了吧。走到山顶,抚摩着这被人们遗弃的自然的精灵,我想他应该是有灵性的,他也许曾

经暗自悲痛,可着灵器毕竟不能左右现今人们愈加追求简约的生活方式。人们只要登山赏景,至于那景色后面的文化内涵,大

部分是懒得去发掘的,再说,就算真正的发掘出来,又有谁人会去重视呢?
在鼓山顶四望,东边的福州市区的痕迹已经是很模糊,几乎分辨不清了,西边是闽江口,其间行驶着众多船只,与鼓山顶对望

的,是同样秀颀的鼓岭,福州早在很久以前是一片汪洋,这里的众多的山自然有了海蚀风貌,一座座山头被昔日的海水打磨得

光滑有加,在那凹陷的地方,可以见到一丛丛绿树生长出来,为棕色的背景上增添了一点亮色。人的心理,总是不会满足现状

的,看着鼓岭,就总觉得这边的风景似乎不比那边的好,可惜腿脚已经没了气力,只好望山兴叹了。
从老鼓山下山,途中需要经过一个叫白云洞的地方,起初还以为是一处颇深的山洞,到了眼前才知道,只不过是面前的一处凹

陷向内的山崖罢了。因洞在海拔700多米处,常常是“白云混入、咫尺莫辨”故称“白云洞”。洞上方由一块百丈大小的方壁

横盖,叫“一片岩”。距地面2米多高,作为屋顶,其下面有宽约6米、长约40余米的石坪,前面围上石头,称为“良心寺”。

洞旁有一清泉,一股水流从高涧悬注而下,由于最近的少雨,那种据说是水流激荡的声音我是无缘听到,只是看着那涓涓细流

慢慢的低落而下。爬山的烦躁的心情不由得平静下来。
过了白云洞,是一溜的石砖路,这路一般的游客是不怎么走的,只有附近的山民或者是和我一样喜好刨根揪底的人才喜欢。走

在浓荫遮盖的山路上,与外界似乎完全隔绝一般,静静的,只有鸟的鸣叫与不时传来得流水的声音。享受一个人的后花园,这

样的惬意也只有经过了艰苦的探询才能够体会得到吧。
少顷,眼前的小路尽头是一块偌大的岩石,下方仅有一小块可以让人通过,颇有一夫当关之势。这样的景点,在国内的众多名

山是屡见不鲜的,只不过在那些地方,反倒成为了游客怨声载道的瓶颈,此时一人独自穿越石洞,心下多少是有些惴惴不安的

,生怕石头掉下。走的时候,天真的用手将石头“擎着”。其实若是石头真的掉了下来,我可真的是重演螳臂当车了。
过了石洞,眼界豁然开朗,一块大石上凿出了下山的道路,拉着铁链慢慢向下走,身旁是从山上一直流下的泉水,水声淙淙,

可是没有多大气势,只是薄薄的将石头覆盖了一层,那种飞流直下的气势是半点也找寻不到的。也许这水一如福州人的生活一

样,平静而恬淡。在瀑布下的一个小水坛濯洗手足,凉凉的感觉真的是“可以清心也”。
经过了陡峭的山路,山脚下的路好比有意设置成供人放松的,平直宽敞的路边,头顶是一层一层交替覆盖的树干与枝叶。阳光

透过来洒在地面,颇有日剧中那让人觉得浪漫的场面,可惜此时我的身旁却没有人可以偎依,抑或倾诉,只有一个人向自己吐

露心声了。回眸望过去,刚刚被我征服的鼓山依然是傲然的挺立。先前的所谓的征服产生的喜悦一扫而空,人依旧是要拜服于

自然的魄力的,一千年以后,我早已经灰飞烟灭,只能任凭我的灵魂与鼓山共舞��

❽ 洪汝含《鼓山游记》序的作品赏析

此文选自《晚抄明二十家小品》。此文借为友人的《鼓山游记》作序,论述了有关游山记的写作方法问题。作者认为写游山记,要“随其兴之所适,及乎境之所奏”,而不为传志故实所束缚和年月里数所役使,也就是要写出独具个性的“游情”。这对后人作游记文也颇有启发。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