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明朝遗址
⑴ 明朝四大军事重镇都是哪几个,北方的有宣府和大同,其余两个是什么
明朝洪武年初,朱元璋在北方设辽东(今辽宁辽阳)、大同、宣府(今河内北宣化)、延绥容四大军事重镇。
不久又设宁夏、甘肃〔在张掖〕、蓟州〔今天津市蓟县〕三镇,其镇守为武职大臣,提督则为文职大臣。又以山西镇巡统驭偏头三关,陕西镇巡统驭固原,也称为太原、固原二镇,这九镇统称“九边”。九边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绵延万里。
嘉靖年间明廷于北京西北增设了昌平镇和真保镇,万历年间又从蓟州镇分出山海镇,从固原镇分出临洮镇。
九边重镇是明朝同蒙古残余势力防御作战的重要战线。
(1)大同明朝遗址扩展阅读
辽东镇
总兵初驻广宁(今辽宁北镇市),隆庆后冬季驻东宁卫(今辽宁辽阳市)。管辖的长城东起丹东市宽甸县虎山南麓的鸭绿江畔,西至山海关北锥子山,全长970余公里。
延绥镇
总兵初驻绥德州(今陕西绥德县),成化以后移治榆林卫(今陕西榆林市)。管辖长城东起黄甫川堡(今陕西府谷县黄甫乡),西至花马池(今宁夏盐池县),全长880多公里,在大边南侧另有“二边”,东起黄河西岸(今陕西府谷县墙头乡),曲折迂回,西至宁边营(今陕西省定边县)与大边墙相接。
延绥镇长城遗迹多被积沙掩埋,局部地段被推平做了公路,尚有夯土墩台存在。
⑵ 明朝大同总兵官更重要,还是宣府总兵官更重要
明朝大同府 属山西承宣布政使司,属山西行都指挥使司;宣府属京师,属万全版都指挥使司。权根据名字 宣府总兵官应胜一筹。
宣府镇(镇城所在地即今天的河北宣化)被称为九边之首,所以总兵官也应该更重要。
宣府镇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特别是明朝建都北京之后,宣府镇更是保卫京都,防御蒙古族南下的咽喉之地;大同府为京师西北屏障。
宣府镇的职务设置级别较高。宣府镇设镇守宣府总兵官一人,驻宣府镇城,并且总兵官挂印称将军。九边重镇中总兵称将军者有六个,分别是: 大同曰征西前将军,辽东曰征虏前将军,宣府曰镇朔将军,甘肃曰平羌将军,宁夏曰征西将军,延绥曰镇西将军,六大军镇将军中以“镇”字为将军号的只有两个,规格上高于“征”、“平”字打头的将军。
综上所述: 宣府总兵官更重要。
⑶ 明代宣大总督、蓟辽总督所辖的宣府、大同、蓟州、辽东分别是现在那些地方
宣府镇是现在的张家口市宣化区,大同镇是现在的山西大同市,蓟州镇是河专北遵化东的三屯营属,辽东镇,东起凤凰城(今凤城县),西至山海关,长一千九百五十里。
蓟辽总督,全称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兼理粮饷。节制顺天、保定、辽东三抚,蓟州、昌平、辽东、保定四镇。嘉靖二十九年设蓟州总督,次年改为蓟辽总督。清初废。蓟辽是一个地理概念,指的是今天北京,经山海关一线到锦州直至辽河的地区。
(3)大同明朝遗址扩展阅读:
宣府镇占冀州地,秦汉为上谷郡;辽太宗会同元年(公元938年),后晋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献给契丹后,属辽国;金灭辽后属金;元属中书省上都路;明属京师,属万全都指挥使司。
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论宣府镇长城地理形势时说:宣府,“南屏京师,后控沙漠,左扼居庸之险,右拥云中之固”,诚边陲重地。
宣府镇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特别是明朝建都北京之后,宣府镇更是保卫京都,防御蒙古族南下的咽喉之地。
宣化府于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设置总兵官,始称宣府镇。
⑷ 大同明朝末的辅国将军是谁啊
吴达海(1601-1654):穆尔哈齐四子。崇德元年(1636)随睿亲王多尔衮,攻沙河县、专南和县、魏县、临洺关属有功。三年,随扬威大将军贝勒岳托,在开平、三河、赵州、临清、安邱、临淄多次击败明兵。四年封三等辅国将军,后晋升三等镇国将军。五年,任镶白旗梅勒章京(副都统)。七年,擢任刑部参政。顺治元年(1644),随睿亲王多尔衮入关,追击李自成农民军至延安府;又随豫亲王多铎南征,由河南至潼关。次年叙功,加二等辅国将军。三年,随多铎征讨苏尼特部,击败土谢图汗及硕罗汗兵。四年,以考满称职加一等辅国将军。六年,率师往大同,征剿叛镇姜瓖。八年,封固山贝子,任都察院承政。十一年(1654),奉命前往福建镇压郑成功,中途因病重返京,至家数日而卒。谥襄敏。
⑸ 明代宣府镇、大同镇的长城构筑范围及过程是什么
宣、大地区是长城的主要防御地段,是瓦剌、鞑靼威胁北京的主要方向,土木堡之役瓦剌也先的主力就是从宣、大入侵的。宣、大地区是整个长城的突出部,明初承担着支援开平、东胜的重任。开平、东胜内迁后,就成为主要防御地段,担负着拱卫京师、确保山西、保障京师左侧安全的重大任务。河套弃守后,它的任务就更为艰巨,地位也更显突出。因此,卫所密集,精兵劲卒多聚于此。分设两镇,以责专成,但在大敌入侵时,为统一指挥,密切协调两镇的行动,所以明廷又设宣、大总督,以统一这一地区的重大军政事宜。
宣府镇镇治设在宣府,管辖东起居庸关东北的四海冶,西到大同镇口台一段长城及其防守事宜。大同镇镇治设在大同,管辖东起镇口台,西至偏头关、老营堡一段长城及其防守事宜。
宣、大长城的位置:从四海冶经龙门所(今河北赤城东)、独石堡、张家口、万全、高山卫(今山西阳高)、大同镇口台、杀虎口(今山西右玉北)到老营堡,全长920公里。
明成祖朱棣对宣、大地区“重门御暴之意,常凛凛也。”“自宣府迤西迄山西,缘边皆峻垣深壕,烽堠相接。隘口通车骑者百户守之,通樵牧者甲士十人守之。”其诏书云:“各处烟墩,务增筑高厚,上储五月粮及柴薪药弩,墩旁开井,井外围墙与墩平,外望如一。”
总督余子俊、翁万达、杨博等,都曾积极主张并修筑了长城。
成化二十一年(1485),明宪宗诏以第二年四月完工,但未能完成。
嘉靖二十六年(1547),宣、大总督翁万达“请币银六十万两,修大同西路,宣府东路边墙凡八百里,”诏许之。
宣、大长城有所谓外边、内边和内三关,翁万达所说的极边就是外边,次边就是内边,内三关就是倒马关、紫荆关和居庸关。这样,就在宣、大主要防御方向上构成了大纵深防御。以后又根据科臣的建议:“垣上宜筑高台,建庐以A火器。”作了进一步的加强。
⑹ 明朝繁荣发达边关重镇宣府,大同为什么在清朝衰落成这
奥妙就在于“边关重镇”这四个字上。
明代在边关重镇和隘口普遍开设“互市回”,宣镇、大同答在身为要隘的同时还兼具商贸重镇的身份。与北方满、蒙各族开展的边境贸易日进斗金,也促成了“晋商”这个阶层的出现。
但是到了清代,由于清政府推行满蒙一体,不面向蒙古设防,大同、宣镇等地都成为了普通的内地城镇。丧失了边境贸易特权和便利的北方关隘衰落也就毫不奇怪了。
⑺ 大同作为明朝边防重镇,为何频发叛乱
大同之所以多次发生叛乱,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朝廷当时的政治局面。除此之外,还有几次发生争是因为修建军堡造成的。也就是因为这个重镇多次发生战争,才让这个城镇的地位大大降低。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三个原因造成的。
第3个原因就是蒙古部落的强大。这个原因其实属于外部原因,因为当时这个城镇的军队多次与蒙古之间展开激烈的斗争,但是蒙古军队的实力也越发强大起来。据统计,大同镇总共遭受到了60多次蒙古军队的进攻,这些进步也会让军队将士的军事实力大大下降。由于热血军队将士有非常大的外部压力,也让将士和统领之间有着非常大的矛盾。
⑻ 明代宣府镇和大同镇分别辖有哪些地方
宣府镇辖有延庆、怀来、龙门、万全、宣府、怀安、镇虏、天成、高山、阳和等15个卫和四海冶内、渤海、龙门、长安容、倒马关、紫荆关、美峪、镇边城、白羊口等26个所。
大同镇辖有大同左、右卫、玉林、云川、威远、平虏等14个卫和高山、井坪等7个所。
⑼ 明朝大同府天成卫所在区域现在还有边墩存在吗有的话,都叫什么名字
天镇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战国时为赵国延陵邑,西汉建延陵县,唐设天内成军,容辽代改为天成县,明代又改制为天成卫、镇虏卫。
你问的是天镇县城,边墩在天镇县和河北怀安马市楼交接,开始一直沿着山西和内蒙的省界到了阳高县。
边墩有很多。
具体自己网络 雁北长城徒步
⑽ 明朝四大军事重镇都是哪几个,北方的,就知道宣府和大同,求解其余两个
明朝洪武年初,朱元璋在北方设辽东(今辽宁辽阳)、大同、宣府内(今河北宣化)、延绥容四大军事重镇。
不久又设宁夏、甘肃〔在张掖〕、蓟州〔今天津市蓟县〕三镇,其镇守为武职大臣,提督则为文职大臣。又以山西镇巡统驭偏头三关,陕西镇巡统驭固原,也称为太原、固原二镇,这九镇统称“九边”。九边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绵延万里。
嘉靖年间明廷于北京西北增设了昌平镇和真保镇,万历年间又从蓟州镇分出山海镇,从固原镇分出临洮镇。
九边重镇是明朝同蒙古残余势力防御作战的重要战线。
(10)大同明朝遗址扩展阅读
辽东镇
总兵初驻广宁(今辽宁北镇市),隆庆后冬季驻东宁卫(今辽宁辽阳市)。管辖的长城东起丹东市宽甸县虎山南麓的鸭绿江畔,西至山海关北锥子山,全长970余公里。
延绥镇
总兵初驻绥德州(今陕西绥德县),成化以后移治榆林卫(今陕西榆林市)。管辖长城东起黄甫川堡(今陕西府谷县黄甫乡),西至花马池(今宁夏盐池县),全长880多公里,在大边南侧另有“二边”,东起黄河西岸(今陕西府谷县墙头乡),曲折迂回,西至宁边营(今陕西省定边县)与大边墙相接。
延绥镇长城遗迹多被积沙掩埋,局部地段被推平做了公路,尚有夯土墩台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