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晏堂遗址
『壹』 留住圆明园废墟就是留住强盗“作案现场”,著名的废墟石头位于圆明园哪个位置
圆明园最著名的废墟石头是西洋楼景区的大水法,在圆明园遗址公园的东北角。
圆明园始建于康熙46年(年),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园组成。占地350公顷(5200余亩),其中水面面积约140公顷(2100亩),有园林风景百余处,建筑面积逾16万平方米,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
圆明园遗址公园建成于1988年,仅存山形水系、园林格局和建筑基址,假山叠石、雕刻残迹仍然可见。在“西洋楼”旧址建有园史展览馆,供人瞻仰凭吊。
(1)海晏堂遗址扩展阅读
“圆明园”,是由康熙皇帝命名的。康熙皇帝御书三字匾牌,就悬挂在圆明园殿的门楣上方。对这个园名雍正皇帝有个解释,说“圆明”二字的含义是:“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意思是说,“圆”是指个人品德圆满无缺,超越常人;“明”是指政治业绩明光普照,完美明智。这可以说是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标榜明君贤相的理想标准。
“圆明”是雍正皇帝自皇子时期一直使用的佛号,雍正皇帝崇信佛教,号“圆明居士”,并对佛法有很深的研究。著有《御选语录》19卷和《御制拣魔辨异录》。在清初的佛教宗派格局中,雍正皇帝以禅门宗匠自居,并以“天下主”的身份对佛教施以影响,努力提倡“三教合一”和“禅净合一”,是佛教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康熙皇帝在把园林赐给胤禛(后为雍正皇帝)时,亲题园名为“圆明园”正是取意于雍正的法号“圆明”。
『贰』 海晏堂的圆明园建筑
海晏堂由正楼和后工字蓄水楼【锡海】组成,是最大的一处欧式园林景观。海晏堂正楼朝西,上下各十一间,楼门左右有叠落式喷水槽,阶下为一大型喷水池,池左右呈“八”字形排列着我国十二生肖人身兽头铜像(圆明园兽首铜像)。每昼夜十二个时辰,由十二生肖依次轮流喷水,正午时,十二铜像口中同时喷射泉水,这些铜像是西方人设计,在中国制造的,融东西方文化于一身俗称“水力钟”。
此建筑物是仅次于远瀛观的圆明园标志性建筑物,其地位仿佛帝国大厦在纽约地标中的地位一般。
现今圆明园内兀立的几根精雕的异国情调的方石柱,是原“方外观”遗址,它是乾隆帝的宠妃——容妃在圆明园居住时作“礼拜”的地方(容妃信奉伊斯兰教)。由“方外观”东望,三合土高台前有一个3块巨石刻做的蚌壳,游人都愿在上面留影。远望,这个大蚌壳就像一朵硕大无比的莲花,这便是当年“海晏堂”的西门。
这座洋楼一反中国皇家建筑的传统,坐东朝西,因此西门即为正门。门外平台当年左右对称地修了石阶和扶梯式的流水下坡石槽,槽壁就是扶手墙;墙边的水流分级下泻,形成折叠瀑布,直入下面的水池;水池内有12只铜铸的小动物,按中国地支顺序,铸成12属相的样子,代表12时辰。每到一个时辰,相应的小动物就喷出水来,到午时则12只小动物一齐喷水,这就是十分有意思的“水力钟”,其实,它的原理和我国古代计时器——“铜壶滴漏”的原理一样,不过经由洋人点化,又富于中国味,在皇帝眼里,就成了新奇、合意的动态游娱之物。 “海晏堂”的中心建筑是一座11开间的“工”字楼,楼南楼北也各有小型喷泉池。此楼即是附近各喷泉群的供水楼。楼东西两头为提水用的水车房,中段平台楼下边是海墁高台,台上砌蓄水池,俗称锡海,一次可蓄水160余立方米。初建时提水机械是蒋友仁设计的龙凤水车,用人力“蹬攀”;三四年后就改安辘轳,用大罐打水上楼。
用砖石砌成高台,高台上修有贮水池,供应周围喷泉用水。贮水池周围用锡板包严,防止渗漏,故称“锡海”。“锡海”能储水180吨,贮水是用“龙尾车”(靠机械原理将水位提高的一种水车)向上输送至“锡海”,然后再利用地心引力使水经过铜管流向喷泉。可笑的是,设计“水法”的法国教士蒋友仁,在乾隆三十九年病逝,宫内未留下此技传人,没有人能够修整、使用“龙尾车”。每逢皇帝游园,只好劳累小太监汗流浃背提水上楼,俟皇帝驾临再开水闸放水,皇帝离去,喷泉也就没有了。 作为最大规模的欧式建筑,这座建筑物西方巴洛克的成分还是超过百分之六十,其十二生肖喷泉更是成为其象征。很多人都忽视了海晏堂后面的蓄水楼,海晏堂前方的大贝壳以及罗马废墟般林立的第一层大部分石柱也成为了圆明园的象征之一。当然,由于建筑规模比方外观宏大,所以第一层的石柱并不显眼,又因为被大台阶所遮挡,故而过去大多数人看海晏堂都看其第二层,而今天人们也要很费力的绕过前方的大台阶寻找海晏堂的第一层。海晏堂和其他西洋楼建筑一样,被焚烧后只焚烧了屋顶,但是石料遭到军阀盗运,第二层连同第一层天花板被拆光,第一层石柱和墙面多半保存,至于那十二生肖喷泉,恐怕也只能在博物馆里见到部分头部了。
『叁』 圆明园中的大水法遗址,为什么被称为中西营造艺
大水法遗址远景
大水法遗址,位于北京圆明园的长春园北部,是以西洋式石龛式建筑为背景的一组喷泉为主体的景观,主要形成谐奇趣、海晏堂和大水法三处大型喷泉群。大水法位于方外观遗址以东,在远瀛观残迹平台以南。大水法的西洋式石龛以北紧靠远瀛观平台,石龛前水池为半圆海棠形,水池中央有一鹿,东西各有猎犬五只,由口中喷出水射向鹿。水池外东西各有一座十三层方形喷水塔,位于水池中,由汉白玉砌成,层层喷水,水塔周围的池中也有喷水。
皇家园林之中,何以会出现这样一个有着明显西洋色彩的建筑群?这就和明清以后来到中国的欧洲传教士有着密切关系了。大水法是欧洲传教士蒋友仁(P. Michel Benoit)设计和监造的。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皇帝希望在皇家园林圆明园中建筑一座西洋化的宫殿,殿内外部都要装置自动喷水机,由乾隆帝信赖的意大利人传教士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介绍朋友传教士蒋友仁参加设计工作。蒋友仁精通数理,他参考了欧洲许多有关喷水池的建筑书籍,并用数学知识校对与文献资料,设计了圆明园的喷水工程。
大水法工程最终完成于清代乾隆二十四年 (1759年) 前后,蒋友仁为其取名为“大水法”。“水法”一词原是喷泉(fountain),清人借用此词称呼“人工喷泉”,故命名之。据说英国使臣马格尔尼、荷兰使臣得胜等,都曾参观过水法奇观。据马格尔尼回忆称,此喷泉若全部开放,有如山洪暴发,声闻里许,在近处谈话须打手势。
而如此华美绝伦的建筑精品,最终难逃悲剧命运。咸丰十年(1860年),包括大水法在内的几乎整个圆明园都被英法侵略者焚毁抢掠,无数珍奇重宝或被付之一炬,或被窃至国外。许多传世国宝自此成为灰烬。1900年八国联军之役,使得其愈加破败。1910年(宣统二年)后残存的石屏风雕花石心被载涛运往朗润园内,1977年运回原处。今天大水法遗址仍在那里默默处理,无声地诉说着近代中国的屈辱与希望。
『肆』 关于圆明园海晏堂的野史 海晏堂的典故 故事 新奇有趣一些 现代白话文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北郊,与颐和园相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万春园组专成,也叫圆明三园。圆明园属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之一,面积五千二百余亩,一百五十余景。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有“万园之园”之称。清朝皇室每到盛夏时节会来这里理政,故圆明园也称“夏宫”。圆明园始建于1708年(康熙46年),最初是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禛的。1860年,圆明园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焚毁,现仅存遗址。圆明园规模宏伟,运用了各种造园技巧,融会了各式园林风格,是中国园林艺术史上的顶峰作品。遭焚毁后的圆明园遗址在新中国成立后开始被保护起来,1956年北京市园林局开始采取植树保护措施,1976年圆明园遗址随成立专营机构。1988年6月29日,圆明园遗址向社会开放。
『伍』 圆明园海晏堂被毁前旧迹图 圆明园遗址 请回答:(1)兔首和鼠首是在中国近代史上哪次战争
(1)第二次鸦片战复争制。 (2)①1840—1842年,英国,鸦片战争;②19世纪60至70年代,英俄,阿古柏侵占新疆;③1894—1895年,日本,甲午中日战争;④1900—1901年,八国联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⑤1931—1945年,日本,日本侵华战争(或抗日战争),等等。 (3)方式一:以国家名义,通过外交途径索回。理由:这些属于因战争而流失的文物,根据有关国际公约,应当归还中国;方式二:国家通过与拥有者协商购回。理由:文物的拥有者是通过购买等方式获得的,需要获得一定的经济补偿;方式三:国家通过法律程序索回。理由:这些文物是通过非法途径流失到国外的,文物的所有权永远属于中国。方式四:以个人或民间团体名义与拥有者协商(或竞拍)购回,并捐赠给国家。理由:让流失海外的珍贵文物回归祖国是一种爱国义举,己有许多珍贵文物通过这一方式回归祖国,等等。 |
『陆』 被外国侵略者烧毁的皇家园林是圆明园,现存的一处喷泉遗址叫什么
大水法来遗址(Dashuifa Site)是北京源圆明园中西洋楼景区(Xiyanglou,European Palaces)的一部分。西洋楼景区的主景就是人工喷泉,时称“水法”,特点是数量多、气势大、构思奇特。主要形成谐奇趣、海晏堂和大水法三处大型喷泉群,颇具殊趣,是中西方文化的精髓。
『柒』 圆明园大水法遗址是在哪一年被英军焚毁的
圆明园大水法遗址是在1860年被英军焚毁的。
大水法遗址(Dashuifa Site)是北京圆明园中回西洋楼景区(Xiyanglou,European Palaces)的一部分答。西洋楼景区的主景就是人工喷泉,时称“水法”,特点是数量多、气势大、构思奇特。主要形成谐奇趣、海晏堂和大水法三处大型喷泉群,颇具殊趣,是中西方文化的精髓。大水法西邻海晏堂,在长春园南北主轴线与西洋楼东西轴线交会处,是园内最为壮观的欧式喷泉景观。1860年,英法联军侵略北京时将圆明园进行了浩劫,其中英军还放火焚烧,今仅存大水法、远瀛观的几个大理石石柱屹立在那里,记录着英法联军摧残中华文化的滔天罪行。
『捌』 大水法的遗址保护
针对游人攀爬大水法遗址的现象,圆明园管理处从2008年十一期间拉起警戒线,制止游客们攀爬,同时每天还将安排专人巡逻。圆明园西洋楼大水法遗址已被黄白相间的警戒线围了起来,在周边设有“爱护文物,人人有责,请勿攀爬,乱刻乱画”的提示牌。前来参观的游客都很自觉地在警戒线外拍照留念。
圆明园管理处信息中心主任杨来运表示,大水法所在的西洋楼景区是圆明园的象征,但一直以来总是遭游客攀爬,还有游客在上面乱刻乱画,给遗址造成破坏;同时,加上年代久远,遗址的部分建筑基础已不太稳固,存在危险。“为制止游人攀爬,管理处在今年(2008年)十一期间便开始采取拉警戒线的方法,这一举措得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他还说,圆明园管理处已向国家文物总局提交了西洋楼景区的保护规划。在规划中,拟在“大水法”景区中间修一条观景通道,“这条通道将依循历史原貌,将以前皇帝进出大水法走的路尽量复原,让游人们也能体验皇帝走过的路。”杨来运称,同时还会设立适合拍照留念的观景台,以方便游客近距离观看遗址。除此之外,保护规划还拟对西洋楼景区内的建筑进行加固,整个保护工程将在一年之内完毕。在保护工程完毕之前,“大水法”景区都将被警戒线圈起来。
2009年1月,圆明园西洋楼景区的警戒线拆除,随之有工人进入,在大水法景点的周边区域安装上铁质的防护栅栏。这些铁栅栏1米多高。此外,还将安装铁栅栏的区域有海晏堂西部的景点贝壳石雕和喷泉池。
圆明园管理处负责人表示,此次安装铁质栅栏,主要是考虑到长期用警戒线可能不太合适,所以用铁质栅栏取而代之。据介绍,大水法后面的远瀛观台基已经出现塌陷情况,需要抢修。一旦维修方案批准之后,管理处将拆除铁栅栏,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对该区域进行加固修整。同时在该区域设立一条专供游客行走的线路,引导游客在固定区域活动。
圆明园罹劫并经百年风雨,大水法附近多以石材为主,残存的巨型雕柱、石龛和石屏风,仍十分醒目、壮观,成为游客必到之处。在圆明园遗址的对外宣传中,也多采用大水法的遗址作为标志性景观。
2008年9月,圆明园公布了官方标识。“圆明园”三个字为篆体,并被演化成圆明园的标志性遗址“大水法”。采用“圆明园”三个字的篆体,并将其演化成圆明园的标志性遗址“大水法”。
『玖』 圆明园当年被掠夺走的珍贵文物有什么
圆明园盛时文物不少于150万件
十二生肖铜像不过是圆明园流失文物中的沧海一粟。
今天在圆明园遗址公园,人们只能看到半废的山水和断壁残垣,很难想象这里曾享有“万园之园”的美誉。盛时的圆明园,有著名景群上百处,清朝数代帝王在150余年时间里精心经营这座集中西建筑风格于一体的皇家园林,乾隆皇帝评价圆明园说:“实天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但如今,人们只能凭想象来揣测百余年前圆明园的风貌。
圆明园究竟有多少文物?这个问题至今众说纷纭。
据杨先生推断,圆明园当年的文物数量不会少于150万件。从清代档案史料、故宫博物院的研究文章以及《颐和园陈设清档》中,他搜集了不少证据:
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皇帝,每年居住在圆明园的时间达半年以上。以乾隆皇帝为例,据清内务府穿戴档记载,乾隆二十一年,全年共393天(因有闰月),乾隆去热河避暑山庄及木兰围场66天,去曲阜54天,居宫内(故宫)105天,居圆明园168天。道光二十四年,全年共347天,道光帝在圆明园居住时间达274天,在宫中居住仅73天。所以,圆明园内的陈设应不比故宫逊色多少。
圆明园园林建筑达20万平方米,比故宫的全部建筑面积还多4万余平方米。除去不会有什么陈设的亭轩的面积,用于园居、祭祀、读书、游乐、存储库房等的建筑面积在19万平方米左右。这些建筑内按一般陈设和库房存储计算文物数量的话,也应不少于故宫内陈设的文物数量。而据推算,溥仪退位时故宫实存文物至少应在150万件左右。
道光年间内务府一份奏折,详尽载明道光十五年奉旨清查宫内及圆明园库贮物件情况:一两重银锞共存569390个,其中宫内存290505个,圆明园存280694个;各式如意1621款,其中宫内存1194款,圆明园存450款;玉砚、笔洗等501件,其中宫内存142件,圆明园存337件;头等瓷炉、瓶、罐等共773件,其中宫内存337件,圆明园存291件……圆明园的收藏情况,由此也略能窥见一斑。
流失海外的圆明园奇珍知多少
1860年,英法联军劫毁圆明园的时候抢走了绝大部分文物。
据当年参加抢劫圆明园的英法侵略军回忆说:为了拍卖从圆明园中抢来的珍宝,他们把赃品“全安排展览在喇嘛庙的大殿中”,其中有各种色调的白的和绿的玉石、古色古香的珐琅瓷瓶、古铜器物、金银的佛像;毛皮制品也特别精致,其中许多都是很名贵的,有黑貂皮、水獭皮、紫貂皮、羊羔皮等;特别醒目的是,还有两三件皇帝的朝服。英军司令格兰特把自己“应得”的那部分分给了士兵,“军官们赠送他一把雕满花纹的赤金酒壶,这是赃品中最精致的东西”。英国女王也得到一份,是两个美丽的大珐琅瓶。
法军司令孟托邦把抢到的两块黄金和碧玉做成的朝笏,一块交给格兰特转献给英国女王,另一块献给法王拿破仑三世。回国后,孟托邦又献给拿破仑三世许多东西:两根将军的装饰杖,用金子做成,中间和两端都镶有很大的宝石,做工极为精细;一件乾隆皇帝御用甲胄(现在法国吉美军事博物馆展出),带一顶战盔;鎏金和釉的铜宝塔;好几个用金子和釉做的神像;许多戒指、项圈、酒杯、漆器、瓷器以及数以千计的珍奇玩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劫掠的圆明园文物通过各种拍卖会等途径流散到世界各地。但大部分还是保存在英法两国。
大英博物馆的东方艺术馆中保存了两万多件中国历代的稀世珍品。英军曾将所劫走的圆明园文物一部分献给了当时的维多利亚女王,这部分敬献文物连同被拍卖的圆明园文物都收进了东方艺术馆。东晋时期大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卷》,乃我国古代卷轴画中的稀世珍品,1860年被英法联军从圆明园抢走;一匹3尺长、2尺高的白玉马,这匹玉马曾被和 从圆明园中窃取,和 被抄家后,玉马被重新放回圆明园,最终还是没躲过被劫掠的命运。
法国巴黎枫丹白露宫中有个中国馆,是拿破仑三世的欧也妮王后建造的。1860年英法联军劫毁圆明园后,侵华法军司令孟托邦将从圆明园抢来的“战利品”献给了拿破仑三世和欧也妮王后。欧也妮王后于是建造了这个中国馆,将这些文物收藏起来。
中国馆内最显著的位置摆放着一座巨大的佛塔,2米高,青铜鎏金,通体各层镶嵌着绿宝石。塔的左右摆放着一对象牙和一对青铜雕龙,与故宫、避暑山庄等处皇帝宝座前放置的青铜龙形制一样,说明这对青铜龙应是圆明园正大光明殿皇帝宝座前的摆放之物。一对金罐和一只金曼扎(藏传佛教的寺庙摆设品),金罐通体如意花纹闪闪发光,金曼扎镶有珍珠、绿松石和红宝石,说明当时圆明园内的摆设有多么奢华。玻璃桌柜里摆放着一串大念珠,这串珠子共有154颗,跟一般108颗珠子的朝珠不一样,这是孟托邦将一串皇帝的朝珠和两串皇后的挂珠串在一起献给欧也妮王后的,没想到欧也妮王后并不满意,因为她早已听说远征中国的军官们个个满载而归。她埋怨孟托邦只带给她这样的礼物,于是孟托邦另外又送她三车宝物,前后总共送了她七车,包括从圆明园抢来的各种青铜器、玉器、瓷器、漆器、金银制品、景泰蓝……
『拾』 圆明园遗址的问题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