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青龙镇大遗址规划
『壹』 青龙镇位于上海是西部的哪里
青龙镇遗址位于上海市青浦区白鹤镇的青龙镇遗址:
在今上海青浦和嘉定两区的交界处,北面就是吴淞江,是上海第一个名镇,建于唐天宝五年(746年)。
参考路线:
地铁2号线徐泾东站 乘坐 白徐线 (或 白徐线跨线定班 ) 19站
纪鹤公路青龙公路站 下车
步行 1.3公里 到 青龙古寺
『贰』 上海市青浦区规划和土地管理局的历史保护街区和古文化遗址名单
崧泽遗址 青浦区赵巷镇崧泽村.
寺前村遗址 青浦区大盈天一村
刘夏遗址 青浦区徐泾镇刘夏天一村
金山坟遗址 青浦区蒸淀大蒸村
福泉山遗址 青浦区重固镇
果园村遗址 青浦区凤溪果园村
凌家角遗址 青浦区沈巷凌家角村
乐泉村遗址 青浦区小蒸乐泉村
千步村遗址 青浦区赵巷镇千步村
泖塔遗址 青浦区沈巷泖岛
骆驼墩遗址 青浦区重固镇中新村
塘郁遗址 青浦镇城东区农业研究所旁
『叁』 上海一座古井发出“声音”,考古队连挖6年后,发现了什么呢
2009年上海市博物馆就已经开始计划为了了解青龙镇的历史而展开发掘和考古工作。青龙镇是唐宋时期的古镇,位于上海市青浦区,当时青龙镇拥有当地最大的贸易港口,是海上丝绸之路代替陆地丝绸之路的起点,因此经济和文化发展也相当繁荣,在考古队后来的发掘中也证明了这一点。但是后来因为河水改道,港口功能逐渐丧失,青龙镇才逐渐没落下来。
随后,考古人员发现了整个地宫中最为重要的文物,是一件木质宝函,由于宝函结构特殊,考古人员并没有在当时就将宝函打开,而是将其迅速进行包装处理送往博物馆专门的实验室。最后根据上海市博物馆展出的展品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木质宝函只是整个结构的第一层,在里面还有三层铁制、木贴金制和银制的宝函,是一个四层套盒。而由四层宝函层层包裹的就是佛塔的至宝:舍利子。
『肆』 上海历史建筑和现代建筑
优秀历史建筑大多是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在上海城市经济文化等诸方面有了相当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于是在新华路、愚园路、华山路、兴国路沿线出现了许多新式里弄、公寓、花园住宅等,如:愚园路愚园新村,沪西别墅,新华路、番禺路外国弄堂,华山路范园等,其形式不同,风格各异,有联列式新里、小高层公寓、独立式花园住宅。书中的虹桥路沿线花园别墅大多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兴建,当时上海城市经济发展中经营的佼佼者、政府官员、外侨商贾,为了避开中心城区的喧闹,在城市西郊开发建造了自己的度假别墅,这些别墅建筑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宽敞的花园。如沙逊别墅是典型的英国乡村别墅;淮阴路200号姚家花园是参照美国建筑师莱特的代表作——落水山庄设计、还有虹桥路2310号罗别根花园等都是上乘的设计作品。境内由于大量居住人口的迁入,一些医院、疗养院、俱乐部等建筑也随之应运而生。如延安西路上海私立妇孺医院、同仁医院、美国乡村总会、伊犁路虹桥疗养院等。
新华路、愚园路、华山路、兴国路等道路两侧的各种风格建筑鳞次栉比,有英国民居、乡村别墅、德国民居、西班牙民居、法国建筑等,与道路、绿化组成的城市空间一同形成了境内特有的市井空间,成为上海城市海派建筑文化的一部分,也记录了上海城市发展的历史步伐。在这之前,西方传教士为了传播西方文化兴办书院、学校,如万航渡路的圣约翰大学(现址为华东政法学院)早在19世纪末就形成了沪上中西合璧的建筑文化。还有江苏路中西女中,引入了美国学院派城堡建筑风格。
总之,境内的历史建筑为上海留下了固化历史的一部分。如今,我们正是在前人走过的历史路径上继续向前,留住这些历史印迹,留住这些历史的记忆,当人们回过头去,回顾一下以往走过的时光,无疑会产生无穷的回味,而这回味的心境一定是美好的,而且智仁者会有各自的感悟。
这本优秀历史建筑集对老上海是回味,对初入区境的朋友,也许能帮助他们对自己所居住、经营地区的历史环境有所了解而融入其中。
上海完整的建筑制
上海是建筑高度密集的大城市。宋淳化二年(991 年)上海始设青龙镇,坊市繁盛,海舶辐辏,一批建筑遗迹尚留存至今。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上海置县,建筑活动日盛,歌楼酒肆大量兴建。历经宋元明 3个朝代的发展,至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上海城市楼宇相连,店铺林立,其中私家园林、会馆建筑成为上海古建筑中的一大特色,到20世纪30年代,上海已初步形成繁华大都市的风貌。
上海古代建筑,在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上达到了较高水平。嘉定孔庙和龙华寺各建筑群格守中国传统的中轴线排列,形制完整,布局严谨;南翔寺双塔和文庙魁星阁是中国木构架结构典型,体现了古代完美的结构工艺;龙华塔和真如寺的地基处理因地制宜,坚实牢固;书隐楼的木雕和砖雕艺术精湛,形象逼真。所有这些均体现了上海在建筑造型和布局、传统的木构架结构、软土地基的处理、装饰彩绘、施工工艺方面的创造性和重要的贡献。
随着上海开埠,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西方的建筑结构、舶来的建筑材料、外国的建筑技术渗入传统的建筑业。
清道光二十年~光绪二十一年(1840~1895 年)是近代建筑业在上海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上海租界形成了新城区,出现了早期外国侵略者的领事馆、洋行、银行、商店、工厂、仓库、教堂、饭店、俱乐部和独立式住宅等新型建筑物。这些建筑物大多是一、二层楼的砖木混合结构的“券廊式”和欧洲古典式建筑。砖木混合结构是对中国传统的木构架结构的第一次撞击。 19世纪70年代出现了老式石库门里弄住宅,这是欧洲联立式住宅与中国传统的立帖式砖木结构的结合,成为上海居民一种独特的房屋类型。这一时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是水泥和钢框架结构的应用,清同治二年(1863年)建造的英商上海自来火房是中国第一座钢结构的建筑。
清光绪二十一年~民国8 年(1895~1919年)是近代建筑业在上海的发展阶段。行政、金融、商业、交通、教育、娱乐等新的建筑类型陆续出现。工业建筑出现了大跨度钢结构车间。随着上海人口的增加,里弄住宅数量剧增,钢结构得到应用,开始向多层建筑发展,出现了5层以上的大楼。清光绪二十二年所建的汇中饭店、清宣统二年(1910年)所建的英国总会、民国4年所建的亚细亚火油公司大楼均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光绪三十四年~宣统二年所建的美商上海德律风公司开创了上海第一座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大楼的纪录。
民国8~26 年是近代建筑业在上海发展到高峰的阶段。出现了大型百货公司、大型饭店、高级影剧院,以及花园洋房、高层公寓。这一时期欧洲现代运动波及上海,从古典主义转向现代主义,钢框架结构在高层成为主要的结构方式。民国12年所建的汇丰银行大厦,民国14年所建的海关大楼标志着西方复古主义的顶峰。民国23年建成的国际饭店,保持远东最高建筑的纪录达48年之久,是现代派代表性建筑。这一阶段还有一批“大上海计划”建筑,国民党上海市政府自20年代筹划,民国20 年动工,民国23年初步完成。30年代还出现了诸如大新公司和外滩中国银行大楼等中西合璧的建筑。这类成功的建筑多为中国建筑师设计。
民国26~38年,近代建筑业在上海处于停滞阶段。日军炮火给上海建筑造成了空前的灾难。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国内战争,上海重大的建筑工程处于停顿状态。
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性质形成了上海近代建筑分布的特点。沿黄浦江一带集中了近代行政、商业和金融业建筑;以跑马厅为中心形成了南京路、淮海路、福州路、金陵路和西藏路的商业建筑;向西沿苏州河、向东沿黄浦江汇集着许多工业建筑;高级住宅主要集中于西区,这是20年代后租界扩张的结果。上海的华界区域,如闸北、沪南和浦东等地有大量的棚户、简易木屋和平房。据民国36年统计,旧上海共有棚户5万余户,解放前夕,全市100户以上的棚户区有322处,13万间,18万户,居住着近100万人口。
1949 年5月上海解放。从此,上海的城市建筑掀开了新的一页。在50年代初期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上海的房屋建筑大多是砖木结构,少量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对象以住宅为主。当时规划建造两万户工人住宅,以解决职工的居住问题,其中曹杨新村是解放后最早建成的工人住宅区。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从1953年开始,除续建曹杨新村外,又新建了凤城新村、鞍山新村、控江新村、崂山新村、日晖新村、玉田新村、志丹新村等住宅区。这些建筑多为2层立帖式砖木结构,以后发展为3~4层的混合结构,楼板采用预制安装。这个时期还建造了一些影剧院、文化馆、学校和具有较高建筑装饰水平的中苏友好大厦(今上海展览中心)。70 年代开始建造较高层数的住宅,康乐路12层住宅、漕溪北路6幢13层、3幢16层住宅是较先建成的高层住宅。其后,雁荡大厦、爱建大厦等高层公寓也相继建造。到80年代以后,高层住宅建筑的比重大幅度增长,新一代的居住区和居住楼不仅规模大,而且布局合理、造型多样、设施配套齐全。
在工业建筑方面,上海解放后不久就开始投入力量改建、扩建一些老厂,如上海电机厂、上海柴油机厂。沪东造船厂、上钢三厂等。从1958 年开始,上海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建筑施工的对象由民用建筑为主转到以工业建筑为主,建设了彭浦、闵行、松江、吴淞、吴泾、嘉定、安亭、高桥、桃浦等工业区。这一时期钢筋混凝土预制装配式结构大量采用,重型厂房钢结构也开始出现,如上钢三厂转炉车间、重型机器厂万吨水压机车间等工程。从60年代到 70年代末,许多不同学科的科学研究大楼、具有1.8万个座位的上海体育馆、高210.5米的上海电视塔等具有较高施工难度的建筑也先后建成。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加快了城市建设发展的步伐。各种新型的、多功能的工业、商业、娱乐、文化、体育、住宅、办公等类型的建筑大面积建造。工业上开始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建设现代化的企业。上海石油化工总厂二期工程、上海宝山钢铁总厂、永新彩色显像管厂、耀华皮尔金顿浮法玻璃生产线工程、施贵宝制药厂等都在这个时期建成。联谊大厦、电信大楼、华亭宾馆、上海铁路新客站、上海游泳馆、上海国际贸易中心、上海影城、中国科学院上海学术活动中心等具有现代特色和各种使用功能的建筑也相继建成。同期,每年还有几十项上海市重点实事工程按期完成。许多建筑不但造型别致,装饰新颖,而且采用现代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这些建筑物的建成,标志着上海建筑施工力量的发展和施工技术、施工管理的水平。
90 年代,上海城市建设进入大规模发展时期,上海建筑施工行业每年在建工程多达1万多项,其中如黄浦江三座大桥、地铁等大型市政工程、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工程、一批高耸挺拔、风格迥异的高级宾馆、浦东地区大批内资外资高层建筑工程、三资企业的厂房、遍布全市的住宅小区建设及土地批租带动起来的高档商品房、高档别墅建筑、市中心黄金地段结合旧区改造出现的多功能商务办公中心、金融中心建筑以及一些高级装饰工程等都是这一时期的建筑成果。
『伍』 上海的青龙镇在哪里啊
上海历史上于唐天宝年间(742~755)在青浦置青龙镇,现在只有遗址了。青龙镇位于青浦区北部、吴淞江南岸,为上海地区最早的对外贸易港口,唐宋著名的水乡巨镇,宋代享有“小杭州”之美誉,多年来对青龙镇的研究,一直停留在青龙寺、青龙塔等地面建筑和文献记载上,其地下情况除20世纪80年代开河发现唐代水井外,基本一无所知。近10年来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和青浦博物馆一直有做青龙镇考古的设想,2010年初上报国家文物局,准备进行考古发掘,获得批准。2010年11月底,青龙镇遗址首次考古发掘正式开始,此次发掘重点是勘探调查,局部试掘。发掘中严格按照大遗址的思路规划,在2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选择四个区域考古试掘,总发掘面积300多平方米。此次发掘,发现了唐代生活居住区内的瓷器堆积,唐宋建筑遗迹墙基、铺地砖等,出土了大量唐宋瓷器、砖瓦块等,使青龙镇的考古研究有重大突破。目前,野外考古调查已经结束,室内整理正在进行。
『陆』 上海著名古迹和遗址简介
鲁迅故居、蔡元培故居、黄炎培故居、宋教仁墓、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等。
1、鲁迅故居
位于上海市山阴路上的大陆新村9号。这是一座砖木结构,红砖红瓦的三层楼房.在此期间,鲁迅写了许多战斗性杂文,并编辑《译文》杂志,翻译《死魂灵》等作品。
提倡木刻版画,还编辑整理瞿秋白遗著《海上述林》。1935年致电祝贺工农红军胜利到达陕北,1936年初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等等事情。
2、蔡元培故居
华山路303弄16号三层住宅一幢是中国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的故居,故居房屋已于1984年被列为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3、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简称中共一大会址,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会址位于上海市兴业路76号,是一幢沿街砖木结构一底一楼旧式石库门住宅建筑,坐北朝南。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至7月30日在楼下客厅举行。
4、黄炎培故居
内史第(黄炎培故居),在上海浦东新区川沙新镇新川路218号。原为江苏省川沙厅城王前街“内史第”,清咸丰九年举人、内阁中书沈树镛的住宅。黄炎培故居在第三进内宅楼。
5、宋教仁墓
宋教仁墓是民主革命的先驱、中国民主宪政之父、中华民国与中国国民党主要缔造者宋教仁先生之墓,建于1924年6月。位于上海市闸北公园内。
『柒』 一群人去尘封千年的古墓探险
3月9日下午,“千年古港——上海青龙镇遗址考古展”在上海博物馆正式对外展出。展览汇集了青龙镇历年考古出土的文物精品100余件,以东南巨镇、盛世佛光、丝路遗珍三个板块进行呈现。《澎湃新闻·古代艺术》带您先睹为快。去年12月8日,上海博物馆对外公布了青浦青龙镇遗址考古的重要发现,宣布隆平寺塔基及地宫的开启与发现,出土了大量珍贵的佛教文物。而在此前的2010年——2016年,上海博物馆考古部组织的发掘出土了来自福建、浙江、江西等窑口可复原瓷器6000余件及数十万片碎瓷片。这些在地底下埋藏了千年的文物,在上博文物修复师的悉心修复下,一改往日出土之初的残败与破碎,以全新面目立于世人面前。就历史而言,青龙镇遗址可谓“上海第一镇”。青龙镇遗址位于今上海西部青浦区白鹤镇青龙村,据明正德《松江府志》记:“青龙镇在青龙江上,天宝五年(746)置”。青龙镇的置镇比唐天宝十年(751)上海最早设置的华亭县还早五年,比今天依然兴盛的朱家角、七宝老街、南翔、枫泾等古镇都早好几百年。唐宋时期的青龙镇被称为“东南巨镇”,是“富商巨贾,豪宗右姓”云集之地。到南宋时期,青龙镇因海上贸易的兴盛,市镇规模越发可观,镇上有“三亭、七塔、十三寺、二十二桥、三十六坊”,时人誉为“小杭州”。
『捌』 崧泽遗址到青龙镇遗址多少公里
上海市青浦区崧泽古文化遗址至青浦区青龙古寺,两地之间最短路版程距离约11.8公里左权右,驾车最短路程距离约13公里左右,途经路线有沪青平公路、崧华路、北青公路、赵重公路、青龙公路,全程驾车所需时间约29分钟左右,共经19个红绿灯路口。
『玖』 我想问下上海有多少历史遗址或者建筑搬迁或者拆除 还剩余那些 举例越多越好 谢谢
请搜上海 “优秀历史建筑” 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名单,以及“历史街区”名单,很多的,好像有几千个吧
『拾』 上海这片地方的历史有多长有什么考古发现
一直以来,人们印象中的上海,只是一座近代新生的城市,鸦片战争之后走向繁华的“东海渔村”,所谓“百年看上海”,历史非常浅薄,犹如“暴发户”一般。
然而,上海“控江连海”,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又背靠江南膏腴之地,是对外贸易的超级良港,古人难道视而不见?近年来,上海诸多考古发现揭开真相,其中挖出一座古镇,新发现改写上海历史,以至学者感慨:上海已经繁华了一千多年,有着悠久的历史基础。
青龙镇的青龙塔
令人不解的是,作为繁荣程度不下泉州、宁波等海贸港口的青龙镇,为何长期不为人知,以至直至近代,上海还被视为寂寂无闻的“东海渔村”?更为重要的是,这样一个曾经繁荣的港口,为何会消失在历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