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列佛游记评论
1. 名家对 格列佛游记 的点评
格列佛游记》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
它的主题思想是:通过格列佛在利立浦特、布罗卜丁奈格、勒皮他和慧因国的奇遇,反映了十八世纪前半期英国社会的一些矛盾,揭露批判了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和罪恶,和英国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疯狂掠夺和残酷剥削。
《格列佛游记》不但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而且具有比较完美的艺术形式。斯威夫特的艺术技巧有许多地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首先,斯威夫特利用虚构的情节和幻想手法刻画了当时英国的现实。同时他也是根据当时英国的现实才创造出一个丰富多彩的、童话般的幻想世界。斯威夫特的幻想世界是以现实为基础的,而现实的矛盾在幻想世界中则表现得更为集中突出。比如一六八八年政变后,托利党和辉格党争权夺利,互相攻计,而实际上他们都代表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利益。斯威夫特抓住了议会党派斗争的本质特点,创造了小人国的高跟党和低跟党。这些虚构的情节就把现实表现得更为强烈、更为集中、更为典型,而且更带普遍性。十八世纪初年的英国虽然距今有二百多年,可是我们今天读了《格列佛游记》,还深深地感到它的许多情节仍有现实意义。现在资本主义国家也有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政党争权夺利,揭开它们的外衣来看,还不都是代表着反人民的统治阶级。帝国主义表面上侈谈和平而事实上是在扩军备战等等,和小人国的情形又有什么不同呢?《格列佛游记》的艺术魅力也就在这里。斯威夫特的幻想和现实是和谐的、统一的,格列佛在小人国、大人国、飞岛、马国的遭遇各不相同,但都安排得合情合理,毫无破绽。他每到一个幻想国度都受到不同的待遇,绘声绘影,使作品具有艺术的真实感,这种真实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从而使讽刺达到高度的效果。
2. 格列佛游记人物评析
格列佛:是十八世纪英国的普通人,他热爱劳动,刚毅勇敢,心地善良。他在游历之中,洞察到社会现实的日趋堕落,得出英国社会并不文明的结论。格列佛的形象,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者。作者将自己的种种美德赋予笔下的人物,格列佛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而对别人关怀备至。格列佛是个正面的理想的人物。他总是坦率地叙述自己的弱点和错误,而对自己的优点则只字不提。他谦逊好学,努力用新眼光去认识新的现实。他从不自暴自弃,纵使将他当作玩物到各地供人观赏,仍泰然自若,保持自身的尊严,以平等的姿态与大人国的国王交谈。他勇于帮助小人国抵抗外族入侵,但断然拒绝为小人国国王的侵略扩张政策效劳。
http://ke..com/view/79427.htm
3. 怎样评价《格列佛游记》
《格列佛游记》是一部童话色彩极浓的政治讽刺小说。构成这部小说讽刺魅力的主要因素有两方面,一是匠心独运的反语手法,一是作者通过虚构对英国进行的穷形尽相的刻画。
在反语的运用方面,斯威夫特在这部小说里可以说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他通过格列佛以冷静的口吻对事物作出不动声色的评价,虽然他有时把善说成恶,把恶说成善,但只要我们稍加注意,就能读出作者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通过虚构来影射英国的现实,在这部小说中可以说比比皆是。小人国中的小人;飞岛国中形形色色的官僚、政客、学者等等,不一而足。他们的所作所为,基本上都是当时英国统治阶级的变形体现。如小人国中的国王,只不过比其他人高出一个指甲盖,就格外地显得尊严,不但在国内作威作福,而且野心勃勃,想做整个世界的皇帝。这不能不让我们联想到当时的英国统治阶级对爱尔兰的统治和奴役,在海外大肆扩张殖民地的行径。
4. 急求格列佛游记的摘抄和评论!!
摘抄1:
随船医生格列佛出海途中不幸遇到风暴,船只触礁,格列佛随风漂游到一个尚不知名的陆地上。他发现这个地方十分奇异:到处出现的东西、动物、人都比自己所生活的国家的物事与人小十几倍。他被众多士兵包围,由他们动用起重机、吊车等把他作为从未见识过的庞然大物带到京城,押送到皇宫。他逐渐了解了这个国家的一些情况和独特的法律、学术、风俗。这个叫作利立浦特的国家是个小人国,公民身高只有六寸左右,皇上在臣民面前颇显高大威严,原来他要比众人高上一个手指甲呢。
格列佛在小人国真是大开眼界,他见识了这里奇特的官僚选举制度。作者在这里并非故意耸人听闻,而是要借该国国王制订的荒唐选举制度达到辛辣讽刺的目的。谁都知道,一个国家各种官员都应该是有正义感、责任心并且各有所专的人群中的精华,他们要把国家利益、民众疾苦放在心上。而利立浦特的官迷们则一心只为讨得皇上欢心,因为皇上只把在丝线上跳得最精彩的人任命为朝中重臣,所以大家无一例外地从小就苦练这个本领。那么,即使跳得再高玄,此人也不过是个技艺超群的杂耍艺人,又与官职何干呢?由此,皇帝的昏庸、专横,群臣的无能,百姓的生之疾苦便在这荒唐透顶的景象背后清晰地浮现出来。
点评1:
虽然格列佛起初以为小人国与英国毫不相像,但实际上小人国却是英国的写照。透过那看似荒谬的逻辑,我们看到的是:国王比他的臣民只高出一个指甲,却狂妄地自命为头顶天的宇宙统治者,以其无常的喜怒决定老百姓的命运。官吏们也无需德才兼备,只要跳绳跳得高,就可得到高官厚禄。小人国的两党以鞋跟高矮为区分标志,这里影射的是当年英国的托利党(即保守党的前身)和辉格党(后来发展成自由党)两党政治;而吃鸡蛋时是从大头敲开还是从小头敲开之争,则指的是天主教与新教(亦称清教,即加尔文教派)之间关于教会仪式的无稽之争。为了这一区区争端,竟导致了小人国的内战,甚至殃及邻国。由于小人国里的警察制度和诬告成风,格列佛不得不逃离那里。
摘抄2:
“我对我国过去一百年中的重大事件所著的一番历史的叙述另他大为震惊,他断然宣称,那些事不过是一大堆阴谋,叛乱,残暴,愤怒,疯狂,仇恨,嫉妒,淫欲,阴险和野心所能产生的最恶的恶果。”
点评2:
这句话狠狠的批判了那个时代社会的残暴和不断向外扩张的野心,讽刺了社会的黑暗,与现在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启发我们要珍惜现在这个文明的社会,并要努力创建出更好的社会。
5. 格列佛游记人物评价
格列佛:
和鲁滨逊一样,是一个天生喜欢冒险,不甘寂寞与无聊的人。他记忆力很强,善于学习和观察,善于思考,有独特的思维,性情朴实温和,对人态度友好,举止善良,容易与人交往,知恩图报,有君子之风,愿意将自己所了解的先进的思想知识和他人一起分享,愿意帮助朋友,为了朋友他甘愿冒生命危险,也会随时准备抗击一切对朋友不利的人。同时他聪明机智,有胆识,处事圆滑合理,说话巧妙伶俐,做事坚决果断,能够急中生智,对于面前的困难不退缩,勇敢面对,能够见机行事,抓住一切机会追求自由,有着极强的自信心,相信自己能够成功。他为人坦率,爱国,也十分姑息自己的面子,对敌视他的人充满了仇恨、厌恶与鄙视,但敬重高尚的人、知识丰富的学者。总的来说他是一个具有质疑精神,酷爱真理,有忍耐力的游者。
利立浦特王国的财政大臣佛利姆奈浦:
佛利姆奈浦是利立浦特国王的一个宠臣,对于国王他一味阿谀奉承,为了能够讨好国王,他会想方设法让其开心,甚至愿意做出威胁自己生命安全的行为来得到国王的欢心。反过来对人民却颐指气使,看不起平民,认为他们比自己低级。佛利姆奈浦有才能和本领,但却不将此运用到正途上来,没有为百姓做多少好事。他心眼极其狭小,忌妒心强,对于党派斗争十分熟悉,痛恨比自己有能耐的人,并且睚眦必报,喜欢暗地里给人打小报告,污蔑他人,做事毒辣。狠得下心来,不计后果,不惜一切代价寻找机会来进行打击报复,不给对手留下丝毫的余地。在格列佛看来,他有阴暗乖僻的本性,狡猾奸诈,口蜜腹剑,并且多疑,猜忌心很强,甚至会无端地怀疑自己的至亲和至爱,是一个受人鄙视的人。
我刚好有这本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哈~~
6. 对<格列佛游记〉的评论````
《格列佛游记》是18世纪英国杰出的作家江奈生 斯威
夫特的代表作,是一部游记体的讽刺小说.小说主要叙述主人公外科医生格列佛在航海中遇难而流落到三个幻想中的国家,在那些国家的所见所闻.第一卷写格列佛在航海中因翻了船,结果成为小人国俘虏,在小人国,先是为了报恩而帮他们把敌人的船都拉过来,立下功劳,但渐渐地对国王的无止境的野心感到不满,于是逃到对方的国家去的故事.第二卷写他在从另一个小人国回来的时候,不幸遇到强大的风暴,被遗弃到一座荒漠的岛上,被一个巨人富农"捡"去,沦为摇钱树,受尽百般折磨,病得奄奄一息,最后被主人当玩物卖给皇后.在他和一个侍从到海边散心时,又被一只大鹰当食物刁走,途中获救的故事.第三卷则记述他的船被海盗所袭击,因他"出言不逊"而被他们放逐到海上随风飘流,到达飞岛国,然后描写飞岛国奇怪的"拍手","天上之音",怪异的设计学院以及墨水饼干等等.丰富多彩的现象,着实让读者大饱眼福.作品通过主人公离奇的经历和遭遇,反映作者对当时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敏锐的观察力,揭示了英国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黑暗和不断向外扩张的野心家的面貌及对国内人民的残暴性,并极力宣扬人们应"脚踏实地"地活着,不要迷恋于未来可能实现的美梦之中,寓意非常深远.
7. 格列佛游记 句子&点评
英国作家乔纳复森•斯威制夫的《格列佛游记》。小说以辛辣的讽刺与幽默、离奇的想象与夸张,描述酷爱航海冒险的格列佛,四处周游世界,经历了大大小小惊险而有趣的奇遇。
游记中的大人国、小人国的离奇故事深深吸引了每一个人,然而印象最深的1710年格列佛泛舟北美,巧遇了荒岛上的慧因国,结识了具有仁慈、诚实美德的慧因国国王的故事。在慧因国的语言中没有“撒谎”和“欺骗”这样的字样,人们更不懂他们的含义。他们不懂什麽是“怀疑”,什麽是“不信任”。在他们的国度中,一切都是真实的、透明的。
简单介绍一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8. 格列佛游记评价
小说第一卷中所描绘的小人国的情景乃是大英帝国的缩影。英国国内托利党和辉格党常年不息的斗争和对外的战争,实质上只是政客们在一些与国计民生毫不相干的小节上勾心斗角。
小说的第二卷则通过大人国国王对格列佛引以为荣的英国选举制度、议会制度以及种种政教措施所进行的尖锐的抨击,对英国各种制度及政教措施表示了怀疑和否定。
小说的第三卷,作者把讽刺的锋芒指向了当代英国哲学家,脱离实际、沉溺于幻想的科学家,荒诞不经的发明家和颠倒黑白的评论家和历史家等,以及英国对于爱尔兰的殖民统治和压迫的揭露。
小说第四卷,作者利用格列佛回答一连串问题而揭露了战争的实质、法律的虚伪和不择手段以获得官爵的可耻行为等。
综观小说的全部情节,《格列佛游记》政治倾向鲜明。它的批判锋芒,集中在抨击当时英国的议会政治和反动的宗教势力。
<格列佛>通过了描写作者4次遇险,写出了作者看透了当代的腐败,以讽刺的方法,抨击了当时腐败的社会
9. 格列佛游记赏析
1.格列佛游记》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它的主题思想是:通过格列佛在利立浦特、布罗卜丁奈格、勒皮他和慧因国的奇遇,反映了十八世纪前半期英国社会的一些矛盾,揭露批判了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和罪恶,和英国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疯狂掠夺和残酷剥削。《格列佛游记》不但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而且具有比较完美的艺术形式。斯威夫特的艺术技巧有许多地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首先,斯威夫特利用虚构的情节和幻想手法刻画了当时英国的现实。同时他也是根据当时英国的现实才创造出一个丰富多彩的、童话般的幻想世界。斯威夫特的幻想世界是以现实为基础的,而现实的矛盾在幻想世界中则表现得更为集中突出。比如一六八八年政变后,托利党和辉格党争权夺利,互相攻计,而实际上他们都代表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利益。斯威夫特抓住了议会党派斗争的本质特点,创造了小人国的高跟党和低跟党。这些虚构的情节就把现实表现得更为强烈、更为集中、更为典型,而且更带普遍性。十八世纪初年的英国虽然距今有二百多年,可是我们今天读了《格列佛游记》,还深深地感到它的许多情节仍有现实意义。现在资本主义国家也有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政党争权夺利,揭开它们的外衣来看,还不都是代表着反人民的统治阶级。帝国主义表面上侈谈和平而事实上是在扩军备战等等,和小人国的情形又有什么不同呢?《格列佛游记》的艺术魅力也就在这里。斯威夫特的幻想和现实是和谐的、统一的,格列佛在小人国、大人国、飞岛、马国的遭遇各不相同,但都安排得合情合理,毫无破绽。他每到一个幻想国度都受到不同的待遇,绘声绘影,使作品具有艺术的真实感,这种真实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从而使讽刺达到高度的效果。
2.
格列佛游记》是一部奇书,它不是单纯的少儿读物,而是饱寓讽刺和批判的文学杰作,英国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一生中读了不下六次,他说:“如果要我开一份书目,列出哪怕其他书都被毁坏时也要保留的六本书,我一定会把《格列佛游记》列入其中。”在这本书中,斯威夫特的叙事技巧和讽刺才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反映。
作品的主人公里梅尔·格列佛是个英国外科医生,后升任船长;他受过良好教育,为祖国而自豪,在职业和政治两方面似乎都颇有见识,可是他本质上却是一个平庸的人,而斯威夫特正是利用了主人公的这种局限达到了最充分的讽刺效果。 全书由四卷组成,在每一卷中格列佛都要面临常人难以想象的特殊情况。
第一卷写的是格列佛在小人国(利立普特)的遭遇,格列佛与利立普特人的大小比例为十二比一,那里的居民身高仅6英寸,格列佛置身其中,就像一座“巨人山”。起先他被小人们捆了起来,但后来由于他表现温顺并答应接受某些条件,小人国国王同意恢复他的自由。此时,该国正遭到另一小人国(布莱夫斯库)入侵,格列佛涉过海峡把敌国舰队的大部分船只掳来,迫使敌国遣使求和。尽管格列佛立了大功,但后来因在几件事情上得罪了国王,国王决定刺瞎他的双眼,将他活活饿死。格列佛得知消息,仓皇逃向邻国,修好一只小船,起航回家。
第二卷描述格列佛在大人国的遭遇。在这一卷里,格列佛又一次出海时,遭遇风暴,船被刮至一片陌生的陆地。这陆地叫布罗卜丁奈格(大人国)。那里的居民身高有如铁塔。格列佛一到这里,由“巨人山”一下子变成了侏儒,置身大人国,自己仿佛变成了一个利立普特(小人国)人,比例倒了过来,成了一比十二。在大人国的农夫面前,格列佛像鼹鼠般大小,被农夫当作玩物带回家。为了赚钱,农夫竟把他带到市镇,让他耍把戏,供人观赏。后来他被王后买去,得以与大人国的国王相处。逐渐地,格列佛思乡之情日益浓烈,在一次随国王巡视边境时佯称有病,去海边呼吸新鲜空气。当他在岸边钻进小木箱睡觉时,一只大鹰将木箱叼走。后来木箱落入大海,被路过的船只发现,里面的格列佛获救,终于又回到英国。
第三卷写的是飞岛国。这一卷比较松散,铺得较开,写格列佛以勒皮他(飞岛)游历为中心,兼及巴尔尼巴比、拉格奈格、格勒大锥和日本四个地方的游记。
第四卷描述了格列佛在贤马国(“慧骃国”)的所见所闻。这是历来最为争议的部分。在那里,格列佛遭到智慧而理性的慧骃的放逐,满心怅惘地回到那块生他养他如今却叫他厌恶的故土,愤怒而又无可奈何地与一帮“野胡”在一起度过自己的余生。
在这些虚构的国度里可以找到当时英国社会的痕迹。作品集中反映了18世纪前半期英国社会的种种矛盾,对英国政治制度作了辛辣的讽刺。如小人国里的高跟鞋代表的是当时的辉格党,而低跟鞋代表的是托利党,关于打破鸡蛋是从大的一头打还是从小的一头打的争论反映了宗教战争。主人公格列佛勤劳、勇敢、机智、善良。作品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勾画出一个五彩缤纷的神奇世界。幻想与现实的有机统一是这部作品的最大特点。首版在一周内售完,并立即被译成法文和荷兰文。18世纪末叶出现了改编的小册子。伦敦塔巴特出版社于1805年首次出版了专门的儿童版本,并附有三幅彩色铜板插画。迄今的儿童版本一般只涉及格列佛在小人国和大人国的奇遇。《格列佛游记》对英国和世界儿童文学产生过重要影响,尤其是其勾想手法、离奇描写在英国儿童文学史上有开拓意义。
3.该书通过里梅尔·格列佛船长之口,叙述了周游四国的奇特经历。但仔细体会,却处处揭露着英国社会的黑暗现实,并寄寓着作者的理想。
虽然格列佛起初以为小人国与英国毫不相像,但实际上小人国却是英国的写照.透过那似是荒谬的逻辑,我们看到的是:国王比他的臣民只高出一个指甲,却狂妄地自命为头顶天的宇宙统治者,以其无常的喜怒决定老百姓的命运。官吏们也无需德才兼备,只要跳绳跳得高,就可得到高官厚禄。
小人国的两党以鞋跟高矮为区分标志,这里影射的是当年英国的托利党(即保守党的前身)和辉格党(后来发展成自由党)两党政治;而吃鸡蛋时是从大头敲开还是从小头敲开,则指的是天主教与新教(亦称清教,即加尔文教派)之间关于教会仪式的无稽之争。为了这一区区争端,竟导致了小人国的内战,甚至殃及邻国。由于小人国里的警察制度和诬告成风,格列佛不得不逃离那里。
大人国的人无论体力还是理智都超过了那群“小人”;大人国里实行的是理想化的、有教养的君主政体,国王贤明而正直,经常关怀臣民,法律也是自由和福利的保障。
在大人国国王的要求下,格列佛向他介绍了英国的社会及制度,他的溢美之词在国王的追问下破绽百出。国王对英国存在的营私舞弊、侵略战争和法律不公大加指责,并指出其原因就在于人心的卑劣自私。
飞岛国的科学家脱离人民与实际,从事不着边际的“科学研究”,尤其是对属地的居民,更采取残暴的手段:稍有叛逆,就将飞岛驾临上空,阻隔阳光,或降到其国土上,将居民碾压成粉。这里揭露的正是英国对爱尔兰的殖民统治。
格列佛还到了一个魔术家的国度,在那里回溯了古罗马的政治,对比了英国的制度。此时,他的思想已从支持君主政体变为拥护共和了。不过,他还只是赞美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宗法社会。
如果这种看法还属于“浪漫的倒退”的话,格列佛对智马国的描述,则指出了文明社会对于人类的腐蚀,表明只有生活在自然状态下的人,才是纯洁高尚的。这一观点后来被法国的卢梭发扬光大,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发端。
智马国的居民分为状似野兽的“雅虎”和有智慧、会说话的智马两类。“雅虎”代表了人类的贪欲和败坏,而智马则生活在原始的善良社会。不言而喻,如果人类堕落下去,将与动物无异,那是多么可悲啊!
斯威夫特生活的时代是由培根开创的实验科学和牛顿奠定的古典力学方兴未艾之际。他笔下的小人国和大人国虽是虚构的,但其居民身高分别是正常人类的十二分之一和十二倍。那里的一切建筑和器物,都具有数学比例的准确性,全书结构匀称而明显,这都符合理性思维的要求。
作者简介:
乔纳森·斯威夫待(Jonathan Swift,1667—1745)是英国启蒙运动中激进民主派的创始人,十八世纪英国最杰出的政论家和讽刺小说家。他父亲是定居爱尔兰的英格兰人,早在他出生前七个月就已去世。斯威夫特由叔父抚养长大,就读于著名的都柏林三一学院(以天主教的“三位一体”命名)。在当时,担任教会的神职是穷孩子的最稳妥的出路;但斯威夫特厌恶神学和那些烦琐的哲学课程,他的志趣在于历史及文学。凭着一纸表示不堪深造(其实他后来还是取得了硕士及博士学位)的“特许文凭”,他只好到母亲的远亲邓波尔爵士家去作私人秘书,处境无异于
“识字的奴仆”。不久,他便以见解精辟、讽刺犀利的文章显示了才华。他的一篇揭露政府贪污行径的政论,直接促成了英法停战,以至有人称那项和约为“斯威夫特和约”。他后来虽然成了首相的亲信和女王演说词的起草人,成为别人巴结的对象,但仍以清贫为荣。
斯威夫特没有官衔,给报社审稿不取报酬;哈利首相给他写文章的奖金,被他愤而退回,声明自己不是被雇佣的文人墨客。女王及其要巨终因畏惧他的声望和讽刺文章的影响,将他逐出伦敦。他到都柏林后积极投入爱尔兰人民争取自由独立的
斗争,接连发表了战斗性极强的文论,使英国的殖民政策不得不有所收敛。斯威大特深受爱尔兰人民热爱,在他因匿名作品被当局悬赏缉捕时,人们保护他;在他最后一次访英归来时,人们鸣钟举火,用仪仗队簇拥他返回寓所。斯威夫特晚景凄凉,亲人去世,头晕耳聋,每逢清醒,仍执笔写作,直至七十八岁逝世。
斯威夫特的传世之作中,以《格列佛游记》(Gulliver's Travels,1726)流传最广,也最为各国读者所喜爱。
10. 格列佛游记的作品评价
斯威夫特以幽默丰富了作品的道德含义,以讽刺揭露荒诞,并通过人物性格和叙述框架使人难以置信的事件成为现实,即使《鲁滨逊漂流记》也难以在叙述的刻薄性和多样性方面与其媲美。——(英)司各特
这部小说通过对格列佛到小人国等国的种种遭遇的描写,集中反映了18世纪前半期英国社会的种种矛盾,辛辣的讽刺了英国当时的社会状况。格列佛每到一个国度,都受到不同的待遇,耳闻目睹,无奇不有。作者对每一种情景都做了细致的描绘,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读起来妙趣横生。
《格列佛游记》是一部独具特色的小说杰作。它和18世纪欧洲众多小说一样,继承了流浪汉小说的结构方法,袭用了当时流行的描写旅行见闻的小说,尤其是航海冒险小说的模式,很好的一本书。叙述主人公格列佛在海上漂流的一系列奇遇。它无疑在相当程度上受到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和其他一些游记体冒险小说的影响。然而,《格列佛游记》和他们虽然形式相似,性质却截然不同。它是《桶的故事》和《世纪之战》那类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具有与十八世纪开始兴起的写实主义小说不同的若干独特性质。——吴厚恺《简论讽喻体小说及其文学地位》
文学史对《格列佛游记》的评价:作品假托主人公格列佛外科医生自述他数次航海遇险,漂流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和慧骃国几个童话式国家的遭遇和见闻,全面讽刺,揶揄了英国的社会现实。其中“大人国”和“慧骃国”社会所社会理想虽然保存了宗法社会的原始特点,但却包含着启蒙主义的社会原则和价值观。作者把讽刺对象夸张变形到残酷甚至荒诞的地步,与现代的“黑色幽默”有相通之处。
斯威夫特对英国的政治,尤其对英国在爱尔兰的统治,有亲身的体验和深刻的认识。——杨周翰、吴达元《欧洲文学史》
剧作家盖埃和谢立丹,小说家菲尔丁和诗人拜伦,在他们创作的个别方面,乃是斯威夫特的追随者和继承者。——阿尼克斯特《英国文学史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