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记遗址 » 褒国古城遗址

褒国古城遗址

发布时间: 2021-01-22 19:00:23

Ⅰ 古代名美人

西施——“沉鱼”据说是西施在河边,鱼儿看到西施的美貌以后都忘记了游动,沉了下去。原名施夷光,春秋末期出生于萧山临浦苎萝村(当时萧山未建县,时属诸暨)。天生丽质。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与郑旦一起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于国事,为勾践的东山再起起了掩护作用,表现了一个爱国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后吴国终被勾践所灭。吴灭后西施就失去了音信,关于她的结局有很多种,最有可能的是是被越王装进袋子里抛入水中溺死。
王昭君,姓王名嫱,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她是汉元帝时以“良家子”入选掖庭的。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五女赐之。王昭君入宫数年,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后汉书》卷八十九《南匈奴传》)
玉环(公元719-756年):唐代宫廷音乐家、歌舞家,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开元七年719年农历六月初一生于容州(今广西玉林容县),出身宦门世家,曾祖父杨汪是隋朝的上柱国、吏部尚书,唐初被李世民所杀,父杨玄琰,是蜀州司户,叔父杨玄珪曾任河南府土曹,杨玉环的童年是在四川度过的,10岁左右,父亲去世,她寄养在洛阳的三叔杨玄珪家。
杨玉环天生丽质,加上优越的教育环境,使她具备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性格婉顺,精通音律,擅歌舞,并善弹琵琶。虽为美女,但仍有缺陷:其体有狐臭,因此特别喜欢沐浴。
开元二十二年七月,唐玄宗的女儿咸宜公主在洛阳举行婚礼,杨玉环也应邀参加。咸阳公主之胞弟寿王李瑁对杨玉环一见钟情,唐玄宗在武惠妃的要求下当年就下诏册立她为寿王妃。婚后,两人甜美异常。
开元二十五年十二月初七 杨玉环(719—756),号太真,蒲州永乐人,唐玄宗李隆基的贵妃。杨氏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开元二十二载(734年)她被册立为李瑁的妃子,后又受令出家,天宝四载(745年),杨氏正式被玄宗册封为贵妃。天宝十五载(755年),安禄山发动叛乱,玄宗西逃四川,杨氏在马嵬驿死于乱军之中。
甄洛:河北无极人。无极县现在隶属石家庄市。

郭女王:据考证郭女王大名叫郭照,她是魏文帝曹丕的皇后,河北广宗人。广宗县现在隶属邢台市。

薛夜来(薛夜来本名薛灵芸):河北正定人。正定县现在隶属石家庄市。

孙仁献(戏曲中称孙尚香):浙江富阳人。富阳市现在隶属杭州市。

杨艳、杨芷:杨艳、杨芷是晋武帝司马炎的皇后,两人均是陕西华阴人。华阴市现在隶属渭南市。

梁绿珠:梁绿珠是西晋大富豪石崇的宠姬,广西博白人。石崇在朝中失势后,赵王司马伦的手下孙秀暗慕梁绿珠,并向石崇索取,遭到了石崇的拒绝,孙秀遂向司马伦进谗言诛杀石崇,石崇临死前对梁绿珠叹息道:“我因你而获罪”,梁绿珠也坠楼自尽。博白县现在隶属玉林市。

Ⅱ 古代汉中是现在的哪个地区

古代的汉中指的是陕西省汉中市。

汉中市,简称“汉”,古称南郑、兴元、梁州、天汉。位于陕西省南部,北依秦岭山脉,南屏巴山浅麓。汉中市因汉水而得名,自古就有“天汉”之美称。汉中是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的源头,陕南地区最大城市,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的重要连接枢纽,也是两汉三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

汉中的历史发展如下:

1、约120万年前,在汉江沿岸的今梁山镇龙岗寺地区就有古人类活动,龙岗寺遗址是我国发现的为数不多的超过100万年的旧石器时代遗存。龙岗寺古人类遗址公园的文化面貌接近北首岭中期前段,属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较早的阶段。

2、夏代,境内有褒国。《国语·郑语》及《史记·周本纪》中均记有夏末褒国国君化龙故事。褒国地望约在今汉中地区中部汉江以北、秦岭以南一带。

3、商代:此地属褒国(汉江以北)及古蜀国(汉江以南)。

4、西周先后属梁州、雍州。境内仍有褒国,为周朝“南国领袖”,又称周南(国务院公布汉中为历史文化名城,称汉中上古时期为周南)。

5、春秋战国时,汉中境内为南郑地,先后分属于秦国、蜀国。

6、战国中期,南郑是秦蜀争夺的要地。前451年,秦国进攻南郑,蜀人一时手忙脚乱,人力粮草等补给供应不上,丢失了南郑,秦左庶长修筑南郑城。蜀人在其后的10余年时间里,不断集结兵力反攻,最后将南郑艰难夺得。

公元前387年,秦国再度大举进攻蜀国,夺取南郑,但不料,蜀国再次反攻,占据南郑。

公元前312年,秦攻楚,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为秦初三十六郡之一,郡治初设南郑县(今汉中市汉台区境内),西汉初郡治迁至西城县(今安康市汉滨区境内)。东汉初郡治复还南郑县(今汉中市汉台区境内)

7、西汉元封五年(前106年),汉武帝在全国设13刺史部。汉中郡隶属于益州刺史部。

8、东汉建武元年至6年(25-30年),郡治改迁南郑(在今汉中市区)。东汉末,张鲁割据汉中,改为汉宁郡;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降张鲁,又改为汉中郡;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据汉中,仍设汉中郡。

9、三国魏景元四年(263年)魏灭蜀汉,分梁、益二州,梁州领八郡,治于南郑。

10、晋太康十年(289年)改设汉国,不久即废。

11、南北朝时,汉中先后属刘宋、萧齐、北魏、萧梁、西魏、北周,境内设梁州、兴州(今略阳县)、洋州(今西乡县),并侨置秦州及70多侨县。

12、隋初,境内仍置梁、兴、洋州,后改为汉川郡、顺政郡、洋川郡。

13、唐代设梁州总管府,后改为都督府,下设梁、兴、洋、集4州;贞观元年(627年),废府设道,汉中属山南道。

14、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后唐、后蜀先后据有汉中,仍设兴元府及洋、兴2州。

15、北宋至道三年(997年)境内置兴元府及洋、兴2州,属峡西路(即“峡路”,路治夔州今重庆奉节)。熙宁五年(1072年)设利州路(川峡四路之一)及所属兴元府,治所均设于汉中。利州路辖秦岭以南、长江以北地区。

16、南宋绍兴十年(1141年)分利州路为利州东、西两路,东路治设于兴元(汉中),西路治设于兴州(略阳);后利州东、西路几经分合。

17、元代为了加强对四川地区的控制,设兴元路于汉中,为隶属于陕西之始。

18、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路为府,设汉中府。

19、清代设陕安道于汉中,辖汉中府、兴安府(今安康市)。

(2)褒国古城遗址扩展阅读

汉中北依秦岭,南频巴山,中部为汉中盆地。汉中盆地是中国著名的粮仓,也承载着汉中绝大多数的人口。这里是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江河分水岭,四季分明、气候温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并因此造就了物种的多样性。

公元前206年,汉王刘邦以汉中为发祥地,筑坛拜韩信为大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逐鹿中原,平定三秦,统一天下,成就了汉室天下四百多年,自此,汉朝、汉人、汉族、汉语、汉文化等称谓就一脉相承至今。

Ⅲ 夏朝是真实存在过的还是只是一个传说,为什么一点遗迹都找不到

由于夏朝的时间离现在非常的遥远,而且是中国的第一个王朝,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夏朝根本不存在,如果夏朝不存在的话,那么中国的历史文明将会排名四大文明古国最后,甚至都没有资格称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那么夏朝到底存不存在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夏朝当然存在过,以下证据可以证明。

还有就是文献记载,《史记》中的商朝世系,已得到甲骨文的验证,所以很多学者认为,司马迁关于夏世系的记述,也不会没有依据,王国维即说,“由殷周世系之确实因之,推想夏后氏世系之确实,此又当然之事也。总而言之,“夏”应该是真正存在的,只是证据可能不足,但是我们要相信,经过研究学者的不断努力,我们能证实夏是存在过的。

Ⅳ 褒国的古代诸侯国

因佐理大禹治水,不辞劳苦,任劳任怨,历经十余载,终于完成了大禹治理洪水,版拯救权华夏子孙于水深火热之际。以有褒氏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分封到今天汉中市以北,建立了诸侯王国。享国时间悠久,历经夏、商、周三朝,褒国的末代国君叫褒珦,亦是周幽王的大夫,因耿直直谏,得罪了昏庸的周幽王,被囚入牢狱。其子洪德为救其父,献褒国美女褒姒于周幽王,以赎其父之罪,得复官爵。后随着西周的灭亡而衰亡。现在在勉县褒城镇及汉台区河东店镇有其遗址。

Ⅳ 褒国国君叫褒什么阿麻烦给拼音…

褒 田字格中的“褒”字拼音:bāo 褒国在今天的汉中市以北,地域包括汉台专区、勉县、留坝县属。褒国的开国国君是有褒氏,其人聪明睿智,勤劳勇敢。因佐理大禹治水,不辞劳苦,任劳任怨,历经十余载,终于完成了大禹治理洪水,拯救华夏子孙于水深火热之际。以有褒氏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分封到今天汉中市以北,建立了诸侯王国。享国时间悠久,历经夏、商、周三朝,褒国的末代国君叫褒珦,亦是周幽王的大夫,因耿直直谏,得罪了昏庸的周幽王,被囚入牢狱。其子洪德为救其父,献褒国美女褒姒于周幽王,以赎其父之罪,得复官爵。后随着西周的灭亡而衰亡。现在在勉县褒城镇及汉台区河东店镇有其遗址。 褒国故址——古褒城(1936年)

Ⅵ 河东店的名胜古迹

陕西多古迹,此陕南小镇也不例外。由河东店北去数里,褒谷入口处,不但有汉刘邦火烧栈回道所在地,还答有著名的摩崖石刻——汉代隶书上乘之作《石门铭》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褒斜栈道沿途,特别是石门内外刻有100多方汉魏至明清的铭文、题诗等,最主要有东汉《石门颂》、《衮雪》(相传为曹操叹褒水滚滚如雪动,即兴挥书于石)、北魏《石门铭》等,是研究古代政治、军事、交通、科技、水利、书法、文化的重要石刻资料,而且在中国书法史上价值也极高。1970年建修石门水库时,石门及其附近栈道没于水库中,特从这些石刻中精选出十三方书法精品凿迁至汉中博物馆,这十三方摩崖遂被称为“汉魏十三品”或“石门十三品”。入山数里便到褒姒铺,就是“烽火戏诸侯”中的主角之一褒姒。褒姒以姒氏为姓,本是古褒国一民间女子,故而以褒姒名之。民女褒姒的故国古褒国的都城据《史记·周本纪》说:在梁州褒城县东二百步。前几年有文物部门在河东店街上电影院附近立了一碑,上书“夏古褒国遗址”。

Ⅶ 古褒国历史简介

古褒国,位于汉中市以北,褒谷口以南的平原上。他是夏禹以国为姓,分封的13个奴隶主统领下的姒性部落之一。他的领土范围,大约包括褒河下游两岸数十平方公里的地方。

褒国是夏王朝的侯服之国,依照夏礼,有向夏天子朝贡的义务。褒国的贡赋,是沿褒水而上,运至渭河,再东渡黄河,运抵河南境内的夏都城。汉中的先民,早在夏王朝时,已经走向了中原。

在夏朝和商朝的近千年漫长历史岁月中,褒国偏隅一方,过着平静的半农耕、半渔猎的聚落生活,中原文化源源不断的越过秦岭,又通过褒国向巴蜀传播。褒国在创造自身文明的进程中逐渐强盛起来。商汤攻舛(注:夏最后一个国君名叫“桀”),周武王伐纣,诸侯纷纷响应。当时褒国在蜀国的势力范围之内,便与蜀人一起参与了讨伐纣王的战争。此后,褒国与周王朝在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日渐密切。

周宣王时,周的德化已覆盖汉江流域。褒国作为周南的诸侯国,臣服于周室。但因秦岭的阻隔,又往往政令不甚畅通,使周王室鞭长莫及,蜀国乘隙不断向汉中盆地扩张,褒国受控于蜀国,不能正常向周王室纳贡。到了西周末年,周幽王便出兵讨伐褒国。褒国的奴隶主褒姁为平息战争,便将国中一个美丽的女孩褒姒献给了幽王。一则家喻户晓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便由此而产生。

褒姒原是一个孤儿,由一对老夫妇抚养长大。据说今河东店镇以东的骆驼坪就是褒姒的故里。因为她光彩夺目的美貌,受到幽王的宠爱,视为掌上明珠。幽王为讨褒姒欢心,一意孤行,废掉王后申后和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为王后,立褒姒子伯服为太子。这件事,不但遭到大臣们的反对,连褒姒本人也不怎么乐意。

申后受到迫害,太子宜臼只好逃到他的外公——申国的国君申候那里躲藏起来。

褒姒是一个性格内秀且又孤僻冷隽的女子。自进宫后,她一直郁郁寡欢,从无笑容出现,俨然一个冷美人。幽王想尽了办法,但始终不得博美人一笑。这时一个叫虢石父的奸臣出了一个馊主意:在骊山上点燃烽火,击鼓向诸侯报警,也许能引得褒姒一笑。幽王听后十分赞同,于是便演出了一幕“烽火戏诸侯”的闹剧,当然,闹剧过后便是悲剧。

话说西周立国之后,西方的犬戎是一大危胁。一直侵扰周的国土。为了传递军情,周王在镐京以东的骊山上修建了高大的烽火台,每遇紧急情况,便点燃烽燧。白天狼烟滚滚,夜晚火光冲天,很远的地方都可以看到,诸侯马上就可以出兵援救。这在西周时代,是一件关乎国家安全非常严肃的事情,周幽王竟把点烽燧这样的大事当成一件玩笑事,其糊涂昏庸可想而知。

烽燧点燃了,各路诸侯急急火火、浩浩荡荡赶到镐京“勤王”,却发现并没有敌兵犯境,这才知道受了愚弄,只得悻悻然撤兵回国。褒姒见诸侯被幽王戏弄,终于大笑起来。褒姒这一笑可不得了,竟让幽王认起真来,接二连三玩起“火”来。由此可见,褒姒决不是什么有心计的美女,充其量只是一个花瓶子式的木头美人,她不但没有阻止幽王的胡闹,反而起了推波助澜的坏作用。“美人一笑值千金”,这得了千金厚赏的恰是奸臣虢石父。“红颜祸水”这个古话便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吧!

再说申侯,一直对幽王废黜他的女儿和外孙耿耿于怀。消息传到镐京,幽王便想攻灭申国杀妻灭子以绝后患。公元前772年,幽王兴兵攻伐申国,申侯忍无可忍,于公元前771年,联合曾国和犬戎,大举进攻镐京。申侯也开了一个很恶的先例,引异族来攻灭本族是不折不扣的汉奸行为,尽管你有千万条的理由,这种做法都是错误的,可以说,申侯是后来吴三桂“借兵满虏覆灭明朝”的鼻祖,后来的汪精卫也是依样画葫芦,历史上汉奸的传承也是如此有序。

再说回来,幽王一见申侯兵临城下,慌了手脚,这个蠢货居然还妄想着再点燃烽火诸侯还会赶来救援。烽火点燃了三天三夜,却没有一个诸侯赶来。结果,周京陷没,犬戎军队进入镐京烧杀抢掠,周京遭到一场浩劫。罪魁祸首周幽王带着冷美人褒姒和美人之子伯服及王室珍宝东逃骊山,跑到骊山脚下被犬戎追兵赶上,幽王和其子伯服都被杀死,那个花瓶子木头脑袋的美人被犬戎掳走了,从此黄鹤杳然,再也没有出现过。就这么一个“美人”,葬送了周幽王的天下和他本人,说红颜是祸水有什么错呢!

西周王朝在“烽火戏诸侯”的闹剧声中以悲剧收场——灭亡了。不知那位冷面美人到了犬戎之国,还能矜持不笑直至老死吗?史无记载,笔者也不敢妄下断语,但愿这个木头脑袋的美人能在犬戎国也能上演类似的闹剧,把夷狄王国也“笑”灭亡了,还算是巾帼女杰,天道好还。惜乎,不曾见过这样的好戏。

春秋时期,东周对褒国已无暇顾及,蜀国的势力控制了汉中盆地。到了战国时期,褒国这块富饶美丽的地方成了秦、蜀、楚三国争夺之地。最终,褒国被楚国并吞,结束了他漫长的建国史。南郑的名称从此便正式出现在中国的版图上。

Ⅷ 真的有 南越古国 这个国家吗如果说女娲是虚构的 南越古国也是虚构的吗

历史上是真实存在过的南越国(公元前203年—公元前111年),是秦朝将灭亡时,由南海郡尉赵佗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后于约前204年建立,于公元前111年为汉武帝所灭,传五世,历93年。国都位于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疆域包括今天中国的广东、广西两省区的大部分,福建、湖南、贵州、云南的部分地区和越南的北部。南越国又称为南越或南粤,在越南又称为赵朝或前赵朝。

Ⅸ 汉中有哪些三国历史文化遗迹,略做介绍

汉中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汉中是汉文化的发祥地,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早在公元前400年以前,汉中就已设郡,迄今已有2400多年历史。著名的历史文化古迹有古汉台、拜将坛、张良庙、蔡伦墓、武侯墓、古褒斜栈道、石门十三品、灵崖寺摩崖石刻等,是两汉、三国旅游热线,其中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武侯墓、褒斜道石门及其石刻,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8处。
古褒斜栈道
在秦岭山脉中,有一条贯穿关中平原的汉中盆地的山谷,其南口曰褒,在今汉口区北25公里;北口曰斜,在眉县西南15公里,长凡235公里。自战国起,就有人在谷中凿石架木,修筑栈道,历代踵继,多次增修,后人就命名为“褒斜道”。汉武帝大加修凿褒斜道250公里,从而出现了“栈道千里,无所不通”的盛况。
褒谷山势险峻,怪石峥嵘,翠峰林立,清净幽雅,四季景色各异。清代文人王晚香将这里概括为“石门二十四景”,石门水库建成后使褒谷锦上添花。石门水库是以灌溉为主的大型水利工程,库容1.05亿立方米,灌溉50多万亩农田,发电装机4.05万千瓦。坝高88米,顶长260米双曲拱坝,造型优美,宏伟壮观,高峡平湖,碧波荡漾,游船、快艇穿梭在17公里长的人工湖上,可尽情浏览湖光山色怡人美景。山间溪流潺潺,清泉涌溢,山瀑流水叮当,水产水禽种类繁多,以大鲵、甲鱼、白鹭等最为珍贵。
褒谷石门是个天然立体文博馆。自春秋战国以来,这是沟通我国中原、西北与西南交通的要冲,在“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上,开凿与架设被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的栈道,石门是栈道最险最奇之处。这里山上水下文物古迹荟萃。古代、近代、现代的道路建筑、水利工程、石门隧道都交织陈列在此。新建的仿古栈道独具一格,飞架在陡壁悬崖上成为古褒斜道缩影;历史上萧何月下追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典故就发生在这里;诸葛亮北伐曹魏常由此出入。开凿于东汉永平年间,采用“火烧水激”而成的石门隧洞,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通车隧道。石门附近有汉代以来文人墨客题留摩崖石刻一百多处,最著名的“石门十三品”“国之魂宝”,被日本书道界称为“汉中石门,日本之师”。曹操“衮雪”;张良“玉盆”;郑子真“石虎”苍劲浑扑,运笔流畅,尤其《石门颂》、《石门铭》自古被作为中国书法艺术的楷模。连城山腰的连云栈道,沿途石刻林立,散布着先祖足迹,淹没于水下的褒姒铺,相传是西周褒国美女褒姒的故里。
山河堰是西汉相国萧何所筑,曹参落成,世世代代浇灌汉中的肥田沃土,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旧址修成褒惠渠,七十年代兴建了石门水库,三个时代水利工程惠泽汉中人民,形成了汉中水文化,水工程独特风景线。
汉中市博物馆(古汉台)
汉中市博物馆是一所地方综合性博物馆,位于汉中市汉台区东大街26号,汉中市博物馆以古汉台为馆址而建立,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其建筑主要依托古汉台原有建筑风格和布局,由自南而北逐级升高的3个院落组成。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相继修建了石门十三品展室、栈道陈列展室、东西华亭、北大门仿古建筑群,重修了望江楼、桂荫堂,整修了庭院园林,形成了以明清建筑为主的园林式风格。
史载,公元前206年,刘邦为汉王时,建都南郑(今汉中城)。刘邦自汉中发迹而得天下,遂定国号为汉。他曾驻跸的宫廷被称为汉台。汉中、汉王、汉朝、汉台,这个汉字竟一脉相承了。宋以至民国时期,汉台为汉中府署所在地。现存的高台建筑作为府署官员的娱乐场所,号为汉郡之胜。
自宋开始,古汉台作为历代汉中府署的游乐场所,一直备受汉中守土官吏的重视,相继修建了天汉楼(望江楼)、桂荫堂、东西华厅、清晖阁以及镜吾池等,成为汉中名胜古迹最为有名者,望江楼也成为汉中标志性古建筑。民国时期,曾在此创为学校和汉中图书馆,尤其是革命先烈陈浅伦,在东华厅密谋组建红29军,望江楼也是革命志士活动的重要场所。
石门汉魏十三品
在古汉台碑廊里,嵌镶着一块黑色大理石碑刻。上面八个大字“汉中石门,日本之师”,是由日本著名书法家种谷扇舟先生题写的。“汉中石门”是指陈列在汉中市博物馆的摩崖石刻精品——石门十三品。古人纪事颂德,将文字雕刻在金属器物上,如青铜器铭文;将文字雕刻在石头上,有碑、碣和摩崖。选择自然山崖为依托,稍事修整后刻上文字的,称为摩崖…详细>>
曹操题“衮雪”二字传说
衮雪二字取材于我国《汉魏十三品》书法佳作。汉建安24年(公元219年),曹操驻兵汉中褒谷口运筹国事,见褒河流水汹涌而下,撞石飞花,挥笔题写“衮雪”二字,后刻于河中巨石上流传至今。
拜将坛遗址景区
拜将坛位于古汉台西南约200米处。由南北分离的两座夯土台筑成。两台高各有三米余。面积与古汉台接近,是当年刘邦驻汉台拜韩信为汉大将军,举行隆重的授印仪式时所筑。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韩信少事项羽未被重用,逃归刘邦,又未重用,再逃至现留坝县内的樊河边,夜间水涨不能渡,被萧何追回。萧何说服了刘邦,择良日,设坛场,拜韩信为大将。
韩信被拜为大将后,首先统帅三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攻取了关中;继而北征东进,逐鹿中原,百战百胜,从军事上辅佐刘邦成就了帝业,建立了西汉王朝。因此,拜将坛是汉王朝的发祥地,亦是不拘一格重用人才,得人才者得天下的历史物证。
南台下西面屹立一尊高大的石碑,正面上刻“汉大将韩信拜将坛”八个大字,背面刻诗一首:“辜负孤忠一片丹,未央宫月剑光寒。沛公帝业今何在,不及淮阴有将坛。”足以看出对于刘邦“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做法,人们是难以接受的。
南台下东边竖一高约2米的碑,是书法家舒同为拜将坛题字。碑背面刻有韩信登坛与刘邦的一段对话,摘自司马迁的《史记·淮阴侯传》。北台亭阁有国民党爱国将领冯玉祥在汉中期间的题联:“盖世勋名三杰并,登坛威望一军惊。”正是这个拜将坛,把具有军事才能的韩信推到了楚汉相争这一军事大舞台,充分展示他的才能,叱咤疆场,所向披靡,助刘邦打下半壁江山。从某种意义说,拜将坛实际上是汉王朝的奠基台。
拜将坛始建于公元前206年,是汉高祖刘邦设坛拜韩信为大将的古遗址,也是刘邦在汉敬祭天地的圣地。
刘邦在汉中设坛拜将后,由韩信统帅三军,仅用了四年半时间,就辅佐刘邦统一全国,成就帝业,建立了西汉王朝。汉人、汉字、汉文化从此发祥
张良庙
汉张留侯祠(张良庙)座落于秦岭南坡的紫柏山麓,南距汉中101公里,北邻凤州76公里,距汉中留坝县城17公里处的庙台子街上。川陕公路横越门首,交通较为方便。2006年05月25日,张良庙作为明至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张良,字子房,汉初大臣。据《史记·留侯世家》载,张良生于城父(今安徽亳州东南),祖与父相继为韩昭侯、宣惠王等大臣。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韩国,结交刺客,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狙击秦始皇未果.传说他逃亡至下邳(今江苏睢宁北)时,遇黄石公老人,并得《太公兵法》.秦末农民战争中,聚众归刘邦,不久游说项梁立韩贵族成为韩王,任韩司徒。项羽杀韩王后,他复归刘邦,为其出谋划策。楚汉战争期间,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楚将英布、韩信和秦将彭越,最后歼灭秦军。汉朝建立后,他被分封到江苏留城,是为留侯。张良与萧何、韩信为“汉初三杰”,刘邦曾称他“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千里外”。
刘邦即位不久,先后杀掉韩信等有功之臣,张良急流勇退,来到紫柏山隐身修行,后人称此地为“辟谷”。

Ⅹ 为什么西安是中国古都之首

因为西安是历史上建都最多的城市。

西安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专一,历属史上先后有十多个王朝在此建都。丰镐都城、秦阿房宫、兵马俑,汉未央宫、长乐宫,隋大兴城,唐大明宫、兴庆宫等勾勒出“长安情结”。

2018年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支持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建成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

(10)褒国古城遗址扩展阅读

西安风景名胜:

1,西安城墙

西安城墙又称西安明城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广义的西安城墙包括西安唐城墙和西安明城墙,但一般特指狭义上的西安明城墙。

2,陕西历史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首批中国“AAAA”级旅游景点,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小寨东路91号,大雁塔西北侧。馆藏文物171.795万件(组),其中,一级文物762件(组),国宝级文物18件(组),其中2件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居中国博物馆前列。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