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遗址观后感
Ⅰ 浙江博物馆观后感
[浙江博物馆观后感]我走进了博物馆的大门,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一个硕大的字——茶,浙江博物馆观后感。接着,我们来到了展厅。我们先走进了茶史厅,这里有各种各样古代精致的茶具,还有许多关于茶的知识介绍,我们还在这里玩有奖竞答题,我还得了个一等奖。其中就讲了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这使我感到莫大的自豪。然后,我们又来到茶萃厅,这里陈列了好多种茶叶,看得我眼花缭乱。我还知道了茶总体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黄茶、白茶,还有加工茶类,如花茶、紧压茶等。最有趣的是紧压茶,紧压茶是用许多干茶压成各种形状制成,可以存放很长时间。展厅里就有好几种形状的紧压茶,有一个南瓜形的紧压茶最逼真,怎么看都象一个大南瓜,非常有意思,我都忍不住想摸一摸。后来,我们又参观了茶事厅、茶缘厅、茶具厅、茶俗厅这四个展厅,每个展厅都有自己的特点,让人看了还想再看一遍。 今天我不但看到了许多从来没看到过的东西,还对我国的茶文化有了许多亲身体会,这次游览可真是满载而归啊。------------浙江省博物馆始建于1929年,原名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是浙江省内最大的集收藏、陈列、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人文科学博物馆,馆藏文物达十万余件,观后感《浙江博物馆观后感》。其中河姆渡文化的陶器、漆器、木器、骨器和象牙制品,良渚文化的玉器和丝织品;越国的青铜器,越窑、龙泉窑、南宋官窑等窑口的青瓷,会稽古铜镜和湖州古铜镜;明清浙籍书画家的作品等,均为闻名遐迩的文化瑰宝。浙江省博物馆旧馆址的一部分为江南著名藏书楼文澜阁。1993年,浙江省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竣工,新馆占地面积20400平方米,博物馆里有几个场馆,分别是历史文物馆、青瓷馆、书画馆、钱币馆、工艺馆、礼品馆、吕霞光艺术馆、常书鸿美术馆、明清家具馆、精品馆等十个展馆。馆舍建筑以富有江南地域特色的单体建筑和连廊组合而成,形成了园中馆,馆中园的独特格局,楼阁亭榭,以长廊逶迤相连,掩映于湖光山色间,成为天堂杭州一处耀眼的文化新景点。浙江省博物馆旧名西湖博物馆,1931年更名为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改称浙江省博物馆。该馆原设历史文化和自然科学两大业务部门,1980年分出历史部文物组,成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984年分出自然科学部,成立浙江省自然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是浙江省内最大的集收藏、陈列、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人文科学博物馆。有关数据显示,该馆馆藏文物十万余件,其中一级品158件。藏品有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的人工栽培稻和漆碗;良渚文化的绸片和麻布;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的各种青铜兵器、青铜农具、印纹陶和原始瓷;从东汉至明代各个青瓷窑系的一批标本;还有大量的古今书画。不久我们参观完了,便回家了。
Ⅱ 写湖州博物馆观后感800字左右
博物馆游览记今天,我和弟弟还有外婆,来到龙泉山脚下的博物馆。一来到博物馆,我感到一股古老文化的氛围。一进去就看见了《烟水万人家》,这一幅景象,这是一个渔翁,他身穿箬笠,手上拿着一根长竹,仿佛是一位年迈的老人正在捕鱼。再往前走,我们又看到河姆渡人的文化,。他们的石斧、石锤等东西,让我开了眼界。接下来我们看到了古代人民晒盐的景象。这是由三维立体电影放的,我们的面前还放着古代晒盐的用具;还有耕织的道具;茶具和余姚古代传统服装等。我们走过“通济桥”,来到了二楼。二楼的景色更美了,一走上去就能看到余姚夜间美丽的景色,没想到在这幅美丽的景色后面是电梯。在往里走,就能看到我们余姚的四大名人的介绍了,我还看到了严子陵的石像呢!马上,你又能看到孙家和虞家的介绍,那介绍仿佛是一本巨大的古书。一旁还有青瓷器、秘色瓷、等瓷器。再向左走,你就能看到用蜡做的人,正惟妙惟肖地唱着姚剧呢!一旁还有介绍毛竹节的电影。哇!这里的果蔬可真多啊!琳琅满目,数也数不清,这些果蔬都是泡沫做的,是我差点分不清了。在果蔬的一旁你还可以看见渔夫打鱼的工具。如果你抬头,还能看见大桥上有许多蜡人在舞狮子呢!桥下还有许多人抬着一个身穿长袍,头带官帽的人。当然,也是蜡做的。它们惟妙惟肖,,和真的一样。两旁还有假人在卖动西呢!有丝绸店、中药店,还有茶馆……啊!沧海桑田,岁月流逝,七千年前的文明圣火,照亮着姚江儿女勤劳智慧,开拓创新的坚实脚步。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余姚,在改革开放春风的沐浴下,古今文明交相辉映,经济更具实力,文化更富特色,环境更加优美,民生更为殷实,正向着和谐宜居城市目标迈进。余姚实验小学 402班 陈欣瑶名师点评:小作者这篇游记,是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来记叙的,首先描述了《烟水万人家》的景致,接着介绍的是河姆渡人的文化,然后上二楼,介绍的是二楼展出的余姚的自然美景、名人文化和风土人情等等,小作者的介绍细致生动,条理清晰,语言通顺流畅,仿佛是一个小导游,带领读者游览了这个好看的博物馆。小作者在作文的结尾,发出了游览博物馆后自己内心的感慨,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让读者感受到小作者家乡的美丽,作文的内容变得更加深刻起来了。(学乐中国特聘教师:罗丹娜老师)2010-7-29 7:29:00
Ⅲ 参观农业博物馆有感
参观农业博物馆有感
11月22日我们参观了北京农业博物馆,这一天浮现在我的眼前的是这一天那精彩绝伦的展品。
我们一早就来到了北京农业博物馆的大门口,老师已早早的在那里等候。8:30的时候我们准时开始了这次参观。不久,老师把我们分成三批,我是第一批开始了二号展馆的参观。一进二号展馆,映在眼前的是一个巨大的雕像:是螺姐等人的雕像,那巨大的镌刻雄伟壮观。往里走是河姆渡人制作简单的工具的复原图,第二个蜡像是他们使用工具狩猎时的蜡像,再往里走是河姆渡人使用农具的蜡像和他们种植的农作物,虽然它们已经碳化可是还得出来那是普通的农作物可是,那时的人们几经会了种植农作物!再往里走是就是农具介绍有铜铲也有石铲更有直辕犁与耧车的运作方式的模型。告别这个展品,一个人正看着一棵树,原来这是贾思勰呀!他写的《齐民要术》中就记载了梨树嫁接的方法。又过了一段时间就是我非常喜欢的农具了有:直辕犁与曲辕犁还有水四犁和锄头的模型最后,我们告别了这个展馆。
出了二号馆我们下一站是三幕电影(呈现5D状态)《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讲了从古代就有了二十四节气来用来掌握农作物的出苗、接穗、丰收的时间古人不但这样聪明,还在冬至后一天写一笔,写就个大字,在字写完之际来临的准时春天。看完之后真是百受收获呀!
令我最最向往的是七号展馆青少年体验展馆,里面有插秧游戏告诉我们插秧也要“横平竖直”杀虫游戏告诉我们一些害虫的天敌,吃饭游戏告诉我们不要暴饮暴食要多吃蔬菜等……..
这次活动真是好呀!让我们玩中学,乐中知。愿我们的文化继续传承下去;愿我们的农业文化源远流长;愿我们……
Ⅳ 学习中国历史有感
学习历史可以启发智能。打个比方,历史就是磨刀石,它最大的作用就是磨利我们脑子中名叫智慧的那把刀。磨刀石不能帮助我们披荆斩棘,只有刀才可以。光是记忆历史是没有用的,只有从历史中学到智慧才是有用的。
学习历史能审时度势。这个世界上,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才。而历史学正是为了培养眼光不局限于当代,而能洞彻事物发展脉络与前因后果的人才,这也就是古人会把历史学当成是领袖必备教育的原因。
学习历史会感动人心。历史是追求真实之道的学问,只有从真实出发才能提炼出真实的道理,也唯有“真”才能打动人心,才能真正改变世界。
另外像:了解我们自己国家、民族的过去,发生的各种事情;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无论是学习还是以后的谈资都是很有用的。
即便上面的你都不认同,但历史是考试必考的,这个重要性、必要性就足够了,你必须学习、学好。
1、历史等文综学习,需要阅读、理解、记忆、掌握运用的知识较多,一定要提高学习效率。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你可能更容易掌握条理化清晰的内容,杂乱的知识点一头雾水,那么你就需要学会梳理自己学过的知识点;你可能擅于听老师讲,自己看书效率低下,那么你一定要抓住上课有限的时间高效的掌握;你可能需要一边听一边勾勾画画写写,纯粹的听纯粹的看都不会让你注意力集中等等,找到自己学习上的一些特性,这样才能有效有针对性的解决。
2、学习掌握速读记忆的能力,提高学习复习效率。速读记忆是一种高效的“眼脑直映”式的学习、复习方法。速读记忆的练习参考《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训练软件》,用软件练习,每天一个多小时,一个月的时间,可以把阅读速度提高5、6倍,记忆力、理解力等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最终提高学习、复习效率,取得好成绩。如果你的阅读、学习效率低的话,可以好好的去练习一下。
3、在学习之后要学会整合知识点。把需要学习的信息、掌握的知识分类,做成思维导图或知识点卡片,会让你的大脑、思维条理清醒,方便记忆、温习、掌握。同时,要学会把新知识和已学知识联系起来,不断糅合、完善你的知识体系。这样能够促进理解,加深记忆。
4、做题练习是少不了的,但不要一味的题海战术,把自己搞得一塌糊涂。做题的时候坚决独立完成、杜绝抄袭、杜绝题海战术。试题你是永远也做不完的,但题型是有限的,要学会反思、归类、整理出对应的解题思路。学习中还要学会阶段性的总结,了解自己最近的学习情况,进行调节和完善。
Ⅳ 乡关何处的读后感
余秋雨的散文是一种典型的文化散文,有着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沧桑感,一种浩然而毫不矫情的雍容与大气,一种俯仰天地古今的内在冲动与感悟,一种涌动着激情与灵性的智慧与思考。
“乡关何处”取自唐代诗人崔颢《黄鹤楼》一诗中的名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在余秋雨看来,作者此时有着强烈的被遗弃感——时间上,古人飘然远去不再回来,空留白云千载;空间上,眼前虽有晴川沙洲、茂树芳草,而家乡又在哪里呢?很能体会崔颢此时的思念与渺茫,故乡远在他方,却又实实在在的存于心中,于是心中渴盼愈演愈浓,直至不能自抑,只能寄托只言片语来渲泻。
故乡不单是那个出生成长的地方,故乡是属于心灵的家园,即使再没落再荒凉,也依然是我们心中最爱最依恋的现实存在。古往今来,多少离家的游子都在焦渴的思念故乡,思念亲人:“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身处异乡,故乡的一切都是牵挂,都是关切,都是浓情。余秋雨的表白是如此的透彻,淋漓尽致!“异已的一切会从反面、侧面诱发出有关自己的思考,异乡的山水更会让人联想到自己生命的起点,因此越是置身异乡越会勾起浓浓的乡愁。乡愁越浓越不敢回去,越不敢回去越愿意把自己和故乡连在一起——简直成了一种可怖的循环……”
艾芜老人折断双腿仍然说:妈妈,我要去远行,世上没有比远行让人消魂。一切远行者的出发点总是与妈妈告别,走得再远心中一直心存一个妈妈,一路上暗暗地请妈妈原谅,当他们回来时自己已经苍老,妈妈已不在,由一种孤儿变成另一种孤儿的暮年远行者老泪纵横,一声“妈妈,我回来了”的呼喊“道尽了回归,也道尽了漂泊”。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 不知何处是他乡。余秋雨讲任何一个早年离乡游子在思念家乡时都会有一种两重性:他心中的家乡既具体又不具体。具体可具体到一个河湾,几棵小树,半壁苍苔;但是如果仅仅如此,焦渴的思念完全可以转换成回乡的行动。然而真的回乡又总是失望,天天萦绕我心头的这一切原来是这样的么?就像在一首激情澎湃的名诗后面突然看到了一幅太逼真的插图,诗意顿消。因此,真正的游子是不大愿意回乡,突然想起某本书上的一句话:“人生本就是一个旅程,借住在何处已并不重要……只要你我的心,一直在那个地方”。
乡关何处?
“男儿立志出乡关,不学成功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
〈1〉 家的意义
家乡可以具体到半壁苍苔,又可虚幻到一种感觉。这便是作者说的“两重性”。
崔颢和李白都自问家乡何在,难道他们真的不记得吗?不知道出生地?不。他们比我们清楚,但,此时的家对他们而言是种感觉:温暖,可依靠,有足够的魅力吸引自己。
大多数思乡文人都是异乡客。身处异乡,自我会加大异乡感,加大家乡的魅力与味道,家乡的味道达到峰值,变为创作的养分,化为另一种人生经历。异乡越美,便会感到家乡越美,思乡越切,由此心理,家乡被吹成了一个五彩斑斓的泡泡,一个梦,乡愁越浓,泡泡越大,梦越甜。可异乡客们都明白,这是梦,所以为了保护心中的梦之泡,“结果,一生都避着故乡,避一路,想一路。”
贺老是少数几个敢去验证梦的真实“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路从何处来”多多少少有些悲凉吧!可这就是真实的故乡。
“诸般人生况味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异乡体验与故乡意识的深刻交糅,漂泊欲念与回归意识的相辅相成。”
只有漂泊者的思想才有“意义”,才能体会思乡这两字的分量。冰心老人离乡百年,白发苍苍时在梦中游回少女时代的家。异乡客对家有更深刻的理解,他们的思想便有更多的内涵。
相信异乡客在遇到触发他们思想之物时,情感远比文字猛烈。一切都是无言的。毕竟,情感本无言,只是我们执拗地用文字描述。
“他们不说理由也不向自己追问理由,抹干眼泪又须发飘飘地走向远方。”
二故乡与语言
语言是文化直接表现,是地域的符号。作者在上海话的攻击下,余姚方言完败,而渐渐的,便忘却了。
“故乡,就这样被我丢失了。”
“故乡,就这样把我丢失了。”
丢失了基本的沟通方式,其内在的传承又会如何?
三、了解
有多少人真正了解自己的故乡?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有多少能大致说清北京这座城市的生长历程?余秋雨老师也是在数年后才偶然晓得余姚出了王阳明,黄宗羲等频频出现在历史课本中的名人,更有千古名窑的存在。谁又能想得到呢?
可这份迟来的知晓并不影响对家乡的崇拜与自豪,反而更添色彩。
生长的土地,仅仅是地,毫无特殊,平凡致极,又怎会想到这里曾有的温度与味道;时间,淹没了这些;现在去追寻,总觉得不可思议。
就我个人而言,深有体会。
我的故乡在山东邹城,全国众多靠煤矿生存的县市之一,平凡,普通,游走街市,嘈杂拥挤,略显混乱,四处乡音,亲切平凡。可就在这里,有一位全国公认的优秀母亲——孟母;有一位世界公认的伟大圣人——亚圣孟子;30公里外有一位中华文化的代表——圣人孔子。这三位伟大的人共同守护着这片土地,守护着华夏大地,共同为华夏文明增添力量与色彩。伟大的人!我从未想过自己与圣贤们如此接近,曾被我归为最平凡的家乡竟这般不平凡!
我非常能体会老师向我们介绍他的家乡时的兴奋,因为我也如此。每当课本出现孔孟圣人文章时,总会情不自禁地向同桌“炫耀”:你看,这里有写‘邹城人’,我的家乡!并不是为了证明什么,只是对家乡的认同感格外强烈,所以高兴,所以不管走到何处,我都认为自己属于这里。
人说时间是最大的破坏者,土地覆过一层有一层沙,过去的都渐渐消逝,只有品德的传承,民族文化的认同不会断代,相反,会随时间的痕迹,加深,加深……大范围而言,民族认同;小范围,地域认同,地区认同(家乡认同)。特别在今天,多数国人为08北京奥运会自豪,为09挫败全球金融危机骄傲,5000年文明更让我们在今天为挺直腰板加份力量。在不察觉瞬间,认同感被植入,在计时器的沙粒的滚动中,增强。
而精神品德的传承更为玄妙。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水土”,我更愿视为“水土风情”,包含自然,人文;人文又蕴藏着长辈的言传身教,上代人的品德随教育,随生活影响着下辈人,所以地区风气需要长时间凝成,同样,也不易别改变。
四、探索
“远年的荣耀负载出元年的恶浊,精美的陶器贮存着怵目的残忍。”
陶醉于文明的兴盛,当蛮夷出现,格外触目惊心,否认,否认,不愿承认,自豪化为震惊。
“与已有的文明成果混成一体,甚至还会悄悄潜入人们心底,是我们在寻找它们的时候常常寻找到自己的父辈,自己的故乡,自己的历史。”
文明或许承载过蛮夷,但这是种进步,有蛮夷到文明的过渡。是文明总有亮点,这些亮点的存在证明了人类想进步的努力,今人看到古人的这些,足以自豪,孰能无过?蛮夷只是过错罢了,所以“能这样,也就够了。”
五、回家
时间终究吹散每个人的味道,消失是必然,留存是偶然。如此怪诞,但作者仍认为自己是余姚人,仍然为河姆渡激动,一个最本质的家乡反而随时间的荡漾,越发浓烈。家乡,已成为一种信仰,一种自豪。
时过境迁,终究物是人非,甚至无非人也非,可这仍是家乡!心中有家,何俱无家!!
念故乡——《乡关何处》读后感
清早,静静的办公室里想起了悠悠扬扬的歌曲《念故乡》,歌声婉婉转转,我的思绪也飘飘缈缈,不禁又想起了近几日正在读着的余秋雨先生的《山居笔记》,是那般凝重,那般沉稳。读着每一个文字,虽然生涩,虽然难懂,却又止不住地想解读,想剖析。每每品读着更多的文字,心中总感到有一种浓厚的气息窒息得令人喘息不畅,但又总是情不自已地被深深地牵引读着又读,于是伤感,沉痛,怨忿,叹息统统聚拢来……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崔颢《黄鹤楼》中的诗句,在余先生看来,作者此时有着强烈的被遗弃感——时间上,古人飘然远去不再回来,空留白云千载;在空间上,眼前虽有晴川沙洲、茂树芳草,而家乡又在哪里呢?很能体会崔颢此时的思念与渺茫,故乡远在他方,却又实实在在的存于心中,于是心中渴盼愈演愈浓,直至不能自抑,只能寄托只言片语来渲泻。
古往今来,多少离家的游子都在焦渴的思念故乡,思念亲人:“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身处异乡,故乡的一切都是牵挂,都是关切,都是浓情。因为余先生曾是异乡人,所以这里的表白是那么透彻,淋漓尽致!“异已的一切会从反面、侧面诱发出有关自己的思考,异乡的山水更会让人联想到自己生命的起点,因此越是置身异乡越会勾起浓浓的乡愁。乡愁越浓越不敢回去,越不敢回去越愿意把自己和故乡连在一起——简直成了一种可怖的循环……”
结尾,品读着余先生被故乡遗弃,心中不禁也凄凉、渺茫起来。是啊,谁又能真正说清自己的祖先曾是何乡人?“乡关何处”大概正是由此而来。但是不禁又想,为什么要让思绪飘得那么遥远呢?只要心中记着一个故乡——或者是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或者是曾经居住的地方……只要心中的思念能有所寄托,只要心中的牵挂能有所倾诉,那也不枉游子的深情了,不是吗?
Ⅵ 湘潭博物馆的作文
星期六,爸爸说要带我去博物馆,我喜出望外,连忙上了车,催爸爸快带我去博物馆。专一路上,我禁不住属满心的愉悦,使我总想高歌一曲。
到了博物馆,走进特别展览,一幢幢房子模型吸引了我,我仔细观察,终于发觉那是鄞州区域的模型。“那儿是东钱湖。“爸爸指着一块天蓝色的地方,对我说。接着,我们看见了鄞州区从1978年到1997年的一些信息。后来,我们来到二楼参观了东方神舟展览馆。里面的青铜礼器多种多样,,一枚戒指上镶嵌着两枚宝石。还有河姆渡场景,里面的原人各自摆着干活的姿势,有的在点火,有的在砍柴,还有的在打猎回来,扛着一只小鹿。 在他们旁边的一只野猪正面对着参观者,好像在凝视着什么。
博物馆里的展览品,使我对古代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Ⅶ 竹颂的读后感
我国人民历来喜爱竹子,中国也是世界上研究、培育和利用竹子最早的国家。从竹子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和精神文化形成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竹子与中国诗歌书画和园林建设的源远流长的关系,以及竹子与人民生活的息息相关中不难看出,中国不愧被誉为"竹子文明的国度"。没有哪一种植物能够像竹子一样对人类的文明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我们把竹子给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带来的作用和影响,称为竹文化。
一、 竹子与中国历史
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已经反映出竹子的使用,确切记载源于仰韶文化。1954年在西安半坡村发掘了距今约6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遗址,其中出土的陶器上可辨认出"竹"字符号,说明在此之前,竹子已为人们所研究和利用,也即是我国人民研究和利用竹子的历史可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新时器时代。汉字起源于原始社会崩溃的仰韶文化,而"竹"字的原始符号则应在此之前就已出现了。在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县河姆渡原始社会遗址内也发现了竹子的实物,可见在原始社会时期竹子和人们的生活有了密切关系。因为只有竹子已为人所用,才须为其创造一种文字符号来表示。
唐代画竹已经盛行,国画中的墨竹就是唐代创始的。宋代以后画竹更具成就。画竹名家层出不穷。大诗人苏东坡是画竹的艺术大师,他的次子苏过是画竹名手,他的至友文与可也是画竹的大家,在画竹方面有高超的技艺。苏东坡关于"胸有成竹"的绘画理论,为千古墨竹画家所趋尚,传统绘画创作所遵循,他的那幅被称为奇作的《墨竹图》,能得"富潇洒之姿,逼檀栾之秀,疑风可动,不笋而成"的绰约风姿。他的著名文章《文与可画赏笛谷偃竹记》是一篇传颂千古的佳作,文章说:"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各朝代画竹名家各有特色,在绘画实践中形成了各种流派。他们画竹都十分传神而逼真, 因此白居易曾在《画笔歌》中称赞"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
清朝画竹也相当兴盛,"扬州八怪"的异军突起又为画竹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局面。我国绘画的传统要求是真实地反映自然景物的客观形态,郑板桥画竹则不但表现了客观对象的天然特征,而且表现了作者的人格、思想和对社会的态度。他不仅留有许多绝妙的翠竹图,还留下了《题画竹六
从人类的生活环境看,竹子也发挥了其特殊的作用,古代先民很早就发现了竹子的特殊防护作用,注重发挥竹子的防护城池和居宅安全的屏障作用,历代取竹子做围篱墙垣,防御盗寇,保护城池和居宅安全。竹林因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弱噪音、净化空气、防止风害的作用,备受人们的青睐,古今人们都不得取之以保护和美化人类的生活环境。
由上可见,竹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领域中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展示了竹文明的风采。因此,竹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正如苏东坡所述:"食者竹笋,居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完善答案 (_灬椛ぺ荼蘼 回答采纳率:51.8% 2009-02-22 14:01 检举 评价答案 是否解决问题(参与评价0次) 能 解 决: 0次 评价成功原创加2!部分解决: 0次 评价成功原创加2!不能解决: 0次 评价成功原创加2!是否原创答案(参与评价0次) 原 创: 0次 评价成功原创加2!非原创: 0次 评价成功原创加2!
Ⅷ 余秋雨 心中之旅读后感
中国当代作家,我最喜欢的是余秋雨,读的最多的也是余秋雨。每次读他的书,都能受益颇多,不仅因为他的文笔,还因他渊博的历史知识。
〈心中之旅〉不是他的新作,只是一本合辑,配上了图片,尽管很多文章都曾出现在他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和〈借我一生〉等书里,但拿起来,还是津津有味地读下去。书里首先回忆了他的儿童时代,那个我们不了解的年代。在故乡浙江余姚(曾发现河姆渡氏族文化的地方),他家是全村唯一点煤油灯的人家,因妈妈又是村里唯一识字的人,所以家里晚上总是聚满了人。有人托妈妈写信,有人托妈妈读信,那时家家都把听信作为象我们现在晚上看电视一样的消遗。还有他跟儿时的玩伴一起嬉戏的情景,在那个贫困年代,小孩子的游戏很简单,可也正因为简单,才容易获得欢乐。书中用大量的篇幅,回忆他的老师,从小学一直到大学,师生情谊,诚挚感人。可那些老师的境遇,因那个无知愚昧年代,而遭受了很多迫害。
余秋雨说:人的生命由时间和空间组成。时间再怎么长,也就百十来岁吧,延长余地不大。但空间就不一样了,伸缩的范围可以非常悬殊。因此,生命质量的落差,很大程度上与空间相关。所以,他一路走一路思考。去新疆喀什,他说:人类是宇宙一群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宇宙是我们的旷野。曾听到过〈出埃及记〉那悲怆的歌声,简薄的行囊,粗劣的衣履,苍凉的目光。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都不清楚。我们除了互相扶持,互相求援,互相关爱,还能做什么?我们因此而还能长途跋涉,因此而还有喜乐,因此而还叫人类。既叹行路难,又作逍遥游;身寄星云,爱及八荒;虽然微若蝼蚁,却也圆融安详--能够如此,善的境界也就成了美的境界。
关于故乡的一段描写也是我喜欢的:置身异乡的体验非常独特。乍一看,置身异乡所接触的全是陌生的东西,原先的自我一定会越来越脆弱,甚至会被同化掉。其实事情远非如此简单。异己的一切会从反面、侧面诱发出有关自己的思想,异乡的山水更会让人联想到自己生命的起点,因此越是置身异乡越会勾起浓浓的乡愁。乡愁越浓越不敢回去,越不敢回去越愿意把自己和故乡连在一起--简直成了一种可怖的循环。我想任何一个游子在思念家乡时都会有一种两重性:他心中的家乡既具体又不具体。具体可具体到一个河湾,几棵小树,半壁苍苔;但是如果仅仅如此,焦渴的思念完全可以转换成回乡的行动,然而真的回乡又总是失望,天天萦绕我心头的这一切原来是真的吗?就像在一首激情澎湃的名诗后面突然看到了一幅太逼真的画,诗意顿消。这些话是能引起远离家乡的我的共呜的。
如果生命的空间,不能用自己的脚步去拓展,那么,我可以跟随余秋雨的脚步,去做一次心灵之旅。
Ⅸ 半坡遗址观后感
在人类几百万年的历史征程中,有一个极其重要的时代——新石器时代,陕西半坡遗址就是这个时代的一个典型。有幸参观了半坡遗址博物馆,它既给了我不少惊奇,也让我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
一
凝视着那枚精致的骨针和那只精美的鱼钩u,我不禁惊诧于古代人类的智慧。
骨针,有尖端、针眼,可以穿上植物纤维缝衣服或连接物品。穿过这枚骨针,时光一下子倒流了,我似乎看到了半坡人正在磨制它,他们正在利用可利用的一切来创造出他们所需的物品。在当时技术非常落后的情况下,能造出如此非凡的物品,不得不令其后人刮目相看。小小的钓钩,卷曲着,那样自然,现代的鱼钩也不过如此,只是制作材料不同罢了。或许在很久很久以前,半坡人在河里抓鱼时,发现前端有叉的木棒总能捕到更多的鱼,并且有很多是挂在叉叉上;或许经过很长时间他们才观察到这一点,但终究是观察到了:钩状能捕到很多鱼!于是这个消息传开了,很多人又开始尝试,于是又过了很长时间,又发明了“倒刺”,真是天才的想象!骨针上的那个小孔——针眼,在我们今天看起来何其简单,而在那遥远的原始社会却不知道我们的祖先是经过了多久才摸索出来的。
二
走进第二陈列厅,红陶欲夺人目。陶器是半坡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仿佛又看到了半坡人正在用那双粗糙却灵巧的双手制造着如此完美的艺术品。他们真的太不可思议了!
半坡时代陶器数量很多,技术也比较成熟。如出现了大量的陶钵,陶缸,陶盆,甄等。我们最高兴的是亲眼看到了尖底瓶,这是半坡陶器的代表作。有一小型尖底瓶,一尺高左右,左右各有一耳,便于提携。它是一种汲水器具,其汲水过程符合力学原理:将尖底瓶侧置水中,待汲满了水,尖底瓶会自动浮起来并且保持平衡。这可能是尖底和双耳起到了平衡作用吧。我们都很难想象半坡人如此高的智慧。还有一种大尖底瓶,有1米多高,重量也较大,但是至今这个尖底瓶的用途还未弄清楚。我猜,这种大尖底瓶可能是一种贮藏食物的器皿;也有可能是他们为了供奉而特别制造出这样一个大造型;还有可能是由于尖底瓶对半坡人帮助很大,他们为了纪念它、感谢它而造出这个大瓶子来。我觉得很奇怪的是,半坡人是怎么从日常生活实践中得出这个力学原理的?即使他们脑中没有什么力学原理可言,但他们却造出了这么漂亮又实用的尖底瓶,这仅仅是半坡人长期积累的经验吗?我有点狐疑。
陶器上有很多图案,较多的一种就是鱼纹了。由于半坡人居住在浐河沿岸,渔业自然在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们对鱼也就产生出一种特殊的感情,而这种感情他们想记录下来,在还没有文字的时候,就只有通过在陶器上的纹饰来表现了。这里并不是说半坡人以鱼为图腾,只是鱼已经在半坡人的精神意念中了,人面鱼纹也随之产生了,这也是半坡人对美的追求。
我也追寻着半坡原始的美,追寻着历史的美。
三
除居住村落外,墓葬在遗址中占有很大的面积,每一个氏族都有其公共墓地。墓葬主要分为土坑墓和瓮棺墓两种。土坑墓多分布在公共墓地内,其内埋葬的是成年人:有单人葬,双人合葬,四人合葬,但均为同性合葬,没有发现异性合葬;还有二次葬,仰面直肢葬;还有俯身葬,可能是氏族中的某个因犯了错误而受惩罚的成员的下场;有屈肢葬,这有可能是外族人入侵被俘或血亲复仇中抓获而被活埋的。还有一种就是瓮棺葬,是埋葬夭折的幼儿的,一般位于居住区之内的村落路旁,并且每个陶瓮上都留有一个小孔,可能是供幼儿“灵魂出入”的吧。
结语:打开历史这扇大门,我走进了半坡时代,又从那里走了出来,我得到了什么呢?难道仅仅是认识了几块陶片、几根骨针、几把石刀吗?不,我们要接受历史,还要去思索历史,要不断地去探索,去轻轻揭开克里奥女神的那层面纱,让她更清晰地向世人展示她的多彩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