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央宫遗址图片
1. 未央宫遗址北边的河流是啥河
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在今西安市未央区汉城乡,
北边的河流是渭河。
2. 西安市未央宫遗址
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汉长安城遗址西南部的西安门里。唐末毁弃。
未央宫又称西宫,是西汉帝国的大朝正殿,西汉帝国200余年间的政令中心,西汉以后,仍是多个朝代的理政之地,隋唐时也被划为禁苑的一部分,存世1041年,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朝代最多、存在时间最长的皇宫。
3. 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的文物保护
1956年,中国社科院组建汉长安城考古队进驻遗址。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汉长安城遗址列入申报“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08年6月,《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发布,提出:“建设汉长安城国家遗址公园及未央宫遗址公园”。
2009年12月15日,国家文物局批复《关于汉长安城未央宫前殿遗址保护工程设计方案的请示》(陕文物字〔2009〕150号),原则同意所报方案。
2010年12月1日,西安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系列保护工程开工仪式在未央宫遗址前举行。该工程是按照陕西省政府《汉长安城遗址保护规划》并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的重点保护项目,是汉长安城遗址公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1年3月29日,国家文物局批复《关于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环境整治一期工程设计方案的请示》(陕文物字[2011]51号),原则同意《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环境整治一期工程设计方案》和意见。
2013年3月8日,国家文物局批复《关于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申遗工程方案的请示》(陕文物字[2013]24号)。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4. 西安大明宫遗址和未央宫遗址现在能进入参观吗
大明宫遗址公园 刚见雏形 反应很一般啊 ;未央宫遗址现在还是废墟,遗址公园尚未建成,估计要5年后才有希望动工,现在基本可以说是废墟,不过没建成前的样子你去看看也有纪念价值,动工以后,旧面貌就看不到了。
5. 2015最新未央宫遗址拆迁
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世界文化遗产,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汉长安城未容央宫遗址位于西安市汉长安城遗址西南部的西安门里,又称西宫,刘邦称帝后七年(前200年)始建。未央宫在西汉以后是新莽、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等七个朝代的理政之地,唐代也被划归为禁苑的一部分,使用时间达360多年。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6. 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的历史沿革
未央宫所在的西汉帝国首都长安,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著名的国际都会。未央宫作为汉帝国的“公宫”,是汉长安城中最重要的建筑,对中国古代都城建制有着重要影响,以其使用时代最长、宫城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而成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皇宫之一。1956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前身)组成汉长安城工作队,开始了汉长安城考古工作。1961年至1962年工作队对未央宫范围进行了初步勘探。20世纪80年代开始,工作队全面开展了未央宫遗址的考古勘探和重点发掘。
1980年春、秋季对椒房殿建筑遗址(编号为未央宫第2号建筑遗址)进行了初步调查、钻探。1981年春季进行了复查。1981年10月至12月、1982年2月至5月对该遗址进行了大规模考吉发掘。1983年3月至5月又进行了补充发掘 。未央宫第2号遗址在今西安市未央区未央宫乡大刘寨村西180米,位于未央宫前殿遗址北330米,天禄阁遗址南275米。
1980年4月至6月、10月至12月对前殿建筑遗址(编号为未央宫第1号建筑遗址)的A区和B区遗址进行了发掘。
1985年12月至1986年1月、1986年9月至1987年5月对中央官署建筑遗址(编号为未央宫第3号建筑遗址)进行丁发掘 。该遗址在今西安市未央区未央宫乡卢家口村东100米,位于未央宫前殿遗址西北880米,西距未央宫西宫墙105米。
1987年9月至1988年5月对少府(或所辖官署)建筑遗址(编号为未央宫第4号建筑遗址)进行了发掘 。该遗址位于西安市未央区未央宫乡柯家寨村西南,东南距未央宫前殿遗址400米,未央宫第二号建筑遗址(即椒房殿遗址)在其东350米。
1988年10月至1989年4月对宫城西南角楼建筑遗址(编号为未央宫第5号建筑遗址)进行了发掘。地处西安市未央区三桥镇车刘村北。
此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10年间,还对未央宫布局形制进行了较全面勘探,对有的宫门、宫墙和宫内道路进行了部分试掘。
7. 未央宫指的是遗址还是公园
是遗址公园。
未央宫是西汉帝国的大朝正殿,建于汉高祖七年(前200年),由刘邦重臣萧何监造,在秦章台的基础上修建而成 ,位于汉长安城地势最高的西南角龙首原上,因在长安城安门大街之西,又称西宫。
自未央宫建成之后,西汉皇帝都居住在这里,成为汉帝国200余年间的政令中心,所以在后世人的诗词中,未央宫已经成为汉宫的代名词。西汉以后,未央宫仍是多个朝代的理政之地,隋唐时也被划为禁苑的一部分,存世1041年,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朝代最多、存在时间最长的皇宫。
未央宫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宫殿建筑群之一,总面积有北京紫禁城的六倍之大,亭台楼榭,山水沧池,布列其中,其建筑形制深刻影响了后世宫城建筑,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宫城建筑的基本格局。
1961年3月4日,未央宫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未央宫遗址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8. 谁知道未央宫遗址的具体情况
未央宫,它是西汉的宫殿。现在的西安就有未央宫遗址和未央宫公园。
此宫位于长乐宫以西,始建于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自高祖九年迁朝廷于此,以后一直是西汉王朝政治统治中心。其平面略呈方形,东西宽2250米,南北长2150米,面积约占长安城的七分之一,较长乐宫稍小,但建筑本身的壮丽宏伟则有过之。据记载,四面建宫门各一,唯东门和北门有阙。宫内有殿堂四十余屋,还有六座小山和多处水池,大小门户近百,与长乐宫之间又建有阁道相通。今日发现的建筑遗迹,有位于中央的大夯土台,东西宽约200米,南北长约350米,最高处15米,当系依土岗龙首原所建前殿的所在。第二号宫殿遗址在前殿之北,第三号宫殿遗址在前殿之西北,均为建于夯土台上的组群建筑,各有门殿多重。据出土遗物推断,前者为后妃居住的后宫,后者属宫廷的官署。较为特殊的是,二号宫殿的夯土基下掘有地道多条,其墙立壁柱,墙面则涂草泥抹白灰,地面铺以条砖。
未央一词出自诗经:"夜如何其?夜未央"。未央:未尽、未深之意。
未央宫是汉宫殿。赵飞燕住过的地方。
《长恨歌》:归来池苑还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是唐人总爱借汉典故。
南北朝时期,先后有若干小政权入主未央宫,直到隋朝初年,汉长安城的主要建筑还基本完好,而之后随着隋大兴城城市中心由现在西安西北迁往中南部,所以汉长安城也就逐渐荒废下来,但是未央宫前殿发现有火烧迹象,也就是说,未央宫也曾在隋朝前后毁于火灾。
http://ke..com/view/1122347.html?wtp=tt
9. 长乐宫遗址,未央宫遗址和建章宫遗址都在哪
长乐宫是中国汉代的“三宫”之一,属于西汉皇家宫殿群。与未央宫、专建章宫同为汉代三属宫。汉高祖之后为太后居所。因其位于未央宫东,又称东宫。意为“长久快乐”,长乐宫总面积约6平方公里,相当于约8个故宫大小。(故宫总面积为0.72平方公里)。
未央宫是西汉帝国的大朝正殿,建于汉高祖七年(前200年),由刘邦重臣萧何监造,在秦章台的基础上修建而成 ,位于汉长安城地势最高的西南角龙首原上,因在长安城安门大街之西,又称西宫。
建章宫,中国古代宫殿建筑,是汉武帝刘彻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建造的宫苑。武帝为了往来方便,跨城筑有飞阁辇道,可从未央宫直至建章宫。建章宫建筑组群的外围筑有城垣。宫城中还分布众多不同组合的殿堂建筑。
10. 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的价值影响
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至今留存着4.8平方公里的宏大规模、等级森严的建筑规格体系,展示了位于丝绸之路东端的亚洲东方文明发展水平,见证了汉长安城在丝绸之路发展历程中,兼具时间与空间上的双重起点价值。
在未央宫前殿附属房屋中发现了一批西汉木筒,简文有的属于病历医方,说明西汉时代已有病历医案。文献记载,淳于意(前216—前150年)首创“诊籍”,他把病人的姓名、住址、病名和选用的医方记录在案。这批木简是其历史见证。 未央宫遗址发掘的少府所属建筑形制之考究、规模之庞大、位置之显著都反映了这一机构的重要性。少府或其官署遗址的考古发掘,不仅对研究这一十分重要的中央机构有着特殊的意义,而且对于探讨皇宫布局、丰富中国古代建筑史资料都将有重大的影响。
角楼建筑遗址的发掘,为探索一些重要的汉代建筑,如礼制建筑和帝陵园建筑布局的渊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线索。如已发掘的王莽宗庙、西汉明堂和勘探的孝宣王皇后陵园等建筑遗址,其主体建筑四周均围筑墙垣,四角各置曲尺形建筑,无疑后者是仿造宫城角楼营造的。宫城角楼建筑遗址过去仅对唐长安城大明宫角楼进行了局部发掘,未央宫西南角楼建筑遗址是至今唯一经过全面考古发掘的古代宫城角楼建筑遗址,而且也是时代最早的一处,丰富了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内容。 未央宫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文物,有中央政府或皇室的宫廷档案,有各式各样的汉代宫建筑材料、兵器、生话用品等,这些文物从宫多层面形象而集中地再现了那个西汉帝国的光辉历史,成为研究西汉都宫城的皇宫历史的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有明确纪年骨签的发现,提供了大量有绝对年代的标型资料。长安骨签使今人对汉代中央档案管理制度有了多方面了解和认识,从而丰富了中国古代档案史的研究内容,中央官署遗址及其骨签的发掘是中国档案史上迄今最重大的发现。这批骨签是研究西汉时代职官制度、官府手工业管理、军工生产、兵器发展和书法演变等诸多方面极为珍贵,丰富的文物资料,填补了诸多方面历史研究的空白,是重大学术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