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抗战遗址价值
『壹』 松山战役美国援军起了什么作用
松山战役美国援军给予了中国军队空中支持,派出飞机对于日本军队进行空袭,其次对于中国军队进行了军事援助与军事作业训练,为中国军队配备了大口径榴弹炮、山 炮、机关炮和火焰喷射器,并在澜沧江和大理洱海对中国工兵部队进行了半个多月的模拟渡江作业训练。使中国军人占有火力装备和人数上的绝对优势。
松山战役简况: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以大量兵力和装备进攻东南亚各国和太平洋诸岛。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决定成立包括中国、泰国、越南、缅甸在内的中国战区。同时,组成了10万人的“中国远征军”于1942年3月赴缅配合英军与日决战。“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后,虽在一些地区严重地打击了日军,但英军缺乏防御缅甸的决心和信心,故和中国军队配合不力,加之其他原因,致使中国军队孤军作战,连连受挫,而这种局面却使日军乘隙北上,迅速逼近中缅边境,控制了滇缅公路。接着于1942年5月3日越过畹町河入侵我国云南省,占领我国边防重镇—畹町镇。从此中国西南防线被突破,原本是抗日大后方的滇西随即变成抗日的前线。
松山为高黎贡山支脉,位于龙陵县东北部的腊勐乡境内,雄踞于怒江西岸,其山状略呈“T”形,主峰海拔2019.8米,前临深谷,背连大坡,旁山起伏于足下,有遗世独立之概。松山地理位置险要,其东距惠通桥22公里,西至龙陵约39公里,是惠通桥至龙陵的咽喉,也是滇缅公路出入滇西地区的咽喉要地。松山战役遗址由诸个峰峦组成,南为鹰蹲山,北为黄土坡,隆起于中者为松山,山后稍低者为小松山,自小松山倾斜面衍平者为大垭口,复稍斜而上者为滚龙坡。1938年修筑的滇缅公路从滚龙坡经大垭口环绕松山蜿蜒至谷底,长达43公里,松山顶峰炮火可控制怒江两岸公路70余公里,是天然的军事要塞,易守难攻,被西方记者称之为“东方的马其诺防线”、“东方的直布罗陀”。
1942年日军占领该地,派第56师团第113联队主力3千余人以山顶为中心,沿公路东至惠通桥、西至镇安街,修筑了一个纵深达数十公里的强大防御体系,设置主峰子高地、滚龙坡、大哑口、长岭岗4个能独立作战的坚固据点,与中国军队隔江对峙。松山工事完全按照永久性作战需要构筑,极为坚固复杂,甚至连坦克也能在地堡里开进开出。即使重炮轰击或飞机轰炸,数枚500磅重型炸弹直接命中也不会使工事内部受到损害。河边总司令在写给日本南方军总司令的报告中称:“松山工事的坚定性足以抵御任何程度的猛烈攻击,并可坚守11个月以上。”阵地上还配有山炮、战车、汽车,设有医院、慰安所,地下有电话、通讯、供水、照明等设施,粮株弹药充足。所以56师113联队主力虽3000余人,却是一支能独立作战的劲旅。日军凭传统的武士道精神,抱着与阵地共存亡的顽固信念,56师团长松山佑三中将就发出狂言:“中国军队不牺牲10万人休想攻取松山”。
1944年6月,中国远征军第11集团军奉命反攻松山,拉开了“松山战役”的序幕。
参考链接:http://www.baoshan.cn/561/2013/07/10/[email protected]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history/ls/021.html
『贰』 保护松山战役遗址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
松山战役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以战役级投入和牺牲,赢得了战略级的战争目标。战役的的胜利,打破了滇西战役僵局,拉开了中国大反攻序幕;滇缅公路可以畅通无阻地运送大批部队和装备、物资及重炮兵源源通过了这个“东方直布罗陀”,向龙陵战场开去,形势立即逆转。 。战役的胜利,不仅大大增长抗日胜利的信心,还打破滇西战役僵局,拔下滇缅公路上最硬的钉子,为最终打通公路奠定了基础,拉开了中国大反攻序幕。
此次战役是中国抗日战场首次获得胜利的攻坚战、中国战略反攻阶段“转折点”之战,也是中国军队首次歼灭一个日军建制联队(团)的战役、日军在亚洲战场的第一个所谓“玉碎”战。日本天皇亲授的联队军旗被毁,旗冠深埋地下,113联队不复存在,成为日军在中国战场上首次遗留上千具遗骨迄今无法收殓的败仗(亡灵无法回归靖国神社)。此次战役也成为山地丛林攻坚战的典范,因有雨季等因素,具有很高的军事学研究价值。战后第8军司令部参谋处编撰《第八军松山围攻战史》,为国民党重庆陆军大学教材(1947)。此役也被写入美国军校教材。
战役中,由于日军对于工事构筑,火网编成,侧防配置及工事伪装等的熟悉,故而长于逆袭及夜袭,常乘远征军攻至阵地前时,利用侧防火力由两侧封锁,同时由正面出击;或在国军占领阵地立足未稳之际,施行逆袭或夜袭。另外,日军情报系统良好,搜索严密,联络紧密 ,其士兵富于独立作战精神,死守据点,尤其富于牺牲性,导致国民军在本次战役中伤亡惨重。
中国远征军虽然有美军的空运物资支持,但后期才采用对壕作战有较大优势的的火焰喷射器,前期伤亡较大。而由于国家的孱弱,军队的建设水准太低,中方军队中低层指挥官及士兵的素质远不及日军,远征军夜战能力不强,导致白天攻下的阵地,夜间被日军夺回。情报侦察能力太差,进攻战术呆板,基层军官和士兵的主观能动性不够。战术的变动依赖高层拿主意 ,并且少数指挥官不能彻底执行命令,致使战机错失,影响整个作战,也是本次战役我军伤亡巨大原因 。
『叁』 抗战遗址之多少
全国抗战遗址数量太多了,目前没有一个确切的数量。不过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目前一共有180处。
『肆』 腾冲松山战役 中国人为什么不修好墓碑
有啊,现存的松山战役遗址,主要集中在腊勐乡大垭口村东西两侧的松山山顶一带范围约4平方公里。中国远征军雕塑群由雕塑家李春华创作并捐赠。整个雕塑群位于滇西抗战主战场松山主峰子高地南侧,占地约17500平方米,由402座单体雕塑组成。
这一个主要的纪念场所,之所以没有单独的墓碑,是因为当年的国军打完仗后,因为阵亡的将士太多,自己没有妥善保存好烈士们的遗体,自己没有修缮好墓碑,等新中国成立后,直到改革开放后,才想起来这些为国捐躯的将士,但这时已经不可能单独修建墓碑了,因为绝大部分的将士遗骸已经找不到了。
『伍』 松山战役遗址周一是开放还是关门
从云南省龙陵县城东行39公里,便到了松山。 南北绝壁、谷深万丈、沟壑纵横,处处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现存的松山战役遗址,主要集中在腊勐乡大垭口村东西两侧的松山山顶一带范围约4平方公里。远远望去,松山宛如一只巨大的乌龟盘踞在怒江大峡谷上空,一派郁郁葱葱、生机盎然。进入松山,首先进入视野的是“滚龙坡”战场遗迹。“滚龙坡”是远征军在松山战役中首先攻克的一个外围据点,当年这里是日军的炮兵阵地,战斗历时29天,攻击达14次之多。绕过“滚龙坡”,便进入“大垭口”。
『陆』 松山战役的意义是什么
松山战役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以战役级投入和牺牲,赢得了战略级的战争目标。战役的内的胜容利,打破了滇西战役僵局,拉开了中国大反攻序幕;滇缅公路可以畅通无阻地运送大批部队和装备、物资及重炮兵源源通过了这个“东方直布罗陀”,向龙陵战场开去,形势立即逆转。 。战役的胜利,不仅大大增长抗日胜利的信心,还打破滇西战役僵局,拔下滇缅公路上最硬的钉子,为最终打通公路奠定了基础,拉开了中国大反攻序幕。
『柒』 松山战场遗址怎么样
冲着这段历史,一个人从腾冲转车去了龙陵,然后打车去松山。云淡风轻,蓝天,绿树,江水,好像已经把那段历史掩盖,仿佛不曾发生一样。由于赶时间,匆忙找了个导游沿着山转了一圈,满目的松树,还有那些几十年前留下的战争遗迹,满目疮痍。心想,也许现在已经平复了许多。但是当我站在山顶望着怒江时,之前的想法都被推翻了。其实,那段历史依然在那,只是大多数人选择视而不见。想想现在那些流浪在外的老兵们,便心痛不已。历史终究敌不过人心残酷!
『捌』 保护抗战遗址有什么意义
保护抗战历史遗址遗迹的重要意义 抗战历史遗址遗迹是抗战历史的载体, 承担着唤起民族记忆、 弘扬民族精神、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抢救、修复、保护、研究、利用有价值的抗战遗址, 既是给后人留下丰富生动的历史文化遗产,同时也是向世界宣传中国的抗日战 争、加强与国际开展此方面交流合作的需要。
(一)抗战历史遗址遗迹是抗战精神的载体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有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枢纽。 在 这场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中,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御外侮, 进一步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抗战历史遗址遗迹,不仅反映了中 国人民抗日斗争的重要历史, 承载了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 识,更体现了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 神家园。
(二)抗战历史遗址遗迹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教材 抗战历史遗址遗迹以其直观的物质形态,展示了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历史。 无论是卢沟桥上的弹痕,还是松山战役布满弹片的古树都是中华民族 14 年抗战 历史的生动反映。 通过对抗战历史遗址遗迹的参观及凭吊,不仅使广大人民群众 一次重温抗战历史的过程, 更是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喝革命传统教 育的最佳教科书。
(三)抗战历史遗址遗迹是反击日本右翼势力的有力武器 自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尤其是最近一段时期,日本当权者喝右翼势力否认 侵华战争罪行的声音甚嚣尘上, 这种否认历史史实、美化侵略罪行的行为不仅是 对历史正义和人类良知的粗暴践踏,更是对二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公然挑衅。卢沟 桥石狮身上的斑驳弹痕、 “万人坑”中屈死同胞的遗骸、七三一旧址的试验场所 等抗战历史遗址遗迹,正是反击日本右翼势力最直接、最有力的武器。 加强对抗战历史遗址遗迹的保护喝利用, 不仅是对抗战历史及抗战英烈的纪 念与缅怀,更是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抗战精神中汲取力量,获得警示与启迪, 从而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激励喝动员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 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而奋斗。
『玖』 想去云南松山战役遗址探访,求具体路线
大理下关有到龙陵的班车的,到了龙陵就有直接到腊勐的班车,能到松山的。在镇安下车去松山可能没那么方便。
『拾』 保护抗战遗址有什么重要意义
保护抗战历史遗址遗迹的重要意义
抗战历史遗址遗迹是抗战历史的载体,承担着唤起民族记忆、弘扬民族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抢救、修复、保护、研究、利用有价值的抗战遗址,既是给后人留下丰富生动的历史文化遗产,同时也是向世界宣传中国的抗日战争、加强与国际开展此方面交流合作的需要。
(一)抗战历史遗址遗迹是抗战精神的载体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有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枢纽。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中,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御外侮,进一步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抗战历史遗址遗迹,不仅反映了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重要历史,承载了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更体现了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二)抗战历史遗址遗迹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教材
抗战历史遗址遗迹以其直观的物质形态,展示了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历史。无论是卢沟桥上的弹痕,还是松山战役布满弹片的古树都是中华民族14年抗战历史的生动反映。通过对抗战历史遗址遗迹的参观及凭吊,不仅使广大人民群众一次重温抗战历史的过程,更是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喝革命传统教育的最佳教科书。
(三)抗战历史遗址遗迹是反击日本右翼势力的有力武器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最近一段时期,日本当权者喝右翼势力否认侵华战争罪行的声音甚嚣尘上,这种否认历史史实、美化侵略罪行的行为不仅是对历史正义和人类良知的粗暴践踏,更是对二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公然挑衅。卢沟桥石狮身上的斑驳弹痕、“万人坑”中屈死同胞的遗骸、七三一旧址的试验场所等抗战历史遗址遗迹,正是反击日本右翼势力最直接、最有力的武器。
加强对抗战历史遗址遗迹的保护喝利用,不仅是对抗战历史及抗战英烈的纪念与缅怀,更是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抗战精神中汲取力量,获得警示与启迪,从而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激励喝动员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