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庭春秋古代遗址与历史文化
㈠ 简述古人类遗址与古文化遗址的区别 急用。。。。谢谢~~~
古人类遗址。古人类遗址即是指从人类发展到有文字记载以前的人类活动遗址它是人文旅游资源中年代最为久远的景观。我国是世界上保存完整的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目前年代最早的是距今204万年以前的重庆巫山人化石发掘地、170万年以前的云南元谋人化石发掘地、50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北京人化石的发掘地都是著名猿人遗址。其中北京周口店为我国境内发现最早的猿人住所,也是当今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化石最齐全、最多的一处,因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古文化遗址。夏至文化遗址是指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古代人类从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的场所遗址包括古城池、古战场、古道路等。这类遗址往往给人以古代社会发展和各地历史兴衰更丰富的畅想空间。殷商遗址、丰镐遗址、咸阳遗址、楼兰遗址等都是著名的古城遗址;三国赤壁之战遗址,楚汉鸿沟之战遗址,南宋具世界意义的合川钓鱼城之战遗址均是著名的葳战场遗址;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遗址,剑门蜀道遗址则是代表性的古道路遗址。
㈡ 我国现存的古遗迹有哪些不少于六个.
元谋猿人遗址 人类历史的开篇
周口店遗址 “北京人”发祥地
蓝田猿人遗址 将人类历史推进了
五六十万年
丁村遗址现代人和北京猿人之间的文明
落笔洞遗址海南最早的原住民遗址
半坡遗址打破“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框架
河姆渡遗址7000年前的鱼米之乡
昂昂溪遗址北方的半坡氏族村落
仰韶村遗址考古界的“文化圣地
良渚遗址史前_玉器发展的顶峰
薛家岗遗址 撩起远古文明的面纱
卡若遗址 西藏原始文化遗址 之
庙子沟遗址 消失的村落
龙虬庄遗址填补了江淮地区东部新石器时代遗址 空白
大汶口遗址 标志着母系社会的结束
红山遗址 中华文明史新曙光
柳湾遗址 彩陶的故乡
龙骨坡遗址
把我国史前文化推前百万年
上古城址
殴墟商朝都城遗址
楚纪南故城南国完璧
淹城遗址 世界上唯一的三城三河形制
郑州商代遗址 商朝前期最重要的都邑
丰镐遗址 活页的历史书
临淄齐国故城地下博物馆
曲阜鲁国故城 周代诸侯国最长久的都城
侯马晋国遗址 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都城
赵邯郸故城战国时期赵国都城
三星堆遗址 世界第九大奇迹
琉璃河遗址 西周燕都遗址
中山古城遗址 东周时期中山国都城
秦咸阳城遗址 秦朝都城
蔡国故城天下蔡姓出蔡域
魏长城遗址 战国时的秦、魏分界线
二里头遗址 华夏第一都
周原遗址 西周发祥地
金沙遗址 世上出土古代象牙最多之地中古城址
汉长安城遗址 历经朝代最多的都城
汉魏洛阳故城定都时间最长的古城
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
缔造隋唐盛世的古都
隋唐洛阳城遗址 隋唐大运河的中心
北宋东京城遗址 首开三重门布局
辽上京遗址 一箭定上京
辽中京遗址 北方现存最大的土筑古城
金上京会宁府遗址 大金第一都
元上都遗址 元朝首都遗址
元中都遗址 昙花一现的元代都城
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 东方巴比伦
明故宫遗址 明初都城
邺城遗址 魏晋南北朝六朝古都
晋阳古城遗址 李唐发家地
扬州遗址 烟花三月下扬州
即墨故城遗址 “火牛阵”发生地
唐崖土司城遗址 没落的土司皇城边疆城址
高昌故城如同罗马城一样的废墟
占格王国遗址 西藏高原上的辉煌文明
居延遗址 幽隐的天池
髅兰故城遗址 一个沉没于沙海的神秘王国
西海郡故城遗址 三角城
太和城遗址 山坡上的古南诏国都
北庭故城遗址 北疆重镇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 海东盛国
雅尔湖故城高地上的城市
城山子山城 中国北方最大的中心祭祀址
五女山山城高句丽第一代王城
凤凰山山城凤凰山上凤凰城
尼雅遗址 东方庞贝城
罗布泊南古城遗址 埋葬在沙漠下的占代绿洲
米兰遗址 军事堡垒
安迪尔古城遗址 丝绸之路南道的汉唐遗存工业遗址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 中国矿冶第一驿站
湖田古瓷窑址交景德镇古瓷窑中的一颗明珠
上林湖越窑遗址 露天青瓷博物馆
李渡烧酒作坊遗址
中国白酒文化的“无字史书”
蒲津渡与蒲州故城遗址
黄河上的第一座浮桥
秦代造船遗址 2000多年前的造船工厂军事遗址
钓鱼城遗址 东方麦加城
玉门关及长城烽燧遗址
目前保存最好的汉长城
固阳秦长城遗址 秦代军事防御工事
黄河栈道遗址 沿用2000年的运输要道
剑门蜀道遗址 蜀道难
元大都城墙遗址 元时土城
克孜尔尕哈烽燧孤独地矗立于黄土蓝天间
罗通山城东北最大的古山城
城村汉城遗址 我国南方保存最好的汉代早期城址
宗教和园林遗址
白塔寺遗址 西藏纳入中国版图的见证
苏巴什故城早期龟兹的佛教中心
白杨沟佛寺遗址 唐佛洞寺院
舜陵庙遗址 最古老的舜陵庙
法门寺遗址 千年佛指现世
天妃宫遗址 元代第一庙
鹿邑太清宫遗址 唐朝皇室家庙
玉虚宫遗址 武当大殿
南京钟山六朝坛类建筑遗址
已知最大最古老的坛类建筑遗址
嘎仙洞遗址 鲜卑族的发祥地
圆明园遗址 万园之园
大明宫遗址 大唐盛世的见证
玉华宫遗址 唐避暑行宫之首
华清宫遗址 杨贵妃曾经的沐浴地
北戴河秦行宫遗址 秦始皇东巡行宫
阿房宫遗址 天下第一宫
够六个了
㈢ 我国的历史文化
总之,要好好保护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现在被破坏的太厉害了
要加强宣传,加强教育
历史文化传统是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
一、现代城市发展建设离不开传统历史文化
城市历史文化传统不仅直接影响过去历史时期的城市建设,那些保留至今不同时代的城镇或历史街区,不同风格的建筑和历史古迹,以及具有浓郁地方和民族特色文艺、戏剧、服装等传统文化还构成现代城市发展的基础,为现代城市建设提供借鉴和启迪。我国现有660多座设市城市,1800多座县城,还有上万个建制镇。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依托历史已有城镇、集市、村落而发展演变过来的。对完全新建的城市而言,无论规划构思、选址布局、建设标准、建筑风格等,也都深受过去已积累的历史文化传统的深刻影响。历史文化传统对现代城市发展建设的意义和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为现代城市发展选址立地奠定了基础。我国从春秋战国时代就总结提出相当科学的城市选址原则。如《管子·仲马篇》讲,“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要求城市选址或要近山,或位于广阔的平原;城址的高度既要保证用水,又要便于防洪等原则。古代许多城市都经过“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科学选定的。北京建城3000多年,从永定河畔,卢沟桥头,向北、向上移到南自永定门北至钟、鼓楼,以故宫为中心展开,自元朝以来迄今基本未变。苏州古城至今2500年,号称地上天堂,城址至今不变。这些历史上成功选址,延续发展至今的城市,成为现代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第二,古城历史文化为现代城市建设积累了丰富的规划建设经验。如始于《周礼·考工记》而后逐步发展完善的城市规划制度,一直因革沿用至明清。它规定的天子王城城墙边开三门;城中道路,横竖九条(九经九纬);道路宽度,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宫城居中,左祖(庙),右社(庙),突出轴线,对称发展等规划原则,从周到隋唐,乃至明清,都是比较严格遵循的。周代末期管子提出了另一种着眼经济发展与行政管理相结合的城市规划分区原则,也对后世城市的规划建设影响很大。《管子·小匡》说:“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柱石)也,不可杂处,杂处则其言咙,其事乱。是故圣王处士,必于闲燕;处农必就田野;处工必就官府;处商必就市井”。实际上,我国许多城市自古就有各自不同的功能分区。如历代王城、诸侯城一般都有内外两城,内城是诸侯与国君的王宫和重要官署,外城则分布有官吏王府区,平民、商人居住区,还有冶炼制作等工业作坊区,明清的北京城,除官署、书院、会馆区之外,还分别设置有珠市、灯市、花市、菜市、布市、缸瓦市、骡马市等,有的作为街道名称延续至今。这种分区规划的思想,虽然不能与今日的规划原则相提并论,但作为古代的规划思想和历史遗产对现代城市规划仍有重要的启迪。至于我国古代的砖木结构为主的古建筑,其独特的风格和完整体系,对研究我国历史文化,研究发展古代建筑技术,推陈出新、继往开来,都有珍贵的价值和重要意义。
第三,古城历史文化凝聚形成的城市的特色与风貌,在现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许多历史文化古城地下地上都保存有大量的文物古迹,这些名胜古迹、文物连同那些具有浓郁的民族与地方特色的戏剧、文艺、服饰、语言、饮食等文化等传统,与整个城市融为一体,构成了这些城市的传统风貌与特色,弘扬民族精神,启迪现代城市发展。试想如果北京没有故宫和众多皇家园林,没有极富特色的四合院民居及胡同道路系统;拉萨没有布达拉宫;敦煌没有延续千年的石窟壁画,这些城市就失去了它们独特的精神风貌。如同彩绘褪去了色彩,名人丢掉了灵魂。而它们的留存却不仅有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且有重要的现实的社会及经济价值。一是为我们现代城市建设提供了传统文化基础和规划建设的宝贵经验;二是为我们向人民特别是青年进行民族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最好的实物与历史教材;三是为我们提供了促进国际交往的纽带和发展现代旅游事业的重要资源。
二、继承传统特色,保护文物古迹,发展建设现代城市
我们已迈进二十一世纪。经济国际化,工业现代化,人口城市化正在更广阔的空间,更高的水平上展开。现代城市建设的规模和速度将在现有基础上继续推进。如何处理好现代经济发展、现代城市建设与保护历史文化传统,保持民族特色的关系,显得十分迫切。城市是一部连续的历史,城市今天的建设,未来的发展离不开已有的基础。发展不能割断历史。对城市中有价值的历史文化古迹与民族传统精华,我们必须保护、继承和发扬。这样,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才是有特色的、有生命力的。无论新城建设,还是旧城改造,都应该坚持这一总原则。
为了在现代城市建设中更好的继承传统,借鉴历史,保护好有价值的建筑和地区,正确处理好现代城市建设与保护传统历史文化的关系,国际社会在20世纪20年代就制订通过了《雅典宪章》,到80年代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于华盛顿通过了《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其间还有联合国等国际机构组织,多次就保护和修复史前遗址、历史城镇、老城区、古老村镇、古建筑、古城景观风貌、古园林遗址等,通过决议,发表宣言,要求各国政府、各地人民,都应把保护历史遗产作为自己的义务。强调这不仅是为了本民族的利益,也是为了国际社会的利益。遵照我国政府颁布的有关法令,我们在今后的城市规划建设中必须十分注意保护好历史文物古迹。概括起来这些基本原则是:
1.确认任何地方的历史城镇与域区,都是人类整个遗产的组成部分。保护这些遗产,是当地政府与人民继承民族优秀文化历史传统,开创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基石;也是我们履行国际义务,保护人类文明史,保护我们民族的长远利益应尽的一份责任。保护是义务,保护应纳入当地经济发展的政策,列入当地城市或区域规划。
2.保护古迹,保护传统,保护环境,要形成一体。历史城镇与城区的保护不是孤立的,它应包括位于城镇地区内的史前遗址、历史城镇、老城区、老村落、以及地上地下古迹群,还包括古迹古建筑或古遗址的周围环境与空间结构,特别是以街道和街区来体现的城市结构和形制,古建筑物周围环境的绿地和空地,建筑物或遗址的体量、风格、色彩、外貌,城镇和城区周围的人工的或自然的环境空间等。对保护对象、保护范围统一规划,划出绝对保护区和相对保护范围,分别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和保护办法。
3.要保护、恢复和利用相结合。对历史城镇、历史街和古建筑,要在保护的前提下适当恢复和利用。如辟作旅游景点等,使之具有现代经济意义,具有新的生命力。关键是要确保避免不适当的利用,不必要的添建,甚至改变其历史真实性的重建、新建。坚持在保护前提下,吸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予以维修,适当利用,使之具有经济价值。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利用中保护。保护不要影响发展,发展亦不得破坏保护。
4.开辟新区、保护旧城。在工业技术飞速进步,现代城市迅速发展,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建筑密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为避免在迅速城市化过程中,历史城镇或历史街区遭到破坏,在规划上宜采取离开旧城,开辟新区的原则,以达到保护历史文化传统的目的。要避免拆掉有历史意义的旧城区,建现代化新城,也要避免新城繁荣,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老区衰落。旧城改造应慎之又慎。在仔细调查地上地下历史建筑、历史古迹的基础上,合理确定保护区与保护地段范围,并给于财力上的保证。要以新区的开发,为古城老区的维护提供财力帮助。
5.鼓励民众参与历史城镇和有特色街区的保护。历史城镇文物古迹集中,那些反映传统风貌,体现民族特色的街区、建筑群,以及有纪念价值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发生地等,深居于群众之中,构成当地民众生活环境的组成部分,涉及当地民众的民情、民风、文脉,要制订措施,鼓励民众参与保护。
三、坚持历史文化传统保护与利用的协调
在保护历史古城或有历史价值的街区工作中,面临的最大最经常的矛盾,是如何处理现代化建设与保护历史文化传统的关系。比如历史上的老城区人口不断增加,导致老区添建翻建、新建建筑不断增加,破坏了老区的风格与面貌。现代化经济、社会、文化活动,特别是现代工业生产活动不断增加,占用了大量历史古建筑,使其遭到破坏,现代化高层建筑的插建、现代交通的发展、填埋古河道、拓宽旧街巷,破坏了历史古城的形制和布局等等,都是现代化建设与保护历史古城矛盾的具体表现,还有经济财力上的矛盾。保护维修古迹、古建筑,历史街区,往往需要注入可观的资金,还要限制其发展,似乎是只有投入没有产出。所有这些都成为把保护与发展,继承与开拓对立起来的理由,但国内外已有越来越多的事实证实,只要我们换一种思路来思考、换一种方法来处理,也许上述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千年古城苏州,实行保护古城、开发新区并进的原则,古城内工业(十年动乱时不大的古城内有工厂500多家)搬迁出城,古城人口加以疏散,古城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加以控制,加上整修开放古园林、整理古街巷,使古城风貌局部得以恢复和延续,城市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位于古城以西的新区古城以东的工业园区,迅速发展起来。甘肃的敦煌,古汉朝时期的边陲城镇,历朝历代累积雕塑绘画,使敦煌壁画成为广大民群众和各界专业人士的观光胜地,成为研究古代文化、宗教、建筑、绘画的百花园,该市财政的直接收入1/3来自旅游。保护敦煌壁画这座千年文物圣地,成为当地政府与人民的自觉行动。意大利是世界古文明发祥地之一,又是中世纪文艺复兴的发源地,以古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庞贝古城遗址为代表的众多名胜古迹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保护古城古迹、发展旅游经济,成为意政府重要经济来源。其旅游人数接近该国总人口的一半,旅游收入已占到该国财政1/3以上。意历届政府都将保护古城古迹与发展经济融为一体。中外经验都证明保护历史文化传统与发展现代经济、保护历史旧城与开发建设现代化新城是可以统一起来的,只要我们采取辩证的思维,又有灵活的方法就一定可以找到适合本地特点的具体形式。我们要吸取一些国家,一些地区在发展的初期,只重现代经济,不重视民族传统;只重物质建设,不重视精神文明;只重眼前利益,不重长远与未来持续发展的教训。须知,历史城镇、老街区、古建筑,一切历史上的文物古迹是不可再生的。也许一时经济发展了,面对不复存在的珍贵历史文物,已无计可施了。现在一些地方不惜巨资造假文物、假古城、仿古街、仿古建,以此来刺激旅游,这一方面说明保护古迹与发展现代经济可融合;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类认识,经过曲折与教训后的遗憾与无奈
㈣ 文化遗址 古楼中 关于它的历史故事有哪些
美丽的古复镇镇远位于贵州制省东部,地处湘黔两省的怀化、铜仁和黔东南三地区五县接壤交汇之处。
镇远古城历史悠久,至今已有2280多年的置县历史,自秦昭王30年就已经设县。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镇远积淀了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众多瑰丽的文物古迹和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镇远不仅交通便利,更是美丽的低碳示范基地,美丽的景色中渗透着浓厚的历史氛围,让整个古城显得古香古色。它在1986年镇远古城被国务院批准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古城镇远有“传统文化迷宫”之称。这里不仅文化丰富深厚,而且有着如山水画般的秀丽景色。游览镇远,在宁静中回顾历史,在美景中体味自然,所得绝非喧闹的城市所能有的.
舞阳河风景区以舞阳河水系为纽带,形成了多系列,多组合的景观。
舞阳河蜿蜒而下,河面宽广犹如湖面,两岸尽是青山绿水,瀑布与泉水沿着山间缝隙顺流而下,仿佛顽童奔跑山间。
㈤ 求中国古代文化遗址总录及详细介绍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太湖流域的古文化,距今5300~4000年。考古研究表明,在良渚文化时期,农业已率先进入犁耕时代;手工业趋于专业化,琢玉工业尤为发达;良渚文化时期墓葬中出土大量的琮、璧,说明墓主人生前大量占有他人的劳动,也正说明了私有制产生和阶级的分化,是国家形成的前奏,预示着东方文明曙光的升起。分布于余杭境内的“良渚遗址群”,是良渚文化的中心。良渚遗址群将成为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圣地。
良渚文化的象征——玉琮 中华民族尚玉之风源远流长,玉在中国古代一直是许多美好、珍贵、高尚事物的代称,美物、美名、美德、美人,都可用玉指称。玉为美石,也是一种矿物。从矿物学角度看,玉可分为硬玉(翡翠)和软玉(阳起石、透闪石)两类。
有的研究者认为琮是原始宗教中沟通天地的神器,璧很可能是财富的标志物。琮是良渚文化玉器中体积最大、制作及雕刻最精的玉器。1986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了位于杭州市余杭县雉山村南侧的反山墓地,发现了距今5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贵族墓葬11座,出土了一件最大的玉琮,高8.8厘米,孔径4.9厘米,外径17.6厘米,重6.5千克,是迄今发现的“玉琮之王”。玉琮嫩白略带浅黄色,矮方柱体,孔小壁厚,俯视如璧形。
红山文化 是由距今五、六千年前活动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辽河上游流域的部落集团创造的农业文化。红山文化全面反映了我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特征和内涵。其后,在邻近地区发现有与赤峰红山遗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征的诸遗址,统称为红山文化。迄今已发现并确定属于这个文化系统的遗址,遍布在辽宁西部地区的几近千处。
位于辽宁省凌源县境内的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发现,特别是其中的“女神庙”、祭坛、“积石冢”等充分展示了我国北方地区史前文化的最高成就。专家们由此对中华文明起源史、中华古国史进行了新的思考:把中华文明起源史的研究,从4000年前提早到5000年前;把中华古国史的研究,从黄河流域扩大到燕山以北的西辽河流域。
女神庙全长约22米,宽约2~9米,主体建筑长18.4米,系一半地穴式建筑遗存。庙为多室组成,主室为圆形,左右各有一圆形侧室。主室北部为一近方形室,南部似有三室相连,成一横长室,左右对称,主次分明,布局严谨而又有所变化。这种建筑格局,作为中国建筑的传统延续了几千年,已可追溯到此。
夏商周断代工程中有关夏代年代学的研究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九五”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这一项目在1995年秋开始筹备,1996年5月16日正式启动。经过多学科的200位专家5年来的集体努力,目前已经达到计划预定的目标。2000年9月15日,在科技部组织召开的“夏商周断代工程项目验收会”上,断代工程顺利通过了由有关专家学者组成的验收组进行的验收。《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和《夏商周年表》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正式出版。
㈥ 中国有多少古代和远古史前文化遗址
原始人遗存抄
元谋人 蓝田人 北京袭猿人 河套人 山顶洞人 马坝人 丁村人 柳江人 大荔人
旧石器至新石器早期
裴李岗文化 贾湖遗址 薛家岗遗址 辛店文化 马家滨文化
大汶口文化 仰韶文化 河姆渡文化 半坡文化 马家窑文化 大溪文化
氏族社会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齐家文化 夏家店文化 文家岭文化 下川文化
二里头文化 二里岗文化 城子崖文化 李家村文化 湖熟文化 老官台文化
大洞文化 庙底沟文化安阳殷墟 周原遗址 半镐遗址 新化、屈乐遗址 仙人洞文化 大地湾文化 磁山文化 金牛山文化 下川文化 三星堆文化
㈦ 如何看待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
总之,要好好保护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现在被破坏的太厉害了
要加强宣传,加强教育
历史文化传统是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
一、现代城市发展建设离不开传统历史文化
城市历史文化传统不仅直接影响过去历史时期的城市建设,那些保留至今不同时代的城镇或历史街区,不同风格的建筑和历史古迹,以及具有浓郁地方和民族特色文艺、戏剧、服装等传统文化还构成现代城市发展的基础,为现代城市建设提供借鉴和启迪。我国现有660多座设市城市,1800多座县城,还有上万个建制镇。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依托历史已有城镇、集市、村落而发展演变过来的。对完全新建的城市而言,无论规划构思、选址布局、建设标准、建筑风格等,也都深受过去已积累的历史文化传统的深刻影响。历史文化传统对现代城市发展建设的意义和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为现代城市发展选址立地奠定了基础。我国从春秋战国时代就总结提出相当科学的城市选址原则。如《管子·仲马篇》讲,“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要求城市选址或要近山,或位于广阔的平原;城址的高度既要保证用水,又要便于防洪等原则。古代许多城市都经过“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科学选定的。北京建城3000多年,从永定河畔,卢沟桥头,向北、向上移到南自永定门北至钟、鼓楼,以故宫为中心展开,自元朝以来迄今基本未变。苏州古城至今2500年,号称地上天堂,城址至今不变。这些历史上成功选址,延续发展至今的城市,成为现代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第二,古城历史文化为现代城市建设积累了丰富的规划建设经验。如始于《周礼·考工记》而后逐步发展完善的城市规划制度,一直因革沿用至明清。它规定的天子王城城墙边开三门;城中道路,横竖九条(九经九纬);道路宽度,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宫城居中,左祖(庙),右社(庙),突出轴线,对称发展等规划原则,从周到隋唐,乃至明清,都是比较严格遵循的。周代末期管子提出了另一种着眼经济发展与行政管理相结合的城市规划分区原则,也对后世城市的规划建设影响很大。《管子·小匡》说:“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柱石)也,不可杂处,杂处则其言咙,其事乱。是故圣王处士,必于闲燕;处农必就田野;处工必就官府;处商必就市井”。实际上,我国许多城市自古就有各自不同的功能分区。如历代王城、诸侯城一般都有内外两城,内城是诸侯与国君的王宫和重要官署,外城则分布有官吏王府区,平民、商人居住区,还有冶炼制作等工业作坊区,明清的北京城,除官署、书院、会馆区之外,还分别设置有珠市、灯市、花市、菜市、布市、缸瓦市、骡马市等,有的作为街道名称延续至今。这种分区规划的思想,虽然不能与今日的规划原则相提并论,但作为古代的规划思想和历史遗产对现代城市规划仍有重要的启迪。至于我国古代的砖木结构为主的古建筑,其独特的风格和完整体系,对研究我国历史文化,研究发展古代建筑技术,推陈出新、继往开来,都有珍贵的价值和重要意义。
第三,古城历史文化凝聚形成的城市的特色与风貌,在现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许多历史文化古城地下地上都保存有大量的文物古迹,这些名胜古迹、文物连同那些具有浓郁的民族与地方特色的戏剧、文艺、服饰、语言、饮食等文化等传统,与整个城市融为一体,构成了这些城市的传统风貌与特色,弘扬民族精神,启迪现代城市发展。试想如果北京没有故宫和众多皇家园林,没有极富特色的四合院民居及胡同道路系统;拉萨没有布达拉宫;敦煌没有延续千年的石窟壁画,这些城市就失去了它们独特的精神风貌。如同彩绘褪去了色彩,名人丢掉了灵魂。而它们的留存却不仅有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且有重要的现实的社会及经济价值。一是为我们现代城市建设提供了传统文化基础和规划建设的宝贵经验;二是为我们向人民特别是青年进行民族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最好的实物与历史教材;三是为我们提供了促进国际交往的纽带和发展现代旅游事业的重要资源。
二、继承传统特色,保护文物古迹,发展建设现代城市
我们已迈进二十一世纪。经济国际化,工业现代化,人口城市化正在更广阔的空间,更高的水平上展开。现代城市建设的规模和速度将在现有基础上继续推进。如何处理好现代经济发展、现代城市建设与保护历史文化传统,保持民族特色的关系,显得十分迫切。城市是一部连续的历史,城市今天的建设,未来的发展离不开已有的基础。发展不能割断历史。对城市中有价值的历史文化古迹与民族传统精华,我们必须保护、继承和发扬。这样,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才是有特色的、有生命力的。无论新城建设,还是旧城改造,都应该坚持这一总原则。
为了在现代城市建设中更好的继承传统,借鉴历史,保护好有价值的建筑和地区,正确处理好现代城市建设与保护传统历史文化的关系,国际社会在20世纪20年代就制订通过了《雅典宪章》,到80年代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于华盛顿通过了《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其间还有联合国等国际机构组织,多次就保护和修复史前遗址、历史城镇、老城区、古老村镇、古建筑、古城景观风貌、古园林遗址等,通过决议,发表宣言,要求各国政府、各地人民,都应把保护历史遗产作为自己的义务。强调这不仅是为了本民族的利益,也是为了国际社会的利益。遵照我国政府颁布的有关法令,我们在今后的城市规划建设中必须十分注意保护好历史文物古迹。概括起来这些基本原则是:
1.确认任何地方的历史城镇与域区,都是人类整个遗产的组成部分。保护这些遗产,是当地政府与人民继承民族优秀文化历史传统,开创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基石;也是我们履行国际义务,保护人类文明史,保护我们民族的长远利益应尽的一份责任。保护是义务,保护应纳入当地经济发展的政策,列入当地城市或区域规划。
2.保护古迹,保护传统,保护环境,要形成一体。历史城镇与城区的保护不是孤立的,它应包括位于城镇地区内的史前遗址、历史城镇、老城区、老村落、以及地上地下古迹群,还包括古迹古建筑或古遗址的周围环境与空间结构,特别是以街道和街区来体现的城市结构和形制,古建筑物周围环境的绿地和空地,建筑物或遗址的体量、风格、色彩、外貌,城镇和城区周围的人工的或自然的环境空间等。对保护对象、保护范围统一规划,划出绝对保护区和相对保护范围,分别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和保护办法。
3.要保护、恢复和利用相结合。对历史城镇、历史街和古建筑,要在保护的前提下适当恢复和利用。如辟作旅游景点等,使之具有现代经济意义,具有新的生命力。关键是要确保避免不适当的利用,不必要的添建,甚至改变其历史真实性的重建、新建。坚持在保护前提下,吸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予以维修,适当利用,使之具有经济价值。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利用中保护。保护不要影响发展,发展亦不得破坏保护。
4.开辟新区、保护旧城。在工业技术飞速进步,现代城市迅速发展,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建筑密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为避免在迅速城市化过程中,历史城镇或历史街区遭到破坏,在规划上宜采取离开旧城,开辟新区的原则,以达到保护历史文化传统的目的。要避免拆掉有历史意义的旧城区,建现代化新城,也要避免新城繁荣,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老区衰落。旧城改造应慎之又慎。在仔细调查地上地下历史建筑、历史古迹的基础上,合理确定保护区与保护地段范围,并给于财力上的保证。要以新区的开发,为古城老区的维护提供财力帮助。
5.鼓励民众参与历史城镇和有特色街区的保护。历史城镇文物古迹集中,那些反映传统风貌,体现民族特色的街区、建筑群,以及有纪念价值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发生地等,深居于群众之中,构成当地民众生活环境的组成部分,涉及当地民众的民情、民风、文脉,要制订措施,鼓励民众参与保护。
三、坚持历史文化传统保护与利用的协调
在保护历史古城或有历史价值的街区工作中,面临的最大最经常的矛盾,是如何处理现代化建设与保护历史文化传统的关系。比如历史上的老城区人口不断增加,导致老区添建翻建、新建建筑不断增加,破坏了老区的风格与面貌。现代化经济、社会、文化活动,特别是现代工业生产活动不断增加,占用了大量历史古建筑,使其遭到破坏,现代化高层建筑的插建、现代交通的发展、填埋古河道、拓宽旧街巷,破坏了历史古城的形制和布局等等,都是现代化建设与保护历史古城矛盾的具体表现,还有经济财力上的矛盾。保护维修古迹、古建筑,历史街区,往往需要注入可观的资金,还要限制其发展,似乎是只有投入没有产出。所有这些都成为把保护与发展,继承与开拓对立起来的理由,但国内外已有越来越多的事实证实,只要我们换一种思路来思考、换一种方法来处理,也许上述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千年古城苏州,实行保护古城、开发新区并进的原则,古城内工业(十年动乱时不大的古城内有工厂500多家)搬迁出城,古城人口加以疏散,古城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加以控制,加上整修开放古园林、整理古街巷,使古城风貌局部得以恢复和延续,城市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位于古城以西的新区古城以东的工业园区,迅速发展起来。甘肃的敦煌,古汉朝时期的边陲城镇,历朝历代累积雕塑绘画,使敦煌壁画成为广大民群众和各界专业人士的观光胜地,成为研究古代文化、宗教、建筑、绘画的百花园,该市财政的直接收入1/3来自旅游。保护敦煌壁画这座千年文物圣地,成为当地政府与人民的自觉行动。意大利是世界古文明发祥地之一,又是中世纪文艺复兴的发源地,以古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庞贝古城遗址为代表的众多名胜古迹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保护古城古迹、发展旅游经济,成为意政府重要经济来源。其旅游人数接近该国总人口的一半,旅游收入已占到该国财政1/3以上。意历届政府都将保护古城古迹与发展经济融为一体。中外经验都证明保护历史文化传统与发展现代经济、保护历史旧城与开发建设现代化新城是可以统一起来的,只要我们采取辩证的思维,又有灵活的方法就一定可以找到适合本地特点的具体形式。我们要吸取一些国家,一些地区在发展的初期,只重现代经济,不重视民族传统;只重物质建设,不重视精神文明;只重眼前利益,不重长远与未来持续发展的教训。须知,历史城镇、老街区、古建筑,一切历史上的文物古迹是不可再生的。也许一时经济发展了,面对不复存在的珍贵历史文物,已无计可施了。现在一些地方不惜巨资造假文物、假古城、仿古街、仿古建,以此来刺激旅游,这一方面说明保护古迹与发展现代经济可融合;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类认识,经过曲折与教训后的遗憾与无奈。
㈧ 我国有哪些古代文化遗址
黄河水和黄河精神哺育了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在古老的黄河流域,演出了一幕幕壮丽辉煌的剧目,回报母亲河的养育之恩。
150万年前西候度猿人在现今山西省黄河边的芮城县境内出现,其后,100万年前的兰田猿人和30万年前的大荔猿人在黄河岸边取鱼狩猎,生活繁衍,继续为黄河文明的诞生默默耕耘。
7万年前山西襄汾丁村早期智人,3万年前内蒙古乌审旗大沟湾晚期智人,奏响了古老黄河文明的序曲。
距今10000-7000年的细石器文化遗址、7000-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遗址、3700-2700年的青铜器文化遗址和出现于公元前770年的铁器文化遗址等几乎遍布黄河流域。从中石器时代起,黄河流域就成了我国远古文化的发展中心。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创造发明了人工取火技术、原始畜牧业和原始农业,他们拉开了黄河文明发展的序幕。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这些帝王统领着中华民族把古代黄河文明推向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顶峰。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唐诗、宋词、元曲是黄河文明中闪闪发光的瑰宝,发明创造和科学成就不仅推动了中国的发展,而且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全人类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