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化遗址
㈠ 山西省各地区名
截至2018年,山西省共辖11个地级市,省会太原市居山西省中部,其余10个市从北到南分别是:大同、朔州、忻州、阳泉、吕梁、晋中、长治、晋城、临汾、运城。
1、太原市
山西省会,位于山西省中央腹地。太原古称晋阳,简称并(州)。自春秋晋定公十五年(前497年)赵简子筑晋阳城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总面积6959平方千米,辖6区3县1市:小店区、迎泽区、杏花岭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晋源区、清徐县、阳曲县、娄烦县、古交市。
2、大同市
位于山西省最北端。境内建筑于北魏时期的云冈石窟是国内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为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同九龙壁是建筑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龙壁。辖4区6县:新荣区、平城区、云冈区、云州区、阳高县、天镇县、广灵县、灵丘县、浑源县、左云县。
3、朔州市
位于山西省西北部。境内名胜古迹众多,有世界上最古老最高大的千年木塔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有集中体现金代建筑艺术成就的朔城区崇福寺,边塞文化是朔州文化的一大特色。总面积10662平方千米,辖2区3县1市:朔城区、平鲁区、山阴县、应县、右玉县、怀仁市。
4、忻州市
位于山西省北中部。境内五台山是5A级景区。总面积25180平方千米,辖1区12县1市:忻府区、定襄县、五台县、代县、繁峙县、宁武县、静乐县、神池县、五寨县、岢岚县、河曲县、保德县、偏关县、原平市。
5、阳泉市
位于山西省中部东侧。境内有万里长城第九关、唐代平阳公主驻守的娘子关,有冠山书院、女作家石评梅故居、中山国古长城等。总面积4451平方千米,辖3区2县:城区、矿区、郊区、平定县、盂县。
6、吕梁市
位于山西省中部西侧。名人有一代女皇武则天,宋朝名将狄青,清代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诤臣名相孙家淦,革命英雄刘胡兰。总面积21143平方千米,辖1区10县2市:离石区、文水县、交城县、兴县、临县、柳林县、石楼县、岚县、方山县、中阳县、交口县、孝义市、汾阳市。
7、晋中市
位于山西省中东部。境内有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有乔家、王家、常家等晋商巨贾大院,有被誉为“中国彩塑艺术馆”的平遥双林寺。总面积16408平方千米,辖1区9县1市:榆次区、榆社县、左权县、和顺县、昔阳县、寿阳县、太谷县、祁县、平遥县、灵石县、介休市。
8、长治市
位于山西省东南部。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愚公移山等传说均发端于长治,被誉为“中国神话的故乡”。总面积13864平方千米,辖4区8县:潞州区、上党区、屯留区、潞城区、襄垣县、平顺县、黎城县、壶关县、长子县、武乡县、沁县、沁源县。
9、晋城市
位于山西省东南端。拥有古文化遗址63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6处。尤其是现存宋、金时期基本保存完好的木结构古建筑46处。总面积9484平方千米,辖1区4县1市:城区、沁水县、阳城县、陵川县、泽州县、高平市。
10、临汾市
位于山西省西南部。10万年前人类诞生之源在临汾,5000年华夏文明之宗在临汾,600年大槐树移民之根在临汾,元代以前地上文物资源占山西的30%。
总面积20589平方千米,辖1区14县2市:尧都区、曲沃县、翼城县、襄汾县、洪洞县、古县、安泽县、浮山县、吉县、乡宁县、大宁县、隰县、永和县、蒲县、汾西县、侯马市、霍州市。
11、运城市
位于山西省西南端。是关公故里,境内闻喜裴氏家族曾出过59位宰相、59位大将军,史称“将相接武、公侯一门”。总面积14106平方千米,辖1区10县2市:盐湖区、临猗县、万荣县、闻喜县、稷山县、新绛县、绛县、垣曲县、夏县、平陆县、芮城县、永济市、河津市。
(1)孝文化遗址扩展阅读:
山西省行政区划中的一些地理知识:
1、山西省11个地级市中,辖区最大的是忻州市,最小的是阳泉市;
2、117个县级行政单位中,辖区面积最大的是吕梁兴县、忻州原平市、朔州平鲁区,最小的是临汾曲沃县、临汾侯马市、阳泉矿区。
3、山西省共辖1398个镇、乡、街道(564个镇、632个乡、202个街道),建制村28079个。
㈡ 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有几个乡镇分别叫什么名字
唐河县辖4个街道、14个镇、5个乡,分别是滨河街道、文峰街道、泗洲街道、兴唐街道、源潭镇、张店镇、郭滩镇、湖阳镇、黑龙镇、大河屯镇、龙潭镇、桐寨铺镇、苍台镇、上屯镇、毕店镇、少拜寺镇、祁仪镇、马振抚镇、城郊乡、桐河乡、昝岗乡、古城乡、东王集乡。
唐河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盆地东部。县境西与新野县、南阳市区接壤,北与社旗县毗邻,东与泌阳县、桐柏县交界,南与湖北省枣阳市相连。总土地面积2512.4平方公里。
(2)孝文化遗址扩展阅读:
旅游资源:
1、石柱山森林公园
石柱山森林公园,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位于唐河县城东35公里处马振抚乡境内,山体东西走向,长约40公里。山顶有两块大石屹立如柱,高约14米,故称“石柱擎天”,为唐河县八大景之一。柱有环痕,旧县志载,系大禹导淮治水系舟处。
2、文笔峰
文笔峰塔位于唐河县城建设路东段,唐河革命烈士纪念馆院内,是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始建于明末清初。
3、虎山水库
虎山湖风景区位于唐河县城东南25公里的马振抚乡境内,从312国道沙河铺段修建的旅游专线公路可直达该景区。景区控制流域面积199平方公里,是河南省一座中型水库。
4、白玉山普化寺
普化寺位于唐南古镇黑龙镇东北角白玉山旅游风景区,距唐河县城25公里处,毗邻豫S240线,建筑占地5620平方米,有山脚、山腰、山顶五座综合性庙宇数十座古建筑,是豫西南最大的佛教活动场所和宗教文化旅游圣地之一。
㈢ 闵子骞生平
《人间孝圣闵子骞》又名:在《中国儒家思想的奠基人之一 ——闵子骞》之文下的论辞 耿阁(鸣天士君)著
耿阁
研学天理
来自专栏中国哲学昭日月
《人间孝圣闵子骞》又名:在《中国儒家思想的奠基人之一 ——闵子骞》之文下的论辞
耿阁(鸣天士君)著
(中国儒家思想的奠基人之一 ——闵子骞 安徽省宿州市孝文化研究会会长 武新坦)
《人间孝圣闵子骞》
作者:耿阁
鞭打芦花情满天,
德行笃圣闵子骞。
一个故事昭宇宙,
百善知否孝为先?
耿阁德圣大道贤,
天赐献丑小文篇。
精要几字心坦撰,
留得众妙善永年。
耿阁:著於2019年12月日下午1点58分。 本诗文原创。用时约略有35分钟。特注说明:“闵子骞的父亲名为闵世恭”。【孔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样的:即:“孔子说:“闵子骞真是孝顺呀!人们对于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都是没有什么异议的”。”言外之意的意思是人们肯定了闵子骞是一个大孝子”。再诗曰:《孝道是天下第一大道》:“人性是把双刃剑,善恶美丑蕴其间。心灵美善百花艳,魔念丑恶万理偏”。 又再诗曰:“
《余窃生为笃圣邻》
作者:耿阁
“帝赐国皖照月轮,庄老独秀耿阁魂。看那闵子孝圣客,人神仙凡乾坤尊。上借青霄彩虹云,下收经纬天地春。世恭生儿德行媚,惹得羔鸦爱母寻”。【(中国儒家思想的奠基人之一 ——闵子骞 安徽省宿州市孝文化研究会会长 武新坦)】(来自天涯社区客户端)
㈣ 洛阳是几朝古都
洛阳是夏朝、商朝、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后梁、后唐、后晋等十三个王朝古都,有十三朝古都之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3处,馆藏文物40余万件。
洛阳,古称斟鄩、西亳、洛邑、雒阳、洛京、京洛、神都、洛城等,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中下游,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世界文化名城。
(4)孝文化遗址扩展阅读
洛阳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是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及隋唐时期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枢纽。牡丹因洛阳而闻名于世,有“洛阳牡丹甲天下”之称,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蜚声中外。
中国古代帝喾、唐尧、虞舜、夏禹等神话,多传于此。帝喾都西亳,夏太康迁都斟鄩,商汤定都西亳;武王伐纣,八百诸侯会孟津;周公辅政,迁九鼎于洛邑。平王东迁,高祖都洛,光武中兴,魏晋相禅,孝文改制,隋唐盛世,后梁唐晋,相因沿袭,共十三个正统王朝先后建都洛阳,被誉为十三朝古都。从夏至清朝中后期,洛阳读书音一直为标准音。汉代国语为“洛语”,洛语承袭先秦时代的洛阳雅言。洛阳自古被华夏先民认为是“天下之中”。周武王甫定江山即“迁宅于成周,宅兹中国”;汉魏以后,洛阳逐渐成为国际大都市,“四方入贡,道里均”,在民族融合和中外交流上功勋卓异、光耀千秋。
截至2015年,洛阳拥有四项世界文化遗产,沿洛河两岸存有夏都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西周成周城遗址、东周王城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等六大都城遗址。有5A级景区5家、4A级景区16家。
㈤ 谁知道鄂州的历史,
鄂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数千年来,先辈们用勤劳的双手,在鄂州大地创造了不朽的业绩。
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湖北省辖的中等城市。辖鄂城区、华容区、梁子湖区三个县级行政区和国营长港农场。
【地理历史人文】
【地理】
鄂州市位于湖北省的东部,长江中游南岸。地处东经114°32′-115°05′,北纬30°00′-30°06′。西接“九省通衢”武汉,东连“矿冶之城”黄石,北与黄冈地区隔江相望,南同咸宁地区濒湖毗邻。这里曾为三国吴王故都,又是历史文化名城。全市总面积1504平方公里,整个版图轮廓呈“三叶型”。 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中间低平;最高点“四峰山”海拔485.8米,最低点梁子湖的“梁子湖”,海拔11.7米。境内拥有大小湖泊133个,水域面积65万亩,是著名的“百湖之市”、“鱼米之乡”。其中,全国十大名湖之一的梁子湖方圆300多平方公里,湖中有岛,岛中有湖。
【历史】
鄂州历史悠久,自春秋战国以来,始为东楚首府,继为鄂邑、鄂郡、鄂县,其间曾两度成为帝王的都城。在历史上,即是鄂东南的重要商埠,亦是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三国时期,东吴立国60年,鄂州作为其国都和陪都,先后达45年之久,与南京(古称“建业”)并称“东都”、“西都”。两晋迄于宋辽,鄂州时为郡治,时为州府,始终是长江沿岸的政治和军事重镇。
【人文】
鄂州人文荟萃,英俊辈出。楚熊渠、吴孙权、晋陶侃等历代王侯重臣,或承封袭爵,或建都驻跸,都曾在这块土地上金戈铁马,纵横驰骋,鄂王城、吴王城、点将台等遗迹故址,记载着他们在鄂州的文治武功。唐李白、宋苏轼、元丁鹤年等骚坛首领,或结庐隐居,或慕名游历,都曾在鄂州挥毫濡墨,舒喉放歌,《武昌钓台篇》、《武昌西山诗》、《松风阁》等诗词歌赋,饱含着他们对鄂州的殷殷深情。尤其是在近现代,鄂州更是人才辈出,为中国革命和历史的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以彭楚藩、吴兆麟为代表的鄂州热血男儿,在辛亥革命中首举义旗,为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而血洒江城;范鸿戢、刘伯垂等一大批优秀知识分子,积极向国人传播马列主义,参与创建了北京和武汉共产主义小组,成为我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此外,还有如影响晚清书坛百余年的一代宗师张裕钊,中国工人运动的著名女活动家张金保,被誉为“武林奇”的近代武术教育家万籁声,中国现代话剧事业的拓荒者万籁平,全国战斗英雄赵怡忠等,他们如同灿烂的群星,为鄂州的历史增添了异彩。
㈥ 德阳比较好玩的地方
有蓥华山、九龙山、石刻公园、德阳孔庙、白马关等。
1、蓥华山
位于四川省德阳什邡市城西北37公里处,距成都98公里,古称章山。1986年被定为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景观范围106平方公里,山顶海拔3160米,区内最高海拔3900米,最低海拔871米。
整个景区集“雄、奇、刚、秀”于一身,奇特的地形地貌形成了蓥华山壮阔奇妙的气象景观:
“五绝”(看日出、观云瀑、赏佛光、品圣灯、逛花山)、“四海”(云海、雾海、林海、花海)。
5、白马关
白马关,蜀道五关之一,秦入蜀的最后一道屏障,从这里,出,可以望天下;入,可以霸一方,由此可彰显其军事和政治地位。
白马关景区内除了庞统祠外,还有庞统被射落马的落凤坡、刘备安葬庞统的庞统墓、以徽派迷宫院落为主的倒湾古镇;
以及现存世界上最早的国家级道路,连接南北走道的交通大干道——金牛古道;还有残存有昔日辉煌的点将台、换马沟、八卦古战场、五丁谷等三国遗踪,构成了德阳三国蜀汉文化。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德阳
㈦ 清明节的风俗习惯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是中华民族传统隆重盛大的春祭节日版,属于慎终追远、礼权敬祖先、弘扬孝道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习俗甚多,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上或细节上的差异,各地习俗虽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是共同基本礼俗主题。清明节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日子,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1][2]
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清明节将节气与民俗融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清明礼俗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据考古研究,广东英德青塘遗址万年前的墓葬,表明万年前的先民已具有明确的有意识墓葬行为和礼俗观念。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
㈧ 五台山的历史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境内,位列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隶属忻州市五台县,西南距省会太原市230公里,与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四川峨眉山、共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五台山与尼泊尔蓝毗尼花园、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并称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最早在五台山弘扬佛法的是光明法师桑王澳登(第三代伏藏法王生根活佛),于公元前710年亲自赴五台山传播佛教。《名山志》记载:“五台山五峰耸立,高出云表,山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
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寺院建筑最早地方之一。自东汉永平十年,摄摩腾、竺法兰两位尊者白马驮经,来到中国洛阳。次年(公元68年),摄摩腾、竺法兰尊者来到山西五台山时,发现五台山的山形地貌与释迦牟尼佛修行弘法的印度灵鹫山非常相似,遂奏请汉明帝在此修建佛寺。
寺院落成后,取名大孚灵鹫寺(现今显通寺的前身,有“释源宗族”之誉)。其中佛光寺和南禅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两座木结构建筑。
南北朝时期,五台山佛教的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北魏孝文帝对灵鹫寺进行规模较大的扩建,并在周围兴建了善经院、真容院等十二个寺院。北齐时,五台山寺庙猛增到二百余座。
到了隋朝,隋文帝又下诏在五个台顶各建一座寺庙。即东台望海寺、南台普济寺、西台法雷寺、北台灵应寺、中台演教寺。
唐代,五台山佛教的发展出现了第二个高潮。这个期间据《古清凉传》,全山寺院多达三百所,有僧侣三千余人。此时的五台山,不仅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名山之一,而且是名符其实的佛教圣地了,被誉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这是五台山在中国佛教界取得统治地位的发端,也是五台山在封建统治者的利用和主持下,发展成为名山圣地的开始。
唐朝经济繁荣,国势强盛,在国际上声望甚高,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随着国际交往的扩大,五台山还受到印度、日本、朝鲜和斯里兰卡等国佛教徒的景仰。朝礼五台山和到五台山求取佛经、佛法的外国僧侣很多。
(8)孝文化遗址扩展阅读:
关于五台山的历史传说
相传五台山原名五峰山,气候异常恶劣,冬天滴水成冰,春天飞沙走石,夏天酷热难当,农民们根本无法到田里种庄稼。文殊菩萨碰巧到这里传教,看到人们遭受苦难,决定改变这里的气候。
文殊菩萨了解到东海龙王那里有一块神石叫“歇龙石”,可以把干燥的气候变得湿润,于是变成一个化缘的和尚,到龙王那里借歇龙石。
文殊菩萨来到东海,见龙宫外面果然有一块巨石。还没有走到跟前,已经感觉到一股凉气迎面扑来。文殊菩萨见到龙王,说明来意。龙王很抱歉地说:“大法师借什么都行,唯独这块歇龙石不能借。
因为它是花了几百年工夫从海底打捞上来的,清凉异常,龙子们每天工作回来,汗水淋漓,燥热难耐,便在上面歇息养神,你若借去,龙子们就没有歇息的地方了。”文殊菩萨反复说明自己是五峰山的和尚,是为了造福于人间特地来求援的。
龙王心里不愿意把神石借人,又不便直接回绝文殊菩萨的请求。估计这位老和尚一人无法将石头运走,龙王勉强答应说:“神石很重,没有人能帮助你,你如果能拿得动,就拿走吧!”
文殊菩萨谢过龙王,走到神石跟前,口念咒语,立刻使巨石变成了小小的弹丸。文殊菩萨将弹丸塞进袖筒,然后飘然而去。老龙王惊得目瞪口呆,后悔莫及。
文殊菩萨回到五峰山时,正是烈日当空,因为久旱不雨,大地干裂,人们遭受着深深的苦难。文殊菩萨把神石安放在山中间的一条山谷中,奇迹发生了:五峰山立刻变成一个清凉无比的天然牧场。于是,这条山谷被命名为清凉谷,人们又在这里建了一座寺院,起名叫清凉寺,五峰山也改名叫作清凉山了。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五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