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城遗址
① 尧的故事用自己的话怎么写
版本1
妲娥飞天
《淮南子。外八篇》
昔者,羿狩猎山中,遇妲娥于月桂树下。遂以月桂为证,成天作之合。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豖希、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豖希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羿请不之药于西王母,托与妲娥。逢蒙往而窃之,窃之不成,欲加害妲娥。娥无以为计,吞不药以升天。然不忍离羿而去,滞留月宫。广寒寂寥,怅然有丧,无以继之,遂催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欲配飞升之药,重回人间焉。
羿闻娥奔月而去,痛不欲生。月母感念其诚,允娥于月圆之日与羿会于月桂之下。民间有闻其窃窃私语者众焉。
译成白话文为:
很久以前,大羿到山中狩猎的时候,在一棵月桂树下遇到嫦娥,二人便以月桂树为媒,结为夫妻。
到了帝尧的时代,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烧焦了庄稼,烤了草木,人民没有了食物。同时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豖希、修蛇等妖魔鬼怪也开始危害百姓。于是帝尧命令大羿将凿齿处在畴华之野,将九婴诛杀于凶水之上,将大风战败于青邱之泽,射掉天上多余的太阳,杀猰貐,将修蛇斩于洞庭,在桑林逮住封豖希。万民欢喜,拥戴尧为天子。
后来,大羿从西王母那里得到了不药,交给嫦娥保管。逢蒙听说后前去偷窃,偷窃不成就要加害嫦娥。情急之下,嫦娥吞下不药飞到了天上。由于不忍心离开大羿,嫦娥滞留在月亮广寒宫。广寒宫里寂寥难耐,于是就催促吴刚砍伐桂树,让玉兔捣药,想配成飞升之药,好早日回到人间与大羿团聚。
大羿听说娥奔月之后,痛不欲生。月母为二人的真诚所感动,于是允许嫦娥每年在月圆之日下界与大羿在月桂树下相会。据说民间有好多人都曾经听到大羿与嫦娥在月桂树下窃窃私语呢。
版本2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烤得大地直冒烟,海水枯干,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去。
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
后羿立下盖世神功,受到百姓 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 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版本3
嫦娥原来是一个美丽善良的村姑,她勤劳朴实活泼可爱,尤其有着一颗金子般闪亮的心,她总是千方百计地为百姓做好事。嫦娥有个恋人叫后羿,是个神箭手,也是个好后生。
有一天,嫦娥与几个要好的女伴在村边小河旁洗衣。不料,无所事事、心术不正的河神河伯正闲逛到此。他见到嫦娥的沉鱼落雁之容,顿时惊为天人,便一抹脸变成一个英俊的小伙子,觍着脸走过去跟嫦娥搭话。嫦娥见他不怀好意便急忙躲开,可是河伯露出了狰狞的真面目,要强抢嫦娥入水。正在这危急关头,后羿来到了,他一看,顿时气得剑眉倒竖,怒发冲冠。他拈弓搭箭,“嗖”地一声,射瞎了河伯的一只眼睛。河伯疼痛难忍,大叫一声,便跳下河去。
经过这件事,嫦娥和后羿恐怕夜长梦多,便提早成婚。婚后,二人过得非常幸福。当然,他们并没完全沉浸在小家庭的美满快乐之中,两颗善良的心总想为乡亲们我做些好事。
有一年,天空出现了十个太阳,大地都快要着火了。人们无法耕种,无法生活,处于被灭绝的灾难之中。后羿便决心要射掉那多余的九个太阳,拯救百姓于火海之中。他天天挥汗如雨,苦苦练习射术。可是,河伯对他恨之入骨,不断地前来骚扰,他发誓要报一箭之仇,更要抢到他一直贪恋着的美女嫦娥。为此,后羿十分烦躁分心。
一天,一位大仙给了后羿一丸仙药,好心告诉他,河伯报仇心切,他将要面临一场大祸,如若吃了这丸药,便可摆脱人间的一切磨难和烦恼,升入月宫中;可是,首先得能耐住孤独寂寞的煎熬。后羿听后,心绪不宁地回到家中,将仙的话如实地告知了嫦娥,便疲倦地睡着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嫦娥坐立不安了,她在房中走来走去,看着一天比一天消瘦的丈夫,她心里非常痛苦。她深爱着后羿,绝不愿他遭受任何磨难的折磨,可是,她又想到丈夫身上还肩负着射掉九个太阳的重任,正受着烧烤之灾的乡亲们需要他去拯救。嫦娥心中十分明白,河伯对于丈夫的威胁,都源于自己。河伯对她仍没有心,为了得到她,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怎么办呢?嫦娥想着,想着,突然,她心中闪过一个念头:为了让河伯对她了心,为了让丈夫排除一切杂念和干扰,全心全意地去射掉九个太阳为民服务,她决心牺牲自己。主意打定,她就急忙找出仙药,吞了下去。
过了一会儿,后羿醒了,他发现嫦娥心神不定,脸上泛着神奇的红光,很是诧异,又觉不祥。嫦娥深情地望着丈夫,她知道与丈夫在一起的时间不多了,便眼含泪水嘱咐丈夫要好好珍重自己,请求丈夫原谅她不能再尽到做妻子的义务了。话犹未尽,嫦娥只觉得心中恍惚,身子突然变轻了,接着,双脚离地竟飞了起来,她边往天上飞边回头高声叫着:“后羿,我的好夫君,永别了!要珍重!”
嫦娥冉冉上升,飞进了月亮中那寂寞、冷清的广寒宫,做了月中仙女。然而,这里没有亲人,没有欢笑,只有一只惹人怜爱的玉兔相偎依,只有那总在砍着桂树却总也砍不倒的吴刚相陪伴。
自从嫦娥牺牲自己,飞上月宫后,后羿把痛苦、惆怅化作了力量。后羿明白妻子的作为是替自己和百姓着想的缘故,他深深地被感动和激励着,日夜苦练着射箭的本领,终于战胜了河伯的挑战,射掉了九个危害生灵的太阳,拯救了人类。人间有了欢乐,乡亲们过上安宁祥和的日子。
天帝也被嫦娥和后羿这种为了乡亲们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精神感动了,后来,便封后羿为天将,于中秋佳节日使二人重逢团圆。从此,嫦娥和后羿在天上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同时,天帝还规定月亮每月十五一圆,以祝愿花好月圆夜,天下有情人成眷属。
版本4
传说中后羿和嫦娥都是尧时候的人,神话说,尧的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把土地烤焦了,庄稼都枯干了,人们热得喘不过气来,倒在地上昏迷不醒。因为天气酷热的缘故,一些怪禽猛兽,也都从干涸的江湖和火焰似的森林里跑出来,在各地残害人民。
人间的灾难惊动了天上的神,天帝常俊命令善于封射箭的后羿下到人间,协助尧除人民的苦难。后羿带着天帝赐给他的一张红色的弓,一口袋白色的箭,还带着他的美丽的妻子嫦娥一起来到人间。
后羿立即开始了射日的战斗。他从肩上除下那红色的弓,取出白色的箭,一支一支地向骄横的太阳射去,顷刻间十个太阳被射去了九个,只因为尧认为留下一个太阳对人民有用处,才拦阻了后羿的继续射击。这就是有名的后羿射日的故事。
但是后羿的丰功伟绩,却受到了其他天神的妒忌,他们到天帝那里去进谗言,使天帝终于疏远了后羿,最后把他永远贬斥到人间。受了委曲的后羿和妻子嫦娥只好隐居在人间,靠后羿打猎为生。 [编辑本段]历史考证《淮南子。外八篇》
昔者,羿狩猎山中,遇妲娥于月桂树下。遂以月桂为证,成天作之合。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豖希、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豖希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羿请不之药于西王母,托与妲娥。逢蒙往而窃之,窃之不成,欲加害妲娥。娥无以为计,吞不药以升天。然不忍离羿而去,滞留月宫。广寒寂寥,怅然有丧,无以继之,遂催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欲配飞升之药,重回人间焉。
羿闻娥奔月而去,痛不欲生。月母感念其诚,允娥于月圆之日与羿会于月桂之下。民间有闻其窃窃私语者众焉。
《准南子·览冥训》:“羿请不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高诱注;“姮娥,羿妻;羿请不药于西王母,未及服食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初学记》卷一引古本《准南子》,于“姮娥窃以奔月”句下,尚有“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十二字,今本并脱去。姮娥即《山海经·大荒西经》所记“生月十二”之常羲。古音读羲为娥,逐渐演变为奔月之常娥。《文选》注两引《归藏》,均谓常娥服不药奔月。知常娥神话古有流传,非始于《准南子》。又《准南鸿烈集解》引庄达吉云:“姮娥,诸本皆作恒,唯《意林》作姮,《文选》注引此作常,准南王当讳恒,不应作恒,疑《意林》是也”。汉文帝名恒故讳之,知姮娥作恒娥,而恒亦即常之意。《集解》又引洪颐煊云:“说文无姮字,后人所造。”
民间的传说又略有不同,大体谓嫦娥偷吃了丈夫从西王母那儿讨来的不之药后,飞到月宫。但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所谓“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正是她倍感弧寂之心情的写照。嫦娥向丈夫倾诉懊悔后,又说:“平时我没法下来,明天乃月圆之候,你用面粉作丸,团团如圆月形状,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连续呼唤我的名字。到三更时分,我就可以回家来了。”翌日,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届时嫦娥果由月中飞来,夫妻重圆,中秋节做月饼供嫦娥的风俗,也是由此形成。表现这一情节的嫦娥图,当是世人渴望美好团圆,渴望幸福生活的情感流泄。
现代流传甚广的“嫦娥奔月”是说嫦娥经受不住天上生活的诱惑,趁大羿外出狩猎,独自吞食了不药,嫦娥由于背弃了丈夫,怕天庭诸神嘲笑,就投奔月亮女神常羲,想在月宫暂且安身。可是月宫空无一人,出奇的冷清,她在漫漫长夜中咀嚼孤独、悔恨的滋味,慢慢地变成了月精白蛤蟆,在月宫中终日被罚捣不药,过着寂寞清苦的生活。李商隐曾有诗感叹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全上古文》辑《灵宪》则记载了“嫦娥化蟾”的故事:“嫦娥,羿妻也,窃王母不药服之,奔月。将往,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
嫦娥墓位于山东省日照市的天台山上,陪伴在大羿墓的旁边。据说大羿与姮娥开创了一夫一妻制的先河,后人为了纪念他们,演绎出了嫦娥飞天的故事。
据史料记载,大羿统一了东夷各部落方国,组成了一个强大的国家。由于该国家为众多崇拜太阳的部落方国所组成,在《山海经》中被称为“十日国”。
十日国的地望位于东海之滨的山东省日照市南部(见“《山海经海外东经》地望考证”一文)。现在的国家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尧王城遗址为十日国的都城。尧王城遗址南侧的天台山(现为日照汤谷太阳文化源旅游风景区的一部分)。日照汤谷太阳文化源旅游风景区内还有太阳石、太阳神陵、老母庙、老祖像、日晷等许多太阳崇拜的遗迹。
大羿和她的妻子姮娥(后来演绎为飞天的嫦娥)后就葬在日照汤谷太阳文化源旅游风景区内的天台山上。当地人称之为大羿陵。
补充:
嫦娥奔月是远古神话,是我国十大远古爱情故事之一。
《淮南子.外八篇》中说,羿从西王母处请来不之药,逢蒙听说后前去偷窃,偷窃不成就要加害嫦娥。情急之下,嫦娥吞下不药飞到了天上。由于不忍心离开大羿,嫦娥滞留在月亮广寒宫。广寒宫里寂寥难耐,于是就催促吴刚砍伐桂树,让玉兔捣药,想配成飞升之药,好早日回到人间与大羿团聚。
民间的传说又略有不同,大体是嫦娥偷吃了丈夫从西王母那儿讨来的不之药后,飞到月宫。但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所谓“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正是她倍感弧寂之心情的写照。嫦娥向丈夫倾诉懊悔后,又说:“平时我没法下来,明天乃月圆之候,你用面粉作丸,团团如圆月形状,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连续呼唤我的名字。到三更时分,我就可以回家来了。”翌日,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届时嫦娥果由月中飞来,夫妻重圆,中秋节做月饼供嫦娥的风俗,也是由此形成。表现这一情节的嫦娥图,当是世人渴望美好团圆,渴望幸福生活的情感流泄。
嫦娥又是怎样奔月的呢在古书上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根据《淮南子》的记载是,后羿觉得对不起受他连累而谪居下凡的妻子,便到西王母那里去求来了长生不之药,好让他们夫妻二人在世间永远幸福地生活下去。嫦娥却过不惯清苦的生活,乘后羿不在家的时候,偷吃了全部的长生不药,奔逃到月亮上去了。另一种说法是屈原(约前340年)《天问》的记载,说后羿后来对嫦娥有不忠行为,和河伯的妻子发生暖昧关系,因而引起嫦娥极大的不满,便离开后羿跑到天上去了。嫦娥奔月以后,很快就后悔了,她想起了丈夫平日对她的好处和人世间的温情,对比月亮里的孤独,倍觉凄凉。
人物简介
嫦娥是月亮女神嫦羲的后裔,也称姮娥。美貌非凡。大羿的妻子,相传大羿是尧帝手下的神射手。
“嫦娥”亦作“姮娥”、“常娥”,是神射手大羿(后羿)的妻子。
姮娥即《山海经·大荒西经》所记“生月十二”之常羲。古音读羲为娥,逐渐演变为奔月之常娥。《文选》注两引《归藏》,均谓常娥服不药奔月。知常娥神话古有流传,非始于《准南子》。又《准南鸿烈集解》引庄达吉云:“姮娥,诸本皆作恒,唯《意林》作姮,《文选》注引此作常,准南王当讳恒,不应作恒,疑《意林》是也”。汉文帝名恒故讳之,知姮娥作恒娥,而恒亦即常之意。《集解》又引洪颐煊云:“《说文》无姮字,后人所造。”
②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六大遗址:勾勒尧舜时代的社会图景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一阶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初步勾勒出了公元前2500年~前1500年即尧舜时代到夏商之际的社会图景。 中原地区六座规模大、等级高的中心性城邑,被列入研究重点,它们是:
可能与黄帝有关的河南灵宝西坡遗址、与传说中尧时代时空吻合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可能是禹都阳城的河南登封王城岗城址和可能是夏启之居的河南新密新砦遗址,还有考古学界公认的夏代中晚期都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以及郑州大师姑遗址。
六大遗址年代先后衔接,时间上大体从公元前2500年到前l500年,为了解这一千年间的社会组织结构的变迁、王权发展的程度以及当时的自然社会环境等,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 这一千年的历史正处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键期。其“社会图景”可作如下归纳:
① 农业生产取得长足进步。一是农作物多样化,原来认为只有小米、粟等是主要食物,发现稻米占相当比重,小麦也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二是耕作技术的改进,为适应水稻、小麦等多种作物的种植,有了水田、旱田,耕作技术随之发生变化。二里头遗址等都找到了小麦,甚至还找到了除猪、狗之外饲养羊的证据 。
② 铜器冶铸技术的发展。到了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夏代中晚期,已经能够制造鼎等青铜容器了,青铜容器的制造比制造刀子等小件物品要复杂得多;而复杂的青铜容器,如鼎在这一时代的晚期成为中国王权的象征。
③ 社会发展变化方面。一是等级制强化和制度化。比如在陶寺遗址中的1000多座墓葬中,大墓约占1/10,每座墓葬能出土百余件随葬品,而小墓则占大多数, 其出土的随葬品寥寥无几;
二是大型城邑的出现。陶寺遗址发现了建于公元前2100年左右的大型城址,它非常宏大,有280万平方米,南北1800米,东西1500米。修建这样规模的城址需要大量人力,可见当时组织人力从事工程的能力有很大提高;三是出现反映王权的宫殿、宗庙。
二里头遗址发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宫城,发现了中轴线左右对称的布局,多重院落,这个传统一直影响到到北京紫禁城的建造,开了几千年中国宫城布局的先河。
③ 临汾有哪些历史遗迹
华门能算历史遗迹吗?
临汾好像就是尧庙了,但是多年前让火烧了一次,后面修缮过。
襄汾有个丁村遗址,洪洞有苏三监狱,广胜寺,大槐树。
蒲县有东岳庙,隰县有小西天。仙洞沟(什么位置我忘了)。
④ 广州旅游的历史遗址
1、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是1983年发现的南越国第二代国王赵眜之墓,是岭南地区所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唯一汉代彩绘石室墓。
墓中出土文物一万余件,其中“文帝行玺”金印、玉角杯、错 金铭文虎节、印花铜板模、平板玻璃铜牌饰等文物具有重大历史、科学、艺术价值,集中反映了两千年前岭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
南越王墓是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重大考古发现之一,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入选国家AAAA级景区,2008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南越国遗迹》与《海上丝绸之路》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狭义上讲,应是1924年~1930年国民党在广东广州黄埔区长洲岛兴办的一所军校,校址原为清朝陆军小学和海军学校校舍。当时校名:“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广义上讲,即是1924年以后,中国国民党及中华民国政府兴办的各个军事学校,即各地分校也包括在内。
黄埔军校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一所军事学校,培养了许多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主要将领出自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一至六期,军校在创立目的是为国民革命训练军官,是国民政府北伐战争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
3、六榕寺
六榕寺位于广州市的六榕路,是广州市一座历史悠久、海内外闻名的古刹。寺中宝塔巍峨,树木葱茂,文物荟萃,历史上留下不少名人的足迹。六榕寺因苏东坡当年为寺庙题字而得名。
它与光孝、华林、海幢寺并称广州佛教四大丛林。六榕寺和寺中的花塔一样,历来为人们所称颂,加之历史地位与光孝寺齐名素有“光孝以树传,净慧(六榕寺的别称)以塔显”之称。
4、洪秀全故居
洪秀全故居,花都区新八景之一,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大布乡官禄布村。故居始建于清代末期,是一排六间泥砖、瓦顶木结构平房,石砌墙基,总面阔16.5米,进深5.5米。
洪秀全的居室是一单间小屋,泥墙,无间隔。洪秀全在故居居住生活了三十余年,青少年时期在此度过。故居的附近还有洪秀全读书和教书的私塾、洪氏宗祠等。故居原建筑曾被清政府焚毁,新中国成立后重建。现在的故居建有洪秀全故居纪念馆,洪氏宗祠辟为纪念馆辅助陈列室。
5、大佛寺
广州大佛寺坐落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惠福东路惠新中街21号(在北京路西侧、广州百货大楼正南方)。广州大佛寺始建于南汉(公元917-971),名新藏寺,为南汉王刘龑上应天上二十八宿而建。
明代扩建为龙藏寺,后改为巡按公署。清顺治元年(1649)公署毁于火。平南王尚可喜于康熙二年春,自捐王俸,仿京师官庙制式,兼具岭南地方风格重建殿宇,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观赏价值。
⑤ 沁阳故城位于沁水之阳故名沁阳,古城遗址在哪
沁阳市隶属河南省焦作市,古称怀庆府、河内县,因故城位于沁水之阳而得此名,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沁阳为中国首批“千年古县”,1自古为豫西北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素有“覃怀古郡,河朔名邦,商隐故里,乐圣之乡”的美誉。夏为覃怀首邑,商属京畿重地,周称野王邑,汉为野王县,隋改河内县,明清为怀庆府所在地。拥有有天宁寺三圣塔、清真北大寺、尧庙、尧泉、战国墓、太平军北伐指挥部旧址和紫金顶旅游胜地。
⑥ 舜的遗迹
江苏无锡的舜柯山,是尧、舜、禹三王中舜的故乡。据考证,舜柯山一带留有不少舜的遗迹。在舜柯山上,人们发现了不少石器时代的石锅、石斧、石犁等,据说,是舜使用过的生产生活用品。据考证,距今5000年至4000年前,太湖流域发展成为全国发达的地区之一,农业比较先进,稻谷是主要农产品。传说中的舜,生性敦厚,宽厚仁爱,村民们都愿意和舜接近。舜在舜柯山一带教导村民如何插秧种稻。在舜柯山上,有一块“舜皇锄印石”。民间传说那年天旱无雨,禾苗枯焦,舜为民焦虑,以锄击石而留下的。当地建有一座舜皇庙,历史久远,规模宏大,门前两棵银杏树,树围甚巨,需四人合抱,可见庙宇历史悠远。庙前有一巨石,留着两个清晰的脚印。据老人们说,那是舜皇看到太湖水泛滥,心中烦躁,连连跺脚而留下的。后来,舜出走到山西一带,那是有原因的。相传舜少年丧母,其父无能无德,娶后母。后母为人阴毒,生一子后,便处心积虑想害死舜。那一年,后母在舜住的茅屋上放了一把火,企图烧死舜。舜为了不让后母背上杀子的恶名,不让父亲为难,毅然决断离家出走,辗转来到了黄河流域,这才有了后来的三王“禅让”的故事。
(1)传说
相传上古舜帝为民时,曾躬耕于无锡斗山之下。
斗山有舜帝美丽动人的传说。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舜帝,民间流传曾在斗山躬耕,他辛勤劳动的精神感动了上帝,上帝给他送来了风调雨顺的天气,还差遣大象为他耕地,燕雀为他衔谷播种。他爱护人民、造福于民:“润天地、识气象、怜众生、护万物、爱禽兽、睦友邦”,倡导“天人协和、万物共荣”之公德。
舜还勤勤恳恳协助尧帝治理天下,埋头辛苦工作28年,受到尧帝的信任和重用,最后把他作为接班人,把部落联盟首领(帝位)禅让给舜,开创了上古史上所称的“唐尧虞舜”太平盛世时代。
也许此事仅是传说,但千古流传,至今“舜柯天子坐龙亭,天下百姓享太平”的民谣仍在广大群众中传颂。斗山留存有“舜帝躬耕处”、“避雨石”、“钉钯印”等遗迹。斗山西北有舜帝居住过的“西舜城”(宋时称西舜乡),东北有“东舜城”,西北澄江镇有舜帝井,西有舜柯白荡遗址和遗迹等人文景观。斗山还建有舜帝殿,内有舜柯天子塑像。
(2)疑古学派评价
上世纪初,疑古学派认为,尧舜禹的传说出现较晚,而尧舜更晚于禹,故其传说为后人编造,其人纯属子虚乌有。学术界普遍认为,尧舜禹禅让的故事,确实反映了原始社会末期的情况,虽为传说,但自有其历史价值。有的学者特别指出,舜任命“八元”、“八恺”和皋陶等人,各有执掌,反映出部落联盟议事会已经开始蜕变为贵族的议事机构。说明运用唯物史观来研究舜的传说,有助于我们认识原始社会瓦解时期历史发展的线索。
舜耕历山”的历史传说,始见于《墨子·尚贤中》:“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濒,渔雷泽”。其后在诸子百家著述中,舜耕历山的传说多有转述。到西汉,通过太史公《史记·五帝本纪》的整理与转述,“舜耕历山”的历史传说在更大范围受到人们的注意。东汉以后,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是,有关追踪“舜耕历山”的故实,辨析“历山”等地之具体所指,在包括《史记》在内的诸多古籍注解中,可以说不绝如缕;在各种舆地之作乃至方志之类的文献中,也时有所见,并且绵延至今。 三分石,又名三峰石,在宁远县城南百里处,它是九疑山的最高峰。相传是舜的葬身之地,故又名舜峰。
三分石如三支玉笋,鼎足而立。峰间相距各5里。峰势险绝,直插云霄。古人有诗云:“一峰浮黛插云霄,石作三分结构牢,云外有人攀玉笋,山中何处觅仙桃。”《九疑山志》载:“三峰并峙如玉笋,如珊瑚,其上有仙桃石、棋盘石、步履石、马迹石,又有香炉石,有足有耳,形质天然。其间有冢,以铜为碑,字迹泯灭不可认,或疑为舜冢。”
三分石是如何来的呢?相传舜帝南巡之时,有一天登上此峰,考察山川形胜。中午时分,他和侍从们在峰头野餐,不觉醉酒。酒壶遗忘在峰头上。有一只大鹏恰巧飞临此山,见有一壶酒,便俯冲下来,用锐利如钩的尖嘴一啄,当下石壶分成三块,化作三峰石。那剩下的玉液,化成了长流不息的泉水,这就是潇水之源。
如今三峰石上,果然清泉喷涌,垂崖倾注如白练悬空,若烟若雾,水流激石,惊浪雷奔。当中一脉,为潇水之源泉,俗称“父江”,西流至九疑山下。 舜王碑,人称“舜王龙碑”,上刻七个大字“帝舜有虞氏之陵”,原在三分石上,后迁至大阳溪边的舜庙之侧。迁移之因,也有一个传说。
皋陶墓相传帝舜时,九疑山出了九条孽龙,盘距在“蟠龙洞”、“九疑岩”,危害百姓生灵。帝舜闻之南巡,走了三湘四水,看了五岭三山,终于来到九疑山间。他带领百姓大战三年,斩杀了九疑岩里四条龙;接着大战三年,斩杀了蟠龙洞里的四条龙。又大战了三年,方斩杀了三峰石天湖池里的老蛟龙。帝舜连续苦战了九年,积劳成疾,终于病倒在三峰石下。在他临终之时,大臣皋陶问他有何吩咐,他说:“不可厚葬,只要三峰石下选一黄土高地,瓦棺布衣掩埋即可。”最后他手指三峰石上的天湖池,龙驾归天了。舜死后,人们刻了块3000斤重的龙碑立在三峰石下。
皋陶心想,此地太险恶,迁到大阳河边为好。启灵这天,碑太重,三十个壮汉都抬不动。这时,几只白鹤从天空飞临,两头大象从地上走来。大象用鼻子卷起墓碑就走,白鹤在前面引路。当走到熊家山黄龙洞前时,突然,从洞里出来一个白发老人,笑着说:“生在帝王城,死在九疑山,白鹤来引路,大象来抬丧。”说完摇身变成一条黄龙,张牙舞爪,不让葬在这里。大象只好又向前走,过了马蹄坳,穿过大桑塘,来到一座大石岩前。这大石岩十分奇特,高300丈,直上青天。岩形状似龙,龙角龙眼龙须龙牙俱全。山下西边有两口龙泉。白马仙人还将峰顶用乱石堆了一顶王冠,一条玉带放在山上。这真是龙潜凤栖之地。大象将龙碑一放,碑即入地3尺,端端正正立在中间。于是,将帝舜龙体下了石坎,砌上瓦棺,成群白鹤,众四面八方衔来紫蚌壳,放满瓦棺,这就是“瓦棺贝冢”的由来。
皋陶结庐为庵,一直守护在舜陵前。死后化作一棵青松,长在墓边石岩上,像一位将军威然屹立,侍卫着长眠地下的舜帝。 早年间济南老城的南门名舜田门,是因为古史称大舜在历山耕田的缘故。历山又曾名舜耕山和舜山,只是到了唐朝以后才俗称千佛山的。
舜井的事迹,见于《孟子》等古籍。据载,大舜年幼丧母,后母与弟弟多方迫害他。他们骗大舜淘井,然后落井下石,幸亏井下石壁有溶洞通外,大舜得以逃生。然而大舜也因此发掘出一处甘泉,人们称之为舜泉,也叫舜井。
舜泉在历代正史中都有记载,泛称其在历山之下,唐代的记载才明确说它在此处。宋代习称它为舜泉,并由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特作《舜泉诗》,并由苏轼书写立碑,成为著名的景观。舜泉的形状多次变更,唐代曾在泉上砌成两个井口,后来仅留一井。1976年井口上挂着一条铁链。传说这是大禹治水时降伏了一条破坏河道的蛟龙,锁在井内,并说待到铁树开花时才释放它,这一传说有可能是当年舜庙中的道士们炒作的。
舜井后有院落,称舜祠,或称舜庙。由丘处机赐名为“迎祥宫”。有石碑为考。
舜井原在南门大街的舜庙中。舜庙在大街之西,院落宽宏,殿宇巍峨,满院松柏苍翠,曾被誉为“松韵南熏”,列入济南十六景之一。庙内有元代济南状元、史学家张起岩撰文书写,由著名文学家张养浩额的迎祥宫石碑,因是济南两大乡贤合作的珍品,被誉为济南镇府之宝。 1996年4月11日,时任规划设计院院长郭国安、设计员杨业平等人开始了寻找舜井碑的过程。当时,郭、杨等人先是来到南郊前进村,找来该村一组队长孙春政作向导,顺着白云湖大坝向上寻访,后来到一个叫舜井冲的地方,在此偶遇放牛的王成玉老汉和苏金寿婆婆,彼时,两人均已六十多岁。老人将郭、杨等人引至舜井遗址旁,说起儿时经历。王老汉谈起青年时在舜井挑过水,苏婆婆说她儿时在井边洗过衣。那井口直径约有两米,砌成四方青砖台基。井上有亭,称之舜井亭。亭内有碑,上书斗大“舜井”二字。舜井冲山顶有庙,谓之舜井庙。庙在1955年被拆,亭在1966年被毁,井在文革时期被填。
半个世纪过去,随州城沧海桑田;昔日放牛的舜井冲,早不见牛欢草肥;如今已被幢幢高楼所掩盖。据文物部门的同志分析,那舜井遗址该是在市国税局大院之内。
庆幸的是那块舜井碑失而复得。据苏金寿婆婆讲,1957年她儿子结婚时,为填平自家门前的场地,将一块碑搬至堰塘边作了过桥石。村人往来,皆从碑上走过;妇人洗衣,这碑又作了捶衣板。村中老人多不识字,也就不知这碑的珍贵。接着又是十年浩劫,年轻人纵然识字,但文物被视作封建流毒,舜井碑被众人踩在脚下也就成了历史的必然。
时间又回到1996年4月11日,郭国安、杨业平等人听说碑石尚在,便随苏婆婆来到她家塘边,只见一块长约1.5米,宽约0.8米的青石板平卧在水边,心中大喜:难道这真是石刻舜井碑吗?二人蹲在水边,用手触摸碑的底面,确有凸凹不平感觉。这时,队长孙春政叫来几位田里干活的农民,从水中抬起石碑,洗净淤泥,碑上“舜井”两字显露出来,众人惊讶万分。字为颜体,斗方之大,笔力遒健,刚正苍劲,法度严谨,气韵典雅。
如今舜井碑保存在市规划设计院,可惜断裂为两半。据专家鉴定,这块舜井碑为宋代碑。史料记载,舜井确为舜帝所掘,但井旁石碑,先为先秦时期随州县令所立,后秦碑遭毁,宋时续立新碑。当时还找到了碑座,碑座为锥形,中间有楔口。据说碑座现仍遗留在白云山中。秦碑虽毁,宋碑尚在,实为随州文物史上之幸事。
⑦ 东方太阳城的太阳古国
作为在考古界有着重要影响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之一,日照尧王城遗址是一处由大汶口文化过渡到龙山文化时期的龙山文化遗址。
史迹茫茫,往事如烟,古国的风采大多已失落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但是从珍贵的出土文物上,从为数不多的地上遗存里,从零零星星的历史资料和民间传说中,我们仍然能够追溯到那段辉煌历史的蛛丝马迹。
一、尧王城与东方“太阳古国”
历史文献中有一个崇拜太阳的“十日国”。《山海经·海外东经》记载: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曰羲和,帝俊之妻,生十日,方浴日于甘渊”。就像“帝俊生黑齿”一样,羲和“生十日”反映的是,太阳母亲羲和的后代建立过由十个(或多个)崇拜太阳神的部落组成的“羲和之国”。
《山海经》还记载:“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渊”。“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这里提到的汤谷、扶桑,即少昊鸟国建都之地。据尸子(孙星衍辑本)卷上云:“少昊金天氏邑於穷桑,日五色,互照穷桑。谓此也。则所谓甘渊、汤谷(扶桑)、穷桑,盖一地也”。
那么这些神奇的“汤谷”、“甘渊”、“羲和之国”、“十日国”、“少昊之国”又在哪儿呢?
答案可以从《尚书·尧典》里找到:“(帝尧)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这部经过孔子修订的“上古之书”明确表示,羲和浴日的汤谷(甘渊)在一个叫做嵎夷的地方。从《四库全书》中的禹贡九州图可以看出,嵎夷的大致位置就在鲁东南地区,即北到山东青岛、南至江苏灌云的沿海地区,而日照就处于这一地区的中间地带。
《山海经·海外东经》进一步将汤谷和十日国的地望(地理位置)定位于日照地区的尧王城遗址一带:“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这里的“黑齿”就是上古时期传说的“其人黑齿、食稻啖蛇”的黑齿国。根据“《山海经·海外东经》地望考证”一文,这个黑齿国就是著名的“齐师伐莒”中莒国公子投奔的纪障城(纪国)的前身,位于今天的江苏省赣榆县柘汪镇到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安东卫、虎山镇一带。而“羲和浴日”的“汤谷”、“甘渊”和“十日国”位于黑齿国之北,其地望当是尧王城遗址及其周边地区无疑。
从地理和风水的角度来看,尧王城的选址是非常讲究的。城址面(东)向大海,背(西)靠老牛头顶、双山、白云寺等山系,右(南)是竹子河和天台山,左(北)为傅疃河和奎山。因此,尧王城古城是建立在三面环山,一面向海,河流纵横,土壤肥沃的山前平原上,享有农、牧、鱼、盐和水运之利,是一处颇有“帝王之气”的风水宝地。
地下考古和地上遗存为此也提供了有力佐证。在考古学研究中,城址、墓葬与祭祀地被视为三大要素。除了出土与莒县陵阳河遗址相似的“日火山”符号陶文以外,尧王城遗址上几乎所有墓葬都朝向东南面约4公里处的天台山,而天台山上至今仍然残存部落遗址、太阳神石、太阳神庙、刻有太阳图案以及古人祭祀太阳的岩画等远古遗存。
这些史实足以证明,尧王城地区即为《山海经》中记载的“羲和之国”、“十日国”,“少昊之国”,是名副其实的“太阳古国”,而尧王城遗址正是“太阳古国”的都城,天台山就是这个神秘古国的祭祀地。
二、帝尧与东夷文明的关系
史学界认为,华夏文明起源具有多元性,中华文化是多种文化长期渗透融合的产物。其中最影响最大的是以炎黄二帝为始祖的黄河中上游文化(后来又称夏文化)和以帝俊为祖先的黄河下游文化(又称东夷文化),那么,黄河上游和下游的两大文化之间的渗透与融合在尧王城古国又是如何体现的呢?
据《竹书纪年》记载,帝尧(炎黄后裔)东巡时除了到天台山祭祀日神之外,还“筑城于野,命羲和历象”。
根据日照民间传说,尧帝在成为部落大联盟的首领之后,曾经东巡至此并筑城一座,因此人们把这个地方叫做尧王城。现在的遗址之上仍然有大尧王城,安家尧王城,刘家尧王城等村落。
帝尧选择在这样的一片沃土上建设城池似乎不是偶然的,这既与帝尧对东方太阳古国的重视有关,也与帝尧与东夷领袖大羿非同寻常的关系有关。大羿据说是帝俊的后裔。史料记载,帝尧之所以能成为军事部落大联盟的首领,是与大羿的合作和帮助是分不开的。对此,后来汉代的《淮南子·本经训》中这样记载:“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尧乃使羿……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希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由此可见,帝尧取得部落联盟的统治权是借助了东夷领袖大羿的力量。
与之巧合的是,传说中的大羿和嫦娥的陵墓就坐落在天台山上。尽管墓前的碑文已经在文革时被红卫兵破坏,周边村庄仍然流传着“大羿射日”和“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
从太阳崇拜文化起源的角度考察,帝尧命羲和氏族“观象授时”不无道理。出于对太阳的重视与崇拜,太阳古国的羲和族人世代相传,发明了许多天文观测技术和手段,积累了丰富的天文学知识,这应当是受到帝尧赏识和重用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在大汶口和龙山时代,种植谷物的农业生产活动已经取代了狩猎和采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活动。所以测日观象的深奥学问和技能也就成为维护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某个人,某一集团能掌握了这门学问,能够即时地指导农作,使收成有所保证,必定会被视若天人、神圣,享有极崇高的威望。
自帝尧开始,羲和部落世代世袭天文观测之职。后人沿用这一传统,甚至负责天文观测的官位就直接称为“羲和”。
地下考古的结果也表明帝尧到过尧王城。在龙山文化时期,陶器的生产是有地域性的。黄河下游生产黑陶,黄河上游生产彩陶,二者采用的是不同的制作技术。迄今为止,在龙山文化的地层里,整个鲁东南地区只有尧王城遗址出土了彩陶,其它遗址都没有发现彩陶。这是否说明该彩陶或者彩陶制造技术是由帝尧从黄河上游带来的呢?
因此,我们可以说,尧王城遗址的意义,并不仅仅是揭示和证明了源远流长的龙山文化,更重要的是反映了黄河上游文化和下游文化相互依存和相互交融的历史事实。它还证明,尧王城古国文化的根源和灵魂与东夷人的太阳崇拜文化一脉相承。
三、“太阳古国”的太阳崇拜渊源
山东大学张富祥教授指出:“从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来看,我国上古人群的太阳文化意识首先应当起于东部沿海地区,或说以东方夷人的这一意识最为强烈,其次才逐渐传播到西、北、南各个地区”。
张学海先生在《考古学反应的山东古史演进》一书中说:“山东或者说海岱地区的旧石器文化,起源于鲁中南山地的沂河上游地区,并始终在该地区发展,同时逐渐向东南扩展,并在鲁东南地区包括江苏连云港市北部地区在内,过渡到新石器时代,从而勾勒出山东旧石器时代的发展脉络”。他还明确提出:“这一地区包括郯城、莒南、日照市和江苏连云港北部地区,目前,海岱地区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遗存大部分在这地区,而以日照市沿海和马陵山两地最为集中”。
换言之,海岱地区的旧石器遗迹只局限在北起沂源,南到郯城和江苏东海县,东至日照沿海的三角地带里。这给我们提供了如下一幅画面。
在几十万年前,沂源猿人中的一个分支离开他们赖以生存的溶洞,沿沂河沭河而下,追逐太阳而居,最先来到日照沿海地区。在这里,他们惊奇的发现,带给人类光明和温暖的太阳竟是从东方大海中升起来的。于是在一个叫汤谷(天台山)的地方开始了祭祀太阳神的活动。这大概就是太阳崇拜的真正起源。“夸父追日,渴死汤谷”,或许就是羲和氏族迁徙之艰辛的真实写照。到了五帝时期,这里曾经是少昊之国。山东大学王青教授指出:“少昊氏不仅存在于大汶口文化时期,而且还延续到龙山文化时期,期间经历了不断迁移和发展的过程。其中大汶口晚期以莒县陵阳河一带为中心,到大汶口末期迁到五莲丹土一带。龙山早中期又迁到日照尧王城、两城等地,在滨海地带形成超大规模的中心。龙山中期之末,迁到了临朐西朱封一带,到龙山晚期又迁到曲阜一带”。
据南京六朝古墓中出土《竹书纪年》竹简记载:“元年丙子。帝即位,居冀。巡狩琅琊,登天台,祀日神。筑城于野,命羲和历象。五年,初巡狩四岳”。从时间上看,帝尧即位后当年即东巡琅琊,到天台山祭祀太阳神,而五年之后才巡守四岳,足见帝尧对琅琊(太阳古国)和日神之重视。
史料上不但有帝尧崇拜太阳的描述,也有商王祭祀日神的记载。蔡运章先生在《三星堆文化的太阳神崇拜》中指出:“甲骨文中有商王到旸谷祀日的记载。特别重要的是,商王‘观日出’的地点是在‘湡’地(湡,通作与堣、嵎,在今山东沿海地区),与《尧典》说的‘宅嵎夷,曰旸谷。寅宾日出’,全相密合,绝非偶然”。
无独有偶,人们在天台山极顶的岩石上发现了一副极为罕见的古代岩画。画中有从东海上初升的太阳,挂在天边的月亮和星星,还有顶礼膜拜的首领和人群,画上的题词是早期甲骨文“王其焚吉”字样,用的是占卜的语言,描述的是“王”带领民众在这里点火祭祀太阳神的景象。至于这个“王”是尧王还是商王,学界至今仍有不同意见。
四、太阳古国的兴衰成因
以尧王城遗址为都城的日照“太阳古国”在少昊、大羿、伯益等东夷领袖的领导下创造了灿烂的龙山文化。但令人迷惑不解的是,这个龙山时期的大都市,这个辉煌了几百年的太阳古国,在龙山文化的末期(夏朝初期),仿佛一夜之内变成了一片废墟。并且在此后夏代的300—400年间,这一地区的文化远远落后于夏朝所在的中原地区。个中原因,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至今仍然无法找到一个满意的答案。
在东夷人(特别是伯益后裔)的大力支持下,殷人取代夏桀建立了商朝。《诗经·商颂》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玄鸟就是传说中的太阳鸟,是东夷人的图腾。殷人的高祖“夔”即为“太阳之父”帝俊,由此可知商朝殷人与东夷人的同源关系。郭沫若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发现,殷人在每天均有早上迎日出,晚上送日入的祭祀仪式(《殷契粹编》),说明太阳崇拜也是殷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商朝的建立以及商王来到东海之滨的天台山观日出,祀日神,日照地区又因此而再度兴盛起来。在此期间,伯益的赢姓后人在今天的鲁东南一带建立了古莒国,天台山遂成为莒人和殷人太阳崇拜的圣地。
战国初期,与莒国相邻的齐国在齐桓公称霸之后,尊王攘夷,不与“尚夷风、用夷礼”的莒国接盟,同时改在琅琊台祭祀四时主、在成山头祭祀日神,天台山作为日神祭祀地和东夷人先祖祭祀地的地位随之下降。
随着莒国的覆灭,东夷文化的最后消失,作为祭祀圣地的天台山也慢慢变成了历史。但是崇拜太阳、祭祀太阳的习俗已经深深地扎根在当地人的生活之中。莒县博物馆前馆长苏兆庆研究员在《夷人崇日与秦始皇东巡琅琊》一文中说:“特别是东夷民族对太阳神的崇拜更有其悠久历史传承,不少有关太阳来历的神话故事广为流传于民间”,“主要崇拜太阳的少昊羲和族,居住在汤谷(亦称旸谷)一带,是太阳神赐福下民的圣地”。“祭日活动,解放之初,莒地依然流行”。
秦汉时期的天台山似乎不甘寂寞。这座曾经一度“失宠”的山又成为黄老道和方仙道的发祥地,并随着方仙道文化的兴起和秦始皇的东巡而再度辉煌。
天台山方仙道的代表人物是为老子《道德经》做注的河上公和他的弟子安期生。安期生道业高深领一代盛名,曾吸引秦始皇前来寻仙访道。传说秦始皇东巡琅琊曾三上天台山。晋皇甫谧《高士传》曰:“安期生者,琅琊人也,……秦始皇东游,请与语三日三夜,赐金璧直数千万”。安期生弃金银于不顾,留书嘱咐始皇:“后数年求我于蓬莱山”。始皇为此派遣使者徐福等数百人前往蓬莱山寻找,“辄遇风波而还。立祠阜乡亭并海边十数处”。至今,天台山主峰还残留有安期祠的遗址。
对此,宋朝日照状元张行简这样写道:“念我日照,虽偏居海隅,却享有琅琊之名,天台之胜,背依泰沂,怀抱东海,更兼仙山飘渺,河流纵横,自古为日神祭祀之地,黄老成仙之乡。河上公、安期生、于吉、葛玄等在此悟道授徒,秦皇汉武到此寻仙访道,可谓盛极一时也”。
⑧ 炎帝黄帝尧舜禹在山西境内的传说,遗址和地名
临汾尧庙、尧陵、仙洞沟等,大禹渡、蒲州城等
神农氏
神农氏是传说中的炎帝。炎帝是中国的太阳神,又说他是农业之神,教民耕种,他还是医药之神,相传就是神农尝百草,创医学。传说神农死于试尝的毒草药。
黄帝
黄帝是传说中中华民族的始祖。姓公孙,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
黄帝生性灵活,能说会道,道德情操高尚,被拥为西北方游牧部族的首领。他联合炎帝,打败由蚩尤率领的九黎族的入侵,代神农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成为“黄帝”。相传黄帝时期有许多创造和发明,如养蚕、舟车、文字、音律、算数、医学等。
历史上尧,舜,夏,商,周,都是黄帝的后裔,故称“轩辕后裔”,“炎黄子孙”。
颛顼
颛顼,姓姬,号高阳。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二十岁时,黄帝将帝位传给了他。
即位后,进行政治改革,颛顼又进行了一次重要的宗教改革。被黄帝征服的九黎族,到颛顼时,仍信奉巫教,杂拜鬼神。颛顼禁绝巫教,强令他们顺从黄帝族的教化,促进了族与族之间的融合。他在位78年,死时90多岁,颛顼子孙很多,屈原就是自称颛顼的后裔。
帝喾
帝喾,姓姬,号高辛,黄帝的曾孙。帝喾在位时人才济济,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帝喾在位70多年。
尧帝
尧帝,姓尹祁,号放勋。因封于唐,故称“唐尧”,由于他德高望重,人民倾心于帝尧。他严肃恭谨,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团结族人,使邦族之间团结如一家,和睦相处。尧为人简朴,吃粗米饭,喝野菜汤。自然得到人民的爱戴。
尧到年老时,由四岳十二牧推举部落联盟军事首长继承人,大家一致推荐了舜。尧帝把自己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又对他进行了长期的考察,最后才放心的禅让。
舜帝
舜帝,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好有虞氏,故称虞舜。舜之父瞽叟,其弟名象。由于四岳的推举,尧命他接替自己的首领职位,并把两个女儿给他作妻室。《尧典》所记舜的主要事迹有:命后稷按时播植百谷;挖沟开渠以利灌溉;疏通河道,治理洪水;公布五刑,除去四凶族。舜知人善任选用能人,如舜任命了许多官职:命禹作司空,主平水土;命弃作后稷,主管农业;命契作司徒,主管五教;命皋陶管理五刑等等。舜为首领时,把各项工作都做的很好,开创了上古时期政通人和的局面,所以舜成为中原最强大的盟主。正如《史记》所云:「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实际上,当舜之时,国家机器的雏形已经具备了。死后,禅位于禹。
⑨ 留城的古留城遗址
北齐末,废留县,并于沛县。县虽废,城犹在,称为留城镇 。
至齐宣帝天保元年 (公元550年)省沛郡,以沛县隶属彭城郡,与留同郡辖,史称沛留,二县不复独立存在。隋末合并州县,留并入沛,仍属彭城郡。
唐置徐州,沛县属之。据《元和郡县志》载,沛县有微山、泗水、泡水、留城、沛宫。当时留已并入沛县版图无疑。一直到宋代,泗水、泡水、留城、微山、歌风台、张良庙、仲虺庙均在沛境,(详见《宋史·地理志》)。至此,史志上不再有留县、留国之称。唐开元以后,留城己趋败落。这从著名的诗人刘长卿的诗中可窥端倪。他在《归沛县道中晚泊留侯城》一诗中写道:“访古此城下,子房安在哉?白云去不返,危堞空崔嵬……蔓草日已积,长松日已摧。功臣满青史,词庙唯蒿莱。百里暮城远,孤舟川上回。进帆东风便,转岸山前来。”这就比较清楚地告诉我们,唐代天宝年间,留城是作为一个码头而存在的。从 “转岸山前来”看,它离微山不远,且是濒临河岸。按情势应是泗水之岸,《水经注》云:“泗水从湖陵城东南,又东过沛县东,又东南流,径广戚县故城南,泗水又径留县,而南径垞城东。”诗中还反映出那时留城已十分荒凉冷落,城墙坍败,蒿莱丛生。至于留城的陆沉,当在宋元以后。《金史·地理志》载:“沛有微山、泗水、泡水、漷水。”下有按语云:“沛地自古以来,间有兵戈,不知河患。自金明昌中,黄河南北分流,而铜、沛、丰、砀迭撄河患。自此徐方不能安枕矣。”从金时,沛地河患迭起,一直到明代,“黄河之患,无岁无之”(《元史·地埋志》)。留城陷入微山湖,与河患有直接关系。沛地古称沛泽,丰西亦有大泽,可见地势低下。宋元以来黄河屡次泛滥,水从西来,西部淤积渐高,北水南流,聚为微山湖,留城遂陷湖中。地震可能也是留城陷落的重要原因之一。据《沛县志》明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春二月六日夜半地震,有声如雷,鸡犬皆鸣。崇帧十六年 (公元1644年)“九月地震,十二月地复数震。”清顺治、康熙年间,地震频仍,沛、留一带地面可能有轻度沉降,形成微山湖。留城就是这样陆沉于湖底的。据《五段镇志》载:三段村东北有留城故址,是汉张良的封地。留城故址有龙兴寺,是汉高祖刘邦与张良初次相会的地方。1937年前,江苏省国民政府考古单位,曾在此挖掘过,现挖掘痕迹仍可见。留城故址有两段碑,一是天后庙碑,天后是水神,想是古泗水两岸人民为防水患所修,修于明隆庆年间,现存魏庙镇房村。一是龙兴寺碑,修于明嘉靖年间,现已淹没。据老年人回忆,此碑早已残缺不全,仅能分辨出龙兴寺和嘉靖年字样,因此碑发现在三段村东南,可能为刘邦与张良相会留城南。1958年后,多次在三段村东挖河时,不断发现明朝时的遗物,如张氏家庙碑和各类庙宇碑,以及各种瓷器等生活用具。在铜山、沛县收集的民间文学中,都有留城陷入湖中的说法。沛县94岁的卞林氏叙说,据老辈传说,很久以前,微山湖一带没有湖水,是大片的良田,方园几百里的人们生活过得挺好。一夜电闪雷鸣,大雨倾盆,一声巨响,眨眼功夫,汪洋一片,城市、村庄全部陷入水中。铜山县67岁的刘学胜讲述,从曲阜到徐州有18座联城,其中有一座留城,俺刘家的家谱注明,先人就是从那迁来的。某年的六月底的早上,就听一声天崩地裂的响声,耳边响起哗哗的流水声,整个留城失陷了,变成了水天相连的大湖。在铜山的利国一带,民间记述为明洪武二十二年,一夜之间,留城陷落水中。因此,留城,在唐人诗题中尚可见到,宋元以后就消失了。留自唐尧时代为封国,至隋时并入沛县版图,其间先后经历了氏族社会、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有近5000年的历史,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楚汉相争之时,留地更以特殊的地理,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张良被封留侯,也给留城增加了历史的厚重和文化底蕴的深沉。
⑩ 尧生思弥,塬畔村的潘城古代宋朝大将军潘城遗址等有可挖掘的文化史料吗历史有没有有关记载
只是一些城址,没有太多可挖掘的东西,历史记载潘城于1278年被蒙军破城,洗劫一空,后焚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