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址反映
❶ 含嘉仓遗址能够反映
隋唐洛阳城遗址,是中国隋唐两代的东都城遗址。在河南省洛阳市区及近郊,南专望龙门,北依邙山,东逾瀍水属,西至涧河,洛水横贯其间。\r\n \r\n隋唐洛阳城始建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是隋、唐、五代以及北宋的都城,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以及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它主要由宫城、皇城、郭城、东城、含嘉仓城、上阳宫、西苑、离宫等8部分组成,占地47平方公里。
❷ 能反映我国母系氏族社会情况的两处典型遗址是
姜寨遗址, 陕西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
母系社会又称母系氏族制社会。氏族社会的专早、中属期为母系氏族,即建立在母系血缘关系上的社会组织,是按母系计算世系血统和继承财产的氏族制度,是氏族社会的第一阶段。
在母系氏族制前期,人类体质上的原始性基本消失,被称作“新人”,属于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的晚期。到母系氏族制后期,现代人形成,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早期。中国境内的新人化石和文化遗存遍及各地,其主要代表有河套人、柳江人、峙峪人和山顶洞人等等。
母系氏族实行原始共产制与平均分配劳动产品。早期母系氏族就有自己的语言、名称。同一氏族有共同的血缘,崇拜共同的先始。氏族成员生前共同生活,死后葬于共同的氏族墓地。随着原始农业及家畜饲养的出现,作为其发明者的妇女在生产和经济生活中、在社会上受到尊敬,取得主导地位和支配地位。
❸ 平遥古城遗址遗迹反映怎样的社会状况
平遥古城就是依抄据汉族传统的“礼制”思想规划建设起来的,完全反映出明清时期汉文化的历史特色。从城池的规模来看,古城城方三里。古代城市的等级与规模都遵循国家典章制度的“礼”序标准,不能逾越。最高等级的城市为国都,也就是天子居住的城市,城方九里;其次为诸侯都城或后来的州郡府城,大的为城方七里、次的为城方五里;县城则一般为城方三里。平遥古城完全符合这一“礼”序等级,城墙的每一边长都接近1.5公里从古城布局来看,体现了《周礼》“辨方正位”的思想。辨方正位在布局上,大至整个古城区、小至四合院落无不追求“人、天地、建筑”之间的和谐,即“天人合一”思想的支配。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五方四象、突出中心,强化中轴、西南为尊等一系列汉族文化传统的“礼”序与习俗的布局程式,“五方”即东西南北中,“四象”指古代标志四方及四色的四种灵兽的符号,即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四方之内就是“中”,“中”是统治者的象征。“古之王者,择国之中而里宫”,象征帝王一统天下。平逼古城将象改权的县衙布局在全城的中心~
❹ 圆明园遗址公园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大肆抢掠园内珍宝文物并公开拍卖,还下令焚毁园内建筑,大火三日版三夜不灭.1900年八国联军攻权入北京时,园内残存文物被洗劫一空.两次浩劫使圆明园成为一片废墟,火烧圆明园更成为我国近代史上的一页痛史.
❺ 遗址和历史书籍哪个可以更好反映当时情况
(1)图一是山顶洞人的骨针,图二是山顶洞人的装饰品,他们都是山顶洞人版曾经用过的权.
(2)图一是山顶洞人的骨针,图二是山顶洞人的装饰品,由图一和图二可知:制作这样的装饰品和骨针都需要一定的磨制和钻孔技术.这就表明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这些技术,骨针和装饰品的出现进一步说明山顶洞人已学会用骨针缝制衣服,还懂得爱美等.
(3)研究远古人类生活状况的方法很多,有从出土文物中了解,还可以上网查找、去图书馆查找、访问、参观历史博物馆等.
故答案为:
(1)山顶洞人.
(2)制作这样的装饰品和骨针都需要一定的磨制和钻孔技术.这就表明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这些技术,骨针和装饰品的出现进一步说明山顶洞人已学会用骨针缝制衣服,还懂得爱美等.
(3)上网查找、去图书馆查找、访问、参观历史博物馆等.
❻ 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的考古发现共同反映了一个什么历史现象
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的共同特点是反映的是农耕文化,都处于新石器时期,都使用的是磨制石器
❼ 哪一遗址反映了夏朝的文明
夏墟,夏朝的都城遗址,一般指洛阳二里头遗址。
墟是有人住过而现已荒废的地方,如殷墟,加朝代名,则指历史上该朝代都城遗址。由于都城变化,夏墟、殷墟都有不同地点的。
中文名
夏墟
地址
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市
简介
夏朝的都城遗址
发掘时间
1959年
快速
导航
发掘沿革
遗址价值
位置境域
洛阳市盆地的夏朝都城,发掘过的有偃师二里头遗址夏墟。
年代分布约为公元前1750年~公元前1500年(一说前1730年~前1720年)。1959年开始发掘,遗存可划分为四个时期。遗址内发现有宫殿、居民区、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窖穴、墓葬等遗迹。出土有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铜器、骨角器及蚌器等遗物,其中的青铜爵是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容器。二里头遗址是二里头文化的命名地,并初步被确认为夏代中晚期都城遗址。
二里头遗址位于洛阳盆地偃师市二里头村,该遗址南临古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黄河,范围包括二里头、圪垱头和四角楼等三个自然村,面积约3平方公里。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里头遗址对研究华夏文明的渊源、国家的兴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设、王宫定制等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学术界公认为我国最引人瞩目的古文化遗址之一。
发掘沿革
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和1928年安阳殷墟的发掘,证实了殷商的存在。对《史记·殷本纪》的肯定,必然引发出《史记·夏本纪》也为信史的认识。由此,二十世纪50年代考古界提出了夏文化探索的课题。1959年夏,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率队在豫西进行“夏墟”调查时,发现了二里头遗址,从此拉开了夏文化探索的序幕。
二里头遗址宫殿基址群发掘现场
经考古工作者对二里头遗址数十次的考古发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收获,1977年,夏鼐先生根据新的考古成果又将这类文化遗存命名为“二里头文化”。该遗址范围为东西约2公里,南北1.5公里。包含的文化遗存上至距今5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下至东周、东汉时期。此遗址的兴盛时期的年代为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六世纪的夏文化时期,考古界将其主要阶段称为“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掘已持续了四十多年,遗址内发现的二里头文化遗迹有宫殿建筑基址、平民居住址、手工业作坊遗址、墓葬和窖穴等;出土的器物有铜器、陶器、玉器、象牙器、骨器、漆器、石器、蚌器等。遗址的中部发现有30多座夯土建筑基址,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宫殿建筑基址群。其中,最大的两座已正式发掘。宏伟的1号宫殿建筑基址平面略呈正方形,东西长108米,南北宽100米,高0.8米,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根据出土的遗迹现象,可以将1号宫殿建筑基址的主殿复原成一个“四阿重屋”式的殿堂,殿前有数百平方米的广庭。基址四周有回廊。大门位于南墙的中部,其间有3条通道。这样的宫殿建筑只有掌握了大量劳动力的统治者才能建成。由此也可证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二里头遗址的宫殿建筑,虽时代较早,但其形制和结构都已经比较完善,其建筑格局被后世所沿用,开创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