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相遗址
⑴ 马亨佐达摩遗迹是怎样发现的
192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人们发现了位于哈拉巴以南600公里处的马亨佐达摩遗迹,这里出土的物品与哈拉巴出土的相似,人们才想起了50年前哈拉巴出土的印章,考古学家开始注意这两个遗址间的广大地区。这些遗址位于印度河流域,所以被称为印度河文明。据考证,遗址始建于5000年以前甚至更早。然而令人激动的还不仅是它的面积和年代,不久,人们就发现虽然这些遗址属于同一文明,但生活水平并不一样,参差不齐,这是什么原因呢?对出土的印度印章进行研究的结果令人失望,没有人能释读印章上的文字。文字是一个国家文明的标志,有文字的印章可能在政治、经济活动中担任重要角色。而且印章只在马亨佐达摩和哈拉巴有出土,于是专家们推断,马亨佐达摩与哈拉巴都是都市,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处于同一文明的人生活水准不一样,当然这只是这些专家的一些主观臆断。
这些城市的统治者是什么人?考古学家按照惯例首先在马亨佐达摩寻找王宫和神殿,结果一无所获。这又提出一个问题:是什么人,用什么样的方法统治这块辽阔的国土?而且马亨佐达摩和哈拉巴有着完全相同的城市建设,难道它们都是首都?因为没有神殿,能不能用其他古文明中的例子——古印加、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的国王同时兼任法老或祭司王来推测统治者呢?所有遗址中确实没有发现有祭司王统治的痕迹,难道5000多年前的印度河文明已经废弃了君主制?这么大的国土不可能没有统治者,考古学家又仔细研究第一块和以后出土的印章,但经过一个世纪的努力,印章上的字还是无法读解。那么,它是否是一种权力的象征,如果是,这两个城市为什么又没有神殿和宫殿呢?因为有一小部分印章上刻有神像,于是有人推测,这可能是宗教遗物。但也有人反驳说,这完全是家族或个人的保存品,不能说明整个国家具有宗教性质,况且出土的近3万枚印章有神像的只是很小部分。谜团越来越多。有人认为只要能够释读印章上的文字,就可以解释这个文明的来龙去脉。其实,文字固然可以使人了解整个文明的起源和衰落,但大多数考古学家认为必须从多方面研究,以触类旁通。
为了进一步证实马亨佐达摩和哈拉巴的都市性质,考古学家对马亨佐达摩进行了最广泛的发掘。马亨佐达摩面积约100平方公里,分西侧的城堡和东侧的广大市街区。西侧的城堡建筑在高达10公尺的地基上,城堡内有砖砌的大谷仓和被称为“大浴池”的净身用建筑等,其中最令人惊讶的是谷仓的庞大,这似乎显示了这个城市当时的富足。不过装满大谷仓的谷物是怎样征集来的呢?市区有四通八达的街道,东西走向和南北走向的各宽10余公尺,市民的住房家家有井和庭院,房屋的建材是烧制过的砖块。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这是难以置信的,因为在其他古代文明中,砖块只用于王宫及神殿的建筑。
最令考古学家惊异的是完整的排水系统。其完善程度就连现今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现代都市也未必能达到。二楼冲洗式厕所的水可经由墙壁中的土管排至下水道,有的人家还有经高楼倾倒垃圾的垃圾管道。从各家流出的污水在屋外蓄水槽内沉淀污物再流入有如暗渠的地下水道,地下水道纵横交错,遍布整个城市。
面对如此密集的地下水道,人们不禁瞠目结舌。住宅区各处均设有岗哨。从挖掘结果看,这是一个十分注重市民生活公共设施的城市,这是一个什么社会形态的社会呢?为什么它没有宫殿,所有的住房水准又都一样?完全不同于宫殿、神殿林立的古印加、美索不达米亚及国王、法老陵密布、贫富悬殊的埃及呢?除了完善的公共设施之外,还有不少通向印度河乃至阿拉伯海的港埠,这是国内外广泛而积极的经济活动的表现。这所有的一切出于何人?这个设计师可以说具有现代化的头脑。另外,整个马亨佐达摩没有防御系统和攻击武器,也没有精美夺目的艺术作品,这也是已知古代文明中的惟一先例。
这个文明创造于何人?从何时开始?开始人们曾误以为是受其他文明的影响发展起来的,但是进一步考古发现,无论是文字还是印章都是其他地方看不到的,而且对出土人头类骨的鉴定也表明,这里的人融混了许多人种的要素,不是现在已知的某个特定民族。
从马亨佐达摩出土的人骨中,我们可以发现,这里出土的人骨,都是在十分奇异的状态下死亡的。考古学家发现这些人是猝死的,在通常的古文明遗址中,除非发生过地震和火山爆发,否则不会有猝死的人。马亨佐达摩没有发生过上述两件事,人骨都是在居室内被发现的,有不少居室遗体成堆地倒着,令人惨不忍睹。
最引人注目的是,有的遗体用双手盖住脸呈现出保护自己的样子。如果不是火山爆发和地震,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恐怖令这些人瞬间死去呢?这在很长时间内是一个谜,考古学家们提出了流行病、袭击、集体自杀等假说,但均被推翻了。无论是流行病还是集体自杀,都不能解释“一瞬间”的死去。而且有谁一边又在井边洗物品,在浴池里洗澡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印度考古学家卡哈对出土的人骨进行了详细的化学分析。卡哈博士的报告说:“我在9具白骨中发现均有高温加热的痕迹……不用说这当然不是火葬,也没有火灾的迹像。”是什么异常的高温使马亨佐达摩的居民猝死呢?人们想起了一些科学家推断的远古时代曾在世界不少地方发生的核战争。马亨佑达摩遗址与古代假想中的核战争有无关系呢?事实上印亚大陆是史诗神话中经常传诵的古代核战争的战场。公元前3000年的大叙事诗《马哈巴拉德》中记叙的战争景像一如广岛原子弹爆炸后之惨景,提到的武器连现代化武器也无法比拟。更重要的是如此毛骨悚然的惨痛记忆留传至今,是非1945年“广岛”事件所能相提并论的。诗中有一点值得注意:大决战的场地是被称为“兰卡”的城市,而“兰卡”正是当地人对马亨佐达摩的称呼。据当地人说:1947年印巴分治后属巴基斯坦而被禁止发掘的马亨佐达摩,有不少类似广岛核爆炸后遗留下来的“玻璃建筑”——托立尼提物质。即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在美国托立尼提沙漠中试爆后,沙因高温凝固成的玻璃状物质。答案似乎出来了。有人认为,印度河文明与其他文明是同时堀起并存的。是不是可以说,印度河文明发展之初,受到过外来文明的影响。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独特的高度文明。
还有人提出,印度河文明是多种文化融合的结果,众说纷纭。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印度河文明的特殊性和神奇性,使其过去、现在都为人类历史的发展奉献着无法取代的财富,它不仅是印度文化的源头,也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一环,揭开它的谜底是今人的重任,最终定能揭开。
马亨佐达摩遗址
⑵ 三国时期遗址
四川多。。全是蜀汉的
成都境内除武侯祠外其他三国文化遗迹
(一)、市区:
1.衣冠庙/在武侯祠南约1.5公里处,其得名源于此地原有关羽衣冠墓。
2.桓侯巷/成都万里桥和衣冠庙之间原有一座墓,人们认为是桓侯墓,墓所在的巷道也被成为桓侯巷。
3.万里桥/成都南门原大桥名叫万里桥,其桥为秦国蜀郡太守李冰所建。自三国后,人们一直称其为万里桥。此桥今已不存。
4.诸葛井/成都江南馆街有一井,人们称为诸葛井,相传为诸葛亮所开凿。井旁曾修有诸葛祠,现井、祠皆毁。
5.龙泉洛带镇/相传刘禅在此落玉带于井。
6.黄龙溪/相传刘备称帝时,此地出现黄龙。
7.黄忠墓/成都西郊在清道光年间曾发现一块石碑,上刻有“黄刚侯讳汉升之墓”,于是人们在此修建了黄忠祠,塑黄忠像。“文革”中黄忠祠、墓被毁。
8.洗马塘/在成都市和平街小学内。塘边相传为赵云住地遗址,而池塘就是赵云洗战马的地方,清初,塘边尚有“汉顺平侯洗马池”的刻石。现塘池被填平。
9.向宠墓/原在成都市城北公园内,现已不存。
10.九里堤/成都金牛区和平乡九里村,残存有一条长2000多米、宽7~8米的土埂,这就是人们称为九里堤或者诸葛堤的遗迹。诸葛亮当年为发展经济,防御水害,提高粮食产量,住持修建了这条拦水堤坝。宋代太守刘熙曾重修,并在堤旁修诸葛庙,现已不存。
11.张飞营/在成都龙泉驿区。这里原为汉、唐时期的古驿站,张飞营遗址就在驿站口旁边的山上。遗址面积约一平方公里,张飞曾屯兵于此配合刘备攻打成都。唐、宋时,这里有“古张飞营”石碑,现石碑已不存。
(二)、新都
1.弥牟镇八阵图遗址/明代已毁坏过半,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曾加以补修,道光十年(1837)曾勘清,当时占地36亩4分4厘,当时还存71垒。1981年公布为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至今还存4垒,每垒高3米多。
2.八阵图碑/新都桂湖公园,即升庵祠内收藏有原弥牟镇武侯祠的“八阵图碑记”明碑。碑高185厘米,宽115厘米,碑帽及篆书碑额已失,仅存碑身。碑文为阴刻楷书。
3.马超墓/新都城南2.5公里处。新都马超墓在明代有四川按察使杨瞻立的“汉故征西将军马公讳超字孟起之墓”石碑,清人马维祺曾在墓前建马超祠,并亲书碑一通。如今马超祠已被毁,墓仅存方圆百米的土堆。马超祠旧址盖起了一所马超小学,明杨瞻碑收藏在新都文管所。
(三)、双流
1.葛陌/在双流县北4公里,金花、永福乡交界处,为诸葛亮旧居。此处原有葛陌庙,已毁,现仍有葛陌村、诸葛井。
2.大口井/九江乡大井村,相传诸葛亮曾于此汲水灌田。
3.石刻张飞头/又名“福头”,在太平乡与简阳县武庙乡交界处。
4.蒋公旧治坊/纪念蒋琬,已拆。
(四)、都江堰
1.都江堰/诸葛亮曾在此设置堰官,以兵1200守卫。
2.青城山/青城山是天师道发祥地,三国时张鲁的祖父张陵曾在此设坛传道。
(五)、大邑
1.赵云墓和赵云庙/赵云死后下葬于大邑县城东银屏山麓。赵云墓依山而建,状若小丘,墓前有清康熙年间的墓碑,上刻“汉顺平侯赵云墓”。
2.鹤鸣山/鹤鸣山在大邑县城北15公里处,张陵曾修道于山中。
(六)、邛崃
1.临邛火井遗址/在火井乡,诸葛亮曾在此取天然气煮盐炼铁。
2.孔明乡/今孔明乡。
3.邛雅驿道遗址
(七)、蒲江
1.太清观遗址/东汉道教创始人张陵曾在此居住。
其他地区:
1、德阳市
(1)德阳市:
a.秦宓墓宅(德阳市城北2.5公里秦宓村)
b.三造亭(秦宓村)
(2)广汉市:
a.张任墓(金雁桥西北侧北外乡桅杆村)
b.邓芝墓(向阳乡胜利村)
c.马岱墓(向阳乡张化村)
(3)绵竹市:
a.诸葛瞻父子双忠祠(绵竹市城西郊)
b.蜀汉三叛石雕跪像(城区关岳庙内出土,镌刻于明代,像背刻有“叛逆糜芳”、“叛逆傅士仁”、“叛逆郝普”,现存于双忠祠内。)
(4)罗江县:
a.白马关(罗江县白马山上)
b.庞统墓、祠(罗江县白马关山)
c.落凤坡(罗江县北2公里处)
2、绵阳市
(1)绵阳市:
a.蒋琬墓、祠(绵阳市城西郊西山)
(2)梓潼县:
a.七曲山大庙(梓潼县城北9公里处)
b.卧龙山诸葛亮北伐遗迹(有诸葛寨、八卦井、武侯庙、饮马池等)
c.翠云廊(从梓潼到剑阁、阆中的数百里古道,有张飞柏、阿斗柏等)
(3)江油市:
a.阴平郡县遗址(江油县小溪坝乡阴平坝,现有皇后山、点将台等)
(4)平武县:
a.古江油关(平武县南坝镇)
b.李氏夫人墓(蜀汉江油关守将马邈降魏,其夫人自缢,曾有李氏夫人祠,墓碑尚存)
3、广元市
(1)广元市:
a.葭萌古城(即葭萌关、昭化古城,广元市南30公里昭化城牛头山东北麓)
b.费祎墓(昭化古城西门外)
c.明月峡古栈道(广元市朝天区)
(2)剑阁县:
a.邓艾墓、邓艾庙(剑阁县城北10余公里北庙乡孤玉山)
b.剑门关(剑阁县城北30公里大剑山)
c.姜维墓(剑门关旁)
(3)青川县:
a.阴平古道(相传在摩天岭有孔明碑)
b.邓艾庙与武侯祠(三锅石乡西阳坝)
4、南充市
(1)南充市:
a.谯周墓(南充市文化宫内)
b.陈寿万卷楼(南充城西1公里处果山)
c.王平墓(南充市永安乡临江村凤凰山)
(2)阆中市:
a.张桓侯祠(阆中县城内)
b.严颜寺(花冠乡天冒水山腰)
c.瓦口关(阆中县双山垭)
5、泸州市
a.泸州武侯祠(泸州市城西忠山)
6、乐山市
(1)夹江县:
a.诸葛亮点将台(在夹江县城西,距千佛岩500米处)
b.庞坡洞(传说是庞德公隐居处)
c.汉柏(传说为庞德公所植,在木城乡汉柏村石面渡附近)
7、雅安市
(1)芦山县:
a.姜维墓(芦山县城东北凤凰山);
b.姜城故址(芦山县城关);
c.姜庆楼(庐山县城南街姜侯祠内)
(2)汉源县:
a.孟获城遗址(汉源县城东75公里处)
8、宜宾市
(1)南溪县:
a.桓侯宫(俗称张爷庙,在县城三元街)
9.达州市
(1)渠县:
a.八蒙山古战场(在县东北3.5公里处,相传张飞与张合在此交锋,有张飞立马铭,曾建有桓侯庙);
(2)彭水县:
a.张飞刁斗(传有张飞铭文);
b.张飞妍石刻(传说有张飞手指刻字,在太原乡英光村石彭公路西侧)
⑶ 马井镇的历史文化
马井镇历史悠久,相传汉昭烈帝刘备入蜀取道经此到成都,夜坠马脚于井中而得名,其井原存专于汉帝宫内。马井镇解属放前亦称马井乡,1952年土地改革后设置两乡一镇,即义马乡、金河乡和马脚镇,1956年调整行政区划是两乡一镇合并,复名马井乡,1989年撤乡建镇。
马井镇文化内涵丰富。是全省闻名的大碑汉墓群、唐家包墓群、苟家包墓群、商周遗址和落马井等市县级历史遗迹的所在地。
⑷ 印加马丘遗址
马丘比丘印加遗址:位于现今的秘鲁境内库斯科西北130公里,整个遗址高耸在海拔2350~2430米的山脊上,俯瞰着乌鲁班巴河谷。由于独特的位置、地址特点和发现时间较晚(1911年),马丘比丘成了印加帝国最为人所熟悉的标志。
⑸ 马家浜遗址的发掘有哪些重要意义
马家浜遗址的发掘,引起了国内外考古界的重视。1959年,新华社发了消息,并记专入《中属华人民共和国要闻录》。1977年在南京召开的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学术讨论会上,夏鼐等考古学家认为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同是中华民族文化起源的摇篮,并确认嘉兴马家浜遗址为代表的马家浜文化是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代表,从此,马家浜文化正式定名。马家浜文化已载入《大不列颠网络全书》《中国大网络全书》,确定了它在史前文化考古中的地位。
⑹ 马厂塬遗址的介绍
中国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马厂类型 (马厂期)、半山-马厂文化由版此得名权。在青海省民和县马厂塬乡边墙村。1924年,瑞典学者安特生(1874~1960)在西北进行地质考察时发现。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调查,1982、1984和1987年青海省文物管理处、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了复查。该遗址是研究青海东部地区古文化的主要遗址之一。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⑺ 马丘比丘遗址是有什么组成的
马丘比丘遗址占来地面积约13平方自公里,东北西三面均为峭壁。遗址中的建筑遗存全部是用巨型花岗岩石垒砌而成,所有的墙壁也全靠石匠以高超的技术将它们镶嵌在一起,没有用任何黏合灰浆,但石块之间却粘合得十分紧密。由于是建在陡斜的山体之上,所有的建筑物都设置在不同的层面上,相互之间用层叠的石阶连接,错落有致,别有一种风格。古城中心有一大广场,是一处露天的开阔地,当年生活在这里的印加人很可能在这里举行大型聚会活动。光荣门——由巨石砌成的城门矗立在近1,000公里长的道路尽头,这是整个山城惟一供人们出入的城门,居高临下,易守难攻。
⑻ 上海著名古迹和遗址简介
鲁迅故居、蔡元培故居、黄炎培故居、宋教仁墓、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等。
1、鲁迅故居
位于上海市山阴路上的大陆新村9号。这是一座砖木结构,红砖红瓦的三层楼房.在此期间,鲁迅写了许多战斗性杂文,并编辑《译文》杂志,翻译《死魂灵》等作品。
提倡木刻版画,还编辑整理瞿秋白遗著《海上述林》。1935年致电祝贺工农红军胜利到达陕北,1936年初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等等事情。
2、蔡元培故居
华山路303弄16号三层住宅一幢是中国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的故居,故居房屋已于1984年被列为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3、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简称中共一大会址,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会址位于上海市兴业路76号,是一幢沿街砖木结构一底一楼旧式石库门住宅建筑,坐北朝南。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至7月30日在楼下客厅举行。
4、黄炎培故居
内史第(黄炎培故居),在上海浦东新区川沙新镇新川路218号。原为江苏省川沙厅城王前街“内史第”,清咸丰九年举人、内阁中书沈树镛的住宅。黄炎培故居在第三进内宅楼。
5、宋教仁墓
宋教仁墓是民主革命的先驱、中国民主宪政之父、中华民国与中国国民党主要缔造者宋教仁先生之墓,建于1924年6月。位于上海市闸北公园内。
⑼ 马家浜文化遗址主要出土的文物有
东西长150米、南北宽100米、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的遗址分上下二层,上文化内层以灰黑色粘容土为主,并有红烧土层和淤泥层,厚达12—80厘米。发掘出兽骨、石锛、砺石、骨镞和各种陶片等。下文化层15—75厘米,为黑色粘土,发掘表明兽骨比上文化层更多,有骨镞、骨锥、骨针、骨凿以及石斧、砺石等。在两层之间淤泥中还出土了30具人骨架,并有部分随葬品,包括生产工具、饰品等。在发掘中还发现了长文形房屋遗址,南北7米,东西3米,残存木柱等。值得一提的是在下文化层中还发现了碳化无角菱。
马家浜文化遗址上承余姚河姆渡文化,下启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它的发现,引起了国内外考古界的重视,认为这证明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同是中华民族文化起源的摇篮。此后在嘉兴地区还发掘出如“罗家角遗址”等十多个马家浜文化遗址,并再次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关注。马家浜文化已载入《大不列颠网络全书》和1990年出版的《中国大网络全书·考古卷》,确定了它在史前文化考古中的地位。
⑽ 马家浜遗址的遗址现状
马家浜文化遗址与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一脉相承,它的发现,引起了国内外考古界的重视,证明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同是中华民族文化起源的摇篮。现发现马家浜文化类型遗址已达200多处,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关注。
1961年,罗家角遗址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7月16日,国务院将罗家角遗址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罗家角遗址的发掘证明了马家浜文化在我国史前文化考古中的地位,也雄辩地说明了嘉兴史前先民的智慧和创造,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罗家角遗址的发掘已载入《大不列颠网络全书》和1990年出版的《中国大网络全书·考古卷》,确定了它在史前文化考古中的地位。1989年,马家浜文化遗址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4月,浙江省文物局和嘉兴市人民政府在嘉兴联合举办纪念马家浜遗址考古发掘40周年座谈会,确立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脉络为: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同时,在嘉兴博物馆开展了“马家浜考古标本展”。但马家浜遗址发掘后并未在社会上产生普遍影响,如今仍有很多人认为马家浜文化晚于河姆渡文化。浙江省博物馆史前文化陈列中有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介绍,但却没有马家浜文化的陈列内容。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嘉兴市委、市政府把宣传、弘扬马家浜文化列入了议事日程。浙江省政府有关部门也开始重视马家浜文化的历史地位,大力支持嘉兴建设马家浜文化遗址公园,兴建马家浜博物馆。规划中的马家浜文化遗址公园概念设计已经完成,并于2004年3月,嘉兴马家浜遗址公园规划启动,由中国美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2004年4月,为纪念嘉兴马家浜遗址发现45周年,嘉兴市文化部门出版了《马家浜文化》一书,填补了马家浜文化专著的空白。马家浜文化,作为古代太湖文化的摇篮,随着考古发掘及研究工作的深入,将继续展现给我们更多有关“江南之源”的宝贵资料 。
中新社嘉兴十一月十四日电 题:七千年一梦今朝醒 马家浜遗址考古发掘正式启动
中新社记者 汪恩民
五十年前,浙江嘉兴马家浜村农民无意刨出的兽骨,让世人“触摸”到一个沉睡七千年的文明记忆。五十年后的今天,马家浜遗址考古发掘正式启动,金庸先生手书的“江南文化之源”的遗址纪念碑迎风伫立。
回眸:当之无愧的江南文化之源
嘉兴市文物局副局长王登峰告诉记者,马家浜遗址位于嘉兴市南湖乡天带桥村,面积一万五千平方米,距今约七千年。
据悉,一九五九年三月,马家浜的农民在挖“马骨泥”积肥时,大量的兽骨、陶片和人体骨架重见天日。考古队来到了这片村民世代耕作的土地上进行抢救性发掘,共发现墓葬三十多座,房屋遗迹一座,以及大量的陶器、石器、玉器、骨器等。完全不同于黄河流域的史前文化形态,改变了考古学界对于新石器时代青莲岗文化的认识,引起了国内外考古学界的重视。
王登峰介绍,一九七七年十一月,正式确立了马家浜文化。“马家浜文化属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代表。马家浜文化主要分布在苏、锡、常、杭嘉湖和上海地区。它正处于母系社会的繁荣时期,大约到距今五千五百年时,发展为崧泽文化。在距今五千年左右,又演进到良渚文化。这一文化序列的发现和确立,说明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源远流长,自成体系,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马家浜文化是当之无愧的江南文化之源。”王登峰表示,正是它的开拓、创新、奠定了丰富、独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基础,为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成为领先一步的文明古国开创了坚实的第一步。“二00一年六月,国务院公布马家浜遗址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苏醒:千年文明记忆重现世间
据悉,半个世纪以来,马家浜遗址仅因基本建设而抢救性地发掘了两百多平方米。
王登峰称,十月二十八日,国家文物局批准了嘉兴上报的考古发掘方案,发掘时间预计三个月。“此次发掘的主要目的是努力探究马家浜遗址内先民聚落的四周范围、内部结构、生产生活方式、生产力水平等,为马家浜文化研究开辟新的空间和角度,推动马家浜的深入研究和弘扬。同时为马家浜遗址公园和马家浜文化博物馆的建设,提供更好的实物例证和崭新的展现方式。”
规划:马家浜遗址公园建设启动
嘉兴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吴家骐表示,根据《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嘉兴市政府编制了《嘉兴马家浜遗址保护规划》。“经过多次的专家论证、修改,该方案终于在今年八月获得了国家文物局批准。规划专门设立了‘遗址发掘区’的概念,就是为了将遗址的保护与利用结合起来。”
“马家浜遗址公园是嘉兴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十大保护工程之一,也是嘉兴经济开发区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一项实事工程。”吴家骐称,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开发马家浜文化,以马家浜遗址发掘为起点,马家浜遗址公园的建设也开始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