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记遗址 » 发现贝丘遗址

发现贝丘遗址

发布时间: 2021-01-24 03:59:39

Ⅰ 八路镇的山贝丘遗址

八路镇距山风景区土牛丘的距山贝丘遗址
在位于八路镇距山风景区土牛丘的距山贝丘遗址,考古人员发现丘顶堆积有大量贝壳和少量陶片、鱼骨、兽骨等先民遗物,初步推断该遗址是黄河中下游地区一处少有的新石器时代古人类聚居之所,定名为距山贝丘遗址。
遗址可见到大量贝壳和少量陶片
距山贝丘遗址背靠距山主峰北下方白石涯。遗址周围地势险要,顶部平坦,东西长70米,南北200余米。由于活土层厚不易找到墓穴而在数次盗墓高潮中得以保存下来。只是顶层有所破坏,经雨水冲涮可以见到大量贝壳和少量陶片、动物遗骸等遗物。
据介绍,距山贝丘遗址地处古下邳国城西6里,4000年前,这里属于古泗水和古沂水交汇处。在古代,每逢暴雨季节,泗水、沂水经常决口,下邳地带便一片汪洋。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先民们不得不居高处,而来源方便的贝壳就成了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考古人员宋国涛长期参与距山贝丘遗址调查研究,他向记者介绍,当地民间有用贝壳研粉做珍珠母中药,用于治疗恶疮的习惯,千百年来,贝壳损失较多。
宋国涛说:“邳州已故博物馆馆长陈永清同志曾对距山贝丘遗址进行环境考古调查,认为当时在贝丘遗址生活的古人获取肉食资源的生存活动应该包括捞贝、捕鱼、狩猎和家畜等几种。同时认为该贝丘遗址消亡的原因除了自然环境变化以外,随着农耕方式的推广,当地人逐渐放弃了采集、捕捞的习惯而开始从事一种新的生存方式,也是其消亡的重要原因。”
出土文物丰富保存完好
这次考古出土的文物非常丰富。有贝壳、陶器、骨器、石器等,大部分文物保存完好。单从出土文物陶鬲(古人烧汤煮饭的一种炊具)来看,它采用手工制作,制作手段较原始,通体打磨,表皮光滑,只有到中后期鬲才出现拍打的绳纹。且腿长裆深,可以直接支在地上,便于填柴,后来灶台出现,陶鬲的腿的功能才逐渐淡化,说明它的年代较早。
邳州文化历史源远流长
宋国涛说:“鉴于周边龙山文化晚期才出现鬲,说明距山遗址的年代至少要在4000年以前。从出土的贝壳、陶片和动物遗骨来看,距山遗址和大墩子遗址、刘林遗址文化同属一脉,具有大汶口文化特征,反映了远古先民的社会状况和发展脉络与黄河流域有广泛的联系。”
距山贝丘遗址的发现使邳州各遗址文化相互得以衔接和补充、使苏北同鲁南文化体系进一步明确。宋国涛说:“距山遗址的发现证明了奚仲在此建国时已经有先进的文明。因为古下邳国是邳州最早的城池,从而说明了邳州文化历史的源远流长。”
据介绍,考古人员将进一步弄清该遗址所代表的考古学文化序列,了解自然环境的变迁及人与环境的关系,进而复原远古人类的生活,实现遗址保护与保护性开发,提高邳州风景区文化品位。

Ⅱ 2006十大考古新发现

“200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CCN 中城网 2006-12-26 14:50:43 查看网友评论

信息发布:佛山市信息产业局 资料来源:佛山日报 信息分类:科教文卫 城市:佛山市

--------------------------------------------------------------------------------

专家高度评价该项考古发现,认为发掘成果填补了珠三角考古多项空白

图中颇为巨大、且酷似动物脚骨的骨头被专家认定为亚洲象的脚骨。

专家在仔细查看密封在塑料袋中的稻谷。

发掘工作仍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编者按:
昨日,高明区有关部门邀请多名国内知名考古专家,参加高明古椰贝丘遗址专家论证暨新闻发布会。与会专家对高明古椰贝丘遗址的重大考古发现进行了现场论证,并就有关部门对古椰贝丘遗址的保护工作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20粒稻谷完好如新、岭南地区唯一史前木器现身……历经4个月的考古发掘后,国内多家研究机构的著名考古专家昨日在高明区联名宣布:古椰贝丘遗址(此前媒体报道称之为“古耶贝丘遗址”,专家考证后认为,此遗址名应为“古椰贝丘遗址”)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发现的最典型、最有代表意义的贝丘遗址,其发掘成果填补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早商以前的考古学文化编年体系空白,应申报“200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稻谷完好如新

可媲美河姆渡遗址

由于长期被水浸泡,以及遗址内一层灰土浆的天然密闭作用,古椰贝丘文化层保存状况最好,出土遗物丰富,成为发掘成果最为突出的地点。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广州博物馆、广东省文物考古所、广东省文物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机构的著名考古专家在为此宣称,古椰贝丘文化层保存如此完好,以及出土遗物丰富,其考古意义不亚于河姆渡遗址!

发掘出土20粒稻谷最为受到专家关注,这些稻谷在岭南地区的史前遗址中尚属首次发掘。记者昨看到,这些稻谷在密封的胶土层和积水中完全没有炭化,保存之完好,令人叹而观止。目前,专家正准备为出土稻谷进行DNA检测,以确定稻谷是否为人为栽培。专家认为,目前已经出土的20多粒的稻谷,在岭南地区的史前遗址中属首次发现,为研究岭南稻作起源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其蕴涵的历史信息无法估量,该遗址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得以充分体现。

岭南地区唯一

史前木器首次现身

昨日,古椰贝丘出土的数件木器首度与世人见面。专家表示,这是加工和使用过的木器在岭南地区首次发现,即使在中原地区,也很少出土这样的木质工具。其巨大的研究价值不可估量。

记者在高明区博物馆的展览厅看到了3件有人为加工和使用过的木制工具:第一件木器为一木锤状工具,木锤的背面有很多经过敲打后留下的印痕。专家认为,该器具为古人敲击坚果的木器。第二件为一跟圆形木棍,其前端已经被烧去大部分,形成一个圆锥形状。专家推测,这是当时人类用来生火和烤食物的工具,表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懂得生火烤食食物。第三件木器为一方形木板,木板上有数个人为钻出的孔洞 ,专家初步分析怀疑为古人划船用的船桨。

4000余年前

古椰人曾捕食亚洲象

大量动植物化遗存的出土,也使得古椰贝丘遗址研究价值倍增。经初步鉴定,该遗址出土的植物有橄榄、南酸枣和瓜类种子等,动物骨骼有野猪、狗、亚洲象、硬骨鱼类等, 对一块亚洲象的脚骨遗存,专家断言,当时的气候非常适宜亚洲象的生存,当时古椰人已开始捕猎大象作为食物。

“古椰贝丘动物、植物遗存经保存之完好,简直是奇迹。”专家惊叹,他们认为,在过去很长时间的史前人类考古活动中,考古专家只知道有一个古人类采集生活的阶段,但很少找到相关的遗存,而本次考古活动在贝丘发现的大量植物遗存如橄榄、坚果核等,让专家真实地了解了古人的采集生活方式,填补了一项重大空白。

〔专家建议〕

可建遗址贝丘博物馆 广明高速应“绕道”

可以考虑在古椰贝丘遗址上建立起广东第一座具有典型性的遗址贝丘博物馆;正在建设中的广明高速公路应为古椰贝丘遗址保护和开发工作“绕道”。面对遗址的众多发掘成果,专家昨日共同呼吁有关部门应加大对遗址的保护工作。

专家建议说,鉴于遗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有关部门应尽快确定遗址的分布范围,划定核心区,建设控制地带和历史的景观区域。建议将该遗址列为省级保护单位,并拨专款征购遗址核心保护区的地块,以利于遗址有效和长期的保护,该区域完全有条件建立广东第一座具有典型性的遗址博物馆。另外,建议广明高速公路遗址段北移50至100米,预留必要的建设用地。

广东省文物局调研员杨少祥表示,省文物部门将尽快把古椰贝丘遗址的发掘成果上报省政府,确定对古椰贝丘遗址的保护方案。对于广明高速公路遗址段走向问题,省文物部门将与广明高速公路的建设方探讨该问题。

〔小知识〕

什么是“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考古学会主办。该评选活动每年举行一次,自1990年创办以来,已连续举办了16届。

该评选活动在考古界有重大影响,具有十分广泛的社会影响,极大地推进了考古学科的发展、考古知识的普及和文物保护意识的培养,已经成为一年一度备受业内外关注的知名品牌。

〔相关链接〕

古椰贝丘遗址简介

古椰贝丘遗址位于高明区荷城街道古椰村鲤鱼岗,该遗址发现于1986年,1996年北京大学、暨南大学和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在此做过考古调查。

2006年9月,为配合广明高速公路建设工程,广东省文物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4个多月时间内,考古专家共发掘面积超过了1000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资料,填补了广东考古的多项空白。

〔对话〕

古椰贝丘四大疑点

亟待破解

即使发掘工作已历时4个多月,古椰贝丘考古工作仍有众多疑点亟待破解。昨日,记者在现场与考古专家现场进行了相关对话。

稻谷遗存证明当时已有农业?

记者:古椰贝丘遗址发现了保存完好的稻谷,这是否证明人类当时已懂得种植谷物,并已形成早期的农业?

赵志军(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考古发现,当时珠三角地区存在大量的野生稻谷,因此,目前尚不能确定古椰贝丘发现的稻谷究竟是野生稻谷还是当时人类的栽培稻谷,具体结论还需通过稻谷DNA检测确定。

木质工具原为出海船桨?

记者:古椰贝丘发掘出大量木质工具,这些工具当时是用来做什么的?

赵志军:实际用处应该和石器工具一样。我个人认为,这些木器的主要用途是制船的材料或者划船的桨等等。在中原地区,很少出土这样的木质工具,这里保存环境好才留下来了。具体来说,这些木具当时是做什么用的,还需要进一步考证。

古椰贝丘周边曾是汪洋大海?

记者:有专家提出,古椰贝丘遗址周边地区曾是一片汪洋大海,这一推论能否成立?

赵志军:这一说法不无道理,我们在古椰贝丘遗址发掘出酷似红树林树根的古植物遗存,而红树林则生长在靠近海洋的地带。但目前,我们尚未确定发掘出的是否为红树林树根,因此,古椰贝丘周边地区的地质环境问题仍待研究。

大贝壳里装满小贝壳是为收藏?

记者:古椰贝丘遗址发掘的部分贝壳里装满了小贝壳,当时的人类为什么会采取这种做法?

赵辉(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教授):这个问题考古人员也一直在思考,具体原因至今仍未清楚,但经过现场考察,我们并没有发现当时人类有意为之的证据,因此,这一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

Ⅲ 宁波发现距今8000年前遗址,这些遗址又蕴含了怎样的文化呢

2020年5月30日,这一天是重要的一天,是考古界一次重大发现。考古学家在浙江宁波发现井头山遗址在现场发掘出了大量的史前前各种器皿(有陶片、石器、木器、鼓器以及大量的贝壳等等。专家学者从这些遗存中了解到当时的人们是怎样的生活和生产劳作的。正因为这些遗存让考古学家可以对当时的哺乳类、禽类以及水生、陆生植物进行研究,这是一次历史性的收获。据专家分析这些生活遗迹是距今8000年前的遗址,这些遗址比河姆渡文化还要早1000年。这些遗址在哪时是怎样的文化呢?

井头山遗址不仅有艺术价值以及历史价值以及对中国人类发展史有价值外,它对我们了解一万年以来的环境变化、气候变化和海洋变化都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井头山遗址为当时的中国沿海地区生产、生活状态和自然环境特征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材料。

Ⅳ "贝丘”是一种什么遗迹 ```

贝丘 开放分类: 考古、遗址、历史、人类遗迹 贝丘(Shell Mound) 古代人类居住遗址的一种﹐以包含大量古代人类食剩馀抛弃的贝壳为特徵。日本称为贝冢。大都属于新石器时代﹐有的则延续到青铜时代或稍晚。贝丘遗址多位于海﹑湖泊和河流的沿岸﹐在世界各地有广泛的分布。在贝丘的文化层中夹杂著贝壳﹑各种食物的残渣以及石器﹑陶器等文化遗物﹐还往往发现房基﹑窖穴和墓葬等遗迹。由于贝壳中含有钙质﹐致使骨角器等往往能保存完好。根据贝丘的地理位置和贝壳种类的变化﹐可以了解古代海岸线和海水温差的变迁﹐对於复原当时自然条件和生活环境也有很大帮助。 人类学上指史前时期的废物堆,主要由可食用的软体动物壳与人类栖息的遗址组成。世界各地发现的贝丘生活方式,最初都是在冰川消退以及史前人类猎取的更新世大型动物消失以後发展起来的。人们曾考察了许多贝丘,尤其是丹麦东部沿海的贝丘遗址。调查表明,这些贝丘属于中石器时代晚期的埃特博莱(Ertebolle)文化(4000?2500BC),包含有哺乳类、禽类和鱼类,这显然都是史前人类的食物。贝丘还有大量燧石工具,以及粗陶碎片。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北非的贝丘年代一般也是从中石器晚期到新石器时代早期(4000?2000BC)。在南非和日本北部,新石器时代文化持续时间较长,贝丘堆积继续到铁器的出现。在太平洋岛屿上,贝丘一直到近年仍在堆积著。在美洲,以巴拿马和北美洲东部的贝丘为代表,放射性碳同位素年代测定为西元前5000前2000年。南美和加利福尼亚的贝丘可能早於西元前2000年。 中国沿海发现贝丘遗址最多的﹐当推辽东半岛﹑长山群岛﹑山东半岛及庙岛群岛﹐此外在河北﹑江苏﹑福建﹑台湾﹑广东和广西的沿海地带也有分布。在内陆的河流和湖泊沿岸还发现有淡水性贝丘遗址﹐前者以广西南宁邕江沿岸的贝丘遗址为代表﹔後者则以云南滇池东岸的贝丘遗址为代表。 贝丘俗称贝丘遗址。以文化层中包含人们食余弃置的大量贝壳为显著特征的古代遗址类型。年代主要为新石器时代,有的延续得较晚 。分布在沿海、内陆滨湖和临河地带,所含贝类基本上分为海生和淡水两大类。其堆积层中往往发现文化遗物、鱼骨和兽骨等,有的还有房基、窖穴和墓葬等遗迹。这种遗址反映出渔捞活动在经济生活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在考古等科学工作中通过对贝丘位置、贝类种属及其生活习性的研究,可帮助考察自然环境的变迁。

Ⅳ 有没有人知道广西南宁蛳螺山贝丘遗址的资料

顶蛳山贝丘遗址属新石器时代,文物类别为古遗址,位于广西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新新村九碗坡清水泉与八尺江交汇处三角嘴台地的小山坡上。现为邕宁区文物管理所管理使用,隶属邕宁区文体局。遗址位于距蒲庙镇西南三公里的顶蛳山,东面为清水泉下游,西北有邕江支流八尺江,整个遗址呈西南与东北走向,东西长约100米,南北长约60米,面积4800平方米,遗址横断面可见40—50cm厚螺壳堆积,采集标本有蚌刀、石斧、夹砂粗陶片及多种兽骨。该遗址于1994年8月发现,1997年4—7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工作队、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和南宁市博物馆对该遗址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发掘。1997年7月3日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立有保护碑记,划定了保护范围:南以木棉树为界,东、西、北以现有的鱼塘边为界。顶蛳山贝丘遗址地层堆积清楚,文化内涵丰富,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被评为该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0年7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将顶蛳山贝丘遗址公布为第五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经考古专家论证,依据考古学文化命名的原则,把集中分布在南宁及其附近的以贝丘遗址为特征的一类遗址统一命名为“顶蛳山文化”,这是中国原始文化序列中我区第一个被冠以广西地名命名的史前文化。2001年7月国务院公布顶蛳山贝丘遗址为全国第五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这是南宁市(含邕宁、武鸣等七县)首个获得这一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
被国家文物局评为1997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顶狮山遗址,位于邕宁县蒲庙镇新新行政村九碗坡自然村东北约1公里的顶狮山上,属色江支流八尺江右岸第一阶地,八尺江与清水泉交汇处的三角嘴南端。现发掘面积约4000平方米,是广西目前保存状况最好的贝丘遗址之一。1997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队、南宁市博物馆联合对顶狮山遗址进行了第一次发掘。发掘面积500余平方米,共发现三个阶段的文化堆积。目前已发掘出一大批石器、石滩、蚌器、陶片、古人类遗骸等遗物,并陆续发现了牛、鹿、象、马等多种动物遗骸,同时有古斧、骨游等文物。新近又发现了墓葬140多座,墓内保存有非常完整的古人类遗骸化石180多具。这些墓葬大致分为两个时期,分布密集,排列有序。其中有单人墓,也有合葬墓,最大的合葬墓已挖掘出13个人体的骨骼。这批墓葬中,人骨保存状况较好,葬式为屈肢葬和肢解葬,其中肢解葬式前所未见,体现了独特的墓葬习俗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如此令人神往,蕴含富厚而又扑朔迷离之地,谁都会追思先人,发幽幽的怀古之情。

Ⅵ 河宕贝丘遗址怎么样

佛山市区红线内呢一块城市村落地带集中了众多祠堂,简直系城市一绝,豪翁简公祠、独善冯公祠、静隐陈公祠、东涯张公祠、冰壶霍公祠等等,保守估计不少于三十座,除了公祠(家庙)外,还可看到村庙、炮楼、家塾、牌坊等,另外莲峰书院、丰宁寺、河宕贝丘遗址、状元井、绿瓦亭、澜石汉墓群等都在这里面。点评:河宕贝丘遗址,河宕文化的出土还原了四千年前佛山人在这里生存和繁衍的风貌。以往说佛山的制陶业或者制陶史,都是始于唐代或者唐宋的,而河宕遗址中制陶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200~3500年前,也就是说,佛山制陶业的历史往前推进了至少2000年。ps:大约在五千年前,当时石湾东郊的河宕乡还是一片途滩,在满布贝壳的地上,石湾的原始先民正以盘筑成形的方式制作陶器,并在陶坯表面拍印出各种不同的纹饰,然后把陶坯就地堆烧。现在从河宕贝丘遗址中收集得到的纹饰已经50多种。

Ⅶ 在中国著名的文化遗址中 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是什么遗址

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众多。

不完全统计有华南的洞穴遗址、贝丘遗址、华北的磁山文化、华中的彭头山文化(见彭头山遗址)、半坡文化遗址、姜寨遗址、河姆渡文化遗址、大溪文化遗址;

山东龙山文化、河南龙山文化遗址、良渚文化遗址、石家河文化遗址、山东章丘城子崖城址,河南淮阳平粮台城址,湖北天门石家河、湖南澧县城头山的城址等等。

现着重列举如下:

1、洞穴遗址(新石器时代早期)

地点在春湾镇高村牛窿洞,陂面镇紫云岩、赤豹岩,石望乡马腰岩,春城镇崩石埇、旧石角,马水乡蛤窿洞。

这7个石灰岩洞穴均发现遗存有剑齿象、纳马象、犀牛、熊、鹿、野猪、豪猪、猪獾、牛、羊、鼬等动物的牙及骨化石、烧骨和螺壳等,在旧石角洞穴还采集到新石器时代绳纹夹砂粗陶7件。

但未发现人类使用的工具,还未能足以证实是古人类居住的文化遗址。有待今后发掘,进一步弄清其文化内涵,然后再作确切结论。

2、彭头山遗址(新石器时代中期)

彭头山遗址,位于湖南省澧县大坪乡平原中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彭头山遗址主要文化堆积为彭头山文化时期遗存, 是长江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年代距今约8200-7800年。彭头山遗址的文化面貌与以往所发掘过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面貌完全不同,已被命名为彭头山文化。

3、姜寨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

姜寨遗址,中国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以仰韶文化为主的遗址。位于陕西省临潼区城北,地处临河东岸的第二台地姜寨遗址上。

姜寨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人民北路,地处临河东岸的第二台地上。面积约5万平方米。

1972~1979年,西安半坡博物馆和临潼区文化馆合作,由巩启明等主持进行11次大规模发掘,揭露面积1.658万平方米,是迄今中国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中,发掘面积最大的一处。

该遗址仰韶文化堆积由下到上依次为半坡类型、史家类型、庙底沟类型和半坡晚期类型(或称西王村类型)。

4、半坡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

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灞桥区浐河东岸,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以上。

1953年春,西北文物清理队在西安东部浐河东岸的二级阶地上发现了半坡遗址。同年9月,中科院考古研究所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发现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1954一1957年,先后进行了五次较大规模的发掘,揭露面积1万平方米。

已发掘出46座房屋、200多个窖穴、6座陶窑遗址、250座墓葬,出土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约1万件,还有粟、菜籽遗存。半坡遗址博物馆于1958年4月28日建成开放。

5、平粮台古城遗址(新石器时代末期)

平粮台古城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城址。位于河南省 淮阳县东南4公里的大朱村西南方。平粮台古城址即是宛丘之地,距今已有46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目前发掘出土进代最早的一座古城址。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陈风宛丘》以及《东门之枌》、《尔雅注疏》、《晋书》中均有记载。根据史书记载和地理方位分析,平粮台可能是太昊之墟、神农之都的古宛丘都城。

这座古城时代最早、面积最大、保留最好,对研究我国古代城市的出现、国家的起源、早期奴隶制等重大学术问题,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Ⅷ 我国黄淮地区发现最早的新时期遗址是

一座有4000余年历史的贝丘遗址近日在邳州市距山被发现,该遗址是迄今为止黄淮内陆地区发现的最大贝丘遗址,具有大汶口文化特征,与黄河流域有着广泛联系。

Ⅸ 贝丘遗址有什么样得到特征

贝丘俗称“贝丘遗址”,以文化层中包含人们食余弃置的大量贝壳为显著特征的古代遗址类型。分布在沿海、内陆滨湖和临河地带,所含贝类基本上分为海生和淡水两大类。其堆积层中往往发现文化遗物、鱼骨和兽骨等,有的还有房基、窖穴和墓葬等遗迹。

世界各地发现的贝丘生活方式,最初都是在冰川消退以及史前人类猎取的更新世大型动物消失以后发展起来的。

Ⅹ 贝丘是一种什么遗迹

贝丘(Shell Mound)
古代人类居住遗址的一种,以包含大量古代人类食剩馀抛弃的贝壳为特徵。日本称为贝冢。大都属于新石器时代,有的则延续到青铜时代或稍晚。贝丘遗址多位于海、湖泊和河流的沿岸,在世界各地有广泛的分布。在贝丘的文化层中夹杂著贝壳、各种食物的残渣以及石器、陶器等文化遗物,还往往发现房基、窖穴和墓葬等遗迹。由于贝壳中含有钙质,致使骨角器等往往能保存完好。根据贝丘的地理位置和贝壳种类的变化,可以了解古代海岸线和海水温差的变迁,对於复原当时自然条件和生活环境也有很大帮助。

人类学上指史前时期的废物堆,主要由可食用的软体动物壳与人类栖息的遗址组成。世界各地发现的贝丘生活方式,最初都是在冰川消退以及史前人类猎取的更新世大型动物消失以后发展起来的。人们曾考察了许多贝丘,尤其是丹麦东部沿海的贝丘遗址。调查表明,这些贝丘属于中石器时代晚期的埃特博莱(Ertebolle)文化(4000?∼2500BC),包含有哺乳类、禽类和鱼类,这显然都是史前人类的食物。贝丘还有大量燧石工具,以及粗陶碎片。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北非的贝丘年代一般也是从中石器晚期到新石器时代早期(4000?∼2000BC)。在南非和日本北部,新石器时代文化持续时间较长,贝丘堆积继续到铁器的出现。在太平洋岛屿上,贝丘一直到近年仍在堆积著。在美洲,以巴拿马和北美洲东部的贝丘为代表,放射性碳同位素年代测定为西元前5000∼前2000年。南美和加利福尼亚的贝丘可能早於西元前2000年。

中国沿海发现贝丘遗址最多的,当推辽东半岛、长山群岛、山东半岛及庙岛群岛,此外在河北、江苏、福建、台湾、广东和广西的沿海地带也有分布。在内陆的河流和湖泊沿岸还发现有淡水性贝丘遗址,前者以广西南宁邕江沿岸的贝丘遗址为代表;后者则以云南滇池东岸的贝丘遗址为代表。

贝丘俗称贝丘遗址。以文化层中包含人们食余弃置的大量贝壳为显著特征的古代遗址类型。年代主要为新石器时代,有的延续得较晚 。分布在沿海、内陆滨湖和临河地带,所含贝类基本上分为海生和淡水两大类。其堆积层中往往发现文化遗物、鱼骨和兽骨等,有的还有房基、窖穴和墓葬等遗迹。这种遗址反映出渔捞活动在经济生活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在考古等科学工作中通过对贝丘位置、贝类种属及其生活习性的研究,可帮助考察自然环境的变迁。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