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记遗址 » 洛河古墓遗址

洛河古墓遗址

发布时间: 2021-01-24 09:53:20

Ⅰ 为什么洛阳的古墓那么多

洛阳抄是古代都城的所在地,古代很多王朝都建立在此,并且洛阳是一个富庶之地,居住人口较多。

Ⅱ 隋唐洛阳古城遗址具体在洛阳什么位置

在王城大桥与牡丹桥的交汇处,坐公交车26、29、34、37、62、68都可以到,下车最多的走一站路。

Ⅲ 简述西周洛邑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两周时期,列国文化丰富多彩,周王室的地位从早期比较稳固,到后期名实存亡;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等列国争雄,会盟、征战,诸侯强国活跃于政治舞台上,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局面。然而,作为王室所在地的天子之都,从先周时期的周原,到西周的丰镐,及至东周王城,其文化及其发展却始终是诸侯国文化的核心,或者说是诸侯国文化的渊源,如以宗法制度为核心的宫室制度、丧葬制度、祭祀制度、婚姻制度,等等,诸侯国是唯王室马首是瞻的,尽管说后期周代礼制在诸侯国那里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僭越。因此,提及两周列国文化,不可能不提及两周王室,不可能不提及两周王室都城与文化。
周族是活动在今中国西部陕西、甘肃一带的古老部落。据记载,公元前12世纪末或前11世纪初,周族首领古公亶父自邠迁都于周原,因此,营建于周原的城郭歧邑成为周人的发祥地和灭商以前的都城,至西周时期这里仍是周人的重要政治中心,西周末年因西戎入侵而成废墟。1976 年,考古工作者在位于陕西省扶风、岐山两县的北部进行了发掘,发掘出西周大型宫殿群和墓葬、作坊遗址。周原以出土大量的青铜器而闻名于世。周原出土青铜器的历史可以上溯至汉代,相传,著名的大木尔 簋、盂鼎、毛公鼎等均于清末出自岐山。此后又陆续有所发现。如1890年在扶风任家村出土克组铜器和中义父组铜器等120余件;1933 年在扶风上康村发现函皇父组 、白鲜组铜器等100余件 ;1940 年在任家村发现梁其组铜器等 100余件 ;1960 年在扶风齐家发现铜器39件等 。1975年在岐山董家村出土包括裘卫四器在内的铜器37件,铭文涉及土地交换与赔偿,是研究当时土地关系的重要资料。1976年在扶风庄白出土铜器 103 件,有铭文的74件,主要是以史墙盘为代表的微史家族的铜器。据研究这些铜器可能是西周末年犬戎入侵贵族外逃时掩埋的。此外,在凤雏建筑基址西厢房的一个窖穴中,出土了 1.7万余片卜甲和卜骨,其中 200多片卜甲上有刻辞 ,最多的一片达30字,为研究西周社会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约在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建立了周朝,史称为西周。周兴之初,文王作丰,武王作镐。因此位于沣河的两岸丰、镐二京成为西周时期周人的都邑,建都时间约300年,一直到周平王东迁后才废弃。通过考古发掘,现已探明丰京遗址在客省庄、马王村和新旺村一带,发现有大建筑群遗址,且发现有一套完整的地下排水管道。镐京遗址在斗门镇花园村、普渡村至落水村、眉乌岭一带的高冈地带。发现有大型宫室遗址,南北还有规模相当的对称分布的两组附属建筑群。还发现数以百计的西周墓葬。另在张家坡发现4座殉葬车马坑,其中保存较完整的一座内部有驾四马作战用的戎车和驾二马乘坐用的轺车各一辆,戎车驾马全部以青铜作饰,轺车驾马大部用海贝填饰,工艺考究,造型精美。遗址中还发现有许多窖藏,出土器具100余件,其铭文记载了周王朝的一些史实。这里的发现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对探讨西周的社会经济结构以及当时的生产生活情况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西周初年,武王在定都镐京的同时,为了便于控制东方,于是考虑在今洛阳市区一带营建洛邑。洛邑,在西周青铜器铭文和《尚书》等文献中,又称为新邑、新大邑、新邑洛和成周等,实际上当时是西周王室的陪都。《逸周书·度邑》载武王对周公旦曰:“旦,予克制天下明命,定天保,依天室。……自洛汭延于伊汭,居阳无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过于三涂,我北望过于三鄙,顾瞻过于河,宛瞻过于伊洛,无远天室。”说明武王时已有了建都洛邑的计划。可惜武王灭纣不久即已去世,接着是三监叛乱,周公东征。周公东征之后,即着手在洛阳营建东都洛邑。《尚书·康诰》:“周公初基新作大邑于东国洛。”根据《尚书·洛诰》所记载,周公在营建洛邑前召公来洛阳相宅,将洛邑选定在涧水以东至瀍水两岸的区域内:“我卜河朔黎水,我乃卜涧水东,瀍水西,惟洛食;我又卜瀍水东,亦惟洛食。”成王时期,洛邑最后建成。《周记·周本纪》记载:“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新建的洛邑成周,“方千百二十丈,乳方七十里,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郏山,。以为天下之大凑。”(《汲冢周书·作雒解》)洛邑建成后,成为丰镐之外的一个经营东方、巩固政权的重要基地。
自汉代以来,传统的观点认为,周公营建的洛邑分为王城和城周两个城邑。1950年代汉河南县城的发现,王城的位置被确定为位于今洛阳市区的涧、洛两河交汇处的洛河北岸和涧水东岸一带。成周的位置则据《后汉书》的记载,被认定在汉魏故城遗址,也就是在今洛阳市东郊白马寺以东的偃师、孟津县境内。然而,近几十年的考古发现的大量资料,使一些学者对西周洛邑“王城”、“成周”两城说提出了怀疑。这主要是因为,根据文献记载找到的涧河东岸的王城遗址,只是东周王城而非西周城址。于是有学者提出了西周洛邑一城说,并推测城址可能就在瀍河两岸。(叶万松等:《西周洛邑城址考》,《华夏考古》1991年第2期。)
目前西周的洛邑城址虽然说还没有发现,但在瀍河两岸,考古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而为寻找洛邑古城了解西周时期周王室的重要政治经济中心、也是当时的陪都洛邑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这其中比较重要的考古发现,是在瀍河两岸发现了为数众多的西周墓葬,其中以瀍河西岸的北窑西周墓地尤为重要。在北窑墓地发现西周墓葬475座,发掘348座,包括大中小型不同等级的墓,个别大型墓带有南北墓道。墓地之中还有为数不少的殉马坑,殉马数少者数匹,多者数十匹。这一处墓地,绝大部分在建国前已被盗掘,所出土的青铜器大量的被流失国外。原传出自洛阳马坡的一些重要的西周青铜器,有可能就出自这一墓地。这一墓地所出的青铜器,著录散见于刘体智《善斋吉金录》、容庚《善斋彝器图录》、《颂斋吉金续录》、罗振玉《贞松堂集古遗文》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美帝国主义劫掠我国殷周铜器集录》等图书著作中。洛阳博物馆尚藏有一件1947年盗出的重器“王姒方彝”。尽管如此,墓地中还是出土的随葬品达数万件之多。随葬品大部分是青铜礼器,其中食器有鼎、簋、甗、鬲;酒器有方彝、爵、斝、斛、盉、提梁卣、尊;水器有壶、盘、匜等。同时,还出土有不少较为罕见的新器形,如方盒形器,带流觯、双面人座器、兽面纹方座簋、人形车辖等。北窑出土的许多青铜器还铸有铭文,如王妊簋、太保冓戈、康伯壶盖、白懋父簋、丰伯剑、师只卣盖、叔造尊、召伯虎盨等,这些铭文所涉及的人物均系西周王室的高级贵族,说明该墓地是一处西周贵族的墓地。(洛阳市文物队:《洛阳北窑西周墓》,文物出版社,1999年)从著录以及考古发掘的青铜器来看,洛阳一带是出土西周青铜器较多的地区之一,而且多为青铜礼器,这也反映了成周洛邑与宗周镐京作为西周王室的两个重心,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此外,该墓地出土的原始青瓷,多达350余件,其中202号墓出土的青瓷罍,堪称为中国已发现原始青瓷中的精典作品。(图·青瓷四系罍)北窑西周墓出土的玉器达200多件,种类丰富,其中以璋、璧、璜、圭为代表礼玉占有一定的比例,反映出礼玉在西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瀍河以东的摆驾路口、下窑村、东大寺、白马寺以及洛阳东关、东花坛、塔湾等一些地方发现的西周墓达百余座。这些墓最突出的特征是墓内多设有腰坑,有的在长方形土坑墓穴的一端带有曲尺形墓道,随葬品多有觚、爵、觯等铜质或陶质的酒器,其埋葬俗颇具殷人墓的特点,一些随葬铜器还带有殷族族徽的铭文,被认为是殷遗民的墓葬。联系到《逸周书·作雒》有周公“俘殷献民迁于九毕”,孔晁注:“献民,士大夫也,。九毕,成周之地。”的记载,周初确曾有一大批殷顽民迁于成周。这些墓当为他们及其后裔的墓。
自1973年以来,在洛阳老城以北,北窑村西、瀍河两岸发现了一处颇具规模的铸铜作坊遗址,表明成周王室高度的手工业发展水平。遗址面积近20余万平方米,遗址范围内的西周文化层堆积普遍在1.30--2.00米,发现的重要遗迹有房基、烧窑、灰坑和百余座殷遗民墓葬。出土了大量的陶范和熔铜炉壁残块。从陶范看,大部分外范,有青铜礼器鼎、簋、尊、觚、卣、罍、爵、觯等礼器,还有少量的车马器和兵器。也有少量的内范和母范。有些礼器的内范还带有铭文或刻镂精细的饕餮纹、云雷纹、回涡纹、夔龙纹、凤鸟纹、蝉纹、四叶纹、乳钉纹等。从碎陶范的结构成分分析,当时制陶的工艺过程相当复杂。研究表明,这里是一处由西周王室控制下的一处官营铸铜手工业作坊。其规模之大,品种之丰富,在所发现的西周青铜作坊遗址中是首屈一指的。(洛阳博物馆:《洛阳北窑村西周遗址1974年度发掘简报》,《文物》1981年第7期。洛阳市文物队:《1975-1979年洛阳北窑西周铸铜遗址的发掘》,《考古》1983年第5期;《洛阳北窑西周铸铜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90年),文物出版社,1991年。)
成周洛邑作为与宗周并列的国都,在西周时期,兼具有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重要地位。在政治上是“中天下而立以经营四方”,也就是何尊铭文所云“宅兹中国,自兹乂民”。在军事上则又是一座监视殷顽民,控制东方及南方的军事重镇;在经济上以成周为中心,便于向四方征贡赋,也就是所谓的“四方入贡道里均”。成王时的《名兽鼎》铭云:“尹命史兽立工于成周。十又二月癸未。史兽献工于尹。”立工就是建立各种手工业,献工就是呈现各种手工业产品,反映了成周王室手工业的发达。我们相信,随着考古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将会获得更多有关成周洛邑的信息,以不断丰富和加深对这一都城文化的认识。
东周时期,随着平王迁都洛邑,现今的洛阳一带成为名符其实的王室所在地。文献记载,从平王东迁洛阳以后,到景王,历12世,周敬王时曾迁都于成周,至于周赧王又迁回于王城,近300年皆以王城为都。现已探明,洛阳市涧河以东的王城公园一带,是东周时期王城的所在地。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研究和探索,目前对东周王城的内涵和布局已基本了解。东周王城平面近于方形,南北长约3700米,东西宽约2890米。除东南部因地势低洼未发现城墙遗迹以外,其余部分基本上保存完好,城外有护城壕。西城墙从东干沟东北的土冢向南,至东干沟村附近,沿涧河东岸在王城公园跨过涧河向西,在七里河村折向南,南段城墙稍向外弧,至兴隆寨。南城墙从兴隆寨西拐角处向东跨涧河经瞿家屯村北。北城墙从东干沟村北土冢处沿干渠东行,至唐城西墙北200米处。西汉时期在周王城内建有河南县城,但城址的范围已缩小。
在东周王城内,最重要的考古发现,是在城内西南部发现了两组面积较大的夯土建筑基址。基址的周围出土有大量的东周时期的筒瓦、板瓦和瓦当等,根据《国语·周语》“榖、洛斗,将毁王宫”的记载,推测这里很可能是王城的宫殿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271页,文物出版社,1984年。)在城址的南部,还发现了大面积的粮仓群。已探出的粮仓74座,整齐排列在南北长400米、东西宽300米的范围内。从粮仓废弃后倾入和各种质料的制品、半成品及铜料、铅料、炼渣、木炭等遗物分析,粮仓的附近可能是一个各种官营手工业作坊的集中区。城址的北部,尤其是在小屯村北、东干沟东北,发现有一片窑场,生产各类生活用品、建筑材料以及随葬用的明器等,可知这里是城内另一处手工业作坊区,生产的产品专门用来供城内居民消费。
迄今为止,在王城的东部、东北部及其附近发现和发掘了数千座东周墓葬、车马坑等。1954年秋至1955年春,在洛阳中州路发掘的260座东周墓葬。对中地区东周墓葬的断代具有标尺作用。这260座墓葬,根据随葬陶器的形制和组合,可以分为七期,从春秋早期一直延续到战国晚期,纵贯整个东周时代。其中随葬青铜礼器和车马器的墓,主要集中春秋时期的墓葬,反映了东周王室在战国时期衰微至极,名存实亡的历史事实。值得注意的是,城址的东北部是王城内的一处重要墓葬区。发现的墓葬中不仅随葬青铜礼器和铜剑的比例比较大,而且多出带墓道的战国大墓。如1957年在王城中的小屯东北发现4座相毗连的甲字形大墓,其中一号墓虽被严重盗扰,但在墓道两壁、墓室四壁尚存有彩绘痕迹,为红、黑、黄、白四种颜色组成的图案;出土的随葬品中,有一件白色玉圭片,上有墨书“天子”二字,显示了墓主身份的高贵。1974年在洛阳西工我凯旋路北侧清两年一座战国墓,墓葬平面呈甲字形,同样是被严重盗扰,残存的遗物发现有359件,其中“繁阳之金”剑为难得的珍品。最近,考古工作者又在位于洛阳市中心的河洛文化广场施工现场,即东周王城东城墙以内,紧挨东城墙陆续发现了279座东周墓葬和18座车马陪葬坑。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发现了由6匹马驾驭的“天子之乘”,对研究东周历史和探索东周王室墓地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除王城内的重要发现外,在东周王城以东、以西的也发现有大批的东周墓。尤其是在位于洛阳市以东10公里汉魏故城东北隅的金村,发现有9座特大型的东周墓葬,其中Ⅳ号墓出土的一件石圭置放于铜盘内,口沿上有“国君”二字。这些墓葬早在民国年间就已被盗,曾出土大批的青铜器、漆木器、玉器、金银器等。《洛阳金村古墓聚英》一书收录金村出土的文物328件,其中错金银器85件,无论是从制作造型上,还是工艺水平上,都可称作是上乘之作,遗憾的是这些器物均流失国外。但从已知资料推测,这里很可很是战国时时期的东周王室墓地。
东周王城内外发现的数千座东周墓葬以及多座车马坑,出土了大量的精美文物,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周时期洛阳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盛况。除以上介绍的外,又如1981年在西工区八一路战国墓出土鼎、豆、壶等青铜礼器15件,乐器铜甬钟一套 16件,铅跪俑4件,石磬6件,其中的4件铜壶颈腹部均以红铜嵌成狩猎纹图案;1982年在中州路战国陪葬坑中出土青铜器达147件之多,另有石编磬一套23件和部分精致的玉石器。这些出土的文物,足可以显示天子之都的风度和气派。在出土的青铜礼器中,多有大型器,错金银器富丽堂皇、纹样繁缛,表现出高超的铸造工艺;在出土的玉器中,常见有璧、环、璜、带钩、片饰、玉佩及棒、柱、珠等,反映东周时期礼玉向佩玉发展的时代特征;出土的陶器,多有精美的彩绘陶,同样是难得的艺术珍品。
接连不断的考古发现与众多精美文物的出土,向我们展示了两周时期王室都城与文化的繁荣和丰富多彩,它是我国早期文明发展的重要体现。从这里,我们不仅可以窥知两周文明之一斑,同时还可以寻出中华早期文明发展的轨迹。

Ⅳ 隋唐洛阳城遗址的宫城结构

南宽北窄,略近方形。城墙全部用夯土筑成,基址宽约15~20米。南墙长约7290米,东墙长约7312米,北墙长约6138米,西墙南端长约6776米。稍呈弧形。东西两墙下面发现有石板砌的下水道。
外郭城有8个城门,西墙无门。南墙3门,自东向西为长夏门、定鼎门(隋名建国门)、厚载门(隋名白虎门)。东墙3门,自南向北为永通门、建春门(隋名建阳门)、上东门(隋名上春门)。北墙2门,东为安喜门(隋名喜宁门),西为徽安门。勘察清楚的南墙3门和建春门等都是一门三道。城内街道横竖相交,形成棋盘式的布局。在洛河以南探出南北竖街12条,东西横街6条;洛河以北探出南北竖街4条,东西横街3条。其中最著名的是定鼎门大街,又称天门街、天津街或天街,是南北主干道,现存长约3公里,宽约90~121米,路土厚达0.6米。城内街道组成里坊,据《唐六典》及《旧唐书》等文献记载并结合考古钻探的实际情况可知,总数为109坊3市,即洛河南为81坊2市(西市、南市),洛河北为28坊1市(北市)。已勘查出洛河南的55个坊和洛河以北的9个坊,其余各坊市为今城所压或被洛河冲毁。 位于外郭城的西北部,平面略呈长方形。北墙长1400米,西墙长1270米,南墙长1710米,东墙长1275米。城墙宽约15~20米,中为夯筑,内外砌砖。已经勘查出南墙正中的应天门(隋名则天门)、东边的明德门(隋名兴教门)、西边的长乐门(隋名光政门)和北墙的玄武门、西墙的嘉豫门。在宫城中轴线上,发现多处大片夯土殿址,西部已发掘出多处长方形基址和一处石砌圆形基址。应天门内右侧发现了为营建宫室而设置的窑场,出土大批注明官、匠或官工的印字砖瓦。勘查探明了宫城东南侧自成一城的东宫以及北部的陶光园、中部偏北的徽猷殿、西北部的九洲池,特别是宫城内武则天时的明堂遗址的发掘,是迄今洛阳隋唐都城考古最重要的发现。遗址的方位、形制、建筑特点,与文献记载的明堂〔开元二十八年(740)改称含元殿〕颇相符合。在夯土殿基正中,有由4块大青石构成的巨型柱础。柱础外圈直径4.17米,内圈直径3.87米,它的发现为进一步弄清宫城内宫殿的布局,逐步复原宫城、皇城内的建筑,确立了准确标志。
皇城围绕在宫城的东、南、西三面,其东西两侧与宫城之间形成夹城。由于洛河北移,皇城东南部被冲毁,南墙仅存西段,长约540米,东墙现存长约1115米,西墙长约1670米。已勘查出东墙的宣耀门、西墙的宣辉门和南墙西部的右掖门。右掖门已发掘,残高2.15米,进深17.5米,为一门三道,每个门道宽6米,左右门道外侧各有13根立柱,采用上架过梁的形式,其上盖筑门楼,内有宽1.25米的车辙。皇城内发掘了隋代的子罗仓。 其他诸小城曜仪城在宫城之北,为狭长形,东西长约2100米,南北宽约120米。曜仪城以北是圆壁城,东西长2110米,南北宽为460(西端)~590米(东端)。圆壁城的北墙即外郭城北墙西段。已勘查出这两座小城的断续城垣以及两城中部相通之门道和圆壁城北墙正中的龙光门。在皇城东侧发现有东城,城址为纵长方形,南北长约1270米,东西宽约620米。在宫城东北角和西北角外,还有面积较小的东西隔城。
从考古发现看,诸小城中最重要的是东城北面的含嘉仓城。城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725米,东西宽615米。有城门4座,即仓东门(东门)、仓中门或圆壁门(西门)、德猷门(北门)、含嘉门(南门)。德猷门经发掘为单门道,宽4.9米,进深17米,门道留有车辙。东北部和南半部,已探出粮窖287座,东西成排,南北成行。先后发掘了12座粮窖,其中9座出有铭砖,有唐代调露、长寿、天授万岁通天、圣历等年号,记载着粮窖在仓城中的方位,储粮的品种、数量,粮食来源、入窖年月、运输和管理人员的官职和姓名。第160号窖还保存有约25万千克的炭化谷物。含嘉仓城的发掘,为研究隋唐时期大型官仓的仓储和管理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Ⅳ 河南什么地方古墓群多

洛阳的邙山。邙山陵墓群是目前中国面积较大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世界上古代陵墓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四朝十几个帝王的陵墓及皇族、大臣的陪葬墓,总数在千座以上,为东汉(公元25年-220年)至三国(公元220年-280)时期的古墓。邙山上,大大小小的土包,就是历朝历代帝王将相、达官显贵的墓冢,这,就是邙山古墓群。 邙山,又称北邙,属秦岭崤山余脉中间的一段,横亘在黄河南岸、洛阳城北的黄土丘陵地带,高出黄河、洛河水面约150米。南北16公里,东西30公里,面积约有500平方公里,地势开阔。在邙山地表以下5—15米的土层,渗水率低、粘结性能良好、土壤紧硬密实,最适于安置墓穴。由于邙山山川绚丽,风光宜人,山虽不高,但土厚水低,宜于殡葬,所以邙山上多古代帝王陵墓,邙山自东汉以来就是洛阳人的墓地。现存有秦相吕不韦、南朝陈后主、南唐李后主、西晋司马氏、汉光武帝刘秀的原陵、唐朝诗人杜甫、大书法家颜真卿等历代名人之墓。现在建有中国第一座古墓博物馆--洛阳古墓博物馆。 东部曹魏、西晋帝陵依山为体,无封土;西部东汉、北魏陵区现存地面封土尚有300多座,呈覆斗形或圆锥形,最大者直径在100米以上,高50余米。已发掘的墓葬中,有用大砖黄肠石垒砌而成,形制巨大;也有规模较小的土洞。出土的大量墓志,内容涉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外交往、民族关系等,为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Ⅵ 洛阳名胜古迹有哪些

洛阳的名胜古迹:

龙门、白马寺、天子驾六博物馆、内 古墓博物馆 、汉光武帝陵、 龙马负图寺容、玄奘故里、二程故里、范园(范仲淹陵)、邵雍故居、 汉魏洛阳遗址、 隋唐遗址公园/永宁寺塔址、二里头遗址 、千唐志斋。


Ⅶ 河南洛阳市最近有发现的古墓群吗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还积极开展抢救性考古发掘和调查,取得了东周王城西城墙和南城墙、史家屯东周秦汉墓地、310国道东汉陵区陪葬墓、偃师洛河古沉船、洛宜铁路唐宋墓葬等多项重要考古新发现。
开展“邙山陵墓群考古调查与勘测”国家重点项目的工作;对二汉冢,三汉冢,北魏景陵、静陵的考古勘探调查取得新进展;对李密冢东汉墓园建筑基址的发掘有了新认识。栾川孙家洞旧石器遗址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取得新成果,入选201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以上供您参考 希望能帮到您
还望采纳 谢谢

Ⅷ 隋唐洛阳城遗址整体格局主要由哪四部分组成

隋唐洛阳城遗址是是隋、唐两代东都都城遗址(公元605年——公元版907年)。整体格局主要由城郭权遗址、苑囿遗址、漕运遗址和墓葬遗址四部分组成。
城郭遗址总面积约47 平方公里,平面大致呈南宽北窄的梯形。城郭遗址按照空间分布格局可分为洛河以南里坊区(以下简称 洛南里坊区)、洛河以北里坊区及洛河以北宫城皇城区。洛南里坊犀遗址,是隋唐洛阳城里坊遗址的主要分布区。遗址面积约22 平方公里,占城郭遗址规模的三分之二。

Ⅸ 隋唐洛阳城的遗址概况

主词条:隋唐洛阳城遗址
隋唐洛阳城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城区及近郊,地跨洛河两岸。南对伊阙,北依邙山,东逾瀍河,西临涧水,洛水贯穿其间。据勘查,宫城、皇城在郭城的西北隅地势高亢处,宫城在皇城之北,宫城北面有曜仪城、圆璧城前后重叠,又有东。西隔城分列左右。皇城东厢有东城,其北有含嘉仓城。郭城东北部及洛水南岸部分为里坊区。现存遗址东北至白马寺镇唐寺门,东南至李楼乡城角村,西北至邙山镇苗湾,西南至王城大道与古城路交叉口,面积约47平方公里。 南宽北窄,略近方形。城墙全部用夯土筑成,基址宽约15~20米。南墙长约7290米,东墙长约7312米,北墙长约6138米,西墙南端长约6776米。稍呈弧形。东西两墙下面发现有石板砌的下水道。

外郭城有8个城门,西墙无门。南墙3门,自东向西为长夏门、定鼎门(隋名建国门)、厚载门(隋名白虎门)。东墙3门,自南向北为永通门、建春门(隋名建阳门)、上东门(隋名上春门)。北墙2门,东为安喜门(隋名喜宁门),西为徽安门。其中最著名的是定鼎门大街,又称天门街、天津街或天街,是南北主干道,现存长约3公里,宽约90~121米,路土厚达0.6米。
外郭城的城墙用夯土筑成,基址宽15-20米。东城墙长约7312米,南城墙7290米,西城墙长6776米,北城墙长6238米,东西两墙下发现有石板砌的下水道。共设8个城门。已勘查清楚的定鼎门是一门3道,带有双阙,东西长143米。定鼎门门址宽28米,东西两门道各宽7米,中门道8米。
城内街道纵横相交,宽窄相配,形成棋盘式布局。据勘查,洛河以南南北向街道12条,东西向街道6条;洛河以北南北向街道4条,东西向街道3条。街道两旁有水沟遗迹。其中定鼎门大街是郭城中的主干大道,又称天街,现存的宽度尚有121米。
城市居民的住宅区:隋称“里”,唐称“坊”。坊平面呈正方或近方形,长宽在500-580米之间。周围有坊墙,墙正中开门,坊正中设十字街“四出趋门”。据《唐六典》及《旧唐书》记载,洛阳共有103坊。已勘查出洛南55坊、洛北9坊,其余一部分为今城所占压,一部分为洛水冲刷无遗。文献记载城中设3市,北市在洛北,西市、南市在洛南。南市最大,市内有纵横街道备3条,四面各开3门。 宫城遗址位于外郭城的西北部,平面略呈长方形。北墙长1400米,西墙长1270米,南墙长1710米,东墙长1275米。城墙宽约15-20米,中为夯筑,内外砌砖。已经勘查出南墙正中的应天门(隋名则天门)、东边的明德门(隋名兴教门)、西边的长乐门(隋名光政门)和北墙的玄武门、西墙的嘉豫门。在宫城中轴线上,发现多处大片夯土殿址,西部已发掘出多处长方形基址和一处石砌圆形基址。
东宫在宫城南隅,自为一城,东西330米,南北约1000米。宫城北部有陶光园,西北部有九洲池。在宫城内中轴线上,由北向南有延续不断的大片夯土基址,应是中央各殿的殿址。
应天门遗址
应天门是一座由门楼、垛楼和东西阕楼及其相互之间的廊庑为一体的“门”字形巨大建筑群。东西两侧有向外凸出的对称的两堵夯墙组成的巨大阙楼,相距83米,各宽17.5米,城门东西宽120米以上,这就是文献所载的“左右连阙”。
应天门遗址位于洛阳市都城博物馆和洛阳日报社之间,定鼎南路从门址中部穿过。由门楼、朵楼、阙楼及其相互之间的廊庑连为一体的“门”字形巨大建筑群,规模恢弘,气势壮观。是隋唐两京考古发掘出的第一座宫阙遗址,应天门一侧三出阙,两侧共六阙。这是古代都城宫城正门最高礼制。天子三出阙是中国古代最高礼制的都城门。是古代皇帝享用的的最高礼制。应天门内右侧发现了为营建宫室而设置的窑场,出土大批注明官、匠或官工的印字砖瓦。
天堂遗址
天堂遗址位于明堂遗址西北155米,处于宫城轴线区域西侧,是一处方形台基上有五重圆形承重基础的建筑基址,形制非常独特,是武则天命薛怀义主持建造的用以贮佛像的佛堂建筑。
天堂遗址遗迹可分为五期,其中第一(隋至初唐)、第三(中晚唐)、第四期(唐末五代)、第五期(北宋)遗迹由东西步廊、东西向水渠和隔墙,仅第二期(武周时期)为大型建筑基址天堂遗址。

明堂遗址
现明堂遗址地表已无迹可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工作队,于1986年10一12月配合洛阳市公交公司基建工程中,在中州路与定鼎路相交的东北角,发现武则天时的明堂遗址。经考古勘探得知,明堂范围为南北长400米,东西宽约396米,四周有墙,墙外有壕沟。其主体建筑遗址系圆形夯筑台基,直径达60多米,夯土厚达2.5米。 主词条:履道坊
1992年10月至1993年5月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站唐城队 ,对著名诗人白居易作了考古发掘 ,历时 6个月。发掘的遗迹有宅院、庭园、水渠、作坊、道路等等 ,出土了珍贵文物 1 0 0 0多件 ,揭示了与这位伟大诗人生活息息相关的种种文化现象。白居易故居位于洛阳市区东南郊 ,今属安乐乡狮子桥村东北 1 30米的一片田野 ,东经112°30′,北纬 34°40′。这里正是唐东都洛阳城的“履道坊”;而狮子桥村 ,则位于“集贤坊” ;狮子桥村正北的军屯 ,则是位于“尊贤坊” ;狮子桥村正东的何村 ,则是位于“永通坊” ;何村南面 ,则应是“永通门”的位置。白居易故居 ,在履道坊西北隅。考古发掘判明 ,故居是一座含有前后庭院的两进式院落。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