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格王朝遗址干尸图片
㈠ 古格王朝遗址和岗仁布切神山,怎么翻译为藏文,我是要P图上去的,最好能清晰些。
གུ་གེ་རྒྱལ་རབས་ཀྱི་གནས་ཤུལ་古格王朝遗址
གནས་རི་གངས་རིན་པོ་ཆེ་刚仁波切神版山权
㈡ 古格王朝现存遗迹有哪些
古格王朝遗址约为72万平方米,共有房屋遗迹445间,窑洞879孔,碉堡58座,暗道4条,各类佛塔28座,洞葬l处,发现武器库l座,石锅库1座,大小粮仓11座,供佛洞窟4座,壁葬1处,木棺土葬1处。古格王朝遗址被众土林远远近近地环抱其中,因其是用取自周围土林的粘性土壤建筑而成,所以古老城堡的断壁残垣与脚下的土林浑然一体,使人难以分辨究竟何为城堡、何为土林。古格王朝整座城堡建筑在一座黄土坡上,地势险峻,遗址占地约18万平方米,从山麓到山顶自下而上,依山迭砌,王宫建筑、佛塔和洞窟、碉楼密布全山,达600余座,形成一座庞大的古建筑群,气势恢弘壮观。古格王朝宫殿建筑主要集中在山顶东南部,共有房屋56座,多数为一层建筑,也有二三层建筑。王宫西面,有一处面积约200平方米的建筑残迹,系当年王朝集会的议事大厅,为王城中最轩敞的建筑,现仅存围墙。山顶北部有一洞口,通向国王“冬宫”,由8个窑洞组成。冬宫为地道式建筑,盘旋通往山下,其间有一连串地穴式房屋,有望孔、小窗,室内套室,洞中有洞,颇为复杂。古格王朝崇尚佛教,曾多次派人到克什米尔学经,翻译佛经108部。1042年,印度高僧阿峡底到阿里地区弘法,使阿里成为佛教复兴之地,佛教史称之为“卜路弘法”。古格遗址现存较好的有寺庙、殿堂5座。分别为度母殿、红殿、白殿和轮回殿。这些寺庙都带有浓郁的西藏建筑风格。
红庙和白庙是6座寺庙中规模最大的,面积各300多平方米,有700余平方米的壁画。壁画题材有各类佛、菩萨、度母、护法神、高僧像以及吐蕃赞普世系图、古格王及臣后礼佛图、释迦牟尼传记图等。古格壁画是古格艺术的精品,壁画上的人物极具动感,数千人物绝少雷同。庙内天花板上的图案多达500多种,大部分为装饰图案,少量为飞天、瑞兽题材。这些图案色彩浓艳,线条流畅,借鉴了印度、尼泊尔艺术的表现手法,充分体现了古格王国独特的艺术气质和时代风格。透过这些气势宏大、风格独特、绚丽斑斓的图画,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绘人物性格突出,用笔洗练,丰满动感的女性人物尤具代表性。古格遗址周围发现的雕刻、造像及壁画等揭开了古格王朝的神秘面纱。传说古格王国时期这个地方素以精于冶炼与金银器制造而闻名,当年阿里三围以托林寺为主寺的下属24座寺院的金属佛像与法器,都由鲁巴铸造。据说鲁巴铸造的佛像用金、银、铜等不同的原料合炼而成,工艺精湛,通体全无接缝如自然形成,其价值甚至超过了纯金佛像。
㈢ 神秘无比的古格王朝是如何一夜间消失的
网友试问天下:
9世纪中期,吐蕃王朝逐渐衰落,西藏社会进入割据时期。王室后裔中相继兴起拉萨王系、山南雅隆觉沃王系、古格王系、拉达克王系等等。诸系中影响最大,历史遗存最丰富的首推古格王系。?古格王系起于10世纪中期,由吐蕃第9代藏王朗达玛的曾孙吉德尼玛衮创建。史载,朗达玛杀其弟篡夺王位,又因毁灭佛法被僧人刺杀。其后,两妃各挟其子争夺王位,征战近30年,民不聊生。平民奴隶于王室纷乱中揭竿而起,处死了维松的儿子贝考赞,其子吉德尼玛衮携众逃亡阿里——羊同(即象雄)的札布让(即札达县),不意竟成为统一阿里的君王,他的幼子德祖衮受封于云彩弯弯的地方,即札布让,成为皇皇700余年古格王朝的开国君主。
而关于古格王朝的灭亡有两种说法:一说是1630年被拉达克王僧格南杰所灭,一说是1840年亡于印度道格拉斯王朝。各说有理有据,且西藏历史上确实在阿里地区发生过这两次战争。根据《拉达克纪年史》,前一说更可靠。16世纪末叶,黄教立足未稳,各教派角逐纷争,拉达克王利用西藏内部的混乱对古格宣战,以报复古格王对他家族荣誉的侮辱:古格王曾经拒绝了与其妹妹的婚事。战争持续了15年,直到葡萄牙传教士带来的天主教引起政权内部对立,僧侣们引狼入室才使强大的古格遭到灭顶之灾。
古格王朝遗址位于西藏阿里地区的札达县境内,象泉河南岸,在一座高300多米的黄土山上,曾经是古格王朝的宫堡。这座宫堡从10世纪至16世纪不断扩建,规模十分庞大。由王宫、庙宇、佛塔、洞窟组成;宫堡依山叠砌,从地面到山顶建筑物高度达300米,居高临下,地势险峻,气势雄壮巍峨;内有四通八达的地道,外有坚实的城墙,犹如铜墙铁壁,巍然屹立!整个王国依山叠砌,遗址面积18万平方米,包括300多座房屋,300余孔窑洞及三座10多米高的佛塔,有红庙、白庙、轮回庙、枕不觉庙、王宫殿和集会议事殿等庙宇、殿堂。其中,尤以红、白、轮回三庙保存最为完好。各庙之内,还残留许多泥塑佛像和生动的壁画。
高踞山顶的议事厅,已是王城中最为轩敞的建筑,但也大约只有半个蓝球场大,目前仅存围墙,让人遥想其间曾有过的繁华、礼仪与纷争。王宫遗址,分夏宫和冬宫。夏宫建在地面,规模很小,面积勉强及得上城里一室一厅的房间,由于年久失修,仅留断壁残垣。冬宫修在地下,现保存完好。是地道式建筑,盘旋通往山下,其间有一连串地穴式房屋,有了望孔、小窗,室内套室,洞中有洞,颇为复杂。在山顶上有一些开式暗道通往冬宫宫区,宫区中间是廊道,两边各有数十间居室,大小不一,都是窑洞。窑洞不仅是古格人生前的住所,也是他们死后的归宿之地。
网友宝小白:
和象雄一样,古格是一个被忽视的古文明遗址。
它的壁画给予人的美感震撼,丝毫不亚于敦煌。
可是,敦煌学已经一百年了,而古格学才刚刚开始。
古格王朝,曾鼎盛一时,拥有十万之众。
它的国教是佛教,国内的僧侣足有五六千人。
它的身上流淌着高贵的血液——古格王们是松赞干布的嫡系后裔,吐蕃王室的真正子孙。它传承了16代国王,建朝700余载。
然而,一夜之间,这个神秘的王国忽然就消逝了。
是因为弱小吗?
不。
古格王朝相当富饶,畜牧业又发达,周边的小国小邦经常起兵来犯,掠夺牛羊和钱财,但都被古格王国军队击败。
古格王朝的崩溃,是一连串多米诺骨牌推倒的结果。
而第一块骨牌——是在欧洲大陆上兴起的马丁·路德新教运动。
第二块,是葡萄牙人建立起的海上霸权。
第三块,则是天主教的海外传教。
一个垂涎东方有无穷的财富,一个为重振昔日天主教会的声望,葡萄牙跟梵蒂冈就这么一拍即合,联手进行扩张殖民扩张与宗教扩张。
在派遣传教士的过程中,葡萄牙意识到这么一点:天主教要在远东扎根,就必须先征服中国。
一个葡萄牙传教士安夺德,就被派遣到了遥远的西藏。
当时的古格,藏传佛教极为兴盛,而王权相对式微。
为了让王权重振,当时的古格国王欣然接纳了安夺德,并在王城内修建了一座天主教堂。
教堂以后建成以后,安夺德神父苦心经营了一年多,受洗礼者共计只有13人——相比起“收服”古格国王、王后的胜利,这简直是往脸上打耳刮子一样的讽刺了。
安夺德急了,他开始不择手段来换取“给上帝的献礼”:他煽动修士们与僧人公开对立,又蛊惑古格国王动用政治力量。
而古格国王错误地判断了形势,真以为天主的力量能改变一切,于是不识时务地开展了对僧人们的宗教迫害:没收了已出家的王室贵族的土地与收入;派军官剥夺寺院权力,强制所有僧人还俗娶妻;禁止百姓们再去供养和朝拜寺院??
古格国王强制性的“灭法”,一实施就是三年,这不仅导致了僧侣们的愤怒,也引起民众的反抗,甚至连派去收没寺院财产的官兵们也表达了抗议。然而,他们对国王的规劝与警告完全不起作用,国王更加变本加厉地崇拜那个西来的“十字架”。
一时间,举国上下都弥漫着一股反对国王、密谋暴动的气氛。在这种情况下,拉达克掺和进来了。
拉达克王朝,与古格王朝同根同源。是第一代阿里王的子嗣。
拉达克与古格,是名副其实的“兄弟之邦”,但在数百年岁月中,利益战胜了一切,两国时起争端。
在古格王朝内耗之际,拉达克国王亲率军队趁虚而入,星夜兼程赶赴古格包围了扎不让——古格王朝都城。
王城很坚固。然而,再多的粮草、再多的箭石,一旦被围困起来,也只有坐吃山空的那一天。终于,拉达克人攻入了王城。
据说,古格国王曾与拉达克人达成城下之盟:同意投降,但不得伤害百姓!然而,当那些誓死效忠于国王的战士们放下武器之后,背信弃义的拉达克人却将他们全部押解至干尸洞前处以极刑,抛尸于洞内。
——这就是古格遗址中著名的“干尸洞”。
此后,拉达克王把所有被俘的古格子民掠往拉达克,将古格残酷灭国。
有着700年历史的古格王朝,就这样一夜间流星般地陨落了。
网友孤独小悦:
古格王朝的消失至今仍是个谜,但有史料记载,古格王国的覆灭缘于战争。
古格王国的居民都是虔诚的藏传佛教徒。后来,葡萄牙人到了印度果阿,又从果阿来到扎达的古格王国。葡萄牙传教士首先说服了王后,接着说服国王改信天主教。正在这个时候,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寺院的喇嘛偷偷和拉达克人取得了联系,克什米尔人打了进来,与喇嘛们里应外合,古格王国就这样被推翻了。
从记载和考察的结果上看,战争造成的屠杀和掠夺并不足以毁灭古格文明。可事实上,硝烟散尽的古格王国却迅速沦为一座庞大的废墟。
也有人说除了战争以外扎达地理环境的迅速恶化是主要的原因。的确,现在古格遗址一带沙漠化程度十分严重,当年能养活十万之众的绿洲,今天已所剩无几。但是问题还是那十万人去哪里了,如果是迁徙走了,就一定会有后裔知道其历史。
另外还有很多猜测,诸如天灾、瘟疫等,但都不足以使得繁荣富强的文明突然间完全彻底消失,而且没有留下任何有说服力的证据。
㈣ 古格王朝遗址的神秘传说
古格银眼
传说古格王国时期这个地方素以精于冶炼与金银器制造而闻名,当年阿里三围以托林寺为主寺的下属24座寺院的金属佛像与法器,都由鲁巴铸造。据说鲁巴铸造的佛像用金、银、铜等不同的原料合炼而成,工艺精湛,通体全无接缝如自然形成,其价值甚至超过了纯金佛像。
其中,最为神奇的还有一种名叫“古格银眼”的铜像,只有古格才能制作,更是被视为佛像中的精品,因为极少流传于世,所以尤为珍奇。长期以来,无人知晓其究竟为何物。
直到1997年夏季,国家考古队在皮央遗址杜康大殿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一件精美的铜像,才终于揭开了“古格银眼”之谜。这尊头戴化佛宝冠、4臂各执法器、头生3眼的金黄色铜像银光闪闪,晶莹锃亮,这就是所谓“古格银眼”。
透过“古格银眼”,我们似乎看到了古格王国时期的金属制造业是何等的精湛。
干尸洞——古格帝国的最后遗迹
在古格都城遗址北面600多米远的一处断崖上,有一个著名的“干尸洞”。据说这是古格王国灭亡后留下的最后遗迹。洞窟开凿在距地表近3米高的山沟崖壁上,洞口很小,宽0.8米,高仅l.2米。
关于干尸洞内的尸体,据说是古格与拉达克争战时,古格国王不忍眼看着自己的百姓受累,于是与拉达克人达成城下之盟:同意投降,但不得伤害百姓!当古格国王和战士们放下武器之后,背信弃义的拉达克人却将他们全部押解至干尸洞前处以极刑,抛尸于洞内,并把所有被俘的古格子民掠往拉达克,将古格残酷灭国。
这确是一个动人的故事,但干尸洞内发现的年轻女性的尸体,从考古学与民俗学的角度分析,似乎这又是一种有一定仪礼的葬式。究竟这些尸体是古格王国时期的,还是古格王国以后的?他们的身份是贵族、战士,还是一般的平民?
这种集体置尸于洞内的丛葬,是当时的一种特殊的葬式,还是一种惩罚性的手段?这都是古格王国的不解之谜。
㈤ 称霸西藏700多年的古格王朝为何一夜间神秘消失
强盛700多年的古格王朝,却在400年前一夜间神秘消失,这在整个历史及考古界都是一个都是个充满争议的论题。而如今留下的,只是一些让人感慨的断壁残垣。但即便是这些断壁残垣,置身其中,你依旧能够感受到古格王朝曾经的强大和辉煌。
如今的古格王朝遗址位于阿里扎达县扎布让区境内托林镇西北的象泉河南岸,距县城19公里。为曾经拥有百万之众的金戈铁马的吐蕃王室后裔所建,偏居此地700余年,传承20余代国王,距今有1300年的历史,于十七世纪灭亡,却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珍贵的文物和历史资料。
却别于我们熟知的古代建筑,神秘的古格王朝,从山麓到山顶高300余米,房屋建筑、佛塔和洞窟密布全山,达600余座,形成一座庞大的古建筑群,从远处看,就像一座金字塔。在藏人心中,古格王朝的地位尊崇。
古格王朝的建筑大多数是凿洞而居,古格的住宿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山坡上是达官贵族的住宿,山下是奴隶居住,有的洞窟则是僧侣的修行地,而最高处是王宫的所在。
望眼前满目凄凉,千古沧桑,一个兴起于十世纪,演出了七百年灿烂历史政剧,经历过十六位世袭国王,拥有过十万人之众的庞然大国竟然在1635年拉达克人入侵的战争中瞬间灰飞烟灭。
站在古格王朝遗址的最高处,金字塔的最顶端俯瞰四周,王宫总是高高在上,这一方面是为了防御,另一方面也象征着国王至高无上的权力。然而,战火摧毁了城堡,黄沙淹没了豪杰。
古格王宫整体的设计是易守难攻的,但是为什么它又是一夜之间被攻破的呢,据说这是因为内部与外地相互勾结的结果,导致如此辉煌的文明如此之快的陨落
环顾古格王朝四周,山体土地贫瘠难以用语言来形容,却又为何能够孕育出如此闪耀的历史文明?
近十数年间于古格遗址周围不断发掘出的雕刻、造像及壁画等揭开了古格王朝的神秘面纱。古格雕塑多为金银佛教造像,其中成就最高的是被称为古格银眼的雕像。而遗存数量最多、最为完整的是它的壁画。占格壁画气势宏大,风格独特,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研究古格的历史提供了素材。
古格盛产黄金白银,在托林寺、札不让、皮央东嘎都发现过一种用金银汁书写的经书,而且出土的数量极大。这种经书以文书写在一种略呈青蓝色的黑色纸面上,一排用金汁、—排用银汁书写,奢华程度无以复加。
据说最早对这座古城遗址进行考察的是英国人麦克活斯扬。1912年,他从印度沿象泉河溯水而上,来到这里进行考察。此后便有无数的探险家、旅行者、摄影家和艺术家们源源不断地来此探奇访幽。
在古格都城遗址北面六百多米远处的断崖上,有一个闻名世界历史的“干尸洞”。据说这是古格王国灭亡后留下的最后遗迹。关于干尸洞内的尸体,据说是古格与拉达克争战时,古格王朝的国王不忍自己的百姓受累,于是与拉达克人达成城下之盟:同意投降,但不得伤害百姓!但是在古格国王和战士们放下武器之后,背信弃义的拉达克人却将他们全部押解至干尸洞前处以极刑,抛尸于洞内,并把所有被俘的古格子民掠往拉达克,将古格残酷灭国。
当然关于干尸洞在历史上也有另外一种解释,考古学者在干尸洞内发现的年轻女性的尸体,从考古学与民俗学的角度分析,似乎这又是一种有一定仪礼的葬式。
TIPS:古格遗址位于扎达以西20公里处,交通不便,位置偏僻。假如不是包车而来,尝试在县城南面的路口等待偶尔经过的军车也可。如果车是去扎不让村的,小村往西1千米就是古格遗址了。
㈥ 古格王朝遗址的遗址简介
位于阿里地区的一座土山上。公元10世纪前半期建立,前后世袭了16个国王。王宫城堡是从10-16世纪不断扩建的。古格王国遗址占地约18万平方米, 从山麓到山顶高300余米,房屋建筑、佛塔和洞窟密布全山,达600余座,形成一座庞大的古建筑群。
现存较好的有寺庙、殿堂5座。寺内残留有泥塑佛像和彩色壁画。该遗址是研究西藏历史和公元10世纪以来藏族建筑史的珍贵资料。 古格王朝遗址西距扎达县城18公里的扎布让区象泉河畔,被众土林远远近近地环抱其中,因其是用取自周围土林的粘性土壤建筑而成,所以古老城堡的断壁残垣与脚下的土林浑然一体,使人难以分辨究竟何为城堡、何为土林。每当朝霞初起或夜幕降临之时,古格遗址便会在土林的映衬下透射出一种残缺美、悲壮美。
古格王朝整座城堡建筑在一座300多米高的黄土坡上,地势险峻,洞穴、佛塔、碉楼、庙宇、王宫有序布局,自下而上,依山迭砌,直逼长空,气势恢弘壮观。这些洞穴多为居室,密密麻麻遍布山坡。 古格的住宿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山坡上是达官贵族的住宿,山下是奴隶居住,有的洞窟则是僧侣的修行地。有这样陡峭的山壁作为屏障,要爬上山顶比登天还难。那么古格人自己又是如何上山的呢?原来聪明的古格人在山体内修筑了许多暗道,暗道中某些类似窗户的洞,既为了采光又可以用来防御。这些暗道迂回曲折,拾阶而上可直达山顶王宫。
王宫总是高高在上,这一方面是为了防御,另一方面也象征着国王至高无上的权力。然而,战火摧毁了城堡,黄沙淹没了豪杰。望眼前满目凄凉,千古沧桑,一个兴起于十世纪,演出了七百年灿烂历史政剧,经历过十六位世袭国王,拥有过十万人之众的庞然大国竟然在1635年拉达克人入侵的战争中瞬间灰飞烟灭。它为什么会消失得这样突然?当年的十万之众为什么会无影无踪?这对我们确实是一个充满诱惑的千古之谜。 在这片备受摧残的土地上,唯有寺庙保存完好。山腰中部的几座寺庙分别为渡母殿、红殿、白殿和轮回殿。这些寺庙都带有浓郁的西藏建筑风格,寺庙飞檐上雕饰的图案多为狮、象、马、孔雀等动物,这种雕饰大概与从冈底斯山脉分流的四条神水:同时也是印度河上游的主要河流——狮泉河、象泉河、马泉河、孔雀河的传说有一定关系吧。
古格壁画是古格艺术的精品,虽然他们已经沉睡了几个世纪,如今依然光彩照人。这些壁画包括佛教故事、神话传说以及当时古格人的生产、生活场面等等,内容十分丰富。透过这些绚丽斑斓的图画,人们不难窥视到昔日古格王朝的政治经济活动以及文化风情,从中去追寻古格兴盛与消亡的历史。
近十数年间于古格遗址周围不断发掘出的雕刻、造像及壁画等揭开了古格王朝的神秘面纱。古格雕塑多为金银佛教造像,其中成就最高的是被称为古格银眼的雕像。而遗存数量最多、最为完整的是它的壁画。占格壁画气势宏大,风格独特,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绘人物性格突出,用笔洗练,丰满动感的女性人物尤具代表性。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及受多种外来文化的影响,古格的艺术风格带有明显的克什米尔及犍陀罗艺术特点。
古格王朝遗址
古格盛产黄金白银,在托林寺、札不让、皮央东嘎都发现过一种用金银汁书写的经书,而且出土的数量极大。这种经书以文书写在一种略呈青蓝色的黑色纸面上,一排用金汁、—排用银汁书写,奢华程度无以复加。 最早对这座古城遗址进行考察的是英国人麦克活斯·扬。1912年,他从印度沿象泉河溯水而上,来到这里进行考察。此后便有探险家、旅行者、摄影家和艺术家们源源不断地来探奇访幽。但真正的科学考察是从1985年西藏自治区文管会组织的考察队开始的。以他们实地测量,遗址总面积约为72万平方米,调查登记房屋遗迹445间,窑洞879孔,碉堡58座,暗道4条,各类佛塔28座,洞葬l处:发现武器库l座,石锅库1座,大小粮仓11座,供佛洞窟4座,壁葬1处,木棺土葬1处。
古格王国遗址是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地之一。遗址从山麓到山顶高300多米,到处都是和泥土颜色一样的建筑群和洞窟,几间寺庙除外, 全部房舍已塌顶,只剩下一道道土墙。遗址的外围建有城墙,四角设有碉楼。整个遗址建在一小土山上,建筑分上、中、下三层,依次为王宫、寺庙和民居。红庙、白庙及轮回庙中的雕刻造像及壁画不乏精品。围绕古格都城周围的重要遗址还有东嘎、达巴、皮央、香孜等, 都有大量文物遗存。
㈦ 古格王朝遗址有什么值得欣赏之处
从公元九世纪开始,原先同一西藏高原的吐蕃王朝瓦解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王朝,一直维系到十七世纪结束。这就是古格王朝,巅峰时期统治范围覆盖了阿里全境,都城的古格人就达到了十数万之多。
㈧ 死人城的历史
说的是古格王朝遗址吧?
古格王朝遗址位于今西藏阿里扎达县境内象泉河南岸扎布让区的一座小山上,总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物沿着逶迤的山势,层层而上,直抵山顶,布局严格,气势雄伟。整个城堡,从地面到顶端高300多米,由房屋、洞穴和佛塔以及雕堡、工事、地道组成。
残存下来的窑洞、房屋、碉堡、古塔等各种建筑物共1416处(座),其中窑洞879孔、房屋遗迹445座、碉堡60座、各类残塔28座、暗道4条。4条暗道使建筑群内部可以四通八达。外围则有黄土筑成的城墙,城墙上可以看到许多大型卵石上雕刻的佛像和藏、梵文经咒。遗址内的房屋建筑约系土木结构,平顶。较大的建筑有红庙、白庙、国王的宫殿和集会议事厅。
保存较好的有红庙、白庙、度母殿、大威德殿和坛城殿等。白殿和红殿的面积差不多大,约为300平方米,庙内有36根方形立柱,柱上和天花板上都有彩绘花纹和佛像,墙上绘满了各种不同题材的壁画。白殿内有一幅吐蕃历代赞普和古格国王世系的壁画,非常珍贵。红殿内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幅1038年阿里王意希沃迎请古印度佛学大师阿底峡的壁画,画中一队舞女翩翩起舞,旁边有人击鼓吹号,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古格王朝的前身可以上溯到象雄国,王朝的建立大概从9世纪开始,是在统一高原的吐蕃王朝瓦解后建立的,到17世纪结束,前后世袭了16个国王。它是吐蕃王室后裔在吐蕃西部阿里地方建立的地方政权,其统治范围最盛时遍及阿里全境。它不仅是吐蕃世系的延续,而且使佛教在吐蕃瓦解后重新找到立足点,并由此逐渐达到全盛。因此古格王朝在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吐蕃王朝末代赞普郎达玛时期,灭佛毁寺,不少避难僧人远遁阿里。阿里地处西部边境,深受大食、印度的影响,加上又是苯教的发源地,所以便成为各种思潮、各种力量汇集之地。公元843年朗达玛被一位僧人刺杀,内战纷起,4年后平民起义,吐蕃王朝崩溃。之后先后曾出现大小7个王国,长期处于封建割据状态。
古格王国最神秘的地方在于,拥有如此成熟、灿烂文化的王国是如何在一夜之间突然、彻底消失的。在其后的几个世纪,人类几乎不知其存在,没有人类活动去破坏它的建筑和街道,修正它的文字和宗教,篡改它的壁画和艺术风格。它甚至保留着遭到毁灭的现场。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的呢?
在17世纪的时候,古格王国已经有了西方来的传教士,当时的古格王和古格的宗教领袖——其实是国王的弟弟矛盾比较深,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古格国王开始借助西方传教士的力量削弱佛教的影响。1633年,僧侣们发动叛乱,古格王的弟弟勾结了与古格同宗的拉达克王室利用拉达克的军队攻打古格都城,企图推翻古格王朝,于是一场残酷的攻坚战就在这里打响。
而建在一座山上的古格王宫是防守能力最强的建筑,整个王宫只有一条隧道可以通到山上,从这里绝对没有可能攻打上去,而另外的地方全都是悬崖。战斗持续了很长时间之后,拉达克开始驱赶古格的老百姓在古格的半山腰修建一座石头楼,他们的想法是等这座建筑修的和山顶一样高的时候,他们就可以最终拿下古格了。
现在我们在古格的半山腰可以看到这座石楼的遗址,很好找的,因为周围的建筑都是土的,只有这里是石头砌成的。并没有修完,大概有十几米高。没有修完的原因是因为在修的时候,上面的古格王出了变故。据说,由于拉达克人强迫古格的老百姓日以继夜的修石楼,老百姓在下面非常凄苦的唱歌,被国王听到了,国王非常难过,于是做出了决定。
一说国王最后从悬崖上跳了下去,国王一死,古格自然也就城破了;另一种说法是为了挽救百姓古格王投降了。
从历史记载上来看,似乎后一种情况更可靠。杨公素在《中国反对外国侵略干涉地方斗争史》及伍昆明《早期传教士进藏活动史》的记载是,古格的最后一个国王及全家被拉达克人拉回拉达克都城列城关进了监狱。
不管国王最后的下场怎么样,古格老百姓的结局却都很惨,古格下面的无头干尸洞就是证明。但是干尸洞里的尸体远没有十万只多,而现在又找不到古格人的后裔,那么当日十万之众的古格人如何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呢?
从记载和考察的结果上看,战争造成的屠杀和掠夺并不足以毁灭古格文明。可事实上,硝烟散尽的古格王国却迅速沦为一座庞大的废墟。
也有人说除了战争以外扎达地理环境的迅速恶化是主要的原因。的确,现在古格遗址一带沙漠化程度十分严重,当年能养活10万之众的绿洲,今天已所剩无几了。但是问题还是那10万人去那里了,如果是迁徙走了话就一定会有后裔知道之后的历史。另外还有很多猜测,诸如天灾、瘟疫等,但都不足以使得繁荣富强的文明突然间完全彻底消失,而且没有留下任何有说服力的证据。
今天的古格故地,只有十几户人家守着一座空荡荡的城市废墟,但是这些人也都并不是古格后裔。看样子古格的秘密短期内是难以解开了。
古格王国的统治中心在扎达象泉河(藏语为朗钦藏布)流域,北抵日土,最北界可达今克什米尔境内的斯诺乌山,南界印度,西邻拉达克(今印占克什米尔),最东面其势力范围一度达到冈底斯山麓。其都城札不让位于现扎达县城西18千米的象泉河南岸。札不让北面的香孜、香巴、东嘎、皮央遗址,西面的多香,南面的达巴、玛那、曲龙遗址等,都具有相当的规模。
古格王朝崇尚佛教,多次派人到克什米尔学经,翻译佛经108部,得佛教之益,王朝历数百年不衰。1042年,印度高僧阿峡底到阿里地区弘法,使阿里成为佛教复兴之地,佛教史称之为“上路弘法”。
古格在西藏经济和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当时古代印度的许多重要佛教教义,就是从这里传入西藏腹地的,这里又是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之一。
干尸洞就在古格遗址近旁,它坐落在一岩壁之上,洞口离地2米左右,毫不起眼。洞内十分宽敞,深几十米,堆满无头干尸。据传洞的最尽头是喇嘛,紧挨着的是儿童,其次是妇女和男人。由于气候干燥,尸体没有完全腐烂,散发着一种怪味。关于干尸洞的传说有许多种,最可信的一种说法是:当年古格兵败,拉达克人将宁死不屈的古格兵士斩去头颅,而尸骨则弃于洞中。
希望能帮到你,请采纳,谢谢!!!!!!!!!!!
㈨ 古格王朝遗址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古格故城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里扎达县扎布让区境内托林镇西北的象泉河南岸。距今有1300年的历史,为曾经拥有百万之众的金戈铁马的吐蕃王室后裔于10世纪前半期所建,偏居此地700余年,传承20余代国王,期间不断扩建,于17世纪灭亡。
古格王国遗址是研究我国西藏历史和10世纪以来藏族建筑史的珍贵资料。
古格王朝的前身可以上溯到象雄国,是在统一西藏高原的吐蕃王朝瓦解后建立的,它是吐蕃王室后裔在吐蕃西部阿里地方建立的地方政权,其统治范围最盛时遍及阿里全境。
古格王朝不仅是吐蕃世系的延续,而且使佛教在吐蕃瓦解后重新找到立足点,并由此逐渐达到全盛。因此古格王朝在西藏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古格王朝遗址总面积约为72万平方米,共有房屋遗迹445间,窑洞879孔,碉堡58座,暗道4条,各类佛塔28座,洞葬l处,发现武器库l座,石锅库1座,大小粮仓11座,供佛洞窟4座,壁葬1处,木棺土葬1处。
古格王朝遗址被众土林远远近近地环抱其中,因其是用取自周围土林的粘性土壤建筑而成,所以古老城堡的断壁残垣与脚下的土林浑然一体,使人难以分辨究竟何为城堡、何为土林。
古格王朝整座城堡建筑在一座黄土坡上,地势险峻,遗址占地约18万平方米,从山麓到山顶自下而上,依山迭砌,王宫建筑、佛塔和洞窟、碉楼密布全山,达600余座,形成一座庞大的古建筑群,气势恢弘壮观。
古格王朝宫殿建筑主要集中在山顶东南部,共有房屋56座,多数为一层建筑,也有二三层建筑。王宫西面,有一处面积约200平方米的建筑残迹,系当年王朝集会的议事大厅,为王城中最轩敞的建筑,现仅存围墙。
山顶北部有一洞口,通向国王“冬宫”,由8个窑洞组成。冬宫为地道式建筑,盘旋通往山下,其间有一连串地穴式房屋,有望孔、小窗,室内套室,洞中有洞,颇为复杂。
古格王朝崇尚佛教,曾多次派人到克什米尔学经,翻译佛经108部,得佛教之益,王朝历数百年不衰。1042年,印度高僧阿峡底到阿里地区弘法,使阿里成为佛教复兴之地,佛教史称之为“卜路弘法”。
古格遗址现存较好的有寺庙、殿堂5座。分别为渡母殿、红殿、白殿和轮回殿。这些寺庙都带有浓郁的西藏建筑风格。
红庙和白庙是6座寺庙中规模最大的,面积各300多平方米,有700余平方米的壁画。壁画题材有各类佛、菩萨、度母、护法神、高僧像以及吐蕃赞普世系图、古格王及臣后礼佛图、释迦牟尼传记图等。
古格壁画是古格艺术的精品,壁画上的人物极具动感,数千人物绝少雷同。庙内天花板上的图案多达500多种,大部分为装饰图案,少量为飞天、瑞兽题材。这些图案色彩浓艳,线条流畅,借鉴了印度、尼泊尔艺术的表现手法,充分体现了古格王国独特的艺术气质和时代风格。
透过这些气势宏大、风格独特、绚丽斑斓的图画,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绘人物性格突出,用笔洗练,丰满动感的女性人物尤具代表性。
古格遗址周围发现的雕刻、造像及壁画等揭开了古格王朝的神秘面纱。
传说古格王国时期这个地方素以精于冶炼与金银器制造而闻名,当年阿里三围以托林寺为主寺的下属24座寺院的金属佛像与法器,都由鲁巴铸造。
据说鲁巴铸造的佛像用金、银、铜等不同的原料合炼而成,工艺精湛,通体全无接缝如自然形成,其价值甚至超过了纯金佛像。
在皮央遗址杜康大殿有一件精美的铜佛像,头戴化佛宝冠、4臂各执法器、头生3眼,这尊金黄色铜像却发出闪闪银光,晶莹锃亮,这就是著名的“古格银眼”。
“古格银眼”的铜像,只有古格才能制作,更是被视为佛像中的精品,因为极少流传于世,所以尤为珍奇。
古格盛产黄金白银,在托林寺、札不让、皮央东嘎都发现过一种用金银汁书写的经书,而且出土的数量极大。这种经书以文书写在一种略呈青蓝色的黑色纸面上,一排用金汁、—排用银汁书写,奢华程度无以复加。
古格王朝的防御区主要有3个古代防御工事,一个扼守在河口,一个雄踞在一座小山上,还有一座则屹立于象泉河床附近,三座防御工事成犄角状互相呼应。
在古格都城遗址北面的一处断崖上,有一个著名的“干尸洞”。据说这是古格王国灭亡后留下的最后遗迹。洞窟开凿在山沟崖壁上,洞口很小。
对古格王朝古城遗址进行考察是从1985年西藏自治区文管会组织的考察队开始的。
在年轻考古学家张建林率领下,对古格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调查,3年后,张建林和骨干队员仵君魁执笔写出了考古学巨著《古格故城》。
这部巨著的问世,在考古学界所引起的震动和赞誉自不待说,就连国家领导人出访美国时,都随身携带该书,作为礼品郑重地赠送给大洋彼岸的美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