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墩墓遗址
『壹』 2011年9月16日,经过两个多月的发掘,安徽省考古人员在当涂县新市镇陶庄遗址发现一座战国早期贵族土墩墓
A、淘气需要烧制陶瓷,物质燃烧发生化学变化,故A错;
B、“蜻蜓眼”玻璃珠使用玻璃制取的,需要通过化学反应制取,故B错;
C、玉器的制作需要通过玉石的抛光,精打细磨,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正确;
D、古代的铜钱制造过程,首先需要利用还原剂与铜的矿石反应,还原出金属铜,再利用形状的改变制成铜钱,所以包含着化学变化,故D错.
故选:C.
『贰』 福建浦城管九村土墩墓的考古价值
这批夏商、西周至春秋的土墩墓的发现,学术意义极为重要,它改写了福建历史回。史书上记载关于福建先秦答最早的历史,是周显王35年(公元前334年),距今2341年。土墩墓的发现填补了福建地区考古学时代序列中夏商周时期的缺环,说明先秦时期福建并不是落后的原始社会,伴随着青铜文化的产生,生活在福建北部的人已经进入阶级社会,这把福建文明史向前推了1000多年。
这批土墩墓的发掘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我国先秦土墩墓被认为是吴越文化的特征之一,福建地区此前从未发现过土墩墓。此次考古发掘填补了中国南方地区土墩墓分布区域的空白。出土一大批相对完整的青铜器、原始瓷器和印纹陶器组合,年代约在西周至春秋阶段,填补了福建地区此阶段考古学研究的许多缺环。其中有40 多件铜器,器类丰富,是福建地区一次性出土青铜器最多的考古发现。值得一提的是,其中10件造型精美的越式青铜剑,在全国首屈一指。此外,这批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土墩墓从平地掩埋发展至浅坑并向深坑过渡,对研究土墩墓的年代及其发展演变规律有着重要价值。
『叁』 貌似是南北朝时期的墓葬群,碎石组成的坟冢,不是在沙漠里就是在戈壁草原什么的地方,在哪里
近期发现南北朝时期的墓葬群有:
1.浠水县文物普查小组在散花镇三店村发现一大型南北朝墓葬群。墓群分布于整个三店村计8个自然村范围内,地表散落有大量几何纹墓砖,墓群分布面积约1.2平方公里。
三店村南北朝时期墓葬群分布之广、面积之大,为黄冈市境内同时期墓群所少见。老湾岗墓葬亦为浠水县首次发现并清理的南北朝时期墓葬,它为研究南北朝时期浠水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结构等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实物资料。
2.江苏省徐州市骆驼山东坡一建筑工地发现了一处平民古墓葬群,考古人员已全面开展抢救性挖掘工作。在江苏省徐州市骆驼山东坡,紧邻东三环路和汉文化景区的一建筑工地,发现了一处古墓葬群。据徐州市博物馆考古部的有关人士表示,此处是西汉、东汉以及南北朝时期的墓葬群,对研究徐州古代民风民俗有着重要价值。
3. 博州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队在赛里木湖景区约50%的区域内,共发现了800多座墓葬。墓葬形制有石堆墓、石围石堆墓、石棺墓、方形的石板墓,还有土墩墓。其中有非典型鹿石1通、草原石人2尊。“这些古墓葬最早的成形于青铜时代,最晚的在隋唐时代。
在赛里木湖西岸开阔的草原上,地表为半荒漠草原植被。新发现的50多座墓葬大部分呈南北向排列,有土墩墓、石堆墓、方形石围石堆墓、圆形单层石围墓、圆形双层石围石堆墓。还有一处用不规整的砾石堆积的呈“山”字形遗迹。这处古墓群种类丰富,保存完好。
而在5月份,博乐市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队在小营盘镇新发现了一个大型古墓群。
古墓群位于明格陶勒哈村与哈日布呼镇三牧场查干阿木沟口(蒙语“白山口”)附近发现200余座古墓葬,“古墓大多呈南北向链状排列,有石堆墓、石围墓等。”张铁男描述。
此处古墓群是目前博乐市境内发现的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古代墓葬。
也是在这个月,温泉县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队在孟克牧场吐日根春夏草场,一座方圆约5平方公里的小山丘上,发现古代墓葬150余座、居住遗址1处、祭祀遗址1处。
在博乐怪石峪,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队往里面走了半个小时后,发现了一处墓葬群,有石棺墓和石堆墓,还有石人墓。
按照你说的地理地貌,应该是第三处墓葬遗址。
『肆』 浙江有大的有名的古墓吗
浙江瑞安发现千年古墓
日前,浙江瑞安市发掘出两座南北朝时期的古墓和一座元朝时期的古墓。文物部门专家推测,这个地区还可能埋有一个古墓群。
三座古墓相互间距离不到一米,因年代久远,古墓已残破不堪,但六个墓穴仍清晰可见。南北朝时期古墓均只有一个墓穴,而元朝古墓则是四穴一墓。据考古人员辨别,两座南北朝古墓距今约1400年,元朝古墓距今约600年。
发现古墓的地点位于瑞安市罗凤办事处山官村龟山山脚下。三座古墓所在区域是个养殖菌类工场,该工场于去年开工建设。工地底下几个唐代时期的古墓遭到致命性的破坏。随着养菌场工程的推进,当地村民担心工场建设会破坏祖先坟墓,于是向当地文物部门举报。接到举报后,文物部门出面制止了工地施工,并对该区域进行发掘。
在三座古墓墓壁上,考古人员均发现有盗洞,因此,从墓中发掘的文物很少。两座南北朝古墓中分别发掘出三只和四只随葬器皿;而元朝古墓中发掘出有价值的,仅一个刻有详细文字的石碑。
http://www.zjol.com.cn/05culture/system/2007/09/15/008799797.shtml
--------------------------------------------------
浙江省瑞安市西山烈士陵园
http://..com/question/5811203.html
----------------------------------------------
浙江三方土谷祠旁发现千年古墓
http://www.huaxia.com/wh/kgfx/2005/00358510.html‘--------------------------------------------------
浙江东阳发现大型春秋时期古墓群
人民网杭州5月30日电 记者江南报道:最近,浙江省东阳市六石镇下马宅村发现多处大型土墩石室古墓。出土的一只高约40厘米、胸径约50厘米的印纹陶罐,为商代晚期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典型器物。专家初步判断,这一古墓群属春秋晚期的墓葬,距今约2500年。这是迄今为止该省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商周时代大型土墩石室古墓群。
这一古墓群是在对金(金华)甬(宁波)高速公路建设沿线进行野外考古调查和抢救性发
掘中发现的。4月中旬以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开始对古墓展开大规模发掘清理,陆续出土一些印纹陶片。这些土墩石室墓大多先用巨石砌成石室,在石室内放置遗体和随葬品,再堆土垒成土墩。它们堆积考究,下铺一层胶泥,上面是黄土,胶泥具有较好密封性,不易渗水。所采用的石块一般高约2.8米、宽约1米、厚约0.9米,最大的一块高约8米,如此巨大的石块垒砌十分罕见。
目前现场发掘清理工作仍在继续。这一墓葬群已被列为省级文保单位。
---------------------------------------------
浙江台州发现中国东南沿海最大的战国古墓(图)
http://news.sina.com.cn/o/2006-11-15/132210509573s.shtml
-------------------- ----------- --------
这是最大的。 第一篇文和我所发的网子里面的文都是浙江大的古墓
找的辛苦,别浪费了
『伍』 绰墩遗址的考古发掘
绰墩遗址自1998年以来已连续进行了六次考古发掘,遗址内揭示出了大量的文化遗存,其中包括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和马桥文化。绰墩遗址内涵最丰富、文化发展最鼎盛的当属良渚文化时期,在200多平方米的范围内,共发掘、揭示出水稻田24块。其中的河道、房址、祭台及墓葬等共同构成良渚文化较完整的聚落形态。特别是由水沟、蓄水坑等组成的农田灌溉系统的发现,引起中外专家的浓厚兴趣。它代表了整个江南原始文化,对研究原始社会的自然环境、人口比例、社会结构及人类生产生活诸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1998年秋,在遗址的原土墩西南坡布探方进行了第一次考古发掘,面积达220平方米。考古发现,遗址的文化堆积延续性特别长,它包含了马家浜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崧泽文化(5500年左右)、良渚文化(距今4500年左右)、马桥文化(距今3000年左右)及以后各期的文化遗存。考古的最大收获是清理了崧泽文化墓葬27座。其中,未成年人墓有10座,占有相当的比例,而且多数无随葬品。成人墓中发现了与原始成人习俗有关的青壮年拔牙现象。墓葬中随葬品多寡不一,一般在6至13件之间,器物以鼎、豆、罐、壶、甑为主,另有少量的玉璜、玉玦等玉器出现。意外的是较多发现了陶盉,这些陶盉不仅造型优美,而且形式多样,说明了早在5000多年前这里粮食比较充裕,酿酒相当普遍。
绰墩遗址的第二次考古发掘面积为320平方米。首先清理出良渚房址两座。一座为长方形,房子开阔有11米,进深6.5米。其建筑结构除了已具备房基、梁架、屋顶外,墙体运用芦苇、竹、木材等作为墙骨来增加牢度。另一座房子为圆形,东侧是门道,中间是灶坑,旁边是窖穴。这座圆形房子是专门用来炊煮的厨房。圆形房子外西北部有两灰坑,说明那时人类已有一定的环保意识,不仅炊煮分设,而且已有专用的垃圾坑。其次,发现了崧泽文化墓葬6座、马家浜文化墓葬12座。崧泽墓葬主要出土了质地精良的玉璜1件、玉耳坠2件、萤石饰品1件及多件色泽如玉的石钺、石锛。在马家浜文化地层中出土了1件磨制光洁的蛇纹石纺轮,是7000年前原始先民手工纺织劳动的又一例实物。在探方的西南部清理出崧泽房址1座,发现了土墙居住面、灶坑、柱洞等遗迹。接着,在崧泽房址的南面,发现了两座规模较大的唐代船型砖室墓,可惜早已被盗仅剩墓底,而墓砖上所留下”天子问什”等刻字,让人几多遐想,但还是无法证明唐代名伶黄番绰墓的真实存在。
第三次考古发掘发现了马家浜文化房址1座、灰坑1个、墓葬5座;崧泽文化房址1座、灰坑1个、水井1口;良渚文化房址2座、灰坑8个、祭台1座;马桥文化至东周时期的灰坑14座、水井6口;唐代、宋代墓葬各2座,宋代水井2口。这些遗迹中,马家浜文化房址在江南地区属首次发现,而良渚文化时期祭台的又一次发现,无疑证明这时期的祭祀活动十分频繁,且有专门掌管祭祀活动的巫师,社会已出现贫富分化和被划分成不同地位的各个阶层。另外,在这次考古中共出土各类文物200百多件,其中,马桥文化的陶器数量最多,有泥质陶、印纹陶、原始瓷三种质地。器形有凹圜底罐、凹足鼎、实足甗、三足盘和簋、豆等。这些陶器的纹饰美轮美奂,有篮纹、席纹、回纹、梯格纹、云雷纹、叶脉纹等等,进一步丰富了对马桥文化的认识。
第四次发掘在遗址的东南部,考古面积380平方米。主要发现了两座良渚文化的浅地穴式房址和这一时期的池塘。在编号为F11的房址内出土了两件罕见的精品。一件是通体刻有鸟纹的阔把黑皮陶壶,其精湛的制作工艺宛如鬼斧神工,代表了良渚文化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令人惊叹不已;另一件彩绘木漆碗出土时色彩鲜艳,亦属这时期极少发现的精品。考古揭示出以河道为中心的良渚文化时期的聚落。一条东北向西南走向的河道由通道和内湾两部分组成。在已揭露的长达45米的南堤岸边有夯筑结实的的红烧土块,而在北堤岸上发现了密密麻麻的木桩。这种周边修成陡坡并有红烧土夯筑再加上栽满荆棘的设施,可能是古人用于护卫的防御墙。在河道内弯出口处发现了一块木块。它长1.1米、宽0.7米、厚0.23米。其周边还有枝木、木桩、木锲。木块的二侧边异常平整,底部光滑微凹,上部居中处有一锭象形的鼻孔钮。木块的一端有砍伐时留下的断面,另一端表面从上至下呈45度的斜面,形似船头。经科学鉴定,木块的材质为二针松,干重94.4公斤、可排水177公斤、载重极限达82.7公斤,因此断定这木块是原始先民的渡河工具。在河的两岸除发现了房址外,还发现了以家庭为单位的良渚墓葬7座。
2002年秋至2003年春,考古队进行了第五次考古发掘工作。发掘工作分二期,总发掘面积1128平方米,发现遗迹164处。有灰坑、墓葬、水井、水田、房子、河道、沟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发现了马家浜文化时期25块水田。这些水田是利用自然形成的低洼地或依地势开垦的小块农田,旁边还有用于灌溉的排水沟、蓄水坑等。在田块土样中淘洗出大量的炭化米粒,有长粒型、椭圆型等多种形态,经江苏农科院检测表明,每克土样的水稻植物蛋白石密度超过5000个,也就是说这些田块均有大量水稻生长过。通过对水稻植物蛋白石定性分析证明,炭化的米粒是粳稻,从而又一次确定6000多年前昆山地区已有人工栽培的水稻田。在164处遗迹内出土了各时期的器物363件,有陶器、石器、骨器等,其中一把马家浜时期的象牙梳弥足珍贵,它不仅在太湖流域属首次发现而且对进一步研究马家浜时期的气候条件、自然环境、动植物的生存空间有重要意义。
2003年至2004年,进行第六次考古发掘。发掘工作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从2003年12月2日~2004年1月10日,发掘300平方米;第二阶段从2004年2月23日~4月30日,发掘420平方米;第一、二阶段合计发掘面积720平方米。共发现各类遗迹147处。其中有墓葬13座,灰坑45个,水井16口,水田遗迹64块,房址3座,河道1条,水沟5条。出土各类器物167件。其中马家浜文化49件,崧泽10件,良渚25件、马桥44件,春秋2件,战国18件,汉代1件,唐宋17件,明代1件。器形以陶器为主,少量石器和骨器。陶器种类较多,有罐、鼎、釜、瓮、豆、盆、盘、钵、提梁壶等;石器有斧、刀、镞、凿等;骨器有镞,另有铜器、金器、玉器等。现将主要工作可以说绰墩遗址代表了整个江南原始文化,它对剖析长江下游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重要作用。
『陆』 我国原始农耕时期的文化遗址名称有哪些
1、云南富源大河旧石器洞穴遗址。2、广东深圳咸头岭新石器时代遗址。
3、河南灵宝西坡新石器时代大型墓地。4、广东高明古椰贝丘遗址。5、山西柳林高红商代遗址。6、福建浦城管九村土墩墓。7、甘肃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8、甘肃礼县大堡子山遗址。9、安徽六安双墩墓地。10、上海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
『柒』 土墩石室到底是什么
古代墓葬形式之一。西周至春秋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其特点:不挖墓穴,只在平地堆土起坟埋葬。随葬品多为印纹陶器、原始瓷器和带地方特征的青铜器。研究者多认为是吴越文化的葬俗。
土墩墓是先在地面堆筑成高大的土堆,然后再在其上挖造墓穴。土墩墓是适应南方多河流湖、地下水位较浅的条件,主要流行于长江下游太湖周边地区的良渚文化中。
良渚文化有60%左右的遗址属所谓的“土墩遗址",这种土墩系人工堆造而成,一般高约六米,也有少数高度在两米左右。许多土墩上发现有由祭坛和墓葬组合而成的所谓祭坛墓地,由以早期的赵陵山、张陵山,中期的瑶山和反山,晚期的寺墩和福泉山最为典型。
浙江余杭县长命乡雉山村的反山遗址,是一座高约5米,东西长约90米,南北宽约30米的人工堆筑的土墩,墩上发掘清理了7座良渚文化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墓。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海青浦福泉山遗址,发现的是良渚文化时期的居民,在当地崧泽文化遗址和墓地的高地上面,专为建造墓地而堆筑起土墩,其上共发现10座墓,在早期文化层内发现3座平地堆土掩埋的墓葬,可能是菘泽文化葬俗的遗风。其余7座墓均发现于晚期人工堆筑土墩之上.由此推测,堆土墓和土墩墓在长江下游一带先后出现,他们之间可能有承袭、演变关系。
『捌』 土墩的考古分析
分析
除了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各乡镇在农业生产和基本建设中也陆续有一些文物出土,其中有一些堪称国家级的精品如:
青铜双龙耳尊,何湾镇绿岭农四村出土,国家一级文物,曾被专门借调往北京于亚运会期间对外展览,为中国青铜器精品,是本地区土著人冶铸技术的杰出代表。
吴王光剑,三里镇吕山村出土,通长约50厘米,茎为圆柱形,腊窄,无纹饰、有脊。铸有铭文,意为“攻吴王光自作用剑,以战越人”,乃春秋五霸之一吴王阖闾所用之物,国家二级文物。后调查得知,该剑出土于一坍塌的土墩墓中,没有发现其中共存物。
鸭形壶,葛林千峰出土,印纹硬陶器,侈口、双耳,口至尾部有简单的刻划纹饰,整个器物造型敦厚丰满,实用性与观赏性完美结合,显现出极高的工艺水平。属国家二级文物。
1995年,何湾镇前桥村农民在山包取土时发现铜剑一把,后经县文物管理人员前去清理,发现是一土墩墓,同时清理出铜矛、铜戈各一。殉葬物显示死者生前或许为一武士。
南陵土墩墓没有当时中原地区墓葬所见的等级森严的礼制和野蛮的人殉、人祭现象,也没有发现随葬品特别丰富的墓葬,不似中原奢侈之风,表明当时这一地区和中原地区处于不同的社会制度。仅就殉葬品来看,它仍部分沿习着原始社会惯有的习俗,即将生前随身使用的工具、武器以及喜爱的日用品殉葬。这在当时阶级社会大量存在的杀葬、杀殉浊浪中,独保一泓清流,是非常独特的和有一定缘由的。这对于全面研究中国社会发展史具有重要价值。土墩墓的研究,不仅填补了商周时期吴越文化的空白而且对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研究也提供了重要资料。
规模宏大的土墩墓葬,至战国中晚期渐渐消失,这是因为越灭吴后,又被楚国所灭,至战国以后,逐渐与楚汉文化相融合。可以说土墩墓的兴起与衰落是与吴越的兴亡相始终的。
『玖』 许三湾城及墓群的遗址结构
许三湾城及墓源群位于张掖市高台县新坝乡许三湾村西南1.5公里处。
古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84米,东西宽66米。城垣黄土板筑,残高8米,夯层厚0.12—0.15米。瓮城墙边长25米。南墙辟门,门宽约7米,外筑方形瓮城,瓮城门向东,四隅筑角墩,南北残留有马面。城外四周50米处有围墙遗址,距城东北角50米处,有烽火台一座,平面方形 (10 ×10米),高8米。城内出土有大量“五铢”、“大泉五十”、“货泉”、“开元通宝”等汉、唐时期的钱币和铜箭头、铜印 (“部曲督印”等)及错银带钩等文物。城内散见灰、红色陶片。
墓葬群以城址为中心分三部分(城南、城北和五道梁)。面积10多平方公里,封土墓达4000余座,分布十分密集。墓葬多为圆顶形,高达2—3.5米。也有土墩墓,底边长30余米,高4—5米,墓道明显,多为砖室墓。墓葬出土有魏晋时期的彩绘画像砖、模印砖、木牍、前秦时期的木俑、彩绘木板画、牵马俑以及各类陶器、木器和少量丝绸、铜器等。
『拾』 土墩墓的介绍
土墩墓是先在地面堆筑成高大的土堆,然后再在其上挖造墓穴。土墩墓是适应南方多河流湖、地下水位较浅的条件,主要流行于长江下游太湖周边地区的良渚文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