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兰遗址秘密
⑴ 楼兰的秘密是什么
楼兰,西域古国名。俗称汉时西域的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楼兰国都楼兰城,西南通且末、精绝、拘弥、于阗,北通车师,西北通焉耆,东当白龙堆,通敦煌,扼丝绸之路的要冲。国人属印欧人种。
楼兰古城遗址位于新疆罗布泊西岸。楼兰古城曾经是人们生息繁衍的乐园,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通的丝绸之路两条路线的必经之地。然而,到了公元400年,高僧法显途经此地,楼兰已经“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从此,楼兰古城在历史舞台上悄无声息地消失了。
楼兰名称最早见于《史记》。《史记 匈奴列传》记载,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时,楼兰人建立了国家,当时楼兰受月氏统治。公元前177年至公元前176年,匈奴打败了月氏,楼兰又为匈奴所辖。
楼兰文化堪称世界之最的人文景观。据考古学家证实:塔里木河盆地人类活动已有一万年以上的历史。如果我们把遗弃在塔里木河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中的古城用一根红线联接起来,我们会惊奇地发现,所有的古城包括楼兰王国在内,突然消失的时间都在公元四一五年,所有的遗址都在距今天人类生活地50---200公里的冥冥沙漠之中。
轮台古城、且末遗址、古墓葬群、古烽燧、木乃伊、古代岩壁画等等,都是世界级的旅游景点。在人类历史上,楼兰是个充满了神秘色彩的名字。它曾经有过的辉煌,形成了它在世界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
众多学者付出了巨大心血想要揭开楼兰古城的兴衰与消失的秘密,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曾经水丰鱼肥的罗布泊变成茫茫沙漠?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当年丝绸之路的要冲——楼兰古城变成了人迹罕至的沙漠戈壁?
有人认为楼兰消失于战争,有人认为楼兰衰败于干旱缺水,生态恶化,还有人认为楼兰是毁于瘟疫疾病;但一种被多数人认同的说法是:由于孔雀河改道,塔里木河断流,其下游的楼兰地区水源逐渐枯竭,居民的生计难以维系,纷纷离开故土,古城由此消亡。虽然说法很多,但楼兰古城究竟是怎样消亡的,也就成为一个难解的谜团。
⑵ !楼兰古城到底有多少秘密
在乎沙万里绝人烟的罗布泊,有一座举世闻名的古城,这就是
被人们称为“沙漠中的庞贝”的楼兰故城。自西汉晚期始,这里作
为楼兰古国的故都,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灿烂明珠,水丰草茂,土
地肥美,阡陌纵横,鸡犬相卧……—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而奇怪的
是,公元三世纪以后,声名赫赫的楼兰国,史不记载,传不列名,突
然地销声匿迹了。而到了六世纪的时候,玄奘大师西游归来,看到
楼兰国”城郭岿然,人烟断绝”,那种荒凉的景象,不禁使人产生沧
海桑田的感叹;而千余午后的今天,这里更已是渺无人烟,孤寂荒
凉.成为不毛之地,长眠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东端,再也寻不到
任何城市的踪迹了,是什么使楼兰古城迅速地退出了历史的舞
台?那个消失了一千六百多年的楼兰到底又是什么样的呢:
楼兰就像个精灵,触动着每一个人的神经。她就像一块巨大
的磁石,以不可抗拒的魅力,吸引着世界上一切关心她,又盼望探
悉她的隐秘的人们:她所具有的一个个难以索解的千占之谜,驱
使着那些执著的、不因艰苦和失败而却步的人们,为设法揭开那藏
匿着万种风情的面纱而献身。据现藏于故宫档案馆的(敦煌县到
罗布淖尔南境之图}可以考证,在罗布泊西岸有一座古城址。而
楼兰故城,就在罗布泊的西岸。我国古代文献对它的记载最早的
是公元前91年的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楼兰有城郭,临盐泽。
可以说,中国人知道有楼兰国是从司马迁开始的。而员早发现楼
些故国的是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1900年3月初,赫定来到罗
布泊荒原探险。他们沿着干枯的孔雀河左河床前进,在穿越一处
沙漠时发现他们的铁铲不慎遗失在昨晚的宿营地中,赫定决定让
他的助手回去寻找,助手很快找到了铁铲,但在返回大本营时忽遇
风暴袭击,风沙掩埋了脚印,他迷路了。一个人在荒无人烟的瀚海
中跋涉了大半天,正当他陷入绝望时,突然发现前方不远处立着一
座古塔及古城遗址,还有许多文物和雕刻得十分精美的木板等。
他兴奋之极,捡了一些古饯和散露在地面上的文物,便朝原方向循
道而行,终于找到了大本营,扦向这位西方探险家报告了自己的发
现。赫定见到残片异常激动,决定发掘这个废墟。第二年,斯文·
赫定进行了大规模的挖掘,发现了一座佛塔和大批文物和无数珍
宝。随后他们又在这片废墟东南部发现了许多烽火台一直延续到
罗布泊西岸的一座被风沙掩埋的古城,这就是在大漠中消失了一
千多年而令世人震惊的楼兰古城。神秘的楼兰就这样在一阵大风
之后奇迹般的现身。:
废墟,真正的废墟。
楼兰遗址的发现,轰动了中外考古界。随后,美国、匈牙利、日
本和中国的考古人员都先后到这里考察发掘。1979年后,中国科
学家和考古学家又做了三次新的考察。至此,楼兰古城的奥秘已
揭开了一角面纱,半掩半露地展现到人们面前。1979年,考古学
家发现了一座有42座墓组成的墓葬群。6座摆成光芒四射的太
阳形,墓穴由七圈排列有序的木桩环结,七圈之外是呈放射状的列
木,每条放射列木有10米之长,每座墓用690棵树构成。6座墓,
6个太阳面向蓝天一个连一个,裸现在干净细软的黄沙之中。6座
墓的主人都为男性。据碳14测定为距今3800年左右遗存。这一
发现举世皆惊,使楼兰地区文明将因此而椎前2000年!可以肯
定,古墓沟文明和其2000年后的楼兰文明有着某种联系,但是两
个文明之间关键的一环却失落了。这是近2000年的文明断带,没
有人能把它们连缀起来。或许,那深埋在沙漠之下的秘密我们还
没有找到。据专家考证,楼兰在毁灭的过程中,生态环境的破坏起
到了不可忽视的椎波助澜的作用。声势浩大的“太阳墓葬”为楼
兰的毁灭埋下了隐患。而生态的破坏也不能仅仅归结于“太阳
墓”,各种因素的合成力量必然会导致生态的失衡。
楼兰古城曾经是人们生息繁衍的乐园:她身边有烟波浩渺的
罗布泊,她门前环绕着清澈的河流,人们在碧波上泛舟捕鱼,在茂
密的胡杨林里狩措,人们在这里沐浴着大自然的恩赐。据《水经
注》记载,东汉以后,由于当时塔里木河中游的注滨河改道,导致
楼兰严重缺水。敦煌的索勒率兵1000人来到楼兰,又召集鄯善、
焉耆、龟兹三国兵士3000人,不分昼夜横断注滨河引水进入楼兰
缓解了楼兰缺水困境。但楼兰地处内陆,气候干燥,久而久之,原
来芳草遍地的绿洲再也留不住一片绿色。在出土的汉文简牍中,
可以了解到楼兰士兵口粮减少的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楼兰环
境恶化后的困顿。在此之后,尽管楼兰人为疏浚河道做出了最大
限度的努力,但楼兰古城最终还是因断水而废弃了。
另外的猜测:是战争直接导致楼兰古国的消亡。在新航路开
辟之前,东西方贸易只有一条漫长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沿
线各国,尤其是塔里木南边的鄯善,就成了周边列强掠夺的重要对
象。1995年楼兰西北的营盘古墓爆出惊人发现,东西方文明是那
样完美地集中交汇在这里。考古学家认为营盘墓地是罗布泊地区
100年来发掘面积最大、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一处墓地。这些出
土的文物都表明,楼兰古城曾是何等的繁荣昌盛,古文明是多么的
灿烂。城墙的残迹竟达八米之厚,但而今又如何?可楼兰城究竟
为何突然废弃?除了缺水断粮,是战争,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呢?
曾经是谁在楼兰这方神秘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又是谁的聪颖
才智创造了灿烂夺门的绿洲文明,有一种观点认为楼兰人属于;稚
利安人。楼兰人使用中亚去卢文作为官方文字,而楼兰本族语言
却是一种印欧语系的语言,学术界称做“吐火罗语”。在遥远的古
代,有一支印欧人部落生活在远离欧洲的楼兰。因而有人认为,楼
兰人是“漂泊东方的印欧人古部落”。据近期我国某人类学家从
基因学、器物学的角度所作的研究表明,楼兰人更接近于古代阿富
汗人。那么,楼兰人到底源于何处呢?
1927年斯文’赫定组织中瑞西北考察团再次前往楼兰。考
察队员伯格曼在孔雀河的一个支流找到一大批楼兰古物,并发掘
出一具女性木乃伊,是一位衣着华贵,长发披肩,身材娇小,身高仅
5.1英尺的年轻美丽的姑娘,双目紧闭,嘴角微翘,就俾着了魔法
刚刚睡去,脸卜浮现着神秘会心的微笑。这就是传说中的“楼兰
公主”或“罗布女王”。她已在沙漠之下沉睡了两千多年了。1980
年新疆女考古学家穆舜英发现“楼兰美女”。这是一具保存完好
的女尸,女尸系3380午前遗存,白种人。据专家考证,那具保存
完好的女尸,浅色头发,眉弓发青,鼻骨挺直的形象,明显具有高加
索人种特征,、这与人类学家对墓地山土人骨进行体质人类学测量
的结果完全吻合。到了汉代楼兰王国时期,楼兰居民的种族构成
又有厂新的发展。他们与高加索人种共生,其中还有蒙古人种的
存在。亚欧旧大陆上的古代居民都曾把这片并非绿草如茵的土地
作为自己的驻脚点,希望能够在此营造美好的家园!
楼兰作为历史上古代丝绸之路最大的驿站.曾经繁荣,曾经辉
煌。这里的居民广泛吸收东西方各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创造了
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西域文明。如今,已经消失一千六百多
年的楼兰国.深埋在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早
已没有了张骞出使西域时的美丽,也消失了斯文·赫定探险时所
言的“野骆驼的乐园”的美称,而现在所能看到的只有干早、沙丘
和凄凉。
楼兰古城重新被发现到现在,将近百年了。100年来,有关楼
兰的每一次发现都炫人眼目。但是一个发现和—个发现似乎有某
种联系,又都彼此孤立,人们无法找到文明和文明之间的联系。楼
兰就这样被摆在历史空荡荡的舞台上,没有任何布景和说明。楼
兰是—个埋葬在沙漠中的宝地,是历史遗落下来的“博物馆”。尽
管人们多次考察,掌握了大量珍贵资料,但楼兰王国最早建于何
年?楼兰人是什么人种,楼兰古城的规模过去到底有多大,它为
什么失落了?这些仍是个谜。
⑶ 罗布泊与楼兰古国到底有多少秘密不为人知
罗布泊曾经是我国西北干旱地区最大的湖泊,湖面达12000平方公里,上个世纪初仍达500平方公里,当年楼兰人在罗布泊边筑造了10多万平方米的楼兰古城,但至1972年,却最终干涸。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曾经水丰鱼肥的罗布泊变成茫茫沙漠?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当年丝绸之路的要冲——楼兰古城变成了人迹罕至的沙漠戈壁?这一直是个科学之谜。
最近,中科院罗布泊环境钻探科学考察队对罗布泊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环境科学考察。考察队认为:据初步推断,随着青藏高原在距今7到8万年前的快速隆升,罗布泊由南向北迁移,干旱化逐步加剧,最后导致整个湖泊干涸。这样的一个解释显然并不能让人满意,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周昆叔教授则认为,罗布泊干涸的原因很复杂。这里面既是全球性的问题,也是地域性的问题,除了自然方面的原因,还有人为方面的因素。
一、全球气候旱化是大背景
大约万年前,地球环境发生了空前的变化,即由末次冰期的干冷环境演变成冰期后时期的湿润环境,借此契机,人类文化也由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而一万年之后,地质环境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性变化,距今约10000年至8000年为升温期,距今约8000年至3000年为高温期(气候适宜期),距今3000年至今为降温期。这三大环境格局变化为地质、生物、化学与物理的古环境研究所证实,只是在三阶段划分的时间上,由于方法、地点或研究对象的不同而略有出入。这种环境气候的变化规划了人类的活动范围与方式。
以楼兰为例,新石器时代人类便涉足这里,青铜器时代这里人口繁盛,这时恰值高温期,罗布泊湖面广阔,环境适宜。但此后进入降温区后,水土环境变差,河水减少,湖泊缩减,沙漠扩大。在距今约2000年左右旱化加剧,这表现在中国北方广大地区冰进发生,黄土堆积,湖沼消亡,海退发生。
楼兰古城的消亡大约在公元前后至四世纪(中原的汉朝到北魏时期),这时正是旱化加剧的时期。其实,在这一旱化过程中,不仅是楼兰古城消亡,而且由于沙漠扩大,先后发生尼雅、喀拉墩、米兰城、尼壤城、可汗城、统万城等的消亡。
楼兰古城的消亡是在中国北方,甚至是世界气候出现旱化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它不是一个孤立的空间,只是由于楼兰处在干旱内陆,这里人文与自然环境的变化更显著罢了。
二、青藏高原隆起是地域因素
除了全球气候的变化之外,青藏高原的隆起是地域性中最重要的原因。在距今7到8万年前,青藏高原快速隆升。这种隆起对中国西北部的气候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由于罗布泊所处的地理位置位于东亚西北内陆,每年,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几乎都很少到达这里。
当全球气候发生变化时,整个东亚西部都开始出现了干旱和沙漠化、戈壁化趋势。在这期间,罗布泊开始从南向北推移。在距今7万年左右的时候,湖面急剧下降到最后接近湖底。因湖底地形的高低不平,原先巨大统一的古罗布泊分解成现在的台特玛湖、喀拉和顺湖和北面较大的罗布泊。
在地域性因素中,还有一点必须值得注意,据说从近来的遥感资料判断,孔雀河上游曾发生了一次大的滑坡事件。这次滑坡整个堵塞了孔雀河的河流通道,致使罗布泊的来水被断。现在的问题是还不知道这次滑坡的具体时间,它是否发生在罗布泊干涸之前还有待于研究。
三、人类过度开发加速罗布泊消亡
人类活动对罗布泊干涸的影响,在晚近期可以说越来越大。水源和树木是荒原上绿洲能够存活的关键。楼兰古城正建立在当时水系发达的孔雀河下游三角洲,这里曾有长势繁茂的胡杨树供其取材建设。当年楼兰人在罗布泊边筑造了10多万平方米的楼兰古城,他们砍伐掉许多树木和芦苇,这无疑会对环境产生负作用。
在这期间,人类活动的加剧以及水系的变化和战争的破坏,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5号小河墓地上密植的“男根树桩”说明,楼兰人当时已感到部落生存危机,只好祈求生殖崇拜来保佑其子孙繁衍下去。但他们大量砍伐本已稀少的树木,使当地已经恶化的环境雪上加霜。
罗布泊的最终干涸,则与我们解放后在塔里木河上游的过度开发有关。当年我们在塔里木河上游大量引水后,致使塔里木河河水入不敷出,下游出现断流。这一点从近年来的黄河断流就可以得到印证。罗布泊也由于没有来水补给,便开始迅速萎缩,终至最后消亡。
四、楼兰古城消失成为“旷世之憾”
提起楼兰古城,人们都会想到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因为他在1901年首次对外宣布楼兰古城的存在。
1900年3月28日,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正在罗布沙漠中考察,他雇佣的驴工兼向导,维吾尔族农民艾尔迪克因丢失工具,在寻找的途中,偶然在罗布泊西北岸发现一片古代遗址,斯文·赫定听说后,马上随艾尔迪克来到了遗迹处,发现这片古代遗迹地面上,散布着美丽的木雕、织物、钱币。
因缺乏饮用水,斯文·赫定只好返回。经过一年的准备,在1901年3月3日,斯文·赫定专程来到这片遗迹,进行了一个星期的发掘工作。经过整理分析,赫定根据出土文书中有楼兰字样,遂将此遗迹定为楼兰,这一重要发现震惊了世界,为斯文·赫定赢得了极大的荣誉。
随后英国人斯坦因、日本人橘瑞超等,都是沿着赫定的路线图找到楼兰遗址的,他们的发掘工作更彻底和细致,但同时也是破坏和掠夺性的。这些工作成了以后楼兰探险的重要地理依据。
尽管从戈壁和雅丹地貌中难以辨认楼兰城昔日的面目,但科学家从大量资料和考察中发现,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废弃了1500年的楼兰城曾经辉煌一时。据专家分析,楼兰遗迹已经有了1800年的历史,经历了风沙洗劫后,仅存残缺的胡杨木架和少量的芦苇墙。从房子的大小和建筑材料看,当时普通百姓的住房条件比较简陋,但遗迹中留下的大量做工精细的木制品和古钱币又提醒人们,楼兰城中也不乏富甲一方的人家。专家认为,楼兰城中已有了贫富分化,这些木制品同时又为我们展示了当时木工精湛的手艺和楼兰经济的繁荣。专家发现,像这样的民宅,留存下来的还有几十间,并集中在城西组成了居住区,而在城东又分别有行政和军事区,城市功能齐全而布局分明,城市规划和发展意识显而易见。
⑷ 古楼兰遗址之谜
从2世纪前的繁华,至玄奘眼里的空城,再到如今的楼兰热,有关楼兰的一切似乎都是难以破解的谜。在“新西游记”采访团的行程安排中,楼兰是第一站,也是最重要的一站。在人迹罕至的荒漠上赶了四天路之后,记者终于见到了这笼罩在迷雾当中的楼兰古城。
古楼兰兴衰
楼兰古城建于何年,何时形成楼兰王国就目前现有史料没有记载,但在罗布泊周边及楼兰城边地发现有史前石器,如石斧、石锄、石铲、石刀、石矛、石镞、玉斧、玉铲、玉刀、玉佩等。这说明在史前时期罗布泊洼地与周围就有人类活动,而且很明显在阿尔金山、昆仑山有石城遗址。罗布泊及周边所发现新石器居多,距今有6000年左右。
西汉时,楼兰是西北地区36个城邦国之一,《史记》等当中载:楼兰“有城郭,临盐泽”,人口14000余,圣兵2900多人。当时,古楼兰是古丝绸路上西出阳关的第一站,当年在这条交通线上是“使者相望于道”,交通繁忙,城市经济繁荣。西汉末年朝廷动乱,匈奴乘虚而入,与地方统治者相互勾结,致使西域交通断绝,河西一带《后汉书·西域传》曰:“城门昼闭。”自王莽篡位到东汉,西域交通三通三绝,最后趋向稳定得到发展。《后汉书·西域传》曰:“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胡商贩客,日款塞下。”到曹魏,丝绸之路出玉门关到西域,楼兰又重新开始繁荣起来。
奇怪的是,声名赫赫的楼兰王国在繁荣兴旺了五六百年以后,却从4世纪之后,史不记载,传不列名,突然销声匿迹了。到了7世纪,唐玄奘从天竺西游归来,看到楼兰国“城廓岿然,人烟断绝”,玄奘眼里的楼兰,成了一座空城。
楼兰再次引起世人关注,是在上世纪初,一个瑞典人的探险经历。1900年3月28日,瑞典人斯文·赫定在向导艾尔迪克的带领下进入罗布泊西部探测。在穿越一处沙漠时发现他们的铁铲丢在了昨晚的宿营地中,艾尔迪克便回头去找,他不仅带回了铁铲还带回了几件木雕残片,看到残片,斯文·赫定非常激动,便雇用民工大肆挖掘。楼兰古城重见天日,斯文·赫定将其称之为“东方庞贝城”。
斯文·赫定的到来,招致了楼兰古城被更多人的挖掘,随后出土的大量文物,震惊了世界,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个楼兰学。
漫漫楼兰路
1000多年后的今天,全国晚报联盟组织的采访团向楼兰进发了。进入罗布泊有多条路,给采访团做向导的是号称“罗布泊三杰”当中的“二杰”彭戈侠和刘和平(另一人为在罗布泊遇难的余纯顺),我们是从吐鲁番向南翻越库鲁克塔格山,进入罗布泊地区。10月8日晚宿营在坎尔,9日翻过库鲁克塔格,10日继续赶路,尽管有两位大侠引路,我们还是走错了方向,为回到正确的道路上,往返走了80多公里,记者所乘坐的20号车“赤脚大仙”的左钢板断了两根,修车花了约三个小时,为了保证安全,全体车队都在岔路口等着。车行到原定的2号营地龙城雅丹群时,已是11日凌晨三时左右,在征求了全体团员的意见后,车队继续赶路,目的地就是冲击楼兰古城的18公里处,谁也没有想到,从龙城到18公里处的40多公里路,竟然走了3个多小时,到18公里处时,已是早上的7时,风大沙大,帐篷几乎难以搭建,很多人干脆就挤在车上,等到8时30分太阳从地平线上露出脑袋时,风沙更大了,茫茫荒原上什么都看不见。事后谈起这次赶夜路,彭戈侠仍心有余悸,老彭告诉记者:“虽然到楼兰去了近10次,但我当时仍紧张的一直浑身冒汗,没有任何有特点的参照物,我完全是凭记忆在走。”
早饭是在风沙的呼啸声中吃的,饭里都是沙子,不能细嚼,只能囫囵吞下。因为风沙太大,采访团临时改变行程,先返回楼兰保护站,进罗布泊。在坚硬的盐壳上颠簸了一个多小时后,我们钻进了保护站的地窝子,乍从风沙满地的荒野进到温暖的地窝子,大家的感觉犹如到了天堂。那天的午饭,是在野外第一次吃到没有沙子的饭食。12日,天气晴好,车队继续向18公里处进发,车经过昨晨的宿营地,记者才发现,那是无限广漠的小雅丹当中极微小的一片。
过了18公里处,雅丹越来越高,所谓的路就是在雅丹当中穿行。沙坑越来越深,沙土越来越厚,开始有车陷进去了,为了减轻重量,每个车上的人都下来步行,当天,拉断了五六根钢丝绳,乌鲁木齐晚报的著名摄影记者李学亮的眼眉处被拉断的钢丝扫了一下,差点就伤到眼睛。
在距离楼兰古城约6公里的地方,接连有三辆车都陷进了沙坑,而楼兰的佛塔已经在望,记者和10多位团员决定步行前往。
6时30分左右,我们来到了楼兰城下,高高的佛塔就在眼前。但车队却依旧在沙坑里爬行,等到夜色渐浓、气温骤降到摄氏零下时,车队还没有过来,我们从避风的地窝子里钻出来,爬上古城外一座高大的红柳包,随后赶到的团长杨大鸣焦急万分,不停地用对讲机和车队联络,但在如谜团阵一般的雅丹群里,车队还是走错了方向,一直走到了古城的西北方向,而我们所在的位置是在古城的南门。对讲机没电了,只有点火了。红柳包上都是干枯的红柳,正好用来点火发信号。火点起来了,远处的车队终于发现了火光,但近在咫尺,车队仍是走了两个多小时,等所有人马都聚齐时,已是晚上10时30分左右。
蜷缩在帐篷里,冷得人无论如何都睡不着,听着沙子刷刷地吹打着帐篷,心里直感叹,古楼兰人是如何在此生活繁衍的呢?玄奘当年在此是怎样借宿回国的呀?楼兰的夜晚,可真冷。
亲近古楼兰
第二天早上,风沙停了,不等太阳出来,大家都从帐篷里、车上钻出来,顾不得收拾,就在楼兰保护站工作人员的陪同下,钻过铁栏杆,走进了楼兰古城。
尽管前一天下午在夕阳的陪伴下,先领略了一番楼兰的神秘与美丽,但早晨的楼兰,却又是完全不同的模样。
楼兰古城淹没在茫茫雅丹群中,太阳从地平线上探出身来,给周围雅丹的顶部戴上了橘红色的顶子,神秘的楼兰佛塔也不例外。摄影记者纷纷抢占有利地形,等待光线最爽的一刻。
经历了千年风沙侵蚀的佛塔,是楼兰古城最高的建筑,也是最漂亮的一座“雅丹”,它静静地端坐在古城东边偏北的地方,俯视着我们这群朝圣者。在它的西北面,有保护者用木板和粗大的树干在支撑着。在它西边约300多米的地方,是可能充当过官衙的三间房,当年,斯文·赫定在这些墙壁下,曾挖掘出大量文物。眼前的三间房,徒剩四座高大的土坯墙,中间面积稍大,有15平方米左右,两边房子较小,约有10平方米,在房前的地面上,散落着一大堆木桩,上面有明显的铆眼,一根最长的方形木桩足有4米多长。从三间房再往西,就是几所民房的遗迹,房子的规模依然清晰可见,原先砌墙用的胡杨木板、红柳枝依然挺立在沙土中,地上,是盖房用的芦苇或细红柳枝,1000多年过去了,她们依旧完整的保存下来。所有的建筑都建在高台上,在低洼处,到处散落着或黑或红的陶片,陶片有些粗糙,这么多的陶片,似乎在告诉我们当年楼兰古城的繁华与辉煌。在民房的北边,有两座类似雅丹高约3米的土堆,保护站的工作人员说,这是古城墙的遗址。
躲避着摄影记者的镜头和脚下的文物,记者漫步在楼兰古城里,1901年斯文·赫定和1906年斯坦因,先后在此挖掘出土了木雕像(佛像)和佛像座,雕有莲花与其他种类花纹的装饰及造型,还挖掘到许多精制白羊毛织品。最为重要的是挖到汉文和佉卢文(公元前四五世纪流传于北印度的一种文字)木简和纸文书。
这看似荒凉的地方,却是勃勃生机最好的证据。
古楼兰之谜
在楼兰遗址上,曾出土了大量的汉、晋、唐等朝代的书简钱币等物,还出土了许多男女木乃伊,其中的一具女性木乃伊,被成功复原,世人称之为“楼兰美女”。经检测,这具女木乃伊距今已有3800多年,死亡时年龄约40岁,身高约1.55米。透过木乃伊,仍可以找出死者生前典型的美女特征:大眼睛、低颧骨……
专家后来认定,她有欧罗巴人的血统。随行的旅游专家毕亚丁说,这位远古的楼兰女性,年龄已有40多岁,不能称为美女。
在所有有关楼兰古城的谜团当中,争论最多,最引人关注的是楼兰古城消失之谜。
楼兰消失的原因有战争说、气候变迁说、冰川说、沙漠风暴说等多种。
中国科学院罗布泊科学钻探科学考察队在对楼兰古城实地考察后发现,它的消失与气候环境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据悉,3000年前,罗布泊湖水面积曾达12000平方公里,古孔雀河水源充足,楼兰一方面为了靠近水源依水建城,一方面又害怕洪水侵扰,所以他们选择了有孔雀河支流穿过的高地。
科学家测量后发现,这块高地比现在干涸的罗布泊湖底高出近30米,比现在的孔雀河流域也高出十几米。
据科考队专家介绍,随着气候的变化,罗布泊的逐步退缩,河流和罗布泊之间入湖的高差加大,河水的流速加快,河流下切,下切的过程则使高地越来越高。专家解释说,随着高地的抬升,人们取水开始变得困难,穿城而过的古孔雀河支流也渐渐干涸,最终古孔雀河改道而行,罗布泊湖水大量萎缩,人们离最近的水源也要走好几公里,科学家表示,在这种环境下,社会体系已经相当脆弱,经受不起任何例如灾害、战争,经济衰退等大的人文自然波动。
专家因此认为楼兰古城的消亡与气候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或者可以说是主要的原因之一。而其他的诸如战争、(丝绸之路)改道和其他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则只是楼兰古城消失一个次要的原因。
最近有学者运用空间遥感技术,通过对大量图像的判译,从环境地质学角度分析研究了楼兰地区古河道的变迁,认为楼兰古城衰亡的真正原因是由于古城所在地古孔雀河上游先后出现过两处滑坡崩塌,造成堵江,形成堰塞湖,从而切断了楼兰古城的供水源。古孔雀河是当时流经楼兰地区的惟一河流,也是楼兰古城惟一的淡水源,楼兰终因断水而被遗弃乃至消亡。
还有人提出,楼兰古城的消亡是因为人类不尊重自然导致的。比如乱砍乱伐胡杨,致使生态恶化,无法居住。这个观点的证据之一就是当时此地盛行的木葬。在楼兰古城附近,曾发现了神秘莫测的太阳墓。这种墓葬外表奇特,围绕墓穴深埋着一层又一层由细到粗的圆木,圈外又呈放射状埋放着一行行圆木,就像太阳的光芒,正是因为这种墓葬外表酷似太阳,被称为太阳墓,已发现的七座墓葬中,最多的一座竟然用了一万多棵圆木。
还有人认为,是洪水毁灭了这座地处交通要道上的古城等等。
从目前的状况看,这种争论还将持续下去,楼兰的神秘也许将永远无法揭开
⑸ 楼兰遗址是什么时候被人发现,又被谁发现
楼兰遗址发现的时间及人物:
楼兰王国最早的发现者是瑞典探险家斯回文·赫定。答1900年3月初,赫定探险队沿着干枯的孔雀河左河床来到罗布荒原,在穿越一处沙漠时才发现他们的铁铲不慎遗失在昨晚的宿营地中。赫定只得让他的助手回去寻找。助手很快找回铁铲甚至还拣回几件木雕残片。赫定见到残片异常激动,决定发掘这废墟。1901年1月至3月,斯文·赫定进行挖掘,发现了一座佛塔和三个殿堂以及带有希腊艺术文化的木雕建筑构件、五铢钱、一封佉卢文书信等大批文物。随后他们又在这片废墟东南部发现了许多烽火台一起延续到罗布泊西岸的一座被风沙掩埋的古城,这就是楼兰古城。
楼兰遗址简介:
楼兰遗址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罗布泊沿岸,地理坐标为东经89°55′22″、北纬40°29′55″,地处塔里木盆地最低洼地区。现今这里大部分已为无情的流沙所湮没,受风力侵蚀形成独特的“雅丹”地貌,历史上受塔里木河和孔雀河的恩赐,形成一片广阔的河流冲积平原,加之地处中西交通咽喉,使其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一颗闪亮明珠。
⑹ 楼兰古国的秘密是什么
中国西部探秘 永远的丝路 11楼兰古国 12楼兰之谜 http://book.jqcq.com/proct/752007.html 楼兰古国 100年前,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闯入罗布泊,打破了沙漠的沉寂。一座史书上有明确记载的,但却消失了上千年的城市被发现了,这就是楼兰。 100年来,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不断地破解楼兰之谜,但至今仍不知道是什么样的人建起了这座城市,又为什么遗弃了它? 楼兰之谜 曾经辉煌一时的楼兰王国创造过发达的城市文明 ... 路经楼兰 http://book.jqcq.com/proct/306986.html 楼兰古城的神秘面纱,其所显示的东方文明令他震惊,于是,他劫掠了能拿得走的珍贵的出土文物。本书就是他对楼兰古城发掘,劫掠过程的记录。书中的文字和图片,不仅可以使我们了解楼兰古城的历史,更可以使我们认识我国古代社会曾有过的辉煌。 楼兰:千年的传奇和千年的谜 http://book.jqcq.com/proct/863724.html 兰遗址的大量珍贵资料的分析,将人种、文化、历史、古文字、城市建筑、墓葬……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本书不仅以图说的方式记述了楼兰文明的发现过程,也融汇了一百多年来对其研究的最新成果。书中所记述的1979年到1980年楼兰考察经过尤为珍贵 去楼兰:一部记录片的拍摄与上古传述 http://book.jqcq.com/proct/316219.html 楼兰女尸是谁的遗骸?《尚书》《诗经》何以数载“西方美人”?殷人到美洲怎样成为千古之谜?楼兰西通欧洲古文字意味着什么?……这是一部重新思考文明起源的书;这是人类灵魂对其史诗般伟大往事的追忆;这是对中华古文献最打动人心的阅读。开启沙漠中的秘密,让我们一起《去楼兰》。 中国西部探秘 永远的丝路 11楼兰古国 http://book.jqcq.com/proct/751976.html 楼兰。 100年来,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不断地破解楼兰之谜,但至今仍不知道是什么样的人建起了这座城市,又为什么遗弃了它?
⑺ 来自西域的楼兰古国,到底隐藏着什么奥秘
楼兰是西域古国,在古代它是非常著名的经济文化枢纽,所以那时的楼兰就是发达的西域绿洲,并且,楼兰还是划分丝绸之路的南北两路的重要地标,从楼兰出发直往东可到达郭煌、向西北出发可达尉犁,向西南出发可至若羌,所以,楼兰从古代就是一个非常富饶的地域,直到后人开发了楼兰文明,这一神秘国度得以被世人所熟知。
当然最为让人震慑的是,楼兰王国一夜消失的传说,有人说,楼兰是因为战事被征讨,所以一夜覆国,也有人说,楼兰是因为大风沙天被全部掩埋,还有人说,楼兰是受丝绸之路的偏移所以才会消失不见,种种说法都没有什么历史依据,楼兰留给后人的始终是无穷尽的神秘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