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本白图泰游记pdf
① 世界著名游记丛书
为了集中反映历史上中国与周边或外部世界之间通过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流盛况与演变过程,这套“世界著名游记丛书”,从旅行记录这个特殊的视角,观察、体验中外政治、文化、科技、交通与商业交流的煌煌大观。丛书的选录,分别考虑到中外作者的平衡、陆上与海上旅行活动的平衡、以及中古之前和其后历史时期的分布。
首套《世界著名游记丛书》收纳了东晋法显所著《佛国记》,唐代玄奘叙述、辩机撰文的《大唐西域记》,唐代鉴真所著《鉴真和尚东征传》,元代耶律楚材所著《西游录》,元代周达观所著《真腊风土记》,明代马欢所著《瀛涯胜览》,明末徐霞客所著《徐霞客游记》和元代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所著《马可·波罗游记》、元代摩洛哥人伊本·白图泰所著《伊本·白图泰游记》、民国时期瑞典人斯文·赫定所著《亚洲腹地旅行记》等10本游记。今天,我们重温这些旅游经典,正是为积极倡导寓学于游,寓思于游,寓教于游,学习先贤雅士,传承旅游文化。
② 《伊本·白图泰游记》是如何诞生的
伊本·白图泰(1304~1377年)是中世纪阿拉伯世界最有影响、最负盛名的旅行家。伊本·白图泰曾于1325年至回1354年间3次出游答,足迹遍及整个阿拉伯世界,向东到了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向东南到过印度和斯里兰卡,向南深入到非洲中部,向北去过西班牙。伊本·白图泰精力充沛,目光锐利,他在长年旅途中耳闻目睹,广泛地涉猎了各地的山岳河流、风土人情、典章制度和奇闻逸事。1354年,伊本·白图泰第三次出游回抵摩洛哥京城非斯,他讲述的出生入死的旅游生涯和怪诞离奇的旅游见闻使非斯城的王族和百姓啧啧称奇。于是非斯城的苏丹阿布·安纳尼接见了伊本·白图泰,在了解了他的旅游经历后,特命王室的书记官伊本·裘赞笔录他的全部旅游见闻。1355年,伊本·裘赞完成了著名的《异域奇游胜览》,汉语译名为《伊本·白图泰游记》的手稿。由于在《游记》中记述的内容大多真实可靠,阿拉伯人在提到伊本·白图泰时,常常冠以“忠实的旅行家”的美称。而伊本·白图泰本人也因《游记》在全世界的传阅,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③ 伊本·白图泰眼中的中国是怎样的
在伊本·白图泰眼来里的中国地源大物博,它的水果、农作物、金银制品极为丰富,是世界其它地方无法与之相比的。在《游记》中伊本·白图泰还说,中国的每一个城市内都设有专门供穆斯林居住的区域,里面设有清真寺,穆斯林在中国备受大家的尊重和照顾。
④ 著名的中外游记
1、《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创作的一部散文游记,在原稿的基础之上,王忠纫手校、季梦良续成稿本,成书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
《徐霞客游记》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年至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做了详细记录。
《徐霞客游记》是系统考察中国地貌地质的开山之作,同时也描绘了中国大好河山的风景资源,此外优美的文字也使之成为文学佳作,在地理学和文学上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2、《马可·波罗游记》
《马可·波罗游记》是公元十三世纪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记述他经行地中海、欧亚大陆和游历中国的长篇游记。
马可·波罗是第一个游历中国及亚洲各国的意大利旅行家。他依据在中国十七年的见闻,讲述了令西方世界震惊的一个美丽的神话。
这部游记有“世界一大奇书”之称,是人类史上西方人感知东方的第一部著作,它向整个欧洲打开了神秘的东方之门。
3、《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
该篇游记因事见理,夹叙夹议,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在当今社会也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更成为世人常用的名言。
4、《石钟山记》
《石钟山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游石钟山后所写的一篇考察性的游记。
文章通过记叙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强调要正确判断一件事物,必须要深入实际,认真调查。在艺术上,此文具有结构独特、行文曲折、修饰巧妙、语言灵活等特色。
5、《伊本·白图泰游记》
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图泰于1346年(至正六年)来中国游历,考察中国风土民情。白图泰先后访问过泉州、广州、杭州以及元大都。返回摩洛哥后,白图泰将他的游历笔录成书。
这部旅行家笔录,以丰富翔实的资料,成为中世纪地理、历史、民族、宗教、民俗等方面一部价值极高的著作,被许多学者引用,至今仍是研究宋元时代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关系的重要资料。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游记
⑤ 伊本白图泰是怎么出名的
伊本·白图泰及其《游记》,伊本·白图泰(1304~1377年)是中世纪阿拉伯世界最有影响、最专负盛名的属旅行家。伊本·白图泰曾于1325年至1354年间3次出游,足迹遍及整个阿拉伯世界,向东到了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向东南到过印度和斯里兰卡,向南深入到非洲中部,向北去过西班牙。伊本·白图泰精力充沛,目光锐利,他在长年旅途中耳闻目睹,广泛地涉猎了各地的山岳河流、风土人情、典章制度和奇闻逸事。1354年,伊本·白图泰第三次出游回抵摩洛哥京城非斯,他讲述的出生入死的旅游生涯和怪诞离奇的旅游见闻使非斯城的王族和百姓啧啧称奇。于是非斯城的苏丹阿布·安纳尼接见了伊本·白图泰,在了解了他的旅游经历后,特命王室的书记官伊本·裘赞笔录他的全部旅游见闻。1355年,伊本·裘赞完成了著名的《异域奇游胜览》,汉语译名为《伊本·白图泰游记》的手稿。由于在《游记》中记述的内容大多真实可靠,阿拉伯人在提到伊本·白图案时,常常冠以“忠实的旅行家”的美称。而伊本·白图泰本人也因《游记》在全世界的传阅,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⑥ 历史上的伊本.白图泰的资料是什么
1304年2月24日,白图泰出生于摩洛哥丹吉尔的一个柏柏尔人家庭。20岁左右时,他出发去麦加朝圣,从此开始,他踏上了一条长达75,000英里的旅途,经过了现在44个国家的国土。
麦加朝圣
首先,他沿着北非海岸旅行,穿过现今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利比亚和埃及的国土,到达开罗。从开罗到麦加有三条路线,白图泰选择了最短但是最不常用的那一条,即朔尼罗河而上,从今日苏丹的苏丹港过红海去麦加。就在他到达苏丹的时候,当地爆发了针对埃及马穆鲁克统治者的叛乱,于是白图泰只得折回开罗。在路上,据说他碰到了一位“圣人”,预言他除非先去叙利亚,否则永远到不了麦加。这样,白图泰就决定先去大马士革,沿途参拜耶路撒冷等圣地後再转向去麦加。
在大马士革度过斋月后,白图泰顺利地同一支商队抵达了麦地那和麦加,完成了朝圣。但是这个时候,已经被旅行迷上的他,决定不再回家,而朝下一个目的地,当时在伊儿汗国统治下的巴格达前进。
伊儿汗国
白图泰穿过现今沙特阿拉伯境内的茫茫沙漠,抵达了巴士拉,然后他转向东北,朝圣了圣地伊斯法罕,再折回西南,经过设拉子、纳杰夫,抵达巴格达。当时的巴格达尚未从旭烈兀的劫掠中恢复,尚是一片破败景象。白图泰在巴格达遇见了伊儿汗国的大汗不赛因,随着他一同去了伊儿汗国首都大不里士。在蒙古入侵之时,大不里士没有抵抗即开城,因此没有受到什么兵灾,加之位于丝绸之路上,所以当时大不里士成为了西亚首屈一指的商贸中心。在此之后,白图泰回到了麦加,做第二次的朝圣。
东非之旅
白图泰无法满足于定居生活,很快他再一次踏上旅程。这次他首先沿红海南下,经过埃塞俄比亚,到达也门的亚丁,然后他借着季风,沿东非海岸一路往南,相继访问了摩加迪沙、蒙巴萨、桑给巴尔和基尔瓦。随着季风转为南风,白图泰往北回到了亚丁,然后他又向北访问了阿曼,直到今天的霍尔木兹海峡。结束这一切後,他又回到了麦加,为下一次旅行做准备。
金帐汗国
过了一年,据说德里的苏丹听说了白图泰的故事,决定邀请他去印度。白图泰于是先出发去小亚细亚,因为当时和德里苏丹同族的塞尔柱人正统治着哪里,白图泰认为在那里可以找到翻译和向导。他从今日的黎巴嫩海岸出发,搭乘一艘热那亚船,抵达土耳其港口阿兰雅,从那里,他穿过整个安纳托利亚,到达黑海海港细诺普。从那里,他又搭船穿过黑海,抵达克里米亚的卡法港。从卡发出发,他一路往东穿过草原,在一段旅程中,他遇上了金帐汗国大汗月即别,随着他回到了伏尔加河边的首都萨莱,据说白图泰这次旅程最东到达了阿斯特拉罕。恰好月即别的一位拜占庭宠妃有孕,月即别决定派遣白图泰陪同这名宠妃回故乡生产。
1332年底,白图泰抵达君士坦丁堡,见到了东罗马帝国皇帝安德洛尼卡三世,这是他第一次旅行到非伊斯兰城市,索非亚大教堂的宏伟令他赞叹。完成任务之后,他回到阿斯特拉罕,向月即别大汗报告。然后他动身渡过里海,穿越中亚的草原,经过咸海,抵达撒马尔罕和布哈拉,在那里,他终于找到了翻译和向导,向南经过今日的阿富汗,进入了德里。
德里苏丹国
德里苏丹国是建立在非穆斯林国土上的伊斯兰国家,刚刚经历过一场叛乱,因此苏丹穆罕默德·图格拉克非常急于延揽熟悉伊斯兰教法的人才,以巩固其统治。白图泰在麦加居住多年,饶有学识,于是被任命为卡迪(法官)。图格拉克喜怒无常,因此白图泰有时生活在宠信之中,有时又被猜疑笼罩。因此,他决定离开。这时恰好苏丹要派人出使中国,白图泰立刻自告奋勇。这样,他既能离开德里,又可以访问新的土地了。
东南亚和中国
从德里一出发,白图泰一行就遭到了印度教信徒的袭击,几乎丧命。在到达南印度的港口古里之后,出航的船队尚未出发便遭风暴。三艘船中两艘沉没,第三艘被迫拔锚启航,两个月后被苏门达腊岛的统治者擒获。白图泰当时正在清真寺中祷告,幸免于难。但是,他也不敢回德里,只能托庇于当地穆斯林统治者之下。很快,印度教徒推翻了穆斯林的统治,白图泰仓皇逃出,流落马尔代夫。
在马尔代夫他停留了九个月,在此期间,他被任命为当地的大法官,甚至被迫娶了国王的女儿。但是,白图泰不想留在马尔代夫,于是他随意判罚,惹怒了国中上下,终于,他被赶出了马尔代夫。接下来,他去了锡兰,看到了亚当桥。但是他的船随后先是遇上风暴,又被海盗抢劫,使他被迫又折返古里,然后又是马尔代夫。
这一次,他立刻找到了一艘来自中国的船只,并顺利地经过马六甲海峡,沿着越南海岸北上,最后到达了元朝南中国的主要港口泉州。从泉州出发,他又去了杭州。白图泰声称自己沿着京杭大运河一直北上去了北京,但是后代历史学家认为这一段只是他的编造。
归程
在杭州,白图泰决定要回家。但是,他已经无法决定那里是自己的家了。他首先坐船回到古里,但是他不敢面对图格拉克。于是他穿过阿拉伯海去阿曼和巴格达,在那里,他得知伊儿汗国陷入内战,阿不塞因已经死去,国家已经崩溃。这样,他决定回去麦加,经过大马士革的时候,他得知黑死病开始蔓延,他的父亲已经死去。白图泰立即决定要回摩洛哥的家乡。经过撒丁岛,他回到了丹吉尔,发现母亲也在数月前过世。此时,已经距离他离开家乡大概有25年了。
西班牙和摩洛哥
在家中没有待多少时候,白图泰又出发去当时在穆斯林统治下的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当时卡斯提尔的国王阿方索十一世正举兵威胁攻打直布罗陀,丹吉尔的穆斯林们组织了一些志愿者去守卫该城,白图泰也是其中一员。但是阿方索随即死于黑死病。所以等到白图泰抵达安达卢西亚的时候,威胁已经解除。于是,白图泰一路游览,最北到达瓦伦西亚,然后经过格拉纳达回家。回到摩洛哥後,白图泰发现自己居然还没有游历过这个国家,于是他又出发去圣地马拉喀什,发现由于黑死病,已经成为空城。于是他又去了摩洛哥当时的首都非兹,游览一番後,回到了丹吉尔。
马里
在丹吉尔,白图泰听说了撒哈拉沙漠南面的神秘国度——马里帝国,据说当时世界一半的黄金都产于马里。白图泰于是决定要去马里。1351年秋天,白图泰出发去马里,穿过撒哈拉沙漠後,他先抵达了古城Taghaza,这是一座用食盐建造的城市,是摩洛哥人用盐交换马里人黄金的据点。然后他又向南旅行,沿着一条他认为是尼罗河的大河航行(实际上那是尼日尔河),最后抵达了马里的首都,见到了国王曼萨·苏莱曼。之后,白图泰踏上了归途,在廷巴克图,他收到了摩洛哥苏丹的命令,命令他立即回乡。
白图泰游记
回到丹吉尔之后,摩洛哥苏丹派了一位学者调查白图泰,这位学者记录下了白图泰的叙述,将其命名为《伊本·白图泰游记》(the Rihla)。白图泰随后在丹吉尔担任当地的卡迪,1377年逝世后葬于丹吉尔。the Rihla这本书在随后的岁月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19世纪,才被西欧的学术界重新发现,1853年到1859年,法文版在巴黎出版,引起极大的轰动,后又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学术界认为,这本书的大部分记述都是可信的,为研究14世纪的世界各国提供了许多素材。1985年,该书由北大马金鹏教授译为中文出版。
评价
白图泰的足迹,几乎踏遍了当时伊斯兰世界的每一个国家。在蒸汽时代到来以前,他可能是旅行路程最长的人。在阿拉伯世界,白图泰获得了崇高的声名,摩洛哥人将其作为英雄加以纪念。近代天文学家以其名字命名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
⑦ 伊本·白图泰《游记》中,记述了哪些内容
记述了旅行复城市的历史风貌、名胜古制迹、城市建筑、社会设施和发生的重大事件等重要资料,从而给我们生动地展现了一幅色彩斑斓的中世纪阿拉伯社会的生活画卷。伊本·白图泰非常注意观察当地具有特色的事物,这为以后的《游记》增添了靓丽的一笔,同时也为后人的考证工作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⑧ 伊本白图泰是怎样形容中国的
在伊本·白图泰眼里的中国地大物博,它的水果、农作物、金银制品极为丰富,是世界其它地方无法与之相比的。在《游记》中伊本·白图泰还说,中国的每一个城市内都设有专门供穆斯林居住的区域,里面设有清真寺,穆斯林在中国备受大家的尊重和照顾。
伊本·白图泰对当时世界各地仍普遍使用金属硬币交易,而中国已广泛使用纸币一事饶有兴趣,他详细地描述了纸币的大小、模样和旧币兑换新币的手续等等。他说,每张纸币的大小犹如手掌,上面盖有苏丹(即皇帝)的印记。他还细心地注意到如果纸币用烂了,则可到制币局去换取一张面值相等的新币。
伊本·白图泰对中国境内治安措施的严密性也极为感慨。他说,中国是过往旅客最为理想的安全国家。一个单身客商即使携带大量钱财,进行长时期的旅行也不必担惊受怕,因为旅客每到一处都有客店下榻,那里住着一位长官,统领一小队骑兵。天黑之后,这位长官带领一名文书来到客店查夜,他们逐个记录下在店中过夜的旅客姓名,并在上面加盖戳记,随后就把客店的大门上锁紧闭;第二天清晨,这位长官和文书再次来到客店查点人数,当核对无误时,就指派专人护送旅客一直至下一旅站。到站后,由这一站的长官签收,并由护送者带回注明全体行旅安全到站的签条销差。
伊本·白图泰还怀着极大的好奇心对中国的诸如瓷器、煤炭、魔术、绘画、手工艺品、船舶管理等都作了极其细致生动的描述,这些记载,无疑是研究中国元朝的社会生活、典章制度的极有价值的历史资料。
伊本·白图泰结束对中国的游历后,返回印度。不久,又辞别印度回国。他取道苏门答腊,搭船至阿拉伯半岛南端的佐法尔,然后北行,重游了设拉子、伊斯法罕、巴士拉、巴格达、大马士革、耶路撒冷、吉萨、开罗等城市。之后,从开罗至麦加,作回国前的第四次朝圣。1349年,伊本·白图泰结束了长达24年的第一次旅游,终于踏上了自己的故土——非斯。当他回到非斯时,已是物是人非,他亲爱的母亲已离开了人世。
由于旅途劳顿,伊本·白图泰回到非斯后卧病三个月不起。在他病好后不久,又决定进行第二次旅游。他这次的目的地是经直布罗陀海峡前往西班牙的安达卢西亚,这次旅行行程较短。从西班牙回到非斯稍作休整后,伊本·白图泰接着进行了第三次出游,此次出游的目的地是黑非洲大陆。根据当代学者的研究,伊本·白图泰对于黑非洲的地名记载不够清楚,但是从他记述的风物人情分析,很可能到达了中、西非的刚果、加纳和尼日利亚。因此,伊本·白图泰被视作阿拉伯历史上第一位在著作中描述中世纪中、西非社会生活的旅行家。
伊本·白图泰是中世纪杰出的旅行家,他是沟通阿拉伯人民与中亚、西亚、印度、中国各族人民友好往来的先驱者,为中世纪欧、亚、非三洲的文化交流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直至现在,他还是阿拉伯民族,尤其是摩洛哥人民的骄傲。
⑨ 伊本白图泰的旅行经历有哪些
伊本·白图泰(1304~1377年)是中世纪阿拉伯世界最有影响、最负盛名的旅行家。伊本·白图泰曾于1325年至1354年间3次出游,足迹遍及整个阿拉伯世界,向东到了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向东南到过印度和斯里兰卡,向南深入到非洲中部,向北去过西班牙。伊本·白图泰精力充沛,目光锐利,他在长年旅途中耳闻目睹,广泛地涉猎了各地的山岳河流、风土人情、典章制度和奇闻逸事。1354年,伊本·白图泰第三次出游回抵摩洛哥京城非斯,他讲述的出生入死的旅游生涯和怪诞离奇的旅游见闻使非斯城的王族和百姓啧啧称奇。于是非斯城的苏丹阿布·安纳尼接见了伊本·白图泰,在了解了他的旅游经历后,特命王室的书记官伊本·裘赞笔录他的全部旅游见闻。1355年,伊本·裘赞完成了著名的《异域奇游胜览》,汉语译名为《伊本·白图泰游记》的手稿。由于在《游记》中记述的内容大多真实可靠,阿拉伯人在提到伊本·白图案时,常常冠以“忠实的旅行家”的美称。而伊本·白图泰本人也因《游记》在全世界的传阅,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伊本·白图泰于1304年2月24日出生于面临大西洋的北非海岸城市丹吉尔。他的家族是当地的一个望族,他的先辈中有不少人从事文化、教义、法律等工作,其中有人还担任过安达卢西亚的法官。由于受到家庭的熏陶,伊本·白图泰自幼聪颖好学,少年时代就能背诵全部《古兰经》,成年后谙熟教义学和教律学。他的父母也殷切地期望他长大后能光耀门眉、继承家业,成为家族中另一个有所作为的法官。但伊本·白图泰却并没有按照双亲的意愿去行事,而是选择了一条完全出乎家庭意料的生活方式——漫游世界。
1325年6月,伊本·白图泰当时21岁,他决意离家出游。这是他第一次出游(1325~1349年),他选择的目的地是去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和麦地那朝觐天房和膜拜先知陵墓。中世纪时代,从北非最西端的大西洋海岸长途跋涉前往沙海茫茫的阿拉伯半岛腹地是一段充满风险、令人望而生畏的艰难路程,不仅旅途遥远,道路险阻,而且沿途盗匪猖厥、瘟病肆虐,随时都有丧失生命的危险。尽管困难重重,但阻挡不住伊本·白图泰出游的决心。伊本·白图泰最初的旅游路线是沿地中海南岸由西向东往埃及进发。行至阿尔及利亚,伊本·白图泰结识了前往突尼斯的商旅,就与他们结伴登程。在途中,伊本·白图泰历尽艰险,有时还身患重症,真是九死一生。
伊本·白图泰在进入阿拉伯半岛之前,先后游历了利比亚、埃及、巴勒斯坦、约旦、黎巴嫩、叙利亚等地区的的黎波里、亚历山大、开罗、耶路撒冷、苏尔、赛达、贝鲁特、阿列颇、拉塔基亚等历史名城。后来,他在《游记》中记述了上述城市的历史风貌、名胜古迹、城市建筑、社会设施和发生的重大事件等重要资料,从而给我们生动地展现了一幅色彩斑斓的中世纪阿拉伯社会的生活画卷。伊本·白图泰非常注意观察当地具有特色的事物,这为以后的《游记》增添了靓丽的一笔,同时也为后人的考证工作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伊本·白图泰是一个虔诚的伊斯兰教徒,他对麦加的宗教遗迹非常向往,他在将近24年的第一次出游中,曾四次前往麦加朝圣。1326年,伊本·白图泰到达了麦地那和麦加。他首先瞻仰了麦地那的圣寺和圣陵(即穆罕默德建造的清真寺和他的陵墓),然后,赴麦加朝觐。伊本·白图泰在《游记》中,对麦加的风物人情,禁寺的克尔白、黑石、渗渗泉等伊斯兰圣迹都作了十分细致的记述,给后人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历史文化资料。
伊本·白图泰在麦加完成朝觐后,并没有返回家乡,而是继续他的游历,登程前往伊拉克和波斯,此时他先后游历了巴格达、库法、巴士拉、摩苏尔、设拉子等历史名城。随后,再次来到麦加朝圣。这一次,他在麦加留驻达两年之久。然后,西行至吉达港,沿红海南行,抵萨那、亚丁。由此,西渡红海至东非的摩加迪沙、达累斯萨拉姆等地,然后又东渡红海返回阿拉伯半岛,至阿曼最南端的佐法尔,并游历了霍尔木兹、马斯喀特、巴林和波斯湾等地,最后又返回圣城麦加作第三次朝觐。
伊本·白图泰第三次在麦加朝觐完毕后,决定去罗姆人地区看看。“罗姆人地区”,是当时阿拉伯人对历史上著名的拜占廷帝国的所在地——土耳其一带的称呼。伊本·白图泰由麦加西行至吉达港,由吉达北上至埃及,再由埃及沿地中海北上至叙利亚拉塔基亚港,然后由拉塔基亚港继续北上,行程十日来到了土耳其境内。伊本·白图泰在土耳其境内由北向南游历,访问了安塔基亚、君士坦丁堡等10多个著名城市,一直到达黑海南岸,并北渡熙海抵达克里米亚半岛。
伊本·白图泰在中亚黑海沿岸游历时,曾计划前往“黑暗地区”,即现在俄罗斯境内的西伯里亚地区。但后来由于缺乏必要的如雪橇等交通工具,伊本·白图泰放弃了这个旅行计划,改道前往君士坦丁堡和乌兹别克的首府赛拉等城市。接着又继续东行,访问了花剌子模、布哈拉、撒马尔罕;然后又越过阿姆河一直到达奈撒布尔和阿富汗的喀布尔。之后,伊本·伊图泰又决意前往印度。1333年9月(伊历734年1月),伊本·白图泰抵达印度河流域。
伊本·白图泰在印度生活了比较长的时间,对印度的风土人情、礼仪习俗作了细致的考察。他在《游记》中对印度的记述始终是研究中世纪印度社会的重要参考资料。伊本·白图泰在印度期间,受到了苏丹的热情接待,苏丹给予了他很高的礼遇,他得到了极为丰厚的赏赐:苏丹给了他几个村子的封地,他每年的收益可折合五千多第纳尔。此外,苏丹还专门为他修建了类似于清真寺的礼拜道堂。不仅如此,由于伊本·白图泰学识渊博,品行端正,深受苏丹的推崇,苏丹曾一度任命他为德里的宗教法官,而且,后来又作为印度国王的友好使者护送大批珍贵礼品出使中国。
伊本·白图泰由印度出使中国走的是海路。他们一行先到达加尔各答,然后搭乘中国海船驶往中国。伊本·白图泰在前往中国的途中历尽了千辛万苦。他的乘船不幸遇险,又遇到抢劫;他虽幸免于难,但随船携带的印度苏丹的礼品却悉数丢失,无一存留,伊本·白图泰不敢就此返回印度,于是独身前往中国,在航行中国的海路上,经过了锡兰岛、爪哇岛和苏门答腊等地。1346年,伊本·白图泰最终抵达中国的海港——刺桐(今泉州),然后又先后游历了广州、杭州和元朝的首府——大都(今北京)。伊本·白图泰在中国逗留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但他依然保持他素有的习惯,对中国某些方面的观察十分用心细致。
在伊本·白图泰眼里的中国地大物博,它的水果、农作物、金银制品极为丰富,是世界其它地方无法与之相比的。在《游记》中伊本·白图泰还说,中国的每一个城市内都设有专门供穆斯林居住的区域,里面设有清真寺,穆斯林在中国备受大家的尊重和照顾。
伊本·白图泰对当时世界各地仍普遍使用金属硬币交易,而中国已广泛使用纸币一事饶有兴趣,他详细地描述了纸币的大小、模样和旧币兑换新币的手续等等。他说,每张纸币的大小犹如手掌,上面盖有苏丹(即皇帝)的印记。他还细心地注意到如果纸币用烂了,则可到制币局去换取一张面值相等的新币。
伊本·白图泰对中国境内治安措施的严密性也极为感慨。他说,中国是过往旅客最为理想的安全国家。一个单身客商即使携带大量钱财,进行长时期的旅行也不必担惊受怕,因为旅客每到一处都有客店下榻,那里住着一位长官,统领一小队骑兵。天黑之后,这位长官带领一名文书来到客店查夜,他们逐个记录下在店中过夜的旅客姓名,并在上面加盖戳记,随后就把客店的大门上锁紧闭;第二天清晨,这位长官和文书再次来到客店查点人数,当核对无误时,就指派专人护送旅客一直至下一旅站。到站后,由这一站的长官签收,并由护送者带回注明全体行旅安全到站的签条销差。
伊本·白图泰还怀着极大的好奇心对中国的诸如瓷器、煤炭、魔术、绘画、手工艺品、船舶管理等都作了极其细致生动的描述,这些记载,无疑是研究中国元朝的社会生活、典章制度的极有价值的历史资料。
伊本·白图泰结束对中国的游历后,返回印度。不久,又辞别印度回国。他取道苏门答腊,搭船至阿拉伯半岛南端的佐法尔,然后北行,重游了设拉子、伊斯法罕、巴士拉、巴格达、大马士革、耶路撒冷、吉萨、开罗等城市。之后,从开罗至麦加,作回国前的第四次朝圣。1349年,伊本·白图泰结束了长达24年的第一次旅游,终于踏上了自己的故土——非斯。当他回到非斯时,已是物是人非,他亲爱的母亲已离开了人世。
由于旅途劳顿,伊本·白图泰回到非斯后卧病三个月不起。在他病好后不久,又决定进行第二次旅游。他这次的目的地是经直布罗陀海峡前往西班牙的安达卢西亚,这次旅行行程较短。从西班牙回到非斯稍作休整后,伊本·白图泰接着进行了第三次出游,此次出游的目的地是黑非洲大陆。根据当代学者的研究,伊本·白图泰对于黑非洲的地名记载不够清楚,但是从他记述的风物人情分析,很可能到达了中、西非的刚果、加纳和尼日利亚。因此,伊本·白图泰被视作阿拉伯历史上第一位在著作中描述中世纪中、西非社会生活的旅行家。
伊本·白图泰是中世纪杰出的旅行家,他是沟通阿拉伯人民与中亚、西亚、印度、中国各族人民友好往来的先驱者,为中世纪欧、亚、非三洲的文化交流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直至现在,他还是阿拉伯民族,尤其是摩洛哥人民的骄傲。
⑩ 谁有《伊本·白图泰游记》的原文提供给我,谢谢!
《伊本·白图泰游记》文摘: 胡隋布的故事 据说阿拔斯王朝的一位哈里发,因怀恨埃及人,发誓把最贱的奴仆派到埃及,以示对埃及人的惩处。而胡隋布正是那么一个人。他原系澡堂伙夫,刚任命他去作埃及长官时,都以为他会搞得一团糟,因为习惯上,凡不是名门出身的人很难担此重任。但胡隋布到达埃及后,竟以慷慨好施出名。即使哈里发的亲属人等,也莫不远道来投,他们都获得丰厚的赏赐,再三表示感谢而后返回巴格达。一次,哈里发发现他的一位同族长期没有露面,很久才回来,便问他到哪里去了。回答说是投奔胡隋布去了,并说胡隋布给了他许多东西(那是一次丰厚的赐予)。哈里发大怒,下令弄瞎胡隋布的双眼,把他押回巴格达,弃放在街市上。当逮捕令到达时,他有家难归,他手头上只有一颗珍贵的宝石。他将宝石藏起,于夜里把宝石缝在衣缝里,就这样被弄瞎双眼弃放在巴格达市街上。有一诗人看到他时对他说:“胡隋布啊!我正想离开巴格达去埃及给你献上一首赞诗,不巧你却离开埃及了,但我仍然希望让你听听这段赞诗。”胡隋布说:“你看我现在这个样子,还听什么赞诗呀!”诗人说:“我只求你听一听,至于奖赏,你已经慷慨地给了大家。”胡隋布说:“就请你朗读吧!”诗人朗读出下列的诗句: 你是胡隋布而这里是埃及, 两者都是浩瀚无边的大海。 诗人读完了赞诗,胡隋布对他说:“你把这线拆掉。”诗人拆掉线。就听他说:“你把这块宝石拿去吧!”诗人拒不肯纳,胡隋布再三发誓非要他拿去不可,诗人才把宝石取走,到珠宝市上去卖。市上的人都说,这样的货色只配献给哈里发。于是他们禀报了哈里发,哈里发立即把诗人叫来,问明宝石的来历,诗人据实禀告,哈里发后悔不该这样对待胡隋布,便把他召到面前,对他赏赐有加,并任其选择将来的出路。胡隋布希望把这座姆诺叶的小镇赏赐给他,哈里发允其所请。胡隋布便定居该村,他死后由他的后辈继承其产业,直至全族人灭亡为止。 当时姆诺叶的法官是马利克派的法赫伦丁·努渥勒,长官是舍木逊丁,他为人慷慨善良。一次我在该镇下澡堂,发现人们竟不遮盖羞体,我认为这很不对,便去见长官把这件事告诉了 他,他说你不要走,他一面派人把各澡堂的工役叫来,给他们订立了规矩:凡浴室不用围裙走入浴室的,惟你校舍是问。 我离开姆诺叶到达曼赖威,这是离尼罗河两米里的一个小建筑群。当地的法官是沙非尔派的舍赖奋丁·代米雷,当地的皇族是贝尼夫堆里。他们中的一人曾花掉全部财产修建了一所清 真大寺。该城有榨糖厂十一处,习惯上是对任何修道士走入任何榨房都不许阻止,修道士把热饼投入沸腾的糖汁中,将饼取出,饼已灌满了糖浆,修道士随即离去。继而我到达曼法卢特城,该城雅致美丽,建于尼罗河畔,以吉祥著称。 故事 当地人告诉我:纳绥尔素丹下令为麦加圣寺制造了一个精工设计的讲演台,竣工后,下令用船运至上埃及,渡海转吉达,送往麦加。运载讲演台的船行至曼法卢特城,面对当地清真大寺的地方,虽正值顺风,船却停止不进。人们都觉得十分奇怪。如此者数日,不能使船前进一步。于是报告纳绥尔素丹,素丹便下令将讲演台安置在曼法卢特清真大寺内,人们就这样执行了他的命令。我曾亲眼看到这座讲演台。 该城从麦粒中提取一种蜜汁叫尼达,在米素尔市街出售。后来我由此到达阿西尤特,那是一座建筑技术高超、街市精致的城池。当地法官是舍赖奋丁·伊本·阿布杜·赖赫姆,他的外号叫“库存已尽”。因原先埃及和沙目的法官兼管对游方修道士发放补助,而游方人每至一城,便去找法官,便可得到一定的补助。但这位法官经常对来人说:“库存已尽”,因而得此诨号。该地的谢赫中有清廉人士史哈本丁·伊本·算巴额,承他于其道堂里款待我。 出发后不久到达阿赫敏,该城广阔,历史悠久,地位重要,还有以当地地名命名的法老庙。庙系用石块建筑,庙内有古代雕刻,现已无人认识,上有日月星辰的图像,据说庙建于河鼓①,正位于天蝎官时。庙里还有许多动物图像等。人们对所有图像荒诞不经的解说,实在不可轻信。 阿赫敏有一位以赫推布出名的人,他曾下令拆毁法老庙,用它的石头修建了一所学校。该人颇有资财,嫉妒他的人声称:他由于出入法老庙而发了横财。我在这里寄居在谢赫·阿布·阿巴斯·伊本·阿布杜·祖习尔的道堂里,阿布杜·祖习尔的坟就在那里。谢赫·阿布·阿巴斯有几个兄弟,他们是纳绥尔丁、买智顿丁和瓦赫顿丁。在聚礼拜后,他们习惯和讲演员农伦丁及其孩子们以及法官、学者穆赫里素及其他士绅聚在一起诵念《古兰经》,念祈祷词,晡礼拜后,诵读《洞穴》章②,才行散去。 我离开阿赫敏城,到达忽城,这是尼罗河岸上的一座大城市。我寄居在台根丁·伊本·席拉智学校里,他们每天晨礼后诵读《古兰经》的一个段落⑧,诵念谢赫·阿布·哈桑·沙兹里所写的祈祷词和白哈尔段落。该城的圣裔阿布·穆罕默德·阿布杜拉·侯斯尼,是一位清廉人士。 侯斯尼的灵迹 为了看望和向他问安,我曾去拜访这位圣裔,他问我要到哪里去,我告诉他,要经吉达去朝圣。他说:“现在办不到,你回去吧!你第一次朝圣将要走沙目官道。”我告辞后,并未照他的话办,继续前进到达安扎布,才知道确实不能通行,便返回米素尔,转往沙目。我初次朝圣正像这位谢赫所说是走沙目官道去的。 不久到达基纳城,城虽小但市街建造良好。当地有圣裔先贤阿布杜·赖赫姆·改纳威的坟。他是一位异常灵验的人。我曾在赛奋耶学校见到他的孙子舍哈本丁·阿哈默德。 我从此地出发后,不久到达库斯城,城池巨大,物产丰富,园圃茂盛,市廛井然,城内寺院很多,学校林立,这是上埃及长官官署的所在地。城外有谢赫·史哈本丁·伊本·阿布杜·安发尔的道堂,许多抛弃尘世的修道士于每年斋月(赖埋藏月)都来此聚会。当地的学者有法官哲马伦丁·伊本·赛底德,讲演员法特赫丁·伊本·代根各·阿布德,他是一位富有口才而健谈的杰出人士,我看只有麦加圣寺的讲演员白哈温丁·太巴列,以及花剌子模城侯萨门丁·沙推毕(即将提到)才可与他相比。当地还有法学家白哈温丁·伊本·阿布杜·阿齐兹,他是马利克派学校的教员。还有鲍尔汗丁·伊布拉欣,是安达卢西亚的法学家,他有一座高大的道堂。 不久我到达乌克苏尔城,那是一座美丽的小城,当地有清廉修道士阿布·汉扎智·乌克苏雷的坟,坟上有一座道堂。后来我到达阿尔曼特城,那是一座建筑在尼罗河畔的花园小城。当地的法官曾款待我,忘记了他的姓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