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记遗址 » 杭州太学遗址

杭州太学遗址

发布时间: 2021-01-25 14:44:17

1. 杭州的历史大事件~急~在线等!

秦始皇过钱唐

【秦始皇过钱唐】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秦设会稽郡,置钱唐、余杭、富春、海盐(今海宁)4县。公元前210年,秦始皇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

慧理首开灵隐天竺

【慧理首开灵隐天竺】东晋咸和三年(328),印度僧人慧理登灵鹫峰(今飞来峰),叹为"中天竺灵鹫山之小岭飞来",并指为"仙灵所隐之处",在山下创建灵隐寺。两年后又在天竺山创建翻经院(后改法镜寺),即下天竺。

昙超首开玉泉

【昙超首开玉泉】南齐建元年间(479~482),僧昙超在西湖仙姑山青芝坞口开山筑庵。清康熙时改清涟寺,俗称玉泉寺。

隋建杭州城

【隋建杭州城】隋开皇九年(589),隋文帝杨坚平陈,改钱唐郡为杭州。初治余杭。次年,移治钱唐。隋开皇十一年(591),将杭州钱唐县治由灵隐山下移至柳浦西(今杭州江干一带),并依凤凰山筑城,周围15公里左右,是为最早的杭州城。

隋开凿江南运河

【隋开凿江南运河】隋大业六年(610),隋炀帝杨广凿通江南运河,自京口(今镇江)至杭州,800余里。自此与江北运河相接。明清时期,由北京至杭州的大运河称"京杭运河",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5大水系。江南运河向为运要道,对南北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曾起重大作用。杭州拱宸桥为大运河水运的起讫点。

唐改钱唐为钱塘

【唐改钱唐为钱塘】唐武德元年(618),唐高祖李渊建立唐王朝。为避国讳,4年后将钱唐改为钱塘。

首创九里松

【首创九里松】唐开元十三年(725),杭州刺史袁仁敬在洪春桥至灵隐植松九里。"九里云松"后为"钱塘八景"之一。

李泌开六井

【李泌开六井】唐建中二年至兴元元年(781~784),杭州刺史李泌开相国井、西井、方井(即四眼井)、白龟池、小方井、金牛井等六井,引西湖水入井,解决居民饮咸水之苦。

白居易守杭

【白居易守杭】唐长庆二年(822),诗人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任职期间,治理西湖,筑堤建闸,放水灌田,并重修六井。离任时留诗:"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又因有诗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后人为纪念他,将西湖白沙堤改名"白堤"。

黄巢军入杭州

【黄巢军入杭州】唐乾符六年(879),黄巢于九月攻陷广州后,十一月率20万人从江西进入浙江,掠余杭,入杭州,旋即离去。

钱癠筑罗城

【钱癠筑罗城】唐景福二年(893)七月,钱癠为镇海军节度使,雄踞杭州,发民夫20万及十三都军士,自凤凰山筑罗城,周长35公里,建有10座城门,3座水城门。

钱氏筑捍海塘

【钱氏筑捍海塘】五代后梁开平四年(910),吴越王钱缴自月轮山(今六和塔)起至艮山门沿钱江筑捍海塘,以防海潮。堤长二三十公里,世称"钱氏捍海塘"或"钱氏石塘"(1985年在建造江城路立交桥时,挖至路面下5~11米深处,发现"钱氏捍海塘"遗迹,经考古发掘,柱长约6米,直径约13~39厘米,柱后为装满石块的竹笼,竹篾编织痕迹十分清晰,其后夯土,最后一排为木柱与竹编)。是年,又置撩湖兵千人,专门浚治西湖。

钱元?慈云岭造像

【钱元?慈云岭造像】五代后晋天福五年(940),吴越国王钱元在西湖慈云岭南坡资延寺右摩崖造弥勒、观音、势至佛龛和"唐僧取经"石龛。

钱弘?创建灵峰寺

【钱弘?创建灵峰寺】五代后晋开运元年至三年(944~946),吴越国王钱弘?为伏虎禅师在灵峰建鹫峰禅院。宋时改灵峰禅寺。为西湖探梅胜地之一。

吴延爽建保?塔

【吴延爽建保?塔】北宋开宝元年(968),吴越国王钱弘?被赵匡胤召到汴梁,其舅吴延爽为祝福钱弘?进京平安,特在西湖宝石山建塔,称为保?塔。现塔为1933年重建。

钱弘?建六和塔、雷峰塔

【钱弘?建六和塔、雷峰塔】北宋开宝三年(970),吴越国王钱弘? 在钱塘江边月轮山建六和塔,并建开化寺。北宋开宝八年(975),钱弘?为庆贺王妃黄氏生子,在西湖夕照山雷峰上建黄妃塔,俗称雷峰塔,内藏《宝箧印经》8.4万卷。"雷峰夕照"为"西湖十景"之一。1924年9月25日雷峰塔坍毁。1983年5月国务院在《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批复重建。

苏东坡两次守杭

【苏东坡两次守杭】北宋熙宁四年至七年(1071~1074),诗人苏东坡到杭州任通判。北宋元 四年(1089)苏东坡以龙图阁学士左朝奉郎贬为杭州太守,见西湖淤塞荒芜几占面积之半,积葑约100公顷。干涸时,几至龟裂。次年上《乞开西湖》状。4月28日开工,用工20万,半年完工。取葑泥筑长堤,架六桥,植桃柳芙蓉,人称苏堤。"苏堤春晓"为西湖十景之一。湖中建三塔,即今"三潭印月",亦为"西湖十景"之一。开浚茅山、盐桥二河,以通江湖。重修六井、南井。任期内,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北宋元六年(1091)离任时,百姓含泪送别,杭城家家有他的画像,饮食必祝,又在西湖建祠以祀。

方腊破杭城

【方腊破杭城】北宋宣和二年(1120)十月,方腊在睦州青溪县(今淳安县)起义,12月攻克睦州及遂安、寿昌、分水、桐庐等县,又分兵两路合攻杭州。12月29日,方腊之妹方百花血战涌金门,破杭城,东南大震。次年2月18日退出。现凤凰山巅有"百花点将台"遗迹。

金兵陷杭城

【金兵陷杭城】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将完颜宗弼自安吉进杭州,钱塘县令朱跸大战金兵于葛岭,后战死天竺。尉曹金胜、祝威亦战死松木场。赵构逃越州、明州、定海、台州到温州。次年二月,完颜宗弼退出杭荩 莼鸱俪侨 铡*?

岳飞被害

【岳飞被害】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高宗赵构以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12月29日,秦桧以"莫须有"罪杀害岳飞于大理寺风波亭(现浙江医科大学内)。其子岳云、部将张宪同时遇害。

南宋筑凤凰山禁城

【南宋筑凤凰山禁城】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南宋王朝筑凤凰山禁城,周长4.5公里。又筑外城高6.7米,阔3.3米,城门13座。自南宋建炎元年(1127)金兵攻陷开封、康王赵构逃到杭州,至南宋绍兴八年(1138)定都杭州,20年间,禁城内建起大殿13座,以"堂"、"阁"、"斋"、"楼"命名的建筑40余座,亭、台20余座。杭州内外建行宫37处和御花园17处。

慧开创黄龙洞

【慧开创黄龙洞】南宋淳 元年(1241),僧慧开自江西隆兴黄龙山来杭,在黄龙洞建护国仁王禅寺。为黄龙洞首创寺院。旧"杭州四十二景"中有"黄龙积翠"。今"黄龙吐翠"为"西湖新十景"之一。

阿老丁重建凤凰寺

【阿老丁重建凤凰寺】南宋咸淳七年(1271),回民阿老丁重建凤凰寺于杭州羊坝头(现中山中路),为我国伊斯兰教四大古寺之一。

元兵进杭

【元兵进杭】南宋德 二年(1276),元世祖忽必烈派右丞相伯颜进攻杭州。2月,元兵进驻钱塘江沙滩。南宋恭帝奉表投降,南宋亡。

南宋故宫失火

【南宋故宫失火】元至元十四年(1277)十一月,改宋行在为杭州。是年,南宋皇宫因民居失火延及而焚烧殆尽。

马可.波罗游杭州

【马可.波罗游杭州】元至元十五年(1278),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到北京,在元世祖忽必烈处做官。至元二十一年(1284),江淮行省自扬州徙杭州,改称江浙行中书省,马可.波罗为枢密副使,在任3年,时时采风问俗。1294年返国后所著《马可.波罗游记》盛称杭州是"世界最美丽华贵之城","人处其中,自信为置身天堂"。

辛巳、壬午大火

【辛巳、壬午大火】元至正元年(1341)四月,杭州失火,自东南延至西北,近30里官民闾舍焚荡其半,总计毁官民房屋、公廨、寺观15755间,10797户38116人受灾,烧死74人。次年(1342)杭城又大火,共烧毁民舍4万余间,火灾之甚前所未有,数百年浩繁之地,日渐凋敝。

红巾军进杭

【红巾军进杭】元至正十二年(1352),红巾军徐寿辉将项普略攻取杭州,于7月10日破昱岭关,自余杭占领杭州。26日退出。

张士诚重建杭州城

【张士诚重建杭州城】元至正十九年(1359),张士诚割据浙西五郡,举反元义旗。废九曲城,重建杭州城,并发民夫20万沿城开河,自五林港至北新桥,又南至江涨桥,阔约67米,遂成大河。

常遇春攻杭城

【常遇春攻杭城】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朱元璋派常遇春攻杭城,围城3月有余,各路粮道不通,一城之人饿死十之六七。军退,又大半死于病疫。

周新被奉为杭州城隍

【周新被奉为杭州城隍】明永乐三年(1405),广东海南人周新调任浙江按察使。在杭平反冤狱疑案,免征灾税,善政甚多,杭人称"冷面寒铁周廉使"。1412年12月周新在京被陷害死,杭人纪念他,称之为"城隍",在吴山建城隍庙祭祀。

于谦归葬西湖

【于谦归葬西湖】明正统十四年(1449)八月,"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以于谦(杭州人)为兵部尚书,负责保卫京师。明景泰八年(1457)正月,英宗复辟,于谦被加以"意欲"谋逆罪杀害,是年60岁。明天顺三年(1459)葬于谦于杭州西湖三台山。明成化元年(1465)于谦冤案昭雪,恢复官位名誉,谥"肃愍"、"忠肃"。杭人以为岳飞、于谦为西湖山水增添了"英气","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创办万松书院

【创办万松书院】明弘治十一年(1498),浙江右参政周木在万松岭报恩寺旧址创办万松书院。清康熙时改称敷文书院,今遗址尚存。

杨孟瑛筑西湖新堤

【杨孟瑛筑西湖新堤】明正德三年(1508),杭州知府杨孟瑛自2月2日起兴工疏浚西湖,至9月12日完工,历时152天,计675万工日,拆毁田荡3481亩,耗银28700多两,使西湖复唐宋旧观。并以浚湖淤泥堆筑长堤6里,后称杨公堤。

湖中二岛形成

【湖中二岛形成】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杭州知府孙孟在西湖三塔中的北塔遗址建"振鹭亭",后改"清喜阁",即现湖中三岛之一的"湖心亭"。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钱塘县令聂心汤在三塔中的南塔原址,取葑泥绕潭作堤,为"放生池"。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钱塘县令杨万里以10年时间在放生池外筑外堤,构成"岛中有岛,湖外有湖"的佳境,湖中"小瀛洲"自此形成。明天启元年(1621),在"小瀛洲"南复建三塔,即今之"三潭印月",为"西湖十景"之一。

杭城内建旗营

【杭城内建旗营】清顺治五年(1648),清廷决定在杭州城内圈地建"旗营",1650年正式动工,周长约4.5公里,占地96公顷,筑墙高约6米,有城门5座。内有"亭湾骑射",为清时"钱塘十八景"之一。

张煌言就义

【张煌言就义】清康熙三年(1664),民族英雄张煌言(苍水)被俘解来杭州,农历九月七日在杭州官巷口刑场就义,是年45岁。遗体葬于西湖南屏山荔枝峰下。张煌言与岳飞、于谦并称为"西湖三杰"。

康熙题西湖十景

【康熙题西湖十景】康熙二十八年(1689),康熙皇帝来杭州游西湖。以后,又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四十二年(1703)、四十四年(1705)、四十六年(1707)5次南巡来杭州。其间在西湖孤山筑行宫,疏通市内河道涌金河(浣纱河)以通龙舟。题"西湖十景"。1701年"十景"景址刻石建碑亭。从此,南宋画院祝穆、马远笔下的"西湖十景"更负盛名。

建玉带晴虹

【建玉带晴虹】清雍正九年(1731),李卫疏金沙港,在苏堤第五桥(东浦桥)西筑堤63丈,名金沙堤,上筑三孔玉带桥,名"玉带晴虹",为清"钱塘十八景"之一。

乾隆六次来杭

【乾隆六次来杭】清乾隆十六年(1751)正月,乾隆皇帝首次南巡,三月至杭州游西湖,至敷文书院、观潮楼,阅兵;渡钱塘江,祭禹陵,五月返京。以后,又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二十七年(1762)、三十年(1765)、四十五年(1780)、四十九年(1784)5次南巡来杭州。其间题"钱塘十八景"、"行宫八景";4次至海宁阅视海塘工程、观潮、祭海神。

建文澜阁

【建文澜阁】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九月,将原康熙行宫(西湖孤山)"圣因阁"内玉兰堂藏书楼改建为"文澜阁",与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并为江南三阁,各收藏《四库全书》一部。现"文澜阁"及藏书俱在,为江南三阁仅存者。

建阮公墩

【建阮公墩】清嘉庆五年(1800),浙江巡抚阮元疏浚西湖,历时2年。将淤泥在西湖"湖心亭"北堆一小岛,后人称"阮公墩"。现"阮墩环碧"为"西湖新十景"之一。

林则徐协办海防

【林则徐协办海防】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四月十八日,林则徐被革职后以四品卿衔赴浙江军营协办海防事务。是日,自广东抵杭州(富阳)。在浙江35天,协助裕谦筹谋划策。

太平军两进杭城

【太平军两进杭城】清咸丰十年、太平天国十年(1860),忠王李秀成为解天京(南京)危局,以"围魏援赵"之计,于3月19日攻占杭城,24日退出。此为太平军第一次攻占杭州。次年,李秀成于12月29日攻占杭城,至1864年3月20日退出杭城,守杭2年3个多月。其间,采取一系列争取知识分子政策,在经济上实施对城市贫民、手工业者有利的政策,促使杭州经济、文化发展。退出后,清兵入城,纵兵大掠,奸淫妇女,抢夺财物,均谓取之于"贼"。抢劫之后,杭城81万人仅剩7万。

辟拱宸桥租界

【辟拱宸桥租界】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杭州开为日本通商商埠,拱宸桥辟为日租界,西沿运河塘路,南至拱宸桥脚,北至瓦窑头,东至陆家务河,径直3里,横约2里,周11.2里。主权沦丧,民族蒙耻。

创办求是书院

【创办求是书院】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四月二十日,杭州知府林启在蒲场巷普慈寺旧址创办的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正式开学。此为杭州创办近代教育的开始。光绪二十四年(1898)三月十一日,林启在西湖金沙港办的蚕学馆开学。此为我国最早的蚕桑学校,开浙江职业教育之先河。

创西泠印社

【创西泠印社】清光绪三十年(1904)九月十九日,丁仁等人在西湖孤山西泠桥畔发起创办研究金石学术团体。社以地名,1913年成立"西泠印社",推吴昌硕为社长。

沪杭铁路入城

【沪杭铁路入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沪杭铁路设车站于杭城清泰门内,铁路贯城而入,拆城墙数十丈。此为杭州拆城墙之始。

立秋瑾墓

【立秋瑾墓】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七月十五日,辛亥革命烈士、"鉴湖女侠"秋瑾在绍兴轩亭口就义。1911年遵烈士生前遗愿,葬遗体于西泠桥堍(岳飞墓东),傍建"秋社"。以后墓几经迁徙。198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70周年),从西湖鸡笼山迁秋瑾遗骸于西泠桥东堍(东南)梅花屿头,重建秋瑾墓。

鲁迅与"木瓜之役"

【鲁迅与"木瓜之役"】清宣统元年(1909)六月,鲁迅自日本回国,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今杭州市高级中学)任教。11月10日以鲁迅为代表的进步教师反对新任监督夏震武(外号木瓜),发生"木瓜之役",夏被迫辞职。这是清末轰动全省的教师风潮。

孙中山三临白云庵

【孙中山三临白云庵】清宣统二年(1910)九月的一个晚上,孙中山曾到西湖雷峰塔下的白云庵(当时为浙江革命的秘密总机关)。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于1913年4月再次到白云庵,题"明禅达义"匾额。在秋社题"巾帼英雄"。1916年夏,第三次来杭。

杭州光复

【杭州光复】清宣统三年(1911)十月十日武昌起义成功。11月6日杭州"旗营"投降,杭州全城光复。1913年"旗营"归公。7月22日开始拆除钱塘门至涌金门城垣,建马路,辟公园。杭州城墙、城门相继拆除建路。

建城区马路

【建城区马路】1918年1月,建杭州城区马路,自旗营沿荐桥街至城站一段,由佑圣观沿馆驿后、城头巷至上板儿巷一段,先后动工。再计划建环湖马路,从钱塘门起环绕西湖苏堤、白堤至灵隐止。

中共西湖会议

【中共西湖会议】1922年4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在杭州西湖召开会议,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瞿秋白、张国焘和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出席,会上讨论了中国共产党和工人运动前景。1922年8月29、30日,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在杭州举行特别会议,史称"西湖会议",决定有条件地接受共产国际代表关于中国共产党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中国国民党的意见。

雷峰塔倒坍

【雷峰塔倒坍】1924年9月25日下午1时,西湖雷峰塔倒坍。是日天气晴朗,无风无雨,更无地震。1925年2月2日《京报副刊》载文说塔倒原因"实为塔基已被挖空"。雷峰塔遗址现为杭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钱塘江首建大桥

【钱塘江首建大桥】1934年8月8日,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负责设计建造的钱江大桥开工,至1937年9月26日落成,全桥长1453米。分引桥、正桥两部分,正桥16孔,下层为铁路桥,上层为公路桥。这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桥梁。

杭州沦陷

【杭州沦陷】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大举入侵,12月24日,日军分三路进入杭州,杭州沦陷。至1945年8月14日日本投降,前后达8年。

杭州市人民政府成立

【杭州市人民政府成立】1949年4月下旬,杭州的国民党官员纷纷溃逃,社会一片混乱。中共杭州地下市委提出"反破坏、反迁移,保卫城市建设,迎接大军解放"。全市工人开展护厂运动。5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杭州。5月24日杭州市人民政府成立。

毛泽东40次到杭州

【毛泽东40次到杭州】从1953~1975年的22年间,毛泽东共40次到杭州。有一次整整住了7个月之久。在杭州写的著名诗篇有《送瘟神》(1958年6月30日),著作有《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1963年春)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草案)在杭州诞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草案)在杭州诞生】1953年12月27日,毛泽东主席到杭州。在杭州期间,主持起草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

全面疏浚西湖

【全面疏浚西湖】1949年5月前后,西湖污泥淤塞,湖床增高,湖水平均深度为0.55米,蓄水量仅300余万立方米,湖底遍生水草。湖西南部更见葑芜。自1951年起开始全面浚湖,历时8年,于1959年竣工。耗资454万元,共挖淤泥720.88万立方米。湖水深度平均达到1.8米,最深处2.6米,蓄水量增至1000多万立方米。以后由常设机构西湖水域管理处把疏浚西湖作为日常任务。

杭州城区跨江发展

【杭州城区跨江发展】199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钱塘江南岸萧山市的浦沿镇、长河镇、西兴镇和余杭市的三墩镇、九堡镇、下沙乡划入杭州,杭州城区得以跨江发展。此次区划调整后,杭州市区面积由430平方公里扩大为683平方公里,杭州市政府在钱塘江南岸新设滨江区。

2. 东汉太学遗址在哪里,是如何建立的

东汉太学遗址在汉魏洛阳故城内城南郊,始建于公元29年,在校太学生曾多达30000余人。175年于太学讲堂前立石碑46通,史称熹平石经。至241年,又立石经28块,史称正始石经。

3. 杭州是几朝古都都是经历了哪几个朝代

杭州市两朝古都,曾是吴越国和南宋的都城,因风景秀丽,素有“人间天堂”专的美誉。属杭州得益于京杭运河和通商口岸的便利,以及自身发达的丝绸和粮食产业,历史上曾是重要的商业集散中心。

(3)杭州太学遗址扩展阅读:

杭州物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人间天堂”之美誉。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农作物、林木、畜禽种类繁多,种植林果、茶桑、花卉等品种260多个,杭州蚕桑、西湖龙井茶闻名全国。 全市森林面积1635.2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4.77%。

国家一级陆生野生动物有10种,二级64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3种,二级18种。矿产资源有大中型的非金属和金属矿床。临安、昌化出产的鸡血石,为收藏石和印石中的珍品。

4. 简述杭州历史``

杭州历史悠抄久,自秦时设县治袭以来,已有2200多年历史。杭州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47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并产生了被称为文明曙光的良渚文化。杭州曾是五代吴越国和南宋王朝两代建都地,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杭州古称钱唐。隋朝开皇九年(589年)废钱唐郡,置杭州,杭州之名首次在历史上出现。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宋高宗赵构南渡至杭州,升杭州为临安府。绍兴八年(1138年)南宋正式定都临安,历时140余年。民国元年(1912年)以原钱塘、仁和县地并置杭县。民国十六年(1927年),北伐军进入杭州。同年,分出杭县城区设杭州市,杭州置市始于此。抗日战争期间被日本军队占领,日本投降后被国民政府光复。1949年,解放军进入杭州城,进而占领浙江全境。

5. 杭州历史简介100字以内

杭州历史简介:

杭州在周朝以前,属于“扬州之域”。传说在夏禹治水时,全国分为九州,长江以南的广阔地域均泛称扬州。公元前21世纪,夏禹南巡,大会诸侯于会稽山(今浙江绍兴),曾乘舟航行经过这里,并舍其余杭(“杭”是方舟)于此,故名“余杭”。

春秋时,吴越两国争霸,杭州先属吴,越灭吴后,属越。战国时,楚灭越国,杭州又归入楚国的版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杭州为吴国的吴兴郡,属扬州。因外族相继入侵,晋室南迁,促进了江南和钱塘江两岸经济文化的发展。

南宋时,杭州是全国的文化中心,设立了最高兴府——太学,还有武学、医学、算学、史学等各科学校,临安府学及钱塘、仁和两县学的学生近千人。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废杭州府,合并钱塘、仁和两县为杭县,仍为省会所在地。民国3年(1914)设道制,置钱塘道,道尹驻杭县。

(5)杭州太学遗址扩展阅读

杭州人文古迹众多,西湖及其周边有大量的自然及人文景观遗迹,具代表性的有西湖文化、良渚文化、丝绸文化、茶文化,以及流传下来的许多故事传说成为杭州文化代表。

2018年世界短池游泳锦标赛、2022年亚运会在杭州举办。2018年1月,杭州入选首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2017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排第7位。2017年,常住人口946.8万人,城镇化率76.8%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832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17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达2844家。

杭州物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人间天堂”之美誉。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农作物、林木、畜禽种类繁多,种植林果、茶桑、花卉等品种260多个,杭州蚕桑、西湖龙井茶闻名全国。 全市森林面积1635.2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4.77%。

国家一级陆生野生动物有10种,二级64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3种,二级18种。矿产资源有大中型的非金属和金属矿床。临安、昌化出产的鸡血石,为收藏石和印石中的珍品。

杭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北部,浙江省北部,东临杭州湾,与绍兴市相接,西南与衢州市相接,北与湖州市、嘉兴市毗邻,西南与安徽省黄山市交界,西北与安徽省宣城市交接。

6. 目前唯一保留最早的太学遗址位于哪里

位于河南洛阳来的东汉源太学遗址是目前唯一保留最早的太学遗址
东汉太学遗址位于今偃师市佃庄镇太学村(亦称大郊村)附近。太学是我国古代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东汉太学始创于建武五年(29),后屡加扩建,建武二十七年(51),建造的太学讲堂"长十(丈)丈,宽三丈"。永建六年(130),汉顺帝诏修:赶学,"凡所造构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每年用工徒竟达11.2万人,营建规模达到了空前的水平。至汉质帝时,太学生人数已有3万余人。
通过对太学遗址进行的勘察发掘,得知整个太学遗址可分为东西两大部分。仅东部面积就达3万多平方米,在遗址内部,也发现有大面积的建筑基址。

7. 杭州在历史上各时期的所有叫法都有哪些

杭州古称钱唐。隋朝开皇九年(589年)废钱唐郡,置杭州,杭州之名首次在历史上出现。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高宗南渡至杭州,升杭州为临安府。绍兴八年(1138年)南宋正式定都临安,历时140余年。元、明、清时期,仍称杭州。已由全国的政治中心降为一省的省会。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灭宋后,于临安设“杭州路”。明朝建立后,置浙江布政使司,辖境略与今浙江省同。杭州则改为府。清代改布政使司为行省。在明、清两朝的五百多年中,一直以杭州府为浙江省的省城。

民国元年(1912年)以原钱塘、仁和县地并置杭县。民国十六年(1927年),析出杭县城区设杭州市,杭州置市始此。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从此揭开了杭州发展新的历史篇章。

杭州历史概况

一、灵隐山下的古钱唐县

1.历史早期的杭州还是海潮出没的沙洲

远古时期,今杭州西湖以东地区,是一片潮汐出没、土地斥卤的茫茫海滩,在西湖西北广阔的冲积平原上,则是原始居民栖息繁衍的地方。1935年,在杭州城西北二十多公里的良渚,发现有约当公元前三千三百年到前二千二百五十年的新石器晚期的文化遗址。考古学家从中发掘出斧、■、刀、戈、镰、铲、镞等石器工具,以及壶、豆、盘、簋等造形规整、质地匀净光泽的黑色陶器,考古学上称它为“良渚文化”。以后,在良渚以西半山附近的水田畈遗址中,发现了碳化的稻谷凝块,在比良渚更接近市区的老和山麓,解放前后又发现堆积有红烧土、灰烬、兽骨烬和陶器残片的五座灶基,以及大量石器、玉器①。以上的考古发现,反映了在距今五千年前后,杭州的原始居民在老和山麓及其迤西一带居住和从事生产活动的情况。

先秦时期,今杭州市区仍是海潮出没的沙洲,当时属于吴、越的领地。楚威王七年(前333年),楚灭越后,又成了楚国的属地。

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在吴、越旧地设置了会稽郡(治吴县,今苏州)。汉会稽郡统辖二十六县,其中之一的钱唐县是杭州历史上最早的建置。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南巡会稽时,“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浙江即钱塘江,由于当时西湖仍与江、海相通,和烟波浩淼的钱塘江连成一片,波涛汹涌,只好再溯江西行一百二十里到今富阳境内江面较狭处过渡去绍兴。相传在今宝石山下,还有“秦始皇缆船石”的遗迹,元人陶宗仪记载此事云:“父老相传云,此石乃秦始皇系缆石。盖是时皆浙江耳,初无西湖之名,始皇将登会稽,为风浪所阻,故泊舟此处”。又据传说,今将台山为当年秦始皇因渡江而登山了望的地方,故名“秦望山”。以上说明秦时钱唐县附近的浙江水面颇为辽阔。

关于钱唐县的地理位置,最早见于记载的为南朝刘宋元嘉年间(424—453年)曾任钱唐县令的刘道真所著《钱唐记》:“昔一境逼近江流,县在灵隐山下,至今基址犹在”。其后,北魏郦道元为《水经》作注亦云:“浙江又东迳灵隐山。……山下有钱唐故县,浙江迳其南”。他们所说的位于灵隐山下的钱唐废址或钱唐故县,当指六百多年前秦代初建县的遗址。今西湖群山中并无名灵隐山者,但北高峰东南的灵隐寺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年),在刘道真撰写的《钱唐记》之前,根据以山名寺的惯例,可以推断其时灵隐山可能即今灵隐寺所在。又秦时武林湾(西湖的前身)深入今西湖以西,近北高峰东麓,这与县治“在灵隐山下”,县境“逼近江流”也是符合的。

西汉时,钱唐县一度成为会稽郡西部都尉治所。汉武帝元狩年间(前122—前117年),更上升为会稽郡治。王莽时(9—23年),更名泉亭县。东汉光武时,又恢复钱唐故名。据《汉书·地理志》,会稽郡钱唐县下载:“武林山,武林水所出,东入海”。武林山指西湖群山,其时发源于西湖群山的诸水(武林水),入海而不入湖,可见西汉时期武林湾仍与海相通,杭州地区尚未成陆。

二、隋、唐时的杭州

1.隋代的杭州城与余杭郡

隋初废郡存州县,开皇九年(589年)平陈,钱唐郡改州时,移置余杭县,因名杭州,杭州之名始见于此④,钱唐县成为杭州的属县。次年(590年),又移居钱唐城。十一年(591年),隋文帝派杨素平定杭州杨宝英的叛乱后,“移州于柳浦西,依山筑城”⑤,即由凤凰山东麓逶迤而北。其范围大约东至盐桥河以西(今中山中路),西濒西湖东岸(今湖滨路、南山路),北及钱唐门(今六公园附近)。城垣南北狭长,“周回三十六里九十步”⑥,当时鉴于吴山逼临江

浒,而隔其山于城外①,因而东墙在吴山地段呈向内凹进的弧形。

杨素筑州城于柳浦后,钱唐从此成为地当交通要冲的大县,并上升为州的治所,这也是杭州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州城。

隋炀帝即位后,复改州为郡。大业三年(607年),改杭州为余杭郡,钱唐又成了余杭郡的属县。隋炀帝开凿以洛阳为中心的运河网,杭州成为江南运河的终点,东南交通的枢纽,其地位起了显著的变化。所谓“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凑”②,为日后杭州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2.唐代杭州六井的开凿与西湖的整治

唐太宋贞观初(627年),杭州属江南道。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改为江南东道。肃宗时(756—762年),在杭州设置了江东防御使。唐末昭宗时(888—904年),又升杭州为大都督府。

唐时的杭州,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而开始繁荣。唐政府对杭州地区的水利建设极为重视。玄宗开元元年(713年),在海盐重筑海塘六十二公里,以抗御海潮对杭城的冲击。代宗年间(762—779年),杭州刺史李泌为解决杭州因成陆未久,地近江海“水泉咸苦”,不宜饮用的困难,在城内开凿六井:相国井(今解放路井亭桥西,因李泌后升任宰相,后人称它为相国井)、西井(今延安路南口)、金牛井(在西井西北)、方井(俗称四眼井,在金牛井西北)、白龟井(在今龙翔桥之西)、小方井(俗称六眼井,在今小车桥附近)③。这六处水井,都不是穿地而成,而是用“开阴窦”的方法,即在涌金门至钱唐门之间,沿湖分置水闸,掘地为沟,用竹管引湖水入井。所谓“井”,也就是容积较大的地下蓄水池。因为井水引自西湖,西湖的水源出自山泉,水质很好,从而保证了城市居民的饮水需要,从此,“民足于水,井邑日富”①。长庆二年(822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对李泌所修六井作了疏浚,并在钱塘门外石函桥附近(今少年宫一带),修筑了一条湖堤,以增加西湖蓄水,进一步保证了六井的水源。

六井的修建和西湖的整治,为城市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杭州经济日渐繁荣,人口也迅速增加。据《乾道临安志》记载:“自陈置钱唐郡,隋废郡为杭州,户一万五千三百八十;唐贞观中,户三万五百七十一,口一十五万三千七百二十九;开元中,户八万六千二百五十八”。在一百多年间,户口增加了近五倍。当时城北武林门一带,由于大运河的通航,成为重要的货物集散地;城东南的江干一带,成为海外贸易的码头,江中海舶云集,市区内商铺众多,所谓“骈樯二十里,开肆三万室”①,俨然成为东南一大都市。到宪宗时期(806—820年),杭州已是“户十万,税钱五十万缗②,占全国财政收入一千二百万缗的二十四分之一。
三、吴越古都——西府城

五代十国时期,杭州成为钱镠建立的吴越国的都城,加名“西府”,亦称“西都”。自东汉末分置吴郡以后,钱塘江两岸分属两个政区,西北岸属吴郡,东南岸属会稽郡;唐时始合并为江南道,其治所仍在苏州,杭州始终地偏边隅,发展受到了一定限制。自吴越在此建都后,一跃而成为地占两浙十三州、一军的东南地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使杭州历史进入了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1.新夹城、罗城及子城的兴筑

早在唐末,钱镠就对杭州旧城进行过两次扩建。第一次是唐昭宗大顺元年(890年)“筑新夹城,环包氏山,洎秦望山而回,凡五十余里,皆穿林架险而版筑焉”③。因是依附旧城而修筑,故名“新夹城”。夹城设城门六:朝天门(今吴山东麓中河西岸),炭桥新门(今中河丰乐桥西,旧炭桥之东)、盐桥门(今中河盐桥西)、北关门(今武林门外夹城巷)、涵水西关门(今净慈寺旧雷峰塔下)和龙山门(今六和塔西)④。由此推断,其城当起自吴山东麓,循今中河西岸向北,至天水桥附近折向西北至夹城巷,再折向西南经宝石山东麓,沿西湖东岸及南岸,南过虎跑山,止于六和塔。

第二次是唐昭宋景福二年(893年)、钱镠“率十三都兵洎役徒二十万余众,新筑罗城,自秦望山由夹城东亘江干,洎钱湖、霍山、范浦,凡七十里”①。钱湖即西湖;霍山在今少年宫后;范浦在今艮山门内莫衙营西口。新筑罗城开有四门:竹车门(今望江门内望仙桥东南)、南土门(今荐桥门外清泰路建国路口)、北土门(旧菜市门外)和保德门(即范浦所在)。由此推断,罗城只是在夹城基础上的改建,即南起凤凰山东接夹城,东北循今东河外建国路至今艮山门,折而西行,沿今环城北路至武林门,复折而南循今环城西路抵少年宫,仍与夹城相接。两城合计十门,所谓“凡七十里”,亦指两城之总长而言。两城连接后,外形似腰鼓,因称“腰鼓城”②。

后梁开平元年(907年),钱镠建立吴越国。其时杭州陆地面积又有所扩展,吴山东南“沙涨一十五里”③。为防止江潮冲击,钱镠于开平四年(910年)建立了一条从艮山门到六和塔长达百里的“钱氏捍海石塘”。石塘附近,“悉起台榭,广郡郭周三十里”④。即展筑东南城垣,新建通江、候潮二门⑤。候潮门即今址,通江门在候潮门与望江门之间⑥。

钱镠立国之初,又以凤凰山下隋、唐州城为基础,建造“子城”,作为皇宫所在地。设南、北两门,南边是通越门(在今南星桥西北凤凰山东麓),北边是双门(即今凤山门)。宫门“皆金铺铁叶”,富丽堂皇⑦。至此,吴越都城内有子城,外有夹城和罗城,城分三重,规模备极宏伟。

2.西湖风景区的修整

钱镠对杭州西湖的治理也不遗余力。他为了疏浚西湖,特建立了一千人的称为“撩浅军”的专职浚湖队;在从事疏竣工作的同时,又采用与六井同样的方法,在城内新挖“涌金池”三处,以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生活用水的需要。

吴越时期,还着意对西湖风景区的修整。当时佛教盛行,在南方十国中,“寺塔之建,吴越武肃(钱镠)倍于九国”①,这些佛寺都分布于杭州内外及湖山之间,除对东晋的灵隐寺作了大规模的扩建外,新建寺庙达三百六十余所,今昭庆寺和净慈寺两大名刹,以及西关外的雷峰塔,月轮山的六和塔,闸江的白塔和宝石山的保俶塔等四大名塔,都始建于吴越。保存至今的有灵隐寺的石塔、经幢,梵天寺的经幢,闸口的白塔和慈云岭、烟霞洞石窟的雕像等,都是吴越的遗物,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3.工商业的繁荣

钱镠在修建捍海石塘的同时,还完成了两项重要的水利工程:其一是在茅山河入钱塘江口修建龙山、浙江二闸,以阻遏咸潮的倒灌,使连接茅山河与大运河相通的盐桥河,免除了潮汐的干扰,既保障了大运河的顺利通航,又避免了咸潮对农业生产的破坏;其二是凿平了钱塘江中叫做罗刹石的石滩,使船舶能够安全航行,促进了海运的发展。当时吴越与日本、高丽、大食等国都有通商往来,江上“舟楫辐辏,望之不见其首尾”②。吴越统治者特设“博易务”专门管理对外贸易。

在手工业方面,杭州的丝织业、瓷器业、雕版印刷业也很发达。欧阳修称颂吴越首都杭州的盛况说:“今其民幸富足安乐。又其习俗工巧,邑屋华丽,盖十万余家,环以湖山,左右映带;而闽商海贾,风帆海舶,出入于江涛浩渺、烟云香霭之间,可谓盛矣”③。全城十万余家,倘以每家五口计,人口也在五十万以上。

四、南宋都城——临安府

北宋统一后,杭州为两浙路治所,已成为“东南第一州”。宋时对西湖曾进行过多次疏浚,特别是哲宗元佑年间(1085—1093年)苏轼任杭州知州时,对西湖所作的一次大规模疏浚工程。这次工程,在清除占湖面二分之一的私围葑田时,将疏浚出来的大量葑泥堆积成一条从南到北、横贯湖面长达五里的长堤,又于其上建石桥六座以流通湖水,这就是有名的“苏堤”。在疏浚西湖的同时,苏轼一面建筑闸堰于运河与西湖之间,使运河专受湖水,隔绝江潮,保证漕运的畅通;一面擘划用瓦管代替竹管引湖水入城区的六井,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给水条件。

宋室南渡后,建都于杭州,改称临安府。杭州从此成为南宋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从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开始,南宋政府在吴越国都的基础上扩建宫城及其东南的外城。

1.城垣宫阙的扩建

(1)宫城 又称“大内”或“皇城”,位于凤凰山麓,北起凤山门,南到钱塘江边,东止候潮门,西至万松岭,城周约九华里,乃就吴越“子城”改建。宫城四面各有一门,南门改吴越通越门为丽正门,北门改吴越双门为和宁门,另增辟东华、西华二门。丽正门是宫殿的大门,有三重门,每重“皆金钉朱户,画栋雕甍,覆以铜瓦,镌镂龙凤飞骧之状,巍峨壮丽,光耀溢目”①。门上还筑有御楼,门外两旁排红杈子,戒备森严。北面的和宁门也有三门,其壮丽略同。

宫城内有“大殿三十座,室三十三,阁十三,斋四,楼七,台六,亭十九”②。与丽正门相对的是庄严宏伟、富丽堂皇的文德殿,俗称金銮殿,是禁城内最高大的一座建筑物,用汉白玉砌成的殿基即高达二丈多。殿高约十丈,正中在高约六至七尺的平台上,设有金漆雕龙宝座,两旁为蟠龙金柱,座顶正中的天花板上刻有金龙藻井,倒垂着圆球轩辕镜,整个装饰显示出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是皇帝“外朝”举行重大典礼的所在。

文德殿后面是垂拱殿。殿有五间十二架,长六丈,宽八丈四尺,是皇帝“内朝”日常接见群臣商讨国家大事的地方。垂拱殿后面是皇帝、后妃、太子生活起居的内廷,有皇帝就寝、用膳的福宁殿、勤政殿等宫殿。宫城内除了这些华丽的宫殿外,还有专供皇室享用的御花园——后苑。苑内有模仿西湖景致精心建筑的人造小西湖,假山飞泉,亭台楼阁,美不胜收。

(2)外城 又名“罗城”。基本上是吴越西府城的规模,只是在东南部略有扩展,西北部稍有紧缩,成了内跨吴山,北到武林门,东南靠钱塘江,西濒西湖的气势宏伟的大城。城墙高三丈,宽丈余。共有城门十三座:东七门,北起为艮山门(今艮山门西南东河西岸)、东青门(一名菜市门,今东青巷南口)、崇新门(一名荐桥门,今城头巷北口)、新开门(一名草桥门,今望江门内竹椅子巷北口)、保安门(为吴越通江门)、候潮门(即今址)和便门(今候潮门南);西四门,南起为钱湖门(今清波门南云居山上)、清波门(即今址)、丰豫门(今涌金门)和钱塘门(今教场路西口);南有嘉会门(今南星桥北);北有余杭门(今武林门)。此外,还有北水门、南水门、保安水门、天宗水门和余杭水门等五座水门①。

十三门中的艮山门、东青门、便门建有瓮城,其余各门均修有城楼,尤以嘉会门城楼“绚丽为诸门冠”,每年皇帝“南郊”(冬至日祭天)时的御车即由此门进出。城外绕有宽达十丈的护城河,亦称城濠(即今东河)。河岸种植杨柳,禁人往来。

2.临安城的空前繁荣

临安城有一条纵贯南北由石板铺成的御街,亦称天街。它北起中正桥(俗称斜桥),南到正阳门(即凤山门),长一万三千五百余尺。街中心是专供皇帝用的御道,两旁是用砖石砌成的河道。河里种植荷花,岸边植桃、李、梨、杏,春夏之间,如绣如画。河道外边是供市民行走的走廊。街道如此布局,也显示了封建帝王的唯我独尊。

罗城内外有八十余坊,但坊墙早已拆毁,坊制名存实亡,政府另在坊之上分成十三厢以加强对市民的控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临安城内造船、陶瓷、纺织、印刷、造纸等手工业,都建立了大规模的作坊。专业性的集市和商行遍布于城内外,“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①,天街两边也店铺林立,“无一家不买卖者”②,由于坊制、市制的破坏与夜禁的松弛,城内还出现了夜市,“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③。城北运河中,来自江、淮的河舟,樯橹相接,昼夜不舍;城南江干一带来往于台州、温州、福州、泉州以及远航日本、朝鲜和南洋各国的海舶云集,桅樯林立,临安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商业都市。

南宋初期孝宗乾道年间(1165—1173年),临安人口为“户二十六万一千六百九十二,口五十五万二千五百零七”④,到南宋末年咸淳年间(1265—1274年),已增至“户三十九万一千二百五十九,口一百二十四万七百六十”⑤,这是临安府九县的户口总数。杭州城“为行都二百余年,户口蕃盛,商贾买卖者,十倍于昔”⑥。城市的服务行业茶坊、酒肆、食店等遍布于大街小巷。供市民娱乐的场所“瓦市”,在城内外达二十处之多,在今众安桥南的规模最大的北瓦,有十三座“勾栏”,分别演出各种杂剧、杂技、相扑、傀儡戏、说书、讲史等,昼夜不辍。

南宋的临安还是全国文化中心。雕版印刷业为全国之冠,杭刻书籍成为我国宋版书的精华。南宋最高学府——太学设在纪家桥附近,规模最为宏阔。它与武学,宗学合称为“三学”。此外还有算学、书学、医学等专门学校,以及临安府学和钱塘、仁和二县的县学。在这些学校之下,还有为数众多的“乡校、家塾、舍馆、书会,每里巷须一、二所,弦诵之声,往往相闻”①。可见其教育事业的普及。

西湖经过唐宋以来的疏浚和整治,到了南宋时,其繁华已达于极点。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等所谓“西湖十景”,即在此时形成。南宋统治者为了满足其穷奢极侈的享受,先后建造了聚景、真珠、南屏、集芳、延祥、玉壶等御花园,遍布于西湖之上及其周围,正是“自六蜚(皇帝车驾)驻跸,日益繁艳湖上;屋宇连接,不减城中。有为诗曰:‘一色楼台三十里,不知何处觅孤山’,其盛可想矣”②。

五、元、明、清时期的杭州

元、明、清时期,杭州由全国的政治中心降为一省的省会,同南宋相比,已大为逊色;但杭州的经济继续有所发展,仍是我国东南沿海的重要城市。

1.元代的“杭州路”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灭宋后,于临安设“杭州路”,为江浙行省的省会治所,管辖三十路、一府、二州,包括今浙江、福建二省和上海市全境,江苏、安徽二省长江以南,及江西东北隅地。

元军进入杭州时,一代名城,遭到空前的洗劫。元朝统治者为加强控制,强令各地拆毁城墙,杭州城墙亦在此时被毁。他们还鉴于南宋统治者佚乐湖山导致亡国的前车之鉴,对西湖废而不治湖区陆续被地主豪强支割围垦。“葑草侵塞,湖面如野陂然”①;城内诸河也因年久失修与江湖隔绝,以致西湖湮塞,城市萧条。改为寺院的故宫,以后也遭火灾,成为废墟。繁华盖世的杭州城,至此大为衰落。

但是,由于京杭大运河的通航,处于运河终点的杭州,其商业又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前代留下的城市布局和优美的湖山胜景,仍不失其原有的光辉。当十三世纪末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这里时,仍盛赞杭州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在其《行记》中,记载:“此城有十二种职业,各业有一万二千户,每户至少有十人,中有若干户多至二十人、四十人不等”。并云:“此城有大街一百六十条,每街有房屋一万”;“城市中有大市十所,沿街小市无数”②,工商业极为繁荣。

元末张士诚起义,据有杭州,于至元十九年(1359年)筑城,因城东商业区发展,居民日趋稠密,乃自艮山门至崇新门,向东拓展三里,络原城河(今东河)于城内,使东垣伸展至今环城东路及江城路;又废弃原皇城,自候潮门以西缩入二里,截凤凰山于外,使南垣后退至今凤山门。其城门仍为十三:东五门,保留艮山、候潮二门,去保安门及便门,改东青门为庆春门,崇新门为清泰门,新开门为永昌门;南改嘉会门为和宁门;西四门仍保留不变;北增天宗门、北新门于余杭、艮山二门之间。

2.明、清的“杭州府”

明朝建立后,废除元代的“江浙行中书省”,改置浙江布政使司,辖境略与今浙江省同。杭州则改为府。清代改布政使司为行省。在明、清两朝的五百多年中,一直以杭州府为浙江省的省城。

明代杭州府城墙,在元末张士诚重建城墙的基础上,续有修缮,城门由原来的十三座改为十座,南改和宁门为凤山;西改丰豫门为涌金,废钱湖门;北改余杭门为武林,废天宗、北新二门。清康熙五年(1666年),又改永昌门为望江门。此十城门的名称,沿袭至今未变。

明初社会相对稳定,明政府又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生产发展的措施,杭州的城市经济得到了发展。明政府在杭州今红门局附近,设立官营机房与织造局。城北近西湖的张纱衙一带①,是私营纺织业作坊的集中地,所产纺织品种类繁多,远销国内外。明中叶前后,杭州已成为国内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之一,丝织业中的工场手工业,也首先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清代前期,杭州丝织业继续有所发展。“杭东城机杼之声,比户相闻”②。

明代中叶以后,杭州的商业也很发达,到万历年间(1573—1620年),原先“草深尺余”的市井委巷,以及“狐兔为群”的近郊僻地,也已“民居栉比,鸡犬相闻,极为繁庶”了③,城内大街小巷,商店林立,杭州又逐渐恢复了旧日的繁华景象。

明、清两代对西湖都采取过整治措施,特别是明正德三年(1508年)杭州知府杨孟瑛,费银二万余两,投入民工数千人,用了近半年的时间,疏浚湖中田荡三千四百多亩,将苏堤增高至二丈,加宽至五丈三尺,使西湖湖面基本上恢复了唐、宋时周围三十里的旧观④。清康熙和乾隆皇帝多次来杭州巡游,在风景区树碑题字,地方官府也就更加注意葺治。其中最大的一次工程是雍正二年(1724年)浙江巡抚李卫及浙江盐驿道副使王钧,费银三万七千余两,历时近两年,对里湖及外湖三千一百多亩淤浅、葑滩的疏浚,使西湖能继续保持其原有的风光。

清顺治七年(1650年),在杭州西城紧连西湖地区,建立八旗兵的营房“旗营”60000303_0559_0①,其范围东起今中山中路,北靠法院路,南至开元路,西傍湖滨公园。在这片土地的北、东、南三面筑起一道高一丈九尺,厚六尺,全长八、九里的大围墙,自西北起环墙开了承乾、拱

辰、平海、迎紫、延龄五门,后拓展营地时又圈入钱塘门,成为六门。辛亥革命后,旗营及其围墙被拆毁,原址已变成杭州的商业区,至今这一带仍被杭州人称为“旗下”。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向日本开放杭州为商埠。次年九月,日本帝国主义在杭州拱宸桥一带设立租界,同年十一月,英、美等国也相继设立租界。解放后,随着城市建设和西湖的治理,面貌已焕然一新,根据杭州市和西湖的全面规划,它将被逐步建设成为一座现代化的旅游城市。

秦始皇过钱唐

【秦始皇过钱唐】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秦设会稽郡,置钱唐、余杭、富春、海盐(今海宁)4县。公元前210年,秦始皇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

8. 杭州古代叫什么

杭州:

周朝之时禹至此造舟以渡,故此越人称为禹杭。

秦时称为钱塘。

西汉时曾将钱塘改为泉亭县,到东汉时又复为钱唐县。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为吴国的吴兴郡。

隋朝时废郡为州,杭州这个称呼第一出现。

唐时先为杭州郡,后又改为余杭郡,因避国号讳,故改“钱唐”为“钱塘”。

五代十国时期为吴越国国都,当时称为西府或西都。

(8)杭州太学遗址扩展阅读

杭州自秦朝设县治以来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曾是吴越国和南宋的都城。因风景秀丽,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杭州得益于京杭运河和通商口岸的便利,以及自身发达的丝绸和粮食产业,历史上曾是重要的商业集散中心。后来依托沪杭铁路等铁路线路的通车以及上海在进出口贸易方面的带动,轻工业发展迅速。新世纪以来,随着阿里巴巴等高科技企业的带动,互联网经济成为杭州新的经济增长点。

杭州人文古迹众多,西湖及其周边有大量的自然及人文景观遗迹,具代表性的有西湖文化、良渚文化、丝绸文化、茶文化,以及流传下来的许多故事传说成为杭州文化代表。

2018年世界短池游泳锦标赛、2022年亚运会将在杭州举办。2018年1月,杭州入选首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2017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排第7位。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