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和县古遗址
㈠ 古长城遗址的邯郸赵长城
战国的南长城开邕修筑于公元前333年,由漳水、滏水堤防先后扩建而成,故又称漳滏长城。赵国南长城位于邯郸城南境,从太行山东麓开始,沿着古漳水北岸东行,漳水由西折向东北城,长城也折向东北行,止于肥乡县南界漳水西岸。赵国南长城具体分布在今天的河关省涉县、磁县、临漳、成安、肥乡等县境内。全长约四百里许。
漳滏长城在赵的南境。《史记·赵世家》上记载:肃侯十七年(公元前333年)筑长城。又说:武灵王十九年(公元前307年),召楼缓谋曰:我先王因世之变,以长南藩之地,属阻漳滏之险,立长城。这道长城主要是用以防魏的,同时因秦强大,恐其逼魏而攻,也起防秦的作用。
赵国在其南界修筑长城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了防御魏国的进攻。战国七雄中魏国最早进行变法,公元前445年开始的李悝变汉使魏国富强,出现了魏国四面出击,政治上树立霸权地位的局面。强大后的魏国不仅打破韩、赵、魏三国传统联盟,还连年出兵进攻赵国,甚至公元前352年魏惠王夺取赵国首都邯郸,占领了3年在齐国的干涉下才归还。当时赵魏双方的攻伐对峙中,赵国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而且首都邯郸位于华北平原,处在四战之地,无险可守。这些原因赵国不得不修长城进行防御。所以赵国的南长城从它的地理位置和军事形势上明确体现了长城的军事防御工程的性质。
根据《史记》中的《赵世家》《匈奴列传》记载,战国时期赵国曾经修筑过南长城和北长城,而且这两条长城的作用截然不同。
赵国的北长城是由赵武灵王“攘地北至燕、代,西到云中、九原”之后,于公元前300年开始修建,故又称武灵王长城。赵国北长城东起代郡,中经阴山,西到高阙,全长约2000里。走向由今天的河北宣化境内开始,经尚义县,跨东洋河进入内蒙古,再经内蒙古的兴和县、察右前旗、卓资县、呼和浩特市北郊、土左旗、土右旗、包头北郊,止于乌拉特前旗境内。赵国自敬侯开始力图向东南发展,公元前386年将都城由晋阳迁往邯郸,经过敬、成、肃三代努力,多次与齐、魏诸国争夺中原。结果不但没有什么扩展,反而受到魏、齐等强国的连连侵伐,迫使赵修筑南长城,采取守势。赵武灵王即位后,深知无力与各国争衡,于公元前523年在信宫召开五天的重大会议,决定向北发展。从信宫会议开始,赵国的注意力由南转向北,开拓胡地。当时赵国的北部有白狄之国中山和北狄之国代,西北有楼烦、林胡两大部落。这些小国和部落均为北方游牧民族,善于骑射。赵国要想征服这些游牧民族,必须建立骑兵部队。《史记·匈奴列传》云:“而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寒。”所以,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改革,建立了一支骑兵部队,并与原有车兵和步兵相配合,组成了强大的多兵种军队,然后出击。他首先向西北征服楼烦、林胡,夺取土地,设置雁门、云中两郡。其次,从公元前306年开始向北进兵,于公元前296年灭中山国。接着继续北进代国,变其为赵国的代郡。赵国向北攘地成功之后,沿阴山下修筑长城,将可耕之地尽量括入长城之内,并在新拓地区设立三郡,强迁中原华夏族于北方边郡进行耕种。所以,赵国的北长城起到括地广境,把农牧分界线向北推移的作用。
㈡ 谁知道内蒙古兴和县有什么特产或旅游的景点
据了解复,硅化木化石位于兴制和县城关镇南15公里二台子镇长胜夭村0.5公里处。
经专家鉴定,化石群处于中生代地层,距今1亿多年。
化石群地质剖面清晰,分为两个剖面,一层为由北向南东西冲沟,以硅化木为主,化石叶片脉络清晰。
兴和县境内古代烽火台
兴和县主要农产品
马铃薯
奶牛
肉羊
种公羊
兴和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地处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素有“鸡鸣闻三省...莜麦、荞麦、蚕豆、芸豆是当地特产,具有营养价值高、保健功效好、绿色无污染的
兴和县石墨矿的产品,鳞片大,柔韧性好,是我国三大石墨生产基地之一。
内蒙古兴和县资源富集,物产丰饶。全县总面积35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20万亩,草场56万亩,林地274万亩。境内有石墨、膨润土、硅线石、墨玉、玄武岩等矿产区30多种,尤以石墨、膨润土“一黑一白”矿产最为丰富。石墨地质储量3735万吨,是全国三大石墨生产基地之一;膨润土储量1.7亿吨,其中钠基土1.2亿吨,在华北地区首屈一指。农牧业资源颇具特色,奶牛、寒羊、马铃薯、蔬菜四大主导产业已具相当规模,中药材、食用菌种植方兴未艾,有机特色农牧业初显端倪。全县林草覆盖率达到40%。
㈢ 明朝隆庆时期大向府新平、德胜两堡指现在什么地方
即新平古城。遗址尚存,位于今新平镇西1.5公里古城村(今属内蒙古自治区兴和县)。现存有东城墙,据实地考察,该城东西长约八百米;南北长约九百米,城墙残高二至四点五米,宽六米,为汉至北魏时代古城遗址。遗址内外遍布汉、魏时代灰坑和陶、瓦片。在新平区域,早在战国、秦、汉、北魏时代就修筑过长城。我们今天看到的边墙是明代所筑,其墙体高8-10米,宽6-8米。北、西侧为内蒙古辖地,东侧为河北省。
新平堡城编辑
筑于明嘉靖25年(1546年),隆庆6年增修;周长3千余米,高9米,设北、东两门,北称新远门;东称拱化门。城门上均置关楼,东南角置文昌阁(今已不存)。城内布局以主道十字街式并分布南北纵横十六小街。即人们常说的四通八达,这是典型的长城城堡布局,它既方便于出行,又考虑到军事作战的需要。北、东街主要为商号店铺,西街为守备府第。并有真武庙、城隍庙、火神庙、白衣庵、北岳庙、财神庙、镇边寺、金佛寺、关帝庙等众多社会、宗教活动场所。
㈣ 内蒙古集宁市兴和县有几个镇(乡)和村
8个乡、6个镇,即:抄大库联乡、袭台基庙乡、五股泉乡、五一乡、团结乡、鄂子栋乡、曹四夭乡、大同夭乡;城关镇、张皋镇、二台子镇、赛乌素镇、壕堑镇、店子镇、兴和县辖6镇、8乡、156个行政村、988个自然村、土地面积3518平方公里,总户数据库78310户,总人口295360人。总人口中少数民族9001人,其中蒙古族7812人,总人口中镇城总人口79322人、乡村总人口216038人。
㈤ 洋河为永定河的主要支流之一。东洋河源出内蒙古自治区东南边兴和县。请问洋河名字是怎么得来的
永定河。上游有桑干河和洋河两大支流。桑干河发源山西宁武的恢河,河长437km,流域面积25533km2;洋河发源内蒙古自治区兴和县的东洋河,汇合南洋河,西洋河后称洋河,河长262km,流域面积15078km2。桑干河与洋河流经一连串的盆地、峡谷后,在河北怀来县朱官屯汇合,此后始称永定河,在官厅附近接纳妫水河,经官厅山峡于三家店入平原。三家店以下靠堤防约束,大洪水时可向泛区和分洪水库分洪.下游分两路入海:一路为永定新河,沿途接纳北京排污河、金钟河、潮白新河,井汇合蓟运河,在北塘入海,河长66km,河口设计泄量1400m3/s,现实际通过能力为830m3/s;一路循北运河经海河干流入海!至于洋酒名称的得来,暂时无从考证
洋河源头有三流,东洋河:古名于延水,发源于内蒙古自治区察哈尔右翼前旗四顶房,流经内蒙古兴和县,河北省尚义、万全、怀安三县,于柴沟堡东汇入洋河;西洋河:古名延乡水,发源于内蒙古兴和县西州村,于柴沟堡东汇入洋河;南洋河:古名雁门水,发源于山西省阳高县贾庄,经天镇县入怀安县,于柴沟堡东南汇入洋河。洋河上游还有诸多的山沟河和季节河。
河北尚义县是这样说的:据史志记载:鸳鸯河又名“源洋河”,意为洋河的源头。这是一条源起于尚义境内的季河。她流经尚义县府穿城而过,绕兴和县汇入洋河,再千回百折,最终注入永定河。源洋河是一条婉转和美丽的河流,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对青年男女私奔到这里结为连理,在源洋河畔定居。男的叫王贵,女的称翠翠。夫妻俩男耕女织,恩恩爱爱,过着美满的日子。谁知好景不长,忽然有一天棒打鸳鸯,祸从天降。翠翠的父母派她哥哥带领着家丁追到源洋河畔。原来,翠翠本是太原一户富商家的千金,父母本已把她许配一个名门阔少。但翠翠与园丁王贵早已相恋,就在父母逼翠出嫁前的一个月黑风高夜,王贵携翠翠双双私奔。家丁追到源洋河中,上游突然发下洪水,王贵、翠翠与追赶的家丁一并被浪涛吞没。于是,王贵和翠翠化作一对鸳鸯,纤纤戏水,相向而鸣。而家丁却变成卵石沉入水底。从此,两岸的人们便把这条河改称鸳鸯河。
㈥ 兴和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吗
是的。
内蒙古自治区有30个国家级贫困县,具体如下:
武川县、阿鲁科尔沁旗、回巴林左旗、巴林右旗、翁答牛特旗、喀喇沁旗、宁城县、敖汉旗、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库伦旗、奈曼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
鄂伦春自治旗、卓资县、化德县、商都县、兴和县、察哈尔右翼前旗、察哈尔右翼中旗、察哈尔右翼后旗、四子王旗、阿尔山市、科尔沁右翼前旗、科尔沁右翼中旗、扎赉特旗、突泉县、苏尼特右旗、太仆寺旗、正镶白旗。
(6)兴和县古遗址扩展阅读
兴和县现有5镇4乡,即城关镇、张皋镇、店子镇、赛乌素镇、鄂尔栋镇、大库联乡、团结乡、大同夭乡、五股泉乡。辖161个村(居)委会,867个村民小组。全县总人口33.2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5.3万人。人口密度89人/平方公里。
有汉族、蒙古族、回族、满族、苗族、高山族等10个民族,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以汉族为多数的民族居住地区。这里既有古朴深厚的历史人文,也有山青水秀的天然美景,既有丰饶富集的物产资源,也有纯朴迷人的民俗民风,是一座独特、和谐、美丽的边塞县城。
㈦ 二十世纪以来有关秦汉时期考古的主要成果有哪些
秦汉时代的遗址,种类多,数量大,在地域上分布范围广。它们可分为都城、县邑、聚落、长城、鄣塞、工矿、作坊等类,而各类遗址中又包含许多不同的遗迹。经过调查发掘的遗迹,有城墙、城门、沟渠、池沼、街道、宫殿、衙署、武库、礼制建筑物、住房、窖穴、水井、矿井、工场、炼铁炉、陶窑等等。这些遗址及其所包含的各种遗迹,反映了当时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设施和规制,体现了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具体情形。 都城都城遗址的调查发掘,是秦汉考古的一项重大课题。秦的咸阳城、西汉的长安城和东汉的雒阳城是统一大帝国的都城,是当时全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特别是长安城和雒阳城为汉代所新建,其设计除适应作为大城市的经济生活上的需要以外,还充分显示了政治上和礼制上的规格,对此后中国历代都城的营建有深远的影响。 咸阳城遗址在陕西省咸阳市东。1959年开始勘察,1974年以后发掘。城址南部被渭河冲毁,城的全貌不明。宫殿区在城的北部,许多大型的殿址保存良好。咸阳的宫殿都建立在夯土台基上。每座建筑物自成一独立体,但相互之间又以甬道、复道等连接,成为一个组合体。从每座建筑物的间次、门道的设计,到一个建筑群的整体设计,都采用对称式的布局。有的殿内用方砖铺地,墙壁经粉刷,有时还有彩色的壁画。秦宫的形制和构造,对汉代的宫殿建筑有直接的影响。 长安城汉长安城遗址在陕西省西安市西北。1956年以来,已究明了全城的平面形状、城墙和城壕的结构、城门的形制、城内主要街道的分布、市的位置、宫殿的范围。武库遗迹已全面发掘,究明了它的规模和结构。南郊的明堂辟雍和王莽九庙及西南郊的昆明池和上林苑的部分宫观的遗迹,也经勘探或发掘。调查发掘证明,长安城的形制、布局基本上与《周礼·考工记》的规制相符合。城的平面形状大体近于方形;城的四面各有3个城门;每个城门有3个门道,经由城门的主要大街都分成平行的3股;长乐宫和未央宫在城南部,东市和西市在城北部。 雒阳城遗址在河南省洛阳市东约15公里。1957年以来,经过长期的调查发掘,究明了全城的平面形状、城墙的规模、城门和城内主要街道的分布、武库和太仓的位置,并根据城门和街道的分布情形推定南宫和北宫的范围。城南的明堂、辟雍和灵台,是中国古代都城特有的礼制建筑物,自两汉以降,一直为历代所沿袭,灵台又是当时的天文台。太学的遗迹也经勘察和发掘,出土了许多石经的残片(见汉魏洛阳城遗址)。 县邑指都城以外的各地的县城,有的是郡国的治所。据历史记载,从西汉初年开始,全国的县邑普遍筑城墙。由于所在地域的不同,可分为内地的县邑和北方边境地区的县邑。 内地的县邑在陕西、河南、山西、山东、河北、北京、天津、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福建、辽宁等省、市的各地,发现秦汉时代的城址达80余处,它们都有用夯土筑成的城墙遗迹。结合文献记载,可以推定陕西省临潼的城址为栎阳县城,河南省洛阳的城址为河南县城,山西省夏县的城址为安邑县城,山东省淄博的城址为临淄县城等。 北方边境地区的县邑汉代在长城沿线的内侧广建城邑,以充实边境,支援边防。在西起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东至辽宁省丹东市的地段内,已发现汉代城址近百处。城址平面多为方形,面积比中原地区的县城为小。 聚落指县城郊外的市镇和村落,其数量远比县城为多。由于遗址面积小,堆积薄,周围又无城墙,所以发现甚少。经过正式发掘的,仅有辽宁省辽阳三道壕遗址和江苏省高邮邵家沟遗址2 处。 长城、鄣塞和烽燧秦汉时代,为了在北方和西北边境防御以匈奴为主的游牧民族入侵,修筑了长城,并在沿线建鄣塞,设烽燧,以加强守卫。因此,对长城、鄣塞和烽燧遗址的调查发掘,是秦汉考古的一项特殊任务。其成果主要在于究明当时的国防和军备。 秦代长城秦始皇时修建的长城,主要是利用战国时代秦国、赵国、燕国的长城而加以连接,有的地段则为当时所新建。秦代长城起自甘肃省岷县,经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北上,穿越乌兰布和沙漠北边的鸡鹿塞。进入内蒙古自治区后,逶迤在狼山北面的岗峦间,由石兰计北口东经固阳县北部,又经武川县南,沿大青山北,过集宁市境,由兴和县北部进入河北省围场县境。然后,又往东至内蒙古的赤峰市、敖汉旗、奈曼旗和辽宁省的阜新县一带。 汉代长城西汉时,主要是沿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至辽宁省辽河以西的秦代长城而加以修缮。据文献记载,并结合实地勘察,可以说明汉武帝时在辽东又直接利用战国时代燕国长城的东段,而加以恢复。其线路是自辽宁省阜新市一带往东,经障武、法库、开源各县,然后折而向南,经新宾、宽甸县境,直至当时的□水。另一方面,汉武帝以后又新筑了从内蒙古居延海附近到甘肃、新疆交界处的长城,其走向是沿额济纳河南下,然后沿疏勒河向西;在敦煌以西,长城的城墙基本上与当时通往西域的大道并行。汉代和秦代一样,城墙的修建因地制宜,平地用土夯筑,山间用石块垒砌,有的地段则是土石混合。汉代新筑的极西长城,多在夯土中夹芦苇。 鄣塞和烽燧汉代在长城沿线普遍设鄣塞和烽燧。从新疆的罗布泊、甘肃的敦煌至内蒙古额济纳河流域,到西起内蒙古潮格旗、东至奈曼旗的漫长地带上,已发现鄣塞和烽燧的遗迹达数百处之多。其中以内蒙古居延地区的发现为最重要。从居延海附近的索果诺尔沿额济纳河向南,至于金塔、毛目附近,在长近300公里的地段上,至少分布着鄣塞遗址十余处,烽燧遗址一百数十处。
编辑本段墓葬的调查和发掘
秦汉墓葬的特点是墓的种类复杂,墓主人的身份各异,等级甚多,而墓的形制和构造等又因时期、地区的不同而有显著的差别。统治阶级实行厚葬的墓设施讲究,随葬品十分丰富,而贫民和刑徒的埋葬则极为草率。因此对墓葬的调查发掘,不仅能为研究秦汉时代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提供大量的资料,而且可以充分揭露当时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情况。 帝陵在中国古代的丧葬制度中,帝陵有其特殊的规格。秦始皇陵是中国第一座帝陵,两汉帝陵继承秦陵的制度而又有新的演变。它们对此后历代的陵制有长远的影响。 秦始皇陵在陕西省临潼县,南靠骊山,北临渭水。现已进行全面勘察。陵园平面呈长方形,有内外两重围墙。坟丘在陵园的南部,寝殿在陵园的北部。墓室在坟丘之下,已探明东西两面设墓道。陵园内外,有许多陪葬墓和殉葬坑,有的已经发掘。坟丘西侧的车马坑埋置铜质的车马模型,制作异常精致。陵园东门外有规模巨大的秦兵马俑坑,埋置大量的陶质兵马俑,其形体大小与真人真马相等。 汉帝陵除文帝的霸陵在陕西省西安市东郊、宣帝的杜陵在西安市东南郊以外,其余9帝的陵都在渭水以北咸阳市至兴平县的境内。1962年以来,进行了调查。除霸陵“因山为藏”以外,其余10陵都有坟丘。陵园以坟丘为中心,周围筑墙垣,平面呈方形;四面各设一门,门外立双阙。皇后陵在帝陵之旁,一般是在帝陵的东侧。汉承秦制,设寝殿于陵园。惠帝时在长陵设原庙,以后成为定制。各陵都有许多臣僚的陪葬墓(见汉代帝陵)。 东汉帝陵除献帝的禅陵以外,其余11陵都在河南省洛阳市的附近地区。光武帝的原陵被认定在洛阳东北的孟津,尚待证实。其余诸陵,虽经多次调查,都未能确定。据文献记载,从明帝的显节陵开始,陵园周围不筑墙垣而改用“行马”。坟丘之前建石殿,以供祭享。从显节陵开始,陵园附近不再建庙。各陵都有许多臣僚的陪葬墓。 贵族、官僚和地主的墓秦汉时代贵族、官僚和一般地主的墓,从墓的构造上可以分为木椁墓、土洞墓、空心砖墓、崖墓、砖室墓、石室墓等不同的种类,它们又各有规模大小的差别。各类的墓,有的流行于不同的时期,有的则同时并存。由于墓主人的身份和财富的差异,他们的墓在种类和规模方面亦各不相同。 木椁墓主要流行于秦和西汉前期到中期,在长江流域及边远地区则延续至西汉后期和东汉。从高级贵族、大官僚到一般地方官和乡吏等人都使用。墓室为长方形竖穴式土坑,坑内筑木椁。墓的规模因人而异,往往大小悬殊,所用棺椁有一定的等级制度。地面上都有坟丘,大墓还有墓域,设祠堂。已经发掘的重要的墓有湖北省云梦睡虎地秦墓、江陵秦汉墓,湖南省长沙马王堆汉墓等。 土洞墓从秦、西汉到东汉始终流行,但地域上只限于黄河流域及北方和西北地区。墓的规模都不大,墓室为横穴式土洞,往往设耳室。在已经发掘的大量的墓中,甘肃省武威磨嘴子汉墓和旱滩坡汉墓甚为重要。 空心砖墓流行于秦和西汉,东汉时已告绝迹。在地区上只限于中原和关中一带。在竖穴式的土坑或横穴式的土洞内用空心砖堆砌墓室,砖上印有各种花纹,少数的墓施彩色壁画。这种墓与木椁墓同时并存,墓主人一般多为中下层地主。比较重要的有河南省洛阳西汉壁画墓。 崖墓开始出现于西汉,在河北、山东、江苏等省的少数地点有发现。东汉时四川省境内特别流行。在山崖和岩层中开凿横穴式洞穴,以为墓室。墓的规模大小不一,从大贵族到一般的地主都有使用。已经发掘的重要的墓有河北省满城汉墓、山东省曲阜九龙山汉墓等。 砖室墓西汉中后期开始出现于关中和中原地区,不久便迅速普及,东汉时在全国范围内普遍盛行。墓室用小型长方砖砌成,有时有彩色壁画。四川境内的墓,流行在墓壁另嵌画像砖。从高级贵族、大官僚到一般官吏和地主都使用。墓的规模因人而异,大小悬殊,地面上多有坟丘。大墓有墓域,建墓阙,设祠堂,立墓碑,置人物和动物的立体石雕像。已经发掘的重要的墓有山西省平陆汉壁画墓,河南省密县打虎亭汉墓,陕西省潼关吊桥杨氏墓,河北省望都汉壁画墓等等。 石室墓开始出现于西汉后期至王莽时期,主要流行于东汉。其分布以山东省到江苏省北部、河南省到湖北省北部、陕西省北部和山西省西部、四川省中部等地区为最多。墓室用石材构筑,有的为砖石混合结构。因大多数有石刻画像,故称画像石墓。墓的规模一般都很大。地面上除坟丘以外,在墓域内立石阙,设祠堂,树墓碑,并有人物和动物的立体石雕像。墓主多为大贵族、大官僚。已经发掘的墓,以河南省密县打虎亭汉墓、唐河汉墓,江苏省徐州汉墓,陕西省米脂汉墓等为重要。 贫民墓和刑徒墓贫民墓多为小而浅的土坑,易受破坏,故甚少发现,一般葬具都很简陋,随葬品极为贫乏。刑徒墓迄今发现的秦汉刑徒墓共有3批。1979年在临潼秦始皇陵附近发现的秦代刑徒墓共有100余座,发掘了其中的30座。墓坑都为长方形竖穴,大的埋十余人,小的埋一、二人。尸体上盖瓦片,所刻文字记明死者的籍贯或原监狱所在地、刑名、爵名和姓名,可以判定他们是被征调来修筑骊山的陵寝的
㈧ 在我的老家内蒙古兴和县有一片大约150年的祖坟,在祖坟的最上方靠左的地方立了一块“明德”碑,是什么意思
历史上有“明德”的年号,但好像不可能是那个时代的坟
日本也有“明德”的年号,但更不贴切
我觉得“明德”是家里一种崇尚的文化吧,
你最好还是问问当地人或者考古专家
㈨ 内蒙古兴和县都有哪些乡镇及其乡镇下的村庄
城关镇:辖 东梁、福瑞、兴隆、马桥、东城外、西城外6个居委会;蔬菜、福瑞、东梁、马桥4个行政村。
张皋镇:辖 张皋、十二号、七道沟、头号、南水泉、芦夭、冯字号、于树夭、官屯堡、四十八号10个行政村。
赛乌素镇:辖 赛乌素、河渠子、田家营、杨发地、长胜、七大顷、大西坡、魏家、钦宝营、高家、后沟子、李茂、石家、三股水、兴隆堡、合兴公16个行政村。
壕欠镇:辖 哈拉沟、壕欠、阳坡、杏花沟、十号、北官、旋夭洼、高庙子、秦家夭、七家营、一间夭、长胜坝、三道沟13个行政村。
二台子镇:辖 二台子、八十二号、四十八号、东十号、南关、曹四夭、三十八号、九十二号、南库联、西关、二十三号、四美号、三瑞里、庆云、四十号、脑包、十五号、大 五号、四铺19个行政村。
店子镇:辖 店子、喇嘛营、朱家营、东营子、石夭沟、二道梁、白家营、牙岱营、芦家营、王家营、各胡夭、三道边、古城、南湾、西湾、芦尾沟、北沙滩、二道营、南口、旧马屯20个行政村。
五一乡:辖 五一、天城梁、林古地、韩家、东河、北胜、双井子、老圈子、西坊子9个行政村。
大库联乡:辖 大库联、哈少营、边家、一堵墙、海卜子、铁匠沟、杨树湾、幸福8个行政村。
曹四夭乡:辖 李东良、羊场沟、西号、二道洼、五号、三海洼、大黑沟、曹四夭、康卜诺9个行政村。
五股泉乡:辖 五股泉、白脑包、穆家湾、号欠、小井子5个行政村。
民族团结乡:辖 黄土、友谊、十四苏木、西壕欠、大五号、西三号、二号、兴胜、夭子沟、二十七号、官六号、十六号12个行政村。
台基庙乡:辖 台基庙、乔龙沟、大海旺、张家、八报梁、打拉基庙、四十号、东七号、八号、十二号、西营子、蝠沟、薛家洼、头号、石湾子、宏图湾、官店子17个行政村。
鄂尔坪乡:辖 鄂卜坪、旧营、北水泉、海窝、头号、店子、木栋、小河、皂火口、大坡底10个行政村。
大同夭乡:辖 大同夭、小夭、三道沟、花家夭、西沟掌、小梁子、银子河、陶卜夭、兴胜庄9个行政村。
㈩ 新疆兴和县和哪个国家临近
兴和县来和蒙古国临近
兴和县境内古自代烽火台兴和县地处祖国的正北方,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东南部。位于北纬40°26″~41°27″,东经113°21′9″~114°7′47″,南北长约109㎞,东西较窄,约67㎞,总面积为3,518平方公里。东以大青山、阿贵山为分水岭,与河北省尚义县相邻;南以长城、大南山为界,与河北省怀安县,山西省天镇县、阳高县交界;西与丰镇市,察哈尔右翼前旗接壤;北与察哈尔右翼后旗、商都县毗连,素有“鸡鸣闻三省”的说法。